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1

合集下载

1小学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8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1小学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8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诗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的基本内容和深层含义。

2. 掌握诗歌中的生字生词,理解其在文中的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感悟能力。

2. 学习诗歌的修辞手法,如反复、比喻等,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鲁迅精神的伟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一)诗歌的深层含义和鲁迅精神的理解。

(二)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难点(一)诗歌中抽象概念的理解和内化。

(二)诗歌语言的鉴赏和实际运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与提问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兴趣:“同学们,你们知道鲁迅是谁吗?他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鲁迅先生的生平和贡献,为学习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2. 鲁迅生平简介展示鲁迅的图片和简介,让学生对鲁迅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事迹,如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代表作有哪些,以及他对中国文学和社会的影响。

3. 课文背景介绍向学生介绍《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即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创作,让学生了解诗歌背后的情感和意义。

4. 引入课文主题(二)新课呈现1. 诗歌朗读通过诗歌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首先,教师可以示范朗读,注意语速、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然后,邀请学生个别或分组朗读,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朗读方式,体会诗歌的内在情感。

2. 逐句解析教师引导学生逐句阅读诗歌,并对每一句进行深入分析。

例如,对于“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可以让学生思考这句话的含义,以及作者为何这样表达。

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3. 生字生词学习在解析的过程中,特别指出诗歌中的生字生词,如“俯下身子”、“不朽”,并解释其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范文(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范文(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范文(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范文第【1】篇〗一、课前解析关注朗读这首现代诗对比强烈、形象鲜明、语言朴素、节奏明快,有着很强烈的情感倾向和浓浓的时代色彩。

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读。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效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涵,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

关注词句诗句中部分词句生动形象,朗读时通过关键字词想象画面,如“骑”“烂”“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等词句。

关注情感这首诗是著名诗人臧克家1949年在北京参加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时所作,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献身的美好品质和高贵精神。

在教学中,重点指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三、教学重点1.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了解背景1.导入: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带给大家一句名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你们知道这是谁写的吗?学生齐说:鲁迅2.对于鲁迅,你对他都有哪些了解呢?学生讨论交流3.教师引导: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有83年了。

83年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流逝更加光彩夺目。

鲁迅先生身上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让他得到了这么多人这么持久的爱戴呢?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中同学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以“走近鲁迅”为主题,通过不同的文本形式,展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和精神品质。

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

诗歌通过对比的手法,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

诗歌语言凝练,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的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鲁迅先生的形象,《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作为一首现代诗歌,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整体设计思路本教学设计以“走近鲁迅,感悟精神”为主题,通过朗读感悟、分析对比、拓展延伸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诗歌的深刻内涵。

(3)学习诗歌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感悟、小组讨论等方式,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引导学生分析对比手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和事迹,加深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

(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诗歌的深刻内涵。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经典教案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经典教案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认知本文语言的特色。

2. 理解诗歌用对比方法写出了鲁迅对不同的人、不同生活的不同态度,热情讴歌了鲁迅先生愿把自己的一切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

3. 引导学生从诗句中产生美好的想像,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诗歌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难点1. 理解诗歌两节分别从哪些方面写了鲁迅生前的伟大事迹和逝世后所产生的影响。

2. 理解对比在诗句中的作用。

3. 理解诗歌用对比方法所表达的效果。

三、教学过程(一)激发感情,导入新课鲁迅先生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

早在青年时代,他就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宏伟志向;在文学创作之外,鲁迅还在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涉猎和独到的见解。

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他逝世的噩耗传开后,举国都沉浸在失去“民族魂”的悲痛之中。

他的忠诚、他的执著、他的无私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所写的诗《有的人》。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感知诗意1. 教师出示小黑板上的生字词,检查预习情况:(1)音序查字法查出本文生字:溜、卓、著、迭、禄、倘、尼、蝠、俩。

(2)形近字组词:卓()桌()迭()秩()禄()茁()逝()浙()腐()履()役()迂()(3)多音字组词:俩俩()瓢()处()给()liǎng piáo chǔjǐ俩()瓢()处()给()2. 学生齐读生字词。

3. 学生自由读诗。

要求:读准字音,互相纠正字音。

4. 教师指名读诗,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并让学生提出在朗读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5. 学生再读诗文,理解诗意。

想一想,这首诗每小节各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一句简练的话概括出来。

并把答案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学生思考后,指名回答。

答案要点是:第一小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第二小节: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第一课时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第一课时教案
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第一部分(第1小节):主要写鲁迅虽死犹存。作者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观点。
3.生命苦短,只有美德能将它传到遥远的后世。(英莎士比亚)
六、课堂演练
作业
完成一课一练;
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下场:人的结局(多指不好的)。
四、学生自由读课文,分组读,开火车读,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把每一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子读顺畅。注意把握节奏和情感。
梳理课文思路:
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写了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作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 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语言应用:能联系有关资料,理解诗歌内容。
思维能力:熟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感悟本诗包含的深刻哲理。
审美创造: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结合本单元的课文和有关鲁迅的其他资料,理解诗歌的意思,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
内容
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初步感受诗的魅力,并感悟本诗包含的深刻哲理,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臧克家(1905- -2004),山东诸城人。他自幼受祖父、父亲影响,打下了良好的古典诗文基础。1925年首次在全国性刊物《语丝》上发表作品,暑名少全。1929 年,在青岛《民国日报》上第一次发表新诗《默静在晚林中》,署名克家。现代杰出诗人、作家,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开山人之一。主要作品有:《难民》《老马》《罪恶的黑手》等。

统编版小学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设计统编版小学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二、教材分析《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很有特色,它通过两种人的鲜明对比,热情地歌颂了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无情地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统治者,同时也启示人们要做真正有价值的人。

诗歌语言凝练,富有哲理,饱含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深沉思考。

在六年级上册教材中,本单元以“走近鲁迅”为主题,通过不同的文章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鲁迅的形象和精神,而这首诗是从纪念鲁迅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体会鲁迅精神的内涵以及诗人对鲁迅的崇敬与缅怀之情。

三、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阅读能力,对诗歌的韵律、节奏有了初步的感知。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对鲁迅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例如学习过鲁迅的《少年闰土》等作品。

然而,对于诗歌中深刻的哲理和对比手法的运用,学生可能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同时,如何从诗歌中体会鲁迅精神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也是学生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四、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正确认读“臧、俯、孺”等生字,会写“垮、郊、躯”等生字,理解“不朽、俯下身子”等词语的意思。

-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 了解诗歌运用对比的手法,体会诗歌的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预习、课堂讲解和练习,掌握生字词的读写和理解。

- 反复朗读诗歌,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

- 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分析,理解诗歌中两种人的不同表现和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鲁迅伟大的精神品质,激发对鲁迅的崇敬和缅怀之情。

-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激励学生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五、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两种人的对比描写及其表达的深刻含义。

- 体会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内涵。

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设计

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设计

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设计《〈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六年级上册中的一首现代诗。

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

诗中通过两种人的鲜明对比,热情地歌颂了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无情地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统治者,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

通过学习这首诗,有助于学生理解对比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感受鲁迅的伟大人格,进而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 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掌握对比手法的运用。

- 能够模仿诗歌的形式进行简单的创作。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的情感。

-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对比描写,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鲁迅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对鲁迅的崇敬之情。

-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例如,诗中“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通过“活”与“死”的鲜明对比,深刻地揭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价值。

活着的人如果没有为人民、为社会做出贡献,那么他的生命就没有意义,如同行尸走肉;而像鲁迅这样虽然已经逝世,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永远被人们敬仰。

-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对鲁迅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从诗中的“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等诗句,都能体现鲁迅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导学生从这些诗句中感受作者对鲁迅的崇敬。

2.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这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较为抽象,他们可能对人生价值的理解还比较肤浅。

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比手法以及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让学生逐步理解人生价值的真正含义。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诗歌中对比、反复、借用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课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

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

”这是他最后的遗言。

然而,人们能忘记他吗?1949年,新中国成立,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诗人臧克家参加了首都北京的纪念活动,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有的人》,副标题为“纪念鲁迅有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出示课题)二、整体感知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来说说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三、学习第1小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两个“死”字、两个“活”字,含义一样吗?2、小结:有的人“活着”,精神已死亡,不过是行尸走肉,虽生犹死;有的人生命虽已结束,但精神永存,永远活在人民心里,虽死犹生。

3、那么,两个“有的人”所指的对象一样吗?第一个是指反动统治者,第二个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四、小组合作学习2-7小节学习内容:从2-7小节中选择相关联的两个小节。

学习要求:(时间4分钟)1、用关键字概括这两种人对待人民的态度以及人民对待这两种人的态度,谈谈体会;(板书:人民)2、根据内容进行分工,练习朗读,注意语气。

各小组汇报:2、5小节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骑”字,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凶暴的形象;“呵,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讽刺;鲁迅先生“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样一个镜头:黄包车夫脚被玻璃扎破了,鲁迅先生亲自为他包扎。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 —— 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 —— 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认识本课生字词,理解并积累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o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对比手法和象征意义。

o体会诗歌表达的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与怀念之情,以及对不同人生观的深刻思考。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讨论和品味语言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o引导学生抓住诗歌中的对比和象征元素,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学习他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o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对比手法和象征意义。

•体会诗歌表达的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与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歌中的对比和象征元素,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将诗歌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思考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代表作品资料•诗歌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问学生:你们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他有哪些代表作品?他的精神品质对你有何影响?2.揭示课题:《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是如何纪念鲁迅先生的?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思考?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指名朗读诗歌,师生共同评价,注意诗歌的节奏和停顿。

3.提问: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你初步感受到了什么?三、再读诗歌,深入理解1.对比手法的分析:o提问:诗歌中使用了哪些对比手法?这些对比手法是如何体现的?o学生自由读诗歌,找出相关诗句,并汇报。

o引导学生理解对比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以及它如何突出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和无私精神。

2.象征意义的理解:o提问:诗歌中有哪些象征元素?这些象征元素代表了什么?o学生自由读诗歌,结合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代表作品,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小学语文教案设计《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二、课时两课时三、教材分析《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一首纪念鲁迅先生的现代诗。

这首诗通过鲜明的对比,热情地歌颂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无情地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统治者,启示我们要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诗中运用了对比、反复等表现手法,语言简洁凝练,富有哲理。

六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现代诗,对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诗歌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四、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他们对鲁迅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可能还停留在表面。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能够初步体会到对正面人物的崇敬和对反面人物的批判,但对于如何从诗歌中深入挖掘这种情感,并将其与自身的价值观联系起来,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适合通过探究性学习来深入理解诗歌。

五、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正确认读“臧、摔、垮”等生字,会写“俯、仰、摔”等生字,理解“不朽、情愿”等词语的含义。

-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 了解诗歌的结构特点,体会对比、反复等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预习、课堂讲解和练习,掌握生字词的读写和运用。

- 通过反复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中的对比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鲁迅先生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激发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思考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六、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一心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诗句。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揭示新课导语:同学们,通过对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出示课件,教师朗读或者指名让学生朗读。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亳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赶快收殓,埋掉、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拉倒”“忘记我管自身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

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简介诗人臧克家(课件出示诗人臧克家的简介,学生自读了解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

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

主要诗集有《烙印》《罪恶的黑手》《运河》《从军行》《一颗新星》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读正确。

3范读引领,指导朗读和重音。

(1)教师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读好停顿和重音。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小学语文教案设计《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

本诗通过对两种人的对比,热情地歌颂了鲁迅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无情地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统治者,同时也向我们揭示了为人民的人在人民心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二、课时两课时三、教材分析1. 诗歌主题《有的人》是一首富有深刻哲理的抒情诗。

全诗以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以鲁迅为代表的“给人民作牛马”的人的崇敬和赞美,对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人的憎恶和批判。

这一主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对小学生理解正义、奉献等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2. 诗歌结构本诗结构严谨,整首诗分为七节,每节在形式上相互对应,前四节从不同方面写两种人的不同表现,后三节从人民的态度来写这两种人的不同结局。

这种结构使诗歌的对比效果更加突出,便于读者理解诗歌的内涵。

3. 语言特色诗中的语言简洁有力,充满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样的诗句,用简洁而深刻的话语揭示了深刻的哲理,易于小学生诵读和记忆,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他们对诗歌语言的感悟能力。

四、学情分析1. 知识基础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能够初步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

但对于本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历史背景知识可能了解较少,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

2. 思维能力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他们对诗歌中通过对比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法能够有所理解,但对于更深入的社会价值观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难度。

3. 情感态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对社会现象有一定的关注和思考,本诗所传达的积极的人生价值观能够引发他们的共鸣,但由于他们的生活阅历有限,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帮助他们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

五、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认读、书写诗中的生字词,如“俯”“朽”等。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模板(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模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模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模板第【1】篇〗一、课文内容分析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鲁迅逝世13周年时,臧克家为纪念鲁迅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鲁迅的怀念,而且通过两种“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要像鲁迅先生学习,做真正有价值的人。

通篇采用对比的表现方法,以凝练的语言,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讴歌鲁迅的同时,启迪人们向鲁迅学习,为人民俯首甘为孺子牛。

本诗主题鲜明,富于哲理,既能陶冶情操,又能给人美好的艺术欣赏。

二、学情分析处在小学高年级段的学生,正是初步树立人生观的启蒙阶段,而这首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并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这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在本单元前几篇课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借助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对比朗读,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不同的结果,从而进一步去感受鲁迅先生的爱憎和人生理想。

诗中有许多句子都与鲁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联系。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来理解课文,做到温故知新。

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学有所得。

三、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初步感受诗的魅力,并感悟本诗包含的深刻哲理,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悟本诗包含的深刻哲理。

难点:借助本单元课文及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懂得“生”与“死”在本诗中的特殊含义。

五、教学过程环节一:介绍鲁迅,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1)鲁迅画像,引入: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鲁迅,谁能用两句话来描述一下这位老人?2、你对鲁迅了解多少?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谈一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两种人的形象,明白不同的人的下场2、学会和运用排比和对比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3、正确理解生与死的辩证关系教学重点1、学会和运用排比和对比的写作方法2、正确理解生与死的辩证关系教学难点学会和运用排比和对比的写作方法教法和学法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教学准备学生读鲁迅的诗歌《自嘲》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本组课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那么鲁迅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请学生用文中的一句话或者词语说出来。

2、介绍作者写作背景,臧克家先生为了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所写。

板书课题《有的人》二、新课传授自由读课文学生质疑。

为什么有的人活着却死了?为什么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文中到底写了哪几种人?他们有什么不同?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汇报交流、明确。

1、有的人活着,却是行尸走肉,对人民,对社会,对他人却一点也没有帮助,这种人活着和死了也没有什么区别。

有的人虽然死了,但是他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却永远流传下来,他们永远活在人们心里。

2、文章里一共写了两种人。

一种是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讲解“不朽”的意思)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

一种是情愿做野草,给人们做牛马的人,这两种人的下场也各不相同。

分别读出他们的下场,两种不同的人的代表人物各是谁?他们两种不同的下场,进行鲜明的对比。

3、指导朗读,读中悟情重点指导边读边理解“刻”从这个字里,明白那些反动派,那些作威作福的人的的丑恶心思,以及骑在人民头上的那种不可一世的丑陋嘴脸。

与甘心为人民做牛做马的革命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从“摔”“烂”字里理解人民对那种人的无比憎恨,从“永远记住”和“青青的野草”体会出人民对他们的热爱之情。

排比的句子运用,从而理解对比、前后照应写法的好处。

比赛读,读中升华读出对欺压人民的反动派鄙视和轻蔑。

读出对为人民做好事的人的热爱,把自己的情感从读中体现出来,读写结合、文本迁移。

有的人教案(优秀9篇)

有的人教案(优秀9篇)

有的人教案(优秀9篇)《有的人》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领会诗歌所表达的阶级感情和深刻哲理2、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3、理解对比的写法4、了解诗中议论的特点5、有感情的朗读全诗教学设想:1、计划学习两课时2、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理解内容第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导语我们学习过鲁迅先生的文章,知道鲁迅先生怀着对祖国前途的深沉的忧虑、怀着对祖国人们的赤诚的爱,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列,用自己的笔,与帝国主义的附庸、与封建势力的余孽、与一切人民的敌人做不妥协的斗争。

因此,他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崇敬与爱戴,当然也遭来了阶级敌人的攻击与谩骂。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篇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一三周年而作的诗歌——《有的人》。

二、熟读全诗1、教师范读,学生划节奏,标重音,悟语气。

2、教师指导、学生齐读。

三、感悟诗歌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不急于寻求统一答案)1、“有的人”具体指什么人?诗歌既然为纪念鲁迅而作,为何题目却是《有的人》?2、诗人写出了这两种人各自的什么特点?3、全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4、诗人写此文有什么深意?四、在激起学生求知欲的基础上介绍诗人及其创作背景。

臧克家:祥见注释。

从“中华民国”这块招牌高高挂起之后,看到、亲身经历了旧军阀、新军阀的种种罪恶残暴的迫害,也悲愤地目睹了地主阶级和一切达观贵人为非作歹、欺压群众、视人民如草芥的种种情况,他们利用他们的走狗作吹鼓手,替他们歌功颂德,同时,还想在石头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为自己树碑立传,以期“流芳百世”。

鲁迅活着的时候,和逝世之后,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国民D反动派,怕他、恨他,发动攻势“围剿”他,造谣侮辱、中伤他,连他的坟头都怕得要命。

而人民呢,尊敬他、爱他,把他作为自己的代言人,作为阶级斗争的勇士、文化的旗手伟大的民族英雄。

1949年全国解放,臧克家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的纪念日,全国第一次公开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诗人目睹了人民群众的纪念盛况,深切追忆鲁迅先生,于是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和着以前郁积胸中的感情一起迸发,就写下了《有的人》这首诗歌,抒发了自己的无限感慨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并理解“不朽、俯下、牛马、不朽、情愿” 等生字词,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深刻内涵。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全诗,掌握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学习诗歌中对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其对表达情感和突出主题的作用,并能进行简单的模仿创作。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感悟、合作探究、资料补充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鲁迅的崇敬与赞美之情,以及对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深刻批判。

学习从诗歌的意象、语言、结构等方面入手,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鲁迅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对鲁迅的敬仰和爱戴之情,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鲁迅的精神,关心他人,勇于奉献,积极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尤其是对鲁迅为人民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掌握诗歌朗读的技巧,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了解鲁迅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理解他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为深入理解诗歌主题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丰富内涵,理解“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等诗句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体会到文学的魅力和力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个别朗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和情感美,以读促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合作探究法: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诗歌中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合作讨论、探究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创新。

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反思及说课

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反思及说课

教案: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3)分析课文的结构,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魅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学会尊敬和热爱伟大的文学家,培养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

难点:1. 分析课文的结构,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魅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贡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生字词。

3. 合作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从课文中找出表现鲁迅先生伟大人格魅力的句子,并进行交流分享。

4. 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

5. 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深入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魅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鲁迅先生的伟大贡献和伟大人格,引导学生热爱文学,尊敬文学家。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及说课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教师还需要说课,即对课堂教学的设计思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进行说明,以便于其他教师参考和交流。

教案: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六、教学策略1. 情景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是对鲁迅精神的理解不够深入。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下次课程中尝试引入更多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觉得自己表现得还不错,能够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并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但我也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
1.阅读理解:《有的人》全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
2.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的写作背景,探讨作者为何要纪念鲁迅,以及通过纪念鲁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词汇学习: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如“俯首帖耳”、“横眉冷对”等。
4.语法讲解:讲解课文中的典型句子,如“有的人,俯首帖耳,甘为孺子牛;有的人,横眉冷对,千夫所指无改色。”分析句子结构,理解句子含义。
5.写作手法: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如对比、排比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6.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中的对比、排比等写作手法,以及鲁迅先生倡导的精神品质。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章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人的品质让你感到敬佩?”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你认为鲁迅精神在现代社会有哪些体现?”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配套习题一、积累与运用。

(34分)1.找出下列加点字的错误读音,用“”画出并改正。

(3分)(1)膝髁.(kē)蓑.笠(suō)捕.捉(pǔ)错综.(zōnɡ)()(2)秕.谷(bǐ) 伽.蓝(jiā) 装弶.(jiàng) 吊唁.(yàn)()(3)骤.然(zhòu) 皱蹙.(cù) 瘦削.(xuē) 泼剌.(cì)()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2分)A.刺猬郑重凌乱囫囵吞枣B.拜年潮汛祭器恍然大悟C.撒网束缚逃窜张冠李戴D.收租家景伶俐徒然一惊3.下列各项中“红”字的意思和颜色无关的一项是()(2分)A.红润润的小脸B.红光满面C.走红歌坛D.红花绿叶4.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四篇课文,()()这两篇是鲁迅先生写的,()()这两篇是写鲁迅先生的。

(4分)A.《有的人》B. 《好的故事》C. 《少年闰土》D.《我的伯父鲁迅先生》5.下列词语搭配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详细地解说B.严肃的表情C.柔弱的灯光D.顽强的战士6.下列有关鲁迅先生的介绍,说法不正确的是()(3分)A.鲁迅是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的笔名。

B.“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出自臧克家写的《有的人》。

C.鲁迅得到过毛泽东的高度评价,被誉为“民族魂”。

D.鲁迅先生的作品有《呐喊》《彷徨》等。

7.用四个成语代替下面的“很多”。

(4分)(1)店里小商品很多。

()(2)花开得很多。

()(3)公园里游人很多。

() (4)游乐项目很多。

()8.发挥想象,照样子把句子补充完整。

(2分)生活中处处有风景。

晨风中一株带露珠的小草是风景,校园里一声亲切的问候是风景,是风景,是风景。

9.根据课文内容和知识积累完成练习。

(12分)(1)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向一匹猹,那猹却,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2)“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这句话出自鲁迅的小说,启发我们。

28《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28《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书写“俯、摔、垮、郊、涯”等生字,深刻理解“不朽、尸首、下场、抬举、纪念、情愿、到处、伟大、永远、抬举”等词语在诗歌语境中的含义,提升字词运用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熟练背诵诗歌,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对比分析、情境创设等多种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和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仔细学习诗歌中对比的写作手法,从诗句的内容、结构、表达效果等方面深入分析,体会其对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尝试运用对比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赞美之情,深入了解鲁迅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励学生向鲁迅学习,培养为人民奉献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诗歌中两种人的不同表现和结局,从诗句的细节描写中剖析两种人的本质特征,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

全面体会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包括每节诗中两种人的行为、态度、命运等方面的对比,感受其强烈的表达效果,理解对比对于塑造人物形象和彰显主题的重要意义。

2.教学难点深刻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领悟作者对生死、人生价值的深层思考,透过诗歌理解鲁迅精神的实质,引导学生将这种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分析法、情境教学法、拓展延伸法、读写结合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在多媒体上展示鲁迅先生的多张经典照片,包括鲁迅先生在书桌前写作的照片、与进步青年交流的照片、在演讲的照片等,同时播放一段舒缓且略带沉思氛围的音乐,如《沉思曲》。

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些鲁迅先生的照片时,你们心中浮现出的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你们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呢?比如他的作品、他的思想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所知道的关于鲁迅先生的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上册说课稿-27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人教部编版《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说课稿一、说教材《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本组课文集中了关于鲁迅先生的4篇文章,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鲁迅先生,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

诗人参观了北京的鲁迅故居,看了鲁迅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联想到鲁迅一生不懈的奋斗,诗人感慨地说:“人民的爱憎是分明的,对于为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由此他写下了这一首哲理诗。

这首诗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哲理,诗中提炼了几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形象,在对比中深化主题,从而抒发纪念鲁迅先生的感受,颂扬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

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

在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二、说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3.结合诗歌及本单元的课文和搜集的资料,说说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要通过诵读“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根据以上理念和本组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将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真切感悟做人的真谛,结合诗歌及本单元的课文和搜集的资料,说说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作为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真切感悟做人的真谛,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作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本篇课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诗人在诗歌中的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应该让学生在阅读和诵读中加以体会。

为此,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讨论法。

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前一种人”和“后一种人”的表现及结局的不同,理解这两种人分别是什么样的人,进而赞颂哪些人,贬斥哪些人。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同学交流,享受自学成功的喜悦。

诵读法。

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诗歌要用感情去读。

通过诵读,学生在大脑中能产生意向的联想,进而加深对诗歌的体验。

为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多方位、多形式去读,同时教师也注意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味诗意和诗情。

四、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以前面学习的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进行回顾导入,将学生再次带入到鲁迅逝世的场景中,感受人们对他的爱戴。

适时补充本诗的写作背景,奠定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为学生理解内容做好铺垫。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流畅。

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倾听,练习朗读。

指七名学生分节读,教师随机点拨。

本首诗学生读通顺是没问题的,但这首诗歌感情色彩强烈,爱憎分明,重点是要读出感情。

因此播放音频朗读,一是让学生在倾听中感受诗人的强烈感情,二是仿照练习,读好节奏、声调等,帮助在理解诗歌后更好地感情朗读。

默读并思考:这首诗在内容和写法上你发现了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引导学生感受诗歌对比和反复的特点,找出具体的对比内容,为后面的理解学习做好准备。

(三)自主感悟,诵读悟情。

1.自由读第一节,质疑探究。

让学生自由读第一节诗,读中质疑,提出问题探究。

根据学生的质疑,相机引导理解“活”“死”的深刻含义课前做好预设,设计好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哪种人虽生犹死,哪种人虽死犹生?请同学们读2、5节。

2.学习2、5节。

根据前面对比写法的体会,直接以对比朗读的方式来学习领会诗歌内容。

结合词句的理解,指导读出感情。

配合泾渭分明的课件展示内容,让学生直观感受两种人的做法和下场,激起学生的感情。

师生合作朗读,加强感情表达。

3.自主学习3、6节,4、7节让学生自由选择一组,练习朗读,读出理解和感情,展示朗读。

男女生分别领读,带读。

学生汇报读。

评议,生评,师评。

在师生的评议中,自然地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对感情的把握,并通过朗读的形式准确地表达出来。

引导提炼中心,加深对“有的人”的理解。

分列板书“流芳千古”和“遗臭万年”,学生把“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写在对应的词语下。

此处设计一来丰富学生对“有的人”内涵的理解,二来丰富学生的积累,锻炼学生的表达。

(四)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将诗歌变序,师生再次合作感情朗读全诗,体会诗歌表达的对鲁迅的崇高敬意和无限怀念,深化对鲁迅的认识。

让学生结合单元学习及搜集的资料,说说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立足在单元整体上,串起单元的主题,让学生对鲁迅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从鲁迅延伸到千千万万的为革命事业和人民解放而奋斗牺牲的烈士们,以及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们,让学生从这首诗展开去,仿照教师变序的诗,朗读、歌颂心中这样的英雄。

(五)课堂总结。

本课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一首哲理诗,全诗共七节,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

诗歌运用对比手法,列举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热情歌颂了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无情鞭挞了反动统治者。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谈谈我的板书,本次板书仿照课文的对比手法,摘录诗歌中重点词句,分列两种人不同的态度和下场,表现了对压迫人民的反动统治的无情鞭挞,对甘为人民和革命献身的伟大精神的崇高赞扬。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虽活着虽死了却死了却活着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甘愿作野草,等着火烧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春风吹到处是野草骑在人民头上俯首甘为牛马人民把他摔垮人民永远记住他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7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人教部编版)27*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文本分析:这首诗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

诗歌通过两种人的对照,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倾注了无限深情,表达了崇高的敬意;而对高踞在人民头上的人,则无情地揭露,表明了满腔的愤懑。

诗歌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了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

教学本课时,教师应注意结合学过的课文,使学生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体会。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还可在理解整首诗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两类不同的人,他们的境遇又有什么不同,从中感受到要像鲁迅先生一样,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这首诗意蕴深厚,但教学时注意不要把本首诗的主题过分拔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让他们在加深对鲁迅的了解的同时真切感悟到做人的真谛。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一心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诗句。

课时安排:1课时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揭示新课。

导语:同学们,通过对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出示课件,教师朗读或者指名让学生朗读。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身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

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简介诗人臧克家。

(课件出示诗人臧克家的简介,学生自读了解。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

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

主要诗集有《烙印》《罪恶的黑手》《运河》《从军行》《一颗新星》《春风集》等。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读正确。

3.范读引领,指导朗读和重音。

(1)教师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读好停顿和重音。

(教师示范第一节,指名练习第二节,自由完成第三到七节。

)4.播放名家朗读录音,学生再读诗歌,读出情感。

5.思考:这首诗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层次梳理:第一部分(第1节):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观点。

第二部分(第2—4节):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第5—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对比品读,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全诗,注意诗歌独特的写法,说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学生会很容易发现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学生汇报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再细细读一读,发现诗歌中有更精巧的安排——第2、3、4节对比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第5、6、7节对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这两部分内容又是一一对照的。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可以将对应的小节放在一起进行学习。

(2)结合第1节诗,感受作者的态度。

过渡:通过对比,大家发现“有的人”指的是哪两种人呢?这两种人最本质的不同是什么?大家能用两个词语概括一下吗?(板书:虽生犹死——虽死犹生,对比。

)思考:对这两种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预设:学生可能汇报出几种态度:对有的人,作者是批判、鄙视、痛恨的;对有的人,作者是赞扬、热爱的。

可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充分激发学生情感。

(3)理解第2节与第5节诗。

①指名读,评议:他(她)读出了什么感情?(对敌人的恨,对人民的爱。

)②探讨:第2节诗中有两个动词体现了两种人的不同,请找出来,再加以体会。

(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

一个“俯”字,写出了鲁迅先生甘于俯下身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预设:可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提到的几件事,更深刻地体会鲁迅先生关心人民、愿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格。

资料链接:“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

《自嘲》全诗为:“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