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代史料笔记看明代的殿试制度
浅议明朝的科举制度
浅议明朝的科举制度___在荐举制的基础上,逐渐意识到需要建立更为完备的选拔人才制度。
于是在洪武二十一年,正式创立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之一,也是明朝最为重要的制度之一。
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公正、公平,不再局限于家族背景、地域差异等因素。
科举制度分为三级考试制度,即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是由县举行的考试,会试是由省举行的考试,殿试是由朝廷举行的考试。
通过这三级考试,才能获得进入官场的资格。
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公正、公平,不再局限于家族背景、地域差异等因素。
三)科举制度的改进明朝科举制度的实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长期的改进和完善。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改进是南北卷制度的实行。
南北卷制度是指南方和北方的考生所面对的试卷内容不同,以平衡地域差距,使得南北地区的考生都有公平的机会。
此外,明朝还建立了完善的三级学校制,为考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
四)八股文的创制八股文是明朝科举制度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制度,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项制度。
八股文是指考生必须按照特定的格式和要求,写出固定的文章。
八股文的创制,使得文章的写作变得机械化、呆板化,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
但是,八股文的实行也有其积极意义,它规范了文章的格式和内容,使得文章更加规范、统一。
同时,八股文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对后世文化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明朝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的最鼎盛的阶段,它对以前各朝的科举制度进行了一些改进,逐渐完备了三级考试制度,建立了完善的三级学校制,实行了南北卷制度,平衡了地区差距。
虽然八股文的创制存在一些问题,但它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对后世文化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科举制度的建立,源于___对元朝科举制度的弊端的深刻认识。
元朝虽然待遇优异,但权贵豪强却纳纳奔竟之人,___抱道者却隐居山林不出。
___深感科举制度的重要性,于1367年下令设文武科取士,标志着明朝科举制度的开始。
明代中央文官制度与文学
明代中央文官制度与文学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其中央文官制度对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文官选拔制度、文官品级制度、文官任免制度和文学发展情况四个方面,探讨明代中央文官制度与文学的发展情况。
1.文官选拔制度明代文官选拔制度遵循科举制度,通过乡试、会试和殿试等方式选拔人才。
其中,乡试选拔举人,会试选拔贡士,殿试选拔进士。
进士成为文官的主要来源,而举人和贡士也有机会进入仕途。
这种选拔制度的特点是重视文化素养和经世致用的能力,加大了选拔文官的公正性和广泛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逐渐僵化,出现了一系列弊端,如重视背诵记忆、忽视实际能力等。
2.文官品级制度明代文官品级制度按照官员的职务、资历、功绩等因素划分官员等级。
共分为九品,每品又分为正、从两个亚级。
此外,还有六种不同的文官勋爵,用以表彰官员在特定领域的功绩。
这种品级制度明确了文官的等级和地位,不同等级的官员在俸禄、礼仪等方面享有不同待遇。
同时,品级制度也有利于激励官员积极进取,提高行政效率。
然而,随着政治腐败加剧,这种制度逐渐受到破坏,官员品级滥授现象愈发严重。
3.文官任免制度明代文官任免制度遵循严格的规定。
一般情况下,低级文官由高级文官推荐,经皇帝批准后任命。
文官的任用与升迁往往取决于皇帝的意志和吏部的考核。
这种任免制度强化了皇帝对官吏的直接控制,同时吏部考核也为文官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然而,由于权力过度集中于皇帝手中,往往导致政治腐败和任人唯亲的情况出现。
4.文学发展情况明代的文学发展繁荣,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
其中,明初的文学家主要有杨维桢、刘基等,他们以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歌颂着当时的社会和政治。
中后期,出现了“公安派”和“竟陵派”,主张打破传统文学规范,提倡清新、自然的文学风格。
同时,明代的小说创作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水浒传》、《西游记》等经典名著问世。
受到中央文官制度的影响,文学作品中时常反映出文官的生活和心态。
明朝的科举制度与教育改革
明朝的科举制度与教育改革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其科举制度与教育改革对于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明朝的科举制度和教育改革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演变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时期,经过宋代的完善和发展,在明代达到了鼎盛。
明朝的科举制度分为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首先是乡试,即由地方政府举办的考试,考察士子的基本文化素养;其次是会试,该阶段考察的是士子的文采和才华;最后是殿试,考察士子的政治能力和智慧。
科举制度通过晋升官员的方式,让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为明朝的政治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二、科举制度的优点与问题科举制度在明朝的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科举制度为社会中优秀的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他们得以通过考试晋升为官员,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其次,科举制度激励了人们对于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追求,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发展。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注重书本知识而忽略实践能力、容易培养出官僚主义等。
三、教育改革的重要性明朝时期,面对科举制度的优缺点,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改革教育,培养更具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
教育改革对于明朝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改革不仅关乎国家治理,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四、教育改革的措施与成效教育改革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改革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实用技能和实践能力;二是改变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三是推广以实践为基础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些举措使得明朝的教育逐渐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更加注重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五、科举制度与教育改革的互动科举制度和教育改革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
科举制度促进了人们对于文化知识的追求和学习,教育改革则使得这些知识能够更好地应用于社会实践和国家治理中,从而提高了人才的素质和水平。
明朝会试与殿试简介
明朝会试录与进士登科录一、结构简介1.明朝会试录包括“会试录序”“考务人员安排”“考试题目”“中式举人名单”“范文及评语”“会试后序”六部分。
2.明代进士登科录包括“玉音”、“恩荣次第”、“进士家状”、“制策”和“进士对策”五部分,其格式虽然严整,但各部分的字体大小及字数多少各不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占进士登科录相当篇幅的“进士对策”部分通常是每行20字。
二、会试录格式(一)会试录序开宗明义说明会试目的简要介绍会务主要人员。
会试录序一般由会试主考署名作序。
进士登科录并无序,成册后一般由大宗伯(礼部尚书)署名。
考务人员安排(二)考务人员安排帘官在外提调、监试等谓之外帘官,在内主考、同考谓之内帘官。
知贡举官:循例两名,一般为大宗伯和少宗伯即礼部尚书和礼部侍郎,侍郎左右均可。
挂名组织整体考试,保障会试举行,监督考试过程,不直接参与命题、阅卷、评定等具体细节。
考试官:循例两名,一般在会试前一个月由皇帝指定或内阁轮班,一人为主一人为辅,负责会试具体技术细节。
同考试官:不定员,一般由翰林院选派,也有六科都给事中、六部各司主事和郎中,是主要阅卷人员,主官由官阶高者的翰林或左右春坊官领衔。
监试官:循例两名,一般为十三道监察御史,负责监督考试。
提调官:循例两名,一般为六部各司主事、郎中和员外郎充任。
掌理试场帘外一切事务,封闭内外门户,凡送卷、供应物料、弥封、誊录等事,皆跟随点检查封。
此外,殿试亦设,用礼部尚书或侍郎。
印卷官:如名,负责试卷的印刷,循例两名,一般为六部各司主事、郎中和员外郎充任。
收掌试卷官:循例两名,无固定限制,多用中书舍人和大理寺官员。
考试时负责收纳掌管试卷的官员。
分为内收掌和外收掌,分别隶内、外收掌所。
试卷誊录及对读完毕之后,将朱、墨卷套在一起,送交外收掌所。
外收掌核对朱、墨卷红号无误,再把朱、墨卷分开,墨卷留外收掌所保管;朱卷分包分批送至提调堂挂批,由监临挨包盖印,装箱送交内收掌所。
内收掌按房官人数将试卷分为若干束,由正、副主考官抽签,送诸房官评阅。
明朝时期的科举制度
明朝时期的科举制度
中国明朝时期的科举制度,又称明代的九品官制,是中国明朝时期社
会推行的一种科举制度,自贞观十二年(1378年)起至仁宗康定元年(1621年)止,历经了243年的时间,成为五代十国以来,中国最为完
善的官职制度之一、科举制度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科学的发展,在明朝主流的思想品德中产生了强有力的积极影响,并形成了一套长期有
效的考试制度。
明朝时期的科举制度分为三个主要程序,即考前程序、考中程序和考
后程序。
考前程序包括各地的招官令、入学审查、评定报告、末查院审查等,考中程序主要由殿试、县试和会试组成,考后程序包括举人出令、追
擢等。
举人出令是指在考试结束后,官府考官对会试中答对的人数进行判定,只有答对的人数超过给定的一定数量才称之为举人出令,并宣布举人
的名单。
追擢则是指在考试结束后,按照考试结果,从优秀考生中选拔出
最优秀的人员推举神宗,由神宗核定部及时追擢,这是明朝时期科举制度
的最后一个程序。
按照明朝时期的科举制度,考试中考生的综合表现,均分为九等,分
别为状元、榜眼、探花、进士、成士、贡士、秀才、乡试、百家。
明朝的官员选拔制度乡试会试和殿试的作用与意义
明朝的官员选拔制度乡试会试和殿试的作用与意义明朝的官员选拔制度乡试、会试和殿试的作用与意义明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其官员选拔制度对于明朝的长治久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个重要的考试环节,乡试、会试和殿试,构成了明朝的官员选拔制度的核心。
本文将探讨这些考试的作用与意义。
一、乡试的作用与意义乡试是明朝官员选拔制度的首个考试环节。
乡试是在各地行政区域内进行的,参加考试的考生需要在自己的乡里进行报名,并通过考试来选拔出一批优秀的考生进入二级考试。
乡试的作用与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筛选人才:乡试通过笔试的方式选拔优秀的考生,筛选出各地区的人才。
这种选拔方式注重考生的基础知识和才能,能够较为客观地评估考生的综合素质。
2. 增加地方官员的素质:通过乡试选拔出的考生进入会试阶段,他们会带着在地方上的实践经验和才能,为后续的考试阶段带来更高的素质和能力。
3. 促进地方官员的培养:乡试不仅仅是选拔考生的过程,同时也是官员的培养过程,通过参加乡试,考生能够通过比赛和交流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二、会试的作用与意义会试是明朝官员选拔制度的第二个考试环节,只有通过乡试的考生才有资格参加会试。
会试是在京城进行的考试,参加考试的考生需要在会试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水平,通过会试的考核,进入殿试的资格。
会试的作用与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选拔政治家和高级官员:会试是选拔政治家和高级官员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考察考生的知识水平,还着重考察他们的政治领导能力和才干。
通过会试,能够选拔出对国家决策具有深度思考和领导才能的考生。
2. 增进各地区的交流和沟通:会试是在京城进行的考试,来自各地的考生汇聚一堂,他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能够促进各地区的人才资源的分享和融合,进一步增进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3. 提高政府公信力:会试的公正性和公平性是保证官员选拔制度健康发展的基础,经过公开的会试选拔出的官员,能够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增强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
明朝科举制度
明朝科举制度明代是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明太祖洪武四年即下诏:“自今年八月始,特设科举,务取经明行修,博通古今,名实相称者。
朕将亲策于廷,第其高下而仕之以官,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
”自洪武十七年开始,又实行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的定制。
从下而上分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院试是初级考试。
凡是童生,院试及格者称生员,在乡试前一年,再试诸生的优劣,以决定其是否参加乡试。
乡试定子、午、卯、酉年举行,名叫“大比”,考期总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称“秋闱”。
诸生及具有监生资格的人可以参加乡试,考中的称举人。
考生要在试卷上写明籍贯、年龄、所习本经,所司印记和三代人的名字,但不许自序门第。
答卷用墨笔写,称墨卷,文字中要避御名、庙号。
交卷后,誊写官把答卷内容用朱笔誊录称为朱卷,均弥封编号。
考生在考试时的艰苦情形,天启甲子东乡举人艾南英在《应试文自序》中有详细记述。
他说无论寒暑,诸生解衣露立,接受搜检,上穷发际,下至膝踵,至漏数箭而后毕。
考场内,东西立了望军四名,诸生无敢仰视。
四顾离立、倚语者,则朱钤其牍,以越规论,文虽工,降一等。
优劣只凭考试官之所好而定,虽宿学不能以无恐。
乡试在顺天府、应天府及各省布政司衙门所在地举行。
考试结束,便分别刊印乡试录。
乡试录的格式比较统一,除前后序文外,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记载主持该科考试官员的官衔、姓名、籍贯、功名。
他们的职务分为临监官、提调官、监试官、考试官、同考试官、印卷官、收掌试卷官、受卷官、弥封官、誉录官、对读官、巡绰官、搜检官、供给官等。
二、记录三场考试的题目,第一场考《四书》、《易》、《书》、《诗》、《春秋》、《礼记》。
第二场考论、诏、诰、表、判语。
第三场考策。
三、中式举人名单,包括名次、姓名、籍贯、治何经典。
四、乡试录文,如《隆庆四年江西乡试录》就选文二十一篇。
明代文学家汤显祖为该科第八名举人,就收有他的两篇,前有同考试官和考试官的批语。
乡试的第二年,也就是每逢丑、未、辰、戌年,各省举人去京师会试,遇特殊情况,偶有改期,如“永乐元年癸未,当会试之期,适文皇帝渡江,用明年甲申会试”。
形状各异的殿试制度
形状各异的殿试制度形状各异的殿试制度一、引言殿试是古代中国科举制度中的一项重要考试,其目的是选拔人才,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官员。
殿试制度在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形状和规定,本文将详细介绍形状各异的殿试制度。
二、唐代殿试1. 考试形式唐代的殿试采用了“三元及第”的考试方式。
即每三年举行一次,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考核:初元、中元和终元。
初元主要考察文学才能,中元主要考察政治能力,终元则是总结和评估前两个阶段的成绩。
2. 考场设置唐代殿试考场设在皇宫内,通常是在太和殿或太极殿等大殿内进行。
大殿内会根据考生数量设置多个考场,并通过屏风等隔断来保证每个考生有足够的私密性。
3. 考题内容唐代殿试的考题内容广泛涉及经义、史书、诗词等领域。
其中经义部分主要包括《尚书》、《礼记》等儒家经典;史书部分主要包括《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著作;诗词部分则要求考生能够作文,写出有深度和艺术性的诗歌。
4. 考试评判唐代殿试的评判标准主要包括答题的内容是否准确、语言是否流畅、思维是否独到等方面。
评卷人员由皇帝亲自指定,一般由文学官员和儒学大师组成。
三、宋代殿试1. 考试形式宋代的殿试与唐代类似,也是每三年举行一次。
不同的是,在初元和中元之间还设置了一个复试环节,用于进一步选拔优秀考生。
2. 考场设置宋代殿试的考场设置与唐代相似,仍然在皇宫内进行。
不过,为了避免作弊和保护考生隐私,宋代增加了更多的屏风和屏障,并增设了监考人员。
3. 考题内容宋代殿试的考题内容相对于唐代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政治能力。
除了经义、史书和诗词外,还增加了政治论述和实际案例分析等题目,以考察考生的治国才能和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考试评判宋代殿试的评判标准更加注重政治表达和实际能力。
评卷人员由皇帝亲自选定,并严格按照评分细则进行打分。
在复试环节中,还增加了面试环节,以更全面地了解考生的素质和潜力。
四、明代殿试1. 考试形式明代的殿试相较于唐宋两代有了一些变化。
殿试改为每四年举行一次;在初元、中元和终元之间增加了一个预备考试阶段,用于初步选拔考生。
明代殿试管理制度及其作用
8《 试 )P5 ) 2科 考2, 8沈德符说: 自 隆以 1 6 “ 嘉、
来 ,春榜会元,大都出于词臣之门……若状 元卷,则必出挨地所读,方得居首,间有出 上意, 更置前后者, 十不一、 二也。 C7 ( ” 2) 卷
审,阁臣预定,皇帝钦定。景泰二年,弥封
官叶盛据其所见说: 第一甲, “ 盖阁老预属意 于受卷官,已得之余 ,皆分送卷诸大臣,且 率以三分, 上一等、 次二等各置一所 。 少顷, 阁老收上一等则判二甲,次二等则判三甲。 ” C )卷2 读卷埃扮名次》P4 熟知科举典故 2 5 ( , ) 1 的王世贞说: 举人廷试, “ 纳卷之 日, 弥封官 以会试首列数卷潜送内阁, 以备一甲之选; 或 内阁密规状头仪貌及平 日有声者。 C )( " 卷 2 6
响。 一 、明代殿 试 制度 的完善
天,后改为 6 天,再改为 9 天。
1 建立临时考试机构。 . 殿试由皇帝亲自 主持, 但有关考试具体工作是由一个临时考
试机构负责实施的。由于皇帝亲 自主考,所 以, 在这个考试机构中不设正、 副主考官, 只 设读卷官及执事官。读卷官的职责是命题和 阅卷,其人选官秩、学历逐渐在提高。明初 只注意到现任官职的职务 ,用翰林院及朝臣 “ 之文学优者”C 卷12 P63, 2 )( 7, 2) 对于学历、 2 出身要求不太严格。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 正统十三年,尚未有明显改变,所用读卷官 户部侍郎奈亨, 出身吏员; 太常少卿南云, 出 身习字。 自天顺元年以后, 情况就不同了, 读 卷官不仅侧重现职,同时要求必须是京官甲 科,无用杂流会试及为读卷官者。正德 《 明 会典》载读卷官:“ 内阁官及六部、都察院、 通政司、大理寺正官、詹事府、翰林院、詹 事府堂上官。 C) ( 7《 3 ・ ” 3 卷7 吏部 6 科举》 ,
明代科举的特点
明代科举的特点
明代科举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最高峰,也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最后一个阶段。
明代科举制度的特点是:
一、考试制度完善。
明代科举考试制度完善,分为三级考试,分别为殿试、乡
试和状元及探花考试。
殿试是明代科举考试的第一关,考生需要在殿试中通过考试,才能进入乡试。
乡试是明代科举考试的第二关,考生需要在乡试中通过考试,才能进入状元及探花考试。
状元及探花考试是明代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考生需要在状元及探花考试中通过考试,才能获得状元及探花的称号。
二、考试内容丰富。
明代科举考试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文学、哲学、历史、
法律、经济、军事等多个学科。
考生需要在这些学科中取得较高的成绩,才能获得状元及探花的称号。
三、考试形式多样。
明代科举考试的形式多样,包括书面考试、口试、实践考
试等。
书面考试是明代科举考试的主要形式,考生需要在书面考试中取得较高的成绩,才能获得状元及探花的称号。
口试是明代科举考试的一种形式,考生需要在口试中取得较高的成绩,才能获得状元及探花的称号。
实践考试是明代科举考试的一种形式,考生需要在实践考试中取得较高的成绩,才能获得状元及探花的称号。
明代科举考试的特点是考试制度完善、考试内容丰富、考试形式多样,为中国
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明清两代科举制度简介
一、明清两代科举制度简介隋朝以前,我国职官制为选举制(魏晋以后称“九品中正”制),即由官吏或有声望的人直接推荐,政府“量材录用。
”从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通过考试选用。
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基本相同。
清代规定:凡参加正式科举考试之前必须加童试,童试参加者称儒童或童生(不管年龄大小),经过童试被录取入县学的称秀才,也叫生员、相公,还叫进学入泮,游泮, 这是得功名的起点。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城举行一次,考试时间在秋季,又称秋闱,亦称大比。
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
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又称春闱或礼闱。
参加者是举人,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的称进士。
殿试分三甲录取。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
二、年龄称呼襁褓:(不满周岁的婴儿),黄口婴儿:孩提2-3岁,始齿儿童7-8岁;重髫:幼年;总角总发:10岁;及笄束发:15岁;豆蔻年华:13、14-15、16岁;弱冠:-20岁;30而立;40不惑;50半百知天命;60花甲耳背;70古稀;80、90耄耋;100期颐。
三、各种称谓1.古代男子常在字前加“伯仲叔季”表排行,公侯伯子男为五种爵位。
2.敬谦辞a.令尊、令堂、/家父家母/考妣(父母)先妣(己逝母亲);b.泰山泰水岳父岳母c.今兄令妹/令媛令爱令郎/家兄舍妹/犬子、小儿d.称自己妻子:内室、内人、糟糠、结发;称夫妻:伴侣伉俪;兄弟、手足;棠棣;兄弟之妻之间妯娌。
e.王侯自称:寡人、孤家、朕;尊称帝王,陛下;臣子自称臣、小人;少数民君主,可汗、单于。
f.自称:不才、不佞、鄙人、老朽、寒舍(府上、华堂)四、社会文明用语小辑初次见面说久仰,好久未见说久违;请人批评说指教,求人原谅请包涵;央人帮忙说劳驾,请给方便说借光;麻烦别人说打扰,向人祝贺道恭喜;求人解答用请问,请人指点用赐教;托人办事用拜托,赞人见解用高见;看望别人用拜访,宾客来到用光临;陪伴朋友用奉陪,中途先走用失陪;等候客人用恭候,请人勿送说留步;欢迎购买唤光顾,归还原物说奉还;对方来信叫惠书,老人年龄称高寿;自己诗画送人看,常道斧正或雅正;每事办完说谢谢,别人求谅没关系。
科举制度: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会试、殿试童生试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
《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乡试是明、清时在各省省城和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
照例每三年举行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皇家有喜庆之事加科称为恩科,由皇帝钦命正副主考官主持,凡获秀才身份的府、州、县学生员、监生、贡生均可参加。
考试通常安排在八月举行,因此叫“秋试”。
按四书五经、策问和诗赋分三场进行考试,每场考三天。
举人一词,在元代以前,是指各地举荐进京参加会试的秀才;到明代,成了乡试合格秀才的专称。
乡试第一名称解元,读书人成了举人才有资格进入更高层次的会试。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
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明代学校及科举制度
明代科举制度从学校开始明代科举制的一大特点就是学校制度与科举联系极其紧密,若要了解科举,必先了解学校。
注意哈,在这里所讲的学校主要指的是官学,那些开在乡下的小破私塾就别跑出来丢人现眼了,就算你是很出名的私学读书人也不如人家官学好使,比如白鹿洞书院、豫章书院之类的。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官家的东西一直是要比私人的好,这一点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君不见中考的时候公立高中的分数线一直是要高于私立高中的?小学——社学社学其实算不上典型意义上的官办学校,它只是由政府倡导,民间兴办的具有启蒙性质的学校。
但是它作为最低一级的教育机构,数量上最多,容纳的学生人数最多,造成的社会影响力也是最大的。
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实力考上真正的官学的,所以这种有一定官方性质的私学就盛行了,这当中也有政府推动的结果。
数量上达到多少呢?————明初估计全国上下至少9万所社学。
社学生出路在哪里呢?————优秀学生会被选拔入县学、州学、府学等更高级一点的学校成为生员。
中学——府、州、县学从这一级开始,你才算正式步入公家的学校,要知道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据统计,绝大多数的读书人一辈子也没能通过最基本的童生试,进入官学成为生员。
数量上:以洪武年间为例,全国上下共设府、州、县学1318所,设学率达到惊人的93.78%,可以说只要你是大明的臣民,住的不是那种鸟不拉屎的蛮荒之地,那么你所在行政区的城里一定会有相应的官学这里是真能感受到老朱重视教育啊,这种学校设置的规模和比例是空前的,在封建时代是相当不容易的。
学生类型:主要分为两类,其一是享受官供伙食和候选岁贡为特征“廪生”,他们数量有限,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官学生。
数量上府学40名,州学30名,县学20名。
待遇上有政府补贴还有可以参加岁贡考试进入高等学府——国子监的可能。
其二是“增广生”,这是由于后来读书人数逐渐增多,有需求加入更多名额,但是前面讲的廪生数目是由老朱定好的,没人有胆子去改,因此就干脆开辟一条新路,搞出来了“增广生”。
明清科举考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明清科举考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明清科举考试,其正式考试分三级进行即: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第一级院试院试,是正式科举考试的最低一级的考试、院试前还须经过两次预备性考试——县试和府试。
这三次考试总称小考或童试。
应考者称“童生”又称“儒童”、“文童”。
意即尚未“进学”的童年人。
童试三年两考,丑、未、辰、?年为岁考,寅、申、巳、亥年为科考。
顺天府所辖各县县试,与各省县试同。
凡参加县试的童生,在本县礼房报名,须填写内容包括籍贯、姓名、年龄、三代履历、身貌等项表格。
并以同考五人互结,再由本县廪生出结作保,保其确系本县之籍贯、且出身清白,非倡、优、皂隶之子孙,并无居父母之丧者,方准报名应考。
县考分四场,入场按卷面盖号戳对号入座。
第一场试一文一诗。
第二场仍一文一诗。
第三场覆试一赋一诗(或试一策一论)。
第四场覆试以小讲三、四艺。
除去各场陶汰者,发一榜称“长案”,主考官为本县之县官。
考期在二月。
府试,主考官顺天府由府丞主持。
外省为管辖本县之知府主持。
将各县长案所列取之童生再试三场,考法与县试雷同,亦发一长案。
府试考期在四月。
院试,主考官为学政。
一般以监察御史、各部侍郎中由进士出身者充任。
任期三年,于子、卯、午、酉乡试年八月由皇帝钦命派往各省一人,顺天府学政驻通州,余各省皆驻省城。
院试分两场进行,第一场正试,试以两文一诗。
第二场覆试,试以一文一诗。
考完亦发一“长案”列第一名者为案首。
院试取中者称“秀才”(俗称),正称为“生员”,别称“庠生”。
凡录之生员都送入府州县学,如北京东城今有府学胡同,因原顺天府学所在地故名。
各级学校都有一定限额,以清朝为例大致府四十名,直隶州三十名,县二十名。
此类生员为廪生,明初给生员月廪六斗,清制每月给廪银四两。
后又增加名额称“增生”。
再加者为“附生”。
其中廪生地位最高,如考试作保非方廪生不可。
秀才是求取功名的起点就有资格参加下一级乡试了就科举考试来说是很关键的资格。
在帝制时代身穿兰衫头戴银雀顶(清制见县官不跪、免去差役、田赋、也就是不同于布衣平头百姓了。
明朝科举殿试探析
明朝科丽殿试探析Pro b ing into t h e Final Im perial Exa minat i o n in t h e Ming Dynast y王雄WAN G Xi o n g(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 I n n er M o n g ol i a U ni v ersi t y , Hu h hot I n n er M o n g ol i a Chi n a010021)[摘要]殿试实质上是对会试结果的确认和履行天子取士的形式。
殿试的结果是将中式丽人分为迚士三等,幵确定一甲三名名次,其间人为因素颇大。
明朝的一甲迚士,特别是状元,绝大部分学行可称,夘以忄享臣、诤臣见诸史册。
[关键词]明朝;科丽;殿试;状元[中图分类号] G229 .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 - 0597 ( 2005) 03 - 0103 - 05Abstract : The essence of t he f inal i mperial examinatio n is c o nfir ming t he result of t he met ropolit an examinatio n and f ul f illing t he f o r m of t he empero r’s selecting t alent ed pe oples , t hro u gh which t he successf ul candidat e in t he highest f inal examinatio n are di vided into t hree grade acc o rding to achievement s and arranged t he name of t he f inal t hree place of t he f irst rat e . H owever t he arti f icially facto r t ake c o nsiderabl e effect o n t he c o urse of se2 lectio n. The candidat es in t he highest f inal examinatio n in t he f irst rat e , especially , many of t he Number o ne schol ars are famo us f o r t heir aca dem ic achievem ent and mo r al c o nduct , writ t en into t he annals of histo ry as t he int egrit y subject .K ey w ords : The Ming Dynast y ; Imperial exam ; The f inal i mperial examinatio n ; The number o ne scholars朱元璋为了收揽王朝的管理人才,吴元年(1367) 三月就下令设科取士。
明代的科举
明代的科举1、明代科举概述明代科举是指明朝政府通过科举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的制度。
明代的科举包括文科举和武举。
本文只论述文科举。
一般认为明代的科举包括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三年一行,每逢子、午、卯、酉年八月,北直隶在北京,南直隶在南京,各省在当地布政司考试,中式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乡试中榜称乙榜或乙科,乡试分地区规定取解人数。
会试于乡试后的第二年二月在礼部贡院举行,又称为礼闱、春闱等。
会试第一称为会元,中式者就可以参加殿试,会试自洪熙元年开始实行南北卷取士,后来又演化为南北中三卷取士。
殿试实际上就是对会试中榜者排定名次,定为三甲,一甲是状元、榜眼、探花三人,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一二三甲都称进士,殿试取中为进士也称为甲科、甲榜。
乡试和会试考的内容一样,都考三场,第一场考四书五经,第二场考论、判、诏、诰、表,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
殿试只考策一道。
规定用八股文作答。
通过乙榜中为举人,再通过甲榜中为进士就称为两榜出身,一个人兼为解元、会元、状元称为“三元及第”,有明一代只有洪武时的黄观和正统时的商辂“三元及第”。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乡试前的科考也为一级考试,认为明代科举是四级考试。
辽宁师范大学的郭培贵教授则把殿试之后的庶吉士考试也看作是科举考试的一级,认为明代科举考试是五级考试。
2、明代科举的特点明代的科举相对于宋元科举更为成熟。
首先明代科举实现了科举与官办学校教育的紧密结合。
科举成为官办教育的轴心和导向,不论是中央的国子监,还是地方儒学,都是以科举考试为导向。
洪武二十六年(1393)制定的府州县学教官的考核标准也是以所教生员中式人数作为称职与否的主要依据。
明代科举应试考生也以官办学校里的生员为主体,到明后期甚至几乎完全来源于各级官办学校,以清初修《明史·选举志》时开篇就说:“科举必由学校”。
另外,官办教育也成为科举制度的重要补充。
明代官办学校还具备收容科举落第者的功能,国子监生更是可以直接入仕,这就成为科举功名的重要补充,从而大大缓解了明代科举录取率低的社会矛盾,增强科举制度的适应性和包容性。
明代科举知识点总结大全
明代科举知识点总结大全一、科举考试种类1. 乡试:乡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一关,由县的主要文武官员组织考试,每三年一次。
参加乡试考试的人称为举人,通过乡试可以参加省试,但不一定能中举。
2. 会试:会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二关,由在朝廷中担任官职的大员组织考试,每三年一次。
参加会试考试的人称为贡士,通过会试可以参加殿试,但不一定能中举。
3. 殿试: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由皇帝亲自主持,每隔三年举行一次。
参加殿试考试的人称为进士,通过殿试可以成为进士,获得官职。
二、科举考试内容1. 文科考试内容:文科考试以文章为主,包括经义、史学、子部和经部。
参加文科考试的考生需要掌握儒家经典,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2. 武科考试内容:武科考试主要考察考生的军事技能和战斗能力,包括射箭、骑马、剑术等内容。
参加武科考试的考生需要具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和体能。
以上就是明代科举制度的知识点总结,详细内容如下:明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种特殊的选拔人才的机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科举制度的实施,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塑造了中国千年的封建社会,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科举考试的分类1. 乡试乡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一关,由县的主要文武官员组织考试,每三年一次。
参加乡试考试的人称为举人,通过乡试可以参加省试,但不一定能中举。
乡试考试内容以经义、史学、子部和经部为主,考试形式为文化考试,内容主要考察考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2. 会试会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二关,由在朝廷中担任官职的大员组织考试,每三年一次。
参加会试考试的人称为贡士,通过会试可以参加殿试,但不一定能中举。
会试考试内容主要是以政治、经济、军事等实务课目为主,考试形式为策论考试,内容主要考察考生的政治才能和实务能力。
3. 殿试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由皇帝亲自主持,每隔三年举行一次。
参加殿试考试的人称为进士,通过殿试可以成为进士,获得官职。
明朝的科举制度
明朝的科举制度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王朝之一,其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影响。
科举制度是指通过考试选拔官僚人才的一种制度,明朝的科举制度更是严格和复杂的。
本文将详细探讨明朝的科举制度,包括其背景、考试科目、评卷标准、考试制度的改革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背景明初,朱棣(后来的明成祖)推崇儒学,追求君子理想,希望通过考试选拔贤能之士,以巩固政权。
于是,在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正式实行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不仅可以帮助明朝寻找人才,还有助于巩固君权,控制地方势力。
二、考试科目明朝的科举制度考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初级考试,由州县举行,考察候选人的文化基础和才华。
乡试合格的考生可以参加会试,会试是在省级考点举行,主要考察考生的文化知识和应试能力。
会试合格的考生可以进入最后一轮考试,殿试,殿试由皇帝主持,考察考生的对策才华和治国方略。
三、评卷标准评卷标准在明朝的科举制度中非常重要,它决定了考生的成败。
评卷主要考虑文章的内容、结构、修辞和思想深度。
这些标准确保了明朝选拔的官员具有优秀的文化素养和治国才能。
四、考试制度改革明朝的科举制度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也经历了一些改革。
首先,在明代初期,科举考试主要考察经义学问,注重儒学经典的功利性解读。
然而,在明代中叶,主张理学的学者提出了“格物致知”思想,试图推翻经义为主导的传统,兼收并蓄,从而使考试内容更加多元化。
其次,在明代后期,考试制度发生了一些变化。
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朝廷开始加大武科考试的力度,以选拔军事将领和军需官员。
此外,考试中的选试形式也有所改变,出题人由皇帝变为由考官担任,以防止腐败现象发生。
五、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明朝的科举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扩大了文化知识的普及,为更多人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其次,科举制度提供了一个机会平台,使得社会地位低下的人也能通过努力脱离贫困,改变自己的命运。
明朝的乡试、会试与殿试
明朝的乡试、会试与殿试
明朝的乡试、会试与殿试
人们都知道,中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但每科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进行,却是定于明代。
洪武三年(1370)五月,明太祖诏告天下,从当年开始,开科取士。
鉴于天下初定,官员缺乏,各省连试三年,中式举人均免会试,赴京听选,并宣称:“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官。
”(《明太祖实录》卷52)话虽有些绝对,但大体上确立了明代选官制度的原则。
当时还规定,高丽、安南、占城等国士子,也可在本国参加乡试,中式者赴京师会试。
但不久,明太祖又因科举所取多后生少年,缺乏实际办事经验,于是罢科举而行荐举。
到洪武十七年,经过十来年的酝酿,公布“科举成式”,决定从十八年开始,重开科举。
科举每三年举行一科,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进行。
第 1 页
乡试
乡试又称“大比”,定在子、卯、午、酉年秋八月进行,故又称“秋闱”。
参加乡试的人员有两种:一是在校学生,即国子监监生和府、州、县官学就读的生员。
但生员必须是在按察司提学副使主持的科考中获得一、二等的“科举生员”。
二是“充场儒士”。
在明代,未人政府各级学校的读书人称“童生”,他们中的一些人经特别考试,可获准参加乡试。
乡试参试名额与中举名额大致为三十比一,即录取一名举人,参试者约为三十名。
《中国科举制度通史 明代卷》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第八节 举人资 格
第七节 纂修 《乡试录》
第九节 乡试落 第者的结局与出
路
第三章 会试
第一节 会试时间、 地点与应试者
第二节 帘内官与 帘外官
第三节 官员入场、 锁院与考生考试 规则
第四节 录取规则 与磨勘、覆试制 度
第五节 中式名数 与录取比例
第六节 纂修《会 试录》
第七节 下第举人 的去向
第八节 对行劣举 人的惩治
第四章 殿试
01
第一节 殿试的时 间、地点 与应试者
02
第二节 读卷与执 事官的选 任与职责
03
第三节 考试、阅 卷、分甲 规则及其 发展
04
第四节 传胪、恩 荣宴与进 士题名
06
第六节 新进士观 政与选官 资格
05
第五节 纂修《进 士登科录》
第五章 庶吉士选拔、培养与 散馆制度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中国科举制度通史 明 代卷》
思维导图PPT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考生
考试
确立
进士
科举制度
时间
惩治
制度
乡试
规则 庶吉士
纂修
资格
地点
录取
内容
培养
举人
吉士
01 总论
03 第一章 科考 05 第三章 会试
目录
02 绪论 04 第二章 乡试 06 第四章 殿试
目录
07 第五章 庶吉士选拔、 培养与散馆制度
第二节 庶吉士 的培养和考核制
度
第一节 庶吉士 制度的萌芽及其 选拔制度的确...
第三节 庶吉士 散馆授职及其影
响
附录
征引文献
后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明代史料笔记看明代的殿试制度摘要:明代笔记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笔记作者有闻即记,较官修史往往生动真切,即可与正史相互印证,也可补正史之不足,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笔记中记载了大量有关明代殿试资料,而殿试最终决定进士的录取,本文通过文人笔记中对殿试的有关记载,旨在对殿试制度进行分析研究,这也是个对明代政治制度研究的过程,同时对明代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社会功能等社会史方面的认识与学习,也颇有助益的。
关键词:明代;史料笔记;殿试;特点凡不是官修的史籍,而是有在野的文人学士以及贫士寒儒所写的历史纪闻,都可以说是史料笔记。
①因此笔记所载,虽多是些琐碎片段,但因有闻即记,较官修史往往生动真切,其中有不少资料还为正史所不载,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笔记也记录了一些传闻不确、考订不严的东西,如荒诞无稽的奇事轶闻,着力宣扬封建迷信等等,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也反应了那个时代的特色,那个时代的士人的心理。
在我国考试管理制度发展史上,由皇帝主持的殿试始于唐武太后天授元年,而殿试作为科举考试中的重中之重,有“殿前策士,最称重典”②之称。
关于明代科举考试中殿试的史料,除了《明史》、《明实录》、《明会典》等正史的记载以及相关的著作外,另外有大量的资料散见于文人的笔记中。
这类笔记记载比较随意、零散,但能较强的反映现实,往往可与正史互相佐证与参照,互为补遗,进而成为全面、客观、多角度地了解明代殿试的重要窗口。
目前,据笔者所知前人著述中除了关文发、颜广文的《明代政治制度研究》,王凯旋的博士论文《明代科举研究》以及一些论文中零散引用了《翰林记》、《万历野获编》、《水东日记》等笔记中的部分资料外,专门论及明代笔记中明代科举考试中的殿试的著述、论文则很少。
殿试不仅是一场考试,也是一个过程,本文试从文人笔记中对殿试的记载,通过对殿试考试的过程来分析殿试的制度。
一、殿试的录取名额及殿试的对象殿试是明代三级科举考试的最后一级,它录取名额根据李调元记载的一个洪武元年的诏书记载“会试额试一百名一。
高丽国、安南、占城等国如有经明行修之士,各就本国乡试,贡赴京师,会试不拘额数选取”③而“殿试最而无黜陟”④因此可见国初定制的时候,殿试录取的名额是一百零一人,留学生除外。
《明史选举一》载“科举必由学校”⑤,即凡参加科举者必来自学校。
事实上,“科举必由学校”只是清代的情况,并不符合明代的实际。
据黄瑜的《双槐岁钞》记载:“正统戊辰科进士,首甲三人,时称儒道释。
尤为异事的是“是科,齿最少者,河南李泰,父永昌,见为太监”。
⑥另外,明代殿试还有已经出仕的低级官吏参加,如李调元《制义科琐记》所载:“曹鼐为典史,日夕读书不辍。
宣德八年癸丑,督工匠至京师,疏乞会试,中第二。
殿试,廷试问:义禹河洛象,数鼐对称旨。
上亲擢为第一。
”⑦除低级官吏外,明代武生也能参加殿试“工部尚书刘麟、广西按察副使杨成,俱武生第进士”⑧。
明代殿试对象除了主要来源于国子学生及府、州、县生员之学外,还有儒士之未士者,低级官吏、医士、军士、武生等杂流以及外国留学生,甚至有太监子弟。
综上所述,明代进士在以学校出身为主体的同时,还有其他多种出身者,这恰是明代科举相比清代尚具有活力和有较强适应性的表现。
二、殿试的时间和考试内容殿试,是三级科举考试中的最后一级,也称廷试,即由皇帝在殿廷上亲自策问学生,并决定一甲进士前三名名次等的考试方式。
明代洪武四年首次举行殿试,自十八年起,殿试于会试后举行,三年一次,每次的三月初一举行,后改为三月十五日,一直沿用到清末。
据余继登记载:“旧制,殿试在三月初一日,成化八年,以悼恭太子发引,改殿试于十五日,至今因之。
”⑨据这个记载表明,从洪武十八年开始,殿试三年一次,初于会试后的第二年三月初一举行,后在成化八年改为三月十五,遂成制。
但终明一朝,也有因为特殊情况更改殿试时间的情况,谈迁在《枣林杂俎》中记载:“永乐癸未,以靖难渡江,会试改八月。
天顺癸未,贡院灾,改八月,明年廷试。
崇祯癸未,以边患改八月会试,九月廷试。
”⑩殿试试题为策一道,“殿试时务策一道,惟务直述,限一千字以上”b11。
策题的拟定,洪武初时由皇帝亲自策问,后殿试题目的拟定多由翰林学士、内阁大学士拟制,考前呈皇帝圈定,“圣祖策进士,多亲制策问。
洪武四年十八年皆然。
其后或命本院儒臣拟撰以进,去自圣裁而用之。
……太宗思求博闻之士。
命学士解缙择天文、律历、礼乐制度,拟撰为题”b12。
而且“国初试题取自经书中大道理大制度,系人伦治道者出以课士。
当时题目无多,士专心于大且要者用功,有论序”b13,正是因为如此士人才有多余的精力研究其他的经子史以及骑射强身之术,而不至沦于读死书,专为应试而学。
三、阅卷与读卷殿试只考一场,当日交卷,由受卷官将试卷送弥封官弥封糊名,不再进行誊录,再由掌卷官送读卷官评阅,明人叶盛记载了他自己担任殿试弥封官,知读卷事时,亲身经历的一个阅卷过程:景泰二年,予为殿试弥封官,知读卷事。
第一甲盖阁老预属意于受卷官,已得之余,皆分送读卷诸大臣,且曰:“率以三分,上一等、次二等,各置一所”。
少倾,阁老收上一等,则判二甲,次二等则判三甲,阁老圈点毕将午,三人者持诣文华进读,午后填皇榜,明早榜出矣。
盖辰、巳二时,榜中人此地已判定。
b14内阁所拟人选,供朝廷参考,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钦定。
如: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甲辰科殿试,当时的少傅的两个儿子翟汝俭、翟汝孝同时参加当年殿试,“上疑汝俭等在首甲,因抑第一卷置第三,复抑第三卷置二甲第四。
拆卷,果汝孝也”b15。
读卷事读卷官向皇帝汇报阅卷情况,也是皇帝亲阅试卷,并决定一甲三名的名次,兼有录取性质。
担任读卷官的“国初用祭酒修撰等官”b16,在正统以后“非执政大臣不得与”b17,即读卷官一般由“内阁于大学士学士等官内,具名从该部奏请”b18。
届时,读卷官将内阁批阅好的试卷的排名确定好后,所有的读卷官一起到文华殿,“内阁官将第一甲三卷,以次进度,俟御笔批出,将二甲三甲姓名填写皇榜”b19。
读卷毕,有皇帝亲定前三名的人选及其名次“御笔亲标其名第”前三名的顺序往往是读卷时的顺序,“盖读卷止在一日”b20。
四、传胪与三甲定制读卷后的第二天早上,读卷官一起到华盖殿,“内阁官进至御座前,以次拆卷。
将姓名、籍贯面奏。
司礼官授制敕,房官填榜毕。
开写传胪帖子,内阁官捧榜出。
至奉天殿授礼部尚书制敕。
房官将帖子授鸿胪寺官。
传胪其受卷弥封,掌卷官从内阁于本院及春坊等官。
并制敕房官内推选与各衙门官相兼执事。
”b21“鼎甲传胪讫,出长安左门,京兆候迎。
谢恩毕,宴堂上,南向,京兆北向,宴特盛,用太常乐。
仍谢恩出,京兆送归私第,茶别。
状元同乡官京朝者,例邀京兆护之。
榜眼、探花不预”b22。
殿试考中称甲榜,也叫甲科,录取的称为进士。
进士分为三等三甲,“第一甲一名从六品,第二第三名正七品赐进士及第;第二甲一十七名正七品赐进士出身;第三甲八十名正八品赐同进士出身”b23,从此殿试三甲定为制度。
五、题名立碑与编修登科录明代在殿试管理方面,还实行了下述制度:一是题名立碑。
“永乐二年,上特命工部建进士题名碑于国子监,命侍读学士王达记,遂为例”b24。
二是编制《进士登科录》。
明人叶盛在他的《水东日记》中对明时的《进士登科录》的情况有详细记载:“《国朝乡试小录》、《会试录》、《进士登科录》,具有成式。
洪武、永乐中,考官有儒士主考、品官同考者,序文亦不拘篇数。
其序文禁称公,考官止用实授教官,序或书总兵武弁、镇守中官,三代或书曾祖母等,皆出近年。
至两京,序文称臣,余皆具姓名,皆因袭之旧。
”b25六、小结全文所引用的文人笔记的作者大都是明代中期的士人的著述,以及明代后期作者对明代前中期的典章制度的记述。
明代殿试是会试的继续,由礼部负责组织实施。
殿试是不仅是一场考试,也是一个过程,包括组建考试机构,确定考试日期、拟定试题、阅卷与读卷,传胪、赐宴礼部,题名立碑。
由明代定制的殿试,对于明清500余年人才培养和官吏选拔以及对营造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注释:①谢国桢.明清笔记史料概述[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②明代内廷规制考[a].丛书集成初编(第845册)[c].北京:中华书局,1991.③李调元.制义科琐记卷二策士[a].丛书集成初编[c].上海:商务出版社,1936:42.④黄佐.翰林记卷一初设科举条格记[a].丛书集成初编[c].上海:商务出版社,1936:7.⑤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4.⑥黄瑜.双槐岁钞卷五戊辰登科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6:96.⑦李调元.制义科琐记卷一典史中状元[a].丛书集成初编[c].上海:商务出版社,1936:25.⑧谈迁.枣林杂俎武生进士[m].北京:中华书局,2006:194.⑨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97:264.⑩谈迁.枣林杂俎癸未年[m].北京:中华书局,2006:170.b11李调元.制义科琐记卷一初设科举条格记[a].丛书集成初编[c].上海:商务出版社,1936:6.b12黄佐.翰林记卷十四殿试拟撰策问[a].丛书集成初编[c].上海:商务出版社,1936:176.b13李调元.制义科琐记卷一题目无多[a].丛书集成初编[c].上海:商务出版社,1936:17.b14叶盛.水东日记卷二读卷填榜名次[m].北京:中华书局,1980:14.b15李调元.制义科琐记卷一梦闻雷[m].丛书集成初编[c].上海:商务出版社,1936:39.b16b17b18b19b20b21黄佐.翰林记卷十四殿试读卷执事[m].丛书集成初编[c].上海:商务出版社,1936:175;175;175;175;175;175.b22谈迁.枣林杂俎胪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6:196-197.b23李调元.制义科琐记卷一初设科举条格记[m].丛书集成初编[c].上海:商务出版社,1936:6.b24李调元.制义科琐记卷一题名碑[m] .丛书集成初编[c].上海:商务出版社,1936:22.b25叶盛.水东日记卷六试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