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唐雎不辱使命》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与教学反思连连
10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与教学反思唐雎不辱使命》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本单元以史传文学为主。
《唐雎不辱使命》一文节选自史书《战国策》,讲述了小国使臣唐雎与秦王展开一番舌战,直至折服秦王的故事,赞扬了唐雎责任感强、沉着冷静、有胆有识、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
文章叙事精到,情节紧凑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言佳作。
它与本单元的其它文章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全文用人物对话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1.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理解文意。
2.诵读教学文,注意表现不同人物的语气和神情。
3.把握本文对话体的特征,理解人物语言形象化、个性化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理解文意,把握故事情节。
(重点)2.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体会唐雎有胆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难点)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导入新课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唐雎是如何应对这种形势的,让我们走进课文,一探究竟!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积累文学常识《战国策》又叫《国策》,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说客,又叫纵横家)的言论、活动的史书,以记言为主,分为十二国策。
西汉末年,由刘向校正并定名。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难读的字和难以理解的词句。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目标导学三:分类积累,读懂文义1.自主学习。
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2.教师点拨本文重点词语。
【通假字】①故不错.意也(“错”同“措”)②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古今异义】①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即使;今义:虽然)②否,非若是.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③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今义:感谢)【词类活用】①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②轻.寡人与(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小看)③请广.于君(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广、扩充)【一词多义】①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前一个解释为“派”,后一个解释为“出使”)②徒:A.免冠徒.跣(裸露)B.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③惠:A.大王加惠.(恩惠) B.汝之不惠.(同“慧”,聪明)目标导学四:把握情节,理清脉络理清文章的思路,即把握故事情节。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下册(统编2023版)10《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10.《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及文言知识疏通文义。
2.多种方式诵读文章,读出人物语气,揣摩人物心理。
过程与方法1.学习在同一情境和事件中对比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2.学习文章在对比冲突中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培养学生的国家尊严意识和不畏强暴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准确理解文章对话的意思,借助读出潜台词的过程揣摩人物心理。
难点:在矛盾冲突中对比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主人公唐雎的力量。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本课通过讲述相关历史故事、设置问题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和表演课本剧,使其充分进入故事情境,达到熟悉文本、体会人物的目的。
2.对比教学法:在对唐雎和秦王对话和形象的把握上,将矛盾作为主线,将对立作为比较点,紧密结合文章来探究人物,在比较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和理解能力。
课前准备: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义。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基本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战国时期,七雄并立,其中秦国因为实施了商鞅变法而逐渐强大,到了秦王嬴政在位时,已雄视诸侯,并灭了韩、魏两国。
雄心勃勃的嬴政这次又把目光转向了弱小的安陵——这个弹丸之地。
结果会怎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唐雎不辱使命》,去了解情况的真相。
展示课题:10.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二、文本链接——写作背景《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它的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时间前后跨越约200多年(大约二百三四十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
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三、作者简介刘向(约前77-前6年),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0唐雎不辱使命(背记手册)新人教版
10 唐雎不辱使命文言知识生难字唐雎(jū) 怫(fú)然免冠(guān) 徒跣(xiǎn )抢(qiāng )地 韩傀(guī)休祲(jìn) 缟(gǎo )素色挠(náo) 谕(yù)通假字1.故不错.意也(“错”同“措”)2.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古今异义1.岂直.五百里哉古义:只,仅仅;今义:不弯曲2.休.祲降于天古义:吉祥;今义:休息3.长跪.而谢.之跪,古义:一种坐姿;今义:双膝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谢,古义:道歉;今义:感谢 4.大王加.惠 古义:施与;今义:增加一词多义1.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动词,派)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动词,出使)2.徒⎩⎪⎨⎪⎧亦免冠徒.跣(动词,裸露)徒.以有先生也(副词,只,仅仅)3.夫⎩⎨⎧此庸夫.之怒也(名词,成年男子)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读fú, 无实义)4.而⎩⎨⎧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连词,表转 折,但是)挺剑而.起(连词,表承接,不译)5.之⎩⎪⎨⎪⎧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结构助词,的)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助词,用于主谓之 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6.者⎩⎪⎨⎪⎧以君为长者.(用于形容词后,指……的人)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语气词,引出原因) 7.然⎩⎨⎧虽然.(代词,这样)秦王怫然.怒(用于形容词后,表状态,…… 的样子)8.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介词,用)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介词,凭借)以.君为长者(介词,把)徒以.有先生也(介词,因为) 词类活用1.请广.于君 形容词作动词,增广、扩充 2.轻.寡人与 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3.天下缟素..名词作动词,穿白色丧服 特殊句式1.判断句非士之怒也点拨:“非……也”表否定判断。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点拨:“……者,……也”表判断。
2.倒装句受地于先王点拨: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先王受地”。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课唐雎不辱使命 复习要点
10 唐雎不辱使命复习要点一、重点字词唐雎(jū):人名。
谓……曰:对……说。
易:交换。
其: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
加慧:给予恩惠。
虽然:即使这样。
弗敢:不敢。
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第一个使指排遣,第二个使是出使。
以:凭借。
存:幸存。
以君为长者:(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
错意:置意。
错,通“措”。
广:扩充。
逆:违背。
与:疑问语气助词。
若是:像这样。
若,像。
是,这样。
直:只,仅仅。
怫(fú)然:盛怒的样子。
尝:曾经。
布衣:平民。
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布衣服,后以此指代平民。
免冠徒跣(xiǎn):摘掉帽子,光着脚。
以头抢(qiāng)地:把头往地上撞。
抢,撞。
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士: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休祲(jìn):吉凶的征兆。
休,吉祥。
祲,不祥。
缟(gǎo)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
色挠:变了脸色。
挠,屈服。
谢:道歉。
谕(yù):明白,懂得。
徒:只。
以:因为。
二、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战国策》,作者刘向。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
全书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共三十三篇。
记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和言论。
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影响重大。
刘向,西汉末年经济学家、文学家、目录学家。
三、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四、知识点1、通假字(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
(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
2、古今异义(1)安许:陵君其许寡人古义:答应。
今义:允许。
(2)虽然: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即使这样。
今义:连词,与“可是、但是”等连用,表转折。
(3)是:非若是也古义:这样。
今义:表判断。
(4)直:岂直五百里哉古义:只,仅仅。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课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一、教材分析《唐雎不辱使命》是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强秦,毫不畏惧,以其坚定的信念和非凡的勇气,挫败秦王企图以易地之名行兼并之实的阴谋,维护了国家领土的完整和尊严的故事,展现了唐雎的英勇无畏和爱国精神。
文章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言辞犀利,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教育意义。
学习本文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积累了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但对于文中一些较难的实词、虚词的理解可能还存在困难。
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方面,学生能够把握基本情节,但对于人物语言背后的深层含义和人物形象的多面性理解可能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深入理解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如“辱”“易”“其”“以”“徒”“跣”“抢”“休祲”“缟素”“色挠”等。
2.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虽然”“休祲”“长跪”等。
3.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4.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借助注释、工具书及小组合作,自主疏通文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学习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爱国情怀。
2.认识到在面对强权和困难时,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勇于捍卫自己和国家的尊严。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意,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2.分析唐雎和秦王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说课稿1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唐雎不辱使命》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0课的一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唐雎在秦国担任使者期间,成功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使命,为齐国避免了战争的灾难。
文章通过唐雎的智勇双全,展示了一个真正的大国使者的形象。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文章的阅读理解、分析评价唐雎的形象以及理解使者的职责和使命。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对于古代文学作品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本文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理解。
同时,本文中的一些词汇和句式比较古老,需要学生进行适当的翻译和解释。
三. 说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唐雎的形象和品质。
2.能够理解使者的职责和使命,认识到使者的重要性。
3.能够通过阅读和分析,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能够通过讨论和思考,提高自己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文章的基本内容的理解,唐雎的形象和品质的分析。
2.难点:使者的职责和使命的理解,古代词汇和句式的翻译和解释。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教师对文章的基本内容进行讲解,对唐雎的形象和品质进行分析。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唐雎的形象和品质的理解,对使者的职责和使命的思考。
3.情景模拟法:学生扮演使者,进行情景模拟,体验使者的职责和使命。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使者的职责和使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文章,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对学生的理解进行引导和补充。
3.分析唐雎形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唐雎的形象和品质,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
4.理解使者职责:教师讲解使者的职责和使命,学生进行情景模拟,体验使者的职责和使命。
5.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文章的标题《唐雎不辱使命》和唐雎的形象和品质。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唐雎不辱使命》同步教案新人教版
答案:我认为最精彩的片段是唐雎与秦王的对话。在这个片段中,唐雎以智慧和勇气回应秦王的威胁和考验,展示了他的忠诚和勇敢。这个片段精彩之处在于它展示了唐雎的品质和他面对困难时的坚定信念。
5.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运用唐雎的品质和智慧的。
-视频: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视频资料,如历史纪录片、文化介绍等,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
-在线工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在线工具进行课文翻译和阅读,如在线词典、文言文阅读器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唐雎不辱使命》这一课文。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认为在面对重要任务时,应该具备哪些品质?”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课文中的奥秘。
答案: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我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会像唐雎一样,坚守自己的信念和使命,勇敢地面对困难,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解决问题。通过运用唐雎的品质和智慧,我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实现自己的目标。
课堂
(1)提问: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
2.请分析唐雎在故事中的主要品质,并说明这些品质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答案:唐雎的主要品质有忠诚、勇敢和智慧。忠诚使他坚守使命,勇敢使他面对困难勇往直前,智慧使他机智应对危机。这些品质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困难。
3.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秦王在故事中的角色和性格特点。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六单元 第22课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安陵君从先王那儿继承了土地并守住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只是方圆五百里的土地呢?
(5)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了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6)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轻寡人与(“与”通“欤”,语气词,相当于“吗”。)
3、理解词类活用。
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做动词,扩大,补充。)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做动词,轻视,看不起。)
天下缟素(缟素,名词做动词,穿丧服。)
且秦灭韩亡魏(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倒下。)
4、辨析一词多义。
使: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动词,派)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动词,出使)
以: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介词,凭借)
以头抢地耳(介词,用)
徒以有先生也(介词,因为)
之: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代词,指安陵的土地)
皆布衣之士也(结构助词“的”)
聂政之刺韩傀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四、编写历史剧本
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历史舞台上,唐雎不辱使命,在中国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名流千古。今天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将这个历史故事编写成历史剧本,然后演一演那紧张激烈的一幕。
围绕下面问题编写历史剧本:
1、这幕历史剧的主要剧情是什么?
点拨: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勇敢无畏地同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使秦王折服而保全了国土。
2、自主疏通文意
请你先尝试翻译,找出有疑难的地方,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解决,如果解决不了,请教老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唐雎不辱使命》说课稿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唐雎不辱使命》说课稿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唐雎不辱使命》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讲述了唐雎奉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智慧斗争,最终成功完成使命的故事。
通过唐雎的智勇双全,表现了古代外交家的风范和民族气节。
课文内容丰富,情节跌宕起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历史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本文的一些生僻词汇、特殊句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学生可能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课文中的生僻字词,了解古代外交礼仪和文化背景;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素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唐雎的智勇双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生僻字词、特殊句式的理解;2.把握唐雎的智勇精神和民族气节;3.领悟课文所传达的爱国主义情怀。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唐雎的智慧和勇气;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挖掘课文内涵,提高分析问题能力;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精神;4.对比分析法:通过比较唐雎与其他人物的差异,突出唐雎的杰出品质;5.情感教育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唐雎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情感;3.讲解分析:重点讲解生僻字词、特殊句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4.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唐雎的智勇精神和民族气节;5.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个人经历,谈谈对课文的感悟;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 唐雎不辱使命》课后习题(含答案)
10唐雎不辱使命一、基础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ɡuǎ)色挠.(náo)弗.敢易(fú)大义凛.然(lín)B.唐雎.(jū)缟.素(ɡāo)魏襄.王(xiānɡ)以头抢.地(qiānɡ)C.休寝.(jìn)韩傀.(ɡuī)夫.专诸(fú)免冠徒跣.(xiǎn)D.怫.然(fú)侵.犯(qīn)长跪.(ɡuì)寡人谕.矣(yǔ)1.答案 C A.凛lǐn。
B.缟ɡǎo。
D.谕yù。
2.对下列选文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交换)B.秦王怫.然.怒(愤怒的样子)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平民)D.休.祲降于天(休息)2.答案 D “休”是“吉祥”的意思。
3.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故不错意也B.徒以有先生也C.长跪而谢之 D.秦王怫然怒3.答案 A “错”同“措”。
4.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义:交换。
今义:容易。
) B.非若是.也(古义:这样,如此。
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C.岂直.五百里哉(古义:只,仅仅。
今义:成直线的。
)D.秦王色挠.(古义:变化。
今义:轻轻地抓。
)4.答案 D “挠”的古义是“屈服”。
5.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B.天下缟.素.(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穿缟素)C.虽千.里.不敢易也(数词用作名词,方圆千里的土地)D.与臣而将四.矣(数词用作动词,变成四个人)5.答案 B “缟素”在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不同意义或用法。
(1)怒①此庸夫之怒.也( )②怀怒.未发( )(2)使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3)与①轻寡人与.( )②与.臣而将四矣( )6.答案(1)①动词,生气,发怒②名词,愤怒(2)①派遣②出使(3)①语气词,相当于“吗”②连词,和、同,此处可引申为“加上”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
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0唐雎不辱使命说课稿新人教版
4. 学生反馈:在课后,我收到了一些学生的反馈。他们表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提高了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还加深了对古代外交智慧和爱国情怀的理解。他们还提到了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中的收获,认为这些活动不仅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还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合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 爱国:唐雎坚守国家利益,不为个人安危所动摇的爱国精神。
③ 重点句子
- "安陵,吾所守也,虽千里之地,吾不能以易之。":体现了唐雎对国家领土完整的坚决捍卫。
-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不足以辱大国,请勿许。":展示了唐雎在外交谈判中的智慧与策略。
- "唐雎变色而起,趋避席,曰:‘安陵,吾君之国也,吾死而守之。’":表现了唐雎面对压力时的勇敢和坚定。
九.内容逻省略句、倒装句等在文中的运用。
- 唐雎的人物形象:忠诚、智慧、勇敢、不畏强权的外交家形象。
- 战国时期的外交背景:了解战国七雄争霸的局势,以及外交斗争的特点。
② 关键词
- 不辱使命:课文的主题,体现了唐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智慧:唐雎在与秦王的对话中展现出的策略和应对技巧。
十.教学评价与反馈
1. 课堂表现:在《唐雎不辱使命》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参与度和积极态度。他们在听讲、做笔记、回答问题等方面都表现得非常认真,对于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翻译能力也有所提高。特别是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学生们积极参与,展现出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对外交智慧的认同。
人教版初中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文
人教版初中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优秀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唐雎不辱使命》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3)理解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培养阅读兴趣。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3)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唐雎不辱使命》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3. 理解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理解课文主题。
2. 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
3. 实践法: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修辞手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唐雎不辱使命》的背景和作者。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修辞手法。
4. 讲解与分析: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解释重要句子和修辞手法的含义。
5. 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进行自我反思。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2. 写作练习评价:对学生的写作练习进行批改,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运用课文句子和修辞手法的准确性以及文章的逻辑结构。
初三语文《唐雎不辱使命》古文、重点词义、翻译(教参翻译》
古文:唐雎(jū)不辱使命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yuè)。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fú)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guān)徒(tú)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尔。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liáo)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yāo)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ǎo)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náo),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yù)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重点词义:唐雎(jū)不辱使命秦王/使(命令,派遣)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想要)/以(用)五百里之地/易(交换)安陵,安陵君/其(表示祈使语气)许(答应,允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施予恩惠),以大易小,甚(很)善;虽(虽然)然(如此),受地于(从)先王,愿(愿意)终(始终)守之,弗(不)敢易!”秦王不说(高兴)。
安陵君/因(因此)使(派遣)唐雎使(出使)于(到)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凭借)五十里之地存(幸存)者(……的原因),以(把)君为(当作)长者,故不错意(在意。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唐雎不辱使命》教案2新人教版
题目:《唐雎不辱使命》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答案:文章使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例如,"如虎添翼"使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秦王灭韩、魏后的强大;"天下之达道五,其所以行之者三"使用了排比手法,强调了唐雎的观点。
4.写作练习题:
题目:请以《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为背景,写一篇短文,描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经历。
-研究性学习的反馈,教师应评价学生的PPT报告内容是否充实、逻辑是否清晰、表达是否准确,同时鼓励学生在报告中展现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师应及时将作业批改结果反馈给学生,鼓励学生根据反馈进行自我反思和改进,促进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升。
板书设计
①重点知识点:
-唐雎出使秦国
-忠诚、勇敢、智慧
-文言文修辞手法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出师表》等文言文,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基础。本节课通过《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章,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修辞手法知识分析文章的表达效果,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此外,本节课还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和道德品质的认识。
核心素养目标
1.文学素养: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领会文章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特点,感悟古典文学的魅力。
2.思维素养:锻炼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评价历史人物。
3.文化素养: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尊重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
4.道德素养:学习唐雎忠诚、勇敢、智慧的优良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5.表达素养:运用所学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激发创作热情。
学习者分析
《唐雎不辱使命》原文及译文
《唐雎不辱使命》原文及译文唐雎不辱使命原文: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秦王派人对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打算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以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实在是善事;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秦王知道后(很)不高兴。
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况且秦国使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这不是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
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所以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
人教版初中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文
人教版初中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优秀文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文中的实词和虚词,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
2. 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唐雎不辱使命》。
3. 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描写方法。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描写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1. 课文《唐雎不辱使命》的内容简介。
2. 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和虚词的解释。
3. 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句式的解析。
2.2 人物形象1. 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唐雎、秦王等。
2. 讨论人物形象的特点和意义。
2.3 描写方法1.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2. 讨论描写方法的作用和效果。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 课文《唐雎不辱使命》的内容理解和记忆。
2. 课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解释和理解。
3. 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句式的解析。
3.2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文言文语法和句式的理解。
2. 人物形象和描写方法的分析和鉴赏。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 探究学习:学生通过提问和解答,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4.2 教学手段1. 课本:提供课文《唐雎不辱使命》。
2. 投影仪:展示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句式。
3.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和视频。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方法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和表现。
3. 作文写作:评估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5.2 评价标准1.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正确回答问题,能够背诵课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精选范文3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精选范文3篇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精选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精选范文一教学目标1.以秦王三次神态变化为线,明确故事情节,廓清字音与翻译。
2.通过演读和纷纭说“士”把握人物形象,说话技巧,认识“士”的精神。
(重点)3.通过史料辨析深入体会“士”人的精神。
(难点)教学流程(一)见士是士,体会叙事的精彩1、讲故事“唐雎不辱使命”中的“辱”是什么意思?既然同学们通过自己的预习知道了文章的内容,那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后,在不改变文章意思的前提下,用老师给的关键词来讲讲文章所写的故事。
“______秦王不悦______,秦王怫然怒_______,秦王色挠_______。
”2、交流①生生、师生交流。
主要围绕“易、加惠、弗、使、长者、错意、广、逆、轻、与、直、怫然、免冠徒跣、抢、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挺、色挠、谢、徒。
”等词语进行字音及翻译的纠正。
②说精彩:围绕学生认为的精彩环节进行表演。
③故事小结:故事剪裁得当叙事精彩,人物间针锋相对,气氛紧张,唐雎最终出色的完成了出使的任务。
3、认识“士”俗话说“弱国无外交”在国民党时期,外交部长蒋廷黻的英语讲得非常好,发言理直气壮,但是没有人听。
日本外交部长英语很蹩脚,言辞粗鲁,大家十分关注。
美国总统罗斯福很欣赏蒋廷黻,对他说:“你的英语讲得很好,发言很有道理,但是你的国家太贫弱,弱国无外交。
” 可见弱国在外交事务中不能起到重要作用,更何况是仅有五十里土地的安陵国,所以你认为唐雎与秦王的这种针锋相对合适吗?唐雎守住的不仅仅是安陵国的土地,更是国家的尊严与正义——“士”精神。
4、纷纭说“士”战国末期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士。
关于“士”的种类有:游说诸侯的纵横之士叫“策士”;为国家、知己赴死的叫“勇士”或“死士”;通晓阴阳历算的叫“方士”;替人出谋划策的叫“谋士”;能言善辩的叫“辩士”……士可称为“平民知识分子”,虽然不是官职,但却可以通过自己的本领进阶为官,甚至成为贵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 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
秦王不是出于什么好心,而是采取“以大 易小”的欺诈手段,企图不战而直接吞并安陵 小国。
2.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安陵君识破秦王的骗局而婉言拒绝。不亢不 卑中透着坚定,“愿终守先王之地,弗敢易”, 预示着将会有一场大风雨。
10.唐雎jŪ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 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 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 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 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 以有先生也。”
凭借。
只,仅仅。因 为 。
翻译:
秦王神色沮丧,长跪着向唐雎道歉:“先生请坐! 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 韩国、魏国灭亡, 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 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第四段分析
1.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了什么?这是从什么 角度来表现唐雎的?
秦王怫fú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 “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ăn , 以头抢qiāng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 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yāo离之刺庆忌 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 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 也。”挺剑而起。
唐雎 jŪ 韩傀 guī 缟素 găo 色挠 náo
怫然 fú 免冠徒跣 xiăn 庸夫 yōng 以头抢地 qiāng
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 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歼灭了各诸 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 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 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 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徙之名 行灭国之实),由此引出了安陵 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发作。吉 降 从
和。
祥示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一定。
白色丝织品,
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这样。 拔。 站起。
这里指穿白 色丧服。
翻译:
秦王气势汹汹地发怒了,对唐雎说: “您曾听说过天子发 怒吗?”唐雎回答说: “我未曾听说过。” 秦王说:“天子发怒, 死人百万,血流千里。” 唐睢说: “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 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 撞地罢了。” 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 有才能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 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 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击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 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 示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上我,将成为四个人 了。如果有胆识有才能的人要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 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 样。”(于是)拔出宝剑站起来。
秦王色挠náo,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 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疏通 字词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
派。 对……说。
想要。用。 交换。
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
表示祈使语气。 答应。
给予恩惠。
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 策谋取和言论的汇编,又名《国策》, 为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西 汉刘向编订为33卷,分东周、西周、秦、 齐、楚、赵、韩、魏、燕、宋、卫、中 山十二策,其叙事年代为战国初年至秦 灭六国,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政治、外交、 军事等方面的状况和社会面貌。《唐雎 不辱使命》是一篇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 佳作。它流传甚广,差不多称得上“家 传户诵”,文艺性很强,直接可当作文 学散文甚或小说来读。
4.“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 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善于抓住斗争时机,视死如 归,英气逼人,表现出他跟秦王 拼命的内心活动。
5.概括段意。 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 的“天子之怒”。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 面露胆怯之色。 道 歉 。唐雎。
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
到 。 通“喻”,明白,懂得。可是。
说明秦王害怕了。从侧面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 。
长跪:古代的一种礼节,指直身而跪,即挺直上 身两膝着地。其礼节较轻。直身而跪,也叫"跽"。古 时席地而坐,坐时两膝据地,以臀部着足跟。跪则伸 直腰股,以示庄敬。
2.写出了秦王的什么心态?
欺软怕硬、内心虚弱、卑躬屈膝,色厉内 荏(rěn )、前倨后恭
3.概括段意。 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很好。虽然这样。 从。
它。 不。
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 使唐雎使 于秦。
通“悦”,高兴。 因此。 派。 出使。 到。
翻译: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 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就答应我 吧!”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 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 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 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 到秦国。
聂政是战国时期轵县深井里人,年青侠义, 因除害杀人,为了躲避仇
家,和母亲、姐姐逃往齐国(今山东境),以屠宰为业。当时,韩国大臣严 仲子与国相侠累(名傀)廷争结下仇怨,严仲子怕被杀害,只好逃走了。严
仲子四处游访侠士,希望找到能替他向侠累报仇的人。到了齐国,听说聂
政是个勇士,严仲子便常常登门拜访他,还备办酒席款待他。酒到酣畅时
要离刺杀庆忌
公子光阖闾登王位后,得悉吴王僚的儿子庆忌逃往卫国。此人有万夫莫当之勇 ,在吴国号称第一勇士。现在卫国艾城招兵买马,结连邻邦,伺机报杀父之仇,便 成为阖闾的心头之患。一日,阖闾与伍子胥计议,寻找勇土谋刺庆忌。子胥便推荐 友人要离前往。传说,要离家在今无锡鸿山之北,大河头火叉浜口南岸,以打渔为 业。生得身材瘦小,仅五尺余,腰围一束,形容丑陋,但智术非凡,有万人之勇, 是当地有名的击剑能手。今鸿山十八景之一,东岭山上的"磨剑石",相传就是当年 要离磨剑的石块。要离尽忠义之心,献用苦肉之计。据民间传说,一日在朝与阖闾 斗剑,先用竹剑刺伤公子光的手腕,再取真剑斩断自己的右臂,投奔卫国找庆忌去 了。要离走后,阖闾还依计杀掉了他的妻子。庆忌探得事实,便对要离深信不疑, 视为心腹,委他训练士兵,修治舟舰,常在左右,同谋举事。三月之后,庆忌出征 吴国,与要离同坐一条战舰,顺流而下,偶得胜利,便在太湖战舰上庆功,要离乘 庆忌坐在船头上畅饮之机,便在月光下独臂猛刺庆忌,透入心窝,穿出背外。庆忌 则倒提要离,沉溺水中三次,然后将要离放在膝上,笑着说:"天下竟有如此勇士敢 于刺我!"左右卫兵举刀朝欲杀要离,庆忌摇着手说:"这是天下勇士,怎么可以一日 杀两个天下勇士呢?"又说:"还是放他回国,成全他吧!"说完庆忌便倒地而亡。要离 回到吴国,阖闾金殿庆封要离,要离不愿受,说:"我杀庆忌,不是为了做官,而是 为了吴国的安宁,让百姓能安居乐业。"说完便自刎于金殿。要离的坟墓在苏州胥 门内梵门桥西城脚下的马婆墩。那里本有炮座,清道光七年,在城脚下水潭边,发 现石碣一方,上刻"古要离墓"四字。吴王阖闾根据要离生前的遗愿,便令伍子胥将 要离葬在鸿山东岭南麓杨梅坞专诸墓旁。但因年代久远,两墓已湮灭,无从辨识。
5.概括段意。
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 闻天子之怒乎?”
愤 怒 的 样 子 。 对 人 的 敬 称 。曾经。听说。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
横尸在地。
平民。
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 冠 徒 跣,
摘下。帽子。裸露。赤脚。
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
把。碰,撞。罢了。
平庸无能的人。 有胆识有才
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能的人。
guī
yāo
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
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
通“苍”。
不
祥
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
增广,扩充。给。表转折。违背(背叛)。疑问语气助词。 回答。
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
像这样。
顺接连词。 即使。
千里不敢易也,岂 直五百里哉?”
哪里。 只是 。
翻译: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 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韩国 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 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 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 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唐 雎回答说: “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 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 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
喝一声,挺剑便刺。护卫大乱,上前来保护侠累
,聂政威武神勇,击杀了几十人,但最终寡不敌
众倒下来。聂政怕死后连累自己的姐姐,就毁坏
面容、挖出眼睛、剖开肚皮,壮烈赴死。其姊聂
荌àn(亦说聂荣)在韩市寻到弟尸,伏尸痛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