颐和园案例分析(王咏娟)

合集下载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案例分析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案例分析

四个一评价材料:案例分析四年级语文《颐和园》案例分析学校:宁乡中心校姓名:王瑞红年级:四年级科目:语文编号:《颐和园》教学案例《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我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文时,在情境表演中,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代替老师的分析讲解,并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自己提出问题,并合作解决问题,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师:导游公司要接待外国贵宾游览颐和园,想从同学们中挑出一些优秀的导游,大家想报名参加吗?(学生个个喜出望外,跃跃欲试)师:我们的课文就是“报名手册”,请大家把课文读一读。

(学生以喜欢的形式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师:(课件出示)“报名须知”(1)你觉得哪个地方最美,把它独特的地方和小组同学一起读一读、说一说,并谈谈你的感受。

(2)小组中推选出一名最好的导游参加总决赛。

师:同学们,报名须知提出了报名的具体要求,请同学们分小组准备吧!(学生们兴趣盎然地挑选自己喜欢的地方,在四人小组中有的朗读,有的讲解,有的提问,形式多样地进行自主选择性阅读,并合作解决其中所遇到的问题)师:下面请大家做评委,听一听各小组推荐的优秀导游的介绍,评一评,谁是优秀的导游。

(教师根据“导游”的介绍,适时点拨,指导朗读,出示课件)生1:长廊真美,有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每一间横槛上还有五彩的画。

生2:我觉得长廊很长,有七百多米长,分成了273间,一眼都望不到头,我真想去看看。

生3:那横槛上的画有人物、花草、风景,奇怪的是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那些画师真厉害。

(适时出示课件1长廊远景、近景、整体的、局部的风光片)生4:佛香阁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很漂亮。

生5:我知道佛香阁是八角宝塔形的,很像绳金塔。

(适时出示课件2佛香阁的风光及其特点)生6:昆明湖的水又静又绿,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四年级语文《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案例及反思

四年级语文《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案例及反思

四年级语文《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案例及反思【摘要】新的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即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以适应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广大教师积极转变观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

特别是作为“农远”学校教师,要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运用“农远”教育资源,并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方法。

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农远阅读教学自主合作探究【主题与背景】【案例描述及分析】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颐和园》。

首先让我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板书课题:颐和园生:作者先是游览了长廊;然后来到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和排云殿;接着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面向下望,看到了昆明湖的景色;然后下山,观赏了著名的十七孔桥。

师:看来作者的游览顺序即写作顺序大家都清楚了。

那么这节课,老师就想帮助同学们通过组内同学之间和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协作学习来深刻理解课文,进一步领略颐和园迷人的风光。

这是一种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方法,大家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尝试一下?那么,请同学们首先按老师教给大家的方法自己确定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

生:我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这是我们学习每篇课文都应该争取做到的。

生:我想知道颐和园中长廊是什么样的?生:我想读读描写昆明湖的这一部分,看看昆明湖美在哪儿。

生:我想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生:我想背诵课文。

师:下面老师归纳一下同学们提出的学习目标。

看看是不是这几个:一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必选的);二是体会园中景物的特点(各组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来学习,不必都选);三是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写作的方法;四是背诵课文。

(评析: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学习所需确定学习目标,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_园林史 颐和园案例分析

_园林史 颐和园案例分析
北魏洛阳华林园、隋朝洛阳 西苑、北宋艮岳
首创:汉武帝在长 安建造建章宫
清朝只允许皇家 建造
颐和园将“一池三山”的艺术创作魅 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清漪园没有重复 在一个水面中设立三岛的作法,而是将 一个大水面昆明湖用筑堤的办法分成 三个小水面西湖、养水湖、南湖,每个 水面中各有一岛,西湖中有治镜阁阁岛, 养水湖中有藻鉴堂山岛,南湖中有南湖 岛,形成湖、堤、岛一个新的“一池三 山”形式。更精彩的是,颐和园在塑造 三个大岛的同时,还在南湖大水面上增 添了三个小岛一一知春岛、小西伶和 凤凰墩,三个小岛都各有千秋。真正体 现了中国造园艺术的高超与奇妙。
平面图
与清漪园的变化对比
颐和园沿袭清漪园的规划格局不变,修复范围由于经 费拮据而一再缩减,并在昆明湖沿岸加筑宫墙,成为 帝后长期居住兼政治活动的离宫御苑。
重建的四种方式: (一)大多数按原状恢复。如,转轮藏、宝云阁、玉 澜堂。有的保留原有功能,有的另做别用或改变名称; (二) 改建。在原有的基址上改变个体建筑和群体布 置的形式,相应的建筑的使用功能也有所不同。如, 大报恩延寿寺南半部改建为朝会用的殿堂排云殿。 (三) 扩建。就原基址加以扩大。如,怡春堂扩建为 德和园。 (四) 增建。在原来的空地上另建新的房屋。
佛香阁
佛香阁原为延寿塔/处于主要 景区构图中心,但细而高的比 例与园内其他建筑群体关系不 协调,且与园外借景玉泉山山 顶的玉峰塔重复雷同,乾隆二 十三年(1760)奉旨停修,改 建佛香阁。 佛香阁采用八角形,四层楼 阁,体谅适中,既形成前山 的景观控制点,同时又未超 过山的高度,不会破坏后山 轴线和“山包寺”的总格调, 而且从形态上避免了与西侧 静明园玉峰塔雷同,再如湖 区以南湖岛为参照物,用 “近大远小”的大度对比手 法夸张南湖之宽广。

水景花园案例分析总结汇报

水景花园案例分析总结汇报

水景花园案例分析总结汇报水景花园是一种以水景为主题的庭院设计,常用于公园、别墅、酒店等场所。

水景花园以其独特的美感和艺术性而备受人们的喜爱。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对水景花园进行总结和汇报。

案例一:北京颐和园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

其主要特点是水景,包括延绵湖泊、曲折河道、瀑布、喷泉等。

整个园林在设计上充分利用了自然的地势和水资源,创造出了丰富的景观层次和水景效果。

颐和园通过水的流动和反射将山水与建筑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水景花园。

案例二:上海世博园上海世博园是2009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地,以其独特的水景设计而闻名。

园区内有五个主题馆,每个主题馆周围都有水景设计,例如中国馆的外立面有大量的水瀑,法国馆的周围是一片宽大的湖泊。

这些水景花园不仅增加了园区的美感,也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休憩的好去处。

同时,水景的流动也有助于改善园区的空气湿度和温度,提供一个宜人的环境。

通过对以上案例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水景是水景花园的核心元素。

水可以在景观中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例如反射阳光、模糊景观边界等。

同时,水还能够改善空气湿度和温度,提供一个宜人的环境。

其次,水景花园的设计需要考虑可持续性。

在设计水景花园时,需要考虑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

例如,可以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用于湖泊和喷泉的补给,减少对自来水的依赖。

另外,水景花园可以通过与建筑和植物的结合,创造出独特的景观效果。

例如,可以在水景中种植睡莲、荷花等水生植物,以增加花园的层次感和色彩。

最后,水景花园的维护和管理是关键。

水景花园需要定期清理和维护,以保持水质的清洁和景观的美观。

同时,需合理控制水的流动和水位,以防止水泄漏和出现意外情况。

综上所述,水景花园是一种独特而美丽的庭院设计。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了解到水景花园设计需要注重水的应用、可持续性、与建筑植物的结合,以及维护和管理。

希望本文的总结和汇报可以对水景花园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颐和园语文案例分析

颐和园语文案例分析

语文教学案例:品词析句感受美景——《颐和园》教学案例赏析襄汾县第三小学校毛文叶《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词语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句子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

因抓好词句教学是小学阅读教学的根本,语文老师在教学课文时,不仅要从字、词、句的解读入手,细致分析言语的表达手法,剖析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挖掘言语的多层内涵;最重要的是要从学生需求处出发,借助于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词语,精美的句子,架设起一座座与文本对话的桥梁。

案例片段呈现:师:现在,我们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你看到了什么?生:佛香阁。

师:佛香阁是颐和园中最具特色,最具吸引力的建筑,这是一座怎样的建筑?生: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

师:游客们,初次见到佛香阁感觉如何?生:高端、大气、上档次。

生笑。

师:概括得不错,皇帝的皇家园林怎能不高大上呢?其实,走完长廊,我们右边仰头见到金碧辉煌的佛香阁,左边低头见到碧波万顷的昆明湖。

我们去哪里呢?生:昆明湖。

生:佛香阁。

师:那咱们就兵分两路,四人一组选择你们的下一个景点,在文字中品味美景。

生自由朗读4、5段。

师:刚才去登万寿山的游客们,起立。

你们登上万寿山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昆明湖。

生:我看到了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生:我看到了游船、画舫。

生:我看到了几座古老的城墙和城里的白塔。

师:你们看到了这么多的美景,真是不虚此行。

你感觉最美的是什么?生:昆明湖。

师:你从哪感受到它的美?生: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生:昆明湖像镜子,像碧玉,这样的湖水怎能不美呢?生:是呀,这样的昆明湖美不胜收。

生:老师,我发现你课件写的“划”和文中的不一样。

师:真厉害,一下子就帮老师发现问题了。

颐和园实践调研报告

颐和园实践调研报告

颐和园实践调研报告颐和园实践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颐和园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胜之一,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遗迹。

本次实践调研目的在于深入了解颐和园的历史沿革、文化底蕴以及管理现状,为其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意见。

二、实施调研的方法与路径1. 实地调研:选取了适当的时间段,走遍了所有主要景点和建筑,亲身感受了颐和园的壮丽景色和浓厚文化氛围。

2. 随机访谈:随机选择了数位游客和工作人员,就他们对颐和园的认知和看法进行了简短访谈。

3. 文献资料:阅读了大量的历史文献、专题报道和学术论文,获取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理论依据。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1. 历史沿革:颐和园自清代至今的发展历经了多次修复和扩建,保存着许多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万寿山长廊和昆明湖。

这些建筑和景观的形成,反映了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的精髓和审美理念。

2. 文化底蕴:颐和园不仅是一座具有历史价值的皇家花园,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它融合了儒、道、佛三教文化,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园林设计、雕塑制作、绘画艺术等方面的精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3. 管理现状:尽管颐和园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经采取了多种措施来保护和修复文物,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游客数量众多,对文物产生了一定的压力;其次,文物修复和保护的经费不足,影响了保护工作的开展。

四、调研中的问题与建议1. 游客管理:颐和园对游客的人数限制和管理措施有待加强,可以考虑通过事先预约和分时段参观等方式,合理分流游客,减少对文物的冲击。

2. 文物保护:加大对文物保护的投入力度,增加修复和保护经费,提高文物修复的质量和效果,确保其能够更好地承载历史文化的内涵。

3. 教育宣传:加强对颐和园的宣传力度,提高游客的文化素养和参观质量,同时加大对文化考古等科研工作的支持,为颐和园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

五、总结和启示颐和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更是对游客和后代传承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颐和园案例分析

颐和园案例分析

三 . 清漪园的造园手法 • 清漪园的理水工程 • 清漪园的叠山工程 • 清漪园的建筑工程 • 清漪园的花木工程
(一)清漪园的理水工程
理水:是中国古典园林四大造园手段之一,是古代
造园者基于对自然河湖溪涧的艺术概括,以聚或 分的方式,构成湖海、池沼、溪涧、泉源等水体, 并以山石点缀为驳岸、石矶、港汊,表现出水面 的平远辽阔或水径的曲折幽邃。 措施: • 疏导水源,引自玉泉山水 • 挖大型人工湖 • 在湖中修建长提和岛屿 • 开凿人工河——后溪河
一.借景:众多古典园林中最有特色的布局技巧,
包含远借,邻借,仰借,俯借,时借等
• 颐和园的借景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巅峰之作,在选 址时就以数十里外的重峦叠嶂的西山为远景,林 木青葱的玉泉山及以上的玉峰塔为中景,以园中 之景为近景,形成一幅美丽画卷式的景观。
二.名景移植 颐和园的昆明湖的造景采取了以至全国各 地名胜的手法。昆明湖-杭州西湖;昆明湖 上的凤凰墩-无锡黄埠墩;佛香阁-六和塔; 转经藏-杭州法云寺藏经阁;谐趣园-无锡寄 畅园;十七孔桥-卢沟桥;买卖街-苏州水街 市;望蟾阁-黄鹤楼
四 . 景观布局
• 颐和园大致可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 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朝末 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 主要场所。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 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 妃居住的地方。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 的风景游览区。也可分为万寿前山、昆明 湖、后山后湖三部分。
昆明湖景区
昆明湖景区在万寿山的南面,包括宽阔的水 域,东堤,西堤和湖边陆地,西堤将湖面 分为3个水域,三个水域中按古代帝苑“一 池三山”理水方法在三个水域中各建一座 小岛即知春亭,南湖岛,凤凰墩。由于水 景处理艺术的高超,使之成为中国园林艺 术乃至世界园林艺术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颐和园调研报告呕心沥血之作

颐和园调研报告呕心沥血之作

颐和园调研报告——浅析颐和园理水的艺术时间:2011 年8 月21 日地点:颐和园指导:夏欣小组成员:黎利梅2009305200215刘昌2009305200209杨艳梅2009305200211高欣妍2009305200219张皓若2009305200208浅析颐和园理水的艺术摘要水体景观是园林构景中的四要素之一,园林空间的视觉效果依靠水的处理变的虚实相生、彰显分明,动静互映,层次丰富。

颐和园作为我国典型的皇家园林,而且全园有五分之四是水面,故以水取胜,大部分景点都是临湖取景,其理水可谓是是画龙点睛之笔,理水的艺术表现的也尤为重要。

关键词园林水景;理水;艺术;手法;在中国传统的园林中,几乎是“无园无水”,故有人将水喻为园林的“灵魂”、“血液”。

园林因水而活,水也给园林增添了空灵之美,流动之静幽。

我们在园林中见到的水处理一般可被分为动态之水和静态之水。

在我国传统古典园林颐和园中,水的形式表面多以静态水出现,如昆明湖、南湖、西湖等这些广阔水域带给我们的静谧。

设计中常用曲桥、沙堤、岛屿、汀步分割水面,如十七孔桥,西堤,“一池三ft”等;以亭、台、谢、廊划分水面,如知春亭、兰亭八角亭等;以ft 石、树木、花草倒影水面;以芦苇、莲荷、茭、蒲点缀水面,在西堤,谐趣园,昆明湖最为胜。

博集众汇构成安静的风景,形成“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ft皆有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好一番惬意的意境。

营造园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亲近自然。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是我们的理想,也是我们园林的最高体现。

理水,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不得不慎重的布置。

前人无数的尝试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财富。

理水要点:1)得其性就是除水体客观上的特征外,还要满足观赏者的需求,如近水、亲水、戏水等的不同。

2)仿其性园林的设计是来源于自然却又高于自然的,而且皇家园林还有集各地园林之精华,如颐和园有许多就是仿江南园林,昆明湖的划分就是以西湖为蓝本的。

【测评效果分析】颐和园_

【测评效果分析】颐和园_

《颐和园》测评效果分析昌乐育才双语学校刘亚丽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更多的是让学生去“自我学习”、“自己主动的去学习”,在读中去感悟,在读、看、思、议中体会颐和园的美丽风光,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了都会得到发展。

课堂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对照,以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共同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采用以读促读法,在教学中,实行多项互动,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理解课文。

用声音读出美、用心灵感受美;采用体验教学法,让学生走进文本,做颐和园中的一名小导游,为前来参观的游客们进行解说、介绍,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

由此,在《颐和园》授课后,我设计了三个题目对学生进行测评,分别是:一、判断下面带点的字的正确读音我选择了在本课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学生易读错的字词,让学生进行正确读音的训练。

通过学生做题情况来看,学生都能很好的掌握字词的正确读音,能够达成本课的第一个学习目标。

即“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长廊、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等词语。

”二、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在设计这道测评题的时候,我从学生的书写和掌握词语的准确性入手,让学生把本课中出现的生字新词进行扩词训练,从学生的测验来看,大部分不仅能够学生能够完成填空,而且还能通过课外的词语积累,从而让自己的词语填空更加丰富。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在我制定的教学目标3“能够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和教学目标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来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中既有对学生背诵的训练,也有对写作顺序的了解,所以,我设计了课文中有代表性的第4自然的原文填空。

因为上课时,已经让学生对课文的第4自然段进行了限时背诵,所以,学生对这道题目做得相当出色。

综上分析,在这节课上,我设定的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特点,通过授课和检测,学生对上课的知识要点,也能很好的掌握,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园林水形案例赏析

园林水形案例赏析

园林水形案例赏析园林水形是园林景观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增加园林的美感,还可以提升人们的休闲娱乐体验。

在园林水形设计中,水池、喷泉、小溪等元素都被广泛运用,通过巧妙的设计和布局,打造出各具特色的水景。

在本文中,我们将以几个园林水形案例为例,来赏析园林水形的设计魅力。

案例一,颐和园的昆明湖。

颐和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而昆明湖则是颐和园中最为著名的水景之一。

昆明湖占地广阔,水面开阔,湖水清澈,四周山峦起伏,景色宜人。

在昆明湖的设计中,巧妙地融入了自然山水的元素,使得整个湖景显得非常自然和谐。

此外,昆明湖还设置了多处亭台、桥梁等建筑,增加了景观的层次感和趣味性。

昆明湖的设计不仅展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还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山水的独特情怀。

案例二,新加坡滨海湾花园的日本园林。

新加坡滨海湾花园是新加坡的标志性景点之一,而其中的日本园林更是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

日本园林以水为主题,通过精心设计的水池、小溪和瀑布等水景元素,展现了日本园林独特的设计风格。

在日本园林中,水被运用得淋漓尽致,不仅起到了装饰景观的作用,还为游客带来了清新怡人的感受。

此外,日本园林中还设置了各种各样的石桥、亭台等建筑,与水景相得益彰,使整个园林景观更加完美。

案例三,法国凡尔赛宫的喷泉。

凡尔赛宫是世界著名的宫殿建筑,而其庭院中的喷泉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凡尔赛宫的喷泉设计非常精湛,通过巧妙的水流设计和喷泉造型,展现了法国宫廷园林的奢华和典雅。

在凡尔赛宫的喷泉设计中,水不仅被用来表现宫廷的贵族气息,还被用来烘托宫殿建筑的雄伟壮丽。

喷泉水柱的高低起伏、水流的曲折回旋,都展现了设计者对水形的巧妙运用和精湛技艺。

通过以上几个园林水形案例的赏析,我们不难发现,园林水形的设计魅力在于它能够将自然山水的美感融入园林景观中,为人们带来身临其境的美好体验。

园林水形的设计不仅需要对自然山水有着深刻的理解,还需要设计者的巧思和创意。

只有将水形与园林景观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打造出令人赏心悦目的园林水景。

小学四年级语文颐和园优秀教学案例

小学四年级语文颐和园优秀教学案例

小学四年级语文《颐和园》优秀教学案例三游《颐和园》安徽省阜阳铁路学校特级教师 武宏钧人教版第七册第二单元第十课《颐和园》刻画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自1985年以来,笔者对《颐和园》三次执教公布课。

回忆起来,记忆犹新,感受颇深。

现将三次教学策略试作论述与说明,以求与大伙儿共享。

一游《颐和园》,“纸上得来终觉浅”。

1985年,东市区举行第一届小学语文优质课竞赛。

我执教《颐和园》,取得了一等奖。

教学进程如下:一、谈话引趣,导入新课。

二、初识课文,理清顺序。

1.范读课文。

2.理清游览的顺序并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3.分清段落。

提问:“描述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别离是哪几个自然段?” 用归并法分好段落。

三、逐段讲读课文,研读文句。

学习第二段,研读重点文句,了解景物特点。

重点学习三处景点: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的特点。

重点讲解“屹立”、“金碧辉煌”、“葱茏”、“远眺”、“隐约约约”等词,比较“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涌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昆明湖水碧绿清澈,水面十分安静”等句,结合填空练习,从而使学生充分了景物的特点。

做到了讲、读、练结合。

四、熟读课文,总结全文。

1.教师指导学生充满激情地朗诵。

2.试探:颐和园是一个什么样的地址?教师在总结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填空练习:本文刻画了北京颐和园的──—、────、────等漂亮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之情。

3.学习第一段,讲解第一句的作用?(总起)4.总结写作特点。

课后,评委教师的评判是:钻研教材深刻,课文讲解透彻,知识训练扎实等。

之因此如此教,是因为那时的专门强调:要在语文课上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要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的训练课,语文课要重视朗诵训练等等。

我是带着字文句篇的问题来上课的,围绕字文句篇设计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大问题带着小问题,把课文的知识点、训练点渗透到问题中,以讲为主。

《颐和园》(第一课时)教学案例与评析

《颐和园》(第一课时)教学案例与评析

《颐和园》(第一课时)教学案例与评析
王玉环;周君红;易振秀
【期刊名称】《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年(卷),期】2013(000)010
【总页数】4页(P36-39)
【作者】王玉环;周君红;易振秀
【作者单位】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实验小学;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实验小学;湖北长阳教育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树林里》(第一课时)教学案例与评析
2.我找到了阅读的金钥匙——《古井》第一课时教学案例与评析
3.让学生的心灵与历史对话——《李奶奶身上的伤痕》第一课时教学案例与评析
4.我找到了阅读的金钥匙——《古井》第一课时教学案例与评析
5.解读“语言密码”培养低段学生讲故事能力——《蜘蛛开店》第一课时教学案例及评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颐和园》教学案例分析
陕坝小学王咏娟
一、案例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谁能说一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什么?
生: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师:这节课我们也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去参观一下这座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

下面请大家自由读书,喜欢哪一处就学哪一处。

(让学生自学五分钟,画出感受深刻的句子批注自己的学习体会,关键词点上黑点。


师:小组合作学习,组长分配任务。

师:哪个小组愿意分享一下学习成果?
生:我最喜欢长廊。

因为它非常长,也非常美丽。

师:你从哪看出来的,给大家读一下有关的语句。

生: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
师:这么美的长廊,同学们想不想读出来呢?
(想。

生齐读。


师:游玩了长廊,又该到什么地方了?
生:来到万寿山脚下。

在这可以仰望到高大华丽的佛香阁和金碧辉煌的排云殿。

(请另一喜欢这一处的学生读这一小节,读出美。


师:来到山脚了,想不想往上走?想,就先讲一句介绍方位的话。

生:登上万寿山。

师:谁来当小导游,给大家介绍一下在万寿山上都可以看到那些景物?
生:站在佛香阁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大半景色收在眼底。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正前面,昆明湖……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师点拨:作者是抓住昆明湖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
生:抓住昆明湖的静和绿来描写的。

(再读描写昆明湖的两句话)
师:从万寿山下来,又该到哪儿了?
生:昆明湖。

师:在昆明湖上作者欣赏了哪些景物?
生:长长的堤岸,式样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中心的小岛。

师:作者重点介绍了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呢?
生:作者重点介绍了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有三个特点:桥洞多,石柱多,石狮子多。

师:你们能把昆明湖上的景色画下来么?
(生在练习本上画,挑选好的展示给同学们看。


师:这里的景色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生:美丽。

师总结。

二、分析
这一环节主要采取的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学习按照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来把事物写具体的。

并自己去体会颐和园各处景物的特点。

整堂课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加以适当的点拨、引导,如介绍完一处景物后引导他们用一句介绍方位的话转到对另一处景物的介绍。

学生介绍在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时,重点让他们明白作者是抓住昆明湖的静和绿的特点来写的等,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充分发挥了其主导作用,让他们体会到收获的喜悦。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孩子们在组长的带领下都能明确自己得我任务,交流氛围比较浓厚,尤其在小组汇报交流时孩子们跃跃欲试,积极踊跃,团队精神在此过程中得以体现。

总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