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七八)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风引汤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八二)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症状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八二)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症状【原文】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
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抟,名曰断泄。
营气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使为历节也。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吃东西喜欢吃酸的,吃酸的也没有关系,但是不能吃得太多,吃得太多了,就会伤筋。
如果你不相信,你可以试试,在睡觉前喝很多的柠檬汁,到三更半夜,你的脚就会抽筋。
这就是因为酸太盛。
现在有两种酸,一种就是我们吃的东西本来就是酸的,例如象柠檬,还有一种酸是假甜真酸,为什么叫假甜真酸?吃到嘴里是甜的,到了胃里是酸的。
现在好多的面包,都是人工糖做的,吃到嘴里很甜,这个人工糖骗到你的嘴巴,到了胃里面去就变成酸的了。
人工糖制造出来的时候,体积非常小,我们身上很多的病毒,细菌在嘴巴里面吃到人工糖以后,就会喂食这些细菌病毒,吃到人工糖以后,排出来的糞便代谢物就是酸性的。
晚上睡觉会脚抽筋。
中医认为肝苦急。
假如一个病人告诉你他的脚经常抽筋,他喜欢吃甜的,这就是假甜真酸,什么叫抽筋,就是肝苦急。
急时甘以缓之,这就是要告诉抽筋的病人要多吃甜的,抽筋就会解缓。
但是,他告诉你就是经常吃甜的,其实他吃的就是假甜真酸。
你要告诉他此甜非彼甜,让他买蔗糖,饴糖来吃,抽筋就会好。
“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如果长期都吃太咸的食物会伤骨,反过来,当你在帮病人治疗骨病的时候,就要告诉他不要吃咸的,所以,真理就是正反两面看,你不能只从一方面去看,吃咸吃多了会伤骨,同样的帮病人治骨病的时候,要少吃咸的。
所以,我们看到膝盖肿,风湿关节炎,就要告诉病人咸的少吃,尽量不要吃。
当骨伤到以后,病人就会出现小儿麻痹,肌肉萎缩,病人的关节越变越大,脚上肌肉越来越小,中医把这种取名为鹤膝,鹤膝风,中间膝盖肿得很大,腿部很小,这就叫萎。
骨伤了,肌肉萎缩,反过来,我们看到肌肉萎缩,就知道骨伤了,我们就要去治骨。
中风病(风引汤,防己地黄汤,头风摩散方,小续命汤,补阳还五汤,千金三黄汤

中风病(风引汤,防己地黄汤,头风摩散方,小续命汤,补阳还五汤,千金三黄汤中风病属危急重病,临床极为常见。
其病因以积损正衰为主,病位在脑,常涉及心、肝、肾、脾,其病机多由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
临床按脑髓神机受损的程度与有无神识昏蒙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类。
论其病性,多为本虚标实,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
治疗方面,结合病类(中经络、中脏腑的不同)、病期(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的不同)及证候特点,而采用活血化瘀、化痰通络、平肝熄风、清化痰热、通腑化痰、益气活血、育阴熄风、醒神开窍、回阳固脱等法。
中风病的治疗,宜采用综合疗法,注意康复训练。
本病在未发之前,如有中风先兆,必须积极防治。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人于腑,即不识人;邪人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辨证要点1.了解病史及先兆中老年人,平素体质虚衰或素有形肥体丰,而常表现有眩晕、头痛,或一过性肢麻、口舌歪斜、言语謇涩。
多有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志相激,跌仆努力等诱因。
若急性起病,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为首发症状者一般诊断不难。
但若起病即见神志障碍者,则需深入了解病史和体检。
2.辨中经络与中脏腑临床按脑髓神机受损的程度与有无神识昏蒙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类型。
两者根本区别在于中经络一般无神志改变,表现为不经昏仆而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中脏腑则出现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识恍惚或迷蒙为主症,并常遗留后遗症,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
3.明辨病性中风病性为本虚标实,急性期多以标实证候为主,根据临床表现注意辨别病性属火、风、痰、血的不同。
平素性情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发病后甚或项背身热,躁扰不宁,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则多属火热为患;若素有头痛、眩晕等症,突然出现半身不遂,甚或神昏、抽搐、肢体痉强拘急,属内风动越;素来形肥体丰,病后咯痰较多或神昏,喉中痰鸣,舌苔白腻,属痰浊壅盛为患;若素有头痛,痛势较剧,舌质紫暗,多属瘀血为患。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

侯氏黑散为仲景治疗中风的方子,近年用其治疗脑缺血病有 较好的疗效。脑缺血病与超氧阴离子自由基造成的组织损伤 有关,为探讨侯氏黑散对脑缺血病的疗效机理,实验观察了 该药对兔的心、脑、肺、肾组织与浆液脂质过氧化物的影响。 结果表明侯氏黑散可降低组织匀浆液脂质氧化物的含量,与 生理盐水组比较有显着差异,提示本品有较强抑制脂质过氧 化反应的作用,故可减轻组织缺血造成的损伤,这可能是其 治疗脑缺血病的机理之一。
*
*
中风病
*
*
中风之病,因发病骤然,病情变化多端,与自然界中的风善行多变相似,故古人比 类为中风。关于中风病的病因学说,历代医家认识颇不一致。
汉唐以前,认为系气血不足,感受风邪引起。强调外因。 ——多以外风立论。
金元时期,多认为是正气不足痰火上攻上蒙清窍。强调内因。 ——多以内风立论。
明代,医家提出: 真中——外风所致 类中——内风所致
*
*
第2条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 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 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 气即急,正气引邪,歪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 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 舌即难言,口吐涎。
*
*
名词
▲贼邪不泻:贼邪,即虚邪贼风之意,统指外邪; 泻,外出,此句意为外邪侵入人体 后留滞不出。
*
*
①亡血:亡是亡失,血是营血。 ②瘾疹:即风疹块等一类疾患,因风湿郁于肌
表所引起。又可解释为时发时止的皮疹。 ③心气不足:是指心之气血不足。 ④入中:指风邪内入,伤中心肺。
*
*
本条论营卫气血不足,感受风寒可发为中风或瘾疹。
寸口脉迟而缓,脉迟提示有外寒,脉缓反映正虚; 沉而缓是营气不足,多致血虚,浮而缓是卫气不足, 易受风邪。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六九)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的先兆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六九)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的先兆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这一篇就是专门介绍什么样的人会得到中风,如何预防中风,如何治疗中风,当我们了解了以后,就不会中风了。
中风,在还没有讲之前,基本的慨念就是说,人在气血两虚的状态之下,就会引发中风,这是中医观念,当我们中医在讲中风的时候,不要去想西医的什么高血压引起中风,一般高压血怎么会虚呢,应该是实才对,你会这样去问自己,所以,不要去想西医的病名。
如果西医说是高血压引起中风,吃降血压药真的可以预防中风的话,怎么从来没有断高血压药的人会突然中风呢,你到医院里去问那些中风的病人,有没有吃降血压药,他们都会说一直都在吃,一直都在吃照样中风。
我们中医的观念是在气血两虚的状态之下会得中风,预防中风的处方就出来了,主气的我们立马就会想到黄芪,去风的药我们不会去开桂枝,发汗太强,我们会开独活,防风,刚开始一点微风侵入到身体的时候就把它排掉了,党参能够补气生津,人参我们都不会用,因为人参主要是在肠胃上面,津液不够的时候或者是胃气没有的时候会用到人参,例如像独参汤,就是胃气将绝的时候用的,独参汤用在胃气将绝,那么,我们怎么知道病人胃气将绝呢?一个总是打嗝,一个是脉如钩,只有这个时候才会用人参,否则就是用党参,补血会用到当归,活血用川芎,平常吃这个汤剂,气血两虚就不会虚了,这样就可以预防中风。
人中风之前有预兆,西医着重在病名上面,西医是研究病,结果把症候就忽略掉了,西医认为症候不重要,病就是病,其实是先有症候才会有病,西医认为症候不是主力的,就在研究病,验血,验尿,查这样查那样,就凭机器得出来的数字来进行分析,这些数字对西医来说很有意义。
对于中医来说,几千年来,不是按照数字,凭一个人的感觉,一个症状。
中风有先兆,第一个就是失眠,这种失眠是没有原因的失眠,没有担忧,没有吵架,总之什么事都没有,就是失眠,持续半年以上,一定会中风,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血不够了,也就是血虚。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八六)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的治疗乌头汤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八六)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的治疗乌头汤(二)、虚寒历节【原文】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麻黄、芍药、黄芪(各三两);甘草(三两,炙)、川乌(五枚,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右五味,叹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
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这个条文就是说疼痛得动都不能动了,这种就用乌头汤来治疗。
这个乌头止痛散寒,这个乌头汤又还治疗脚气疼痛,不能屈伸,这个脚气,千万不要理解成现在的这个脚气,如果理解成了现在的这个脚气,什么香港脚,那就风马牛不相接了,这完全是两回事。
乌头汤的这个方子,看看上面就行了,但是,要注意这个川乌的量是五枚,感觉还是有点大,把川乌劈开,用两升的蜂蜜去煎这个乌头,还剩一升的时候,把乌头去掉,这样就成了乌头蜜。
把麻黄,芍药,黄芪、甘草这四味药用水三升,煮剩一升的时候,把药滓去掉,再把乌头蜜放进去,稍微再煮一下,服七合。
“不知尽服之”有的人解释为吃了七合以后,还是疼痛,还是不可屈伸,把剩下的汤药全部喝了。
还有一种解释就是喝了七合汤药以后,没有觉得有什么反应,也就是说口舌不麻,说明乌头的毒已经没有了,就可以把剩下的汤药全部喝了。
关于乌头五枚到底是多少呢?有人专门考证过,小的三克,大的六克,大概就在这个范围,也就是说五枚乌头最多就是三十史,乌头,如果是按药典还用量三克的话,那是肯定达不到效果的。
【要点延伸】1、这里我们把脚气说一下,不是现代的烂脚丫子,中医的"脚气”《诸病源候论》"脚气之病由人体虚,温、湿、风、毒之气先客于脚,从下而上,动于气,故名脚气也。
江东岭南,土地卑下,风湿之气易伤于人。
初得此病,多不即觉,或先无他疾,而忽得之,或因众病后得之。
此病初甚微,饮食嬉戏.气力如故,当熟察之。
其状从膝至脚有不仁,或若痹,或淫淫如虫冲,或微肿,或酷冷,或疼痛,或缓纵不随,或有挛急;或有至困能饮食,或有不能食者,或有见饮食而呕吐、恶闻食臭者;或有物如指,发于腨肠,逆上冲心,气上者,或有举体转筋者,或壮热、头痛者,或心胸冲悸,寝处不欲见明,或腹内苦痛而兼下者;或言语错乱,喜忘误者;或眼浊,精神昏愦者。
中医专业金匮要略课件05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2、历节:历者,遍也,递历之意;节者,关节
也。以骨节疼痛遍历关节,痛势剧烈,日久
可致骨节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因病机以
肝肾气血不足,感受风寒湿邪,痹阻经脉而
致。
二、合篇意义
病因 — 与风邪有关 1、均属广义风病
风性特征 — 病势发展迅速 内虚邪中 2、病机 经络病变 3、临床表现:均有肢体活动不利
(二)寒湿历节(第十条)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麻黄 芍药 黄耆各三两甘草三两,炙川乌五枚
(口父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 上五味口父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
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1、临床表现 病历节 —— 辨病 不可屈伸,疼痛 特点:(1)疼痛剧烈,动则尤甚 (2)关节屈伸不利 (3)痛有定处,痛处寒凉 (4)得寒则剧,得热则减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 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 即难言,口吐涎。
①贼邪不泻:贼邪,即虚邪贼风之意,统指外 邪;泻,外出,此句意为外邪侵入人体后留 滞不出。
②喎僻(pì辟)不遂:指口眼喎斜,不能随意 运动
③肌肤不仁:即肌肤麻木不仁。 ④即重不胜:肢体重滞不易举动。
词解
表
现在一般认为历节病属于痹证的一种,其关节病变比较明 显,以关节变形、疼痛、活动受限、僵硬为特征。历节病以肝 肾气血不足为内因,风寒湿邪侵犯为诱因。本病的症状以关节 剧烈疼痛为主,其治疗以祛邪通阳宣痹为主,佐以滋补肝肾, 或益气养血。若偏于风湿化热伤阴者,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偏 于寒湿者,用乌头汤。
中风
一、脉证与鉴别(1) 二、成因与鉴别(2、3、方剂四条)
一、脉证与鉴别(第一条)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5)历节与黄汗其相同症状与不同症状何在?
5分钟
提问、讲解
80分钟
讲解,图表分析
5分钟
提问、总结
2分钟
编写人
编写时间
3.小结中ຫໍສະໝຸດ 辨证主要分为中络、中经、中脏、中腑,病机为内虚邪中,外邪主要与风邪有关。历节病始见于《金匮》。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属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等。
4.布置作业
(1)中风与痹证的主要区别何在?
(2)历节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是怎样起病的?
(3)中风在络在经,入脏入腑,与后世中风闭证、脱证有何联系?
6、风湿历节与寒湿历节鉴别?
解决方法:着重讲授、深入剖析、对比分析、归纳总结。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启发式教学、分析比较等)
教具
多媒体
教材
与参考书:
教材:21世纪课程教材《金匮要略讲义》
参考书:21世纪课程配套教材《金匮要略教与学》
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 《金匮要略》(案例版)
教学进程:(含教学主要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设计及时间安排)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教学内容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教学对象
中医/中西医/骨伤/境外本科专业(五年制)
授课形式
理论课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中风病辨证与历节病的证治。
【熟悉】中风病、历节病的病因病机,中风病与痹症的区别。
【了解】中风病与历节病的概念及合篇意义。
【背诵】条文:2(下段)、8、10。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
1、中风在络、在经、在脏、在腑的不同表现。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七三)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防己地黄汤方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七三)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防己地黄汤方【原文】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
防己地黄汤方防己、甘草各一分,桂枝、防风各三分,上四味,以酒一杯渍之,绞取汁,生地黄二斤,呚咀蒸之,如斗米饭久,以铜器盛药汁,更绞地黄汁和,分再服。
这个处方并不是真正治疗中风用的,我们在读伤寒金匮的时候,突然跑一个在这里,不要去怪他,可能是徒弟的传抄错误。
“治病如狂,妄行独语不休”这是两个证,一个实,一个虚。
中医的八纲辨证,就是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实证”一个在自言自语,走来走去,如果是实证,那就是大承气汤证。
因为大便的矢气跑到脑部去了,这个就会妄行独语不休,更严重的,会发狂奔走,登高而歌。
这个条辨没有寒热,脉浮,就是防己地黄汤。
防己地黄汤是补虚用的,用的方法很特殊,用酒一杯把防已,甘草,桂枝,防风泡一下,泡完以后,再用棉布包起来绞汁出来,生地黄重用,生地黄是补血的,把生地黄象蒸饭一样,大约蒸一个小时,再绞地黄汁,再把前面的药汁混在一起,分两次服。
中药用酒泡过以后,药性就会减缓,泡炙过的大黄就不会往下走,有升提的性。
补虚的时候,我们有黄芪,党参,人参,用很强的补虚药去补,这是不行的,因为病人本身已中风了,有表证了,补能敛邪,所以,当有表证的时候,同时又有里虚,这个时候,用很强的补虚药去进去,就会把表邪束住。
但是,发表也不行啊,如果发表,里又会更虚掉,所以,防己地黄汤就是介于攻补之间的处方。
既能补虚,又能把表邪去掉一些,这样就不会伤到正气。
“病如狂状”就是还没有到发狂,看起来好像狂,也就是说病人的情绪很烦躁。
“妄行独语不休”就是一个人在那边到处走来走去,自言自语,这种就是气血两虚的状态下引起的。
这些都是防己地黄汤主证。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

侯氏黑散为仲景治疗中风的方子,近年用其治疗脑缺血病有 较好的疗效。脑缺血病与超氧阴离子自由基造成的组织损伤 有关,为探讨侯氏黑散对脑缺血病的疗效机理,实验观察了 该药对兔的心、脑、肺、肾组织与浆液脂质过氧化物的影响。 结果表明侯氏黑散可降低组织匀浆液脂质氧化物的含量,与 生理盐水组比较有显着差异,提示本品有较强抑制脂质过氧 化反应的作用,故可减轻组织缺血造成的损伤,这可能是其 治疗脑缺血病的机理之一。
*
*
提要:本条论述了中风的脉症以及与痹证 的鉴别。
*
*
讲解
1.中风的主要临床表现:
半身不遂——风邪闭阻经脉,气血瘀阻,肢体筋
脉拘急或弛缓不用。
2.中风的病因病机:气血不足,外邪诱发。(以脉论理)
脉微:正气不足,气血虚弱
脉数:感受风邪,病邪有余
3.中风与痹症的鉴别:
中风――主证:半身不遂,不疼。
*
*
*
中风病
*
*
中风之病,因发病骤然,病情变化多端,与自然界中的风善行多变相似,故古人比 类为中风。关于中风病的病因学说,历代医家认识颇不一致。
汉唐以前,认为系气血不足,感受风邪引起。强调外因。 ——多以外风立论。
金元时期,多认为是正气不足痰火上攻上蒙清窍。强调内因。 ——多以内风立论。
明代,医家提出: 真中——外风所致 类中——内风所致
菊花四十分 白术十分 细辛三分 茯 苓三分 牡蛎三分 桔梗八分 防风十分 人参三分 矾石三分 黄芩三分 当归三 分 干姜三分 芎藭三分桂枝三分
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
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
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
食自能助药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使风寒湿邪 化微汗而解
瞑眩反应:服乌头汤后,若唇舌肢体麻木,甚 至昏眩吐泻,应加注意,如脉搏、 呼吸、神志等方面无大的变化,则 为‘‘瞑眩’’反应,是有效之征。 中毒反应:如服药后见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 脉搏有间歇等现象,甚至神志昏迷, 则为中毒反应。
鉴
别
乌头汤
寒湿在表
桂枝芍药知母汤
风湿在表痹阻日久, 病因 渐次化热伤阴
关节疼痛,痛 诸肢节疼痛 ,身体 处不移 不可屈 证候 魁羸,脚肿如脱,头 伸 眩短气,温温欲吐 祛风除湿 温经散寒 佐以滋阴清热
治法
温经散寒 除湿宣痹
【小 结】
中风辨证主要分为中络、中经、中 脏、中腑,病机为内虚邪中,外邪主要 与风邪有关。历节病始见于《金匮》。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属于类风湿性关节炎、 强直性脊柱炎、历节的证治。诸 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 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病机:感受风湿之邪 ,日久化热伤阴 。 治法:祛风除湿,温经散寒,兼滋阴清 热。 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 方解:
麻黄、桂枝 ——祛风通阳 附子 ——温经散寒止痛 白术、防风 ——除湿祛风 知母、芍药 ——养阴清热 生姜 ——祛风和胃止呕 甘草 ——和胃调中
【原文】(9):论述过食酸咸饮食, 内伤肝肾,为产生历节病的机理之一, 并与黄汗病鉴别。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 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 名曰断泄。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 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 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 热,便为历节也。
历 节 病
分型
在络 肌肤不 仁 肌肤
在经
入腑
入脏
症状
【《金匮要略》中风辨治3方】

【《金匮要略》中风辨治3方】经方在中风病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常用的有承气类、柴胡类、抵当类、四逆类及《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的风引汤、侯氏黑散和大续命汤三方。
侯氏黑散用于心脾不足,风痰阻络证;风引汤用于热盛动风证;大续命汤用于气血不足,卒感风寒之邪,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痰浊瘀阻之证。
笔者跟随全国名老中医和经方大家毛德西、李发枝、唐宋教授侍诊学习多年,现将其应用经方辨治中风的经验和自己的点滴体会总结如下。
侯氏黑散经方原文:“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侯氏黑散主之。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第五》)药物组成:菊花四十分(120克),白术十分(30克),细辛三分(9克),茯苓三分(9克),牡蛎三分(9克),桔梗八分(24克),防风十分(30克),人参三分(9克),矾石三分(9克),黄芩五分(15克),当归三分(9克),干姜三分(9克),川芎三分(9克),桂枝三分(9克)。
温酒调服。
临证加减:若夹瘀者,可合桂枝茯苓丸;痰盛者,加瓜蒌、胆星、鲜竹沥;便秘者,加火麻仁、决明子;麻木重者,加蜈蚣、橘络、白芥子;肝阳上亢者,加天麻、钩藤、珍珠母。
功能主治:此方具有补益心脾,化痰息风之功,临床多用于风邪直中脏腑,心脾不足,风痰阻络之证。
主要症状为头晕头痛,中风卒倒,四肢烦重,半身不遂,心中恶寒,胸闷短气。
或魂梦颠倒,精神恍惚,心悸,心烦,身体燥热,倦怠乏力,呕吐痰涎,面色萎黄,舌淡红,脉细弱。
用药分析:方中用菊花祛风平肝,除致病之邪,为主药。
白术健脾安中,使气血生化有源,气血充则风邪易祛;防风辅助主药以祛其风,二者共为臣药。
人参、茯苓健脾益气;干姜温中补气,辅助白术健脾之功;川芎、当归养血为助,即血行风自灭之意;矾石化痰除湿;牡蛎滋阴潜阳;桔梗升提气机,而使风邪得转,风邪得祛;黄芩专清风化之热;细辛祛风而通心肾之气,共为方中之佐药。
桂枝引导诸药以温通经络,酒引诸药至周身经络,共为方中之使药。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七九)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七九)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原文】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下面我们开始讨论历节病。
刚开始就是介绍历节这个病是怎么来的。
历节这个病分三种:第一种:风痹,第二种:血痹,第三种:历节风痹的主要症状是麻又痛,连皮肤都会又痛又麻。
血痹的主要症状是麻而不痛,单纯只有麻的感觉,没有痛症。
历节的主要症状是但痛不麻。
风痹有专治风痹的汤,例如象甘草附子汤;血痹有专治血痹的汤,像黄耆五物汤就是治疗血痹的。
治历节的处方有乌头汤,或是大乌头煎这一类处方。
中医有中医的名称,对西医来说可能就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或者是一般的风湿关节炎。
首先从脉诊上来看“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寸口脉是阳脉,出现脉沉,代表病在里,表示病在骨。
弱脉出现,是主筋病。
这也就告诉我们病在筋骨之间。
脉沉而弱,很多人都摸不准,其实这个并不重要。
当有病人来看病,问他就知道了,他来说是关节痛,这就已经足够了,所以,脉沉而弱,这个不是很重要。
再问他关节什么地方痛,他说在膝盖痛,摸脉的这一步就可以跳过去了,但是,我们一定心里要明白,病在筋骨之间。
“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中医认为肾主骨,肝主筋,得历节病的原因与黄汗一样,出了一身汗,跳到水中去,汗为心之液,所以,如水伤心。
也就是说,得历节的原因出汗跳到水中与得黄汗是一样的。
很多妇女手出问题,当然现在可能会少一些,在过去没有洗衣机,都是用手洗衣服,一会热一会冷,但是,现在就在家里做饭洗菜,一会热一会冷,这样寒热变化太快,这就是造成历节的原因。
可能有人会问,洗菜洗衣服的人很多,为什么有的人得历节,有的人没有得历节呢,其实,这个个人体质有关,凡是肝肾两虚的人,在寒热变化太快的条件下就最容易得历节。
这第一种会得到历节的原因就是,当汗流得很多时,立刻进到冷水里面,这会使得人体汗出不透,跟前面说的黄汗是同源的。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讲过迟缓的概念,这在脉象中讲得是比较多的,实际上这个迟缓可以延伸到人的很多方面,比如一个行动正常的人突然变得迟缓了,那么就意味着这个人生病了,一般来说这个人得的是阴病,阴代表的是静。
理解这方面的内容,我们就比较容易学中医知识了。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第三条: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寸口脉的脉象是迟而且缓,脉象迟意味着病人身寒,我们都知道寒的状态下,人的思维与行动都会变得迟缓,其实这也是静的表象。
脉缓意味着病人身体虚,血脉如果是饱满的,那就是充实的状态,缓就代表血脉不足的状态。
营缓就代表病人的血不足,其实我们都是把营血连在一起说,营就是血、血就是营。
卫缓就代表病人的阳不足,表明病人得了邪风。
如果邪气到了病人的经络,那么病人就会出现身体的皮肤发痒、红疹。
此时可以考虑使用麻黄加术汤。
麻黄加术汤方处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甘草(一两、灸)、白术(四两)、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用法: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汗。
如果病人心气不足,邪气进入到心中,那么就会出现胸胀满、气短。
心气不足就造成病人身体胸部寒,肺寒就会造成呼吸问题,此时就是想办法祛除病人的胸寒。
上述文章只是个人在生活实践以及学习中的领悟,不免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请学习爱好者予以指正,如有好的意见与建议也一并予以给出,本人不甚感激。
前后写的文章中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以参考后者看法为佳。
用药还需要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七八)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
风引汤
(二)、热瘫痫(风热中风)的治疗
【原文】风引汤,除热瘫痫。
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二两)、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
右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
这个热瘫痫可能是风邪引起的,要不然怎么会叫风引汤呢?所以,这个风引汤首先就是治疗风邪引起的热、瘫、痫。
我们看这个方剂的组成,里面有大黄,干姜,龙骨,桂枝,甘草,牡蛎,寒水石,赤石指,白石脂,紫石英,石膏。
这里用了大量的金石类的药。
这个方剂组成共十二味药,把这十二味药打碎,用粗筛,不需要那么细,放入皮囊里面,用三个指头去拿那个药粉,这里的井花水,应该是井水吧,用井水三升,温服一升。
【要点延伸】
1、"风引汤除热瘫痫”:说明风引汤是脑部感染性疾病的有效方剂。
也就是脑部感染引起的热瘫痫,用风引汤的效果就很好。
2、“热瘫痫”就是发热,抽搐,瘫痪,同时出现的这个病,一般好发季节是春、夏、秋,温暖时节,多为生物性风热湿邪导致的。
春天的时候,脑病人双球菌感染引起热、瘫、痫,夏天的时候,病毒性脑炎也会出现这个问题,秋天也会有病毒性脑炎,这些都是生物性的病邪。
3、这里面用了大黄,大黄是除湿热毒邪要药。
大黄是一个非常好的药,学中医不把大黄掌握好,只知道通便,那就差得太远了。
大黄是治疗湿邪,热邪,毒邪最好的一个药,所以,在温病里面必用的一个药。
4、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这一类金石类的药也是除湿热病邪非常有效的药。
5、龙骨、牡蛎,我们知道它有息风止痉的作用。
这个就是治疗那个痫,抽搐用的药
6、干姜、桂枝、甘草,这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散风寒湿邪的常用药。
有的时候,病人不单是有抽搐,有的还会有昏迷的,都可以用附子,麻黄,细辛之类,都不用干姜,桂枝,甘草了。
因为病人既有热又外受风寒,所以,这个热药是必须要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