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媒介第四节媒介环境理论

合集下载

传播学重要学派——媒介环境学最精确概况

传播学重要学派——媒介环境学最精确概况

媒介环境学名词解释先驱的奠基人:刘易斯·芒福德雅克·艾吕尔技术哲学考察技术对人的影响、技术与人的关系、技术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芒福德指出技术的起源是早期人类心理能量冗余的结果,技术是人类机体的延伸。

早期技术本以生活为中心,与文化和谐共生;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不再以人为中心,人被机械化。

艾吕尔:技术自主论,技术具有某种外在独立性,这种性质是人无法控制和干涉的技术环境论,技术本身已经成为一种环境,并代替了旧的环境。

第一代:哈罗德·伊尼斯马歇尔·麦克卢汉媒介环境学之多伦多学派“多伦多学派的双星”伊尼斯:媒介史研究:从历史的宏观角度从时间和空间考察了人类文明和媒介之间的生态式关系。

媒介的时空偏向论: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时间或空间的偏向,不同的文明亦有这一偏向。

单一的文明隐藏着危机,现代西方文明便是如此。

麦克卢汉:提出media ecology这一名称。

批评传播研究就像被鲜美的肉麻痹的看门狗一样专注于具体的传播内容,而忽略了媒介本身的影响。

人们对身处的媒介环境没有察觉,就像鱼对水的存在浑然不觉一样继承芒福德——提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受伊尼斯影响——提出媒介的感官偏向和冷热偏向媒介环境的三层含义:媒介本身是环境的一部分;媒介会创造新的环境,改变旧的媒介环境,重塑环境;媒介环境具有隐匿性,媒介变迁之际最容易识别新旧环境的时机。

媒介进化四元律:放大、过时、再现、逆转第二代:尼尔·波斯曼沃尔特·翁波斯曼:创立媒介环境学派,绘制学派理论框架和蓝图,奠定了人文主义的研究视野和关怀媒介批评三部曲:《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技术垄断》“技术独眼龙”:关注技术的阴暗面,探析技术对文化的侵蚀,技术悲观主义媒介即隐喻、媒介的意识形态偏向分析了电子媒介对印刷文化和理性思维的冲击定义媒介环境学,提出了衡量新媒介是否人性化的标准和三种平衡理论翁:媒介史研究,首创原生口语文化和次生口语文化的概念,肯定口语文化第三代:保罗·莱文森约书亚·梅罗维茨莱文森:技术乐观主义,“人类沙文主义”捍卫和阐释麦克卢汉思想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探析技术和认识论之间的关系,将媒介研究推向哲学层面媒介进化的人性化趋势理论和补偿性理论梅罗维茨:将媒介理论和社会交往理论糅合,提出媒介场景交往论,认为新的媒介会产生新的场景/环境,影响场景中人物角色和行为。

《传播学原理》第四章

《传播学原理》第四章

在中国:受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双重压力
(8)侵犯公民的各种隐私权 (9)“媒介审判”现象普遍 (10)偷拍偷录成风 (11)拒绝更正与答辩 (12)没有人性的冷漠新闻 (13)虚假和低俗广告随处可见
二、媒介自律与职业伦理
1.西方媒介伦理概观
(1)新闻要正式、客观与公正,发生错误应尽快更正 (2)维护国家安全与司法公正 (3)以正当方式从事本职工作,不受贿、不剽窃,保守职 业秘密 (4)尊重他人名誉与隐私,不诽谤中伤他人 (5)不伤风败俗,注意保护青少年
2.中国媒介伦理概观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内容: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 (3)遵守法律和纪律 (4)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5)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 (6)保持廉洁奉公的作风 (7)提倡团结协作的精神 (8)促进国际友好合作
二、国家发展(国益)优先理论
(1)方针——媒介方针应与国家的方针、政策步调一致 (2)内容——媒介内容应优先弘扬本国文化 (3)国际合作——应优先考虑与兄弟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4)与自由的关系——媒介应是自由和负责的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把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建设放在第一位:
(5)与国家的关系——媒介与国家利益冲突时,国家权利可使
3.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政策
(1)媒介在政治上必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2)报道以正面宣传为主
(3)发挥媒介的独特的舆论监督作用
(4)坚持真实性原则
(5)坚持党性原则
第三节
媒介自律
一、新闻专业主义
1.新闻专业主义的标准、内涵及特征 标准:
(1)新闻业已成为一项正式的全日制职业 (2)新闻业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 体的,需要以利他主义为基础 (3)新闻业已完成一系列的专业化步骤

传播学概论第八章 传播媒介与有关理论

传播学概论第八章 传播媒介与有关理论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2、无线电广播 长处:(1)传递信息极其迅速,时效性强; (2)受众面广,渗透性强; (3)可以充分运用人类丰富的语言和各种声响去感染听众, 也是提供娱乐的 有效工具。 短处:(1)内容瞬间即逝,其保留性远不如报刊,受众对广播选择 余地很小; (2)单纯提供听觉形象,给受众留下的印象不如电视深刻。 3、电视 长处:(1)视听兼备,图声并茂,生动、形象、逼真,感染力强; (2)手段先进,传递信息神速,超越空间的力量强。 短处:(1)画面转瞬即逝,不容选择,不便查考; (2)复制困难; (3)不如广播方便。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麦克卢汉与英尼斯在媒介理论上的共同点 1、 都过分强调媒介的作用,把媒介描绘成导致社会发展的最大 动力; 2、 都无视内容的重要意义; 3、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和"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理论都借用了 英尼斯的媒介理论。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第二节 各类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特点
1、 报纸 长处:(1)信息容量较大; (2)保存信息的力量强; (3)受众选择的主动性大。 短处:(1)时效性远逊于广播电视; (2)报道形式缺乏图声并茂的电视新闻的动感,也不如以 声传情的广播报道亲切活泼; (3)要求读者必须具有一定文化程度,从而使受众有了一 定的限制。
缺点 (1)对接受者要求较高 (2)效果评估困难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传播学媒介效果理论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媒介效果理论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媒介效果理论知识点总结在传播学领域,媒介效果理论是研究媒介如何对受众产生影响的重要部分。

这些理论帮助我们理解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和效果,对于我们认识和分析社会中的传播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一、魔弹论魔弹论也被称为“皮下注射论”,它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能够迅速、直接地影响受众的思想和行为。

在这种理论视角下,受众被视为完全被动的接受者,没有任何抵抗力和自主性。

魔弹论产生于 20 世纪初,当时大众传播媒介如广播、报纸等刚刚兴起,人们对其影响力还缺乏深入的了解。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受众并非如此被动,魔弹论逐渐被其他更复杂的理论所取代。

二、有限效果论有限效果论是对魔弹论的修正和发展。

它认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效果是有限的,而不是像魔弹论所认为的那样强大和直接。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进行的“伊里调查”是有限效果论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

研究发现,大众传播在改变选民投票意向方面效果有限,人际传播的影响更为显著。

这表明,受众并非完全被媒介所左右,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既有观念、社会关系等因素来对媒介信息进行选择性理解和接受。

克拉帕在《大众传播效果》一书中提出了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而是众多中介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既有态度的强化;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起作用,二是其他中介因素本身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受众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条件以及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三、适度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在有限效果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其中,议程设置理论是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

麦库姆斯和肖的研究表明,大众传播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即通过新闻报道和信息传递,影响公众对某些议题的关注度和重要性的认知。

媒体虽然不能直接决定人们怎么想,但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

传播环境

传播环境

媒介环境
人的手不够长,眼睛不够亮,大众传播以传达、增大、 人的手不够长,眼睛不够亮,大众传播以传达、增大、 延长人类信息的物理形式完成人体的延伸 文学是视觉的延长,笔是手的延长,书是眼睛的延长, 文学是视觉的延长,笔是手的延长,书是眼睛的延长, 无线电通信是耳朵的延长,衣服是皮肤的延长, 无线电通信是耳朵的延长,衣服是皮肤的延长,房屋 是人体调温器官的延长。 是人体调温器官的延长。 当大众传播媒介使人们成为千里眼、顺风耳时, 当大众传播媒介使人们成为千里眼、顺风耳时,人们 已经难逃它的诱惑。它大量进入日常生活后, 已经难逃它的诱惑。它大量进入日常生活后,人们一 天中除睡眠和工作外,几乎全在媒介中度过。 天中除睡眠和工作外,几乎全在媒介中度过。 这种由媒介带来的信息充满生活空间成为媒介环境。 这种由媒介带来的信息充满生活空间成为媒介环境。
政治环境
政府对新闻内容的检查和控制 美国总统的媒介对策 ·报喜不报忧
·新闻报料的时间控制 · ·记者招待会的时间 ·与媒介巨头保持密切关系 ·总统与记者采访团 ·总统演说的背景 ·总统的形象设计 ………………
经济环境
大众传播的运作方式受制约: 大众传播的运作方式受制约:国有制的媒介生存方式已 渐渐消失,以读者为中心, 渐渐消失,以读者为中心,以发行量为目标的媒介运作 方式已经形成。 方式已经形成。 大众传播的发展速度受制约: 大众传播的发展速度受制约: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广告为 大众传播媒介的运作提供了基础, 大众传播媒介的运作提供了基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也提高了媒介信息的需求量。 也提高了媒介信息的需求量。 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基础是社会经济的发展: 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基础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的快 速传达依赖于通讯技术,新闻采访和报纸运送依赖交通, 速传达依赖于通讯技术,新闻采访和报纸运送依赖交通, 印刷设备,广播网, 印刷设备,广播网,电视网的形成依赖于科技业和制造 业,大众传播媒介的稳定的读者群和观众依赖于大型城 市的崛起。 市的崛起。

传播环境

传播环境

10/25/2018 10:04 PM
12
第四节 媒介环境与社会环境
一、媒介环境的构成与媒介环境类别 媒介环境是指大众传播机构在运作管理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整体气氛,是由 大众传播活动全体参与者的行为方式聚合后形成的一种习惯模式。它的培养与形 成,是媒介与社会在过去长期的信息传播和人际互动中逐步形成的。媒介环境一 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和影响媒介员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 因素。 积极的媒介环境能使媒介员工不断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自觉性… … 消极的媒介环境又会使广大媒介人员逐渐丧失责任心、进取心和使命感… … 1.媒介环境的构成要素 (1)媒介威望,指的是媒介的知名度、美誉度、社会地位、社会声望和媒介的覆盖范 围、传播成就、获奖情况等; (2)社会意识,指的是媒介人员特别是职业传播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对国家和人民 利益的关心程度,对各种社会政治问题的重视程度,对自己在传播活动中所应承 担的社会责任的认识程度; (3)团队精神,包括媒介在与对手竞争中团体形象的展示和整体能量的释放情况,媒 介内部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关心集体的风貌,传播活动中各负其责,密切配合、 有序操作的状况; (4)行为规范,它关系到媒介员工尊重传统文化、习惯和恪守新闻或传播职业道德、 遵纪守法等风气; (5)求实精神,表示一种具有强调专业理想、职业兴趣、强烈的事业心、认真的工作 态度的特征,也表示对信息(新闻)的真实、客观、公正的坚持程度。
10/25/2018 10:04 PM 13
2.五种要素在媒介环境中呈现何种状态才合理呢? 通常,媒介环境五大因素的指标愈向正级发展,媒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愈好,而 媒介人员的成就感和积极性亦会随之提升。反之,就差,就下降。但是,要让这五 大因素都以整齐划一的步伐向正极的顶点逼近,是难以做到的,而且也没有必要。 这是由于媒介的地位、历史、资源、优势不同和媒介所强调的重点各不相同,从而 导致上述因素在大多数媒介环境中总是以非均衡状态呈现。有的媒介趋向于强调媒 介威望、社会意识和行为规范,有的媒介更多的看重团队精神和求实精神,但又都 不忽视其他因素,结果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信息早餐” ——《北京晨报》 “相见恨晚” ——《南风窗》 ) 可见,设计和优化媒介环境,不要对多种环境因素均等用力,而应该根据本媒介的 特点和优势,抓特色因素,促普通因素,抓重点因素,促一般因素。这样就可以使 本媒介以较快的速度跻身于优秀的媒介行列。

传播媒介的概念与特点.pptx

传播媒介的概念与特点.pptx
第六章 传播媒介
*
1
第一节 传播媒介的概念与特点 第二节 传播媒介的类型 第三节 媒介工具与技术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第四节 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 第五节 媒介理论述评
*
2
第一节 传播媒介的概念与特点
一、媒介的概念
1.不同的解释: 凡是能使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
关系的物质(介质和工具)都是广义的媒介。 人-------媒人 动物-----媒介物 事物-------工具 狭义的解释(传播): 媒介是指承载并传递信息的物理形式。 媒介是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用以负载、扩大、延伸、传 递特定符号的物质实体。
不同的传播渠道需用不同的传播媒介相配合,而不同的传播 媒介又对不同的传播渠道进行定型。例如,人际传播渠道是人与 人面对面的交流,决定了只能使用人体器官媒介(如发射媒介—— 嘴,接收媒介——耳)和空气媒介。但是,信息一旦通过广播、电 视传播,就又是大众传播渠道了。人际传播媒介可以随意进入各 种传播渠道,并与其间的特定媒介配合使用,而不会改变其渠道 形态,但大众传播媒介则完全不同。可见,传播媒介并不等于传 播渠道。
*
4
第一节 传播媒介的概念与特点
传播媒介与传播形式 传播形式是指传播者进行传播活动时所采用的作用于受众的具体
方式。如口头传播形式、文字传播形式、图像传播形式和综合传播形 式等。
一种传播形式可以动用不同的媒介。在文字传播形式中,人们可 以运用书籍、报纸、杂志、传单、小册子等媒介进行信息传播。
一种媒介也可以服务于不同的形式,如电视就可以显示这一功能。 在电视媒介中可以用口头传播形式、文字传播形式、图像传播形式和 综合传播形式。
*
13
第二节 传播媒介的类型

媒介的四种理论知识

媒介的四种理论知识

媒介的四种理论知识媒介领域涉及许多理论知识,下面将介绍其中四种常见的理论。

1. 媒介效果理论媒介效果理论是媒介研究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该理论探讨了不同媒介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其中一个主要的理论观点是媒介对个体和社会的行为和态度产生重要的影响。

研究者通过观察和实验设计,探索各种媒介在塑造个体信念、态度和行为方面的作用。

这种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帮助人们理解媒介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以及如何为媒介生产和消费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2. 媒介批判理论媒介批判理论是一种批判性的理论,旨在揭示和批判媒介对社会和文化的作用。

该理论强调了媒介的潜在偏见和不公平性,以及它们如何维护和强化社会的现有不平等关系。

媒介批判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媒介是一种权力工具。

通过分析媒介内容和结构,研究者可以揭示媒介如何传递特定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意识形态,并探讨其对公众观念和行动的影响。

3. 媒介社会学理论媒介社会学理论研究媒介如何塑造社会的结构和关系。

这个理论框架关注媒介对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贡献,以及社会和文化背景如何影响媒介的产生和演变。

媒介社会学理论强调了媒介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联。

它研究媒介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和功能,并探讨媒介与社会其他方面的互动关系。

4. 媒介心理学理论媒介心理学理论研究媒介对个体心理过程的影响。

这个理论框架关注媒介的感知、注意和理解过程。

它探讨媒介如何影响个体的情感、情绪以及对信息的处理和评估。

媒介心理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媒介对个体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研究者通过实验研究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揭示了媒介对个体认知和行为的潜在机制和影响因素。

以上所述的四种理论只是媒介领域众多理论中的一部分,它们提供了对媒介与个体、社会以及文化之间关系的不同视角和解释。

这些理论对研究者和媒介从业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媒介影响的挑战。

媒介领域涉及的理论知识非常丰富,而上文提到的媒介效果理论、媒介批判理论、媒介社会学理论和媒介心理学理论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传播学 媒介理论

传播学  媒介理论

三、对梅罗维茨媒介理论的评析 这一理论把传播媒介看作社会环境的一部 分,提出应该将它们与社会环境及其变化联系 起来研究。他把受众的概念包括在情境的概念 之中,从而指出了受众在媒介--受众--社会关 系中的重要性。该理论认为,谁被包括进某一 情境,谁被排斥在外,这是规定情境形式及与 此相适应的行为形式的界限之关键因素。
2、他独具一格的思路、方式与研究方法
宏观的思路、整体考察的方式和文献研究的方法
3、他对科技理性持怀疑态度 三、英尼斯媒介理论的意义及局限性 意义: 1、它开创了新的研究传统和新的研究领域
它开创了以媒介技术为焦点、以媒介技术史为主 线把文明发展史串起来的新的研究传统,强调媒介技 术本身对整个文化发展进程的作用和影响,至今具有 重要启示意义。
局限性: 1、过分强调文化的重要性
2、在决定论问题上的旗帜不够鲜明
3、他对大众传播的分析,过分关注了艺术的生
产方式。
媒介素养理论
思考题:
1、麦克卢汉的主要著作有哪些?麦克卢汉媒介 理论主要内容有哪些,你如何评价? 2、英尼斯媒介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评 价?
3、梅罗维兹媒介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如 何评价?
一、大众传媒研究是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1、以整体的、历史的、动态的观点看待传媒文化
人们的文化水准与兴趣并非固定不变的,也不只
是单一层面的。人们的兴趣分已知兴趣和潜在兴趣, 由于西方社会现实的限制,人们的潜在兴趣无法得到 充分发挥。 2、传媒文化与社会制度之间关系的研究
(1)强调社会传播过程就是意义和定义在社会上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达到媒介的空间偏向和时 间偏向之间的平衡的历史时期并不多见。 他的理论的着眼点是强烈的现实关怀,他希望给偏 向空间扩张的西方文明敲响警钟。

第十一讲 传播环境论

第十一讲 传播环境论
• 遵从机制:是指个体在传播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社会 环境的真实的或臆想的压力,而在知觉、行为或观点上 所发生的与社会环境中某些因素相一致的变化。在许多 情况下,社会环境中集体的意见对某个个体来说,往往 比亲眼所见更有份量。个人的行为在各种具体情况下, 绝不是仅仅按照实践需要或理性思考来实现的。
二、媒介环境
• 媒介环境是指大众传播机构在运作管 理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整体气氛,是由大 众传播活动全体参与者的行为方式聚合后 形成的一种习惯模式。它的培养与形成, 不决定于哪一个人的角色观念与行为,而 是媒介与社会在过去长期的信息传播和人 际互动中逐步形成的。
媒介环境五要素
社会 意识
媒介 威望
求实 精神
• 模仿机制:是指个体在感知他人的行为后所再现或复制的 一种类似行为的趋向。这种互相模仿、重复别人行为的 趋向是本能的、自发的和无意的,并且具有传染性。模 仿是个体对社会环境的相信和遵从,也是社会环境对个 体的操纵和控制。它通常表现为:下层模仿上层、儿童 模仿成人、农村模仿城市、欠发达国家模仿发达国家。 它包括时尚模仿与习俗模仿、言语模仿与行为模仿等
第二节 传播环境的特性和类型
内容
传播环境 的特性
传播环境 的类型
一、传播环境的特性
开放
差异
无限 影响
特性
相关
二、传播环境的类型
1
2
3
大环境、 硬环境、 行为环 小环境 软环境 境、心
理环境
大环境、小环境
• 大环境,是指同传播活动有关的各 种状况和条件分布在较大的空间或 领域。小环境则是指紧贴传播活动 周围的那些关系密切的因素和条件 。
硬环境、软环境
• 硬环境,是指由传播活动所需要的 那些物质条件、有形条件之和构筑 而成的环境。所谓软环境,是指由 传播活动所需要的那些非物质条件 、无形条件之和构筑而成的环境。

大众传播时代_媒介环境_的负面功能

大众传播时代_媒介环境_的负面功能

产力水平的提高,世界面貌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 随着资本的输出,国际贸易的发展,整个世界变 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的大市场,人类的视野迅速扩 大,所处的环境日益广阔而且复杂,交往方式发 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显然,这一广阔、复 杂的客观环境,已远远超出人类自然感知的范围, 单凭传统的人际传播方式已远不能达到与自然和 社会环境的互动,人类呼唤着更为先进的传播媒 介的出现。 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 传播能力和传播范围。正如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 卢汉所指出的,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面对面的交 谈是五官的延伸 ;印刷品是眼睛的延伸 ;广播是 耳朵的延伸 ;电视是耳朵和眼睛的同时延伸。随 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播媒介不断发展,人 的五官也得以不断延伸和扩展, “千里眼” 、 “顺风 耳”已成为不足为奇的传播现实。 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也极大地改变了人类 与环境的互动方式。大众传播是通过媒介组织向 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大规模地传播信息的 过程。大众传播运用一系列具有特定含义的传播 符号, 诸如语言、 文字、 音乐、 音响、 图片、 影像等, 组成具有完整意义的讯息向受众进行信息传播。受 系统内部组织机构、运行规律以及外部各种因素 的影响和制约,任何大众传播媒介不可能将所有 的信息都纳入自己的传播范围,对客观世界作“全 息”式地反映,而是有选择地进行传播,有选择
探索经纬
大众传播时代
“媒介环境” ,也称“拟态环境” 、 “虚拟环境” 、 “信息环境” ,是处于人与现实环境之间的一个“中 介物” ,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 “在与自然环境相区别的社会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地 控制社会成员之行为方式的符号部分 ;并且,它 主要是通过非人际关系向社会提示的环境” 。 人 类时刻处于信息传播的环境之中,信息传播是人 类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基本方式。信息传播与人类 社会同时产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没有信 息传播活动的社会是难以想象的。 人类的信息传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 传播媒介的发展,表现为不同的情形。人类的传 播水平决定于传播媒介的发展,传播媒介的发展 是人类传播能力发展变化的直接表现,传播媒介 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人类传播的方式和结构,人 类传播的发展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传播媒介的发 展史。 在传统社会中,由于受社会生产力水平和落 后的传播媒介的制约,人们的交往范围和规模十 分有限,人直接面对客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认 知以通过面对面的人际传播获取的“第一手的直 接信息”为基础,人与自然、与社会环境的互动 关系简约而单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特别是 18 世纪 后期到 19 世纪中期的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

媒介环境学

媒介环境学

林文刚的相关理论媒介环境学是由尼尔·波兹曼创建。

该理论学派从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出发,研究媒介在社会中的作用。

林文刚在其文章中阐述了媒介环境学的主要特点,引文如下:“媒介作为环境”(或“环境作为媒介”)这一概念包含了三个媒介环境学领域中相互连结的理论命题。

理论命题之一媒介环境学假定传播媒介在将数据或信息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地方时并不是中性、透明或无价值的渠道。

相反,媒介的内在物质结构(physical structures) 和符号结构(symbolic structures) 在塑造什么信息被编码、传输和怎样被编码、传输以及怎么被解码的过程中扮演着解释和塑造性的角色。

就这个可探讨的层面而言,媒介的符号形态限定了该媒介所能代表信息的代码特征,例如“模拟符号对应数字符号”(analogic vs. digital symbols),也限定了将符号整合在一起的结构,例如“命题结构对应表象结构”(propositional vs. presentational structures)(Langer, 1942; Nystrom, 2000)。

同样,媒介的物质结构涉及到技术的特征,而技术则传递代码和进行编码、传输、储存、恢复、解码和传播信息的物理要求。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命题,因为它定义了媒介环境学一种最基本典范的独特性,认为正是媒介的结构决定了信息的本质。

例如,小说读者常常对根据小说而改变的电影深表失望。

一种解释也许认为电影的编剧、导演、制作人或者演员并不胜任改变工作。

虽然这是一种可能的解释,但媒介环境学的第一个理论命题说明,这种解释是一种误导,因为将这两种媒介(小说和电影) 所“包含”的内容视为同样的信息毫无意义。

而这一命题表明,小说和电影体现了两套完全不同的符号和物质结构或形态。

因此, 纵使它们可能基于同样的来源(小说中的故事), 小说和电影这两种不同媒介分别向受众(读者和观众) 传递的是两套不同的信息或者说“现实”。

媒介环境论知识重点

媒介环境论知识重点

媒介环境论知识重点嘿,朋友!咱们今天来聊聊媒介环境论这个有点神秘但又超级重要的知识。

你想想,咱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被各种各样的媒介包围着,就像身处一个巨大的信息海洋。

那媒介环境论呢,就是帮咱们理解这个海洋的秘密武器。

比如说,电视、广播、网络、手机,这些都是常见的媒介。

它们可不只是简单的工具,而是能影响咱们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的“魔法盒子”。

你看啊,电视上播放的那些广告,是不是常常让你有种想要买买买的冲动?这就是媒介在影响你的消费观念呢。

再比如网络上的各种新闻和评论,是不是有时候会让你对某个事情的看法发生改变?这就是媒介在塑造你的观点。

媒介环境就像是空气一样,咱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却时时刻刻被它影响着。

就好比你在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环境里,你也会变得积极向上;而要是在一个充满负面信息的环境中,你可能也会变得消极悲观。

媒介环境论还告诉咱们,不同的媒介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影响力。

像报纸,它能给咱们提供比较深入和详细的信息;而短视频呢,节奏快、信息量大,但可能不够深入。

比如说,你想要了解一个复杂的科学研究成果,看报纸的深度报道可能更合适;但要是只想快速了解一下最近的热门事件,刷几个短视频就能大概知道个情况。

而且啊,媒介环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技术的发展,新的媒介不断出现,老的媒介也在不断变化。

这就像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赛跑,谁也不知道下一个冲出来的“黑马”会是什么。

就像以前咱们只能通过信件交流,等一封信得好久好久。

现在呢,一个视频通话就能马上看到对方的脸,这变化多大呀!咱们可得好好研究媒介环境论,这样才能在这个信息的海洋里不迷路,不被各种信息“带偏”。

总之,媒介环境论对于咱们理解这个信息爆炸的世界太重要啦,咱们得重视起来,学会在这个复杂的媒介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找到真正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媒介环境-媒介文化

媒介环境-媒介文化

媒介环境一、什么是媒介环境 媒介环境是指大众传播机构在运作管理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整体气氛,是由大众传播活动全体参与者的行为方式聚合后形成的一种习惯模式。

它的培养与形成,并不是决定于哪一个人的角色观念与行为,而是媒介与社会在过去长期的信息传播和人际互动中逐步形成的。

媒介环境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和影响媒介员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积极的媒介环境能使媒介员工不断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自觉性,并相互影响、代代相传、沿袭成风、形成定势,进而反过来潜移默化地推动或促进媒介各个系统的高效、良性运转。

相反,消极的媒介环境又会使广大媒介人员逐渐丧失责任心、进取心和使命感,扩散开去,相互感染,形成恶性循环,就会进一步瓦解甚至摧毁媒介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和正常运行。

二、媒介环境的构成因素 罗伯特·佩斯(R·Pacs, 1969)曾对环境构成作过令人信服的研究。

受其启发,我们将媒介环境的构成因素分为:媒介威望,社会意识,团队精神,行为规范,求实精神。

(1)媒介威望,指的是媒介的知名度、美誉度、社会地位、社会声望和媒介的覆盖范围、传播成就、获奖情况等; (2)社会意识,指的是媒介人员,特别是职业传播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关心程度,对各种社会政治问题的重视程度,对自己在传播活动中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认识程度; (3)团队精神,包括媒介在与对手竞争中团体形象的展示和整体能量的释放情况,媒介内部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关心集体的风貌,传播活动中各负其责,密切配合、有序操作的状况; (4)行为规范,它关系到媒介员工尊重传统文化、习惯和恪守新闻或传播职业道德、遵纪守法等风气; (5)求实精神,表示一种具有强调专业理想、职业兴趣、强烈的事业心、认真的工作态度的特征,也表示对信息(新闻)的真实、客观、公正的坚持程度。

通常,媒介环境五大因素的指标愈向正级发展,媒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愈好,而媒介人员的成就感和积极性亦会随之提升。

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分析框架

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分析框架

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分析框架媒介环境学派认为媒介技术是塑造人类社会和思维方式的重要因素。

它强调媒介环境的整体性和复杂性,认为媒介技术与社会、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这个学派还媒介技术的历史演变和人类社会的变迁之间的关系,试图揭示媒介技术对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和国家政治等方面的影响。

媒介环境学派的要素包括媒介技术、媒介环境、人类社会和思维方式。

其中,媒介技术是媒介环境学派的核心,它包括各种不同的传播媒介,如文字、图像、声音、电子等。

媒介环境是指由媒介技术构建起来的信息交流环境,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等。

人类社会和思维方式也是媒介环境学派的重要要素,它们受到媒介环境的影响,同时又反作用于媒介环境。

媒介环境学派的分析手法包括媒介分析、语境分析和批判性分析。

媒介分析的是媒介技术的特性、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语境分析则注重考察媒介技术在特定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媒介环境的复杂性。

批判性分析是对媒介环境的反思和批判,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媒介环境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从而提出改进的建议。

媒介环境学派在实践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闻传播:媒介环境学派对新闻传播业有深刻的影响。

例如,在突发事件中,新闻媒体如何快速、准确地传递信息,同时避免谣言和误解的传播?媒介环境学派提供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新闻从业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问题。

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媒介环境学派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在线教育、MOOCs等新兴教育形式的出现,教育环境和教学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媒介环境学派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娱乐产业:娱乐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媒介环境的支持。

媒介环境学派对娱乐产业的传播方式、受众心理以及市场运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娱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政治宣传:政治宣传是媒介环境学派的重点之一。

媒介环境学

媒介环境学

纽约学派形成在20世纪70年代。1970年,尼尔· 波斯曼在纽约大学创 建媒介环境学博士点,扛起了媒介环境学的大旗,直至他2003年去世。
波斯曼创建的媒介环境学博士点发挥了成熟学派的3大功能:思想领 导、组织领导和制度构建。于是,这个博士点的三驾马车波斯曼、特伦斯·
莫兰(Terence Moran)、克里斯琴· 尼斯特洛姆(Christian Nystrom)
媒介形成了我们感知、观察和思考世界的方式,形成我们和其他个体行
动的方式——这就是所谓传播媒介的变化塑造文化形态。
电子媒介带来的变化,不是人们所谈的“内容”的变化, 而是人们认识和谈论世界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电子媒介 使人类文化传统的时空观念完全过时。
书面文化和印刷文化下的线性和理性思维方式受到挑战,
些新的价值。”
波兹曼担忧当代电子媒介在吞噬着读写文化、印刷术时代的思想价值
和理性传统,批判电子技术造成传统品德瓦解,凝聚力丧失。
纽约学派里的第三代代表人物有保罗· 莱文森、约书亚· 梅罗维兹、兰斯· 斯特雷特和林文刚。
莱文森是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任媒介环境学会顾问,他的传播学名著
均已在国内翻译出版。
在英尼斯那里,时间和空间不仅用以区分媒介的物理特
性,更深层次上指的是与媒介相关的各种权力组织的动 机和行为模式,以及由此而建立的该社会制度的特性。
宗教组织倚重时间,往往采纳 和利用时间偏向的媒介,形成 一种去中心化、多元的社会力 量结构和文明形态
空间偏向的媒介则往往带来集 中化的效应,多受到倚重空间 的政治组织把持,孕育出的是 一元化行政体制和文化形态。
就成为媒介环境学第二代的核心人物。
除了这些纽约地区的学者之外,纽约学派的第二代代表人物还有与他 们若即若离的詹姆斯· 凯瑞。凯瑞是著名的传播学家和传播教育学家,代表 作有《作为文化的传播》。

媒介环境学派名词解释

媒介环境学派名词解释

媒介环境学派名词解释一、什么是媒介环境学派?媒介环境学派(Media Ecology)是传播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媒介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它关注媒介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探讨了媒介对人类认知、行为、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媒介环境学派通过对媒介的技术、形式、传播方式等特性的分析,揭示了媒介的社会和心理效应。

二、媒介环境学派的主要概念1. 媒介环境媒介环境是媒介与其所处的物理、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

媒介环境既包括媒介的物质形态和技术特性,也包括媒介的意义、使用方式和社会影响等方面。

媒介环境对个体和社会的结构、行为和价值观念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2. 技术决定论技术决定论是媒介环境学派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认为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对社会和个体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技术创造了新的媒介环境,影响了人类的意识形态、行为模式、社会结构等方面。

技术决定论强调技术对社会进步和变革的推动作用,但也强调了技术的副作用和负面影响。

3. 媒介神经学媒介神经学是媒介环境学派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之一,强调媒介对人类的神经系统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媒介神经学认为媒介可以改变人类的感知、思维和行为方式,塑造人类的认知结构和文化模式。

它关注媒介对大脑和心理过程的影响,研究媒介与人类神经系统的互动关系。

三、媒介环境学派的研究内容1. 媒介与认知媒介对人类的认知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

媒介环境学派研究了媒介对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的影响。

不同的媒介形式和使用方式会影响人类的注意力分配、信息处理和思维方式。

媒介环境学派通过研究媒介对认知的影响,揭示了媒介带来的认知变革和认知能力的转变。

2. 媒介与行为媒介对人类的行为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媒介环境学派研究了媒介对个体和社会行为的塑造作用。

不同的媒介形式和使用方式会影响人类的行为模式、社交行为和参与行为。

媒介环境学派通过研究媒介对行为的影响,揭示了媒介对个体和社会行为的变革和影响机制。

3. 媒介与文化媒介对人类文化也有深远的影响。

传播环境

传播环境

第九章传播环境环境是指人生活在其中并给人以影响的境况和条件。

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孤立、封闭的传播活动。

传播活动必然要以某种形式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而一定的环境因素也必然要以某种方式影响、规定、制约着人类的传播活动。

人类每时每刻都在根据自己的需要改造着环境,而环境也按着它所固有的形象、准则和文化塑造着每一个人。

因此,我们不仅要正确认识和理解环境的特征、形貌以及对传播活动的作用,而且要知道创造环境和营造怎样的环境才有利于提高传播效果。

本章内容共有四节:传播与环境的关系、传播环境的特性与类型、地理环境与物理环境、媒介环境与社会环境。

要求认识传播对环境的依赖与环境对传播的作用,把握传播环境的特性与类型,根据实例理解硬环境和软环境、行为环境与心理环境、地理环境与物理环境的不同作用;重点掌握媒介环境对塑造媒介形象的作用和社会环境对传播的发挥与限制作用。

第一节传播与环境的关系弄清客体与环境的关系,大概是研究者正确、全面地认识这一客体(研究对象)的最常见的、最富有成效的途径之一。

因为,客体的具体存在,总是这样或那样地依赖于它周围条件和前后关系,或者环境。

同样,如果不谨慎地对待环境这个概念,不从环境中区分出传播的所有属性,那么谈论传播是没有意义的。

一、传播对环境的依赖传播活动必然要依赖一定的环境来进行,或者说,它必然要以某种形式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

德弗勒和鲍尔──洛基奇(L. DeFleur & Ball-Rokeach,1990)认为,如果撇开环境,单纯地孤立地观察各个具体媒介,那么观察再细致,也无法理解当今社会大众传播系统的整体,因为媒介的历史大于其各个部分之和,任何媒介的产生和发展都深深地植根于一系列独特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之中。

为什么报刊媒介在将近一个世纪中一直发展缓慢?为什么电影经过快速发展之后又跌入低谷?为什么电视、电脑能很快席卷全球?这都与环境的特点和状况有关。

今天的大众传播已成为我们的体制结构的一个中心部分,即既是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一部分,又是文化体制、教育体制、家庭体制的一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领域的延伸。” 更加重要的是,“人体任何一部分
的延伸,不论是手、脚或皮肤的延伸都会影响整个
心灵与社会。
传播媒介第四节媒介环境理论
媒介传情达意的特定方式,能改变
人的感官生活——能改变人的所见、所
听、所触、所尝和所嗅,因而能改变人
的认知。
传播媒介第四节媒介环境理论
媒介即讯息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感情、认识和价值,研究我们和媒介的
互动如何促进或阻碍我们生存的机会。”
传播媒介第四节媒介环境理论
2.媒介环境学的理论命题
命题一 传播媒介不是中性的
“传播媒介不是中性的、透明的和无价值 标准的渠道,只管把数据或信息从一个地方传 送到另一个地方。实际上,媒介固有的物质结 构和符号形式发挥着规定性的作用,塑造着什 么信息被编码和传输、如何被编码和传输,又 如何被解码。
后继工作由目前的多伦多大学麦克卢汉 文 化 与 技 术 研 究 所 ( McLuhan Program in Culture and Technology)而得以开展,代表 人物是德里克·德克霍夫。
传播媒介第四节媒介环境理论
多伦多学派提出了一种在人类文 化结构和人类心智中传播居于首位的 新理论和新的媒介分析技术,对后来 的传播学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传播媒介第四节媒介环境理论
命题二 传播媒介有偏向
传播媒介有7种偏向:思想和情感偏向,时间、 空间和感知偏向,政治偏向,社会偏向,形而 上偏向,内容偏向
“传播技术促成的各种心理或感觉的、社会 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结果,往往和传 播技术固有的偏向有关系。”
传播媒介第四节媒介环境理论
每一件工具里都隐藏了一个意识形 态上的偏倚和它的独特价值观和世界观。 因此,它会引导我们去片面使用我们机 能、感官和情操。
传播媒介第四节媒介环境理论
《理解媒介》
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
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
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
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
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
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所
带来的社会变革。
传播媒介第四节媒介环境理论
麦克卢汉说:“媒介的‘内容’好比是滋味鲜美的一
传播媒介第四节媒介环境理论
时间偏倚(time bias)
质地较重、耐久性强的媒介,较适于克服 时间的障碍,能长久保存。雕塑、岩洞的壁画、 石窟、墓碑、甚至寺庙。
偏倚时间的媒介使社会更加注重历史、传 统、礼仪、典籍、宗教以及等级关系。
传播媒介第四节媒介环境理论
空间偏倚(space bias)
质地较轻、容易运送的媒介,如纸草纸、 报纸等,较适于克服空间的障碍。空间上易于 传输,方便移动的媒介。
第四节 媒介环境理论
一、媒介环境学 二、多伦多学派 三、纽约学派
传播媒介第四节媒介环境理论
一、媒介环境学
麦克卢汉最早提出“媒介环境”这一概 念,1967年在他与人合著的《媒介即信 息》一书中提出的,以环境类比,指出 传播技术和媒介对文化在深度和广度方 面所起到的生态式的影响。
传播媒介第四节媒介环境理论
业社会的深刻预见和尖锐批评和对媒介文化深
刻的洞察。
传播媒介第四节媒介环境理论
《娱乐至死》(1985)
这是波兹曼最著名的著作之一,追
溯了传媒的变迁,阐述了电视声像逐渐
取代书写语言的过程。
奥威尔《1984》 赫胥黎《美丽新世界》
块肉,破门而入的窃贼用它分散思想看门狗的注意
力。”
莱文森:“任何媒介的内容——滋味鲜美的一块
肉——支配我们的感知、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
感觉不到眼前这种媒介的深层冲击力。我们对任何传
播媒介的使用产生的冲击力,远远超过它传播的特定
内容。我们使用媒介的过程,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远
远超过了我们使用媒介得到的具体的内容。”
偏倚空间的媒介是一种大众的、政治的、 文化的媒介,强调传播的世俗化、现代化和公 平化。因此,它有利于帝国扩张、强化政治统 治,增强权力中心对边陲的控制力,也有利于 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传播媒介第四节媒介环境理论
(二)麦克卢汉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一切技术都是肉体和神经系统增加力量和速度 的延伸,”因此,“一切媒介都是人的肢体
首 次 提 出 the study of media as
environments,将传播媒介视为一种
环境结构。
传播媒介第四节媒介环境理论
1.媒介环境学(media ecology)
“媒介环境学研究人的交往、人交
往的讯息及讯息系统。具体地说,媒介
环境学研究传播媒介如何影响人的感知、
传播媒介第四节媒介环境理论
三、纽约学派
(一)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19312003)
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生
前一直在纽约大学任教。他在纽约大学首创了
媒体环境学专业。直到2003年,他一直是文化
传播系的系主任。波兹曼去世后,美国各大媒
体发表多篇评论,高度评价波兹曼对后现代工
人类使用任何通信媒介所带来的冲 击要比任何其所负载的内容或该媒介可 能传递的信息要大得多。
置身于虚拟环境的过程要比我们所
沉溺的电视节目对我们的生活具有更大
影响力。看电视本身也要比所看的内容
具有更大影响力。 传播媒介第四节媒介环境理论
媒介能够重新定义时间和空间 改变人们的感官比率 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 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
传播媒介第四节媒介环境理论
(一)英尼斯
哈 罗 德 亚 当 斯 英 尼 斯 ( Harold Adams Innis 1894~1952)
现代性的大众媒介根本不给现代人留出
时间去思考。即时消息掠夺了人们回首历史的
感悟,也掠夺了人们展望未来的力量。这就是
现代大众媒介的偏向。技术本身促成了这种思
维状态。
传播媒介第四节媒介环境理论
命题三
传播技术对文化产生影响,进 而与不同物质的、知觉的、社会的、 政治的、经济的因素产生因果关系。
传播媒介第四节媒介环境理论
二、多伦多传播学派(Toronto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上世纪60年代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者 哈 罗 德 ·英 尼 斯 、 埃 里 克 ·哈 弗 洛 克 和 马 歇 尔·麦克卢汉共同创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