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意识与无意识

合集下载

普通心理学7意识注意 ppt课件

普通心理学7意识注意 ppt课件
能分配注意的条件是,所从事的活动中必须有一些活动是 非常熟练的,甚至于已经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 一般说来,所从事的几种活动之间应该有内在的联系,但 不能在同一感觉道,用同一种心理操作来完成。
二、注意的种类
(一)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 (二)随意注意(有意注意)
(三)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加)
(一)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
没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
(二)随意注意(有意注意)
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才能
维持的注意。
(三)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一种既有目的,又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
第一次快速动眼睡眠大约持续10分钟,而最后一次则 长达1小时。
(二 ) 梦
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做梦不会妨碍人的
休息,梦的内容也不是别人给你带来的某种信息,更不是
吉凶祸福的预兆,不应该对梦抱有担心的心理。
梦发生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可以用眼动仪
来监测人的睡眠。
* 梦的特点: 不连续性(人物、物体、行为和情景突然发生改变,没有 一定规律) 不协调性(人物、物体等错误的搭配) 认知的不确定性(认知模糊)
注意的分散(分心):
和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注意品质。 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 象吸引去的现象。
注意稳定性的测定(下图)
划消字符
(1)用铅笔将“划消字符”中0—9的数字中的所有0都划掉, 同时记录划消总时间; (2)统计划掉了多少个0—正确划消数、有多少个其他数字被 划掉——错误划消数、还有多少个0没有划掉——漏划数; (3)将统计数字代入公式:
第三阶段:新的脑电波出现,即△波,其频率继续降低,波幅 更大;约40分钟
第四阶段:约1小时后,进入深度睡眠,脑波几乎完全呈 △波,

弗洛伊德: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弗洛伊德: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弗洛伊德: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将心理区分为意识与无意识,这是精神分析学的基本前提;而且只有这个前提才使精神分析学有可能解释心理生活中的病理过程——这些病理过程的普遍性象它们的重要性那样值得重视——并把它们安置在科学的结构之中。

换句话说,精神分析学不能把心理的主体置于意识中,但是必须把意识看作心理的一种性质。

这种性质可能和其他性质一起出现,也可能不出现。

如果我可以设想所有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都阅读这本书的话,那我就应该难备好看到我的一些读者会在此停顿下来,不再读下去;因为在这里我们遇到了精神分析学的第一句行话。

对于大多数受过哲学教育的人来说,关于有不是意识的心理的东西的思想是那么的不可思议,以致在他们看来这种思想是荒谬的,仅用逻辑就可驳倒的。

我相信这只是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对使这种观念成为必要的催眠和梦的有关现象——除了病理现象以外一—加以研究。

他们的意识心理学在解释梦和催眠的各种问题时显得无能为力。

“被意识”(“being conscious”)首先是一个纯粹描述性的术语,它基于具有最直接、最确定的性质的知觉(perception)。

经验不断表明,一种精神要素(例如:一种观念)通常并不是在时间上延续了一定长度的意识。

相反,一个意识状态在特性上是特别短暂的;此刻作为意识的观念不一会儿就变了样,虽然在某些容易出现的条件具备以后它还会恢复原样。

在这问隔当中,我们并不知道这种观念是什么。

我们可以说它是“潜伏的”(latent),这样说是意味着它在任何时候都能变成意识。

或者,如果我们说它是无意识(unconscious),我们也应当对它作出正确的描述。

这里,“无意识”与“潜伏的并且能够变成意识的”是一致的。

毫无疑问,哲学家们会反对说:“不对,‘无意识’这个术语在这里不适用;只要观念处于潜伏状态,那它就全然不是任何心理的东西。

”在这一点上反驳他们只会把我们引向无益的措词上的争辩。

但是,我们沿着另外一条途径得出无意识这个术语或概念,即在研究某些经验中发现心理动力学起了一部分作用。

意识与无意识的心理学观点

意识与无意识的心理学观点

意识与无意识的心理学观点意识与无意识是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

它们代表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同心理状态和机制。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探讨意识与无意识的定义、关系和作用。

一、意识的定义与特征意识是指人们对外界环境和内部信息的感知和认知。

它是一种主动的心理过程,涉及我们的思维、感知、记忆和决策等能力。

意识具有以下特征:1. 主观性:意识是个体性的,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意识体验。

它是个人主观感受的集合,无法被他人直接观察或测量。

2. 连续性:意识是连续变化的,我们的意识状态会随着外界刺激和内部情绪的变化而不断转换。

3. 选择性:意识具有选择性注意的特点,我们能够选择关注某些信息,忽略其他信息。

这种选择性注意决定了我们对于外界刺激的反应和感知的偏好。

二、无意识的定义与特征无意识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产生的心理过程和信息储存。

与意识相比,无意识具有以下特征:1. 不受意识控制:无意识过程不受我们的主观意识所控制,它们发生在我们不自觉、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

2. 高度自动化:无意识过程是自动和潜在的,不需要我们有意地去进行,比如呼吸、消化等生理功能。

3. 信息存储:无意识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习惯、偏好和行为模式,它们储存并影响我们的记忆和行动。

三、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和互动。

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的心理活动。

1. 信息交流:一部分信息会在我们的意识范围内进行加工、分析和决策,而另一部分信息则直接进入无意识层面进行处理。

无意识层面的信息可能会在后续的意识过程中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2. 潜意识作用:无意识中的潜意识内容对个体的思维和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它可以通过梦境、隐喻、象征等方式表达,并对我们的情绪、偏好和态度产生影响。

3. 意识调控:意识具有调控和控制无意识过程的能力。

我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观察可以帮助我们意识到一些无意识的心理过程,并尝试加以控制和调整。

四、意识与无意识的作用意识和无意识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担当着不同的作用。

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

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

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意识和无意识是人类心理活动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是人的思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无意识则是指那些我们没有意识到的心理过程。

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相互影响和制约。

首先,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意识活动可以影响无意识的内容。

人的意识活动可以通过学习和体验的过程来改变个体无意识中的素材和信息。

例如,通过学习一门新的技能,我们可以将原本无意识或不熟悉的技能变得有意识和自如,进而提高技能的水平。

同时,无意识中的信息也可以通过意识活动被唤醒和利用。

比如,人在解决问题时,常常会遇到所谓的“灵感突现”,这是无意识中的信息经过意识的思维整合和加工,最终形成有意识的思维结果。

其次,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存在着相互补充的关系。

意识活动往往只能关注有限的信息和任务,而无意识则包含着大量的信息和能力。

无意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潜意识的表现,它包括了我们的习惯、能力和经验等。

无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补充和辅助意识活动的作用。

像走路、开车这样的熟练动作往往都是无意识下的表现,而我们的意识则可以将更多的注意力用于其他复杂的思考和决策过程中。

因此,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相互补充使得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更加高效和灵活。

此外,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尽管无意识中包含着大量的信息和能力,它在某些情况下却会受到意识的限制和控制。

意识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对无意识进行规制和约束。

例如,在学习新知识或进行技能培训时,我们通常会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和反馈,以提高对无意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使用。

同时,无意识中的信息和冲动也可以通过意识的干预被调节和抑制。

当我们感到愤怒或冲动时,我们可以通过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的方式来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使其符合社会规范和个人利益。

总之,意识和无意识是人类心理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和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基础。

意识与无意识是什么? – 手机爱问

意识与无意识是什么? – 手机爱问

意识与无意识是什么?–手机爱问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意识是现时正被人感知到的心理现象,我们在清醒状态下,能够意识到作用于感官的外界环境;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目标,对行为的控制;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情绪体验;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身心特点和行为特点,把“自我”与“非我”、“主体”与“客体”区分开来;还能意识到“自我”与“非我”、“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

个人对自我的意识称为自我意识。

意识使人能够认识事物、评价事物,认识自身、评价自身,并实现着对环境和自身的能动的改造。

意识是我们保持生活正常的心理部分,它涉及到我们心理现象的广大范围,包含着我们感知到的一切消息、观念、情感、希望和需要等。

它还包括我们从睡眠中醒来时对梦境内容的意识。

我们对这些心理的感知,通常是用词来标记的。

无意识什么是无意识?无意识是那些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不能变为意识的东西。

无意识活动在人的心理中是很普遍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做梦的经验,梦境的内容可能被我们意识到,但梦的产生和进程是我们意识不到的,也是不能进行自觉调节和控制的。

人的自动化了的活动,在通常情况下我们是意识不到这类活动的结构的。

无法回忆起的记忆或无法理解的情绪常属于无意识之列。

偶尔,无意识中的一些东西也会闯入意识之中,诸如失言说漏了嘴、笔误,会把无意识中的愿望泄露出来。

有意识的动作或经验可能在梦境、联想和神经紧张症中表现为无意识的东西。

无意识活动也是人反映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

人借助于它来回答各种信号,而未能意识到这种反应的整个过程或它的个别阶段。

在人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是紧密联系着的。

意识和无意识都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

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无意识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

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
上。这样,当从两个不同的概念体系,试图理解意识
和无意识所指向的实质内容之间的区别联系时,就
已经使探讨本身沦为文字游戏。长期以来,人们很
难完全摆脱这种弊病:对意识与无意识关系的研究
常被还原为对“意识”和“无意识”两个字符串涵义的
不同赋值。
有一种努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上述不足,
这就是所谓实证的视角。实证的视角同样需要设定
及其对应的神经结构,在进化过程中很可能比意识
及其对应的神经结构更早出现;因此无意识在心理
过程中起的作用是普遍的、抽象的、抗干扰的,而意
识则建筑在无意识的基础之上,有着更大的变异性..
关系才能在逻辑上成立;另外,对意识的机能主义理
解提示了对意识和无意识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的具体
途径———意识和无意识本来是潜藏于人的内部世
界,难以直接观测把握,实证研究无从入手。而现在
既然意识、无意识都具有各自的机能,机能又总是通
过一定的行为表现出来,那么就意味着意识和无意
识关系的实证研究,可以转化为对不同行为的观察
意识是否存在,或者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问题时,其
解答实际上都基于对意识本身含义的破解———只有
首先明了人们是在怎样的话语体系中讨论意识和无
意识,才能对这两者做出某种界定,并进而探讨它们
之间的关系。
单纯地通过理论思辨来研究意识和无意识的关
系,很难取得有效的结果。个体关于意识和无意识
的理论探讨总是首先建立在其对两者的个人理解之
实验证明两者既相对独立,又共生共存。人的任何
认知过程都是意识和无意识共同作用的产物,在同
一任务中,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视条件不同可能会产

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问题

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问题

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问题
有关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关系问题的讨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针对性.人的行为活动主要是无意识的、还是有意识的?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对此作出了不同的回答.在世纪之交的意识研究的"复兴运动"中,以认知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为代表的实证研究范式得出了新的结论.实验研究表明,大多数人的学习、生活工作方式,是按照内隐的、无意识的方式进行的.意识是人独有的心理现象,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无意识是主体没有意识到的心理过程、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的总和.意识与无意识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是由实践的发生发展过程决定的.。

2019考研:心理学考研专业课复习之意识与无意识_毙考题

2019考研:心理学考研专业课复习之意识与无意识_毙考题

2019考研:心理学考研专业课复习之意识与无意识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9考研:心理学考研专业课复习之意识与无意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考研的同学有所帮助,一起来看看吧!
意识与无意识
如果把人的心理比作一座漂浮在海里的冰山的话,那么人的意识便是露出水面的冰山顶端。

1.意识的含义
意识: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身状态或外界事物的总和觉察与认识。

2.意识的功能
意识的作用是对客观的观察和觉知,对主观的控制和调节,具体来说能帮助人们生存和对现实的个人和文化的建构。

3.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按照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观点,无意识包括大量的观念、愿望、想法等,这些观念和愿望因为和社会道德
存在冲突而被压抑,不能出现在意识中。

无意识现象具体有三种:无意识行为:不受意识控制的自动化行为。

对刺激的无意识(无意识知觉):没有觉察的事件实际上对行为产生了影响。

盲视:看不到刺激的病人,却对刺激进行一定程度的信息加工。

文学创作过程之有意识和无意识

文学创作过程之有意识和无意识

• 无意识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作用:
• “艺术作品是无意识在其中表现得最鲜明的客观事实”。作品中无意 艺术作品是无意识在其中表现得最鲜明的客观事实” 识地流露出来的思想、趣味、评价等等较为深层次的东西, 往往比作 识地流露出来的思想、趣味、评价等等较为深层次的东西 者有意识地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深刻, 更能感染读者。由此可见, 者有意识地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深刻 更能感染读者。由此可见, 无意识在艺术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
• 文学情感。“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为文也。其胸中有如许 文学情感。 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为文也。 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 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时时有许多 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积极久,势不可遏”,然后才能流露成 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积极久,势不可遏” 这是中国明代李贽的看法。文学表现作家的主观情感, 中国明代李贽的看法 文。这是中国明代李贽的看法。文学表现作家的主观情感,而情感应 是自我流露不带任何强制性。因而,情感的表露就带有无意识性, 是自我流露不带任何强制性。因而,情感的表露就带有无意识性,不 是作家想表达什么情感,而是情感自动流露、喷发。在这个时候, 是作家想表达什么情感,而是情感自动流露、喷发。在这个时候,意 识甚至会束缚情感。德国的席勒曾告诫一个名叫柯纳的作家 曾告诫一个名叫柯纳的作家, 识甚至会束缚情感。德国的席勒曾告诫一个名叫柯纳的作家,凡是创 造性的心灵所在之地,理智放松了它在门口的监督,观念乱七八糟地 造性的心灵所在之地,理智放松了它在门口的监督, 冲入,只有在这时候,它才能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审视、检查。 冲入,只有在这时候,它才能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审视、检查。这 是说文学创作中富有创造性的地方,往往出现在意识放松警惕的时候。 是说文学创作中富有创造性的地方,往往出现在意识放松警惕的时候。 这也正应了王若虚在《滹南诗话》中所表达的意思: 这也正应了王若虚在《滹南诗话》中所表达的意思:情感的抒发应该 自然而然,出于自己的性情,一旦思虑太多, 自然而然,出于自己的性情,一旦思虑太多,情感的活力也就不存在 哀乐之真, 经营过深,则失其本” 。 了(“哀乐之真,发乎性情”,“经营过深,则失其本”)。虽然作品不 哀乐之真 发乎性情” 能只满足于情绪和自我发泄,不仅要有思想,而且还应该深刻的思想, 能只满足于情绪和自我发泄,不仅要有思想,而且还应该深刻的思想, 但这些思想能否在作品获得诚挚动人的表现, 但这些思想能否在作品获得诚挚动人的表现,关键还要看能否转化为 艺术家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体验,变成自己心灵的呻吟、 艺术家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体验,变成自己心灵的呻吟、 呼喊和歌唱。 呼喊和歌唱。

意识与无意识的交融

意识与无意识的交融

意识与无意识的交融导言意识与无意识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两个基本方面。

意识是指我们主动感知和思考的能力,而无意识则是指那些自动而无需我们主动控制的心理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习惯性地将自己的意识活动视为主导,而忽视了无意识对我们思维和行为的重要影响。

然而,实际上,意识与无意识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深刻的交融关系。

本文将深入探讨意识与无意识的交融现象,以及其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影响。

意识与无意识的定义与特征意识可以被理解为我们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主观体验和认知。

它包括我们的感觉、感知、思考和意愿等方面。

意识是我们主动参与的过程,我们可以自觉地感知和思考事物,并对其做出反应。

无意识则是指那些我们并不自觉的心理过程。

它包括心理活动的自动化和非自觉部分。

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可以是一种原始的、本能性的驱动力,也可以是一种无需我们主动参与的智能决策过程。

我们通常不能直接接触到无意识,但它对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意识与无意识的交融现象意识与无意识并不是彼此隔离的两个过程,而是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

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存在着多种交融现象,以下是其中几个典型的例子:1. 意识的影响无意识我们的意识活动可以直接影响到无意识的心理过程。

例如,当我们通过专注和思考来解决一个困难的问题时,我们的意识活动可以激发无意识中的智能决策过程,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2. 无意识的影响意识我们的无意识心理过程也可以影响到意识活动。

例如,当我们做出一项需要反应速度的任务时,我们的无意识可以通过自动化和隐含记忆的方式,帮助我们更快地做出正确的决策,而不需要我们主动思考。

3. 意识与无意识的协同作用意识和无意识也可以在一起协同工作,共同完成复杂的思维和行为任务。

例如,当我们学习某项技能时,开始时我们需要通过意识活动来学习和理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学习过程被内化到无意识中,变成了一种自动化的行为。

意识与无意识的影响意识与无意识的交融对人类思维和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心理学:意识无意识潜意识是什么?

心理学:意识无意识潜意识是什么?

心理学:意识无意识潜意识是什么?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大脑内外表象的觉察。

生理学上,意识脑区指可以获得其它各脑区信息的意识脑区(在前额叶周边)。

意识脑区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辨识真伪,即它可以辨识自己脑区中的表象是来自于外部感官的还是来自于想像或回忆的。

此种辨别真伪的能力,任何其它脑区都没有。

当人在睡眠时,意识脑区的兴奋度降至最低,此时无法辨别脑中意像的真伪,大脑进而采取了全部信以为真的方式,这就是所谓的“梦境”。

意识脑区没有自己的记忆,它的存储区域称作“暂存区”,如同计算机的内存一样,只能暂时保存所察觉的信息。

意识还是“永动”的,你可以试一下使脑中的意像停止下来,即会发现这种尝试的徒劳。

有研究认为,意识脑区其实没有思维能力,真正的思维都发生在潜意识的诸脑区中,我们所感知到的思维,其实是潜意识将其思维呈现于意识脑区的结果。

人的意识,因其物理感知系统的特殊性,使其有能力掌握语言和文字。

这就意味人们的经验和科学可以通过语言和文字得到传承,并积累到社会意识中去。

在这样的积累之下,人类的科学进步日益发达,从而使人的意识极大程度地领先于地球上的其它生命体。

通常人类特有的意识被称之为:思想。

一般认为意识中最重要的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就是个人对外界刺激总体性的、独特的反应。

自我意识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人在成长过程中从具体的反应事件中综合出来的,用于调控自我内部和与外界关系。

无意识:无意识并不是心理学所特有的概念,而是为哲学、精神病学、心理病理学、法学、文艺、历史学等学科所共有。

它作为心理学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以无意识为基本概念的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包括新精神分析)学说,现在在美国已不再是一般的关于心理学的理论,它已渗透到文学、哲学、艺术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西方知识界就像讲述自己的心脏和胃的活动一样讲述着无意识现象。

人的心理活动按有意识和无意识分类.有意识比较容易理解,比如,有意识地去看,去听,去注意,去思考,去想象,这是人们在学习,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的心理活动.人还有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比如,小时候爸妈常带着你上街玩,总会耐心地教你怎么记住回家的路,你自己也会用忙碌地去记住沿途的一些标志性的东西,如电线杆,商店,招牌,十字路口的样子情况.可是等到你稍大一点的时候,不论是去学校还是回家,你再也不会边走边用心去记沿途的标志,两条腿仿佛长上了眼睛似的,到了该拐弯时便拐弯,不知不觉就到了学校或家里了.这种不知不觉识别回家或到学校路线的心理学活动,就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它的另一个名字就叫"下意识"或"潜意识".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因为人们不必为它作出努力,所以能缓解心理活动而带来的疲劳,使人们的心理活动变得轻松.潜意识:潜意识,心理学术语。

意识和无意识心理学理解人类认知中难以察觉的过程

意识和无意识心理学理解人类认知中难以察觉的过程

意识和无意识心理学理解人类认知中难以察觉的过程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又神秘的领域。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思维和行为是似乎是自动化的,我们并不会意识到它们的存在。

这些难以察觉的过程在心理学中被称为无意识过程。

意识和无意识心理学的理解帮助我们揭示这些隐密的思维与行为背后的奥秘。

一、意识与无意识的概念探析意识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所经历的心理活动的主观体验和知觉。

这是我们常常意识到的部分,我们可以通过思考、感觉和记忆去感受自己的意识活动。

然而,无意识则是指我们没有直接主观体验的心理活动。

这些活动并非我们的意愿所为,而是自动进行的,我们对其并不知情。

二、无意识思维的影响力尽管我们对无意识思维不太了解,但它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研究表明,我们的决策、行为和情绪往往受到无意识思维的驱动。

例如,我们的购物决策往往受到广告和营销策略的影响,这些影响大部分来自于我们无意识中对产品的需求和欲望。

此外,无意识思维还影响着我们的社交互动。

我们对他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基于无意识中的判断和偏见。

这些无意识的判断会影响我们与他人的互动方式,进而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质量。

三、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尽管意识和无意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实际上,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

我们的意识活动往往来源于无意识中的信息处理。

当我们遇到一个新的环境或者任务时,无意识会先行处理这些信息,并将其传递到我们的意识中。

意识活动则是这些无意识信息在我们内心的显现。

反过来,我们的意识也会对无意识思维产生影响。

我们的意识冲动和目标设定会影响我们的无意识行为。

当我们对某个事物产生兴趣时,无意识会通过自动化的行为来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

四、应用意识和无意识心理学的意义对意识和无意识心理学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了解无意识思维对我们行为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思维和情绪。

在实践中,意识和无意识心理学的理论也被广泛应用于广告、市场营销和人际关系等领域。

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与无意识

原型有多种,但以人格面具(persona)、阿妮玛(anima)、阿妮姆斯(ani-mus)、暗影(shadow)最突出,可分别代表特定的人格系统。

荣格还把人格分为外倾和内倾两种类型。

新精神分析理论20世纪30年代以后,一批德国精神病学者移居美国,其中较著名的人物有:H.S.沙利文、K.霍尼、E.弗罗姆、A.卡迪涅尔、E.H.埃里克森。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强调精神病因的社会因素,重视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这些代表人物的理论侧重点各有不同。

但他们对弗洛伊德理论既有继承,又有修正和发展,所以称他们为新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论(psychoanalysis),系由奥地利精神医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Preud,1856一1939)氏在1896年所创立。

精神分析论不但是现代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而且也是本世纪内影响人类文化最大的理论之一。

精神分析论的内容极为复杂,在此只摘取弗洛伊德氏对人格或人性解释中的三大要点,略作说明:(1)人格动力(personality Dynamics)观:弗洛伊德用潜意识、欲力、生之本能、死之本能等观念,解释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

(2)人格发展(personality development)观:弗洛伊德以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性征期以及认同、恋母情结等观念,解释个体心理发展的历程。

(3)人格结构(personality structure)观:弗洛伊德用本我、自我、超我三者来解释个体的人格的结构,以冲突、焦虑以及各种防卫作用等观念,解释人格结构中三个我之间的复杂关系。

精神分析论一词,有时译为精神分析,两者涵义稍有不同,前者系指弗洛伊德氏对人性解释的理论,后者则指弗洛伊德氏对精神疾病患者所采用的一套治疗方法。

此处只简要介绍前者。

弗洛伊德是著名的精神病科医生,其学术背景并非心理学,其对人性所持理论观点,系以其多年对病人观察记录为根据;以之推论解释到一般人,难免有以偏概全的缺点。

意识与无意识的理论研究精品文档15页

意识与无意识的理论研究精品文档15页

意识问题是心理学理论中的根本问题。

这个问题搞不清楚,心理学中许多问题都很难得到解决,而无意识问题是比意识更为复杂,争论更多的一个心理学的重要理论问题。

这个问题搞不清楚,不但难以正确解决无意识本身的理论问题,而且会直接影响对意识的正确理解和真正建立科学心理学的体系问题。

一.关于意识1.意识的基本性质1.1什么是意识?(1)意识就是“意识到”的意思。

换句话说 ,意识是主体对客体所意识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

如有意知觉观察、有意识记、有意再认、有意重现追忆、有意表象、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逻辑一言语思维、有意注意、有意体验和意志行动等等(车文博)。

意识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剖视:第一,意识是主体对客体一种自觉的整合的认识功能。

意识总要以某种意识到的客体为对象和内容的,没有无对象的意识,只有主体所意识到的对象的意识。

事实上,“意识从存在中获得自己的内容,并把存在当作不依赖于自己内容的对象而使它同内容发生关系。

意识反映存在有着两种基本形式:感性的形式和理性的形式。

这两种形式都是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

感性的形式如感觉、知觉和表象等都是意识的初级形式,是意识与外界直接联系的手段;而理性的形式如想象、思维等都是意识的高级形式,是意识与外界间联系的手段。

历史上有些心理学家把意识局限于“直接经验”,把意识的范围狭隘化,抹煞了思维在意识活动中极期重要的作用。

第二,意识是主体对客体一种随意的体验和意识活动的功能。

应当指出,人的意识并不是宿命地被脑或外部条件机械决定的。

外部条件对人的意识所起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各种内部条件来实现的。

“世界体系的每一个思想映象,总是在客观上被历史状况所限制,在主观上被得出思想映象的人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所限制(恩格斯)。

事实表明,在人的意识活动中,外部条件能否起作用,起什么作用,并不简单地决定于外部条件,而是决定于外部条件落三个什么样的内部条件的基地上,决定于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矛盾统一的关系上。

意识与无意识概述

意识与无意识概述

(意识与无意识)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

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可以从无意识到意识再到注意这样几个不同的层次和水平。

常见的意思现象包括无意识行为(下意识行为)、对刺激的无意识和盲视。

人体的生理节律是指人体的基本生理活动、过程和心理状态的周期性的变化。

一般来说,当体温和其他生理指标达到一天中的最高水平时,个体的工作效率最高。

精神分析的观点认为,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或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

生理学的观点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认知观点认为,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存储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成为梦境。

意识与无意识的理论研究

意识与无意识的理论研究

意识问题是心理学理论中的根本问题。

这个问题搞不清楚,心理学中许多问题都很难得到解决,而无意识问题是比意识更为复杂,争论更多的一个心理学的重要理论问题。

这个问题搞不清楚,不但难以正确解决无意识本身的理论问题,而且会直接影响对意识的正确理解和真正建立科学心理学的体系问题。

一.关于意识1.意识的基本性质1.1什么是意识?(1)意识就是“意识到”的意思。

换句话说 ,意识是主体对客体所意识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

如有意知觉观察、有意识记、有意再认、有意重现追忆、有意表象、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逻辑一言语思维、有意注意、有意体验和意志行动等等(车文博)。

意识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剖视:第一,意识是主体对客体一种自觉的整合的认识功能。

意识总要以某种意识到的客体为对象和内容的,没有无对象的意识,只有主体所意识到的对象的意识。

事实上,“意识从存在中获得自己的内容,并把存在当作不依赖于自己内容的对象而使它同内容发生关系。

意识反映存在有着两种基本形式:感性的形式和理性的形式。

这两种形式都是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

感性的形式如感觉、知觉和表象等都是意识的初级形式,是意识与外界直接联系的手段;而理性的形式如想象、思维等都是意识的高级形式,是意识与外界间联系的手段。

历史上有些心理学家把意识局限于“直接经验”,把意识的范围狭隘化,抹煞了思维在意识活动中极期重要的作用。

第二,意识是主体对客体一种随意的体验和意识活动的功能。

应当指出,人的意识并不是宿命地被脑或外部条件机械决定的。

外部条件对人的意识所起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各种内部条件来实现的。

“世界体系的每一个思想映象,总是在客观上被历史状况所限制,在主观上被得出思想映象的人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所限制(恩格斯)。

事实表明,在人的意识活动中,外部条件能否起作用,起什么作用,并不简单地决定于外部条件,而是决定于外部条件落三个什么样的内部条件的基地上,决定于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矛盾统一的关系上。

脑科学中的意识与无意识

脑科学中的意识与无意识

脑科学中的意识与无意识意识与无意识是脑科学中两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探究它们的关系和作用对于深入理解脑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意识与无意识的定义、特征、相互作用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一、意识的定义和特征意识是指个体感知、思考和行动的主体性体验,是主观感知和认知的结果。

意识被认为是人类智慧和自我意识的基础,是我们认识世界和自身的关键。

意识在脑科学领域中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因为它的存在和功能是脑机制的核心。

在脑科学中,意识的出现和发展与大脑的不同部分的协作有关。

脑区之间的联结和神经元之间的同步和异步活动决定了意识的表现和特征。

意识具有异质性、快速性、有限容量和选择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在不同的意识状态下表现得不同。

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意识需要三个主要的神经过程:感知、认知和控制。

二、无意识的定义和特征无意识是指个体在没有主观感知和控制的情况下发生的认知和情感过程。

大多数的神经活动都是发生在无意识状态下的,包括某些自主神经功能、睡眠、大脑内部的神经嵌入和一些非自主的行为和反应等等。

无意识具有自由、决定性和效率等特征。

它的行为不受个体的主观意识和意志控制,也不依赖于个体的动机和目的。

无意识的神经活动是同时进行的、高度复杂的,可以一次性完成多项任务,具有效率高、速度快等特点。

三、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作用意识和无意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影响。

大多数的脑界面现象(如幻觉、癫痫、催眠和麻醉等)都反映了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事实。

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无意识的信息处理对于感知、认知和行为的控制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复杂和高致密的环境中。

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临床神经科学和脑机接口技术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在复杂工作环境中,可以通过合理的意识训练和无意识训练方式提高人员的效率和安全性。

另一个例子是脑机接口技术,它将意识和无意识输入和输出用于交互,以实现人机融合和合作。

四、未来研究方向在脑科学中,意识和无意识的研究还有很多未探索的领域。

意识与无意识之争

意识与无意识之争

意识与无意识之争1.意识与无意识的历史考察1.1意识与无意识的起源意识(consciousness)是哲学史上最古老的话题之一,无意识(unconsciousness)则是与之相伴的一个概念,两者一起为人们带来诸多困惑。

对于意识,尽管争论颇多,总算大多数人都承认确乎存在某种可称之为“意识”的机能、状态或结构;然而在无意识问题上,甚至连这种一致都很难达成。

当人们追问无意识是否存在,或者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问题时,其解答实际上都基于对意识本身含义的破解——只有首先明了人们是在怎样的话语体系中讨论意识和无意识,才能对这两者做出某种界定,并进而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意识是一种过程,但不是一种和其他心理过程并列的特殊心理过程,而是存在于一定时刻中的心理过程的总和。

并认为意识是一种“动态”,把意识和活动联系起来。

意识具有定向性,总要指向并表现一定的客体。

意识和无意识中有一个界限,即意识阈。

1.2意识的心理学理论从以上这些早期论述中,可以找到当今意识和无意识概念的源头,也能发现对两者关系讨论有深远影响的一些观点。

不过,真正将意识和无意识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从而使人们第一次有可能通过实证视角来研究两者的关系,则已经是心理学诞生之后的事。

“意识”这一术语最著名的提出者是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而“无意识”往往和弗洛伊德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1.3无意识的心理学理论十九世纪以来,不少心理学家、生理学家和哲学家还对无意识的问题发表了许多见解,随后形成了精神分析学派。

费希纳认为,没有无意识感觉存在的假设,心理学是行不通的。

冯特、赫尔姆霍茨、茨里诺尔及其他心理学家也断言,无意识现象的推理是存在的。

哈特曼深入地研究了无意识特有的理论——“无意识哲学”。

他在确定其任务时写道:它应当“研究相对的无意识和绝对的无意识,并且在生理上的无意识基础上,从相对的无意识出发,通过绝对无意识的个体活动,在机能和实体的一元论的意义上,提高到形而上学的无意识现象上去。

意识与无意识的认知

意识与无意识的认知

意识与无意识的认知----郑昭明教授师大心辅系演讲札记我们人类的心智活动,可粗略分成意识(consciousness)∕无意识(unconsciousness,又称潜意识)两个层次,这已经是人人所熟知概念了,然而在心理学当中,关于这方面的课题,受到心理治疗以及人格理论的影响,多半是关心它们对于心智活动中的情感、动机等方面会产生哪些影响?从这个角度切入探讨意识∕无意识层面的现象。

而对于学习、认知、、、等,一般我们称之为「智慧」的心智活动,则较少注意到它们在「无意识」状态下的现象与活动(注1);这些智慧活动,以往在心理学中所探讨的,多半是我们可以意识得到的部份,而对于那些我们「知道却又不知道」(注2)的部份则少有探讨。

因此,要想了解无意识层次中所进行的心智活动及现象,还有一大段空白有待认知心理学家去填补。

日前,国内著名的认知心理学者郑昭明教授,应邀到师大心辅系演讲,讲题即为:「意识与无意识的认知」(注3)。

笔者因对这个题目有兴趣,加以有地利之便,因此便前往听讲,以下笔者便根据在郑教授演讲中所做的笔记,夹杂一些个人的感想(注4),向各位报告此次演讲的内容,与大家分享个人从演讲中获得的收获。

◎ 楔子在演讲的开场白当中,郑教授首先说明了「认知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国内势必会愈受重视的原因。

在台湾地小人稠缺乏自然资源的环境之下,我们所拥有的最大资源,就是「人力」,因此如何提高「人的素质」变成了国家发展的关键,而认知科学研究对于人类心智的探索,将有助于我们开发人民的脑力,提升人民的素质;另一方面,「科技立国」是当前国家既定的发展目标之一,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脑力的开发」是必须得重视的基础工作,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将在这方面占有很大的贡献。

◎ 研究必须兼顾意识与无意识两个层面接着,郑教授说明了何以认知心理学要探究意识∕无意识的问题。

人类的心智活动,包含了意识与无意识两个层面。

而最迟在九0年代以降,认知心理学以及认知科学(注5)界开始明确地主张:欲了解人类的各种认知活动,必须同时探讨意识与无意识两个层面;具体地说,就是要在各种认知历程中,区分出哪些是属于意识而哪些是属于无意识层次运作的部份。

意识与无意识的区别

意识与无意识的区别

意识与无意识的区别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现象,无意识现象又可以划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

前意识是指能够进入意识中的经验;潜意识则是指不能进入或很难进入意识中的经验,它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

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的关系是:意识只是前意识的一部分,二者虽有界限,但不是不可逾越的;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扮演者“稽查者”的角色,严防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闯入意识中;潜意识则始终在积极活动着,当“稽查者”放松警惕时,就通过伪装伺机进入意识中。

而且他认为,潜意识的心理虽然不为人们所觉察,但却支配着人的一生。

无意识或者说潜意识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形式,也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

它是人们对认识对象不自觉的、未加注意的、不由自主的、不知不觉的、模糊不清的认识。

简言之,潜意识是一种未被意识到的认识或认识之下的认识。

从这个意义上说,潜意识不等于无(没有)意识,它在认识中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现代认识论认为,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多重性、多层次的,意识的反映只是一种主要的和本质的反映,但它不能代替其它形式和层次的反映,它对认识对象的反映,并不能包揽无遗。

潜意识反映在主体对客体的全面认识中,也占有一席之地,能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

实际上,潜意识反映也是形成认识和观念、丰富主体认识结构的重要渠道,它对于意识反映来说,也是一种辅助和补偿的反映形式。

心理学家们通常把意识以下的意识称为“无意识”,这就很容易被人们误解为“无意识”就是没有意识。

其实,无意识并不是没有意识,它是认识主体客观存在的一种精神活动、一种潜在的认识过程,是未被主体自觉意识到的意识。

原苏联心理学家B ·C·列坚别尔格认为,只有高度发展的意识,才能有无意识的心理现象。

他说:“无意识心理现象并不只是一个否定性的定义(即在心理反应过程中没有意识,动物和幼儿即如此) ,而是一种特殊的、人所特有的心理反映形式,它是同意识在一起并同意识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意识状态【内容提要】本章介绍意识的本质、特征及意识水平,阐述注意的本质特征,注意的理论,分析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和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阐述注意品质及其培养,介绍睡眠的本质及其表现,介绍梦的功能及对梦的解释。

介绍常见的药物依赖表现种类,剖析其药物依赖的形成因素,并初步对控制药物依赖进行心理干预和指导。

【学习目标】1.识记注意、有意注意、无意注意、睡眠、药物依赖等基本概念。

2.识记睡眠的阶段以及催眠等无意识现象。

3.理解注意的特征和注意品质的培养。

4.理解常见药物依赖的种类及药物依赖的形成原因。

5.运用所学知识对药物依赖个体进行心理干预。

第一节意识与无意识意识是心理反映的高级形式,是人特有的心理现象。

它是人在劳动中,用语言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在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意识一经产生,又会反作用于客观现实,在人的现实生活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一、意识(一)什么是意识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找到一个确切的关于意识的定义。

在哲学中,意识等同于心理。

在心理学中,意识和心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意味着清醒、警觉、注意集中等。

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与自动化的动作相反。

(二)意识的特征1.觉知性。

意识的觉知性是意识的最基本的特征。

人对于自身的存在、周围世界的存在,对于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复杂关系的存在是能够觉知到的。

正是因为意识具有觉知性,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才成为有意识的、自觉的反映。

人不仅觉知到周围的世界,而且也能觉察到自身的世界;不仅能觉知到自身的存在,而且能觉知到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不仅能觉知到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还能评价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而且能觉知到周围事物与自身的关系,把主观和客观区别开来。

2.能动性。

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对现实的有选择的反映。

人是周围现实的积极活动者,他对现实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

在周围纷繁复杂的事物中,人首先注意那些他急需的、符合他活动目的的东西。

这种自觉的、有选择的反映是意识能动性的一种表现。

②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

在人的有意识反映中思维活动是意识的主要成分。

通过思维活动,人能将感知到的资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这是没有意识的动物心理不可能得到的。

3.目的性。

人能够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调节自己的行为,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困难并予以克服和解决。

这是人的意识目的性的表现。

意识的目的性还表现在活动之前,活动的目的和结果就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之中。

人无论做什么事情总是先有动机、目的、计划、办法等等,然后才行动。

这种意识的自觉目的性是动物所没有的。

4.社会历史性。

意识的社会历史性是就意识的发生发展的内容来说的。

人是动物进化的最高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但是,人同一般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

人的本质在于,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同样,人的意识不仅是自然界演化的产物,而且主要是社会的产物。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人的意识内容会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阶层里,人们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同,人们的价值观、幸福感、事业观、职业观等也不相同。

这都说明人的意识的社会历史性。

(三)意识的水平意识并非只有一种水平,我们可以在不同的觉知水平上加工信息。

下面将分述一些不同的意识水平。

1.焦点意识。

焦点意识是指个体全神贯注于某些刺激得到的清楚明确的意识经验。

例如,在考试时集中注意于试卷所获得的意识。

2.下意识。

人体内外有许许多多的刺激在冲击着我们,但在某一特定时刻,我们只能把注意集中在其中很少一部分刺激上。

下意识就是指在不注意或只略微注意的情形下所获得的意识。

3.前意识。

我们头脑中许多当前不在意识之中的记忆和思维,在必要时可以把它带到意识中。

对这些记忆的意识被称为前意识。

前意识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是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一种意识层面,其作用是去除不为意识层面所接受的内容,并将其压抑到潜意识中去。

来自于认知心理学里的解释是,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个体不使用时,对之并无意识,只有在必要情形下检索使用时才会对之产生意识。

4.潜意识。

潜意识指潜藏在意识层面之下的感情、欲望、恐惧等复杂经验,因受意识的控制与压抑,致使个体不觉知的意识。

它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依据精神分析理论,某些记忆、冲动和欲望是无法进入意识的,这些心理事件就属于潜意识的范畴。

弗洛伊德认为,某些痛苦记忆是被压抑的,即被转为潜意识并继续影响人们的行为,尽管当事人并未意识到这些记忆的存在。

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思想和冲动虽然不能进入意识,但它们会以间接或伪装的方式影响着我们。

现在,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有一些记忆和心理是内省所不能达到的,这些心理现象可以称为潜意识。

(四)意识状态人类生命的大多数时间都处于觉醒的意识状态。

这是一种清楚的、有组织的、正常的觉醒意识状态。

在正常的觉醒意识状态下,我们觉知到的时间、地点和事件都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和熟悉的。

即使在正常的觉醒状态下我们的意识也是变化的,如现在你正处于注意听课意识状态,十几分钟之后,你可能沉湎于白日梦之中。

每个人都经历过一种正常的意识活动模式向一种变更了的意识状态的转变,如从正常的清醒意识状态向睡眠、做梦这样变更了的意识状态的转变。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长跑、听音乐、发高烧、缺乏睡眠等许多情景下都可能出现变更了的意识状态。

还有如静坐、催眠及大麻之类的药物也会产生变更了的意识状态。

变更了的意识状态包括从鲜明幻想的分心状态到由药物中毒所引起的迷幻和知觉扭曲的各种状态。

二、无意识(一)什么是无意识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无意识包括大量的观念、愿望、想法等,这些观念和愿望因为和社会道德存在冲突而被压抑,不能出现在意识中。

如果把人的心理比作一座冰山的话,那么人的意识便是露出水面的冰山顶端,它只占人的心理很小的部分,大部分的心理活动是无意识的,如图7—1所示。

(二)常见的无意识现象1.催眠。

早在18世纪,奥地利医生麦斯麦就曾用过“动物磁”治疗癔症病人,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催眠是指人处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在催眠师的语言引导和心理暗示作用下,身体完全放松,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事物或对象上。

这是一种类似睡眠而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它是以一些人对暗示的特殊反应能力,并在知觉、记忆、动机和自我控制感方面发生变化为特征的另一种觉知状态。

标准的催眠方法通常包括催眠师的暗示,使被催眠者感到轻松、困乏并且无法睁开他们的眼睛。

催眠师不断地用平静的声音重复、暗示被试正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中下沉,越沉越深——不是睡眠,而是可以被高度异化,服从催眠师对于他们的感觉、思维和行为暗示的一种状态。

另一种方法是使被试集中注意于某种能够闪光并被催眠师旋转的小目标上。

那么,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被催眠?答案是明显的:催眠易感性中存在着巨大的个体差异。

大概15%的成年人中有高度的易感性,10%的成年人有高度的抵抗性,其余则处在两者之中。

另外,催眠易感性较高的个体还具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他们经常会做生动逼真的白日梦,对视觉影像更加敏感;他们非常专注,有沉醉于感觉和想象体验的倾向,常常从他人那里寻求建议和指导,而且他们希望能被催眠的暗示感化。

一般来说,个体具有上述特征的程度越高,他们的催眠易感性也就越高。

2.白日梦。

白日梦是人处于觉醒状态下的一种典型的意识状态,它允许意识活动的重心从外部事物转移到内部的思想和形象。

它可能发生在某一活动的进程中。

例如,正在做数学作业,突然走神了,想起了昨天发生的一件事,随之思绪万千,沉浸于想象中。

白日梦也可能发生在闲暇的时候。

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过白日梦的经历。

白日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可以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也可能是自己对未来的一种幻想。

总的来说,白日梦是基于个体的记忆或想象的内容自发产生的,多与个人的经历有关。

白日梦的内容一般可以分成三种类型:①愉快型。

这是对现实感到满足、对未来方向明确而产生的充满希望的幻想。

②焦虑型。

这是对自己的工作、事业、婚姻等缺少把握和信心而产生的无力感、不定感及恐惧感。

③痛苦型。

这是由工作失败、受人屈辱以及个人无法补救的缺陷等所引起的幻想。

白日梦的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①单调生活的调剂作用。

在诸如听照本宣科的讲课以及不断重复的单调工作等情况下,既不能脱身,又无法集中注意,借助于白日梦可以打发时间。

②开阔思路以解决问题。

在完全清醒时,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性知识经验的限制,而白日梦中的幻想世界是海阔天空的,你可以幻想可能之事变成不可能,也可以幻想不可能成为可能。

事实上,一些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的作品与发明,就是在白日梦的意识状态下获得灵感的。

而消极作用体现在:如果白日梦发生在生活过程中,则容易造成注意力分散,导致做事效率降低。

太多的白日梦也有可能让人脱离现实。

3.冥想。

冥想是一种不同的意识形式,它通过获得深度的宁静状态而增强自我认识和良好状态。

在冥想期间,人们也许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中并调节呼吸,做出某些姿势使外部刺激减至最小,产生特定的心理表象,或什么都不想。

对于冥想的可测量的效果存在一些争论。

一些人认为,正常的闭眼休息状态和特殊的冥想程序之间没有什么生理学的差异。

冥想至少可以减少焦虑,特别是对那些环境中充满应激的个体。

冥想的实践者已提出,有规律地练习某些形式的冥想会增强意识,有助于个体获得启迪,并以新的方式看待那些熟悉的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