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查房
![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查房](https://img.taocdn.com/s3/m/61798dac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a3.png)
通过记忆、注意、思维等方面的训练 ,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心理干预和家庭支持重要性
心理干预
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进行心理疏 导和干预,减轻焦虑、抑郁等情绪。
VS
家庭支持
鼓励家属参与康复训练,提供情感支持和 生活照顾,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
05
出院前健康教育与随访计 划
日常生活注意事项提醒
发病机制
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由于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原因导 致血管破裂,使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刺激脑膜引起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等 症状。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典型症状为突发剧 烈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等 。部分患者还可出现意识障碍、癫痫 发作、偏瘫、视力视野障碍等表现。
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 ,保持情绪稳定,以降低再 次出血的风险。
合理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用力排便导致颅内压增 高。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 限酒,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 。
积极控制高血压等慢性疾病 ,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 脂等指标。
药物使用指导及调整建议
1
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不要随意更改剂量或 停药。
03
对于有后遗症的患者,应根据医生建议进行相应的 康复治疗和训练。
紧急情况自救互救技能培训
01
了解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紧急症状和处理方法,如突然头痛、呕 吐、意识障碍等,应及时就医。
02
学习基本的自救技能,如保持呼吸道通畅、止血、防止跌倒等
。
了解互救技能,如心肺复苏等,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提供帮
03
助。
心率与心律监测
定时测量心率和心律, 注意有无心律失常。
最新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分析
![最新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29ab6de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62.png)
最新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外科急症,通常由动脉瘤破裂引起。
本文将对最新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进行分析。
病例概述:- 患者性别:女性- 年龄:50岁- 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 主要症状:剧烈头痛、呕吐、意识丧失诊断与治疗:- 通过头颅CT检查确定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紧急进行动脉血管造影以评估动脉瘤情况- 选择开颅手术治疗,成功夹闭动脉瘤并止血疾病分析:- 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病因之一是动脉瘤破裂,本例中患者的动脉瘤位于颅内动脉- 高血压和糖尿病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因素,可能与动脉瘤形成相关治疗效果与建议:- 手术治疗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夹闭动脉瘤并防止再出血- 患者在手术后逐渐恢复意识,头痛和呕吐症状缓解- 建议患者以后定期进行复查,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减少再发病的风险结论:本病例呈现典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特征,及时准确的诊断和积极的手术治疗对患者的病情恢复至关重要。
预防高血压和糖尿病,定期进行复查是预防再发病的关键措施。
参考文献:1. Peterson EC, et 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updates i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Cleve Clin J Med. 2016;83(7):571-584.2. Larsson E, et 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epidemiology, risk factors, and cause of death. J Stroke. 2018;20(2):71-76.。
中 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
![中 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e3f0454b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b3.png)
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为了提高我国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治水平,规范临床诊疗行为,特制定本指南。
一、定义与流行病学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它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左右。
在我国,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率约为 6 20/10 万人年。
发病年龄多在 40 60 岁之间,女性略多于男性。
常见的病因包括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烟雾病等。
二、临床表现1、头痛突发的剧烈头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症状,常被描述为“一生中最剧烈的头痛”。
疼痛多位于额部或枕部,可向颈部、肩部放射。
2、呕吐由于颅内压增高,患者常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3、意识障碍轻者表现为短暂的意识模糊,重者可出现昏迷。
4、颈项强直是脑膜刺激征的表现之一,患者颈部肌肉强直,活动受限。
5、眼部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瞳孔不等大、眼底玻璃体下出血等。
6、其他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偏瘫、失语、癫痫发作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三、诊断1、头部 CT 检查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方法,发病后 1 天内 CT 诊断的准确率接近 100%。
2、腰椎穿刺如果 CT 检查结果阴性,但高度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可行腰椎穿刺检查。
但需注意在颅内压明显增高时,应避免此项操作,以免诱发脑疝。
3、脑血管造影包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 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是明确病因的重要手段。
四、治疗(1)绝对卧床休息 4 6 周,避免用力和情绪激动。
(2)保持病房安静、舒适,减少探视。
(3)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
(4)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氧。
(5)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2、降低颅内压常用的药物有甘露醇、呋塞米等。
如果颅内压过高,出现脑疝征象,应考虑行去骨瓣减压术。
蛛网膜下腔出血健康宣教
![蛛网膜下腔出血健康宣教](https://img.taocdn.com/s3/m/b3fa3086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14.png)
如何预防?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有助于降 低风险。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预防的重要基础。
如何预防? 定期检测
定期检查血压和胆固醇水平,确保健康状况良好 。
高血压和高胆固醇是主要的诱因。
如何预防? 戒烟限酒
戒烟和适量饮酒可显著降低疾病风险。
有助于维持血管健康,减少出血风险。
治疗方法与康复
蛛网膜下腔出血健康宣教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2. 谁会受到影响? 3.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4. 如何预防? 5. 治疗方法与康复
什么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什么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定义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部蛛网膜下腔内出血,通 常由脑血管破裂引起。
此类出血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
突发剧烈头痛、呕吐、意识模糊等症状需立即就 医。
这些症状可能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警示信号。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紧急处理
若怀疑出血,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尽快前往医 院。
时间是挽救生命的关键。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后续检查
医生会进行CT或MRI检查确认出血情况。
及时诊断有助于制定有效治疗方案。
如何预防?
什么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常见原因
最常见的原因包括动脉瘤破裂、外伤、血管畸形 等。
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早期识别和预防。
什么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发病机制
出血后,脑部压力增加,可能导致脑组织损伤和 血液循环受阻。
及时治疗对于减轻损伤至关重要。
谁会受到影响?
谁会受到影响? 高风险人群
高血压、吸烟、家族史等因素会增加发病风险。
治疗方法与康复 急救措施
在医院,医生会根据出血量和病因选择合适的治 疗方案,包括手术或药物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什么原因引起的](https://img.taocdn.com/s3/m/adaa9078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56.png)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这可不是一个陌生的医学名词,但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可能对它的了解并不多。
简单来说,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比较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往往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健康威胁。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会引发这种状况呢?首先,动脉瘤破裂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一个常见且重要的原因。
动脉瘤就像是脑血管壁上鼓起来的一个薄弱的“小气球”。
正常的血管壁是坚韧而有弹性的,但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血管壁局部变得薄弱,血液的压力会使得这个薄弱部位向外膨出,形成动脉瘤。
当这个动脉瘤承受不住血压的冲击,或者受到其他刺激时,就可能破裂,导致大量的血液涌入蛛网膜下腔。
那什么情况下容易形成动脉瘤呢?一些先天性的因素可能使得某些人的血管壁本身就比较薄弱,容易出现动脉瘤。
另外,高血压也是一个重要的“幕后推手”。
长期的高血压会不断冲击血管壁,增加动脉瘤形成和破裂的风险。
除了动脉瘤破裂,动静脉畸形也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一个原因。
动静脉畸形是指动脉和静脉之间出现了异常的短路通道,这些异常的血管结构容易破裂出血。
再者,头部外伤也可能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
比如在交通事故、剧烈运动中的意外碰撞,或者从高处跌落等情况下,头部受到强烈的撞击,使得脑血管受到损伤,从而引发出血。
还有一些相对少见但也不能忽视的原因。
比如某些颅内肿瘤,特别是一些血管丰富的肿瘤,可能会因为肿瘤组织的生长、侵犯或者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
另外,一些全身性的疾病也可能与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关。
比如血液系统的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会影响血液的凝固功能,使得出血的风险增加。
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增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风险。
长期大量吸烟、酗酒,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
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用力排便等情况,会导致血压突然升高,增加脑血管的压力,从而增加出血的可能性。
总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了解这些原因,对于预防和早期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重要的意义。
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https://img.taocdn.com/s3/m/dda5f2c2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32.png)
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 ),占急性脑卒中的10%左右,多表现为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甚至出现意识障碍,重者危及生命。
颅内血管破裂,血液流人蛛网膜下腔,称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 )。
分为外伤性和自发性两种情况。
自发性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为脑底或脑表面血管病变所致血液流入到蛛网膜下腔;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为脑内血肿穿破脑组织,血液流人蛛网膜下腔。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原因:颅内动脉瘤破裂、血管畸形、烟雾病、动静脉瘘等。
一般症状主要包括:头痛:动脉瘤破裂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头痛被患者描述为“一生中经历的最严重的头痛”。
脑膜刺激征:以颈部强直(脖子发硬,不能前倾、低头)最多见。
眼部症状:大约20%的患者出现玻璃体下片状出血,部分患者可出现眼球活动障碍。
精神症状:部分患者出现欣快、谵妄、幻觉,均为非特异性表现。
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首先选择头颅CT平扫,可见大脑外侧裂池、前纵裂池、鞍上池、脑桥小脑脚池、环池和后纵裂池高密度出血征象。
如果CT 扫描结果阴性,建议完善腰椎穿刺检测脑脊液,均匀血性脑脊液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特征性表现。
其次,应该完善相关检查查找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因。
常用的检查手段为:CT血管成像(CTA)和MR血管成像(MRA)。
医疗机构条件具备、患者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建议尽早完善全脑血管造影(DSA),以确定有无动脉瘤、出血原因、治疗方案、判断预后。
全脑血管造影仍是临床明确有无动脉瘤的诊断金标准,可明确动脉瘤的大小、位置、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是否合并脑血管痉挛等解剖学特点。
但全脑血管造影有一定的时限要求:一般在出血3天内或3周后进行该项检查。
治疗原则:防治再出血,降低颅内压,防治继发性脑血管痉挛,预防并发症,针对出血原因手术治疗原发病。
防治再出血:绝对卧床休息-6周,控制收缩压在160mmHg以下,早期短程(<72小时)应用抗纤溶药物(6-氨基己酸、氨甲苯酸、酚磺乙胺等)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是有益的。
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https://img.taocdn.com/s3/m/5223980e227916888586d717.png)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又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常见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中国发病率约为 2.0/10万人年,亦有报道为每年6-20/10万人。
还可见因脑实质内,脑室出血,硬膜外或硬膜下血管破裂,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发病原因凡能引起脑出血的病因均能引起本病。
常见的病因有:1、颅内动脉瘤占50-85%,好发于脑底动脉环的大动脉分支处,以该环的前半部较多见;2、脑血管畸形主要是动静脉畸形,多见于青少年,占2%左右,动静脉畸形多位于大脑半球大脑中动脉分布区;3、脑底异常血管网病(moyamoya病)约占1%;4、其他夹层动脉瘤、血管炎、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结缔组织病、血液病、颅内肿瘤、凝血障碍性疾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
5、部分患者出血原因不明,如:原发性中脑周围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导致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大量饮酒、既往有动脉瘤破裂病史、动脉瘤体积较大、多发性动脉瘤等。
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者的动脉瘤体积更大,且更常出现多发性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机制动脉瘤是动脉壁因局部病变(可因薄弱或结构破坏)而向外膨出,形成永久性的局限性扩张。
动脉瘤的形成可能是由动脉壁先天性肌层缺陷或后天获得性内弹力层变性或两者联合作用导致。
所以动脉瘤的发生一定程度上有遗传倾向和家族聚集性。
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一级亲属中,约4%患有动脉瘤。
但颅内动脉瘤不完全是先天异常造成的,相当一部分是后天生活中发展而来的,随着年龄增长,动脉壁的弹性逐渐减弱,在血流冲击等因素下向外突出形成动脉瘤。
无论是动脉瘤破裂、动静脉畸形病变血管破裂还是血压突然增高使血管破裂其他情况,均导致血流入脑蛛网膜下腔,通过围绕在脑和脊髓周围的脑脊液迅速扩散,刺激脑膜,引起头痛和颈强直等脑膜刺激征。
《蛛网膜下腔出血》课件
![《蛛网膜下腔出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f0dd49b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9f.png)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 情愉悦。
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遵循医生指 导进行治疗。
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
及时就医
避免头部受到剧烈震动或情绪过度激动, 减少发病风险。
如果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应立 即就医检查。
康复训练
认知康复
通过认知训练、记忆训练等方法改善认知功 能。
语言康复
针对失语症患者进行语言康复训练,提高语 言表达能力。
《蛛网膜下腔出血》课 件
目录 CONTENT
• 蛛网膜下腔出血概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方案与原则 • 预防与康复 • 病例分析
01
蛛网膜下腔出血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 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分类
根据病因,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分为自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 出血主要由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引起;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则由脑实 质内出血、脑室出血等引起。
应对技巧
教授患者应对压力和困难的方法和技 巧,增强应对能力。
05
病例分析
病例一: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
患者信息
患者男性,56岁,因突发头痛、呕吐、视力模糊就诊。
诊断
CT扫描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伴有脑积水。
治疗
行脑室穿刺引流术,降低颅内压,缓解症状。
预后
患者恢复良好,无明显后遗症。
病例二:儿童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感染
起病急,有高热、头痛、 呕吐等症状,脑膜刺激征 阳性,但影像学检查无蛛 网膜下腔出血征象。
偏头痛
头痛呈周期性发作,无脑 膜刺激征,影像学检查无 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膜下腔出血征象。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汇报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汇报](https://img.taocdn.com/s3/m/fe0be94a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02.png)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汇报一、概述: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是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类型,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发病率占急性脑血管病的6%〜10%,患病率为31/10万,发病率为4/10万。
各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多见。
1、含义: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由于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大量血液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
2、SAH分类:(1)原发性SAH: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
(2)继发性SAH:脑实质内或脑室出血,硬膜外或下血管破裂等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蛛网膜下腔者。
(3)外伤性SAH二、临床表现1、先兆症状:约30%-60%的患者在确诊为SAH前数天或数周有明显的或非寻常的严重头痛一预警性头痛及眼痛、复视、恶心、呕吐和头晕等症状。
脑膜刺激症(征) 和畏光症少见。
老年患者意识障碍发生率高。
2、典型临床表现:(1)诱因各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多见,起病突然,发病前多有明显诱因,如剧烈活动、过度用力、情绪激动、异常兴奋、大量饮酒、用力咳嗽及排便等,少数可在安静状态下发病(12%-34%)。
2)典型症状、体征:突然爆裂样剧烈头痛、呕吐等临床表现;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Kernig征,Brudzinski征)明显;25%患者眼底检查可见玻璃体膜下出血,有特异性诊断价值;多数患者无意识障碍,但可有烦躁不安;危重者可有谵妄,不同程度的意识不清及昏迷,少数可出现癫痫发作和精神症状。
三、并发症1、再出血:发病率为11%〜15.3%,再出血的发生时间,国内报道50%发生在2周内,81%发生在1个月内。
是SAH致命并发症,当病情稳定后突然再次剧烈头痛、呕吐、抽搐、昏迷,甚至去大脑强直及局灶性神经定位体征或脑膜刺激征显著加重,可能为再出血,脑CT扫描在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内可见新鲜高密度影,腰穿脑脊液为新鲜血红细胞增多或大量的红细胞。
SAH
![SAH](https://img.taocdn.com/s3/m/b8ae0e2bbd64783e09122b0b.png)
【诊断】
突然发病,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和脑膜刺激征 阳性的患者,无局灶性神经缺损体征,伴或不伴有 意识障碍,可诊断本病;如CSF呈均匀一致血性, 压力增高,眼底检查发现玻璃体膜下出血则可临床 确诊。应常规进行CT检查证实临床诊断,并进行
病因学诊断。
以下为容易引起临床医师误诊的情况,希望引起高度重视:
蔓延至脑实质内则提示动脉瘤性出血,应排除这种特殊情况。 • 预后良好,恢复期短。
【临床表现】 1.年龄及性别 2.诱因及先兆症状 发病前多有明显诱因:如剧烈运动、 过劳、激动、排便、咳嗽、饮酒等;少数可在安静状 态下发病(12%-34%)。20%-50%确诊为SAH前nd-nw 有明显的或非寻常的严重头痛-预警性头痛,其特点:
痫发作。大多数年龄大于25岁的新发癫痫患者可能有
其他病因,但如果癫痫发作后的头痛非常剧烈,仍应 考虑到SAH。
【治疗】
原则是控制继续出血、防治DCVS、去除病因和防止复发。 (一)内科处理 1.安静卧床 2.对症处理
• • • • • • (1)降颅内压: (2)调控血压: (3)镇痛、镇静、镇吐: (4)控制精神症状: (5)抗抽搐: (6)纠正低血钠:
• • • • • 头痛可在任何部位,可单侧也可双侧。 约50%发生在大量SAH之前 通常突然起病, 通常存在1天或2天,但也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或2周不等。 70%出现伴随症状和体征 大约30%病例有恶心和呕吐; 30%患者有颈部疼痛和僵硬; 15%有视觉改变,如视物模糊或双影; 20%的有运动或感觉障碍; 疲乏、眩晕或意识丧失各20%。 • 约50%患者会看医生,但常被误诊。
每例患者至少发现1个动脉瘤的敏感性为69%~100%,而检
测所有动脉瘤的敏感性为70%~97%,特异性为75%~100%。 • CTA 敏感性为85%~98%,与MRA的敏感性相同。具有微 侵袭性。静脉增强检查危险:对比剂过敏;肾功能不全,脱 水和糖尿病等。 • 对MRA检查禁忌症的患者,例如装有心脏起搏器、颅内强 磁性银夹、严重的幽闭恐怖症患者可选择螺旋CT检查。
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措施
![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f7c3bb0f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49.png)
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措施引言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由于蛛网膜下腔的血管破裂导致脑脊液和血液混合,使蛛网膜下腔内出现血肿。
SAH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神经外科疾病,常常伴随着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
因此,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措施至关重要。
护理措施1. 病情评估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病情评估是护理工作中的首要任务。
护士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状况和体温等。
此外,还应注意患者的神经状态和意识水平的变化。
破裂的血管会导致脑出血,可能引起颅内压增高和神经功能障碍,因此及时评估和观察病情是至关重要的。
2. 维持呼吸道通畅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可能受损,导致肌肉无力和吞咽困难。
护理人员应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定期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并及时处理可能的吞咽问题。
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可能需要辅助通气或插管。
3. 控制颅内压由于脑血管破裂导致脑蛛网膜下腔内出血,在局部形成血肿,从而增加颅内压。
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颅内压,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行处理。
这包括保持患者头部稍微抬高的姿势,限制液体和钠盐的摄入,以及按医嘱给予利尿药物。
4. 防治并发症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可能会发生多种并发症,包括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和感染等。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例如,对于可能发生脑血管痉挛的患者,可以给予钙拮抗剂,如尼莫地平或尼氮平。
对于可能发生感染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加强感染控制措施,如定期更换导尿管、留置导管的消毒等。
5. 提供心理支持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对患者和其家属来说有很大的心理压力。
护理人员应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和家属理解疾病,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应对策略。
同时,护理人员还可以提供信息和教育,帮助患者和家属更好地应对疾病,并参与康复计划。
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外科疾病,对护理人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https://img.taocdn.com/s3/m/4d412c9c680203d8ce2f24be.png)
1
2 3
4
蛛网膜下腔出血伴有脑室内出血或者脑实质出血
[临床表现]
1.年龄:各年龄均可发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 而增加,并在六十岁左右达到高峰 。 2.诱因:多在情绪激动中或用力情况下急性发 生。 3.头痛与呕吐:突发剧烈头痛、呕吐、颜面 苍白、全身冷汗。如头痛局限某处有定位意 义,如前头痛提示小脑幕上和大脑半球(单 侧痛)、后头痛表示后颅凹病变。 4.意识障碍和精神症状:多数患者无意识障 碍,但可有烦躁不安。危重者可有谵妄,不 同程度的意识不清及至昏迷,少数可出现癫 痫发作和精神症状。
5.止血剂的应用 6-氨基己酸、止血芳酸 是一种抗纤溶药,能够抑制纤溶酶原激 活因子,使纤溶酶原不被激活成纤溶酶, 从而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保护血管破 裂处形成的凝血块,以达防止再出血。 6.腰穿放脑脊液治疗 当病人剧烈头痛, 用一般止痛药难以控制时,可谨慎地采 用腰穿放脑脊液的方法治疗,以缓解临 床症状。
【发病机制】
当管壁破裂血液涌入蛛网膜下腔,可迅 速引起颅内高压。血液刺激脑膜和血管, 加上血细胞破坏后释放出的各种血管活 性物质,去甲肾上腺素等,可诱发动脉 痉挛,严重时可引起脑梗死。 病理可见蛛网膜下腔有大量积血或血 凝块。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级
分级 1
HUNT&HESS分级 无症状,或轻度头痛,轻度颈项强直
[诊断]
1.突然出现的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 2.脑膜刺激征阳性; 3.均匀血性脑脊液; 4.脑CT可见脑池、脑沟内高密度影。
[治疗]
1.绝对卧床休息 绝对卧床休息4--6w. 有资料表明,蛛网膜下腔出血 第1次发病后的2~4周,复发率和 病死率很高,4周以后复发者大为 减少。而凡能引起血压升高的因素, 如过早活动,情绪激动,用力大便, 剧烈咳嗽等,均可导致再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https://img.taocdn.com/s3/m/4b9f11e7551810a6f524869b.png)
临床表现
一般症状:中青年发病多见,起病突然,多数 发病前有明显诱因(剧烈运动、过度疲劳、 用力排便、情绪激动等);
1.头痛: 动脉瘤性 SAH 典型表现为突发异常剧烈
全头痛,多伴发一过性意识障碍和恶心、 呕吐;动脉瘤逐渐扩张或发生警示性出 血时,可引起局灶性或广泛性头痛的前 驱症状;头痛可持续数日不变, 2 周后 逐渐减轻,头痛加重多提示再出血。 动静脉畸形破裂所致SAH头痛常不严重。
4.精神症状:
25%患者可出现如欣快、瞻妄、幻觉等精神症状,起病后3-4周内 自行消失。
5.其它症状:
脑心综合征、消化道出血、急性肺水肿、局限性神经功能缺损症 状等。
临床表现
动脉瘤的定位症状:
1.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 瘤:
前额、眼部疼痛、血管 杂音、突眼及Ⅲ、Ⅳ、Ⅵ、 Ⅴ1脑神经损害所致的眼动障 碍,其破裂可引起颈内动脉 海绵窦瘘。
临床表现
4.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 脉瘤: 患者出现精神症 状、单侧或双侧下肢 瘫痪和意识障碍等症 状,提示动脉瘤位于 大脑前动脉或前交通 动脉。
临床表现
5.大脑后动脉瘤: 患者出现同向 偏盲、Weber综合征 和第Ⅲ脑神经麻痹 的表现。
临床表现
6.椎-基底动脉瘤: 患者可出现枕 部和面部疼痛,面 肌痉挛、面瘫及脑 干受压等症状。
临床表现
2.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 瘤: 患者出现动眼神 经受压的表现,常提 示后交通动脉瘤。
注:动眼神经麻痹:完全损 害时表现为上睑下垂、眼 球向外下斜视、不能向上、 向内、向下转动,复视, 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 反射均消失。
临床表现
3.大脑中动脉瘤: 患者出现偏瘫、 失语和抽搐等症状, 多提示动脉瘤位于大 脑中动脉的第一分支 处。
蛛网膜下腔出血简介
![蛛网膜下腔出血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7384dc8c83d049649b66589b.png)
放置试验 可凝成血块
不凝
离心试验 上层液无色
红色或黄色
潜血试验 阴性
阳性
细胞形态 正常、完整
皱缩(无特异性)
出现含RBC的吞噬C
CSF压力 正常
常升高
3.脑血管造影
• DSA 是检测动脉瘤的金标准 费时、微创。A瘤在操作过 程中有可能再次破裂,总的破裂率为1%~2%。造影后6 h内 的破裂率为5%,高于预期破裂率。
CT检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是造成SAH临床误诊的 原因之一。 1)CT检查距发病时间越长,敏感性越低或不能检出; CT扫描越早,阳性率越高。
Adams研究: 1d 95%,2d 90%, 5d 80%,7d 50%。 国际合作研究:1d 86%,2d 76%,5d 58%。
2)少量出血可因CT层面范围偏差出现假阴性; 即使是在出血后12 h内行CT检查,采用先进的CT机, SAH患者仍有约2%的阴性率。
非动脉瘤性中脑周围出血 • 发生于20岁以上,多在60~70岁时发病。 • 1/3的患者症状出现前有大强度的活动。 • 临床:头痛发作较A瘤性出血更常呈渐进性(数分而不是数
秒),意识丧失和局灶性症状少见,但仅是短暂性的。约 1/3的患者有短暂性遗忘。起病时癫痫发作可以排除此诊断。 • CT:漏出的血液局限于中脑周围的脑池内,出血的中心紧 邻中脑前方。出血不会蔓延到大脑外侧裂或大脑纵裂前部。 侧脑室后角也可沉积一些血液,但明显的脑室内出血或出血 蔓延至脑实质内则提示动脉瘤性出血,应排除这种特殊情况。
若血管造影阴性,注意最初CT上出血的模式很重要。CT显 示动脉瘤性出血的患者似乎是重复血管造影的最明确指征。
重复血管造影应遵循选择性原则,如第1次造影后有CVS或再 出血,重复造影阳性率为0-22%(5%)。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观察及护理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观察及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cf73c5c3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10.png)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观察及护理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动脉瘤、血管畸形或血管硬化等原因导致蛛网膜下腔出现出血的一种疾病。
蛛网膜下腔是指脑脊液流动的空间,膜下腔出血会导致脑室扩大、颅内压增高,严重时可引起脑血管痉挛、脑梗死甚至死亡。
观察: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观察,包括以下方面:1.神经系统观察:观察患者的神志、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应、肢体活动情况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生命体征观察:定期测量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观察是否存在发热、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或降低等情况。
3.颅内压监测:对于严重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可以行颅内压监测,及时了解颅内压的变化,指导临床治疗。
4.血液检查:定期抽取患者的血液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电解质等,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
5.脑部影像学检查:包括脑CT(或MRI)扫描等,观察脑出血部位、大小、形状等,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护理: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护理措施十分重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卧床休息:患者需要保持卧床休息,头部保持低位,避免剧烈运动或劳累,以减少颅内压的升高。
2.吸氧治疗:给予患者吸氧治疗,维持血氧饱和度的正常水平,促进脑组织的氧供。
3.神经功能保护:加强对患者神经功能的维护和护理,保持空气道通畅,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意识状态、瞳孔等变化,及时发现异常反应。
4.血压控制:根据患者的情况,合理控制血压,以防止脑血管痉挛和再出血的发生。
5.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如降低颅内压的药物、抗惊厥药物等。
6.营养支持:给予患者适当的营养支持,维持患者的营养平衡,促进患者的康复。
7.心理护理:对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积极面对疾病,增强治疗的信心。
8.安全措施:加强对患者的安全保护工作,防止跌倒、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查房课件
![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查房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06f8ddf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9d.png)
如何评估护理效果?
如何评估护理效果? 症状改善
观察患者的症状是否有所改善,如头痛减轻、意 识恢复等。
症状改善是评估护理效果的重要指标。
如何评估护理效果? 并发症发生率
统计护理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并发症发生率的降低表明护理效果良好。
如何评估护理效果? 患者反馈
通过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对护理的满意度及心理 状态。
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查房课件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2. 为什么需要护理? 3. 何时进行护理干预? 4. 护理措施有哪些? 5. 如何评估护理效果?
什么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什么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定义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部蛛网膜下腔内出血,通 常由脑动脉瘤破裂或外伤导致。
出血可能导致神经功能障碍,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
及时发现病情变Βιβλιοθήκη ,便于快速处理。为什么需要护理? 并发症预防
护理需关注并发症如脑水肿、再出血等的预 防。
通过合理护理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为什么需要护理? 心理支持
患者及家属可能面临心理压力,护理人员应 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
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患者恢复。
何时进行护理干预?
何时进行护理干预? 入院后
什么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发病原因
主要原因包括脑动脉瘤、外伤、高血压等。
了解发病原因有助于制定预防措施。
什么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临床表现
常见症状包括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 碍等。
这些症状的出现提示患者需立即就医。
为什么需要护理?
为什么需要护理? 病情监测
护理人员需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神经 功能。
患者的反馈能帮助改进护理质量。
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方法
![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0e23b67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27.png)
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方法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动脉破裂导致出血进入蛛网膜下腔的一种情况。
该情况常见于脑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动脉瘤瘤体内的动脉破裂或动脉瘤术后出血等原因。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严重、紧急的危险情况,需要及时治疗。
以下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方法。
1. 康复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康复治疗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
康复治疗的目标包括恢复神经系统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和预防并发症。
康复治疗通常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职业治疗等。
2. 血管病变修复:对于脑动脉瘤引起的SAH,血管病变修复是关键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动脉内血管手术(endovascular coiling)和开颅手术(surgical clipping)。
动脉内血管手术通过导丝和线圈塞入血管瘤内,堵塞血流,防止再次破裂。
开颅手术则是通过外科手术将夹子夹住脑动脉瘤的颈部,切断血液供应。
3. 身体支持治疗:针对SAH患者,需要给予身体支持治疗,包括监测生命体征、控制颅内压、保持呼吸通畅、维持液体和电解质平衡等。
重症监护病房(ICU)是进行身体支持治疗的常见场所。
4.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SAH治疗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通常使用的药物包括:减压治疗药物,如呋塞米、甘露醇等,用于控制颅内压。
抗抑郁药物,如丙咪嗪、塞乙明等,用于缓解患者的情绪不良。
抗惊厥药物,如苯妥英钠、氯硝西泮等,用于控制患者的癫痫发作。
5. 并发症处理: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如脑积水、血管痉挛、脑梗死等。
对于脑积水的处理,可采用腰穿、脑室引流等方式减轻脑积水的程度。
对于血管痉挛,可以给予钙拮抗剂或其他扩血管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脑梗死,可以采用溶栓治疗或抗凝治疗等。
总之,针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康复治疗、血管病变修复、身体支持治疗、药物治疗和并发症处理。
对于不同的患者,治疗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蛛网膜下腔出血名词解释
![蛛网膜下腔出血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ca359b8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ca.png)
蛛网膜下腔出血名词解释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血液在蛛网膜下腔内的异常出血现象。
蛛网膜下腔是大脑皮质和脑半球表面之间的一层薄膜,其中充满了脑脊液。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严重疾病,常常由于脑动脉瘤自发破裂或动脉瘤破裂引起,也可能由其他疾病如脑出血、脑血管畸形等造成。
脑动脉瘤是最常见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之一。
它是脑血管壁的一种局部扩张,形成类似“球囊”状的结构。
脑动脉瘤破裂时,血液会进入蛛网膜下腔,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动脉瘤破裂的原因可能是遗传基因突变、高血压、动脉壁炎症等。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症状通常是剧烈的头痛,常常被形容为“最糟糕的头痛”。
其他症状包括恶心、呕吐、颈部僵硬以及意识状态的改变。
严重的出血可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的严重损害,如肌肉瘫痪、言语障碍、感觉丧失等。
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使用头颅CT扫描或脑脊液检查。
头颅CT扫描可以显示蛛网膜下腔内的出血,而脑脊液检查可以确定出血的原因。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控制颅内压力、预防再出血以及手术治疗等。
对于脑动脉瘤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治疗通常是必要的,以去除动脉瘤并修复血管壁。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取决于出血的程度和病人的整体健康状况。
严重的出血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和死亡。
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可以显著改善预后。
总之,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通常由脑动脉瘤自发破裂或其他疾病引起。
及早诊断和治疗可以提高预后,对于高危人群,定期体检和监测是非常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各种原因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统称。
临床上分为自发性与外伤性两类,自发性又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由各种原因引起软脑膜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因脑实质内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蛛网膜下腔者成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一般所谓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为原发性的,占急性脑血管病15%左右。
脑的表面由三层名叫脑膜的薄膜层所覆盖。
外层薄膜叫硬脑膜,它跟颅骨是附着在一起的;最内层薄膜叫做软脑膜,软脑膜附着在脑上;而中间那层薄膜名叫做蛛网膜,蛛网膜比较靠近硬脑膜,距软脑膜比较远。
因此,在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有了一个空隙,这个空隙名叫蛛网膜下腔,里面通常是充满了一种名叫脑脊髓液的液体。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得以存活者常受到两个威胁:再次出血和脑血管痉挛[ 病因及发病机制]1.最常见的先天性动脉瘤(50%-80%),脑动脉瘤好发于动脉交叉部,80%-90%见于脑底动脉环前部,特别是颈内动脉与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与前交通动脉分叉处最为常见,由于动脉分叉部内弹力层和肌层先天缺失,在血流涡流的冲击下,渐向外突出形成动脉瘤,多呈囊状,一般为单发,10%-20%为多发,动脉瘤虽为先天性,但通常在青年时才发现,故婴儿及儿童期很少发现,有人研究直径在4mm以下的动脉瘤一般不破裂,50%的病人出现症状在40岁以后。
2.脑血管畸形和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多为动、静脉畸形血管壁发育不全,厚薄不一,常位于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供血区的脑表面,脑底动脉粥样硬化时,因脑动脉中纤维组织代替了肌层,内弹力层变性断裂和胆固醇沉积与内膜经血流冲击逐渐扩张形成梭形动脉瘤亦可破裂出血.3.还见于脑底异常血管症(烟雾病),各种感染引起的动脉炎,肿瘤破坏血管,血液病,抗凝治疗的并发症。
[[病理]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后,直接刺激血管或血细胞破坏产生多种血管收缩物质如(氧和血红蛋白,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刺激血管,使部分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早期痉挛常发生于起病不久,历时数十分钟或数小时即缓解,出血后早期发生一过性意识障碍和轻度神经功能缺失即可能是其结果.迟发痉挛多发生在病后5~15天,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局限性神经系统体征,精神障碍等,应与再出血鉴别.这种痉挛多数为局限性,也可广泛性,严重时可导致脑梗塞.[临床表现]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以40-70岁为多,发病突然,可有情绪激动,用力排便,咳嗽等诱因.1.突然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
2.半数病人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以一过性意识不清为多,重者昏迷某些患者有头晕,眩晕,项背或下肢疼痛等,脑膜刺激征明显,常在1-2天出现。
3.某些患者出现一侧动眼神经麻痹,提示该侧后交通支动脉瘤破裂,所致其它脑神经麻痹少见.4.其他:早期如出现出血破入脑室和脑水肿致病人出现一侧肢体轻摊,感觉障碍,失语等。
晚期多由于迟发血管痉挛引起,眼底检察25%可见玻璃体膜下片块出血,这种出血在发病1小时内即可出现,为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相当有力的依据。
10%-20%可见视乳头水肿.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临床表现不典型,头疼呕吐,脑膜刺激征都可能不明显,而表现精神或意识障碍,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数日可有低热,多为吸收热,少数患者昏迷深,出现去脑强直,脑疝死亡。
[诊断]1.症状:突然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症(+).2.脑脊液呈均匀一致血性,压力生高。
3.眼底检查发现玻璃体膜下出血。
[药物治疗]1.甘露醇:脱水降颅压,加入地塞米松10-20mg可防止脑水肿及清除自由基.2.应用足量的止痛剂,安定和镇静剂保证病人安静休息,禁用吗啡与度冷丁,慎用冬眠灵以防抑制呼吸中枢及降低血压。
3.为了防止动脉瘤周围的血块溶解引起再度出血主张用较大剂量的抗纤维蛋白溶解剂,以抑制纤维蛋白溶酶原的形成,此类药物还有减轻脑血管痉挛的作用常用6-氨基已酸,止血芳酸,止血环酸(抗纤维蛋白的效价比6-氨基已酸强8-10倍).3.为防止继发性脑血管痉挛,可早期使用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尼莫同。
4.腰椎穿刺放脑脊液对某些头疼剧烈者有效,慎重选择适应症后每次缓慢放液3-5ml.5.外科手术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标准护理计划1.头痛:与血性脑脊液刺激脑膜及脑血管有关. 预期目标主诉头痛减轻、消失。
护理措施:(1)安静的环境,边面精神刺激,减少家属的探视。
(2)观察头痛的程度、伴随的症状。
(3)做好心理护理,减轻恐惧、紧张的心理状态。
(4)遵医嘱给予镇静剂、脱水剂几降血压的药物。
2 . 潜在并发症:蛛网膜下腔再出血。
护理措施:(1)绝对卧床休息4~6周,包括在床上大、小便,避免搬动及用力,头部置冰袋。
(2)观察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及头痛、呕吐的变化,并详细记录如发现意识模糊、双侧瞳孔不等大、血压生高、剧烈头痛、呕吐等应及时通知医师。
(3)限制家属探视、避免情绪激动。
(4)给高维生素、高纤维素、营养丰富的饮食,防止便秘,必要时给缓泻剂。
(5)烦躁不安者给镇静剂,并防止坠床。
3.睡眠形态紊乱:与头痛有关;与恐惧有关;与环境改变有关。
预期目标病人主诉睡眠较好。
护理措施:(1)做好心理护理,减轻恐惧心理。
(2)适当给止痛剂及镇静剂。
(3)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大声喧哗。
(4)保持病室内温度舒适,盖被适宜。
(5)有计划地安排好护理活动,尽量减少对病人睡眠的干扰。
(6)尽量满足病人以往入睡习惯和入睡方式。
4.焦虑:与疾病知识缺乏,对预后悲观失望有关。
预期目标焦虑有所减轻,心理上的舒适感有所增加。
护理措施:(1)做好入院介绍,并介绍主治医师及责任护士。
(2)创造安静无刺激的休息环境。
(3)给予止痛剂减轻头痛。
(4)耐心解释病人及家属提出有关疾病的问题。
(5)告之病人预后良好。
2.1 疼痛本组病例均有剧烈头痛、呕吐,剧烈的头痛,频繁的呕吐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主要的临床症状,与出血刺激脑膜以及脑水肿有关。
2.2 昏迷及意识障碍意识障碍的出现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血管痉挛、脑水肿、脑代谢障碍等有关。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一般有一过性意识障碍,重者出现昏迷。
本组20例有一过性意识障碍,12例出现昏迷。
2.3 发热与感染或体温调节中枢障碍、吸收热等有关。
一般发病后2~3h出现中度发热,在38℃左右以后逐渐增高至40℃以上,表现为面色潮红,全身乏力等。
在无感染情况下约2周左右体温降至正常。
2.4 自理能力缺陷2.5 便秘蛛网膜下腔出血需绝对卧床休息,不能下床活动,不能如厕,要绝对保持安静,保持大小便通畅,这些肠道改变患者往往不习惯不理解,有急躁、情绪变化等。
同进食量减少,肠蠕动缓慢也相关,故常发生便秘。
2.6 再出血危险同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由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引起,随时有再出血可能。
本组有5例在2周内发生再出血,2例在3周内发生再出血。
2.7 潜在肺部感染由于长期卧床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不畅,而引起发热、全身不适、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本组7例发生肺部感染。
2.8 潜在严重并发症如脑疝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量有关[护理]一、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自始至终极为重要。
多数患者神志清楚,应避免一切精神刺激,禁止同病人谈论容易引起激动、忧伤、恐怖内容的事情。
与家属及病人讲明急性休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期取得很好的配合。
二、一般护理1 绝对卧床休息,因起病2周内复发率最高,其次为3-4周,所以无论症状轻重,均应绝对卧床休息至少4周。
一切日常活动必须在床上进行。
已有复发者,应卧床休息两个月以上。
2 去除一切可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包括用力排便,喷嚏、情绪激动等。
要避免大便秘结及尿储留,便秘者可用开塞露,石蜡油或缓泻剂.三、病情观察 1.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观察,意识状态是观察病情变化,判断病情进展的一个重要指征.若昏迷呈进行性加深,往往是颅内压增高,有随时发生脑疝可能.2,再出血住院期间如突然出现头痛再次加剧,或呕吐及意识障碍加重,脑膜刺激征明显者,提示再出血的可能。
3.局灶性神经体征少数患者早期有某一肢体感觉障碍等局灶性神经体征,可能是由于脑水肿或出血部分进入脑实质而引起,数日后出现的偏瘫等体征则往往上继发的脑动脉痉挛所致。
4.体温在出血后第2-3天可有发热(38-39),一般认为属出血吸收热。
如果病变波及丘脑下部及脑干,或由于血管痉挛引起丘脑下部却血,则可有中枢性高热,伴有脉搏缓慢,血压升高,面部潮红及多汗,应予及时处理。
如同时合并感染者,应抗生素治疗。
5.预防呼吸道感染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湿度,注意空气流通,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检查,防止受凉,有上感症状者应及时处理,可给予抗生素,避免炎症扩散,咳嗽剧烈者给镇咳药。
6.稳定血压,遵医嘱给予止血剂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可有一过性反应性血压升高,应注意监测,血压过低会导致脑组织灌注不足,过高则有再出血的危险,故应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2.1一般护理 (1)杜绝不必要的探视,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4~6周,避免搬动,以免再出血。
(2)卧位宜取平卧位或侧卧位,抬高头部15°~30°,以降低颅内压。
颈部不可向前倾斜,以防局部血管受压而加重脑水肿。
(3)对精神症状明显者应给予适量镇静剂。
2.2饮食护理保证营养素的供给,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并嘱其多饮水、多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蜂蜜等,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增加腹压的因素。
2.3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同时也要告之家属不要在患者面前谈论病情或表现哀痛、悲伤的情绪,配合医务人员保持患者的平和心态。
2.4病情观察2.4.1意识状态若昏迷出现快且深则提示出血量大,颅内压高;持续性昏迷则提示脑干受损,必须报告医生,采取紧急措施,以防脑疝的发生。
2.4.2瞳孔出现脑疝者其眼神经受压,对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
2.4.3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发热多在出血后2~3d内发生,体温波动在38℃~39℃。
但亦有高达40℃以上者,常见原因有出血后吸收热、继发感染及中枢性发热,注意区别各类发热原因,做好解释及相应的处理。
对于高热的患者应给予物理降温和氧气吸入或来比林0.9g肌注,以减轻脑部耗氧量,除上述处理外还应根据医嘱给予抗感染治疗。
若呼吸急促或出现潮式呼吸,表示呼吸中枢受损;若脉搏缓慢血压升高,为脑疝早期表现。
2.4.4及时发现再出血的先兆 SAH出血后1个月再出血危险性最大,2周内再出血率占再发病例的54%~80%[1]。
再出血之前常有一次或多次先兆发作,如头痛、烦躁不安等,如患者的病情在好转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意识加重、瞳孔不等大,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抢救。
2.4.5注意观察有无血管痉挛血管痉挛可发生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任何时间,但多见于第15~16天,如果患者病情由稳定转入恶化,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体征,应警惕有血管痉挛的可能,要及时通知医生,争取治疗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