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乡土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与乡土文化

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而广大农村则是滋生培育乡土文化的根源和基因。乡土文化,它是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山区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中所创造、传承和享用的文化,如民风、民俗、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名人轶事、文化遗址等等。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从而表现出鲜明的“乡土味”的文化特征。

艺术不仅饱含技巧的练习,更是对文化的学习。这是新世纪艺术的特点。以丰富的地域民间文化为背景,深入生活,融合了乡土文化的艺术,更具本土特色,也更亲近自然和生活。纯朴的乡土文化带给艺术亲和的气息,也有浓厚的吸引力。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美,关键是我们要有发现美的眼睛。艺术源于生活,与乡土文化也是不可分割的。

为一个民族生命体验与心中祈愿的表达的艺术,无不自然而然、深深切切地从本原意义上联系着自己的“乡土”,以至形成独具内涵

的“乡土情结”。对于表现当代生活的艺术而言,其“乡土情结”则有其新的内涵、新的美学机缘。这意味着,从人们的精神期待看,当代城市化的挑战,不但不会远离艺术的乡土情结、乡土内涵,反而会使之更加彰显。

在中国传统的艺术中,“乡土”始终作为一个底蕴丰厚的概念存在着。恋乡、思乡、寻乡、归乡等,是深层的心灵指向,也是艺术活动中经久不衰的命题,包括乡愿、乡怨、乡愁在内,都表明人们与自己的乡土既生息所依,又灵性所系,是根性的存在,也可以称之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情结”。

传统艺术中突出的乡土情结,与其特有的生存环境、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因此而形成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等有关。我们知道,在历史上每个民族在各自特定的地域中,往往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特有的对于自然环境的相依相适关系,甚至相信万物有灵,视苍天大地,乃至一草一木、一鸟一鱼,都与每个人以及整个民族灵性相通、结缘深远。这便使

每个民族在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中界定了自己的乡域,并扎下了首先是属于本民族的“天人合一”的根系。

在文化或美学的视野中,乡土是自然与人文的天缘之合,是由众多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所以,大而化之地看,可以说每个民族的所有艺术活动,都是不离其乡土的。乡土如母体,既是根之所系,又是体之所依;而具体表现则可以分别涉及其中的某个方面,如,月儿引发乡思,鸿雁带去乡恋等。

对于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活动主体而言,乡土情结都是与生俱来的,是本民族世代积淀下来的集体无意识。乡土情结的审美心理深深地奠基于他们的心理结构之中,无论走得多近,还是离得多远,他们都会把这个情结酝酿得别有意趣。他们的创作无论表现什么或怎么表现,往往都不失其本民族特有的乡土美学资质,其艺术价值也正是因此而突显。中国的佤族有一首民歌这样唱:“为了去寻找盐巴,不能不离开了家。走出寨子回头望,竹楼消匿寨依稀。翻过山坡抬头望,村寨消失云飘逸。我心中的竹楼啊,在那片云彩之下。我心中的山寨啊,在那片云彩之下。”这是发自心灵的声音。无论走到多远,家乡永在心中。竹楼、山寨既是实有,也是象征,牵系着乡土的情结。

中国各民族艺术的“乡土情结”及美学特质的生成与表现,是与其地域的、历史的以及生存与生命哲学等原因密切相关的,即,在传统形态中,每个民族的“乡土”是一个独有的天地,本民族的群体或个体与“本乡”“故土”自适相谐,并视乡土为精神家园的安居之所。可是,到了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传媒大众化的时代,人的生存背景与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连同偏远民族间的地域阻隔也都纷纷被突破。那么,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艺术的乡土情结如何存在与体现?其当代美学意义如何?等等,都是艺术发展中的新问题。

城市化的扩张,特别是“全球化”的出现,为当代艺术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包括根系颇深的“乡土情结”及美学特质也同样不会例外。但是,从健康而全面的人文精神与美学追求方

面看,应该说,各民族艺术的乡土情结不仅不会因此而消解,反而可以彰显出其新的文化意味与美学价值。

与艺术的原初生成与传统表现中以民间性为主的形式形态有明显不同,当代从事艺术创作与表演,并为人所关注、可产生广泛影响的,主要是职业艺术家,而且他们多数都生活在城市中。但他们之中有不少正是从农村或牧区、林区进入城市,或由小城镇进入大城市的。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以自己的努力和才情,以及源自故乡的故事与意境获得了城市身份,但在这里依然是无根可系,无本可依,在深层意义上还是边缘人或漂泊者。他们的创作中往往潜在着乡土精神与城市理念的对冲,城市的喧嚣与乡村、牧区的宁静,城市的消费欲求与乡村、牧区的恬淡自适,城市的隔膜与乡村、牧区的亲情……种种反差形成精神游移的空间,作品便是此间寻找精神去向的产物,或是生发于中的内心独白。他们的创作于千差万别中却有着极为相近或相同的指向,那就是怀恋故乡,崇尚故乡,诗化故乡。乡村、牧区——故乡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是根性的、永在的。

中国各民族艺术乡土美质的当代意义,还在于当代人对于有特色的多样化艺术的需求,以及促进当代社会对于多元化文化机制的建设。生态规律告诉人们,生物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对于保护环境的和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是大有益处的。生物界、自然界是如此,文化艺术领域也是如此。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凭靠现代科技的力量和大众传媒的影响,当代人的生活、文化中的许多方面都自觉不自觉地走在了一体化和标准化的高速公路上。这样,现代科技所推进着的强有力的共容性、一体性(包括信息分享的必然性),与社会全面发展所需要的人的情智个性的张扬,彼此间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的精神洗礼和文化冲突。其间,那种一体化与标准化愈强大、愈突出,人们对于多样性和异质性的期待便往往愈强烈。当全球化以空前的规模与影响力使世界一体化与标准化的时候,多样性和异质性则在健全当代文化中的意义愈加重要与突出。

那么,在现代性的普及中,多样性和异质性蕴藏最丰厚的地方在哪里?在“乡土”,特别是各不同民族的乡土。乡土作为现代化影响的边缘,具有着与现代的标准化不同的异质,潜存着与现代化不同而富有民族特质与地域特色的文化底蕴。而在此异质性的保存和体现方面,各民族的文化尤为显然,他们因其边缘和乡土而得以遗存的特色与多样性,在全球化时代成为张扬多样化、体现异质性的重要文化资源与创作活泉。一方水土滋养一方艺术。扎根于本地区、本民族的艺术,其个性必然是独有的、突出的,并且是无可替代的。每个民族的艺术都充分地彰显与发展自己富有文化内涵的个性与特色,便自然形成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以满足当代人多样性的审美需求。

从这个意义上讲,“全球化”的出现,为各民族艺术及其乡土美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必须明白,这种乡土情结及乡土美学不是封闭的,也不可能是封闭的。即,同样应使之进入全球化的视野。全球化视野中艺术的乡土美质,能够为本民族以外更广阔的领域、更多的人们提供有价值的东西,即真正实现“本土经验的世界化”,同时,还应将人类所面临的世界性问题,纳入各民族艺术之中予以关注,让世界性经验得到本土化表达。这是当代背景下艺术生存和发展中应有的选择,也是其乡土美学中应有的新的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