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权论与德皇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权论与德皇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

【摘要】1895年1月,德意志第二帝国皇帝威廉二世抛出“德意志要成为世界帝国”的口号,公开宣扬其对外政策的新路线,即大力扩大殖民地,积极扩建海军。威廉二世宣布:德国在“古老欧洲的狭窄边界以外有很多任务要完成”,德国要获取“阳光下的地盘”。这便是威廉二世著名的“世界政策”。威廉二世对美国人塞耶·马汉的“海权论”痴迷不已,导致其在极度膨胀的虚荣心驱使下建造了一只外强中干的庞大舰队,试图挑战英国主导下的“维多利亚式的和平”。“海权论”对“世界政策”都产生了哪些影响?在细节问题上又有怎样的对照?笔者将在文中逐渐展开分析。

【关键词】海权论;德皇威廉二世;“世界政策”

19世纪90年代后期起,德意志第二帝国开始推行“世界政策”。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展,德国的经济实力不断膨胀,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所谓“在其位,谋其政”,德国实力的增强使其野心更加膨胀。德皇威廉二世抛弃了俾斯麦时期的“大陆政策”,推行“世界政策”,从谋求欧洲霸权转变为谋取世界霸权。极力鼓吹对外扩张的外交大臣伯恩哈特·冯·皮洛夫在1897年12月的一次演说中声称:“德国过去曾有那样的时期,把土地让给一个邻国,把海上让给另一个邻国,而自己只剩下纯粹在理论上主宰着天空,可是这种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也要为自己要求在日光下的地盘”;海军大臣阿尔弗德·冯·梯尔比茨坚持认为,德国的工业化和海外征服“就象自然法则那样不可抗拒。”“世界政策”的形成与出台和马汉的“海权论”息息相关,威廉二世就是“海权论”的忠实拥护者。结合“海权论”,笔者将对“世界政策”逐渐展开剖析。

奉行“海权论”要求包含的的要素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基本国情第一,地理位置。在“海权论”中,最理想的国家位置是居中央位置的岛屿,靠近主要的贸易通道,有良好的港口和海军基地。例如英国以英吉利海峡和欧陆相隔,不仅有水为屏障,且距欧陆近,因此英国不须维持大陆军,而可集中国力发展海权,以优势的海军来封锁欧陆港口,并控制出入欧洲北部的航线。与英国形成强烈的对比,德国作为大陆国家,地处西欧中部。不算长的海岸线被丹麦隔成东西两段,西段很短,只有一个汉堡港可用,东段稍长,却受限于波罗的海之内,重要的基尔港北面却被丹麦的国土阻拦,出海不便。

第二,地形。一个国家的疆界,包括陆上的国界以及海上的海岸线(出于马汉的时代限制,此处不谈论领海线),易于与外界接触者,其人民便较容易向外发展,与外面世界相交往。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可能使人民安土重迁,不愿投身海洋。德国的陆上边界冗长,除了南部被高大的阿尔卑斯山脉阻挡,东西分别于法国、俄国、奥匈等国家接触,陆上贸易便捷。四通八达的陆路贸易是德国传统的对外联系方式,因而德国也被称作“欧洲的十字路口”。德国大部分国土构成都是平原,平坦肥沃的波德平原横亘东西,南部也是海拔不高的丘陵台地。这使得德国农业,尤其是北部的小麦种植和南部的葡萄种植较为发达,因此造成德国人乡土观念较重,容克阶层把持国家大权。

第三,国土之大小。马汉认为国土的大小必须与人口、资源及其他权利因素相配合。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国土面积在当时的欧洲算是一个大国,但它在波罗的海沿岸的地区,海岸线长,人口却相对较少,经济也较为落后,因此这里的防守比较虚弱。一战的历史也同样证明,日德兰海战之后,德国海军被英国围困堵截在波罗的海沿岸的海港中,丧失了制海权。

第四,人口数量与素质。人口数量和素质对海权均为重要基础,海权国家不仅应有相当数量的从事航业人口,而其中直接参加海洋生活的人数更应站相当高度的比例。国家的平时航海事业(包括航运和贸易)足以决定其海军在战争中的持久力。德国不是传统的海权国家,国民中只有很少量的人从事航海事业,它的造船业和海上贸易规模都很小,缺少发展海权所必要的人力和技术资源。

第五,国民性。国民对海上贸易的意愿及航海生产能力的心理因素亦极重要。人人以向海洋寻求财富为荣,航海事业自然蓬勃。德国的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德国人靠土地为生,而不是海洋。德国人更多的是渴望土地,尤其是它周围国家的土地,而不是浩瀚的大洋彼岸遥远的殖民地。

第六,政府的政策。马汉认为,政府必须明智而坚毅,始终能对海权作长期发展。英国的成功主要原因便在此,自詹姆士一世开始,英国的国家政策即一直以追求海外殖民地、海上贸易和海军优势为目的。与英国相比,德国自然相形见绌。自德国统一以来,德国便奉行俾斯麦的“大陆政策”,寻求建立欧洲大陆霸权。德国向海洋发展,要建设成为抗衡英国的海上强国的政策才刚刚出台。

“世界政策”与“海权论”的脱节

建设成为一个海权国家所必须依靠的是具备优势的海军,优良的海外基地和海港,发达的海外商业活动等。

首先,德国并不拥有一支具备优势的海军。自从“世界政策”推行以来,德国便致力于建设一支可以抗衡英国的海军,海军军费连年增长,大吨位的作战舰艇不断下水。但这都不能使德国海军占据优势,因为资金投入不是最关键的因素。从根本上讲,德国缺少建设强大海军的人才和技术基础。前面说过,德国是传统的陆权国家,不论是从事造船的技师和工人,航海经验丰富的商人和水手,还是熟悉海战的海军指挥官和士兵,这些人才都十分缺少。威廉二世“赶鸭子上架”式的扩军备战,使得德国海军中大部分人都缺少作战和航海经验,设计和建造舰艇的技师和工人经验不足,而海军作战和海军发展的观念更是落后而且混乱。从基础上讲,发展海军需要与其相配套的完整的工业体系,而建设海军的目的应该是保护本国工业的发展。德国的工业一直以来都是为它的陆军服务的,而陆军的作战装备无法应用于海战。德国的造船厂不仅少,而且规模有限,而造船所需要的配套的一系列工业都处于原始状态。德国的工业主力是钢铁,钢铁工业所需要的原料铁矿石可以从占领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获取,燃料煤可以从本地得到,生产得到的钢铁本国消费一部分,剩下的依靠路上或河道运输便可出口,这不需要海军的保护。

其次,德国缺少优良的海外基地和海港。由于统一大业姗姗来迟,造成德国缺少海外殖民地是这个有目共睹的事实。德国分享到的不过是英法等老牌大国的“残羹剩饭”,它的海外殖民地分布在非洲的几个零散的、战略位置轻微的地区和大洋洲的一小块地方,这些殖民地与德国本土彼此相互分散缺少联系,而且这些地区缺乏优良的天然海港。即便德国在中国取得了胶州湾这个天然良港,但胶州湾距离德国本土实在太远了,实属“鸡肋”。德国本土的港口也差强人意,只有汉堡和基尔两个大港口,根本无法满足支持一支世界海军的需求。

再次,德国的海外商业活动规模不足。德国工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所依赖的是国内生产和国内消费,它的海外殖民地有限而且落后,无法满足殖民地贸易的需要。与英法这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德国海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是微不足道的。没有海外贸易的需求,也就没有发展海军所需要的最根本的动力。

太过重视海权的“世界政策”执行所带来的危机

首先,海军虚荣发展造成陆军受到削弱。海军军费投入过多,挤占了大部分国家财政预算。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发展陆权和海权,海军投入过多,陆军投入就会缩减,战斗力就成问题。历史事实证明,德国在一战中面临的是法国和俄国这两个陆军大国,同时东西两线作战对德国陆军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而多年以来陆军投入不足的严重后果就逐渐显露出来了,这也造成了德国的战败。

然后,海军扩张威胁了英国的霸主地位。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是依靠其强大的海军所维系的,不容任何其他国家挑战。德国野心勃勃的海军计划可谓是挑战了英国的底线,使得英国不得不将德国视作对手假亦打压遏制。德国刚刚起步的海军是无法对抗拥有百年霸主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