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现象--核心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沪教版化学第六章 《溶解现象》 知识点梳理

沪教版化学第六章 《溶解现象》 知识点梳理

第六章《溶解现象》6.1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一.溶解与乳化1.泥土以细小固体颗粒形式分散到水中,形成悬浊液2.食用油以小液滴形式分散到水中,形成乳浊液3.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4.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⑴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

如:水⑵溶液不一定无色。

如:KMnO4溶液紫红色,含Fe2+溶液浅绿色,含Fe3+溶液黄色,含Cu2+溶液蓝色5.乳化:乳化剂(洗洁精、肥皂)作用下,油以小液滴形式均匀的分散在水中,形成稳定的乳浊液。

[汽油去除油脂的原理是溶解]二.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1.氢氧化钠(NaOH)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2.硝酸铵(NH4NO3)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3.氯化钠(NaCl)溶于水,温度不变三.水溶液的某些性质1.水溶液的凝固点降低(低于0℃)、沸点升高(高于100℃)2.某些水溶液具有导电性,因为溶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示例:稀硫酸能导电,因为溶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H+和SO42-;氯化钠溶液能导电,因为溶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Na+和Cl-[蔗糖溶液不能导电:蔗糖以分子形式分散在水中;氯化钠固体不能导电:Na+和Cl-不能自由移动]6.2 溶液组成的表示一.溶液的组成1.溶液组成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也可以是气体溶解溶质的物质称为溶剂,最常用的溶剂是水,汽油、酒精也可作溶剂1.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公式:(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以根据溶解度计算:S÷(100+S),S越大,值越大2.溶液配制⑴步骤:计算、称量、溶解⑵仪器:天平、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⑶操作注意①称固体时,注意遵循左物右码。

[若颠倒,实际称量= 砝码质量-游码质量] ②量水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仰视量取量多,俯视量取量少] ③溶解不可用量筒 3.溶液稀释含义:向溶液中加水,使浓溶液变成稀溶液 ⑴步骤:计算、量取、溶解计算方法:①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②加入水的质量 = 稀溶液质量 - 浓溶液质量 ⑵仪器: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6.3 溶解性一.溶解性的影响因素1.溶质的性质。

初中溶解的知识点总结

初中溶解的知识点总结

初中溶解的知识点总结1. 溶解的定义溶解是指溶质在溶剂中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和相互混合的过程。

当溶质与溶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大于溶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时,溶质分子将被溶剂分子包围并分散在溶剂中,形成溶液。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分子被溶剂分子包围和分散的过程被称为“溶解过程”。

2.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单位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最多可以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溶解度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的种类、温度等因素有关。

通常来说,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会增大;随着温度的降低,溶解度会减小。

另外,不同的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也会有所不同。

3. 浓度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质的含量,通常使用质量分数、摩尔浓度、体积分数等单位来表示。

质量分数是指单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溶液总质量之比;摩尔浓度是指单位溶液中溶质的摩尔数与溶液总体积之比;体积分数是指单位溶液中溶质的体积与溶液总体积之比。

不同的浓度单位适用于不同的情况,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用。

4. 溶解过程溶解过程包括晶体的溶解和溶液的形成两个方面。

晶体的溶解是指晶体中的溶质分子逐渐脱离晶格结构,分散在溶剂中的过程;溶液的形成是指溶质分子在溶剂中被包围和分散的过程。

在溶解过程中,既有溶质分子与溶液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有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溶解过程受到温度、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外界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5. 溶解速率溶解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溶质溶解或溶液形成的速度。

溶解速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溶质粒子的颗粒大小、溶液的搅拌程度、溶剂的性质等。

通常来说,溶解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溶质粒子的颗粒大小越小、溶液搅拌程度越大,溶解速率也越快。

综上所述,溶解是化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溶质在溶剂中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和相互混合的过程。

了解溶解的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的知识点对于学习化学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通过本文对初中化学中有关溶解的知识点的总结,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沪教版初中化学《第六章-溶解现象》基本知识点总结

沪教版初中化学《第六章-溶解现象》基本知识点总结

沪教版初中化学《第六章 溶解现象》基本知识点总结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特点:均一、稳定、透明、混合物2.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水是常用的溶剂。

酒精、汽油也是溶剂,通常量多的为溶剂3.盐酸溶质是:氯化氢(HCl ) 溶剂是水氨水溶质是:氨气(NH 3) 溶剂是水碘酒溶质是:碘(I 2) 溶剂是酒精4.悬浊液和乳浊液区别是分散的物质分别是固体和液体,相同是均不溶于水。

悬浊液如泥沙水、乳浊液如:食用油溶于水5.洗涤剂(洗衣粉、肥皂)通过乳化作用去油污,形成乳浊液。

洗涤剂称为乳化剂。

6.溶于水温度升高有:氢氧化钠(NaOH )、浓硫酸(H 2SO 4)溶于水温度降低有:硝酸铵(NH 4NO 3)氯化铵(NH 4Cl )7.少量固体溶于水中,使溶液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

8.溶液导电是因为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金属导电是因为有自由电子9.溶质的质量分数(w )=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100% 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溶液越浓,反之越稀10.用固体与水配制溶液:步骤:计算、称量、溶解仪器:药匙、天平、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例题:配制50g 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需NaCl 固体多少克,量取多少毫升水。

NaCl 的质量:m=5%×50g=2.5g需水的体积:m lg g g /15.250-=47.5ml 11.用浓溶液加水配成稀溶液:步骤:计算、量取、溶解仪器: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例题:用37%浓盐酸、密度为1.18g/cm 3配成400g20%的稀盐酸、需浓盐酸多少毫升,加水多少毫升?浓盐酸的体积=%37/18.1%204003⋅⨯cm g g =182ml水的体积=33/1/18.1182400cmg cm g ml g ⨯-=185ml 12.例题:13g 锌与100g 稀H 2SO 4恰好完全反应,求稀H 2SO 4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设13g 锌与100g 稀H 2SO 4完全反应需H 2SO 4的质量为xZn + H 2SO 4 = ZnSO 4 + H 2↑xg 981365= x=19.6g 答:略 65 9813g xH 2SO 4的溶质质量分数=gg 1006.19×100%=19.6% 13.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溶解现象知识点总结

溶解现象知识点总结

溶解现象知识点总结一、溶解的基本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在溶剂中分散并形成稳定的溶液的过程。

通常来说,溶解是指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溶剂分子或离子发生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一个稳定的溶液。

溶解可以是固体溶解到液体中,液体溶解到液体中,气体溶解到液体中,或者气体溶解到固体中。

二、溶解的影响因素1. 温度:一般来说,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当温度升高,溶质分子或离子的平均动能增加,可以克服相互之间的作用力而更易溶解。

2. 溶剂种类:不同的溶剂对于不同的溶质有着不同的溶解度。

比如,某些溶质在水中溶解度较大,但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较小。

3. 溶质种类:溶质的种类对其溶解度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有的物质在一种溶剂中溶解度较大,而在另一种溶剂中溶解度较小。

4. 压力: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力呈正比关系。

当压力增大时,气体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进而溶解度增大。

三、溶解的度量方法1. 溶解度:通常用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最大量来表示,称为溶解度。

溶解度是一个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最大的量。

2. 饱和溶解度:当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达到最大值并不再变化时,称为饱和溶解度。

如果在此情况下再加入一点溶质,它将无法被完全溶解,留下一部分未溶解的溶质。

3. 溶解度曲线:一般来说,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与温度呈正相关。

因此可以通过实验得到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四、溶解作用的应用1. 制备溶液:溶解作用是化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中溶解固体或气体到液体中的重要手段。

2. 分离提纯:有的物质在一种溶剂中溶解度较大,而在另一种溶剂中溶解度较小。

这一性质可以用来分离提纯某一种化合物。

3. 药物制备:许多药物需要通过溶解作用才能被人体吸收。

4. 环境保护:溶解作用也有着重要的环境保护作用。

例如,气体在水中的溶解作用可以减少大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

五、溶解速度1. 溶解速度取决于溶质颗粒的大小、形状和晶体结构,溶剂分子的流动性,温度,溶解度等因素。

化学溶解知识点总结

化学溶解知识点总结

化学溶解知识点总结一、溶解的定义溶解是物质从固体、液体或气体的状态,转变为液体状态的一个过程。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的微观粒子被溶剂的微观粒子包围,形成溶液。

二、溶解的热力学原理1. 溶解的热力学原理溶解是一个吸热过程,因为在溶解过程中需要克服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得溶质的微观粒子分散在溶剂中。

因此,溶解过程吸收了热量。

根据热力学的原理,当溶解的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释放的热量时,该过程为吸热过程。

而溶解的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释放的热量时,该过程为放热过程。

2. 热力学参数在描述溶解过程的热力学参数时,我们常常用到以下几个参数:(1)溶解热(△H):描述在单位质量溶质溶解时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单位为千焦或千卡。

(2)溶解焓(△G):描述当溶质溶解时所产生的功。

当△G < 0 时,说明溶解过程是自发的;当△G > 0 时,说明溶解过程是非自发的。

(3)熵变(△S):描述在溶解过程中系统的熵变化。

当△G = △H - T△S,其中 T 为温度。

当△S > 0 时,说明溶解过程是自发的。

三、溶解的影响因素1. 温度温度是影响溶解速率和溶解度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也会升高,因为在高温下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弱,溶质更容易向溶剂中离散。

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如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2. 溶剂不同的溶剂对于溶解度有不同的影响。

溶剂的极性和分子大小是影响溶解度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极性溶剂对极性溶质溶解度较好,而非极性溶剂对非极性溶质溶解度较好。

3. 溶质的种类不同的溶质的溶解度也会受到影响。

有的溶质在水中溶解度较好,有的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较好。

不同的溶质的溶解度还会受到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4. 压力在溶解气体的过程中,压力对溶解度也有显著的影响。

根据亨利定律,溶解度与气压成正比。

5. 搅拌对于固体溶质溶解在液体溶剂中的过程,搅拌可以增加溶质与溶剂的接触面积,使得溶质更快地溶解。

九年级化学溶解部分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溶解部分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溶解部分知识点溶解是化学中一种常见的物质现象,指的是将固体、液体或气体溶于溶剂中形成溶液的过程。

在九年级化学中,我们需要了解溶解的基本概念、溶解过程中的物质性质变化以及一些关键的知识点。

本文将围绕这些方面进行探讨。

一、溶解的基本概念溶解是指固体、液体或气体溶质与溶剂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使溶质分散均匀地分布在溶剂中,形成溶液的过程。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的微观粒子与溶剂的微观粒子发生相互作用,以致溶质的微观粒子能够均匀地分散在溶剂中。

二、溶解的物质性质变化1. 固体溶解:固体溶解是指固体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固体溶解过程中,溶质的微观粒子逐渐与溶剂的微观粒子分散均匀,与此同时,溶质的粒子间距减小、有序性降低,溶液的熵增加。

2. 液体溶解:液体溶解是指液体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液体溶解过程相对较为复杂,涉及到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对于大多数液体溶解过程,存在着相互溶解的情况,即溶液中既有溶质的分子也有溶剂的分子。

3. 气体溶解:气体溶解是指气体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溶解气体的实质是气体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碰撞,通过相互碰撞而相互溶解。

溶解气体的能力与气体的性质、温度、压强等因素有关。

三、九年级化学溶解部分的知识点1. 溶解度:溶解度指的是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溶质溶解的最大量。

它与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温度等因素有关。

常用的溶解度单位有g/100g溶剂、mol/L等。

2. 饱和溶液:当在给定的温度下继续向已经饱和的溶液中加入溶质,无法再通过溶解达到更高浓度时,称该溶液为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等于溶解度的值。

3. 过饱和溶液:在较高温度下溶解较多溶质,然后迅速冷却,也可以得到一个溶液。

在此情况下,溶液中含有超过饱和度的溶质,称为过饱和溶液。

4. 离子溶解:在水溶液中,其溶解过程涉及到离子的形成和断裂。

当固体物质溶解于水中时,其溶质通常以形成个别的离子,溶剂通常以离子形式存在。

九年级化学溶解现象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溶解现象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溶解现象知识点总结溶解现象是化学中一种重要的物质变化过程,是指固体、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粒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匀透明的混合物。

以下是九年级化学中关于溶解现象的知识点总结:一、溶解的定义与特点溶解是指溶质的微粒逐渐分散在溶剂中形成溶液的过程。

溶解的特点包括:溶质微粒与溶剂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保持永久为弱化学键;溶质微粒在溶剂中自由运动而不聚集;溶质不能被过滤分离,只能靠蒸发得到纯物质。

二、溶解的影响因素1. 温度:温度升高,溶解度一般会增大,但对气体溶解度却相反。

2. 压力(只适用于气体溶解度):压力升高,气体溶解度增大。

3. 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力越强,溶解度越大。

4. 溶质与溶剂的粒径:溶质的粒径越小,溶解度越大。

三、溶液的浓度及计算1. 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与溶液总质量之比。

2. 体积分数:溶质的体积与溶液总体积之比。

3. 摩尔浓度:溶质的摩尔数与溶液总体积之比。

4. 溶解度:在规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之比。

四、饱和溶液与过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已经溶解了最大量的溶质的溶液。

而过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溶解度超过平衡溶解度,在稳定条件下存在溶解度不稳定的现象。

五、溶解的物质状态1. 水溶液:以水为溶剂的溶液,如盐水、糖水等。

2. 液体溶液:由液体溶质溶解于液体溶剂中,如酒精和水的混合物。

3. 气体溶液:由气体溶质溶解于液体溶剂中,如汽水。

六、分离溶液中的溶质与溶剂1. 晶体得到分离:通过蒸发溶剂,使其发生结晶得到溶质。

2. 沉淀得到分离:通过加入反应剂使溶质发生反应,沉淀得到分离。

3. 蒸馏:通过将溶液加热至溶剂的沸点,使溶剂蒸发得到分离。

七、溶解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 调味品:食盐、白糖等溶于水中,增添食物的味道。

2. 药物:药物以溶解的形式进入人体,发挥治疗作用。

3. 清洁剂:洗衣液、洗洁精等能将污渍溶解,起到清洁作用。

溶解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溶解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溶解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一、溶解的定义和基本概念1. 溶解的定义溶解是指溶质在溶剂中分散并与其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分子或离子被溶剂分子包围,并形成溶液。

溶解是一个平衡过程,溶质在溶解的同时也可能发生逆向的析出过程,而平衡时的溶质浓度称为溶解度。

2. 溶液的表示方法溶液可以使用浓溶液、稀溶液、饱和溶液等多种方式进行分类和表示。

其中,浓溶液指溶质在溶剂中的浓度较高,稀溶液指溶质在溶剂中的浓度较低,而饱和溶液则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达到最大溶解度的溶液。

3. 溶解度和溶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单位物质的饱和溶解度。

而溶度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溶质在溶剂中的浓度。

二、溶解的动力学1. 溶解过程的速率在溶解过程中,溶质分子或离子需要克服各种障碍才能与溶剂分子发生相互作用。

因此,溶解过程的速率与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和压力等因素有关。

2. 离子溶解的动力学在离子溶解的过程中,溶质中的离子在溶液中的浓度是随时间变化的。

离子溶解的速率可通过动力学方程进行描述,而离子溶解的速率与温度、离子浓度、电场强度等因素相关。

3. 溶解热溶解过程中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溶解热。

溶解热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有关,可以通过热力学方程来描述。

三、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1.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解度与溶质、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温度和压力等因素有关。

通常情况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会增大,而对气体溶解来说,随温度升高,溶解度会减小。

2. 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是描述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溶质浓度变化的曲线。

对于非电解质来说,溶解度曲线呈正比例曲线;对于一些电解质来说,溶解度曲线可能呈现出“S”型曲线。

3. 饱和溶解度饱和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最大量溶质的溶解度,具有固定的数值。

饱和溶解度在化学反应、制备溶液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

四、溶解的应用1. 化学反应中的溶解在各种化学反应中,溶解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初中化学溶解现象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溶解现象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溶解现象知识点总结篇一:初中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初中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一、溶液和乳浊液1、定义: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如溶液中各部分密度、颜色等完全一样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里分离出来注意:(1)溶液的关键词:均一、稳定、混合物。

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2)判断某物质是否为溶液,一般看以下两点:①是否为均一、稳定的混合物;②一种物质是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中。

(3)溶液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

如CuSO4溶液为蓝色。

(4)一种溶液中可以含一种或多种溶质,但只有一种溶剂。

3、溶液的组成①从宏观上看,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②从微观上看,溶液的形成过程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均一地分散到溶剂分子之间。

③溶液、溶剂和溶质之间的量的关系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体积≠质体积+溶剂体积4、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①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如植物油的汽油溶液中,植物油为溶质,汽油为溶剂;当溶剂为水时,水可以省略,如食盐水中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②若固、气体与液体混合,一般习惯将液体看作为溶剂,固、气体看作溶质③若是由两种液体混合组成的溶液,一般习惯上量多的作为溶剂,量少的看作溶质。

④两种液体混合且有水时,无论水多少,水一般作为溶剂? 注意:a一般水溶液中不指名溶剂,如硫酸铜的溶液就是硫酸铜的水溶液,所以未指明溶剂的溶液,溶剂一般为水。

b、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且溶于水的生成物,如将足量的锌溶于稀硫酸所得到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且溶于水的生成物,如将足量的锌溶于稀硫酸所得到的溶液中,溶质是生成物硫酸锌,而不是锌;5. 影响因素溶解的因素有:①温度②溶质颗粒大小③搅拌6.乳浊液定义:由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第六章 溶解现象(知识点)

第六章 溶解现象(知识点)

第六章溶解现象1.溶液的分散微粒是分子或离子,性质是均一性、稳定性。

乳浊液的分散颗粒是小液滴,悬浊液的分散颗粒是固体小颗粒,与溶液比较,这两种分散系的特点是不均一、不稳定。

2.“颜色”不是判定溶液的标准:如溶液中含有Cu2+会显蓝色;含有Fe2+的溶液显浅绿色;含有Fe3+的溶液显黄色;含有MnO4-的溶液显紫红色。

3.汽油和洗涤剂的水溶液都能除去衣物上的油污,它们的原理有什么不同?汽油洗涤油污:溶解油污;洗涤剂洗涤油污:乳化4.物质的溶解是构成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分散的过程。

像氯化钠NaCl、氢氧化钠NaOH、高锰酸钾KMnO4等物质溶解是由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它们的溶液能导电。

像蔗糖、酒精等物质,它们是由分子构成的,溶于水只是其分子分散到水中的道理,因此它们的溶液不能导电。

5.湿手为什么容易触电?湿手中有氯化钠溶液,有自由移动的离子,能导电所以容易触电。

6.溶解现象:NH4NO3硝酸铵的溶解吸热,氯化钠等物质的溶解不会造成溶液温度发变化,氢氧化钠、氧化钙、浓硫酸溶解时放热,造成溶液温度上升。

干冰和冰也是生活中常见的制冷剂,制冷的原理有何不同?干冰升华吸热;冰融化吸热7.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⑴搅拌;⑵加热;⑶研细。

由此可知影响物质溶解速率的因素有:温度、是否搅拌、颗粒的大小。

8.物质溶于水后,溶液的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

9.溶质的状态可以是气体、液体,也可以是固体。

溶剂一般是液体。

写出下列溶液中溶质的名称或化学式(1)澄清石灰水:Ca(OH)2;(2)碘酒:I2(3)盐酸:HCl(气);(4)硫酸铜溶液:CuSO4;(5)铁丝放入过量的硫酸铜溶液后形成的溶液:CuSO4、FeSO4;(6)氧化钙放入水中形成的溶液:Ca(OH)2。

(7)稀硫酸:H2SO4(液)注意:有物质溶于水并与水反应,则溶质就不是放入的原物质,而是生成的新物质10.配制50g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的步骤有(1)计算(2)称量(3)溶解。

化学九年级下沪教版第六章溶解现象基础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下沪教版第六章溶解现象基础知识点

第六章溶解现象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溶液:物质相互分散,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1、混合物状态不同:悬浊液:存在固体小颗粒(不均一,不稳定,会形成沉淀)乳浊液:存在液体小颗粒(不均一,不稳定,会分层)※“均一”是指溶液各组成成分和性质完全相同。

※“稳定”是指当条件不变是,长时间放置,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也不会出现分离的现象。

※“颜色”不是判定溶液的标准:如溶液中含有Cu2+会显蓝色;含有Fe2+(亚铁)的溶液显浅绿色;显黄色的溶液中一般存在Fe3+,高锰酸钾(紫红色)、2、物质的溶解是构成物质的离子或分子分散的过程。

※像氯化钠NaCl、氢氧化钠NaOH等物质溶解是由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电离出的阴阳离子。

NaCl = Na+ + Cl-;NaOH = Na+ + OH-※像蔗糖的物质,它们是由分子构成的,溶于水只是其分子脱离晶体表面,分散到水中的道理。

硝酸铵NH4NO3的溶解使溶液温度下降(吸热)3、溶解现象:像氯化钠NaCl等物质的溶解不会造成溶液温度发变化氢氧化钠NaOH、浓硫酸H2SO4、生石灰CaO溶解时放热,造成溶液温度上升。

4、洗洁精能使难溶于水的油以小液滴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这称为乳化现象。

乳化的应用:油污清洗、洗涤剂和化妆品的配制、石油开采、污水处理、制剂合成及纺织印染。

※用纯碱、汽油和洗涤剂的水溶液都能除去衣物上的油污,其实它们的原理各不相同:纯碱是与油污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汽油是将油污溶解;洗涤剂是和油污发生乳化作用。

5、较快溶解物质的方法:⑴用玻璃棒搅拌;⑵提高溶解的水温;⑶使固体变成粉末颗粒二、水溶液的性质:1、物质溶于水后,溶液的凝固点下降,沸点升高;※冬天厨房中最易结冰的是()A、酱油B、米酒C、食醋D、水※寒冬里,为什么水缸往往会冻裂,而装有腌制食品的水缸却不会冻裂?※为什么建筑工地向水泥砂浆中掺入氯化钙可以防冻?※沸腾的汤的温度为什么比沸腾的水温度高?三、溶液的组成:1、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m(溶液) = m(溶质) + m(溶剂);V(溶液) < V(溶质) + V(溶剂) ——分子间有间隙;2、溶质可以是气体、液体,也可以是固体:如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盐酸、氨气的水溶液,氨水();液体做溶质:稀硫酸,酒精的水溶液;固体做溶质:碘酒、食盐。

溶化现象知识点总结

溶化现象知识点总结

溶化现象知识点总结一、溶解的基本概念1. 溶解的定义溶解是指一种物质(溶质)溶解于另一种物质(溶剂)形成溶液的过程。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的分子或离子散布在溶剂中,溶质和溶剂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均匀的混合物。

2. 溶解的特点a. 溶质和溶剂之间发生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决定了溶解的速度和程度。

b. 溶解过程通常伴随着吸热或放热现象。

c. 溶解过程是可逆的,即溶质可以从溶液中析出或溶质在溶剂中重新溶解。

3. 溶解的影响因素溶解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压力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溶解的速度和程度,影响溶液的性质和行为。

二、溶解的基本原理1. 溶解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在溶解过程中,溶质和溶剂之间发生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决定了溶解的速度和程度。

主要的相互作用包括:a. 电离作用:例如,在水中,氯化钠(NaCl)的晶体溶解时,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被水分子包围,形成离子溶液。

b. 分子间的吸附作用:溶质分子或离子通过与溶剂分子的吸附力将其分散在溶剂中。

c. 分子间的键合和排斥作用:溶质和溶剂分子之间可能发生氢键、范德华力等相互作用,也可能发生排斥力。

2. 溶解的热力学原理溶解过程通常伴随着吸热或放热现象。

溶解的热力学原理可以用熵变和焓变来描述。

当溶解过程熵增大、焓减小时,溶解是有利的,反之则是不利的。

这些热力学原理对理解溶解过程的进行和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三、溶解度和饱和溶解度1. 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是指单位量溶剂中溶解的最大溶质量。

它是一个定量指标,可以用来描述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程度。

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溶解度受温度、压力、溶质性质、溶剂性质、溶解过程中产生的物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特别是温度的变化对溶解度有显著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溶解度会增大。

3. 饱和溶解度饱和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极限。

当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达到饱和时,称为饱和溶解度。

饱和溶解度是一个热力学性质,它取决于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温度和压力等因素。

溶解

溶解

初三化学溶解现象知识点(一)1. 碳酸盐能溶于盐酸或硝酸,并放出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o2。

2. 含Cu的溶液呈蓝色,含Fe的溶液呈黄色。

粉未为白色,但它的晶体――C uso4•5H2o(胆矾)却显蓝色,但胆矾受热后又会变成白色(Cuso4)。

4. 蓝色絮状沉淀为Cu(OH)2,红褐色絮状沉淀为Fe(OH)3。

5. 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有两样:Agcl和Baso4。

钾钠铵硝皆可溶、盐酸盐不溶银亚汞; 硫酸盐不溶钡和铅、碳磷酸盐多不溶。

多数酸溶碱少溶、只有钾钠铵钡溶钾、钠、硝酸溶,(钾盐、钠盐和硝酸盐都溶于水。

) 盐酸除银(亚)汞,(盐酸盐里除氯化银和氯化亚汞外都溶。

)再说硫酸盐,不容有钡、铅,(硫酸盐中不溶的是硫酸钡和硫酸铅。

) 其余几类盐,(碳酸盐、亚硫酸盐、磷酸盐、硅酸盐和硫化物) 只溶钾、钠、铵,(只有相应的钾盐、钠盐和铵盐可溶)最后说碱类,钾、钠、铵和钡。

(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钡和氨水可溶) 另有几种微溶物,可单独记住。

初三化学溶解现象知识点(二)溶解时的热现象:吸热(如硝酸铵)温度不变(如氯化钠)放热(如氢氧化钠、浓硫酸)加快物质溶解速度的方法有:⑴加热(或升温)⑵搅拌(或振荡)⑶将固体研成粉末。

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为黄色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c、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 溶质的体积+ 溶剂的体积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初三化学溶解现象知识点(三)①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是水溶液。

②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做溶剂,液体做溶剂。

③当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叫做溶剂,量少的叫做溶质。

④当物质溶解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要正确判断溶质。

⑤溶质和溶剂是溶液所特有的概念,悬浊液和乳浊液不存在溶质和溶剂。

化学溶解知识点全套总结

化学溶解知识点全套总结

化学溶解知识点全套总结第一节溶解的基本概念1. 溶解的定义溶解是指固体、液体或气体在液体中成为一种均匀的混合物的过程。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的微观粒子逐渐分散在溶剂中,形成均匀的溶液。

2. 溶解的特点(1)均匀性:溶液中溶质的微观粒子与溶剂的分子混合均匀,没有明显的分层或沉淀。

(2)不可逆性:溶质一旦溶解在溶剂中,很难再将其完全分离出来。

(3)热效应: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放热或吸热现象。

(4)摩尔体积增大:在溶解过程中,溶质的微观粒子更多地占据了溶剂的空间,使得溶液的体积通常比纯溶剂的体积要大。

3. 溶解速度溶解速度受到溶质的种类、溶剂的性质、温度、搅拌和溶质颗粒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温度升高、溶质颗粒越细小、溶剂和溶质的相互作用力越大,溶解速度也会越快。

4. 溶解的浓度溶解的浓度可以用不同的单位来表示,如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摩尔浓度等。

浓度的单位选择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体积分数适用于气体溶液和液体溶液,摩尔浓度适用于溶质为分子或离子的溶液。

第二节溶解过程的热效应1. 溶解过程的热效应(1)放热反应:在溶解过程中释放热量的现象称为放热反应,通常发生在溶质与溶剂之间有较强的化学作用力的情况下。

(2)吸热反应:在溶解过程中吸收热量的现象称为吸热反应,通常发生在溶质与溶剂之间的化学作用力较弱或溶质与溶剂之间发生物理吸附的情况下。

2. 热溶解实验通过实验可以验证溶解过程中的热效应。

例如在一定温度下将一定质量的钾硫酸盐溶解于水中,测量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从而得到放热或吸热的热效应。

第三节溶解过程的动力学1. 溶解速度与溶解度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可以溶解溶质的最大量。

当溶液中溶质的浓度达到溶解度时,达到动态平衡,此时称为饱和溶解。

溶解速度与溶解度有一定的关系,通常来说,溶解度较高的溶质,其溶解速度也较快。

2. 溶解速度与溶解过程(1)固体溶解过程:固体溶解过程通常可以用溶解度、溶解速度和溶解平衡来描述。

第六章溶解现象知识要点

第六章溶解现象知识要点

化学复习:知识要点(第六章)溶解现象1.溶液的特征: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悬浊液、乳浊液不均一、不稳定,但都属于混合物。

溶液大多数为无色,但如:含Cu2+,蓝色、含Fe3+,黄色、含Fe2+,浅绿色。

常见溶液:食盐水、石灰水、稀盐酸等。

悬浊液:石灰浆、钡餐、面粉或粉笔灰放入水中、泥浆水等。

乳浊液:牛奶、油水混合物等。

2.乳化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工业上污水的处理,农业上配制农药,生活中洗洁精能去油污。

3.注意:汽油洗去油污属于溶解现象;NaOH、纯碱等洗去油污属于化学反应。

4.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时,通常伴随热量变化。

溶于水吸热的物质有:硝酸铵溶于水放热的物质有:生石灰、浓硫酸、氢氧化钠一般可用搅拌、振荡、研碎、加热等方法加快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5.水溶液的性质:(1)使稀溶液沸点上升。

应用:高山上煮鸡蛋(2)使稀溶液凝固点降低。

应用: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3)具有导电性。

一般溶液会导电,但酒精溶液、蔗糖水不导电。

应用:电解水7. 配制一定浓度的食盐水,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所用仪器:托盘天平(含砝码)、量筒、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药匙。

用浓硫酸配制一定浓度的稀硫酸,步骤:计算、量取、溶解。

所用仪器:量筒、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

8. 量筒的正确读法: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仰视读数:测量值 < 实际值 俯视读数:测量值 > 实际值 (仰多俯少)9.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溶质性质(如:油和食盐在水中溶解性不同)(2)溶剂性质(如:食盐在水中和在油中溶解性不同)(3)温度(如:KNO 3在0℃和100℃时溶解性不同)※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外界因素:温度。

如:温度升高,KNO 3溶解度变大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外界因素:温度、压强。

如:温度升高,CO 2在水中溶解度变小;压强变大,CO 2在水中溶解度变大。

10. 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溶解现象--核心知识点总结

溶解现象--核心知识点总结

溶解现象-- 核心知识点总结1、悬浊液:物质以细小固体颗粒分散于水中形成悬浊液。

如泥土(或粉笔灰)加入水中形成的就是悬浊液。

2、乳浊液:物质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于水中,形成乳浊液。

如食用油加入水中经搅拌后形成的就是乳浊液。

3、物质的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

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溶液的基本特征:a 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浓度、性质(如密度)完全相同。

b 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出现分层现象。

c 混合物:溶液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4、影响物质溶解速率的因素:是否搅拌、固体颗粒物的大小、温度等。

5、乳化(1)相溶的物质可以形成溶液,不相溶的物质可以形成浊液。

(2)乳化在乳浊液中加入洗涤剂以后,油脂虽然没有溶解在水中,但油脂以细小的液滴的形式均匀悬浮在水中,这种现象称为乳化。

乳化后,油脂很容易用水洗净。

(3)乳化剂乳化剂是能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物质。

(4)乳化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a.洗涤:用乳化剂(洗涤剂)可以将衣服、餐具上的油污洗掉。

b.农药的施用c.生活中常用含乳化剂的物质有肥皂、洗洁注意:汽油和洗涤剂除油污原理不同:利用汽油除油污是将油污溶解在汽油中,而利用洗涤剂除油污是利用了乳化原理。

6、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bianhua 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中通常伴随热量的bianhua 。

有些物质溶于水时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

有些物质溶于水时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铵。

有些物质溶于水时温度bianhua 不明显,如氯化钠。

爱一个人常是一串奇怪的矛盾,你会依他如父,却又怜他如子;尊他如兄,又复宠他如弟;想师从于他,跟他学,却又想教导他把他俘虏成自己的徒弟;亲他如友,又复气他如仇;希望成为他的女皇,他唯一的女主人,却又甘心做他的小丫鬟小女奴。

7、溶液和浊液的用途:(1)在溶液中进行化学反应(2)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有很重要的意义(3)浊液在医疗上可作注射和口服药。

九年级化学溶解现象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溶解现象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溶解现象知识点化学是一门关于物质变化的科学,而溶解现象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溶解是指固体溶质在液体溶剂中完全分散,形成一种均匀透明的混合物的过程。

本文将重点介绍九年级化学中关于溶解现象的知识点,包括溶解的条件、溶解过程、溶解度、浓度相关概念以及一些与溶解现象相关的实际应用。

一、溶解的条件为了使固体能够溶解在液体中,有一些条件需要满足。

其中最主要的条件是物质的颗粒之间具有相互吸引力。

这是因为在溶解过程中,固体溶质的颗粒要克服一定的吸引力才能脱离固体表面分散到液体中。

此外,温度和压力也会对溶解产生一定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溶解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也有个别例外情况。

二、溶解过程溶解是一个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的颗粒分散在溶剂中,形成溶液。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步骤:溶质颗粒与溶剂颗粒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溶质颗粒从固体表面逐渐脱离,并开始在溶液中游离;溶质颗粒在溶液中游动并与溶剂颗粒相互作用。

三、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能够溶解在单位溶剂质量中的溶质质量。

以盐溶解为例,当我们往水中加入盐时,随着溶质质量的增加,一段时间后溶解过程将处于动态平衡。

此时,在溶液中溶解的盐离子的数量与重新结晶的盐离子的数量相等,这时的溶解度就称为饱和溶解度。

饱和溶解度与溶剂的温度有关,通常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四、浓度相关概念浓度是指溶质在溶液中的相对含量。

根据不同的计量单位和测量方法,我们可以有多种浓度相关概念,比如质量浓度、摩尔浓度和体积浓度等。

质量浓度是指溶质在单位溶液体积中所含的溶质质量,常用的单位是g/L。

摩尔浓度是指溶质在溶液中的摩尔数与溶液体积的比值,单位为mol/L。

体积浓度是指溶质在溶液中的体积与溶液体积的比值,单位为mL/L。

五、溶解现象的实际应用溶解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我们在喝茶或咖啡时,茶叶和咖啡粉是通过溶解的方式将其香味和味道释放出来;在吃薄荷糖时,糖和薄荷的香味也是通过溶解来实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解现象--核心知识点总结
1、悬浊液:物质以细小固体颗粒分散于水中形成悬浊液。

如泥土(或粉笔灰)加入水中形
成的就是悬浊液。

2、乳浊液:物质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于水中,形成乳浊液。

如食用油加入水中经搅拌后形成的就是乳浊液。

3、物质的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

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
做溶液。

溶液的基本特征:
a 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浓度、性质(如密度)完全相同。

b 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时间
放置不会出现分层现象。

c 混合物:溶液中含
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4、影响物质溶解速率的因素:是否搅拌、固体颗粒物的大小、温度等。

5、乳化
(1)相溶的物质可以形成溶液,不相溶的物质可以形成浊液。

(2)乳化
在乳浊液中加入洗涤剂以后,油脂虽然没有溶解在水中,但油脂以细小的液滴的形式均匀悬浮在水中,这种现象称为乳化。

乳化后,油脂很容易用水洗净。

(3)乳化剂
乳化剂是能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物质。

(4)乳化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a.洗涤:用乳化剂(洗涤剂)可以将衣服、
餐具上的油污洗掉。

b.农药的施用
c.生活中常用含乳化剂的物质有肥皂、洗洁
精等。

注意:汽油和洗涤剂除油污原理不同:利用汽油除油污是将油污溶解在汽油中,而利用洗涤剂除油污是利用了乳化原理。

6、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bianhua
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中通常伴随热量的bianhua。

有些物质溶于水时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
如氢氧化钠。

有些物质溶于水时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铵。

有些物质溶于水时
温度bianhua不明显,如氯化钠。

爱一个人常是一串奇怪的矛盾,你会依他如父,却又怜他如子;尊他如兄,又复宠他如弟;想师从于他,跟他学,却又想教导他把他俘虏成自己的徒弟;亲他如友,又复气他如仇;希望成为他的女皇,他唯一的女主人,却又甘心做他的小丫鬟小女奴。

7、溶液和浊液的用途:
(1)在溶液中进行化学反应
(2)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有很重要的意义(3)浊液在医疗上可作注射
和口服药。

8、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1)有些物质的溶液能导电
(2)水溶液的凝固点低于水的凝固点
(3)少量固体物质溶于水,使溶液的沸点升高煮沸的汤比煮沸的水温度要高,是因为汤中溶解的食盐等物质使其沸点升高。

9、溶液的组成: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溶解溶质的物质
10、溶液、溶质和溶剂之间的量的关系
(1)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2)溶液体积<溶质体积+
溶剂体积
11、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

(1)根据名称。

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

例如食盐
水,碘酒等。

(2)口诀判断。

"气固溶液液为剂,液液相溶液为剂,水多水少总为剂,不指溶剂水为剂"。

12、溶液浓度的表示
(1)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a 定义: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叫做溶
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b 计算公式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
量溶
液质量
×100%=
(2)溶液的稀释计算
溶液稀释的方法是加入溶剂(水)或加入低浓度溶液。

加水稀释
计算依据:加水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

A×a%=B×b%或A×
a%=(A+m 水)×b%
②加入低浓度溶液
A×a%+B×b%=(A+B)×
c%
③溶液的增浓问题
几种情况:
向原溶液中加入该
种溶质
将原溶液蒸发掉部分溶剂(溶
质没有析出)与浓溶液混合
1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
的氯化钠溶液实验步骤:
(1)计算(2)称取氯化钠(3)量取水(4)溶解(5)转移14、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
(1)在根据化学方程式列有关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比时,要以溶质的质量列比例式,而
不能用溶液质量或体积。

(2)求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难点是求所得溶液的质量。

方法一般有两种:
①溶液组成法: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

②质量守恒法:
反应后溶液质量=反应前所有可溶性物质质量总和-生成气体质量-生成沉淀质量
15、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能力称为这种物质的溶解性。

16、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3)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
关。

17、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及转化条件
①加水②升温
饱和溶液
熟石灰对温度例外
①增加溶质②降温③蒸发溶剂
饱和石灰水变成不饱和的石灰水的方法是:①加水②降温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注:①Ca(OH)2 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18、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 溶剂(通常溶剂为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

20℃时溶解度/g >10 10-1 1-0.01 <0.01
溶解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19、正确理解溶解度概念需要抓住四个要点
(1)条件:在一定温度下。

(2)标准:在 100g 溶剂中。

(3)状态:达到饱和时。

(4)质量:以克为单位。

20、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1)内部因素: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

(2)外部因素:温度。

21、固体物质溶解性与溶解度的比
较 固体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
如下表所示:
2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物质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①列表法
②曲线法
(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bianhua的情况。

固体溶解度 气体溶解度 条件 在一定温度下 在一定温度下和压强为 101kPa 时 标准 100g 溶剂(水) 1 体积溶剂(水) 状态 饱和
饱和 单位 克
比值,单位为 1 影响因素 温度 温度和压强 变化规律 固体溶质一般随温度的升高溶解 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 ②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该溶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必然是饱和溶液。

③两条曲线交点表示两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④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⑤在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表示溶液所处的状态是过饱和状态。

23、溶解度曲线的bianhua 规律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如 KNO3。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平”,如 NaCl 。

(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坡度”下降,如 Ca(OH)2。

24、固体物质溶解度与气体物质溶解度的比较:
25、结晶
(1)结晶:人们通常把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称为结晶。

(2)结晶的方法
①蒸发结晶
②降温结晶
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bianhua影响
较大的固体物质
(3)海水晒盐
26、粗盐的初步提纯
实验步骤:称量与溶解、沉淀、过
滤、蒸发、结晶注意:
(1)蒸发皿是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蒸发时,倒入液体的体积不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

(2)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可以加快粗盐溶解的速率。

(3)加热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防止液体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4)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滤液蒸干,不能待滤液完全蒸干再
停止加热。

(5)热的蒸发皿不能直接放在实验台上,以免烫坏实验台,如需取下可使用坩埚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