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综合分析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厦门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综合分析报告
2010-07-14 16:07:00 字体显示:大中小
【内容摘要】根据国务院决定,我国于2008年12月31日开展了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现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经济普查时期资料为2008年度,普查对象是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本课题将以厦门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为基础,结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分析全市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其变动情况,探讨厦门经济发展的调整战略及发展目标,抓住厦门进一步发展的历史机遇,为实现厦门发展目标提供咨询意见或建议。
2005年以来,厦门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践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省委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扎实推进厦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5-2008年四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22.80亿元,比前五十年累计投资还多671.88亿元,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04年末的111.5平方公里扩展到2008年末的197平方公里。科学谋划并大力推进新一轮城市基础设施和一批重大工程建设,环东海域综合整治和杏林湾、五缘湾、观音山、湖边水库等重大片区开发项目顺利推进,福厦铁路、厦深铁路、龙厦铁路、翔安隧道、集美大桥、杏林大桥等一大批铁路、高速公路、城市重要通道和快速干道等重大交通项目,以及港口航道、十万吨级码头和机场三期建设等口岸设施项目陆续建设完成,进一步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形成海港、空港、信息港和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高速城际公交,以及港铁联运、空港联运,海陆联运的大交通网络,增强了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厦门经济快速增长,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制造业迈向产业集群化发展,第三产业比重逐步提高,产业布局调整趋向合理,城市综合竞争能力显著增强,厦门在全国200个大中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排名进入十强。2005年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获得首批“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2008年再次以总分第一的成绩通过国家文明城市复评,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地位更加凸显。
一、经济发展现状
(一)经济总量持续扩大
2008年,厦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610.70亿元(比2008年快报数增加50.68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减少48.0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98.64亿元),比2004年增长75.5%,gdp在2005年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年平均增长速度达15.1%。厦门市地区生产总值四年平均增长率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列第四位,在福建省九个设区市中居第二位。按常住人口计算,2008年,厦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64687元,折合9310美元。2005—2008年四年间,厦门市经济较快增长,工业总产值由1876.02亿元增加到3135.94亿元,增长88.4%,年均增长17.2%,期间,在2005年突破2000亿元,到2008年又突破3000亿元,厦门工业的第一个千亿元产值用了近20年时间,第二、第三个产值千亿元增量仅分别用两个3年时间就实现了;财政总收入由160.36亿元增加到410.14亿元,增长1.4倍,年均增长24.4%;外贸进出口总额由240.85亿美元增加到453.89亿美元,增长88.5%,年均增长1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34.46亿元增加到418.92亿元,增长78.7%,年均增长15.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304.65亿元增加到931.38亿元,增长2.1倍,年均增长32.2%,其中房地产投资由91.46亿元增加到327.02亿元,增长2.6倍,年均增长37.5%,占同期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30.0%增加到35.1%。
基本单位总数大幅增长。2008年末,厦门市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法人单位共有3.63万个,其中单产业法人3.47万个,多产业法人0.16万个;产业活动单位达4.19万个。与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相比,全市法人单位数增加1.34万个,增长58.3%,总产业活动单位数增加1.50万个,增长53.3%。全市从事二、三产业的个体经营户达到21.65万户,比2004年增加13.12万户,增长1.53倍。
从业人员迅速增加。2008年末,厦门市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法人单位共有从业人员171.71万人,比2004年增加了58.54万人,增长51.7%。其中,从业人员在1000人以上的企业法人单位有213个,占企业法人单位总数的0.7%,比2004年增加了73个,增长52.1%;从业人员在500至999人的企业法人单位有263个,占0.8%,比2004年增加91个,增长52.9%;从业人员在100至499人的企业法人单位有1755个,占5.4%;从业人员在50至99人的企业有1761个,占5.4%;从业人员在20至49人的企业有4462个,占13.7%;从业人员在20人以下的企业有24246个,占74.1%。全市从事二、三产业的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44.79万人,比2004
年增加24.51万人,增长1.21倍。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厦门市3.27万个企业法人单位年末资产总计12491.72亿元,户均资产3823.61万元,比2004年增长42.0%;全年营业收入7679.19亿元,户均营业收入2350.53万元,比2004年增长28.2%。其中,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有5家,即厦门建发股份有限公司、戴尔(厦门)有限公司、戴尔(中国)有限公司、福建中烟工业公司和友达光电(厦门)有限公司,五家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031.40亿元,占企业法人营业收入的13.4%;年营业收入在1亿元至百亿元的企业有1027个,占企业法人单位的3.1%,比2004年增加464个,增长82.4%,合计实现营业收入4796.48亿元,占企业法人营业收入的62.5%。前两者合计1032家企业法人占企业法人单位总数的3.2%,实现的营业收入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的75.9%,比2004年提高6.2个百分点,超亿元企业户均营业收入5.65亿元,比2004年增长22.3%。
2008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2077家,比2004年增加217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978.07亿元,比2004年增加1182.96亿元,年平均增长16.6%,实现工业增加值707.6亿元,比2004增加266.3亿元,年平均增长16.2%;资质以上建筑企业455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27.65亿元,比2004年增加223.31亿元,年平均增长33.1%,年末从业人员40.42万人,比2004年增加29.08万人;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贸易企业1381家,年末从业人员7.04万人,全年实现商品销售额2825.35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加345家、2.87万人和1509.85亿元;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企业193家,年末从业人员3.29万人,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4.85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加74家、1.27万人和3.19亿元。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素质整体提升。2008年,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69.98亿元,比2004年增长75.5%;第三产业增加值819.12亿元,比2004年增长72.0%。产业结构由2004年的2.3:55.8:42.0调整为1.3:47.8:50.9。
制造业向产业集群化发展。厦门市充分利用经济特区的政策并发挥各方面优势,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培植了一批技术含量高、关联性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行业、企业和拳头产品,形成了电子、机械、石化等支柱产业;同时,以工业集中区建设为抓手,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构筑海峡西岸强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厦门工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企业规模日益壮大。2008年底,全市拥有工业企业8346家,比2004年增加2470家,增长42.0%,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077家,比2004年增加217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2978.07亿元,比2004年增加1182.96亿元,年平均增长17.4%,企业户均工业总产值14338万元,比2004年户均增加4687万元。2008年工业实现增加值631.17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9.2%,工业仍是带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集约利用有限资源,依托各工业园区,形成产业聚集。一批工业集中区相继建成,配套设施不断齐全,2008年末,火炬(翔安)产业区、同安工业集中区、机械工业集中区共吸引28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入驻投产,全年共完成工业总产值400.85亿元,工业集中区吸附器和启动器的效用逐步显现。电子、机械、化工三大支柱行业集群和产业链得到进一步培育和壮大。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三大支柱行业共有企业1145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221亿元,占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