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鲁迅抬棺的人共有16人
陈思和:鲁迅的抬棺人为什么都挨整?
陈思和:鲁迅的抬棺人为什么都挨整?陈思和:鲁迅的抬棺人为什么都挨整?本文原载于《文史参考》2011年第18期(9月下)/GB/198305/198865/15870090复旦大学教授吴中杰写过一本书叫《鲁迅的抬棺人》,说的是当年为鲁迅抬棺的人都没有好下场,1949年以后都变成“反革命”和“右派”,这批继承鲁迅特立独行风骨的人都被打倒了,唯一的侥幸者是巴金主讲人|陈思和整理|胡元文史大讲堂?第8讲时间:8月20日14:00地点:浙江图书馆二楼报告厅主题:从鲁迅到巴金——鲁迅精神的当代意义及传承【视频回放1】【视频回放2】【视频回放3】陈思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巴金文学研究会会长鲁迅精神饱含战斗性和独立性从鲁迅到巴金,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一个特定的精神现象,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五四”新文化一个最核心的精神传统。
鲁迅是原创者,而巴金是继承者。
巴金所代表的时代,是从“五四”开始形成的知识分子独立战斗、为中国社会进步作出主观努力的时代。
而这样一个时代起源于鲁迅,虽不能说终结在巴金,但是我想,这样一个时代跟今天已经有区别了。
什么叫做鲁迅精神?我认为,鲁迅精神里面饱含了一种战斗性和批判性,是一种激进主义的斯巴达精神。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的态度很明确,我必须战斗,哪怕所有的人都不理解,我还是要把“我血”献出来。
鲁迅认为中国的老百姓是不觉悟的,他希望社会变得更合理更进步,但是社会拒绝他的努力,民众也不理解他,在这个时候怎么办?他就耗尽自己的生命去实践理想。
我们可以认为这种精神对或不对,但鲁迅的这份执着,代表了民族性格中阳刚的一面。
我们的民族性格被专制社会压抑了两千年,面对再残酷的压迫也会忍气吞声,也会逆来顺受,也会向邪恶一步步退让,甚至健忘。
而鲁迅身上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像鲁迅这种敢爱敢恨,在今天的中国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鲁迅的批判精神是非常彻底的,彻底到什么程度?他连自己也批判,主张在批判别人的时候,必须从解剖自己开始,这点很少有人去做。
为鲁迅抬棺的出版家
为鲁迅抬棺的出版家作者:吴念鲁来源:《百年潮》2012年第02期父亲吴朗西曾在美术生活画报社做编辑工作,此后创办了漫画生活画报社、文化生活出版社。
他自从开始编辑生涯后就结识了鲁迅,并得到鲁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从鲁迅日记看,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两年时间里,他是与鲁迅密切接触的年轻人之一,也是鲁迅晚年最信任的出版家。
这个时期是鲁迅写作、翻译、编辑画册最旺盛的时期,也是父亲编辑出版事业从初创到成熟的时期。
鲁迅晚年的作品几乎全部交由父亲出版,他自己出钱选编的画册也交给父亲出版。
青少年吴朗西的爱国情怀1904年10月6日,父亲吴朗西出生于四川开县的一户小康之家。
我的祖父吴绍庚,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靠自学成才,时任开县县政府秘书。
父亲的启蒙老师便是我的祖父。
父亲13岁时就读于江北县县立高等小学,16岁时考上了巴县县立中学。
此时,新文化、新思潮强烈地冲击着他。
当时,他读过的印象最深的有两本书,一本是《极乐地》,另一本便是《共产党宣言》。
1921年暑假,17岁的父亲只身离乡背井去了上海。
到上海后,先就读于私立澄衷中学,次年转入中国公学中学部。
在中国公学读书期间,教师沈仲九和匡互生对他的影响最大,尤其是匡互生,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与助人为乐、教育救国的奉献精神,因而在学生中享有很高威信。
1923年夏,父亲在中国公学中学部毕业后只身去北京,报考北京大学,可惜未被录取,后便在北京大学英文系旁听数月。
他认为,通过学习外语可以获取国外先进的思想和知识。
之后,他又决定去杭州,报考教会学校——之江大学。
这一年的夏天,他被高三年级组录取。
他的同班同学有陆圣泉(陆蠡)、许天虹(白石)、吴金堤等,由于他们志趣相投,成为知己好友,后来又一起创办和经营文化生活出版社。
在校期间,父亲因维护同学的利益与学监发生冲突,被迫离开杭州,重又到上海。
当时中国公学匡互生老师在上海淞江创办立达学园,父亲邀约同学合伙在立达学园附近租了一家店面,开设学生商店。
周树人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20日),字豫才,原名樟寿,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浙江绍兴人,为20世纪中国的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评价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生平[编辑]早年[编辑]1881年9月25日(中国农历八月初三),鲁迅出生在中国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府城内东昌坊口(今属绍兴市越城区)的一个书香门第,名为周樟寿。
祖父周福清是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在北京任官员。
鲁迅与周恩来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学始祖周敦颐。
父亲周伯宜是一名秀才,母亲鲁瑞。
1892年,11岁就读于家乡绍兴的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
1898年,17岁离开家乡的三味书屋,进入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改名为周树人。
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并与陈衡恪结下友谊,1901年毕业。
1893年(光绪十九年),祖父周福清因为科举舞弊案而被革职下狱,鲁迅兄弟则被安插到离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难。
周福清被判“斩监候”入狱8年,因此周家每年必须花费大笔资金,使周福清得以活命。
家道开始衰落,同时其父亲周伯宜也重病在床,1896年病故。
家庭的变故对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
而童年的生活场景,百草园、咸亨酒店、外婆家一带的农村等地,成为后来鲁迅的两部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散文集《朝花夕拾》的重要素材来源。
鲁迅颇受进化论思想影响,爱读新思想的书,尤其是翻译的小说。
留学日本[编辑]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笔记,上有藤野先生的注解鲁迅像(仙台市博物馆)鲁迅与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等著名作家都为留学日本派。
1902年2月,21岁的鲁迅赴日本,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2年后(1904年9月赴仙台)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1912年改制东北大学医学部)学习现代医学。
?鲁迅葬礼上16位名人抬棺正国级扶灵全中国从未有过
鲁迅葬礼上16位名人抬棺正国级扶灵全中国从未有过作家叶圣陶曾经《相濡以沫》中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一个个自动组合起来的队伍……从上海的四面八方汇集到墓地,大家动手铲土,把盖上'民族魂’旗的鲁迅先生棺材埋妥,这样的事,上海未曾有过,全中国也从未有过。
”这是作家叶圣陶对鲁迅葬礼的回忆,可见当时的场面有多么震撼,下面就给大家讲讲鲁迅葬礼。
鲁迅是怎么去世的呢?大家都知道鲁迅曾经是学医的,那他为啥要学医呢?主要是因为他的父亲周伯宜。
1893年,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因牵扯进科场行贿案被光绪皇帝钦定为“斩监侯”,周伯宜也因此受牵连,废掉了秀才的身份,重大的打击让周伯宜消极度日,最终染上了肺病,最终也因为肺病去世,年仅36岁。
鲁迅死因其实也是肺病,由于长期熬夜写作,从21岁开始,鲁迅就大量抽烟,一天要抽将近三盒烟,也就是60根,清醒时平均每10多分钟就要抽一根。
由于长期大量吸烟,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鲁迅先生因肺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56岁。
然而在1936年那一年鲁迅还是坚持工作,完成了新作《故事新编》,写了《答托洛斯基派的信》、《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其中《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成为了鲁迅生前的最后一篇文章。
鲁迅去世后成立了治丧委员会,其中就包括北大校长蔡元培、“国母”宋庆龄先生、内山完造、沈钧儒、萧参、曹靖华、A·史沫特莱、茅盾、胡愈之、胡风、许寿裳、周建人、周作人。
当然了这份名单有四个版本,其他版本删掉了周建人、周作人、许寿裳、曹靖华、胡愈之、胡风等6人,而增补了毛泽东和马相伯等2人的9人小名单,为何有多个版本,这里具体原因就不做解释了。
鲁迅去世的消息很快在全中国传开,很多名人自发前来瞻仰鲁迅先生遗容,为他送别最后一程的民众甚至排起了十几里长的队列。
当时迫于外部环境的险恶,孙中山夫人宋庆龄主动站出来做葬礼主持,用她的特殊身份为这场葬礼提供政治庇佑。
民国时期,鲁迅的地位有多高?从这16位“抬棺人”都是谁就明白
民国时期,鲁迅的地位有多高?从这16位“抬棺人”都是谁就明白民国时期,社会动荡,列强蠢蠢欲动,人们的精神世界却麻木腐朽。
此时的中国文坛出现了许多“笔尖上的英雄”,鲁迅应是那段时间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
他以笔代戈,嫉恶如仇,穷追猛打,毫不留情,用匕首一样锋利的文章,刺得那个黑暗腐朽的世界瑟瑟发抖,的确配得上“民族魂”这三个字。
如此巨人,在当时地位有多高呢?看他的16位“抬棺人”便可知晓。
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就是出自鲁迅之手,《呐喊》、《彷徨》等等经典至今流传。
可人非圣贤,再伟大的人也逃不过吃喝拉撒四字,鲁迅有着长达35年的吸烟史,导致他患上慢性支气管,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还是一位日本庸医,将鲁迅的病误诊为哮喘,最终离世。
也许是先生已经预料到自己所剩的时间不多了,因此,写了《死》这篇文章和给妻子许广平留下的遗言。
里面大概就是自己死后希望妻子许广平所做的事情,可是也可看出先生的充满率性直言。
1936年10月18日,须藤为鲁迅检查时,鲁迅问了一句:“我的病怎么样了?”这是他最后一句话。
19日凌晨,先生辛苦挣扎了26个小时以后去世,享年56岁。
遗孀许广平首先通知了鲁迅的学生胡风,随后,先生去世的消息如地震般迅速扩散开来,无数人迅速赶往上海。
宋庆龄、冯雪峰等近在上海,首先赶来。
征得遗孀许广平同意后,拟定了一个治丧委员会名单,刊登在当天上海《大晚报》的《鲁迅先生讣告》上,要想知道鲁迅在民国的地位,且看这16位“抬棺人”。
这16位抬棺人分别是胡风、巴金、黄源、鹿地亘、黎烈文、孟十还、靳以、张天翼、吴朗西、陈白尘、肖乾、聂绀弩、欧阳山、周文、曹白、肖军,这16位都是进步的文坛人士或社会人士,他们用双手抬着鲁迅的棺材一步步前往公墓,一路上人们自发唱起《安息歌》,吊唁这位文坛英雄。
在众人的敬意下,在泥土的掩盖下,鲁迅的存在彻底与这个世界隔绝了,他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振聋发聩的声音。
最近总有人说,现代人在如何如何神话鲁迅,他的作品晦涩难懂等等。
鲁迅抬棺人曹白为何能免祸
胡风为曹白的《呼吸》写了《小引》和《新序》,曹白在新四军的入党介绍人又是被打成“胡风反革命集团干将”的彭柏山,曹白为什么能在1955年幸免于难?鲁迅的朋友冯雪峰等人在反右派运动中纷纷落马,作为鲁迅生前友好,曹白为什么能在1957年安然无恙?陈辽揭开了谜底。 原来,曹白1939年参加新四军以后,就改名冯二郞。军队里的领导和同事,都不知道他就是文坛上有名的曹白。他也从来不讲自己的文坛往事。抗日战争后期,舒芜因《论主观》受到中共文化界的批判,已经牵扯到胡风。1948年,中共文化界人士在香港主办的《大众文艺丛刊》,进一步挑明了胡风文艺思想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分歧,组织了对胡风思想的批判。曹白从友人那里知道了这些动向,估计今后可能对胡风不利。于是,他不但化名刘平若,甚至干脆放弃文艺创作。
郝兰讲到父母的婚姻,就不能不从舅舅曹白讲起。原来,她父母结婚的媒人就是舅舅。曹白学名刘平若,江苏省江阴人,上世纪30年代初和力群一同考进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成为同窗好友。他们一起组织木铃木刻研究会,参加左翼文化运动,一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入狱。
获释后,曹白因创作木刻《鲁迅像》、《鲁迅遇见祥林嫂》而结识鲁迅。鲁迅得知曹白因创作而坐牢,给他写信道:“为了一张文学家的肖像,得了这样的罪,是大黑暗,也是大笑话,我想作一点短文,到外国去发表。所以希望你告诉我被捕的原因、年月、审判的情形,定罪的长短。”曹白遵嘱写了一篇《坐牢札记》,交给鲁迅。鲁迅据此完成名篇《写在深夜里》。鲁迅写给曹白的信共有15封。沙飞拍摄的鲁迅生前最后一张照片《鲁迅和青年木刻家在一起》,画面里就有曹白。鲁迅逝世后,曹白和力群参加守灵、送葬,曹白还是12名抬棺人之一。
本文原载于《文史参考》2011年第20期(10月下),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九十九岁的老画家力群的住所,距我家不远。他女儿郝兰和我太太又曾在四十多年前一起插队。去年,力群老送我们夫妇一本画传,拜读之后,我觉得他和妻子刘萍杜从年轻到年老的照片很有意味,于是请郝兰给《老照片》杂志写了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配图发表。
巴金--祖籍浙江的老乡文档
从饭店的十楼窗口往下看,上海南京路上万家灯火、商铺林立。
男人女人的匆匆脚步,电车叮叮当当行过。
巴金抱着双臂向窗外凝望,心底涌起丝丝的离情,不日他将到日本留学,忽而留恋起这儿的一切。
《文学》杂志的同仁傅东华正在张罗菜单,今天他们做东为巴金饯行。
好友黎烈文招呼巴金,让他看一看菜单,有没有特别想吃的,他不会忘记点红烧肉,突然他拍了拍脑袋:“忘了一样事儿,辣椒!大先生最爱吃辣椒!嘿嘿,我也喜欢。
”郑振铎与吴朗西也来了,侍者来倒茶水,巴金与他们坐在沙发上,喝茶闲聊,谈一些关于杂志的发行情况。
正说着话,门开了,鲁迅走进来,他依然清瘦,穿一袭蓝色粗布长衫,笑眯眯地走进来,身后是茅盾与周建人,显然他们在谈一个有趣的话题。
巴金他们从沙发上站起来,纷纷招呼让座。
鲁迅笑问巴金:“行程是不是都安排好了?坐什么船去东京呀?”巴金忙说:“一切都安排好了,坐的是‘浅间丸’,到了那边住到横滨的朋友家,以后再作打算。
”他冲着吴朗西一笑:“是文林一手安排的。
”鲁迅跟吴朗西来往也多,在《文学》杂志社,吴朗西相当于社长,巴金相当于总编。
吴朗西多次找鲁迅约稿,也为胡风和二萧出过书。
鲁迅瞅了一眼吴朗西:“你是前年才从日本回来的,自然情况熟悉,安排的不错嘛,‘浅间丸’是豪华客轮,号称‘太平洋女王’啊。
”吴朗西笑嘻嘻地说:“从后天起,巴金就彻底消失了,他到日本换了个名字。
”菜上好了,众人围着鲁老爷子坐下来。
鲁迅目光里充满询问。
巴金恭恭敬敬地汇报:“日本特务多,还是用化名的比较好,就叫黎德麟,黎跟李发音近,就是我的姓了。
”“化名好,我到日本的时候,叫方保宗,到现在大家还这么叫我。
”茅盾插嘴说。
在座的有一半以上都到日本去过,鲁迅去得最早,大伙儿催他讲讲在日本的故事。
鲁迅环顾了一下年轻人,除了郑振铎和黎烈文之外,都是浙江老乡,巴金坐在中间,安安静静、斯斯文文的,鲁迅喜欢这个颇有才华的小老乡,他说:“我到东京,一开始住的地方不行,入冬了蚊子却多,我们用被子盖严实了,再拿衣服包住脸,不然的话,第二天起来,会是满脸的包。
弘扬鲁迅文学传统的佳作——读吴中杰教授的《鲁迅的抬棺人——鲁迅后传》有感
[作者简介]苏祝文(1963-),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副教授㊂论‘周易“ 损 ㊁ 益 两卦的趋中求和思想苏祝文(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中文系,山东东营257000) [摘 要]‘周易“中的 损 ㊁ 益 两卦,一者损下益上,一者损上益下,恰好构成一个范畴㊂这一范畴,通过阴阳损益增减,可以对应阐述一年四季天地阴阳推移变化的基本情状,反映阳极生阴㊁阴极生阳㊁阴阳互根的阴阳推移变化规律㊂同时, 损 益 两卦中损阳补阴,损有余而益不足的象数内涵,又是‘周易“ 尚中 思想的具体体现㊂历代易学思想家发挥 损 益 两卦的义理意蕴,形成了历代易学阐释中有关 损 益 两卦的 损情说 ㊁ 修德说 ㊁ 君臣关系说 等诸家解说㊂但是,这些解说都带有明显的历史与阶级的印记,这在一定程度上曲解了 损 益 两卦的原旨㊂如果抛开历史局限性和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偏见,我们可以发现, 损 益 两卦中最宝贵最核心意旨是损有余而益不足,趋中求和㊂[关键词]周易;损;益;趋中求和[中图分类号]B 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12)06-0181-04‘周易“中的 损 ㊁ 益 两卦是‘周易“三十二组错综卦中相综的一组㊂ 损 卦上艮(☶)下兑(☱),上山下泽,象征 减损 ㊂从卦变来说, 损 卦自 泰 卦变化而来, 泰 卦之 九三 阳爻移至上爻位,上爻阴爻移至三爻位,即下经卦 乾 的第三爻与上经卦 坤 的第三爻交换,从而形成损卦㊂可见,损卦的形成是由下卦的阳爻上移而成㊂故唐孔颖达‘周易正义“说: 损 者,减损之名㊂此卦明损下益上,故谓之 损㊂ 损 之为义, 损下益上 ,损刚益柔㊂ ①‘周易尚氏学“则说: 以我之阳,益彼之上,故曰损㊂② 益 卦上巽(☴)下震(☳),上风下雷,象征 增益㊂ 从卦变来说, 益 卦自 否 卦变化而来, 否 卦之初爻阴爻移至四爻位,四爻阳爻移至初爻位,即上经卦 乾 的下爻与下经卦 坤 的下爻交换,从而形成益卦㊂可见,益卦的形成是由上卦的阳爻下移而成㊂故其义主于 损上益下 ‘周易正义“说: 益者,增足之名,损上益下,故谓之益㊂损 ㊁ 益 两卦,一者 损下益上 ,一者 损上益下,恰好构成一个范畴㊂这一范畴既包含着阴阳象数内涵,又有丰富而深刻的义理意蕴,易学史上历代易家对 损 ㊁ 益 两卦所包含的哲学㊁道德以及社会或政治意义曾作过多方面的探析,形成了 阴阳说 ㊁ 损情说 ㊁ 修德说 ㊁ 君臣关系说 等诸家解说,但不管从哪个方面解说阐释,我们认为,都不能脱离这一范畴的核心的思想价值:趋中求和㊂一‘周易㊃系辞“说: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㊂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㊂ 就是说,‘周易“是对天地自然的模写,其中包含着天地万物阴阳变化的自然规律㊂先秦易学中关于阴阳变易的思想,被汉代易学充分继承与发扬,进而形成了洋洋大观的汉代象数易学㊂在那里,他们将‘周易“直接对应阴阳㊁四季㊁时序变化,把‘周易“的象数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㊂如西汉孟喜,把六十四卦中 震 ㊁ 离 ㊁ 兑 ㊁ 坎 四卦分配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以 震 为东方,时序上对应春天;以 离 为南方,时序上对应夏天;以 兑 为西方,时序上对应秋天;以 坎 为北方,时序上对应冬天㊂于是 震 ㊁ 离 ㊁ 兑 ㊁ 坎 四卦被称为 四正卦 ,而四正卦的二十四爻分别代表一年二十四节气,这样就把四正卦的阴阳变化之理与一年四时节气的阴阳变化之实对应结合起来㊂其它如孟喜的 十二辟卦 的思想,七十二候配卦的思想,京房的 世卦起月例 等,各从不同的角度解说‘周易“或六十四卦中所包含的阴阳易变之理,这是从本质上对‘周易“及其六十四卦的性质所作的说明㊂损 ㊁ 益 两卦同样包含着天地阴阳推移变化的自然规律㊂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易传‘要“篇中载有孔子对 损 ㊁ 益 两卦的精辟论述,说: 夫损益之道,不可不审察也㊂吉凶之Ѳ[门]也㊂益之为卦也,春以授夏之时也,万勿(物)之所出也,长日之所至也,产之(?)室也,故曰益㊂损者,秋以授冬之时也,万勿(物)之所老衰也,长[夕之]所至也,故曰产㊂ [益之]始也吉,其冬(终)也凶㊂损之始凶,其冬(终)也吉㊂损益之道,足以观天地之变,而君者之事已㊂ ③就是说,益卦所表现的是春以授夏之时,即由春到夏这个时期内,阳气增益,万物得以增长,白昼逐渐变长㊂而损卦所表现的就是从581秋到冬这段时间,期间天地阳气逐渐减损,万物由成熟渐趋衰老㊂这里阐述的就是 损 ㊁ 益 两卦所蕴涵的天地阴阳运行规律的象数思想内容㊂清朱骏声在‘六十四卦经解“一书中对 损 ㊁ 益 两卦所包含的阴阳变化情状曾作过更深入的解析,他说: 天本无度,准太阳之行而设为度,以古法平分四限,每限当得九十一度三千一百零六分二十五秒,则此四限,太阳皆应历九十一日奇㊂然而秋分至冬至,冬至至春分,皆只八十八日九十刻零九十二分二十五秒,则太阳于平行外,益两度四千零十四分也㊂春分至夏至,夏至至秋分,皆须九十三日七十一刻二十分零二十五秒,则太阳于平行内,损两度四千零十四分也,此律家所谓盈缩差㊂ 所以 损卦言夏至之候也㊂夏至日,天度积赢两万四千零十三分五十秒三十二微㊂太阳之行,最在赤道北,最近天顶,昼最长,益无可益,而为损之始㊂然所谓损者,损前之所益也㊂夏至以后为下,以前为上㊂夏至后所损之度分,与夏至前所益之度分,其数适均㊂是为损下益上,其道上行㊂故曰损而有孚㊂孚者,言损益之数恰相符合也㊂ 益卦言冬至之候也㊂冬至日,天度积亏两万四千零十四分四十一秒六十一微㊂太阳之行,最在赤道南,最远天顶,昼最短,损无可损,而为益之始㊂然所谓益者,益前之所损也㊂冬至以前为上,以后为下㊂冬至前所损之度分,与冬至后所益之度分,其数适均㊂是为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㊂ ④这段解析,以 损 ㊁ 益 两卦对应阐述一年阴阳时序的变化,极其精微深刻㊂正如先秦与两汉易家的象数易学思想,‘周易“及六十四卦中有多种卦的组合,可以对应表述阴阳推移㊁时序变化㊂但六十四卦中却没有哪一组错综卦能如 损 益 两卦这样独立典型地描述阴阳㊁四季时序及世间万物的增减㊁盛衰过程㊂时值冬至,阳尽阴极,阴阳互根,阴极而一阳复生㊂冬至之后,阳气渐长,阴气渐衰,以至于夏至,阴尽阳极,阴阳互根,阳极而一阴复生㊂夏至之后,阴气渐长,阳气渐衰,复至于冬至,于是一岁成功㊂正如‘易传“所云: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㊂ 正说明阴阳变化推移而形成昼夜㊁寒暑的基本情状㊂‘周易㊃杂卦传“说: 损益,盛衰之始也㊂ 阳极生阴,阴极生阳㊂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㊂阳长而阴消,阴长而阳消,物极则反㊂王夫之解释 损 彖辞中的 损益盈虚 时说: 盖尝观于四时之行矣:春夏为阳,秋冬为阴,而非必有截然分界之期而不相为通㊂阴㊁晴㊁寒㊁暑,于至盛之中早有互动之机,密运推移,以损此之有余,益彼之不足㊂荠麦冬荣,靡草夏死,几用其微,一如二簋之享,而阴阳之成质不亏,生杀之功能自定,则有孚而可贞者固然:时行其正,损益行其权㊂乃既损既益,而时因以变迁,则损益行,而时因与偕行也㊂一元之开阖,一岁之启闭,乃至一日之旦暮,一刻之推移,皆有损益存乎其间,而人特未之觉耳㊂ ⑤所以, 损 ㊁ 益 两卦作为一个范畴,包含着既精确㊁又深刻的阴阳变易思想:首先, 损 ㊁ 益 两卦所反映的阴阳变化是中国古代天道观的体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故 有孚 而贞固㊂损益之道可以成就岁功,成就日功,成就时功㊂阴阳与时序推移变化的规律无时无处不在,是世界的存在方式㊂其次,阴阳互根㊂有所损则必有所益,有所益则必有所损㊂物极而反㊂第三,阴阳推移变化是一个渐变的的过程㊂‘易传“说: 一阴一阳之谓道㊂ 又说: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㊂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㊂ 其中所谓 道 就是一阴一阳交感推移所形成的宇宙生生不息的变化与运动,所以易道就是生生通变之道,易道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变易㊂ 损 ㊁ 益 两卦所表现的就是这样一个渐变的过程㊂二与 易变 紧密联系㊁不可分割的是易中 时 的观念㊂如上所述,易道变化,昼夜的更替,寒暑的往来,是渐行渐变的㊂因而,阴阳的推移,随阴阳的盛衰多寡表现为千姿百态的情状㊂所以,‘易“之为书,本质上都是对天地阴阳㊁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情状的模拟比象, 不仅六十四卦指代着持续不断的时间过程上的六十四个时期,而且每卦的六爻也都代表着事物发展的六种不同时态㊂ ⑥‘易经“的卦辞有许多涉及到时间观念,如 蛊 卦卦辞: 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㊂ 临 卦卦辞: 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㊂ 复 卦卦辞: 亨㊂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㊂利有攸往㊂ 晋 卦卦辞: 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㊂ 丰 卦卦辞: 亨,王假之;勿忧,宜日中㊂ 等等㊂‘易经“的爻辞涉及时间观念的则更多,如 乾 卦九三爻: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㊂ 屯 卦六二爻: 屯如,邅如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㊂ 小畜 卦上九爻: 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 等,其中就含有朝夕㊁年月等时间概念㊂其它如 同人 卦九三爻㊁ 豫 卦六二爻㊁ 复 卦上六爻㊁ 颐 卦六三爻㊁ 坎 卦上六爻㊁ 离 卦九三爻㊁ 明夷 卦初九爻㊁ 困 卦初六爻㊁ 震 卦六二爻㊁ 渐 卦九五爻㊁ 巽 九五爻㊁ 中孚 卦六四爻㊁ 既济 卦六二爻㊁ 未济 卦九四爻等爻辞中,年㊁岁㊁日㊁月㊁几望㊁昼日㊁日中㊁日昃等时间概念反复出现,说明 易 中时间观念的重要性㊂‘易传“对‘易经“ 时 的观念有进一步的继承与发展,如:‘文言㊃坤“: 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㊂ 乾 卦彖辞: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㊂ 豫 卦彖辞: 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之时义大矣哉㊂ 随 卦彖辞: 随时之义大矣哉㊂ 蒙 卦彖辞: 蒙 亨,以亨行时中也㊂ 丰 卦彖辞: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㊂ 剥 卦彖辞: 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㊂ 损 卦彖辞: 损益6 8 1论‘周易“ 损 ㊁ 益 两卦的趋中求和思想盈虚,与时偕行㊂ ‘系辞上传“: 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㊂ ‘小象㊃坤㊃六三“: 含章可贞,以时发也㊂ ‘系辞下传“: 变通者,趋时者也㊂ ‘系辞下传“: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㊂ 等等㊂‘易传“中频繁使用 及时 ㊁ 随时 ㊁ 趋时 ㊁ 时行 ㊁ 时发 ㊁ 时用 ㊁ 与时偕行 等词语,说明‘易传“对 时 的观念,对 时 的重要性,以及对 时 与 吉凶 的关系有更明确㊁更深入的认识㊂魏王弼‘周易略例“说: 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㊂ ⑦元吴澄在‘易纂言“中也指出: 一卦一时,则六十四时不同也;一爻一时,则三百八十四时不同也 ㊂‘周易“六十四卦㊁三百八十四爻代表着阴阳推移变化过程中,因阴阳盛衰多寡的不同,而表现出的阴阳二气的运化冲和的各种不同情状㊂如果阴阳二气的运化冲和处于最佳的对立统一状态下,就意味着事物处于中和㊁有序㊁稳定的状态,反之,事物就会处于冲突㊁激变㊁动荡㊁甚至混乱的状态㊂阴阳推移变化过程中所出现的这种不偏不倚㊁无过无不及的中和平衡状态,在卦体㊁爻位等具体的卦形结构上,大多表现为六十四卦㊁三百八十四爻中的 中爻 ㊂中爻,即是处于中位的爻㊂在由六爻构成的卦象中,二㊁五爻分居上下两卦的中位,这种情形也叫 位中 ㊂‘易传“认为,在六爻之中,二㊁五爻处于中位,是中爻㊂而在位置结构上中爻所处的这种状态,被叫做 处中 或 得中 ㊂‘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二爻㊁五爻之辞多吉利㊁多尊贵㊂如 乾 卦九二㊁九五皆言 利见大人 , 坤 卦六二言 无不利 ,六五言 元吉 ; 蒙 卦九二言 包蒙吉,纳妇吉 ,六五云 童蒙吉 ; 需 卦九二言 终吉 ,九五言 贞吉 ; 师 卦九二言 吉 ; 比 卦六二言 贞吉 ; 泰 卦九二言 得尚于中行 ,六五言 元吉 等等㊂ 二五多吉辞多尊贵之称呼,乃与二五爻居位有关㊂关于这一点,‘易传“早已明察,‘系辞“提出了 二多誉 ㊁ 五多功 ,而‘彖传“㊁‘象传“又多以 中德 ㊁ 中道 释之,这显然是针对二五居中而发㊂ ⑧后世易学研究中,很多著名的易学家对‘周易“尚中的思想做过许多阐释,汉代象数易学大家虞翻,在解 临 卦九二爻时说: 得中多誉,故无不利㊂ 又解释 观 卦九五爻说: 五得道处中,故君子无咎也㊂ 魏王弼以义理解易,把居于中位的二五爻视为一卦的主体㊂北宋程颐继承王弼义理易学的路子,也提出 以中为贵 中重于正 的命题㊂充分体现了‘周易“尚中的思想原则㊂可见,‘周易“之 尚中 ,在于 得中 则 多誉 ㊁ 多功 而 无不利 ,而 多誉 ㊁ 多功 ㊁ 无不利 的原因,在于 得中 则 和 ㊂从爻位上看,是指二㊁五两中爻阴阳既当位㊁又相应,这种中和也叫 太和 ,它意味着阴阳对立面的力量均衡无偏,矛盾双方处于一种最佳的和谐统一情况下㊂即如 乾 卦彖辞所云: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㊂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㊃循天之道“中也说: 中者,天下之所终始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㊂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㊂ ⑨损 ㊁ 益 两卦的主旨,在于损有余而益不足,如 损 卦,是由减损 泰 卦下经卦的纯阳之乾,增益上经卦纯阴之坤而成;反之, 益 卦则由减损 否 卦上经卦的纯阳之乾,增益下经卦纯阴之坤而成㊂其总的原则,就是采阳而补阴,损有余而益不足㊂而损益之间,追求的是阴阳的平衡与中和㊂如前所述,只有阴阳二气的运化冲和处于不偏不倚㊁无过无不及的平衡状态,事物才能出现有序㊁平缓㊁和谐的局面,才能获得 多誉 ㊁ 多功 ㊁ 无不利 的吉祥的结果㊂所以,究其实质,损益之道的根本,就是遵循 易变 的规律,趋中而求和㊂三损 ㊁ 益 两卦所蕴涵的哲学思想,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修身进德,齐家治国等道德修养和宗法政治的理论根据㊂后代易家发掘 损 ㊁ 益 两卦的义理内涵,在情志㊁修德㊁君臣关系等多方面进行引申发挥,于是就有了有关 损 ㊁ 益 两卦阐释的 损情说 ㊁ 修德说 ㊁ 君臣关系说 等诸家言说㊂(一)损情说㊂ 损 卦象辞云: 损,君子以惩忿窒欲㊂ 就是说君子应该取法 损 ㊁ 益 两卦的思想,抑止忿怒,窒塞情欲以自损不善㊂自此以后,历代易家频频围绕人的情志修养来阐述损益义理,形成了 损 ㊁ 益 两卦解说中的 损情说 ㊂唐孔颖达‘周易正义“说: 夫人之情也,感物而动㊂境有顺逆,故情有忿欲㊂惩者,息其既往;窒者,闭其将来㊂ 君子 法此 损 道,以惩止忿怒,窒塞情欲㊂宋代程颐‘程氏易传“说: 天下之害,无不由末之胜也㊂峻宇雕墙,本于宫室;酒池肉林,本于饮食;淫酷残忍,本于刑罚;穷兵黩武,本于征讨㊂凡人欲之过者,皆本于奉养,其流之远则为害矣㊂先王制其本者,天理也;后人流于末者,人欲也㊂损之义,损人欲以复天理而已㊂ 췍人之情欲,与生俱来,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但如果情欲失度过亢,就会造成人的身心伤害,即所谓 乐之过则失其正,哀之过则害于和 ㊂ 损情说 的目的就是教导人们遵从损益之道,进行情志修养,以期保护性情之正,这无疑是正确的㊂至于其后, 损情说 被宋明理学家无端发展成 存天理㊁灭人欲 的封建道德桎梏,就已经背离了损益之道的原旨㊂(二)修德说㊂与 损情说 紧密联系的是 修德说 ㊂‘周易㊃系辞“说: 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㊂ 益 卦象辞说: 风雷,益;君子见善则迁,有过则改㊂ 说明‘易传“的作者认为 损 ㊁ 益 两卦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启示人们的道德修养㊂孔颖达‘周易注疏“提出: 行德之时,恒行降损,则其自益而增新㊂ 王夫之‘周易内传“解释 益 卦象辞时也说: 益者,学以益性之正;损者,修以损情之偏㊂君子之善用损益也㊂ 如此等等皆说明,历代易家对 损 ㊁ 益 两卦中的道德意蕴非常重视,也显示了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传承中,人们是如何把自然法则和哲学思想充分运用到道德修养和道德建设的实践中㊂(三)君臣关系说㊂ 君臣关系说 是 损情说 和 修德781东岳论丛 J u n e .,2012V o l .33N o .6 2012年6月(第33卷/第6期)(D o n g Yu eT r i b u n e )说 的进一步发展㊂朱熹‘周易本义“解释 损 卦卦辞说: 损下益上,损内益外,剥民奉君之象㊂ 췍清李光地‘周易折中“解说 损 卦彖辞 损下益上,其道上行 说: 如人臣之致身事主,百姓之服役奉公,皆损下益上之事也㊂必如此,然后上下交而志同,岂非 其道上行 乎? 췍今人黄寿祺‘周易译注“解说 损 卦彖辞时也说: 减损,意思是减损于下,增益其上,其道理是下者有所奉献于尊上㊂ 췍以上各家解说都认为 损 卦本身包含着君臣关系或君民关系的内涵,但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这一内涵渐渐与封建社会伦理规范和君臣纲常联系起来,成为封建社会宗法政治和伦理道德的规范㊂ 损情说 ㊁ 修德说 ㊁ 君臣关系说 三说,有其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其损情是为了修德,修德是为了君臣关系㊂对 损 ㊁ 益 两卦依序所作的这三种解说,与‘大学“中 致知 ㊁ 格物 ㊁ 诚意 ㊁ 正心 ㊁ 修身 ㊁ 齐家 ㊁ 治国 ㊁ 平天下 的思想如出一辙,均代表着儒家人生道德修养与人生价值目标的理想模式㊂ 损情 是道德修养的前提和基础,是道德修养必须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 修德 是儒家追求的 内圣 ;而 君臣关系 则是 损情 和 修德 的外用㊂这三种解说带有封建宗法思想的烙印,片面强调君臣纲常,最终目的也是君臣纲常㊂这是对损益之道的一种曲解,至少是一种片面的理解㊂所以,对于损益之道的理解与解说,应该跳出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宗法政治的圈子,全面而系统地把握损益这一范畴所包含的深刻内涵㊂首先, 损 ㊁ 益 两卦的原旨是损有余以益不足,目的是追求一种最佳的平衡状态㊂损下益上名为 损 ,损上益下名为 益 , 损 ㊁ 益 两卦的命名就体现了作易者的这种思想倾向㊂程颐‘程氏易传“指出: 损上而益于下,则为益;取下而益于上,则为损㊂在人上者施其泽以及下,则益也;取其下以自厚,则损也㊂譬诸垒土,损于上以培厚其基本,则上下安固矣,岂非益乎?取于下以增上之高,则危坠至矣,岂非损乎? 这告诫人们,在一般社会现实中,泽下比奉上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㊂其次,当损则损,当益则益,与时偕行㊂ 损 ㊁ 益 两卦的社会实践意义是以物质世界阴阳推移变化的客观规律为理论依据的㊂‘易传“说: 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㊂ 阴阳推移的客观规律周流六虚,变动不居,所以,或损或益,应当根据现实需要而定㊂‘程氏易传“说: 或损或益,或盈或虚,唯随时而已㊂过者损之,不足者益之,亏者盈之,实者虚之,与时偕行也㊂ 如果一味地损下益上或损上益下,则不仅不能适应 易变 规律,而且违反损益之道,招致极端事变㊂第三,薄赋敛,厚民生,贵诚信㊂高亨在解说 损 ㊁ 益 两卦时曾指出: 贵族高居民上,对民取赋税,征力役,以益其财物;民对贵族出力役,而损其财物,是为损下益上㊂损下益上之道(制度),乃贵族所制定而推行者也㊂ 췍高亨先生的评说,一语道破中国古代社会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本质㊂这种制度,聚敛无度,使民失时,财货严重不均,贫富极度失衡,最终导致的是社会的动荡和混乱㊂中国古代社会轮番上演的平民暴动和朝代更替,不断地证明着违反损益之道㊁破坏社会平衡会带来怎样的结果㊂‘周易集解“引崔憬解释 损 卦卦辞 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说: 言其道上行,将何所用?可用二簋而享也㊂以喻损下益上,惟在乎心,何必竭于不足而补有余者也? 췍就是说,上下之交,志同道合为上,诚心诚意为贵,不在财物多寡㊂相反,居上者应该薄赋敛,厚民生,损有余以补不足,方是损益之道的坦途㊂总之,以阴阳推移变化的客观规律为哲学基础的损益之道,体现了天人关系,体现了损益这一范畴在损㊁益问题上的整体性与系统性思维㊂损益之道的本旨,就是损有余以补不足,就是趋吉避凶,就是趋中求和㊂深刻领会㊁切实践行 损 ㊁ 益 之道,可以防止冲突㊁激变㊁动荡的极端混乱状态出现,从而实现平稳㊁有序㊁稳定㊁和谐的理想的社会状态㊂[注释]①孔颖达:‘周易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0页㊂②尚秉和:‘周易尚氏学“,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2页㊂③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435页㊂④朱骏声:‘六十四卦经解“,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75-176页㊂⑤郑万耕:‘易学精华“,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第1507页㊂⑥董根洪:‘ 亨行时中 , 保合太和 “,‘周易研究“,2002年第3期㊂⑦郑万耕:‘易学精华“,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第247页㊂⑧林忠军:‘象数易学发展史“,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版,第13页㊂⑨董仲舒:‘春秋繁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91页㊂⑩梁韦弦:‘程氏易传导读“,济南: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246页㊂췍朱熹:‘周易本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6页㊂췍李光地:‘周易折中“,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年版,第562页㊂췍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36页㊂췍高亨:‘周易大传今注“,济南:齐鲁书社,1979年版,第355页㊂췍张文智:‘周易集解导读“,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57页㊂881。
鲁迅抬棺人的凄惨命运
时代周报:你有没有见过《鲁迅的抬棺人—鲁迅后传》一书中的六位研究对象?印象如何?
吴中杰:这六位研究对象中,我只见过三位:冯雪峰、黄源、巴金。专门访问过冯雪峰一次,因为那还是在“反右运动”之后不久,所以开始时冯雪峰谈话有些拘谨。后来见我们并无政治意图,只对鲁迅研究感兴趣,而且对他也很尊重,所以谈话也放开了一些,并提供了一些材料。比如说,鲁迅在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上的讲话并无记录,是他事后根据鲁迅这次演讲和平时谈话中讲到的相关内容,综合整理而成,再由
许广平对冯雪峰有一种信任感
时代周报:你在接触鲁迅的夫人许广平时,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对自己研究鲁迅有什么帮助?
吴中杰:我与许广平谈过一次话。那是在1960年暑假,我与两个毕业班学生到北京进行鲁迅研究访问,首先当然要访问鲁迅夫人许广平。她在家里很热情地接待我们,谈话也很坦率。谈到鲁迅与共产党联系的事情,她说详情并不了解,有些重要的谈话,她也不在场。她建议我们去访问冯雪峰,说当时还是他代表党来与鲁迅联系的,只有他最了解情况。可以听得出来,她对冯雪峰有一种信任感,与“反右运动批判大会”上对冯雪峰的斥责,完全是两种语气。这反映出许广平内心的矛盾:一方面她要紧跟形势、紧跟领导,表现出革命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她毕竟是了解事实真相的,而且还要维护鲁迅的形象,不让别人加以损伤。
界‘反右运动’的总结报告《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中,将冯雪峰作为个人主义文艺思想的代表人物加以批判,而聂绀弩在‘文化大革命’中又以反林彪、江青罪被打成‘反革命’,判为无期徒刑;巴金在‘文革’之前虽然还保有一定的位置,但也一直挨批,而‘文革’风暴一起,就被作为‘黑老K’而受到批斗。”
2006年12月5日晚,美国华盛顿国会图书馆将“约翰?克鲁格终身成就奖”的奖项颁给了76岁的余英时先生,这是这项有世界人文科学“诺贝尔奖”之称的殊荣第一次颁给华裔学者。几年之后,余先生书面回答李宗陶访谈时说,“今天回顾,乡居9年对我以后研究中国史的好处有两方面:第一,我赶上了传统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尾声。官庄的生活方式当时几乎全未受到现代势力的感染,与一二百年前无大区别。这一点使我后来读史有一种亲切感,读诗词也容易发生共鸣。用现代话说,我曾参与了传统,不是全从外面看问题,比较能避免隔阂和误解。第二,我无机会按部就班地受正规教育,因此也没有受到任何一套意识形态的笼罩,包括国民党的‘党义’(三民主义)在内。这使我的思想不至于很早便陷进一种封闭系统之中。”( 《思虑中国—当代36位知识人访谈录》,新星出版社2009年3月版)或许正是如此,决定了余先生后
部编六上语文悼念鲁迅的几副挽联
部编六上语文悼念鲁迅的几副挽联第一篇:部编六上语文悼念鲁迅的几副挽联悼念鲁迅的几副挽联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当时海内外人士纷纷撰联以示哀悼。
蔡元培的挽联是:“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尤沉痛,莫做空头文学家。
”鲁迅逝世时,郭沫若身在扶桑,他送了两副挽联,其中一副是:“方悬四月,悬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
”“双星”指高尔基和鲁迅两位文坛伟人,先后去世仅隔4个月。
另一幅挽联是:“孔子之前,无数孔子,孔子之后,一无孔子;鲁迅之前,一无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
”正当姚克与埃德加·斯诺在鲁迅指导下致力于编译《活的中国》时,得知鲁迅逝世噩耗,二人十分悲痛,共撰挽联以寄哀思:“译著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泪雨,文坛从此感彷徨!”联语用词生动贴切,且赞且叹,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当时担任《晨报》副总编辑的孙伏园以鲁迅译著书名及所主编之刊名缀成一副挽联,别有特色:“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梦》、万众《彷徨》。
”日本友人佐藤村夫的挽联是:“有名作,有群众,有青年,先生未死;不做官,不爱钱,不变节,是我良师。
”孔祥熙的挽联是:“一代高文树新帜;千秋孤痛托遗言。
”著名人士陈峥宇撰写172字长联,其上联是:“拯溺是前锋,才德兼备,群乃勇逾义者。
冲拓荒霾,拥护自由,开辟光明途径,阐文化而驱驰,做民众之导师;那料,半世冷宦青毡宏业忽中阻,则感到彷徨故室,白发,红颜,黄口,共衔悲哀,招魂何处,归鹤几时,气魄非常生无敌。
”下联是:“著述称巨擘,知识先觉,人固莫如命也。
抗衡环境,砥柱中流,散布伟大种子,概社会将沉沦,挽国难于狂澜;太息,当兹凄风苦雨鲁殿又圮灵,只留得呐喊余声,断稿,残编,遗迹,同资纪念,盖棺定论,下笔千秋,学术卓荦殁为神。
”1950年,陈毅在鲁迅逝世14周年进也撰挽联一副:“要打叭儿落水狗,临死也不宽恕,懂得进退攻守,岂仅文坛闯将;莫做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嬉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
《痛别鲁迅》里面赞美鲁迅的歌
《痛别鲁迅》里面赞美鲁迅的歌孔海珠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开本710x1000mm1/162004.7第1版9月第2次印刷ISBN7-80681-462-0/K.108定价29.80元193页EMS11[不含新疆.海南.云南.西藏]内容简介100余幅珍贵照片首次面世,真实记录痛别鲁迅的悲怆场景。
一个高大的背影倒下了,在无花的蔷薇的路上——那天走前头的,那高擎着倔强的火把的,那用最响亮的声音唱着歌的,那比一切人都高大的背影倒下了,在暗夜,在风雨连天的暗夜!在暗夜;风吼着,拔倒参天的古木;卷起一切可以卷起的东西打向我们的行列——这悠长的行列,这肃穆的行列,这愤怒的行列!那引头的背影倒了!……聂绀弩《献诗——一个高大的背影倒下了》1936年11月鲁迅先生去世已经快七十个年头了,当年参加葬礼的情形还历历在目,这在我生命史上是很难以忘怀的大事。
上海的孔海珠女士找到我,在电话那头说,她在编著有关鲁迅葬仪的书,寻找在1936年参加过鲁迅葬仪的人,尤其是当年抬鲁迅棺材的人。
这些话引起我很多回忆。
岁月飞驰,如今的确已很难找到当年抬鲁迅棺材的人了。
木刻家曹白是当年最年轻的抬棺人,海珠女士去访问过他,曹白向她介绍我。
她希望我能看一看书稿,回忆并补充当年参加葬仪的情景。
我欣然同意。
她寄来的文稿和图片我很快读完了,重温了鲁迅先生逝世的前前后后。
海珠女士的叙述相当详细而亲切,看得出她是花了不少功夫记录当年的历史场景,真是难能可贵。
尤其是大量的图片介绍,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那场伟大的葬仪,非常珍贵。
书稿把我带回到亲历鲁迅葬仪的那段悲哀的时日,也解答了我心中的不少谜团。
更可贵的是,书稿挖掘了重要的文件,如鲁迅先生病重时,我们尊敬的宋庆龄女士写给鲁迅的一封慰问信;鲁迅先生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于当年10月22日同时发出的三份电文,都是文献性的史料,它既是对鲁迅先生的悼唁,也是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作者简介孔海珠,浙江桐乡乌镇人。
1936年鲁迅去世葬礼隆重,48年后,死因被上海专家通过胸片解密
最终,鲁迅抽完了香烟,第二日凌晨鲁迅逝世。
鲁迅的一生虽然不长,但笔耕不辍,留下极多的文化遗产。他的著作让一代又一代人从中受 益,他的风骨也在一代代地传承。
鲁迅的精神给养深刻影响了中国大量的青年人,是他们怀揣着梦想,努力改变着这个社会,才 让中国社会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发达,才使得中国越来越强大。
一场在现实中规模宏大的葬礼,送走了鲁迅先生的血肉之躯,他的精神传承却很好地遗留下 来。他的精神我们如何概括呢?
古人诗歌以言志,用一句他的诗来代表他的志向与行为,我想最为合适。这首诗出自鲁迅先生 最为困苦的时刻,诗的名字叫《自嘲》,鲁迅一边说明自己的困苦处境,一边不忘自己的志 向。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1936年鲁迅去世葬礼隆重, 48年后,死因被上海专家通过胸片解密
鲁迅先生被毛主席誉为“现代中国的圣人”,是近代独领风骚的一代文豪,可他在55岁时就猝然离 世,这在当时是轰动了整个上海乃至中国的大事。
鲁迅先生去世的时候形体枯槁,体重仅仅只有76斤,和7、8岁的孩子一样重。按理说鲁迅先生 一直在北大当教授,收入不菲,算是当时的上流人物,但为什么在最后的日子里,会变得如此 憔悴?
很多的社会名流都参与到了鲁迅先生的葬礼之中,对于鲁迅先生的去世,他们也深感悲痛。当 时,还有很多的政界人士,因为抱着对鲁迅先生的尊敬之情,更是纷纷献上花圈与挽联。
社会各界人士都在接下来的几天纷纷把消息传遍中国,他们都知道有一个伟大的人倒下了。毛 主席也非常痛惜鲁迅先一直保留了下来。
上海鲁迅墓地:占地1600平,主席亲自题写墓碑,坟冢材质寓意深刻
上海鲁迅墓地:占地1600平,主席亲⾃题写墓碑,坟冢材质寓意深刻【鲁迅遗容】1936年10⽉19⽇清晨5点25分,鲁迅先⽣在上海去世,时年55岁。
尽管鲁迅⽣前曾说,“(⾃⼰死后)赶快收敛、埋掉、拉倒”,但是⼈们还是给他举⾏了盛⼤的葬礼。
鲁迅葬礼持续三天,期间⽆数⼈赶往上海万国殡仪馆。
当时的报纸这样报道,“前来吊唁、瞻仰遗容的⼈群络绎不绝,⼈们佩⿊纱、戴⽩花,怀着⼗分悲痛的⼼情来向鲁迅先⽣作最后的告别。
”(这是⼀组主要反映上海鲁迅墓地的照⽚)【鲁迅灵柩,上⾯覆盖“民族魂”⽩⾊锦旗】10⽉22⽇下午1时50分,万国殡仪馆为鲁迅举⾏了出殡时的“启灵祭”。
当时有16⼈担负给鲁迅抬棺扶灵的任务,他们来头都很⼤,分别是:萧军,黎烈⽂,吴朗西,周⽂,靳以,姚克,黄源,张天翼,胡风,曹⽩,巴⾦,⿅地亘,孟⼗还,陈⽩尘,萧乾,聂绀弩和欧阳⼭。
【鲁迅墓地远眺】鲁迅去世后,刚开始下葬上海西郊的万国公墓。
万国公墓是当时上海最有名、规模较⼤的公墓,上海的⼀些名⼈、知识分⼦死后⼤多葬于此,将鲁迅下葬这⾥是最好的选择。
刚开始鲁迅的墓地很寒酸,低矮的坟冢,后⽅竖⽴着⼀块梯形⽔泥墓碑。
1956年,鲁迅迁葬上海市虹⼝区虹⼝公园(今称鲁迅公园)的西北⾓。
【鲁迅墓地前的塑像】之所以迁葬虹⼝公园,是因为这⾥距离鲁迅故居较近,鲁迅曾多次在这⾥散步。
1956年1⽉,国家决定在鲁迅逝世20周年给他迁墓,并给他修建纪念馆。
当年6⽉初,国家批准设计专家陈植的设计稿,并拨⼯程费90万元。
同年7⽉19⽇开⼯,10⽉9⽇竣⼯,10⽉14⽇举⾏了迁葬。
【鲁迅墓地】鲁迅墓地占地1600平⽅⽶,墓地中间是长⽅形绿地,竖⽴着鲁迅铜像,铜像基座⽤四块花岗⽯砌成,上部浮雕花饰图案(鲁迅《坟》扉页的云彩部分);图案下刻阴⽂鲁迅⽣卒年份“1881-1936”。
鲁迅展现的是鲁迅坐在藤椅上,左⼿执书,右⼿搁在扶⼿上,鲁迅⾯容坚毅⽽亲切,⽬光深邃,炯炯有神,体现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为孺⼦⽜”的精神。
文学类文本鲁迅《明天》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明天(节选)鲁迅宝儿的呼吸从平稳变到没有,单四嫂子的声音也就从呜咽变成号咷。
这时聚集了几堆人:门内是王九妈、蓝皮阿五之类,门外是咸亨的掌柜和红鼻老拱之类。
王九妈便发命令,烧了一串纸钱;又将两条板凳和五件衣服作抵,替单四嫂子借了两块洋钱,给帮忙的人备饭。
第一个问题是棺木。
单四嫂子还有一副银耳环和一支裹金的银簪,都交给了咸亨的掌柜,托他作一个保,半现半赊的买一具棺木。
蓝皮阿五也伸出手来,很愿意自告奋勇,王九妈却不许他,只准他明天抬棺材的差使,阿五骂了一声“老畜生”,怏怏的努了嘴站着。
掌柜便自去了,晚上回来,说棺木须得现做,后半夜才成功。
掌柜回来的时候,帮忙的人早吃过饭;因为鲁镇还有些古风,所以不上一更,便都回家睡觉了。
只有阿五还靠着咸亨的柜台喝酒,老拱也呜呜的唱。
这时候,单四嫂子坐在床沿上哭着,宝儿在床上躺着,纺车静静的在地上立着。
许多工夫,单四嫂子的眼泪宣告完结了,眼睛张得很大,看看四面的情形,觉得奇怪:所有的都是不会有的事。
他心里计算:不过是梦罢了,这些事都是梦。
明天醒过来,自己好好的睡在床上,宝儿也好好的睡在自己身边。
他也醒过来,叫一声“妈”,生龙活虎似的跳去玩了。
老拱的歌声早经寂静,咸亨也熄了灯。
单四嫂子张着眼,总不信所有的事。
鸡也叫了,东方渐渐发白,窗缝里透进了银白色的曙光。
银白的曙光又渐渐显出绯红,太阳光接着照到屋脊。
单四嫂子张着眼,呆呆坐着;听得打门声音,才吃了一吓,跑出去开门。
门外一个不认识的人,背了一件东西;后面站着王九妈。
哦,他们背了棺材来了。
下半天,棺木才合上盖。
因为单四嫂子哭一回,看一回,总不肯死心塌地的盖上;幸亏王九妈等得不耐烦,气愤愤的跑上前,一把拖开他,才七手八脚的盖上了。
但单四嫂子待他的宝儿,实在已经尽了心,再没有什么缺陷。
昨天烧过一串纸钱,上午又烧了四十九卷《大悲咒》,收敛的时候,给他穿上顶新的衣裳,平日喜欢的玩意儿,一个泥人,两个小木碗,两个玻璃瓶,都放在枕头旁边。
鲁迅专题研究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临沂大学
鲁迅专题研究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临沂大学临沂大学第一章测试1.鲁迅追悼会上,其灵柩上覆盖的三个字是:()A:民族魂B:大先生 C:孺子牛 D:周树人答案:民族魂2.鲁迅原名:()A:周槐寿 B:周椿寿 C:其余选项都不对 D:周樟寿答案:周樟寿3.鲁迅追悼会上,为其灵柩覆盖旗子的人是()A:宋庆龄B:沈钧儒 C:蔡元培 D:许寿裳答案:宋庆龄;沈钧儒4.鲁迅生于1881年,卒于1935年。
()A:错 B:对答案:错5.世之毁誉过当者,莫如对于鲁迅先生。
这是钱钟书对鲁迅的评价()A:对 B:错答案:错第二章测试1.鲁迅小时候的法名是:()A:启明 B:迅哥C:北斗 D:长庚答案:长庚2.1898年,鲁迅第一次离开绍兴到南京,考入。
()A:江南矿路学堂B:江南水师学堂 C:南京水师学堂 D:南京矿路学堂答案:江南水师学堂3.年,鲁迅进入仙台医学专科学校。
()A:1906B:1904 C:1899 D:1902答案:19044.“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这是钱玄同跟鲁迅说的。
()A:错 B:对答案:对5.1926年离开北京以后,鲁迅生活过的三座城市是:()A:杭州 B:厦门 C:上海D:广州答案:厦门;上海;广州第三章测试1.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被严复译为《天演论》。
()A:对 B:错答案:错2.“这个世界上最强壮有力的人,就是那孤立的人。
”这是瑞典剧作家易卜生在其《人民公敌》中的句子。
()A:错 B:对答案:对3.“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许还有?救救孩子!”出自《狂人日记》()A:对 B:错答案:对4.“‘小我’是会消灭的,‘大我’是永远不灭的。
”这句话出自胡适《不朽——我的宗教》一文。
()A:错 B:对答案:对5.“要在不撄人心;以不撄人心故,则必先自致槁木之心,立无为之治。
”这是鲁迅对的评价。
()A:《庄子》B:《孟子》 C:《论语》 D:《道德经》答案:《道德经》第四章测试1.鲁迅、许广平两人之间的通信编成《两地书》出版。
《鲁迅研究》知识类练习及答案
《鲁迅研究》知识类练习(2012年11月)[填空练习]1、作为笔名的“鲁迅”最初用于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小说《狂人日记》;就在同一期的《新青年》上,作为新诗写作者的鲁迅所使用的笔名则是___唐俟_______。
2、鲁迅曾以“宴之敖者”作为自己的笔名,其中的特别含义是“被家中一个日本女人所驱逐”。
3、“隋洛文”是鲁迅所使用的笔名之一,其含义是对当年国民党浙江省党部所谓“通辑堕落文人鲁迅”的挖苦与抗议。
4、鲁迅是现代中国乡土小说的奠基人,不少乡土小说作家深受他的影响。
沈从文就是其中的一位,鲁迅曾戏称他是“吾家彦弟”。
5、鲁迅对青年作家特别关爱,无私提携,小说《幸福的家庭》其副标题为“拟许钦文”就是典型的例子。
6、鲁迅的长孙名字叫周令飞,内含鲁迅曾用过的一个笔名。
7、鲁迅曾在一篇文章中评论他自己的一篇小说的结尾“分明留着安特莱夫的阴冷”,这篇小说是《药》。
8、“只见四铭就在她面前耸肩曲背的狠命掏着布马褂底下的袍子的大襟后面的口袋”这一细节描写出自小说《肥皂》。
9、“这一定不是的。
”女乙说,“有人说老爷还是一个战士。
”“有时看去简直好像艺术家。
”女辛说。
上面这段描写出自鲁迅的作品《奔月》。
10、“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这段描写出自鲁迅的小说《孤独者》。
11、有一灯谜,谜面是“全国戏曲汇演”,打鲁迅的一个作品集名,这部作品集是《杜戏》。
12、鲁迅在为自己的杂文集起名时,很讲究对仗艺术,《伪自由书》与《准风月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3、散文诗集《野草》不但语言充满奇峻的变异,而且表现手法也极具创新意识,其中《过客》一篇就体现了明显的戏剧化倾向。
14、鲁迅早年撰写有《坟·文化偏至论》一文,其中提出了如下救国主张:“诚若为今立计,所当稽求既往,相度方来,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
”15、在《野草》一文中,鲁迅基于进化论思想表述了如下“立人”主张:“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鲁迅家庭成员
部编版-初中语文-打印版鲁迅家庭成员周介孚:鲁迅祖父(1838-1904),本名致福,后改名福清,字震生,号介孚,一号梅仙。
翰林出身,曾外放江西金溪县任知县,后因科场案入狱,使得周家开始走向衰落。
周介孚“自由读书的主张与实践”为鲁迅“在传统教育的封闭体系中打开了一个缺口”。
蒋氏:鲁迅继祖母(1842-1910),周介孚后妻,周伯宜继母,她逝世时鲁迅亲自为她办理丧事,她性幽默,常给鲁迅讲民间故事,给他以民间文化的启迪,同时她隐忍的性格也给鲁迅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潘大凤:鲁迅庶祖母(或称潘姨太),周介孚之妾。
周伯宜:鲁迅父亲(1861—1896),本名周凤仪,字伯宜。
他思想开明,是洋务运动的同情者。
后为病魔所缠,他的病使鲁迅饱尝了生活的困顿艰辛。
何氏:鲁迅外婆,会稽县皋阜镇人,父亲何元杰为翰林院编修。
鲁瑞:鲁迅母亲(1858—1943),她慈祥而刚毅,善良而果敢,思想比较开通,对鲁迅有极大影响。
周作人:鲁迅二弟(1885—1967),原名周遐寿,现代著名散文家。
端姑:鲁迅妹妹,未满一岁即殇,约比周建人大一岁。
周建人:鲁迅三弟(1888—1984),原名周松寿,生物学家。
周椿寿:鲁迅四弟(1892—1898年),6岁时因发热发烧早逝。
朱安:鲁迅的合法妻子(1878—1947),浙江山阴丁家弄(今绍兴市丁向弄)人,1906年28岁时与25岁的鲁迅完婚。
她与鲁迅做了二十年的挂名夫妻却完全过着独身生活。
鲁迅母亲的生活一直是由她照顾。
许广平:鲁迅的爱人(1898—1968),广东番禺人,曾是鲁迅的学生,她照顾着鲁迅后半生的生活。
周海婴:鲁迅与许广平之子(1929—2011),无线电专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鲁迅抬棺的人共有16人,他们的名气一个比一个大。
这16个人分别是:胡风、巴金、黄源、鹿地亘、黎烈文、孟十还、靳以、张天翼、吴朗西、陈白尘、肖乾、聂绀弩、欧阳山、周文、曹白、萧军。
胡风,原名张光人,现代文艺理论家、诗人、文学翻译家,是当时左翼作家联盟的主要领导,是鲁迅挚友。
巴金,原名李尧棠,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1982年4月,获得但丁国际奖。
黄源,原名黄河清,是鲁迅先生晚年亲密的弟子和战友,于上世纪30年代帮助茅盾、鲁迅编辑《文学》、《译文》月刊,并译著了许多外国名著和著作。
鹿地亘,日本进步作家,本名濑口贡,东京帝国大学毕业,日本无产阶级作家联盟负责人之一。
因发表许多反战言论而受到日本军国主义的迫害,1935年流亡到上海,从事反对日本侵华的活动,与鲁迅等进步作家往来亲密。
抗战胜利后,鹿地亘于1946年6月回到日本,致力于日中友好活动,直至1982年去世。
黎烈文,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教育家,巴黎大学研究院文学硕士,1932年起任《申报·自由谈》主编,发表了鲁迅、茅盾等许多左翼作家抨击时弊的杂文作品,1935年与鲁迅等组织译文社。
后为台大外文系教授。
孟十还,原名孟显直,作家、编辑、俄国文学研究者,曾留学苏联10年,在黎烈文主编的《译文》上发表许多俄国和苏联文学译文,与鲁迅合作翻译《果戈理选集》等书,与鲁迅来往密切,《鲁迅全集》里收有多封鲁迅写给他的信。
靳以,本名章方叙,作家,193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贸易系,抗战期间任重庆复旦大学教授,兼任《国民公报》副刊《文群》编辑。
建国后,曾作《收获》主编,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
张天翼,原名元定,著名作家,主要作品为小说与儿童文学。
1931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它的文艺大众化研究会的工作,协助编辑《十字街头》等刊物。
吴朗西,编辑家,1934年,在上海创办的大型《美术生活》月刊担任文学编辑。
9月该公司又创办《漫画·生活》月刊,该刊有一半篇幅刊登杂文和小品文,因而与鲁迅、茅盾、巴金等作家有交往。
陈白尘,原名陈增鸿,剧作家、戏剧活动家、小说家,1930年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从事戏剧活动,曾参加南国、摩登等剧社。
抗战开始后,在各地坚持进步的戏剧活动,创作了大量剧本。
陈白尘对于讽刺喜剧有着独到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的果戈理”。
肖乾,曾用名肖炳乾,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后在天津、上海、香港任《大公报》记者、编辑,主要著作收入《肖乾选集》。
1986年被挪威王国授予政府勋章。
聂绀弩,著名诗人、散文家,1935年,出版首部短篇小说集《邂逅》。
1936年2月,聂绀弩和胡风、萧军、萧红等在鲁迅支持下创办文学杂志《海燕》。
聂绀弩以杂文名世,且其旧体诗别具一格,甚获推崇。
欧阳山,原名杨凤岐,现代作家,16岁那年第一篇短篇小说《那一夜》在上海《学生杂志》上发表,从此开始了文学创作。
周文,原名何稻玉,曾任“左联”党团成员,开始从事创作,他将苏联著名小说《毁灭》、《铁流》改编成通俗本,得到鲁迅的赞许。
曹白,原名刘平若,木刻家,他创作的《鲁迅像》、《鲁迅遇见祥林嫂》等作品准备参加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时,却被检查人员将《鲁迅像》抽出,不准参展。
就是因为木刻,鲁迅与曹白有了亲密的交往。
萧军,原名刘鸿霖,著名作家,1933年,萧军创作完成了表现东北人民革命军抗日斗争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
1935年,萧军在鲁迅的帮助下,他的文学创作进入高产期,同时成为“左翼”的一名"主将"。
7月,《八月的乡村》秘密自费出版,系"奴隶丛书"之一。
该作品奠定了萧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鲁迅治丧委员会名单的四个版本:毛泽东是否在列核心提示:但是对于毛泽东是否名列鲁迅治丧委员会,周建人在同他女儿周晔谈话回忆鲁迅逝世的情况时说:“我们无法出面主持丧事,宋庆龄主持了丧事,立即成立了治丧委员会,共十三人,当天傍晚,上海《大沪晚报》、《大晚报》、《大美晚报》、《华美晚报》等各家报纸,登出了消息,出了讣告。
治丧委员会的组成和消息的发布,都是鲁迅死后几小时内的事情。
”并且明确指出:“我没有听说毛泽东参加治丧委员会”,“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尽管那时,党还没有取得政权,但如要参加治丧委员会,取得他的同意,比较好些,但那时,一切很仓促,时间上也不允许。
”(周晔《最后一面》,见《鲁迅研究文丛》第3辑)本文来源:《人民政协报》2008年10月3日第7版,作者:薛林荣,原题:《鲁迅治丧委员会名单的四个版本》1936年早春,鲁迅的体重降到37公斤,美国著名女记者史沫特莱请美国医生为他检查,医生惊讶地说,这个人肺病已有20年,早在他10年前写《腊叶》时就该在劫难逃,能活到现在实在是个“东方奇迹”。
美国医生没有给鲁迅开药,他已比上帝规定的死期多活了十多年,任何药都无济于事,现在该休息了。
1936年10月19日5时25分,鲁迅与世长辞,享年56岁。
鲁迅逝世后,许广平首先将此消息通知了胡风,紧接着冯雪峰、宋庆龄也先后赶来吊唁。
宋庆龄、冯雪峰等人经与许广平、周建人商量后决定:由内山完造联系万国殡仪馆承办出殡事宜,并立即成立治丧委员会。
随后,鲁迅先生治丧委员会在上海《大晚报》上发表了《鲁迅先生讣告》,全文如下:“鲁迅(周树人)先生于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上午五时二十五分病卒于上海寓所,享年五十六岁。
即日移置万国殡仪馆,由二十日上午十时至下午五时为各界瞻仰遗容的时间。
依先生的遗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除祭奠和表示哀悼的挽词、花圈等以外,谢绝一切金钱上的赠送。
谨此讣闻。
”在鲁迅先生治丧委员会的组织下,鲁迅先生的葬礼办得极其隆重,极具声势,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饶有兴味的是,鲁迅先生治丧委员会名单共有四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是鲁迅逝世当天即1936年10月19日上海《大晚报》发表的《鲁迅先生讣告》中的13人名单:蔡元培、宋庆龄、内山完造、沈钧儒、萧参、曹靖华、A·史沫特莱、茅盾、胡愈之、胡风、许寿裳、周建人、周作人。
第二个版本是鲁迅逝世第二天即1936年10月20日上海各报包括《大晚报》刊登的《讣告》列出的8人名单:马相伯、宋庆龄、蔡元培、内山完造、沈钧儒、茅盾、A·史沫特莱、萧参。
第三个版本是上海鲁迅纪念馆收藏的冯雪峰当年用铅笔拟定的一张治丧委员会9人名单:蔡元培、马相伯、宋庆龄、毛泽东、内山完造、A·史沫特莱、沈钧儒、茅盾、萧参。
这张铅笔字迹的名单落款时间是“十月二十日”,与第二份名单发表日期是相同的。
第四个版本是当时上海的一家日本报纸《日日新闻》在1936年10月20日的中文版和日文版上刊登的鲁迅治丧委员会8人名单:宋庆龄、蔡元培、毛泽东、斯梅达列夫人、内山完造、沈钧儒、茅盾、萧参。
按,斯梅达列夫人即为A·史沫特莱。
比较这四个版本的名单,可以发现:鲁迅治丧委员会名单总体上有两种,一种是13人大名单;另一种是删掉了周建人、周作人、许寿裳、曹靖华、胡愈之、胡风等6人,而增补了毛泽东和马相伯等2人的9人小名单。
其中9人小名单正式发表时,中国的报纸删掉了毛泽东,而日本的报纸删掉了马相伯。
中国的报纸删掉毛泽东,是因为其时国内的政治环境不允许——当时共产党还是“赤匪”,毛泽东无疑是“匪首”,就在鲁迅葬仪这天(10月22日),蒋介石正飞往陕西亲自督战“剿共”。
这四个版本的名单最大的讨论空间是:毛泽东同志是否真的名列鲁迅治丧委员会名单?冯雪峰在上世纪50年代初写的《回忆鲁迅》一书中说:“毛泽东同志的名字也是列在治丧委员会里面的”,“但毛泽东同志的名字,当时除了一个报纸曾经披露过一次以外,其它报纸都不敢披露”。
(《回忆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版)鲁迅逝世时,冯雪峰的身份是中共上海办事处副主任(主任是潘汉年),秘密代表党中央参与鲁迅先生的丧事。
由于冯雪峰当时的特殊身份,同时又是当事人,所以现在不少研究著作即以冯雪峰铅笔拟定的9人名单为准,确认毛泽东为鲁迅治丧委员会成员。
但是对于毛泽东是否名列鲁迅治丧委员会,周建人在同他女儿周晔谈话回忆鲁迅逝世的情况时说:“我们无法出面主持丧事,宋庆龄主持了丧事,立即成立了治丧委员会,共十三人,当天傍晚,上海《大沪晚报》、《大晚报》、《大美晚报》、《华美晚报》等各家报纸,登出了消息,出了讣告。
治丧委员会的组成和消息的发布,都是鲁迅死后几小时内的事情。
”并且明确指出:“我没有听说毛泽东参加治丧委员会”,“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尽管那时,党还没有取得政权,但如要参加治丧委员会,取得他的同意,比较好些,但那时,一切很仓促,时间上也不允许。
”(周晔《最后一面》,见《鲁迅研究文丛》第3辑)周建人是当事人,他的回忆应当是实事求是的。
相比较而言,冯雪峰的回忆在逻辑上有些混乱。
上海鲁迅纪念馆曾就该馆发现的三个版本的名单致信冯雪峰,请他释疑。
冯一直坚持“毛泽东同志的名字也是列在治丧委员会里面的”。
对此,一些研究者,比如北京鲁迅博物馆周楠本就在《关于毛泽东列名鲁迅先生治丧委员会的一些情况》(载《中华读书报》2005年1月5日第12版)认为,把毛泽东列入鲁迅治丧委员会只是冯雪峰个人的决定,冯之所以在建国后还坚持与周建人等人并不一致的说法只能说明,他希望由他提议或拟定的毛泽东列名鲁迅治丧委员会一事成为史实。
其时冯雪峰以中共地下特派员身份秘密参加鲁迅治丧工作,在把握政治方向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如请宋庆龄、蔡元培以及救国会出面主持鲁迅葬仪,并借此掀起了一二九学生运动以后又一次大规模的群众爱国救亡运动的浪潮;不过由于时间紧迫,他来不及向陕北中共中央请示,没有能够把工作做得更符合党中央的步调。
冯雪峰在鲁迅逝世后,在治丧委员会名单上加入毛泽东,由此传达中共的关切和政治讯息,但冯雪峰个人的想法与中共中央的意图存在明显差距——中共中央得到鲁迅逝世的电讯后,马上于10月20日给上海文化界救国联合会和许广平发去了唁电,并同时发出了《为追悼与纪念鲁迅先生致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与南京国民党政府电》,其中有这样的要求:“贵党与贵政府为中国最大部分领土的统治者,敝党敝政府敬向贵党贵政府要求:(一)鲁迅先生遗体举行国葬并付国史馆立传;(二)改浙江省绍兴县为鲁迅县;(三)改北京大学为鲁迅大学;(四)设立鲁迅文学资金奖励革命文学;(五)设立鲁迅研究院,搜集鲁迅遗著,出版鲁迅全集;(六)在上海北平南京广州杭州建立鲁迅铜像;(七)鲁迅家属与先烈家属同样待遇;(八)废止鲁迅先生生前贵党贵政府所颁布的一切禁止言论出版自由之法令——敝党敝政府的要求,想必能获贵党贵政府的同意,特此电达。
”从这份电报可以看出来谁更聪明,谁更懂政治。
与中共中央在延安设立鲁迅艺术学院纪念鲁迅相比,南京政府禁止在上海以外的地方举行悼念鲁迅的活动,这的确是愚蠢和极不自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