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后张法双控值计算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应力后张法双控值计算书

一.计算依据

1.十漫高速公路SME5郭家沟1#大桥图

2.《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

二.计算过程

⒈基本数据

⑴钢铰线:每孔9根φj15.24,其R y b=1860Mpa;σK=0.75R y b=1395Mpa;E g(E y)

=1.95×105 Mpa;A y=140mm2;

⑵千斤顶:型号YCD-2500,最大行程200mm,最大张拉吨位2500KN.零状态钢铰线穿心长L l=70cm(包括千斤顶、锚环、工具锚长度);

⑶钢铰线曲线坐标值:参见〈计算依据1〉。

2.张拉方式

预应力钢绞线的张拉在预制板砼强度达90%时方可进行,张拉时必须两端同时进行。张拉工序为:(

0 初始应力(0.1σk)50%应力(0.5σk)(中间N2)100%σk (取消超张拉)

3.预应力钢铰线张拉端张拉力(P值)的计算

P=σi×A y

式中σi---i状态下张拉应力(Mpa)

⑴初应力状态:

σi=σ0 =0.1σK=0.1×1395=139.5Mpa

P0=139.5×140=1.953×104(N)

整束: ΣP0=9×P0=175.77KN

⑵50%应力状态:

σ20%= 0.5×1395=697.5Mpa

P20%=697.5×140=9.765×104 (N)

整束: ΣP20%=9×P20%=878.85KN

⑶100%锚固状态:

σ锚=σK=1395Mpa

P锚=1395×140=1.953×105 (N)

整束: ΣP锚=9×P锚=1757.7KN

(4)整束张拉条件下各状态对应油表读数(Mpa)列表如下:(根据具体标控数据计算)

1#千斤顶与与对应油表号(230#)

校对直线方程:Y=49.080X-44.172

注:Y—荷载KN,X—压力表读数Mpa。

1#千斤顶与与对应油表号(235#)

校对直线方程:Y=49.080X+4.908

注:Y—荷载KN,X—压力表读数Mpa。

2#千斤顶与与对应油表号(228#)

校对直线方程:Y=47.904X+9.581

注:Y—荷载KN,X—压力表读数Mpa。

2#千斤顶与与对应油表号(54#)

校对直线方程:Y=47.904X+28.743

注:Y—荷载KN,X—压力表读数Mpa。

(以下为花园环水河大桥线理论伸长值计算)

4.钢绞线理论伸长值计算:

(1)计算方法

依据《公路桥梁施工技术规范》,对由多曲线或直线段组成的曲线筋张拉伸长量应分段计算,然后叠加,在计算时应将每段两端扣除孔道的摩阻损失后的拉力求出,然后再按下式计算每段的张拉伸长值。

△ L=(P平均×L)/ (A y×E g) (式1)

式中 P平均--- 预应力钢材平均张拉力(N);

L --- 从张拉端到计算截面的孔道长度,mm;

其中 P平均=[ P(1-e-(KX+μθ))]/kx+μθ (式2)

式中 P ---预应力钢铰线张拉端的张拉力(N)

x ---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积的孔道长度(m)

θ---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积的曲线孔道部分切线的

夹角之和(rad)

K ---孔道每M局部偏差对摩擦影响系数(取0.0015)

μ---预应力钢材与孔道壁的摩擦系数(取0.225)

⑵N1筋理论伸长量△L N1计算

将半个曲线预应力筋及千斤顶穿心部分分成四段,分段计算。

各段参数表

叠加分段伸长量:

ΔL=2×(5.7+2.6+12.7+53.5)=149 mm (含顶内伸长值)

⑶N2筋伸长量△L N2计算

将半个曲线预应力筋及千斤顶穿心部分分成四段,分段计算。

A

叠加分段伸长量:

ΔL=2×(5.7+8.2+16.4+42.6)=146 mm (含顶内伸长值)

5.实际伸长值

△L=△L1 +△L2-C

式中:△L1 ----从初应力(10%)到锚固张拉应力(100%)间的实测伸长值(cm),即第二行程值。

△L2 ----初应力时的推算伸长值(cm)。采用相邻段(0.1σk→0.2σk)的伸长值,即第一行程值。

C ----砼弹性压缩值,可省略。

6.实际伸长值△L允许偏差

预应力钢材用应力控制方法时,应以伸长值进行校核,实际伸长值与理论计算值的差应控制在6%以内,否则应暂停张拉,待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加以调整后方可进行张拉.

△ L允1 =±△L1×0.06=±149×0.06=±8.9 mm

△ L允2 =±△L2×0.06=±146×0.06=±8.8 mm

实际检查时取△L允1、2=±9m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