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诗五首》课件3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30.诗五首课件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30.诗五首课件人教版

杜甫身处茅屋,怎么会突发狂想,要“大庇天下”呢?这和杜甫的思想密切相关。

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对他影响非常大,使他从小就立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

由于仕途不顺,生计窘迫,使他有机会接近下层社会,关心民生疾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的诗篇。

他晚年客居成都,靠朋友接济为生,但忧国忧民之心不减,他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发出的不止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

诗人由自己的苦难想到“天下寒士”,在这受冻的长夜,诗人首先想到是并不是自己,他甚至说,要能看到这样的广厦,冻死也心甘情愿。

其真挚的感情是不容置疑的。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让我们回顾一下,看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饱含爱国之情的语句岑参解题: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为“高岑”。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754 ),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

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裘qiú衾 qīn 掣 chè着 zhuó瀚 hàn 阑 lán 羌 qiāng 字词读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八年级语文下册《诗五首》3人教版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八年级语文下册《诗五首》3人教版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写作背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域闹饥 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 (现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现甘肃成县) 到了四川。在亲友旳帮助下,在成都西郊旳浣 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临时安定旳生 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 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 面上旳安逸,掩饰不住他旳贫穷,更不能冲淡 他那一贯旳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 秋天,一场暴风雨攻击了他旳茅屋,再一次把 他从浪漫旳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 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解题: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754 ), 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 使封常清旳判官。同任判官旳武某 归京, 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 之作。“白雪歌”即“白雪之歌”, “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 雪中送别诗。作者岑参(715— 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 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 为“高岑”。
比 多喻 出像样叉白旳人 于路云船生 偶渡一帆遇尔传此过过合。说前日伊,月无大尹梦之常见乘边海,汤舟。
一:设宴 美酒 朋友旳深厚友谊 佳肴
停杯投箸 拔剑四顾 胸中郁积旳苦闷
欲渡黄河
二、 将登太行
“冰塞川” “雪满山”
象征对某种理想旳追求。
象征仕途旳艰难、人 生道路上旳艰难险阻
诗以“行路难”比喻世 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 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 产生 旳不可克制旳激愤
在人境
(果)←心远地自偏(因)
无车马喧
1、作者居住在众人聚居旳地方, 为何没有车马喧嚣旳烦恼?为 何生活如此平静、心灵如此安 宁?
因为心境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 不慕官场荣禄。因而“心远地自 偏”[平和旳心态必然拥有平和旳 生活]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五首》ppt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五首》ppt课件
30.诗五首
1.生难字。(12 分) 结庐 ( .
lú )
金樽 ( zūn ) .
狐裘 ( qiú) .
n ) 庇 护( bì ) 歧 路( qí ) 阑 干( lá . . .
突兀 ( wù ) 风掣 ( chè) 琵 琶( pí ) . . .
n ) 挂罥 n) 吟 n) 瀚 海( hà ( juà 鞭( yí . . .
3.通假字。(1 分) “羞”通“馐”,美味 玉盘珍羞直万钱( 的食物;“直”通“值 ) ”,价值 4.一词多义。(3 分) 今安 在( 代词,哪里 ) . 得广厦千万间( 副词,如何 ) (1)安安 . 形容词,安稳 风雨不动安 如山( ) .
动词补语,停住 唇焦口燥呼不得 ( ) . 广厦千万间( 动词,得到 ) (2)得安得 . 将军角弓不得 控( 动词,能够 ) .
筷子 )

) )

(10)唇焦口燥呼不得 ( 喝止不住 ) ... (11)将军角弓不得控 ( 拉开 ) .
(12)秋天漠漠向 昏黑( 渐近 ) . (13)瀚海 阑干百丈冰( .. (14)落红 不是无情物( . (15)高者挂罥 长林梢( .
沙漠 ) 花
) )

(16)大庇 天下寒士俱欢颜( 遮盖、掩护 ) . (17)风掣 红旗冻不翻( 拉,扯 ) .
(8)我们常说“可意会,不可言传”,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
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 欲辨已忘言。 与其意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一、课内阅读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本诗的最后两句,诗人在花开花落的变化中寄寓 了怎样的深意?(2分) 诗人以“落红”暗喻自己是具有爱国情怀的志士,“ 化作春泥更护花”表达了诗人想要继续为国效力的愿

八年级语文下《诗五首》ppt课件(人教版)完美版

八年级语文下《诗五首》ppt课件(人教版)完美版
采菊 包 含 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 俗 然
然的情趣。自我高洁的 的 合
表现。悠然自得的心情 天 一
南为陶诗意境、风格的名句, 然 我
宋代大诗人苏轼赞叹:“因采菊见山, 的 合
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意一
而王国维称其为“无我之境”,这时 趣 的
物我合一,浑然一体。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dǒ。u)十千: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一山斗。酒值十千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钱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据风《破史浪记-会-齐有太公时世,家直》 挂合云用帆这济两沧句海典。故,是
载,吕尚(姜太公)曾
在到渭周比水文边王喻垂,远钓 被大,重后用抱来遇 负得以实现


行茅 路屋
难 秋为
白 雪
风 所
己破 亥歌
歌 送 武 判 官
杂归
诗京
饮酒 陶渊明
朗 读 欣 赏
饮酒
陶渊明(365-427),一名 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
陶渊明 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二
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
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
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
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
思考讨论
5、《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 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 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 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小结
在人境
(果) ←心远地自偏(因)
无车马喧
悠然 → 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诗五首》课件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诗五首》课件
• 一、背诵默写: 1、诗中借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抒发作者 恬淡高远心境的诗句是 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 2、诗歌中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歌咏人 生的渴望的诗句是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 “诗仙”之称。少年抱负宏大。天宝(742年) 由友人道士吴筠推荐,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 做一名文学侍臣,以诗赋为朝廷点缀升平。因与 权贵不和,被迫“赐金放还”;安史之乱起,参 加永王李璘幕府,后受株连,流放夜郎,遇赦东 归,后病逝于当途。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 人。其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形成了飘逸、奔 放、雄奇、壮丽的风格。有《李太白集》。
背景\题解: 李白在长安生活前后虽不满两年,却使李 白认识到朝廷的腐朽黑暗,认识到实现自 己理想的艰难。离天长安以后,他写了不 少诗篇反映英雄失路的惆怅,这首诗即其 中之一。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 是乐府旧题,多写进途艰难和离别的伤悲。 李白于天宝三年(744)离于长安时,以 《行路难》为题写了三首诗,这是第一首 , 是一首乐府体诗。
韵译】: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 肴菜,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 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 的风雪早已封山。 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 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 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南山:庐山。
以美丽的自然景物烘托悠闲自得的情趣。
“悠然见南山”中“见”,有本子作 “望”。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 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 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诗词曲五首》ppt课件(52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诗词曲五首》ppt课件(52页)
❖ 咏史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类型。许 多咏史诗,不仅是对历史沧桑的歌咏,更包 孕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即所谓名为咏史, 实为咏怀。在这首诗中,赤壁之战已不是作 者关注的重点,历史兴亡之感才是本诗所要 表达的情感,只是表现得形象含蓄而已。

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与“万木春”则 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但这两句诗

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

了哲理,或可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后人用

பைடு நூலகம்
此诗句,并不和刘诗原意契合,而指新生事

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4.结合诗题,说说尾联的用意。

回应题目,点明酬谢之意,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 表现诗人虽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
会关着二乔。 ❖ 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
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 历史上一般怎样评价赤壁之战? 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周瑜火烧赤壁,是历史上以少
赤 胜多的著名战役,多赞美之词。诗 壁 人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
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 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 结果。

境界。
首联:回顾贬谪生活 颔联:感慨世事变迁 颈联:预示发展前景 尾联:与友乐观共勉
坚定乐观 豁达进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 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 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 和乐观精神。
杜牧
杜 牧 (803—852) 晚唐诗人。字牧之。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因晚年曾居长安城 南樊川别墅,后世因此 称之为“杜樊川”。与 李商隐齐名,并称“小 李杜”。

原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30《诗五首》教学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原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30《诗五首》教学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 “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 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 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3)“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什么意思? 人的自然本性。
(4)这首诗中“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被视为名句而流传千古,请你谈谈对这些诗句的理解。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趣。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 陶冶情操。
2.《行路难》(其一) (1)教师播放配乐朗读磁带,学生循声低和。 (2)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朗读节奏有两种划分方法:音节划分、意义划分。七言古诗的节奏一般 有“二二三”式或“二三二”式,这首诗七字句均为“二二三”式。 (3)教师领读两遍,学生自由练读,注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1.《饮酒》(其五) (1)教师播放终南山美景:夕阳西斜,终南山中暮霭缭绕,日光斜斜拂照, 山中归鸟啁啾,一片安谧宁静。 (2)多媒体声屏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看画面边听朗读,初步感知诗 歌。 (3)学生大声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及韵律。 教师作朗读提示: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全诗应读得舒缓、悠然。
重点 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 名句。 难点 1.理解《饮酒》(其五)中“心远地自偏”。 2.探讨《行路难》(其一)的主旨。 3.如何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 高理想? 4.对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理解。 5.怎样理解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化作春泥更护花”?

八年级语文下册《诗五首》课件3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诗五首》课件3人教版

秋风破屋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心情苦痛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群童抱茅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 无可奈何 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破屋漏雨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忧思不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诗人推己及人,希冀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广厦千万间”,使 风雨不动安如山。 “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 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感。
《 陶饮 渊酒 明 》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 名潜,字渊明,一字元 亮,东晋时期著名的山 水田园诗人、辞赋家、 散文家。曾著《五柳先 生传》以自况,卒后朋 友私谥“靖节”,故后 人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道 回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 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 从中我们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 还在规劝其他人。 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前两句 写人是紧密相关的,这个“理”为前两句的 “悠然”的行为提供哲理基础。万物自由自 在,率性而动,正如他摆脱繁琐困顿,悠然 自得。
白雪歌 漫天大雪图(前10句) 难雪 以天 忍奇 受寒
愁沙 云漠 惨冰 淡封
送武判官归京
雪中送别图(后8句) 寄设 寓宴 感饯 慨别
无依 限依 惆惜 怅别
遍大 地雪 银纷 妆飞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诗五首》课件3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诗五首》课件3

岑参
解题: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
荆州)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 并称为“高岑”。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754 ),岑参再度出 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 任判官的武某归京,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 送别之作。 “白雪歌”即“咏雪之歌”,“送武判官归 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sāng丧乱 sàng 丧失

zhǎng cháng
成长 长林梢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 写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 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顽童抱茅 景 无可奈何 记 长夜沾湿 事
忧思不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诗人推己及人,希冀 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广厦千万间”,使 抒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天下寒士俱欢颜”, 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 臆
感。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 样的思想感情?
比喻奸佞当道, 世路艰难。
•诗人引用吕尚、伊尹的 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现实之路虽然 坎坷险阻,但 梦还在,理想 还在。
诗人剧烈情感起伏的线索:
“金樽清洒”、“玉盘珍羞”——欢乐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 内心苦闷抑郁 “冰塞川”、“雪满山”
“垂溪碧钓”、“乘舟梦日”——昂扬、明朗
“行路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特色1
一、剧烈的情感起伏和急切的心理变化
——欢乐 “金樽清洒”、“玉盘珍羞”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 内心苦闷抑郁
“冰塞川”、“雪满山”
——昂扬、明朗 “垂溪碧钓”、“乘舟梦日”
“行路难……”
——阴沉、低落,再度 陷入苦闷彷徨之中 ——复又振起,表示了对美好前景 “长风破浪”、
“济沧海” 的热忱希望和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解题: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754 ), 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 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 归京, 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 之作。“白雪歌”即“白雪之歌”, “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 雪中送别诗。作者岑参(715— 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 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 为“高岑”。
对前景的希望与信念。 (2) 南朝名将宗悫的典故,铸造出一个雄姿英
发、勇往直前的壮士的形象。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
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 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 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 集》,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 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 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秋风破屋 风 白 心情苦痛 天
屋外 事
现实
水 到 渠 成
群童抢茅 无可奈何
长夜沾湿 忧思不绝
自己
推 雨 黑夜 屋内 人 己 及 人
理想
广厦千万间
天下寒士
关 心 民 生 忧 国 忧 民
让我们回顾一下,看一下我们还学过 哪些饱含爱国之情的语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___韩愈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 • •
秋风破屋 写 景 群童盗茅 记 事 破屋漏雨 期盼广厦直抒胸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3)本诗第一节在对 天灾进行客观描写 的过程中注入诗人 何种情感?
茅屋骤破,内心痛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4)本诗第二节中诗人 “归来倚仗自叹息”, 请发挥联想,说说诗人 叹息什么?
叹息自己遭受天灾人欺 叹息民不聊生,人情冷漠 叹息……
裘 qiú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
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 之称。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
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 形成了飘逸、奔放、雄奇、 壮丽的风格。有《李太白 集》。
背景\题解: 李白在长安生活前后虽不满两年,却使李白认 识到朝廷的腐朽黑暗,认识到实
现自己理想的艰难。离天长安以后,他写了不 少诗篇反映英雄失路的惆怅,这首诗即其中之 一。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是 乐府旧题,多写进途艰难和离别的伤悲。李白 于天宝三年(744)离于长安时,以《行路难》 为题写了三首诗,这是第一首 , 是一首乐府体 诗。

5、《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 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 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 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 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在人境 无车马喧
(果) ←心远地自偏(因)
悠然 → 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 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
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飞鸟还,大自然恬淡飘 逸,各有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如止水,如明镜。 大自然的纯真意趣投映到他心里,自己的感受也从大自然中 折射出来。
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 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 义? a、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 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 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b、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 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 有其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 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 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 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一:设宴
美酒
朋友的深厚友情
佳肴
停杯投箸 拔剑四顾
欲渡黄河 二、 将登太行
胸中郁积的苦闷
“冰塞川” “雪满山”
象征仕途的艰难、人 象征对某种理想的追求。 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诗以“行路难”比喻世 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 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 产生 的不可抑制的激愤 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 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 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 展 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 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 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 主义的情调。
重新唱出高昂乐观的调子。
写作特色2
二、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
1.细节描写——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形象地揭示了英雄 失意、抑郁悲愤的愁怀。 2.比兴、象征手法—— “冰塞川”、“雪满山”以自然景象象征人世现象, 以路途艰险比说世途艰难。 3.用典——
(1)吕尚和伊尹的传说抒发了诗人的抱负,表现
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诗人 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 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 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 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 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在人境 无车马喧
(果) ←心远地自偏(因)
1、作者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 为何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恼?为 何生活如此安静、心灵如此安 宁? 因为心境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 不慕官场荣禄。因而“心远地自 偏”[平和的心态必然拥有平和的 生活]
凡 包 含 脱 采菊 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 俗 趣。自我高洁的表现。悠然自 的 得的心情 天 南山 静穆超然的胜景 真 自 在这种意境中包含丰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脱俗 然 的牵挂,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 的 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 意 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都被视为陶诗意境、 趣 风格的名句,宋代大诗人苏轼赞叹:“因采菊见山, 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而王国维称其为“无我之 境”,这时物我合一,浑然一体。
陶渊明
构筑居室。
陶渊明
《饮酒》共二十首,都 是酒后偶然的题咏,不 是一时所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如此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傍晚、 近黄昏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的时候。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人生的真正意义
人类聚居的地方。
自得的样子
结伴回家
末二句用《庄子》语。《庄子 齐物论》:“辨也者,有不 辨也,大辨不言。” 《庄子· 外物》:“言者所以在意也, 得意而忘言。””诗意是说从大自然的启示,领会到真意, 不可言说,也无待言说。此指人生真意不知如何用言语来 表达。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 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景 物 描 写
山间夕阳
渲染隐居之所的宁静和诗人悠然的心境。
飞鸟归林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 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 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 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 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 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 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 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情感升华,由记 叙一家之苦到大抒忧 国忧民之情;表达由 含蓄压抑到大声疾呼。
秋风破屋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心情苦痛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群童抢茅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 无可奈何 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破屋漏雨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忧思不绝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诗人推己及人,希冀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广厦千万间”,使 风雨不动安如山。 “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 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感。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 人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超
与 自 然 合 一 , 物 我 合 一 的 意 境
3、“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 “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 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 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 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 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 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 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
陶渊明(365-427),一名 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 陶渊明 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二 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 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 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 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 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 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以 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 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 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 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 辞》、《桃花源记》、《归园 田居》、《饮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