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之六国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










Word解析版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之六国论
1.结合本文提供的相关时代背景,了解“论”的文体特点及作者的生平。

2.阅读注释,扫除语言障碍;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3.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从而理解作者创作此文主旨,即讽谏宋王朝要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抗战。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因其家有老人泉,梅尧臣曾为之作诗,故自号),眉州眉山(现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

27岁始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嘉祐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权书》等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修赏识,由此声名大振。

后人因其二子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捭阖,很有战国纵横家风度。

著有《嘉祐集》十五卷。

2.了解背景
宋朝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采用中央专制集权政策,军权、财权、人权均归中央,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军队没有凝聚力。

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了军事上的衰颓。

自宋开国到苏洵去世,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60余战,败多胜少。

军事上的无作为,带来政治、外交上的软弱,只能靠割地赔款以求和平。

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此文的。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暴.(pù)霜露 洎.(jì) 厥.(jué) 2.掌握通假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 (2)当.与秦相较(“当”通“倘”,如果) 3.一词多义 (一)虚词
(1)则⎩⎪⎨⎪⎧①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连词,表承接,就,便②则.秦之所大患 连词,表承接,那么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连词,表假设的结 果,译为“那么”
(2)向⎩⎨⎧①向
.使三国各爱其地 连词,如果、假使②并力西向.
动词,对着,这里有“对付” 的意思 (二)实词
(1)得⎩⎪⎨⎪⎧①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得到、获得②此言得.之 适宜、得当③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能够④吾得.兄事之 应当
(2)理⎩⎪⎨⎪⎧①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 治理②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整理③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纹理④至于颠覆,理.
固宜然 道理
(3)宜⎩⎪⎨⎪⎧①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合适,适宜②至于颠覆,理固宜.
然 应该,应当
(4)率⎩
⎪⎨⎪⎧①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遵循,服从②瑜等率.轻锐继其后 率领③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一律,全部④子路率.
尔而对 轻率
4.古今异义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其实⎩⎪⎨⎪
⎧古义:那实际情况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 转折意)
(2)思厥先祖父..
祖父⎩
⎪⎨⎪⎧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颠覆....
,理固宜然 至于⎩⎪⎨⎪⎧古义: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 果今义:①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②表示另指一事
颠覆⎩⎪⎨⎪
⎧古义:灭亡今义:①翻倒;②采取阴谋手段从内部推翻合法 的政府
(4)可谓智力..
孤危 智力⎩
⎪⎨⎪⎧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故事⎩⎪⎨⎪
⎧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 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

5.词类活用
(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使动用法,使……保全) (2)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3)李牧连却.
之(使动用法,使……退却) (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用作动词,礼遇) (5)日.削月.割(名词作状语,每日、每月) (6)以地事.秦(名词活用为动词,侍奉) 6.特殊句式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判断句) (2)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被动句) (3)举以予人。

(省略句) (4)赵尝五战于秦。

(状语后置句)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解答】“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

作者排除“兵”“战”原因,最终归结到“赂”上。

2.第①段中使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解答】一问一答,层层深入地议论“赂者”对“不赂者”的严重影响——“不赂者以赂者丧”,突显赂秦的危害。

3.第②段中说“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那在于什么?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解答】在于“赂”。

运用数量对比,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秦之受赂所得远多于战胜诸侯而得,可谓是一笔横财;而诸侯未战便先以土地赂秦,实力大大受损,已陷入了不利境地。

敌愈强,我愈弱,胜负已定,所以作者说“固不在战矣”。

4.第②段最后写“古人云”一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解答】道理论证。

引用古人之言,用“抱薪救火”来比喻“以地赂秦”,说明了这一行为的徒劳无功,甚至有火上浇油之效。

而“赂秦”确实也增长暴秦的气焰,终灭六国。

这一引用,形象生动,有力地论证了论点。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Y 疑难点析i nan dian xi
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是怎样提出的?有什么特色?
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

”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

在结构上具有提挈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

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第一个分论点)反(第二个分论点)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

2.第③段的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3.六国以地赂秦的原因是什么?第④段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这是作者在分析六国破灭后对北宋朝廷的委婉劝谏:面对北方和西北的威胁,一定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

4.第⑤段的内容有何用意?
作者再次告诫朝廷不要重蹈六国破灭的覆辙。

同时,作者将六国与秦国的形势同北宋与北方边患的形势对比,指出国策之非,同时鼓舞人心,希望朝廷设法扫除边患。

J 结构图解ie gou tu jie
Z 总结中心ong jie zhong xin
本文着重论述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弊在赂秦”。

但作者并非为论史而论史,而是以此作为立论的依据,借古讽今,批评北宋王朝对辽、西夏的军事袭扰采取以贿赂求和、苟且偷安的退让态度,讽谏宋王朝统治者要以六国为鉴,不为外族“积威之所劫”,要“礼天下之奇才”,上下团结一心,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宋王朝的统治。

针 对 性 训 练
ZHEN DUI XING XUN LIAN />>>>>>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 .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
攻取之外 B .奉之.
弥繁,侵之愈急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C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则.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D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详细解答】
D .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却。

A .以:
因为,介词;凭,用,介词。

B .之:代词,指秦国;助词,的。

C .则:副词,就;连词,
那么。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 .⎩⎪⎨⎪⎧暴.霜露,斩荆棘暴.
秦之欲无厌
B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C .⎩⎪⎨⎪⎧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D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此言得之.
【详细解答】 A 项第一个读pù,“暴露”,第二个读bào ,“凶暴”;B 项第一个为“丧失”,第二个为“灭亡”;D 项第一个为结构助词“的”,第二个为代词,代上面说的道理;C 项皆为“本来”。

3.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C )
A .苏洵,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B .苏洵写这篇文章并非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C .文章第一段最后一句“故曰:弊在赂秦也”总结全段。

这一段起到了“纲”的作用,后面的第二、三、四段围绕第一段展开论证。

D .《六国论》不仅在立论上具有借题发挥、借古喻今的鲜明特点,还在论证的严密性、语言的生动性上堪称典范。

【详细解答】 应该是“后面的第二、三段围绕第一段展开。

4.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

(1)表明本文中心论点的一句是:_六国破灭,弊在赂秦__。

这一中心论点又分成两个分论点加以论述,这两个分论点分别是:①_赂秦而力亏__;②_不赂者以赂者丧__。

(2)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作者在文中列举齐、赵、燕三国破灭的史实并对此加以分析。

作者认为,其中齐国灭亡的原因是:_与嬴而不助五国也__;赵国灭亡的原因是:_用武而不终也__;燕国灭亡的原因是:_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师岂可嘲
边韶字孝先,陈留浚仪人。

以文章知名,教授数百人。

韶口辩,曾昼日假卧,弟子私嘲之曰:
“边孝先,腹便便。

懒读书,但欲眠。


韶潜闻之,应时对曰:“边为姓,孝为字。

腹便便,五经笥。

但欲眠,思经事。

寐与周公通梦,寤与孔子同意。

师而可嘲,出何典记?”嘲者大惭。

(选自《后汉书·文苑列传》) 5.文中的“五经”指的是《诗》、_《书》__、_《礼》__、_《易》__、_《春秋》__。

6.写出下列句子加点词的古今不同意思。

(1)教授
..数百人
古义:讲解传授知识技能;
今义:高校教师职务名称。

(2)寤与孔子同意
..
古义:意见相同,看法一致;
今义:对某种主张表示相同的意见。

7.文中“寐”字的意思是_睡着__,文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一词是_眠__,与之意思相反的一词是_寤__。

8.边韶的学生嘲笑他_肥胖,懒散__,从边韶的应答中可以看出他的典型的性格特征,请简要概括(连标点不超过9字)。

才思敏捷,能言善辩。

__
参考译文:
边韶字孝先,是陈留浚仪人。

他因为文章写得好而出了名,教着几百名学生。

边韶口才很好,能言善辩。

有一次边韶大白天和衣躺着小睡,弟子们背地里嘲笑他道:“先生边孝先,他大腹便便。

懒散不读书,只是想睡眠。


边韶暗中听到了,应声回答道:“边是我的姓,孝先是我的字。

我大腹便便,装五经箱子。

看我只想睡,却想经书事。

睡时做着梦,与周公相会。

醒时做的事,与孔子一致。

老师可嘲笑,哪本书记载?”嘲笑边韶的人听后十分惭愧。

一、课内双基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C)
A.赂.(lù)秦暴.(bào)霜露
弥.(mí)繁
B.与.(yǔ)嬴厥.(quē)先祖父
日削.(xuē)月割
C.殆.(dài)尽洎.(jì)牧以谗诛
率.(shuài)赂秦
D.为.(wéi)国者当.(dānɡ)与秦相较
荆棘.(jí)
【详细解答】A.暴pù;B.厥jué;D.当tǎng,同“倘”。

2.下列各句中“亡”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亡”字完全相同的一项是(D) 例: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A.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B.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C.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详细解答】A.灭亡;B.逃亡的人;C.逃走;例句及D,损失。

3.下列加点的“而”字,不表转折关系的一项是(B)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D.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详细解答】B是修饰关系。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D)
①至于颠覆
..,理固宜然
②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
④至于
..颠覆,理固宜然
⑤可谓智力
..孤危
⑥胜负
..之数,存亡之理
⑦思厥先祖父
..
⑧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百倍
A.③④⑥B.①⑤⑦
C.②③⑤D.③⑥
5.下列加点词语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B)
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③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④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⑤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⑥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⑦披坚.执锐.
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⑨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⑩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A.①②⑤⑥/③④⑦/⑧⑨⑩
B.①⑤⑥⑩/②⑧⑨/③/④⑦
C.①②⑤⑥/③/④⑦/⑧⑨⑩
D.①⑤⑥/③/④⑦/②⑧⑨⑩
【详细解答】①⑤⑥⑩名词活用为状语,②⑧⑨名词活用为动词,③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④⑦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作者提出中心论点之后,接着提出了两个分论点: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

B.在论证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时,作者主要用事例论证、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针对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进行了论证。

C.选文摆出秦“战胜而得”与诸侯“战败而亡”的事实,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秦之所大欲”与“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既照应了开头,又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证做好了准备。

D.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进行对比论证,贴切恰当,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束之意,而且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增强了说服力。

【详细解答】应为比喻论证。

二、语段精读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7~10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齐人未尝
..赂秦未尝:不曾
B.五国既丧,齐亦不免
..矣不免:免不了
C.是故
..燕虽小国而后亡是故:因此
D.且燕赵处秦革灭
..殆尽之际革灭:消灭
【详细解答】不免:不能幸免。

8.作者说“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的根据是什么?选出全能说明这一原因的一项(C)
①齐人勿附于秦
②斯用兵之效
③李牧连却之
④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⑤智力孤危
⑥三国各爱其地
A.①②④⑥B.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⑥D.①③④⑤
9.对这一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作者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与嬴而不助五国”。

B.作者申明了燕赵“用兵之效”而“用武不终”的后果。

C.作者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

D.作者假设齐、燕、赵“反其道而行之”,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了。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译文: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邯郸就成为秦国的一个郡了,可惜它们使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2)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译文:如果当初韩、楚、魏三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人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行刺秦王,赵国的名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如果跟秦国人相较量,(结局)或许还不容易估量。

三、课后拓展
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迺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迺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孔子适.周适:往,到
B.不得其时则蓬累
..而行蓬累:漂流无主的样子
C.良贾深藏若虚.虚:空,空虚
D.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绌:通“出”,出自
【详细解答】绌:排斥。

1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反映老子“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品质的有(B)
①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②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③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
④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⑤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A.①②④B.①②⑤
C.①③⑤D.①②③⑤
1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义的一项是(D)
A.孔子向老子问礼,老子却很鄙夷地批评孔子,说他所崇拜的人都已死了,要他放弃他们的理论,要与时俱进,顺时而为,学习老子的学说。

B.孔子走后,老子却又在他的学生面前赞誉孔子,说孔子这个人很谦虚,有如乘风驾云而上青天的龙。

C.老子讲修道德,颇能见机行事,他看到周王室衰微,便萌生了去意。

后来,他逃到函谷关的时候,却被周的令尹喜捉住,强迫他写下了《道德经》后才放他走。

D.老子讲修道德,颇能审时度势,他看到周王室衰微,深感无能为力,便离开了东周,在函谷关为令尹喜写了《道德经》后就不知所终了。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译文:我所要告诉你的,就是这些罢了。

(2)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主张不同,不能在一起商量问题。

参考译文: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是周朝藏书室的管理人员。

孔子到东周,准备向老子问礼。

老子说:“你所说的人,他的人和骸骨都已腐朽了,只有他
的言论还在。

况且一个君子,如果得到政治机会,就做官,坐马车;得不到政治机会,就像蓬蒿一样流移而行。

我听说,会做生意的商人,把货物深藏,不让别人知道,仿佛什么也没有,而君子之人,美德充盈,其容貌却似愚笨之人。

要把你的骄气与多欲、伪善与胡思乱想都去掉,这些都无益于你的身心。

我所要告诉你的,就是这些罢了。

”孔子离去,告诉他的学生说:“鸟,我知道它能飞上天空;鱼,我知道它能在水中遨游;兽,我知道它能在地上奔跑。

能跑的,可以用网捕捉;能游的,可以用丝线垂钓;能飞的,可以用箭射猎。

至于龙,我不知道它是不是乘风驾云而升天的。

今天我看见老子,他大概就是龙吧!”
老子讲修道德,他的学说以自隐无名为主。

久住东周,看到周室衰微,于是离去。

经过函谷关,关令尹喜说:“你将要隐居起来了,请尽力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就撰述《道德经》上下篇,谈论“道”与“德”的意义共五千多字,然后离去,不知他终老于何处……
一般学习老子学说的人,往往贬斥儒学;而研究儒学的人,也贬斥老子。

“主张不同,不能在一起商量问题”不就是说的这类情况吗?李耳主张无所作为而自任发展变化,清静不扰而民风自归于醇正。

四、高考热点
15.(新闻标题)根据下面的新闻材料,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5字)。

淮河、巢湖一直是国家水污染防治的重点流域。

安徽省根据今年年初国家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考核组提出的评估意见,采取措施进一步开展淮河、巢湖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

据了解,今年,安徽将加快重点环保工程建设,要求已列入淮河、巢湖流域“十一五”计划而未开工的城镇污水处理厂项目,4月底以前必须全面开工建设,年底前实现两流域所有市、县全部建成管网配套的污水处理厂的目标。

同时要求各级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积极协调,加强环境监管,提高环境监察、监测和统计能力,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鼓励环保建设中的制度创新、技术研发和信贷倾斜。

【详细解答】示例:①安徽淮河、巢湖的治污步伐加快。

②安徽淮河、巢湖治污提速。

③安徽强化淮河、巢湖水污染防治。

(共5个信息点:安徽省、淮河、巢湖、治污、加强或提速)
16.请仔细观察图片中的文字信息,赏析栏目名称“敢当时评”。

【详细解答】(1)“敢当”二字由人们耳熟能详的“泰山石敢当”而来,借齐鲁名山彰显地域文化特色;(2)“敢当”体现了时评栏目敢于针砭时弊、勇于担当责任的办栏宗旨。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5字。

一般说来,诗与词在意境上有相似相通之处,也有相反、不同的地方。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
中曾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他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__①__,但也有时不能表达诗所能传达的情意。

换句话说,__②__,有的时候诗能表达的,不一定能在词里表达出来,同样的,__③__。

【详细解答】①表达出诗所难以传达的情绪_②诗有诗的意境,词有词的意境__③有时在词里所能表达的,不一定在诗里能表达出来。

五、读写创新
20.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自生命萌动之初,你在人世间就有了自己的位置;直到生命终结之际,你在大地上仍有自己的位置。

在整个生命的历程中,你一直同位置打交道。

或许,你有一段关于位置的心情故事;或许你有许多关于位置的独到见解;或许位置曾引起你深入的思索;或许位置曾让你产生无限的感慨……
请以“位置”为中心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只要与“位置”有关都符合要求。

②文体不限。

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等。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向】
“位置”是个多义词,一是指“所在或所占的地方”,二是指“地位”,三是特指“职位”。

首先,我们可以根据它的不同含义设定构思的着眼点。

比如,从第一义上可以考虑各安其位,社会才能有序,每个人都有权占有一席生存和发展的位置;从第二义上可以考虑少争位置的高下,多比付出的大小,一个人所享有的社会地位应与其能力和贡献相称;从第三义上可以考虑在其位就必须谋其政,而且要善始善终,切不可尸位素餐。

其实,更好的构思可能是从比喻义和象征义上来理解“位置”,使“位置”与深刻的社会观察和丰富的哲理联系起来。

比如,个人在人生定位和移位上的选择策略,位置与制度的关系,位置的相对稳定和绝对变动,人们观察社会位置的角度和心态,等等。

总之,应当善处虚实之道,或于实处生虚,或于虚处求实。

【佳作赏读】
位置
放了暑假,离开学校回到家里,没有了老师、同学、作业,心里一下子变得空荡荡的,好像找不到自己生活的位置了,整天无所事事,闲得发慌。

于是和爸爸妈妈一商量,决定明天出去打暑期工。

第二天,清晨的阳光沐浴着整个城市,碧空万里;鸟儿在空中卖弄着清脆的鸣叫,连那最不起眼的小野花也显得格外亮丽。

我骑着自行车一边走,一边打着如意算盘,心里有着说不出的欣喜。

当我怀着紧张、激动的心情推开“X X鞋店”的门时,一股刺鼻的冷气迎面扑来,刚才的欣喜顿时没有了,心里像有只兔子似的怦怦直跳。

正在我不知所措时,一位小姐面带微笑地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