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9年级下】导学案1:1乡愁
乡愁导学案
背诵这首诗歌。
达
标
测
评
●课堂达标训练
1、回忆《乡愁》,在括号内填量词,在横线上填形容词(叠词)
一()的邮票一()的船票
一()的坟墓一()的海峡
2、常识填空
①乡愁,本是一种难以表现的情绪,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等四种意象,借助它们把乡愁表现得深刻感人。
②这首诗抒发了强烈的之情,表达了华夏儿女对的强烈愿望。
2.学习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难
点
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把握其内在感情基调。
学习方法
1.课前让学生收集写乡愁的有关诗句。
2.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
学
习
过
程
一、情境导入。
1.导入新课。
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故乡的云》,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一起唱。(学生欣赏)刚才在欣赏的时候,同学们听得很认真,唱得也很投入,能告诉老师这首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吗?(生答)那么这种思乡之情被寄托在哪种事物上呢?(生答:故乡的云。)
三、品味鉴赏。
1.想一想: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感情,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这首诗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
明确:诗人把乡愁投射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可感的对象上。
2.抽生朗读课文。
3.这四种对象前分别用了哪些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一首诗《乡愁》。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诗人。
2.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台湾十大现代诗人之一。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40余种,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故而被人们称为“乡愁诗人”。代表作有:《乡愁》《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我爱这土地》《乡愁》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我爱这土地》《乡愁》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我爱这土地》《乡愁》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我爱这土地》《乡愁》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一、导言中华大地上有着广阔的土地,盛产着美丽的民俗和淳朴的风情。
这些风情,就像根一样扎向了每一位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成为了精神支柱和价值观的原动力。
在这种情况下,中学语文的教学已经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要引导学生认识和领悟中国的大地和国情。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对《我爱这土地》和《乡愁》的理解和认识,让他们在阅读课文和探究中学会热爱祖国,弘扬民族精神。
二、学习分析本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等方面的基本知识;2、领会情感表达和主题深情渗透的艺术效果;3、通过讲述人物形象和其言语行动,塑造形象和构建故事情节的表达手法;4、尝试运用独特的生活体验和思考方式,把个体差异和思维方式体现在文学创作中。
常见的教学方法有讲解、讨论、诵读和写作。
三、课程内容1. 文本的阅读首先,要求学生阅读完整的文本,理解每篇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同时也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所处社会的文化环境。
在这个阶段,可以通过解释生僻的术语,介绍词汇多义性和词汇衍生形式等方式解决学生的困惑。
2. 情感表达在阅读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学生在思想和情感方面的反应。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分享体验和情感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真实感受。
同时,也可以通过分组讨论、模拟对话和表演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对文本的记忆。
3. 语言表达除了情感表达之外,学生还应该通过语言表达手段表现文本中的深刻意义和情感。
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采用诵读、演讲和写作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学会如何用精炼、简洁而又能表达深厚情感的语言表达方式。
四、教学评价在评价方面,我们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
对于阅读理解方面的评价,教师可以考察学生对文本的把握程度、理解深度和主题把控能力。
九年级乡愁导学案
九年级乡愁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含义,感受诗人通过意象所表达的乡愁情感。
3、培养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的内涵。
(2)体会诗人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乡愁情感变化。
2、难点(1)感悟诗歌的深层意蕴,理解诗人将个人的乡愁上升到民族和国家层面的家国情怀。
(2)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尝试进行诗歌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2、赏析法:对诗歌中的意象、语言、表现手法等进行赏析,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诗歌中的疑难问题,培养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乡愁是一种深深的情感,它可能是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对童年时光的怀念。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著名的乡愁诗——余光中的《乡愁》,感受诗人笔下那份浓浓的乡愁。
(二)作者简介余光中(1928 年 10 月 21 日~2017 年 12 月 14 日),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永春。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被誉为文坛的“璀璨五彩笔” 。
驰骋文坛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其诗作如《乡愁》《等你,在雨中》等,散文如《听听那冷雨》《我的四个假想敌》等,广泛收录于大陆及港台语文课本。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划分诗歌的节奏。
3、学生再次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四)再读诗歌,理解意象1、诗歌中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达乡愁?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2、这些意象分别代表了什么?(1)邮票:小时候,作者离家求学,与母亲通信,小小的邮票寄托了他对母亲的思念。
【最新精品】初中语文教案:人教版9年级下册教案及导学案:1、诗两首—乡 愁
学生思考、讨论
齐唱《我的中国心》
品味现代诗中形容词、数量词的表达效果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触动学生爱国之情
作
业
设
计
1、背诵这首诗。
2、仿照这首诗,写一首题为《童年》的诗歌。
板
书
设
计
乡愁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主题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升华
现在--海峡-两岸分离家国之思
分析诗中不同事物的象征意义以及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表达,是理解本诗的主要内容
明确构思特点:作者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4、思考:“乡愁”应该是一样很有份量的感情。同学们找找看诗歌中形象的前面都用了哪些修饰语,它们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它们又突出了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着什么表达效果?
昨天,诗人余光中应邀来到中国海洋大学作题为《诗与音乐》的讲座,并朗诵了《乡愁》等十多首诗作以及英文诗歌。在与海大学生对话交流时,他还现场续写了一段“乡愁”:将来/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我去那头/你来这头。让在场的1000多名学子领略到了大师的风范。
20分钟写成乡愁
昨天,余光中教授透露了一个大家都不知道的秘密,他当年写出那首著名的《乡愁》,只用了20分钟。看到现场学生发出一阵惊叹,余教授称,写这首诗时,他44岁,离开大陆已经20多年,“写的时候是20分钟,可是这种感觉在我的心中已经酝酿了20年了。”
压轴朗诵的是余光中的《民歌》,他先是自己朗诵,第二遍请大家一起应和,应和的句子是“也听见。”“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当余光中的声音与众人的声音相应和,此时此刻的“民歌”都仿佛是从大家的内心唱出,整个讲坛回荡着诗歌的力量。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乡愁》学案(无答案)(新
《乡愁》导学案学习目标:1.深情朗读诗歌,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3.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学习重点:深情朗读诗歌,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学习难点: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学习过程活动一:预习交流走进余光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二:自主学习1.播放朗读录音,整体感受诗歌的节奏美、情感美。
2.梳理结构,整体感知诗中哪几个词语表现“乡愁”一直萦绕在心头?它们是按什么顺序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人把“乡愁”寄托在哪里?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三:合作探究,品读诗歌的美1、现在我们来竞聘“审美家”,请用这样的句式说话:“我觉得诗中______________写得好,好在____________。
”(小组深入地讨论,待会儿我们来交流。
比如说赏析诗中的叠词、表示时间的词语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让你把这首诗拍成“MTV”,你选哪一节?想一想,该拍什么画面?配什么音乐和旁白?(小组讨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四:拓展练习1、乡愁是我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主题,古代诗歌中就有许多描写乡愁的诗篇,同学们能背诵一些写乡愁的古诗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句子,然后仿写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乡愁是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仿写:乡愁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内巩固练习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感情,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怎样实现这一转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推移而加深、升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表现了天涯游子渴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
河南省九年级语文下册 1 乡愁学案 新人教版
自主预习案
走近作者
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的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一下。
◎深情地朗读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 ——深沉的,深沉中 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就是缓慢的。同时注意节奏和重音。
(先在小组内读,然后小组竞读)
◎细腻地品味
1.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具体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请同学们帮老师找找看,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浓浓的思乡之情?
3、我的疑惑:
探究案
1、我的疑惑展示:
2、重点问题探究展示:
⑴.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 想景悟情,再现诗中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 来。
⑵ .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欣 赏这首诗,这首诗美在哪里?同学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欣赏。
如:从整体结构看,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美在一唱三叹的节奏上。
训练案
1、仿写:生活中哪些物象触动了你的情思,引起了你无尽 的乡愁。在你心中,“乡愁是……”
2、背诵--- 体会乡愁:
课外阅读推荐篇目:诗歌:余光中《乡愁四韵》、舒兰《乡色酒》;
散文:三毛《乡愁》、琼瑶《剪不断的乡愁》
反思建议(我的收获):
《乡愁》
九年级语文导学案
主备
授课
新授课
学生
班级
题目《乡愁》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能力目标:
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情感目标:
3.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培养学生挚爱祖国的感情
学习重点:
体会作者 浓厚强烈的思乡
九年级下册乡愁语文教案
九年级下册《乡愁》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乡愁》;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教学准备:课文《乡愁》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乡愁的诗句或文章,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乡愁有什么理解?乡愁对你们来说意味着什么?二、作者介绍(5分钟)1. 简介作者余光生的生平事迹;2.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创作《乡愁》的背景。
三、课文朗读(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2. 教师示范朗读;3. 学生跟读。
四、课文解析(15分钟)1. 分析课文结构,讲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内容;2. 解释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乡愁是那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等;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2. 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体会了作者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教学效果。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六、课堂活动:情感共鸣(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与“乡愁”相关的情境,如离别、重逢等;2. 每组发挥想象,用诗句或短文表达出对应情境下的乡愁之情;3. 各组展示成果,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评价。
七、拓展阅读:比较阅读(10分钟)1. 提供几篇关于乡愁的其他文章或诗歌,如《故乡》、《离骚》等;2. 学生自主阅读,比较这些作品与《乡愁》在主题、手法等方面的异同;3. 教师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乡愁这一主题。
八、课后作业:写作练习(15分钟)1. 请学生以“乡愁”为主题,自选角度,写一篇短文;3. 教师批改作业,给予评价和建议。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乡愁》课中导学案 新人教版
1 《乡愁》课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
2.反复朗读,感受诗歌意境和感情。
3.培养联想想象能力和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三、出示目标
四、课文新授
(一)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l.自由朗读;
2.听范读。
(注意:语速、停顿、重音、语调)
3.比赛朗读。
(要求:各小组内先自由读,再推出优秀者参与组间比赛)
(二)咬文嚼字——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1诗人用来寄托乡愁的各种意象分别对应着诗人人生中的哪些遭遇?寄托了诗人的哪些情感?(小组合作,品一品,议一议,悟一悟)
2.本文表现怎样的主题?
(三)联想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
1.默读诗歌,边读边思考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
2.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诗歌的美点。
五、拓展阅读
读台湾诗人席慕容《乡愁》,说说它与课文在内容和表达上的异同。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疑惑的地方?
(学生先做结,教师补充总结)
七、当堂检测
八、作业布置
1。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1.乡愁导学案(含两套中考试卷)
《乡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学习重点难点】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本课教学的指导方针是“以读代讲”,即通过诵读体会诗意。
共分为四个步骤:1、深情地朗读;2、细腻地品读;3、优美地解读;4、丰富地联读。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一、激趣定标确定学习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作家作品简介】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
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早期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
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
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
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其中便有人们争诵一时的“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土。
”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第一单元1诗两首我爱这土地(艾青)乡愁(余光中)(y)
《乡愁》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3.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培养挚爱祖国的感情。
学习重点: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学习难点:理解本文精巧的构思。
学习过程一、学(一)自主学习(A、B层学生都要求掌握)1.积累有关乡愁的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了解作者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
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
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
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
(二)合作学习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A层学生都要求掌握)作者把乡愁化作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这就是乡愁。
这就叫创设意象,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方法。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感悟……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是理解和赏析诗歌的重要途径。
▲教师点拨: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一种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
在这首诗里,作者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上,使抽象的感情可知可感,具体形象。
2.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A、B层学生都要求掌握)“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九年级语文下册 1 诗两首《乡愁》教案1 新人教版
《乡愁》设计理念:本设计遵循新课程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注重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的融合。
并且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3、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4、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
5、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意识。
教学重点:1、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2、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式教学用具:多媒体计算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新课导入:同学喜欢听音乐吗?(喜欢)那我们就来欣赏一段由美籍华人费翔演唱的名曲《故乡的云》。
(播放音乐)提问:听了这首歌后,你想到了什么?唤起了你怎样的情感?抽学生回答。
这种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就是乡愁。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这其中不乏千古传诵的名篇。
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有关乡愁的诗句。
大家熟悉的李白的《静夜诗》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剪不段,理还烂,是离愁,别有一班滋味在心头”。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
诗人们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
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
今天我们来学习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先生的思乡之作《乡愁》〔板书:乡愁余光中〕二、合作探究:1、作者简介提问:谁来介绍一下余光中?〔不要求学生介绍得很全面,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补充〕教师总结: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人教版初三语文下册《乡愁》导学案
《乡愁》导学案一、学习目标:(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本诗运用形象化手法所表现意象的具体含义。
2、学习现代诗歌的朗诵技巧,较有感情的朗诵本诗。
能力目标:抓住意象体会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积累思乡的对联。
情感目标:体味字里行间散发着浓浓的乡愁,激发学生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学习重点难点:学习重点:朗读诗歌,感悟诗歌主题,深化爱家乡爱祖国的意识学习难点:体会诗的意象,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自主学习:在以往学习诗歌的课堂上,老师说过,学习诗歌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呀?(朗读,朗读应该注意什么)是的,古人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而且,朗读时解读诗歌的敲门砖。
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诗歌的艺术殿堂。
1自由读(强调:在读的时候,揣摩一下怎样才能读好。
)2、播放配乐朗诵《乡愁》。
3、请同学们尽情投入读两遍。
4、一男一女范读。
(其他同学点评)一首诗只有读出来,生命才算完成,朗读者要象演奏家一样,把诗歌的潜在生命激发出来,这样能吸引人,打动人。
四、导学达标:1. 合作探究(1)思考一:诗人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请把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找出来。
1•导入示标:乡愁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乡愁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乡愁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我知道班里的同学大都是住校生,你们有过想家、想亲人的感觉吗?用诗表达过吗?不要遗憾,今天我们一起欣赏生在大陆、长在台湾、被誉为“乡愁诗人“的余光中的《乡愁》,我相信:可解我们的一段思乡之苦。
请大家欣赏配乐朗诵。
注意体味诗意,诗人的感情。
思考二: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却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请同学们找一找,这首诗用了哪些具体事物表现乡愁?2. 设纲导学思考三:这些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展示释疑(1) 文中的叠词、量词用的好不好?为什么?(2) 余光中《乡愁》的美表现在哪里?五、检验提咼:1>再读感悟:配乐朗诵,体会情感2、课文仿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仿写:乡愁是 _________________ O 3、积累有关乡愁的诗或句子。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课乡愁优秀学案
大树坳中学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课堂检测:
备课人:秦文静
课时:
上课时间:
(闭上眼睛,静想一分钟,理清诗歌思路,让我们带着对诗歌最真诚的理解共同背诵这首诗。 ) 1、 《乡愁》一诗中有四种物象,其中“邮票”比喻的是母子分离; “船票”比喻的是 比喻的是 , “海峡”比喻的是 。 2、读余光中的《乡愁》 ,选出对词语解说不准确的一项( ) A. “邮票”在诗中指代信件。第一个诗段写游子少时离家,凭书信宽慰乡愁。 B. “船票”在诗中指代船只。第二个诗段写游子和新娘各自在水一方,以船只替代鹊桥。 C. “坟墓”在诗中指代封闭的家园。第三个诗段写游子飘零在外,遥望大陆,不得其门而入。 D.以“浅浅”修饰“海峡” ,说明海峡不是阻隔两岸的障碍,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愿。 , “坟墓”
拓展迁移: ——欣赏席慕蓉的《乡愁》 ,回答问题。 乡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常在有月亮的时候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注:席慕蓉,台湾知名画家、散文家和诗人,1943 年出生于重庆,祖籍内蒙古,1949 年由南京迁居香港,1954 年赴台。 )
__ ,表现的是 _______
4、第四节诗,借意象 ___ ,表现的是 _______ ,朗读时重在 经过分析,让我们再来读诗。 (四个同学每人读一节,学生点评。 )
品味语言: 诗中说“小小的” 、 “窄窄的” 、 “矮矮的” 、 “浅浅的” ,极言其小,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 一弯”等词极言其少,如此乡愁寡淡的作者,也许他根本不配作“乡愁诗人”的代表,你们赞成吗?) 结合下面的表格,谈谈你的看法。 数量词 形容词 表达效果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教师寄语: “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九年级语文下册 1.1《乡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乡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感悟诗歌表达的思乡愁绪2、理解本诗运用形象化手法所表现意象的具体含义。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朗读法、欣赏法、发现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味字里行间散发着浓浓的乡愁,激发学生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诗歌,感悟诗歌主题,深化爱家乡爱祖国的意识。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象,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老师想问问你们,离开过家吗?……那么谁能告诉我,第一次离开家是什么感觉?生…….师:也许,正如同学们所讲,我们刚离开家的时候,可能会庆幸没有了母亲的唠叨和父亲的呵斥,可是时间一久,我们就会体会到想家的滋味。
那么,如果让你一年、两年,甚至十年、二十年离开家,那又会是一种怎样的伤痛呢?好,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一起来感受一下诗人那浓浓的思乡愁绪,一起来聆听诗人内心深处的呼唤。
二、诵读诗文,感悟愁绪(一)初读诗歌,感受愁绪1、朗读:好,同学们,现在请你们把诗歌朗读一遍,注意要感受一下诗歌所要传达的感情。
……诗读完了。
这是一首简短的现代诗,只有四个小节,文字很浅显,大家都能读懂吗?2、感受愁绪:那么,谁能告诉我什么是乡愁?生:……思乡的愁绪师:那同学们读出愁绪了吗?..... 其实呀,如果我们能了解作者、了解作者的经历,就能感受到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多媒体展示余光中图片、介绍)(二)走进作者,理解愁绪师:这就是余光中,他…….1950年他随父母到了台湾,当年踌躇满志的诗人不曾想到他这一去竟然几十年回头无岸,等他再一次踏上故土时,那已经是1992年了。
在离乡的几十年间,他梦牵魂绕的就是对岸的故土和祖国。
他多么想回到那片熟悉的土地走走看看,可是在当时的背景下是做不到的。
而且在那时的他看来,可能这辈子都是做不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愁
4.请用“\”和“•”划分,标注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3)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5.《我爱这土地》一诗中,诗人写到“假如我是一只鸟”,“鸟”的形象与作者要歌颂的“土地”有什么联系?
6.“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这首诗写了哪几种形象实现这一转化的?
1.yīnyǎxiōng fǔlízhǎi
2。
嘶哑:声音沙哑;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
3.(1)艾青,蒋海澄;忧郁、悲愤;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余光中,台湾;家国之思。
4.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5.结合语境,我们可知,“鸟”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歌唱是持续不断、不畏艰险,直到生命的终结。
“我”这只鸟不是百灵,也不是蓝天中啼叫的黄鹂,诗人在诗中仅仅选用了“嘶哑”一词表现出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这是个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的形象,是个悲愤的爱国者。
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
这里如果改用“珠圆玉润”“动听”“柔弱”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6.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
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土地,万物生长的根基,所有生灵的母亲。
曾有人掠夺它并百般蹂躏它,也曾有人捍卫它并为它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
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听一听他发自内心的呼唤。
本节课学习的目标是:见上文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那人——初识作者
1.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2.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
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
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
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
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
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二)那时——了解背景
1.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2.1972年,台湾的那个深秋。
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窗棂,洒满整个房间。
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
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
酒入愁肠,双眼朦胧,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难以抑制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仅用20分钟就写下他一生流传最广的作品——《乡愁》。
(三)听读诗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声地读、尽情地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