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导论

合集下载

环境学导论(何强)第一章 绪论

环境学导论(何强)第一章  绪论


三、环境要素和环境质量
1、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
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 质组分。
分自然环境要素与人工环境要素。自然环境要素通常
包括:水、大气、生物、阳光、岩石、土壤等。 (注:自然环境要素与环境要素不相同,如阳光)
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结构单元,环境结构单元又组成环
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
展的一切问题。
2、环境问题的分类
根据环境问题的来源,可分为两类。
1、由自然力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 环境问题,它主要是指地震、洪捞、干旱、滑 坡等自然灾害问题; 2、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为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 二环境问题,它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 坏两类。 其中,环境污染又可分为环境污染 (如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和环境 干扰(噪声干扰、热干扰和电磁干扰等)。
3、应用环境学:环境科学中实践应用的学科。 (环境工程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等)
总结
环境
环境要素
环境质量 环境问题
THANKS
二、人类的环境
图1-1 人类环境的结构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 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 称,即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 土壤、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的稳定性等等自然因 素的总和;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 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2、环境污染严重 (1)大气污染仍十分严重;(2)水污染状况 远未根本解决;(3)城市噪声污染严重; (4)工业固体废弃物增加。
四、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1、控制人口; 2、增加环保资金投入;

环境学导论知识点

环境学导论知识点

环境学导论知识点环境学导论是环境学的基础学科,它研究的是自然环境、人类环境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下面将介绍环境学导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环境概念:环境是指人类生活和发展所依赖的自然界和人文社会的总体。

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和能量,如空气、水、土壤、动植物等;人文环境则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组织形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

2.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所引发的各种问题。

例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都属于环境问题。

3.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体和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组成部分和非生物组成部分。

其中,生物组成部分包括生物种群、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非生物组成部分包括光、温度、湿度、土壤等环境要素。

4.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学是环境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认识环境问题、评估环境影响以及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5.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环境条件。

环境保护的目标包括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6.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前提下,保证未来世代也能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方式。

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实现协调和平衡。

7. 环境伦理学:环境伦理学是研究人类与环境之间伦理关系的学科。

它探讨人类应如何对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8. 绿色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方式是指通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等方式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绿色生活方式包括节约用水、节约能源、减少废物产生、鼓励徒步和骑行等。

9. 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和方法,培养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意识、知识和技能,以提高公众的环境素养。

环境学导论(名词解释)

环境学导论(名词解释)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的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的属性:(1)最差限制律:环境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诸要素中处于最低状态的那个要素;(2)等值性:每一个独立的环境要素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作用并未明显差异;(3)整体大于各个之和:一处环境的性质比各要素之和丰富得多,复杂的多,诸要素的集体效应是个体效应基础上的质的飞跃;(4)出现先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

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环境功能特性:(1)整体性(2)有限性(3)不可逆性(4)隐显性(5)持续反应性(6)灾害放大性环境本底值:环境在未受到人类干扰的情况下环境中化学元素及物质和能量分布的正常值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情况下,环境可容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环境自净:污染物质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将引起一系列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变化,而自身逐步被排除出去,从而达到环静的自然净化的目的,这种作用叫做环境自净环境污染:人类开发活动生产的污染物质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的量超过环境容量或环境自净能力时,导致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就叫做环境污染由自然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都是环境问题环境干扰:人来活动排出的能量作用与环境而产生的不良影响城市病:城市基础设施落后,跟不上城市工业和人口发展的需要两次环境问题高潮的不同点:(1)影响的范围和性质不同(2)人们关心的重点不同(3)重视环境问题的国家不同(4)解决环境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同环境问题的性质:其一,不可根除性和不断发展的属性;其二,范围广泛而全面;其三,对人类行为具有反馈作用;最后是可控性全球性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或具有普遍性随后又发展为对全球造成危害的环境问题,也就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有人口问题、城市化问题、淡水资源短缺问题、保护生物多样性问题、海洋污染问题、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问题和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沉降等全球性大气问题发达国家环境状况特点:一是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二是仍有许多环境问题有待解决,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环境问题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1)工业废物、生活垃圾急剧增加(2)噪声问题仍很突出(3)氮氧化物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控制(4)大气中有害物质污染如故(5)水环境问题还未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1、生态环境遭到破坏:(1)森林锐减(2)土地沙漠化(3)土壤侵蚀(4)积水和盐渍化。

环境学导论

环境学导论

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主体)而言的。

不同的中心相应有不同的环境范畴,对环境科学来说,中心事物是人,“环境”就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环境就是人类生存环境,指的是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

或者为指围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环境分类:自然环境,人工环境。

(人口过剩,雨林破坏,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地震,火山,海啸,雪崩).地球形成46亿年以来,伴随着自然界的各种自然作用,引起地壳运动、火山喷发与地震。

这些作用,是地球的自我调节与变化;另一方面,外力对地球的摧残,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无限制的掠夺式开发,无序消耗地球的资源,不珍惜“上帝”所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而任意践踏,正在加速对地球的摧残,这是最可怕的。

2、环境问题的分类:第一环境问题和第二环境问题:(1)第一环境问题: 自然灾害、地方病.第一环境问题也称原生环境问题,主要指自然界发生异常变化,分两类:一是如火山爆发、山崩、地震、海啸、台风、水旱灾害等自然灾害;二是自然界本来就存在对人类和生物有害的因素,如某些地方水土中缺少(或过多)某些人体所需的化学元素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地方病)。

(2)第二环境问题 :人类发展到20世纪末,人口急剧增长,工业高度发达,其影响生存环境的能力,已经达到了全球化的规模,远远超出了史前的水平。

如今,在地球上没有哪个角落不受到人的影响。

人类将地球上现有30%以上的陆地上作为农田、放牧地和人工经营的林地、森林——“地球之肺”大量被砍伐,热带雨林被破坏等等;这是第二环境问题,又称次生环境问题。

环境学导论

环境学导论

环境学导论环境学导论环境学是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其目的是探究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介绍环境学的发展历程、重要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

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环境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逐渐受到重视。

环境学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环境运动,旨在研究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环境学的研究范围广泛,涉及地球系统、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资源利用等众多领域。

环境学有一些重要的概念,如环境承载力、生态足迹、可持续发展等。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支持和维持人类及其他生物种群生命周期和健康发展的能力。

生态足迹是衡量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消耗的指标,反映了人类的资源利用方式是否可持续。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需求而不损害后代的能力。

环境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实地考察、数据分析、模型构建等。

实地考察是环境学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观察和采集样本数据,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和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

数据分析是环境学研究的关键环节,通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揭示环境问题的程度和趋势。

模型构建是环境学研究的一种常用手段,通过建立数学或计算机模型,模拟和预测环境变化的趋势和影响。

环境学对社会的影响不可忽视。

首先,环境学研究的结果对环境管理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其次,环境学的理论和实践有助于增强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意识和责任感,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再次,环境学的科研成果可为环保产业的发展和环境技术的应用提供支持。

总之,环境学导论详细介绍了该学科的发展历程、重要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环境学的研究和应用将更加重要,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保障。

环境学导论

环境学导论

环境: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或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环境问题: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狭义: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人工环境:由于人类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

自然环境: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

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

能源:是指可以为人类利用以获取有用能量的各种来源。

粮食安全:主要品种粮食的产销、供求、丰歉动态平衡关系的总和,即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维持健康生活所需要的粮食。

水体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使该物质在水体中的含量超过了水体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破坏了水体原有的用途。

大气污染:自然界中局部的质能变化和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改变大气圈中某些原有成分和向大气中排放有毒害物质,以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影响原来有利的生态平衡体系,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和正常工农业生产,以及对建筑物和设备财产等构成损坏。

海洋污染:由于人类的活动改变了海洋的原来状态,使人类和生物在海洋中的各种活动受到不利的影响的现象。

温室效应:指因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大量森林被砍伐,化石燃料的使用迅速增长,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

1.人类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环境问题。

①原始社会:人口稀少,生产力水平低下,主要的环境问题是猛兽、洪水、林火、风暴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存生活的威胁;②农业社会:人类生活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中心,主要表现为气象灾害、病虫害、过度垦荒的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延续至今,仍是世界主要环境问题;③工业社会:水土流失,“三废”污染。

各种资源能源消耗迅猛增加,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沉降等问题严重。

2.粮食安全的内涵包括国家粮食安全、家庭粮食安全和营养安全等层次。

(完整版)环境学导论重点

(完整版)环境学导论重点

环境科学环境质量:指在一具体环境内,环境的某些要素或总体对人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对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指标。

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

环境自净:环境具有一定的迁移、扩散、同化和异化的能力,能通过自身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等作用使进入环境的污染物质或污染作用消失。

环境科学: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和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部分学者认为包括景观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存在价值,备择价值生物多样性的危害: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破坏本地生物多样性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形成超级杂草、超级病毒;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对生物链的破坏;天然物种基因污染转基因生物的危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致病性;抗药性;营养结构失衡;基因武器景观多样性:有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等方面的复杂性和变异性,反映了景观的复杂程度。

土壤土壤污染:指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质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引起土壤质量恶化,对土壤动植物造成损害时的状况,称为土壤污染。

光化学降解:指农药受太阳辐射能和紫外线等能流的作用所引起分解的现象。

化学降解:指农药参与的水解和氧化等。

微生物降解:指农药在土壤中微生物参与下所发生的各种生物化学分解过程。

二恶英污染:毒性:一种无色无味的脂溶性物质,毒性极大(包括210种化合物,毒性是氰化物的130倍,砒霜的900倍,具有内分泌毒性、生殖毒性和免疫抑制作用,可以损害肝脏和生殖系统。

)来源:生产含氯有机化学品、纸浆漂白、工业冶炼和垃圾焚烧等。

污染途径:通过食物链累积进入人体,其在脂肪中的高度溶解性能在体内蓄积,较难排出。

食品污染控制:要保障食品安全,进行全过程控制与管理,即“从田头到餐桌”。

806 环境学导论 专业课知识点梳理

806 环境学导论 专业课知识点梳理

环境学导论806 专业课知识点梳理●第一章绪论●环境概述●环境的概念●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的分类和组成●自然环境●按要素分类●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按生态特征●陆生环境●水生环境●按人类对其影响程度●原生环境●人类发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次生环境●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社会环境●概念:人与人之间各种社会联系及联系方式的总和●环境的功能和特性●功能●资源功能●调节功能●服务功能●文化功能●特性●整体性和区域性●变动性和稳定性●资源性和价值性●环境问题及环境保护●环境问题的概念●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分类:广义和狭义●特点●已是全人类共同性问题●已从局部扩展到区域甚至全球,从地表到高空及地下,呈立体态●表现形式多样化●具有明显地域性●严重威胁人类生产和发展●环境问题的分类●原生环境问题(第一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第二环境问题)●环境破坏●生态环境破坏(森林退化,物种灭绝)●非生态环境破坏(地质结构,地貌景观破坏)●环境污染与干扰●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子引起)●环境干扰(物理性污染)●环境问题的表现●从区域性环境问题扩展为全球环境问题●从第一代环境问题扩展到第二代环境问题●第一代环境问题:指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造成的区域性影响●第二代环境问题:指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性和广域性的环境污染●大面积大生态破坏●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故●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采猎文明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后工业时期●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贫穷与落后造成环境灾难与生态难民●人口爆炸加剧环境压力●债务迫使下加剧资源开发●工业化道路加剧环境污染●污染物转移加剧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概念:利用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解决各种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一切人类活动的总称●内容●保护自然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发展历程●世界各国●限制阶段●“三废”治理阶段●综合防治阶段●规划管理阶段●中国环境保护发展历程●起步●改革开放时期●可持续发展时代●环境科学●环境科学的概念●概念:主要研究环境结构与状态的运动变化规律及其与人类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研究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协同演化、持续发展的规律和具体途径的科学●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对象:“人类-环境”系统●任务: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与特点●内容●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确定当前环境(结构与状态)恶化的程度及其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寻求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以争取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特点●整体性●综合性●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第二章人口、资源、能源与环境●人口与环境●世界人口增长及其特点●三个历史阶段●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特点●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下降●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分布不均●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经济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较快●中国人口的发展●当代中国人口发展●第一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49~1957)●人口低增长阶段(1958~1961)●第二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62~1970)●人口有控制增长阶段(1971~1980)●第三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81~1990)●人口平稳增长阶段(1991~)●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分布不均●人口健康素质和教育水平不高●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城市化进程加快●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保持增长态势●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会导致的危机●土地利用过度●自然资源发生严重枯竭●环境污染严重●对●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能源●城市环境●气候●生态平衡●资源与环境●自然资源的概念●定义:在一定的时间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自然资源的分类●原生性自然资源(无限资源)●次生性自然资源(有限资源)●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土地、煤炭、石油)●可再生自然资源(土壤、植物、动物)●我国的自然资源状况●基本特征: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且浪费严重●特点●总量多,人均少●需求大,利用低●空间分布不平衡●质量差别悬殊●我国的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指导思想●“保护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增值并重”●“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有关概念●土地:地球表层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各种自然要素组成的地域综合体●耕地:土地中最适合农作物生长的精华部分●特点●人均面积小●分布不平衡●自然条件差●土地资源:能为人类所利用,能产生经济价值的土地●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绝对数量多,人均占地量少●土地类型多样●山地面积大●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优质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大面积土地质量退化●水土流失严重●概念:指在水和风作用下,土壤被剥蚀、迁移或沉积的过程,可以分为风蚀和水蚀,水蚀即为水土流失●危害:土壤退化,肥力下降,产量低而不稳,水库淤积,河床抬高,泥石流●原因●主要原因:易于发生水土流失的地质地貌条件和气候条件●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毁林、毁草开荒;不适当的樵采、放牧●土地沙化扩展●土壤次生盐渍化面积较大●土壤污染日益加重●耕地肥力下降●缺乏严格管理,土地浪费严重●城镇建设发展占地严重●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建设用地和耕地实行总量控制●建立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强化土地管理的监督检查●加强生态建设●防治耕地污染●控制污染源●对输入土壤的污染物进行总量控制●森林资源利与保护●森林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森林是陆地生命的摇篮●森林是消减环境污染的万能净化器●森林可以调节水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森林是陆地上最大、最理想的物种基因库●我国森林资源的特点●树种和森林类型繁多●人均少,覆盖率低●森林分布不均●资源结构不合理●森林生产力低●森林资源破坏对环境的影响●造成野生动植物物种减少,生态平衡失调●影响大气的化学组成,消减了对大气污染的净化●引起气候变化,增加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森林资源破坏的原因●计划外采伐量大,难以控制●森林火灾及病虫害损失很大●毁林开荒和滥伐现象极其严重●森林资源的保护●健全森林法制,加强林业管理●合理利用天然林区●分期分地区提高森林覆盖率●营造农业防护林,加速平原绿化●搞好城市绿化地带●开展林业科学研究●控制环境污染●矿产资源利用与保护●概念: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利用价值的矿物和矿石资源●基本特点●不可再生性和可耗竭性●区域性分布不平衡●动态性●我国矿产资源特点●总量大,人均少●富矿少,贫矿多●共生矿多,单一矿少●地区分布不平衡●规模小,生产效率低●中国矿产资源有丰有欠●主要问题●矿产资源利用不合理●生产布局不合理●给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水污染●大气污染●占用和破坏大量土地●土壤污染●地下开采造成地面塌陷及裂隙●矿产资源的保护●加强对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管理●提高保护自觉性●依法管理●建立健全矿山开发经营管理制度●贯彻矿产资源综合勘探、综合利用、综合开发、综合评价的方针●重视贫矿资源的开发利用●发挥共生矿优势●继续发现新的储量●加强回收和循环使用●保护矿山环境●制定法规●制定适合的环境影响评价和方法●鼓励推广废弃物最小化和清洁生产●制定政策●能源与环境●能源的概念●指可能为人类利用以获取有用能量的各种来源●能源的分类●根据来源划分●太阳能●地球自身蕴含的能量(地热能,原子能,地震,火山喷发)●天体相互作用(潮汐能)●根据产生方式●一次能源(天然能源)●二次能源(人工能源)●根据能源适用类型●常规能源●新能源●根据再生性●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根据是否造成环境污染●污染型能源●清洁能源●常用能源简介●石油、天然气、煤炭、生物质能、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核能●世界及我国能源的消耗特点●世界能源消耗特点●主要来自一次不可再生能源●能源消耗结构发生交较大变化●世界能源消耗呈现不同的增长模式●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我国能源特点●总量多,人均少●分布不均●“富煤、贫油、少气”●能源开发难度大●我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状况:以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为主,天然气、水电以及核能占比小●能源政策●推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快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发展区域布局●积极开展能源国际合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能源的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开采●运输●加工●燃烧耗用●火力发电站对环境的影响●水力发电对环境的影响●自然方面●理化性质方面●生物方面●社会经济方面●核能发电对环境的影响●慢性辐照●放射性废物●反应堆安全性●地热发电对环境的影响●第三章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概述●可持续发展的由来与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发展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基本思想:鼓励经济增长、对资源永续利用,保持生态环境良好、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原则:①公平性原则;②可持续性原则;③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①驱动力指标;②状态指标;③响应指标●指标体系的层次:①社会系统;②经济系统;③环境系统;④制度安排;●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衡量●基本衡量要素:①资源的承载能力;②区域的生产能力;③环境的缓冲能力;④进程的稳定能力;⑤管理的调节能力●衡量发展指标的新思路●衡量财富新标准●人文发展指数●绿色国民账户●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21世纪议程》●目的:促使全世界为下一世纪的挑战做好准备●主要内容:①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②资源保护与管理;③加强主要群体的作用;④实施手段●世界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实施●联合国、世界银行、美国、欧盟为推行可持续发展的努力●中国可持续战略及其实施●中国可持续发展历程●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中国21世纪议程》●内容●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与政策●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特点●体现新发展观●注重处理人口与发展关系●充分认识我国资源所面临挑战●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成就与问题●成就:①经济发展;②社会发展:③生态建设;④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仍面临许多矛盾与问题●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内涵●定义:指既可满足人们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内容:①清洁的能源;②清洁的生产过程;③清洁的产品●意义●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是控制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可大大减轻末端治理的负担●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最佳途径●目标:①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②经济效益最大化;③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最小化●清洁生产的发展●国外●国内●清洁生产的实施●生产清洁的主体:企业●如何实施:在推行全过程审核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清洁生产措施●推行清洁生产在于实现两个全过程控制●宏观层面上:组织工业生产●微观层面上:物料转化生产●实施清洁生产的途径●资源的综合利用●改革工艺和设备●组织厂内的物料循环●加强管理●改革产品体系●必要的末端处理●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内涵●概念:指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实现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小的污染,获取最大的发展利益●核心: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主要原则:“3R原则”●减少资源利用量及废物排放量(Reduce)●大力实施物料的循环利用(Recycle)●努力回收利用废弃物(Reuse)●循环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起点:实行绿色设计●保障:推广清洁生产●方式:建立绿色工业园区●要求:实施绿色营销●条件:实施绿色管理●支撑:建立绿色技术体系●动力:绿色消费●必然: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国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技术因素●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公众参与性●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技术●政策●法制●政府●第四章生态学基础●生态学概述●概念: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发展历史●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有关概念●生物种群: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生物群落: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复合体●生态系统:同一地域中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一定空间结构●是一个动态开放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组成●必要部分●生物部分●生产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气候因子●无机物质●有机物质●非必要部分●各级消费者●草食动物●肉食动物●寄生动物●腐食动物●杂食动物●生态系统的类型●自然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森林、草原、荒漠、冻原等●水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放牧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果园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组分结构●指由不同生物类型或品种以及它们之间不同的数量组合关系所构成的系统结构●时空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时间结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物质循环概述●物质循环的基本形式●地球化学循环(地质大循环)●概念●特点:时间长、范围广、闭合式循环●生物循环(生物小循环)●概念●特点:时间短、范围小、开放式循环●物质循环的类型●气相型循环(大气圈、水圈)●沉积型循环(岩石圈、土壤圈)●物质循环的特点●物质不灭,循环往复●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不可分割,相辅相成●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生态系统对物质循环有一定调节能力●物质循环中生物起到关键作用,并且具有生物富集现象●水循环及其环境效应●概念: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运输、凝结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不断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全球水循环●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对地面及植被状况的改变●过度开发局部地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面积的植被被破坏●环境污染恶化水质●碳循环及其环境效应●循环的途径●陆地生物与大气之间的碳素交换●海洋生物与大气的碳素交换●化石燃料燃烧参加的碳循环●碳循环的现状●碳循环的环境问题●碳循环失衡,温室效应●磷循环及其环境效应●磷循环的途径●陆地和海洋生物小循环●地质大循环●磷循环的现状●可以认为是一个单向流失的过程,是一种不完全的循环形式●硫循环及其环境效应●硫循环的途径●硫循环的环境问题●大气污染、酸雨●能量流动●营养级●生态金字塔●生态效率●概念:能量在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食物链上不同点上的能力转化比率关系,称为能量转化效率,在生态学中称为生态效率●主要能流参数●摄食量:表示一个生物所摄取的能量●同化量:吸收(固定)的能量●呼吸量:新陈代谢和各种活动中消耗的全部能量●生产量:生物呼吸消耗后净剩的同化能量值●生态系统中能流的各种效率●同化效率●生产效率●生态生长效率●消费效率●林曼德效率●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绿色植物是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唯一途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流动中能量是逐级减少的●各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利用率很低●只有生产能量与消耗能量相平衡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才能保持动态平衡●信息传递●信息的概念●指从信息源发出并被使用者接受和理解的各种信号●信息的类型●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营养信息●行为信息●生态系统信息的特点●种类多、储存量大●生态系统信息的多样性信息通讯的复杂性●信息传递实例●取食、居住、防卫、性行为●生态平衡●含义:指值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自然因素●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或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对人类和生物的有害因素●人为因素●物种改变●环境因素改变●信息系统的破坏●生态平衡失调●概念●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生态系统的结构受到破坏●一级结构缺损(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二级结构受损(生物种类、种群数量及群落层次结构等)●植物群落结构简化,甚至退化●消费者种群结构发生相应变化●生态系统的功能受到破坏●能量流动受阻●物质循环中断●生态平衡的调控●自然调控●概念●自然调控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反馈调控、多元重复补偿稳态调控机制●反馈调控●多元重复补偿●类型●程序调控●随动调控●最优调控●稳态调控●系统功能组分冗余●负反馈作用●经营者的直接调控●生境调控●调节土壤环境●调节气候环境●输入输出调控●生物调控●个体水平调控●种群水平调控●群落水平调控●系统结构调控●确定数量最优比例●确定空间最优联系●确定时间最优联系●社会的间接调控●财贸金融●公交通讯●科技文教●政法管理●生物多样性●概念●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态环境的生态复杂性●三个水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多样性的定义●种的数目或丰富度●种的均匀度●生态多样性的价值●生态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消耗性利用价值●生产性利用价值●商业性价值●其他价值●野生生物遗传资源●野生传粉动物对作物的贡献●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治虫害●医疗卫生价值●工业贡献●生态多样性的间接价值●遗传库●生态平衡●教育价值●科学研究●满足兴趣爱好●生态学应用●生物监测●概念●利用生物对环境污染程度所产生的反应来阐明环境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监测评价提供依据●指示生物和监测生物●指示生物:指对环境中污染物能产生各种定性反应,指示环境污染物的存在●监测生物:不仅能反映污染物存在,而且能反映污染物的量●大气污染的生物监测●利用指示植物监测大气污染●测定植物体内污染物的含量●观察植物的生理和生化反应●测定树木的生长量和年轮等●用某些敏感植物制成监测器●水体污染的生物监测●利用指示生物监测●利用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来监测●水污染的生物测试●土壤污染的生物监测●利用动植物变异性特征和耐性●生物防治●概念●利用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分解和转化作用,使生态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降低或消失●废水生物处理●优点:消耗少、效率高、成本低、工艺操作管理方便可靠、无二次污染●常用方法●厌氧生物处理法●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氧化塘法●大气污染的生物防治●利用绿色植物净化空气●能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吸收有害气体●植物的滞尘作用●植物的杀菌作用●利用生物处理有机废气●生物涤气塔、生物滤池、生物滴滤池●土壤污染的生物防治●利用微生物进行土壤污染的防治●利用植物进行土壤污染的防治●生态农业●概念●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基本内涵●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特点●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持续性●生态农业模式类型●时空结构型●食物链型●时空食物链综合型●第五章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大气环境概述●大气的组成(均匀层)●干洁的空气●水汽●悬浮颗粒●大气的结构●对流层●平流层●热成层●逸散层●大气污染程度取决于●区域内排放污染物源参数●源强●源高●污染气体种类●性质●气象条件●气象动力因子●风●湍流●气象热力学因子●温度层结●大气稳定度●近地层下垫面状况●大气污染和大气污染物●大气污染源●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污染源●人为源●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大气污染的危害●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呼吸道不适、呼吸系统病变●对植物的危害●损害植物酶的功能组织●影响植物新陈代谢功能●破坏原生质的完整性和细胞膜●损害根系生长及功能●对材料的危害●对大气环境的危害●大气污染物●概念●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环境的并对环境或人类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分类●按物理状态●气体状态污染物●气溶胶态污染物●按形成过程●一次污染物(原发性污染物)●二次污染物(继发性污染物)●主要大气污染物及其危害●颗粒物●分类及其来源●总悬浮颗粒物(TSP)●降尘●飘尘●PM2.5●危害●对人体组织的影响●影响大气能见度●硫氧化物。

环境学导论

环境学导论

一,名词解释1.环境:人类周围事物(生物与非生物)的总称。

2.环境问题:广义上,由自然力或是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问题。

从狭义上,是由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3.人工环境: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它包括由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人类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上层建筑。

4.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索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

5.次生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

6.能源:是指乐意为人类利用以获取有用能量的各种来源。

7.粮食安全:是主要品种粮食的产销、供求、丰歉动态平衡关系的总和,即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维持健康生活所需要的粮食。

8.水体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使该物质在水体中的含量超过了水体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破坏水体原有的用途。

9.海洋污染:由于人类的活动改变了海洋的原来状态,使人类和生物在海洋中的各种活动受到不利的影响。

10.大气污染:自然界中局部的质能变化和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改变大气圈中某些原有成分和向大气中排放有毒害物质,以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影响原来有利的生态平衡体系,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和正常工农业生产,以及度建筑物和设备财产等构成损害。

11.一次污染物:是指从各类污染源排出的物质。

12.二次污染物:由各种化学反应的结果所生成的一系列新的污染物。

二、判断题1.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的标志物:大气中的污染物可以分为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两类。

一次污染物是指从各类污染源排出的物质,可以分为反应性污染物和非反应性污染物两类;二次污染物是指由化学反应的结果生成的一系列新的污染物。

污染物名称标志物来源危害碳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燃烧不完全。

氧气不足,火焰温度不够高,二氧化碳与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在高温下停留的时间长,以及燃烧室有湍流发生等,都能碳氢化合物燃烧不完全。

环境学导论整理笔记

环境学导论整理笔记

环境学导论整理笔记第一章1.1环境及其组成1.自然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2.环境要素(环境基质):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3.环境要素环境结构单元环境整体4.环境要素的属性:(1)最小(差)限制率(短板效应)整体环境的质量受环境诸要素的与最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控制。

(2)等值性(各个环境要素只要是一个独立的要素,对于环境质量的的限制作用并无差异。

)(3)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环境的整体性大于环境诸要素之和)(4)出现先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5.环境质量: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概念。

6.环境的特性:整体性、有限性、显隐性、灾害放大性、持续反应性、不可逆性。

有限性(1)环境本底值:环境在未受到人类干扰的情况下,环境中化学元素及物质和能量分布的正常值。

(2)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受害的前提下,环境 可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

(3)环境自净:污染物质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将引起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变化,而自身逐步被清除出去,从而达到环境自然净化的目的。

这种作用,称为环境自净。

1.2近代环境科学的产生及发展1.分化发展阶段(多学科发展阶段)特点:环境科学分支分别发展,未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统一整体。

2. 整体发展阶段特点:强调研究对象的整体性,把人类与环境系统看做是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第二章当代世界环境问题2.1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1. 环境问题的分类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

次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引起的。

次生环境问题 2. 环境污染:由于人为的因素,使得某些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的化学组成或物理状态发生了变化,与原来的情况相比,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态系统和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一、环境学的基本概念1、什么是环境?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

自然环境是指未经过人类活动干预或改造的自然界,如大气、水、土壤、生物等;社会环境则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所创造出的人工环境,如城市、乡村、工厂、交通等。

2、环境的分类有哪些?(1)按照环境的范围大小,可以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

(2)按照环境的要素,可以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等。

(3)按照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可以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未受人类活动影响或影响较小的环境;次生环境是指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发生了重大变化的环境。

3、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是什么?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以及向环境排放大量的废弃物和污染物。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对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同时,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如过度消耗能源、过度开垦土地、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等,这些都导致了环境的恶化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二、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哪些?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

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它们通过摄取其他生物来获取能量和营养物质;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它们将动植物的遗体和排泄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2、生态系统的功能有哪些?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

物质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如碳循环、氮循环等;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信息传递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物理、化学和行为等方式传递信息,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环境学导论知识点

环境学导论知识点

第一章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物质: 空气, 水, 岩石, 土壤, 动物, 植物;能量: 气温, 阳光, 引力, 地磁力;自然现象: 大气运动, 水循环,水土演变)和人工环境(人工构筑物、科学技术、综合生产力、政治体制、社会行为、宗教信仰、文化与地理因素)环境要素又叫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变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可分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的结构单元,环境的结构单元又组成环境整体或环境系统。

环境要素属性:最差(小)限制律(改造环境时,应有差到优来改造)、等值性、整体大于各个体之和、出现先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环境命名依次按:时间、空间、性质✓环境状况的形成由来自自然的原因,也有来自人为的原因,而且从某种意义来说,人为原因是更重要的原因;✓人群的文化状态也影响着环境质量。

按环境的范围由近而远进行分类,则有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

●聚落是人类聚居活动的场所。

聚落环境根据性质、功能和规模可分为院落环境(如北极爱斯基摩人的小冰屋,巴布亚人筑在树上的茅舍,中国西南热带地区少数民族的竹楼,内蒙古和新疆草原的蒙古包)、村落环境(如大平原上的农村,海滨湖畔的渔村,深山老林的山村。

)、城市环境。

环境科学中的宇宙环境是指地球大气圈以外的环境,又称星际环境。

四.环境的特点:整体性、有限性、综合性(①任何问题的产生都是环境内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②为解决某一环境问题,往往需要综合涉及各个领域)、区域性、稳定性、变化的滞后性。

一、环境问题可以分为第一环境问题和第二环境问题两种类型。

第一环境问题也称原生环境问题,主要指自然界发生异常变化,分两类:一是如火山爆发、山崩、地震、海啸、台风、水旱灾害等自然灾害;二是自然界本来就存在对人类和生物有害的因素,如某些地方水土中缺少(或过多)某些人体所需的化学元素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地方病)。

环境学导论知识点

环境学导论知识点

环境学导论知识点1.环境概念和环境问题:环境指的是人类和其他生物所处的自然和社会条件。

环境问题是指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变化等。

2.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指影响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生活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

常见的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照、风力、土壤质地、水质等。

3.环境保护原理和策略: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包括预防原则、污染防治原则、资源合理利用原则、公众参与原则等。

环境保护的策略包括控制污染源、治理污染物、节约资源、提高环境管理和监测能力等。

4.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规划、设计和决策过程中,对计划环境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系统的评估和预测。

它包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等。

5.环境管理和环境规划:环境管理是指对环境影响进行控制和监测的一系列组织和管理活动。

环境规划是指对环境资源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6.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体和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自然系统。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命形式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7.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是指由人类活动导致的地球气候系统的变化,包括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不妨碍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方式。

8.环境教育和公众参与:环境教育是指通过各种教育和宣传手段,增强公众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意识。

公众参与是指公众在环境决策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参与和表达意见的权利。

9.可持续城市发展:可持续城市发展是指通过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包括城市绿化、交通管理、垃圾处理、水资源管理等方面。

10.环境法律和政策:环境法律和政策是指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和实施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和政策。

包括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

环境学导论 教学大纲

环境学导论 教学大纲

环境学导论教学大纲环境学导论环境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研究的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

它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学科背景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环境学导论作为环境学的入门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环境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第一部分:环境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环境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环境学导论中,我们将介绍环境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环境、环境系统、环境变量、环境影响等。

同时,我们还将讨论环境学的基本原理,如自然界的循环性、有限性和可持续性原则,以及环境问题的综合性和系统性。

第二部分:环境问题与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问题是环境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环境学导论中,我们将重点介绍几个重要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等。

同时,我们还将学习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如何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第三部分: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环境管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

在环境学导论中,我们将介绍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包括环境监测、环境规划、环境保护等。

同时,我们还将讨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了解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第四部分:环境伦理与环境法律环境伦理是环境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环境学导论中,我们将学习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道德关系。

同时,我们还将介绍环境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包括环境法律的制定、实施和监督。

第五部分: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环境教育是培养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途径。

在环境学导论中,我们将介绍环境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了解如何开展环境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和环境行动能力。

同时,我们还将讨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了解如何促进公众参与环境决策和环境管理。

总结:环境学导论作为环境学的入门课程,对于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学导论

环境学导论

环境学导论名词解释部分:A1,环境:指大气,水,土地。

生活居住区等。

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种。

2·环境本底值:环境在未受到人类干扰的情况下,环境中化学元素及物质和能量分布的正常值。

3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导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4环境问题: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狭义,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破坏生态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5环境自净:污染物质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将引起一系列物理的和化学的和生物的变化而自身逐步退去,从而达到环境自然净化的目的,环境的这种自净作用叫做环境自净。

6环境污染:一般由于人为因素,环境的化学组成或物理状态发生了变化,与原来的情况相比,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具体来说,是指有害物质,例如工业的三废对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的污染。

7全球环境问题:指对全球生产直接影响的,或具有普遍性,随后又发展为对全球造成危害的环境问题,也就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

8生态位: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和作用。

9生态平衡:任何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不断进行着,但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之间都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这种平衡的状态叫做生态平衡。

10生态足迹:在既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维持人群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生物生产面积。

它揭示了不同国家,区域,地区的人类经济活动消费自然资源的方式。

11适度人口:人口发展与国土资源和国民经济发展互相适应时的人口数量,称为适度人口。

12粮食安全:这一概念反应的是主要品种粮食的产销供求丰歉动态平衡关系的综合,即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维持健康生活所需要的粮食。

13生物化学需氧量:简称生化需氧量,用BOD表示,即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轻微生物分解所需的氧量。

环境学导论(含英文)

环境学导论(含英文)

生态系统成分,不论是陆地还是水域,或大或小,都可以概括为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分)两大组分。

1. 生物组分(Biotic)多种多样的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根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的作用和地位而或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Food chains: 食物链: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彼此形成一个食物联接起来的链锁关系。

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基于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间的营养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

•Food webs:食物网:各生物成分之间在取食关系上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各种食物链相互交错,相互联结,形成网状结构,称为食物网。

生物富集作用Biorichment指生物体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出现生物体中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也叫生物浓缩bioconcentration.某些自然界不能降解的重金属元素或其他有毒物质,在环境中的起始浓度并不高,但经过食物链逐渐富集,进入人体后,可能提高到数百倍甚至数百万倍,对机体构成危害。

如在某水生食物链中,水中DDT的浓度只有0.000003ppm(或3ppt),但经过浮游生物、小鱼这条食物链的逐渐富集,最终鱼鹰体内的DDT浓度增大1000万倍。

通过各个营养级,能量是逐级减少的,原因是:(1)各营养级消费者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利用前一营养级的生物量;(2)各营养级的同化率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总有一部分变成排泄物而留于环境中,为分解者生物所利用;(3)各营养级生物要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总要消耗一部分能量,这部分能量变成热能耗散掉。

生物群落及其中的生物之所以能维持有序的状态,就得依赖这些能量的消耗。

生态系统在维持正常的功能,就必须有永恒不断的太阳能的输入,用以平衡各营养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消耗,只要这个输入中断,生态系统便会丧失功能。

物质不灭定律和质能守恒定律•物质不灭定律认为,化学方法可以改变物质的成分,但不能改变物质的量,即在一般的化学变化过程中,察觉不到物质在量上的增加或减少。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目 录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第二部分 课后习题第1章 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第2章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第3章 生态学基础第4章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第5章 城市生态系统第6章 人口的增长与控制第7章 粮食问题第8章 能源与环境第9章 未来的能源供应第10章 我国的能源供应与环境保护问题第11章 水资源及其利用与保护第12章 海洋污染第13章 大气的污染第14章 大气污染气象学第15章 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及其防治对策第16章 噪声公害与微波污染第17章 固体废物与危险废物的污染及控制对策第18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第19章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变化的趋势第20章 环境经济学概论第三部分 章节题库第1章 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第2章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第3章 生态学基础第4章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第5章 城市生态系统第6章 人口的增长与控制第7章 粮食问题第8章 能源与环境第9章 未来的能源供应第10章 我国的能源供应与环境保护问题第11章 水资源及其利用与保护第12章 海洋污染第13章 大气的污染第14章 大气污染气象学第15章 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及其防治对策第16章 噪声公害与微波污染第17章 固体废物与危险废物的污染及控制对策第18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第19章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变化的趋势第20章 环境经济学概论第四部分 模拟试题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1.环境自净能力(中山大学2014年研)答:环境自净能力是指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自然作用下,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随着时间的变化降低的能力。

降低的速度和数量因环境结构和状态的不同而不同,是环境基本特征的表现。

环境的自净作用或自净能力的大小是估计该环境容量的重要前提。

2.环境质量(中山大学2013年研;温州大学2015年研)答: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的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环境学导论

环境学导论

环境学导论环境学导论导言:环境问题是全球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持续发展,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日益突出,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应对环境问题,我们需要了解环境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本文将介绍环境学的定义、发展历程、研究内容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并探讨环境学的重要性和对未来的影响。

一、环境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环境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类社会互动关系的学科,旨在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环境学的定义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但在当时主要是研究自然环境的变化和现象。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环境学逐渐从一门自然科学转变为一门综合学科,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多个领域。

二、环境学的研究内容环境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环境系统、环境资源、环境污染与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等。

其中,环境系统研究是环境学的核心内容,旨在揭示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对环境资源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环境污染与治理研究是为了寻找减少和消除污染的方法和技术,保护人类和生物健康。

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旨在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维持地球生物圈的平衡。

可持续发展研究是为了寻找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和谐的发展模式。

三、环境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环境学与其他学科,如地理学、生态学、地球科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交叉。

地理学提供了研究地球表层的基础,生态学关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地球科学研究地球内部和外部的物质循环。

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的行为和结构,法学研究环境法律和政策,经济学研究环境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这些学科的交叉使得环境学能够综合考虑自然和社会因素,提供解决环境问题的综合方案。

四、环境学的重要性和对未来的影响环境学在解决环境问题、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环境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减少污染和资源浪费,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学导论》辅导资料一、判断题1.环境是相对人类为中心并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

2.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同于其他任何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聚落环境根据其性质、功能和规模,可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城市环境等。

4.所有的环境问题都是由人力所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5.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人口与环境问题、能源与环境问题和资源与环境问题。

6.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煤炭是其主要能源。

7.每天看1小时电视,半年时间所受到的剂量就超过核电站一年内的辐射剂量。

8.水电是一种经济、干净、可再生的能源,不会产生环境问题。

9.森林有蓄养水源的功能,故森林有“看不见水的水库”之称。

10.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设在核心区周围,可根据本地资源特点,发展一些自然保护区特色的经营性产业或建造当地自然景观地带的人工生态系统。

11.四川的卧龙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孑遗植物为主的自然保护区。

12.光化学烟雾是汽车排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碳氢类化合物在阳光紫外线照射下,形成的一种二次污染物。

13.1956年发生在日本水俣湾地区的汞中毒事件,也称水俣病。

14.通常所说的“三致”问题,是指致癌、致突变、致畸。

15.生活和工作环境中所产生的不需要的、使人厌烦的声音都称为环境噪声。

16.分布在河边的污水排放口属于线状污染源。

17.工厂排污口排出的无机汞通过微生物作用转化而成的甲基汞称为一次污染物。

18.若贮存的蔬菜处在通气不畅的条件下,其体内亚硝酸含量也会有明显增加。

19.辐射逆温是经常发生在无风或小风少云的夜晚,由于强烈的有效辐射使地面和近地面大气层强烈冷却降温,而上层空气降温较慢,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

20.山谷风是发生在山区,由热力原因引起的夜间由谷地吹向山坡、白天由山坡吹向谷地的风。

21.全球变暖既可能带来对人类有利的影响,也可能带来不利的后果。

22.在环境科学领域中水体是包括水、水中的溶解性物质、非溶解性的微小悬浮物、水生生物以及底泥等完整的生态系统或完整的自然综合体。

23.大面积水土流失对水体所造成的污染属于面源污染。

24.生物化学需氧量越高,表示水中容易被微生物降解有机物质越低。

25.化学需氧量表示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物质时所需的氧量。

目前常用氧化剂有重铬酸钾和高锰酸钾。

26.适度的富营养化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是良好的,有助于提高渔业产量。

富营养化只有超过一定的适度范围后,才会构成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破坏。

27.污染物向土壤散布的数量不能超过土壤环境容量,否则就会引起明显的污染问题。

28.当进入土壤的污染物数量大大超过土壤本身的自净能力时,特别是一些不能被分解的重金属大量进入土壤后,只要采取科学方法治理,就容易恢复。

29.噪声污染属于一种化学污染。

30.许多地区的噪声时有时无,时强时弱,为了较准确评价噪声的强弱,被认为是当前评价噪声最佳的一种方法是A声级。

31.固体废物处置是指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热、固化等不同方法,使固体废物转化为适于运输、贮存、资源化利用以及最终处置的一种过程。

32.过去认为是废物的东西,由于技术的发展,现在可能已不再是废物。

3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我国环境管理一项重要法律制度。

34.排污收费制度是指一切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国家的规定和标准,缴纳一定费用的制度。

35.凡是排放污染物的单位,没有必要向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申报登记所拥有的污染物排放设施、污染物处理设施和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

36.机会成本法是一种环境效益和环境损失的评估方法。

37.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是一种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38.水电是一种经济、干净、可再生的能源,不会产生环境的污染问题,所以可以任意开发。

39.污水灌溉对农业环境有许多不利影响,所以不应发展污水灌溉。

40.农田退水是一种面源污染。

二、单项选择题1.大气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包括()。

A.粉尘B.飞灰C.雾D.硫酸烟雾E.黑烟2.大气污染源的几何形状有()。

A.点源B.线源C.面源D.体源E.高价源3.将大气的温度随着高度升高而增加的现象,称作逆温,根据逆温发生的原因可分为()。

A.辐射逆温B.地形逆温C.下沉逆温D.锋面逆温E.平流逆温4.影响植物对SO2反应的各种因素包括()。

A.温度B.相对湿度C.光照条件D.土壤因素E.植物因素5.酸雨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

A.对土壤的影响B.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C.对森林的影响D.对物品的侵蚀E.对牲畜的影响6.对水体环境产生较大危害的污染源,主要是()。

A.工业废水B.生活污水C.农业退水D.工业废渣E.城市垃圾7.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主要是由于以下物理化学的作用()。

A.沉淀作用B.氧化还原作用C.络合—螯合作用D.吸附作用E.溶解作用8.水体的自净功能主要包括()A.物理净化B.化学净化C.生物净化D.物理化学净化E.沉淀净化9.水体富营养化对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A.溶解氧的变化B.水生生物种类的改变C.水质碱化D.藻毒素E.感官恶化10.当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后,采取的哪些补救措施,可以防止水体富营养化进一步加重()A.换水B.投加铝盐絮凝剂C.在湖泊的浅水区种芦苇D.曝气E.疏浚底泥11.污水土地处理系统根据处理地区土壤渗透性能,可分为()A.快速渗滤系统B.慢速渗滤系统C.湿地系统D.地表漫流系统E.中速渗滤系统12.自然界土壤是哪些物质组成的()A.矿物质B.有机质C.土壤水分D.土壤空气E.土壤微生物13.土壤的基本性质主要包括()A.土壤的吸附性B.土壤的酸碱性C.土壤的氧化还原性D.土壤中的生物体系E.土壤导电性14.土壤环境背景值主要应用在以下几方面()A.农田施肥B.土壤污染评价C.土壤环境容量D.环境医学E.食品卫生15.土壤自净作用主要有以下哪些类型()A.物理自净作用B.化学和物理化学自净作用C.生物化学净化作用D.迁移自净作用E.挥发自净作用16.土壤污染的特点包括()A.蓄积性B.隐蔽性C.不可恢复性D.间接危害性E.直接危害性17.土壤污染发生类型主要有()A.水质污染型B.大气污染型C.固体废弃物污染型D.综合污染型E.农业污染型18.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控与防治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A.切断污染源B.提高土壤环境容量C.控制或切断重金属进入食物链D.避免二次污染E.发展清洁工艺19.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主要包括()A.光化学降解B.微生物降解C.化学降解D.物理降解E.生物降解20.土壤的化肥污染与危害主要体现在()A.增加土壤重金属B.促进土壤酸化C.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D.土壤中营养成分比例失调E.增加土壤氧化性21.噪声污染的发生必须具备的要素包括()A.噪声源B.传播途径C.接受者D.防护装置E.声度计22.环境噪声根据其来源可分为()A.交通噪声B.工厂噪声C.施工噪声D.社会噪声E.剧院噪声23.放射性固体废物主要来源于()A.核电站B.核研究机构C.医疗单位D.放射性废物处理设施E.矿石加工厂24.固体废物的特点主要包括()A.资源性B.污染的“特殊性”C.严重的危害性D.可治理性E.可利用性25.固体废物处理工程可概括为()A.物理处理工程B.化学处理工程C.生物处理工程D.热处理工程E.固化处理工程26.环境管理就是运用()手段,来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

A.经济手段B.法律手段C.技术手段D.行政手段E.教育等手段27.环境管理的特点体现在()A.综合性B.区域性C.群众性D.自适应性E.复杂性28.“三同时”制度是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治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

A.同时设计B.同时施工C.同时投产D.同时验收E.同时生产29.排污许可证制度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污染物控制总量为基础,对排放污染物的()等方面所作的具体规定的行政管理制度。

A.种类B.数量C.性质D.去向E.排放方式30.环境效益和环境损失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A.市场价值法B.恢复防护费用法C.影子工程法D.人力资本法E.调查评价法31.环境质量评价按时间尺度可分为()A.环境质量回顾评价B.环境影响评价C.环境质量现状评价D.累积性评价E.区域环境评价32.环境的功能特性主要包括()A.整体性B.有限性C.不可逆性D.灾害放大性E.隐显性33.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主要体现在()A.土地资源的压力B.对森林资源的影响C.对能源的影响D.对水资源的压力E.对城市环境的影响34.化石燃料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A.开采过程B.运输过程C.加工过程D.利用过程E.储存过程35.水力发电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A.自然方面B.库区水质C.生物方面D.社会经济方面E.气候方面36.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A.沙漠化的侵吞B.水和风的侵蚀C.工业和城市的蚕食D.土地的污染E.土地盐碱化37.环境污染按照污染物的形态差异可分为()A.废气污染B.废水污染C.固体废弃物污染D.噪声污染E.辐射污染38.环境污染按照受污染的环境要素的不同可分为()A.大气污染B.水体污染C.土壤污染D.生物污染E.噪声污染39.未来新能源中间接利用太阳能的能源形式主要有( )A.生物质能与沼气B.风能C.海洋能D.水能E.地热40.未来新能源供应中主要采取的能源形式()A.太阳能的直接和间接利用B.核能C.地热能D.生物质能源E.水能《环境学导论》答案一、判断题1.对2.错3.对4.错5.对6.对7.对8.错9.对10.错11.错12.错13.对14.对15.对16.错17.错18.对19.对20.错21.对22.对23.对24.错25.对26.对27.对28.错29.错30.错31.错32.对33.对34.对35.错36.对37.对38.错39.错40.对二、单项选择题三、多项选择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