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学设计
六下科学《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学设计.doc
科学概念: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过程与方法:1、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二、教学重难点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三、教学准备每组一个钩码、一个马铃薯、一个弹簧秤、一杯清水、浓盐水、糖水、酒精、量筒、天平。
四、教学过程(一)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1、讨论:马铃薯在有的液体中下沉,在有的液体中上浮,是不是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有大有小?2、讨论:怎样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3、用钩码代替马铃薯进行研究。
按照第6课学过的方法,分别测量钩码在清水、浓盐水、糖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然后把数据进行比较,验证原来的推测。
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在液体中的重量受到的浮力4、根据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进一步类推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情况,从而验证学生原来的推测。
(建议:在这个分组实验中,测量钩码在酒精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活动,只要有一个小组完成即可,这样可以节约实验材料,又不影响验证的结果。
)(二)推测与验证:1、思考: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什么会不同呢?影响马铃薯浮力大小的原因是什么?2、从马铃薯和液体的重量去比较会有什么结果?比较重量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要在同体积的情况下比较重量。
)3、推测同体积的清水和浓盐水重量是否相同,进一步推测与同体积的马铃薯比较,重量是否相同。
4、如果要验证我们的推测,那么怎样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5、用天平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得出数据。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学设计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学目标】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过程与方法:1、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得出结论,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在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明确物体的沉浮与液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突破口】在实验的基础上,强调把“同体积”的物体与液体的轻重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每组:1个大钩码、一个马铃薯、一个弹簧秤(刻度要小)、一杯清水、浓盐水、糖水、酒精、量筒、量杯、天平、烧杯3只。
【教学过程】一、激疑引题出示三杯高低不同的液体,将马铃薯分别放入液体中。
学生看到三种不同现象:浮、半浮半沉、沉。
请生猜测,教师顺便揭秘:浓盐水、浓糖水、清水。
1、看来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不一定是浓盐水。
那么马铃薯的沉浮与液体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你们想不想研究?好,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板书课题)二、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1、同一个马铃薯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沉浮情况?这可能跟什么有关呢?(浮力)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否有大有小呢?(生猜测)在清水中的浮力怎么测?(下沉物体的浮力测法)在浓盐水中的浮力又怎么测呢?(上浮物体的浮力测法)2、看来测马铃薯在这些液体中的浮力要用到多种方法,比较费时。
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就用一个钩码来代替马铃薯,因为钩码在这些液体中都是下沉的。
所以只要选用下沉物体的浮力测法即可。
即:浮力=空气中的重力—液体中的重力3、实验前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老师也有几条建议。
(课件出示a.检查测力计指针是否在零刻度。
5.1.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教案.doc
第一单元沉和浮第8课时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案一、学情分析本课是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课,将直接揭示物体沉浮的秘密——密度。
在前面所学的内容中,已经隐含了有关物体的密度概念,主要从物体的重量和体积两个变量去描述密度概念,这是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
本课通过固体与液体的密度比较,液体与液体的密度比较,最后把物体的沉浮现象归结为密度原因。
因此密度是本单元的核心科学概念。
尽管如此,本课仍然没有出现密度一词,本单元也没有出现密度一词,统一用相同体积下的不同重量来描述隐含着的密度概念。
二、教学目标1.知道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2.了解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规律。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相同物体在不同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大小。
【教学难点】探索总结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规律。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师:马铃薯除了能够在浓盐水中上浮,还能在哪些液体中上浮?(学生自由回答)2.师: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学生自由回答)设计意图:本堂课以问答的形式展开,吸引学生将关注点聚焦在不同液体的浮力上,从而引出本堂课的主要内容。
二、新知初探实验一: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1.实验材料: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钩码、玻璃棒、测力计等。
2.师:先测量钩码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大小。
再分别测量钩码在清水、浓盐水、浓糖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拉力和浮力大小,并记录测量数据。
3.教师展示实验记录表:钩码受到的浮力=在空气中的重力-在液体中的重力。
4.注意事项:①钩码要全部浸没在液体中;②读数的时不能把钩码拿出液面。
学生进行实验。
5.教师展示实验记录表:师:同一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生:不同。
6.观看视频: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7.师: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什么会不同呢?(学生自由回答)设计意图:该板块以实验为主要内容,由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同一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并以视频作为教学补充,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液体中的浮力情况。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学说课设计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教科版新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节课..它是学生在了解了物体的沉浮与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有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物体的沉浮还和同体积液体的重量有关..在探索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本课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第二部分是“进行推测与验证”;第三部分是“沉浮原理的应用”;第四部分是“整个单元的总结”..基于学生平时学习的情况我确定了以下学情分析:二、说学情在未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生活当中已经认识了一些有关沉浮的现象;但学生对沉浮的关注;一般落在物体本身;很少会关注到液体的性质;液体对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很少有这样的经验..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不仅仅有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密度;而且还有液体的密度..本课将展开对另一个变量的研究;向学生展示一个新的探索项目..联系本单元的第1课;继续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三、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通过深入认识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我设定了以下四个活动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知道改变液体的浓度可以使物体沉浮..2科学探究目标: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并学会给液滴加热的过程;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3科学态度目标: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让学生知道改变液体的浓度可以使物体沉浮..由于学生在实验技能等方面的培养还有待提升因此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帮助学生推测及验证清水、盐水的过程;引导学生自行设计验证实验..四、说教法与学法根据科学新课程标准中“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法确定如下:从教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同时综合运用发现法、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从学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对物体的沉浮现象进行有意识的探究;扎扎实实做到以生为本..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说明..五、说教学流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在这一个环节里;我利用学生好奇心重、求知欲强的特点;以身边的食物为问题;调动孩子们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马铃薯沉与浮的原因我认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教学的起点..在导入中学生就带着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疑问进入新课的学习;学生要寻找答案的心情是迫切的..于是;我就演示实验:把一大一小的马铃薯放入两个不同的1号、2号水槽里;学生观察:小的沉、大的浮;这与预测的结果完全相反;这就更激发他们要寻找原因的欲望..二探究活动这一环节我主要安排了以下三个实验探究活动:第一个观察实验:把同一个马铃薯放在不同的液体中;为什么一个沉一个浮是什么影响了马铃薯的沉浮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好奇;然后大胆猜测;让学生想办法来证明自己的想法..因此我设计了第二个实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加热后的反应;引导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在增强他们科学兴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第三个实验:思考怎样制作一杯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教师引导小组分工合作完成..首先我先进行演示实验播放视频;再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活动一、观察比较两种液体1、让学生观察讨论得出:马铃薯沉浮不同的原因是两个烧杯中的液体不同..培养学生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2、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检验两种液体的不同之处的方法..培养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的能力..活动二、探究验证猜测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决定用液滴加热的方法验证液体的不同..即:各取两个容器中的几滴液体;分别滴在两块不锈钢汤勺上用酒精灯火焰加热..加热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结果发现:其中一块汤勺上会留下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这说明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中溶解了其它物质;是不同于清水的液体..让学生开始亲身经历一个思维的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对现象的仔细观察;有根据看到现象的和自己过去经验的大胆推测..试验中;出示方法指导;利于学生规范操作;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并能提高效率..活动三、调制液体从上面的实验学生知道了水中溶解了其他物质使马铃薯就能浮起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物质溶入水中应该如何操作才能知道加入物质的多少和马铃薯浮起来的关系设计好实验;认真完成实验做好实验记录..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我给足时间让学生探究;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探究环境;让学生不仅亲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而且获得探究成功的体验..这一环节中;每个小组每个孩子亲历了马铃薯在液体中沉浮的探究活动以后;孩子们的思维也更开阔了..通过这个过程;不仅仅是让学生明白了物体在比水重的液体中会浮起来;更重要的是通过亲身经历这个过程;使他们初步养成了一种科学的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这对于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应该说是非常有益的..三课堂小结根据实验结果探讨交流得出结论:在水中溶解一定量的物质能使马铃薯浮起来;也就是说液体达到一定浓度的时候马铃薯会浮起来..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会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正确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四、拓展延伸1、本课最后;让学生观看资料淹不死人的湖——死海;让学生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释死海淹不死人的道理..2、学生思考:使刚才浮起来的马铃薯沉下去吗3、除了食盐和白糖能调制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其他可溶性物质也能调制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吗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奇妙;并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六、板书设计为了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我用以下的板书;简洁明了地概况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一目了然;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第8课《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过程与方法:1.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2.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教学重难点】重点:不同液体对物体浮力作用大小不同,我们可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难点:运用同体积的物体与液体的轻重比较,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小组材料:清水若干、马铃薯1个、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一定浓度的盐水若干、烧杯3个、天平1架。
教师准备:清水若干、马铃薯1个、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一定浓度的盐水若干、过滤的勺子、一块干净的抹布。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出示清水,把马铃薯轻轻放入清水中,马铃薯下沉;用过滤勺子取出马铃薯,干净抹布擦干马铃薯上的水分,放入一定浓度的盐水中,马铃薯上浮。
提出问题:为什么马铃薯在清水中沉,在盐水中浮?生讨论分析(预测):会不会是马铃薯在清水中和在盐水中所受的浮力大小不一样。
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大。
生(预测):我们第二课学过,同体积的物体,重量大的物体容易沉,重量轻的物体容易浮。
我猜可能是同体积的盐水比同体积的马铃薯重,所以马铃薯在盐水中上浮。
师:你说的非常好,将学过的知识恰当地运用到这里。
既然这样,我们是不是可以用这个原理来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引出并板书课题: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二、比较同体积的清水、马铃薯、盐水的轻重师出示材料:清水若干、马铃薯1个、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一定浓度的盐水若干、烧杯3个、天平1架。
师:我们怎么利用这些材料来比较清水、马铃薯、盐水的轻重?生(预测):先测出马铃薯的体积,把马铃薯放入烧杯中,再其余两个烧杯分别量取与马铃薯同体积的清水、盐水。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设计-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_教科版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设计-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_教科版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1、讨论:马铃薯在有的液体中下沉,在有的液体中上浮,是不是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有大有小?
二、推测与验证:
1、思考: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什么会不同呢?影响马铃薯浮力大小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这就是造成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
三、判断塑料块的沉浮:
四、沉浮原理的应用:
五、整个单元的总结:
板书设计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教后随记
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非常感兴趣,我们准备充分,小组合作默契,
学生实验效果好,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总结的准确,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这就是造成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
学生真正会学习了,能在探究中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今后在这方面多下功夫,给孩子们更多的空间来研究科学实验。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养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进展的教学方式,慢慢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事实上,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养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探究马铃薯沉浮的缘故》教学设计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专门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因此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样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现在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设计者:萧山区新塘小学何佳明“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因此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教材简析】《探究马铃薯沉浮的缘故》是教科版新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节课,也是本单元学习后的综合、总结课。
它是学生在了解了物体的沉浮与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有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物体的沉浮还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导学案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道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液体的性质有关。
2、能通过实验探究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沉浮的原因。
3、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操作的技能。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2)掌握比较液体密度的方法。
2、难点(1)设计实验探究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沉浮的原因。
(2)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推理,得出科学的结论。
三、学习方法实验探究法、观察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物体在液体中有的会浮起来,有的会沉下去。
比如,把一块木头放入水中,它会浮在水面上;而把一块石头放入水中,它就会沉下去。
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沉浮的原因。
(二)实验准备1、实验材料马铃薯、清水、浓盐水、糖水、酒精、量筒、天平、玻璃棒、烧杯等。
2、实验安全注意事项(1)在使用量筒、天平、玻璃棒等实验器材时,要轻拿轻放,避免损坏。
(2)在调配液体时,要注意避免液体溅出,以免烫伤或腐蚀皮肤。
(三)实验探究1、观察马铃薯在清水中的沉浮(1)将马铃薯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观察马铃薯的沉浮情况。
(2)记录实验现象:马铃薯在清水中沉下去了。
2、观察马铃薯在浓盐水中的沉浮(1)在另一个烧杯中配制一定浓度的浓盐水。
(2)将马铃薯放入浓盐水中,观察马铃薯的沉浮情况。
(3)记录实验现象:马铃薯在浓盐水中浮起来了。
3、观察马铃薯在糖水中的沉浮(1)配制不同浓度的糖水。
(2)分别将马铃薯放入不同浓度的糖水中,观察马铃薯的沉浮情况。
(3)记录实验现象。
4、观察马铃薯在酒精中的沉浮(1)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酒精。
(2)把马铃薯放入酒精中,观察马铃薯的沉浮情况。
(3)记录实验现象:马铃薯在酒精中沉下去了。
(四)实验分析1、比较马铃薯在清水、浓盐水、糖水和酒精中的沉浮情况,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现象。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参考教案1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一、教材简析:《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节课,也是本单元的总结课,它将直接揭示物体沉浮的秘密一一密度。
它是在学生在了解了物体的沉浮与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有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物体的沉浮还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在探索的过程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一发现――推测一一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鉴于五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始终没有出现密度一词,而是从物体的重量和体积两个变量去描述密度概念,这是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
本课从相同体积的物体的重量比较中,指向密度概念。
通过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比较,液体和液体的密度比较,最后把物体的沉浮现象归结为密度原因。
因此密度是本单元的核心科学概念。
至于用浮力与重力的关系来解释沉浮现象,最终也归结为物质密度的原因,因为液体的密度不同,才引起浮力的大小变化。
本课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第二部分是“进行推测与验证”;第三部分是“沉浮原理的应用”;第四部分是“整个单元的总结”。
二、教学背景: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只要加以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了。
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可以在本课中让学生观察同一个马铃薯两种不同的沉浮表现来引入,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直奔探究主题。
三、教学设计:(一)判断塑料块的沉浮1. 学习了物体在液体中沉浮的规律,下面我们有这个规律来判断一下塑料块在清水、浓盐水和食用油中的是沉还是浮?2. 请看书本20页的一张表格,里面有“ 1立方厘米的塑料块、清水、浓盐水和食用油的轻重”。
请你根据里面的数据推测这块塑料块放入清水、浓盐水和食用油中,它的沉浮情况会怎么样?学生回答,并说明依据。
(二)软木塞、塑料块和葡萄在分层液体中的沉浮1. 我们先来制作一杯分层液体,分别倒入糖浆、水、油、酒精。
2. 我们把软木塞、塑料块和葡萄放入分层液体中,请仔细观察,并想想问什么?(三)铜砝码漂浮在水银上1. 出示一个铜砝码,请一个同学掂一掂它的轻重。
最新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获奖教案1
最新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获奖教案1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相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促进作用大小相同。
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3、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下陷,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浮。
过程与方法:1、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整理所学的科学知识,展开归纳总结,构成科学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下浮物体在水中都受浮力的促进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有,可以用测力计测到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每组一个钩码、一个马铃薯、一个弹簧秤、一杯清水、淡盐水、糖水、酒精、量筒、天平。
【教学过程】一、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1、探讨:马铃薯在有的液体中下陷,在有的液体中下浮,是不是马铃薯在相同液体中受的浮力有大有小?2、探讨:怎样用实验检验自己的推断。
3、用钩码代替马铃薯进行研究。
按照第6课学过的方法,分别测量钩码在清水、浓盐水、糖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然后把数据进行比较,验证原来的推测。
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在液体中的重量受到的浮力4、根据钩码受的浮力大小,进一步以此类推马铃薯在相同的液体中受的浮力大小情况,从而检验学生原来的推断。
(建议:在这个分组实验中,测量钩码在酒精中受浮力大小的活动,只要存有一个小组顺利完成即可,这样可以节约实验材料,又不影响检验的结果。
)二、推断与检验:1、思考: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什么会不同呢?影响马铃薯浮力大小的原因是什么?2、从马铃薯和液体的重量回去比较可以存有什么结果?比较重量的前提条件。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科2001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科2001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马铃薯的生长过程和特征;2.探究马铃薯在水中浮沉的原因;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4.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促进集体合作学习。
教学内容:•马铃薯的特征;•马铃薯在水中的浮沉原因;•实验探究马铃薯在不同溶液中的浮沉情况。
教学准备:•马铃薯;•沙土、水;•盐水、糖水、醋水等不同环境溶液;•盆、勺子、水杯等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马铃薯,让学生观察并描述马铃薯的特征。
教师提问:“你们有没有发现,在煮马铃薯时它会飘在水面,而在泥土里则不会飘呢?那么,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得出初步的结论并说出自己的解释。
二、探究马铃薯的浮沉原因(20分钟)将马铃薯分别放入不同环境溶液中观察,比较马铃薯在不同环境溶液中的浮沉情况。
观察后,询问学生:“你们在实验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和思考?马铃薯在不同环境中浮沉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讨论。
三、组织实验(20分钟)将马铃薯放入不同浓度的盐水、糖水、醋水、清水中,观察马铃薯的浮沉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让学生就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得出结论。
四、延伸运用(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自行设计实验,探究其他物体在不同环境中浮沉的情况,并与全班分享实验结果。
五、总结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思考“做实验的过程是怎么样的?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同时,学生们在小组内彼此评价并给予建议,促进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和互动。
教学评价:1.学生的观察力、归纳总结能力得到提高;2.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得到培养;3.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得到锻炼;4.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反馈。
教学体会:本次实验课加强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究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和社交能力。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对马铃薯在不同环境中的浮沉有了深刻的理解,也增强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学设计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材分析:《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教科版新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节课,也是本单元学习后的综合、总结课。
它是学生在了解了物体的沉浮与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有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物体的沉浮还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在探索的过程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本课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第二部分是“进行推测与验证”;第三部分是“沉浮原理的应用”;第四部分是“整个单元的总结”。
学生分析: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教学中只要加以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了。
在本课中我让学生观察同一个马铃薯两种不同的沉浮表现来引入,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直奔探究主题,在主体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明白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最后通过实验演示来帮助学生解决教学的重难点,在整个教学中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学原则。
设计理念:本课的教学中我考虑到学生对同体积的物体和液体有困难,所以我是通过“引导推测——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明白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理与验证得出马铃薯沉浮的原因,再通过判断塑料块的沉浮实验,最后可以得出:马铃薯、塑料块(物体)比同体积的液体重,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上浮。
完成沉浮现象的最终解释,也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沉浮原理的应用,比重计的作用以教师讲解为主,最后是整个单元的总结。
这个活动比较重要,这是对整个单元的科学概念的梳理和总结。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过程与方法:1、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得出结论,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
d5994adcfd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59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过程与方法:1、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每组一个钩码、一个马铃薯、一个弹簧秤、一杯清水、浓盐水、糖水、酒精、量筒、天平。
【教学过程】一、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1、讨论:马铃薯在有的液体中下沉,在有的液体中上浮,是不是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有大有小?2、讨论:怎样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3、用钩码代替马铃薯进行研究。
按照第6课学过的方法,分别测量钩码在清水、浓盐水、糖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然后把数据进行比较,验证原来的推测。
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4、根据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进一步类推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情况,从而验证学生原来的推测。
(建议:在这个分组实验中,测量钩码在酒精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活动,只要有一个小组完成即可,这样可以节约实验材料,又不影响验证的结果。
)二、推测与验证:1、思考: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什么会不同呢?影响马铃薯浮力大小的原因是什么?2、从马铃薯和液体的重量去比较会有什么结果?比较重量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要在同体积的情况下比较重量。
)3、推测同体积的清水和浓盐水重量是否相同,进一步推测与同体积的马铃薯比较,重量是否相同。
4、如果要验证我们的推测,那么怎样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5、用天平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得出数据。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11-教科版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过程与方法: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
【教学重点】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准备】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浓糖水、一块抹布、一双筷子、酒精灯、火柴、木夹子、2个铁片、滴管小组实验:每组一个马铃薯、酒精灯、火柴、滴管、木夹子、2个铁片、浓糖水、40克食盐或40克白糖、2只烧杯、一双筷子、一块抹布。
【教学过程】一、创境激趣,揭示课题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个小小的魔术,魔术的道具就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蔬菜——土豆,又叫马铃薯。
老师的桌上有标有1号和2号的两杯液体,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表演这个魔术,谁愿意到前面来试一试?师:请你拿起马铃薯先轻轻放入1号杯中,大家说说看到了什么现象?生:把马铃薯放入1号杯中,它沉了下去。
师:(用夹子将马铃薯取出用抹布擦干)请你再将这个马铃薯轻轻放进2号杯中,大家说说看到了什么现象?生:把马铃薯放入2号杯中,它浮了起来。
师:刚才我们观察到了:马铃薯在液体中有沉有浮。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板书课题)(播放PPT)师:为什么马铃薯在液体中出现沉浮两种情况呢?同一个马铃薯,液体的量是相同的,影响沉浮的因素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生:因为马铃薯是同一个,液体的量是相同的,影响沉浮的因素可能与杯中的液体有关。
(播放PPT)(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材料入手,使学生很容易接受。
不同的实验现象冲击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考角度从马铃薯转向液体,这是学生第一次思维的碰撞,也是学生亲自探究的开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教材分析: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教科版新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节课,也是本单元学习后的综合、总结课。
它是学生在了解了物体的沉浮与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有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物体的沉浮还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在探索的过程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本课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第二部分是“进行推测与验证”;第三部分是“沉浮原理的应用”;第四部分是“整个单元的总结”。
学生分析: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教学中只要加以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了。
在本课中我让学生观察同一个马铃薯两种不同的沉浮表现来引入,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直奔探究主题,在主体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明白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最后通过实验演示来帮助学生解决教学的重难点,在整个教学中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学原则。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中我考虑到学生对同体积的物体和液体有困难,所以我是通过“引导推测——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明白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理与验证得出马铃薯沉浮的原因,再通过判断塑料块的沉浮实验,最后可以得出:马铃薯、塑料块(物体)比同体积的液体重,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上浮。
完成沉浮现象的最终解释,也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沉浮原理的应用,比重计的作用以教师讲解为主,最后是整个单元的总结。
这个活动比较重要,这是对整个单元的科学概念的梳理和总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
上浮。
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得出结论,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
在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明确物体的沉浮与液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突破口】
在实验的基础上,强调把“同体积”的物体与液体的轻重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
每组:1个大钩码、一个马铃薯、一个弹簧秤(刻度要小)、一杯清水、浓盐水、糖水、酒精、量筒、量杯、天平、烧杯3只。
【教学过程】
一、激疑引题
出示三杯高低不同的液体,将马铃薯分别放入液体中。
学生看到三种不同现象:浮、半浮半沉、沉。
请生猜测,教师顺便揭秘:浓盐水、浓糖水、清水。
1、看来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不一定是浓盐水。
那么马铃薯的沉浮与液体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你们想不想研究?好,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板书课题)
二、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1、同一个马铃薯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沉浮情况?这可能跟什么有关呢?(浮力)
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否有大有小呢?(生猜测)
在清水中的浮力怎么测?(下沉物体的浮力测法)
在浓盐水中的浮力又怎么测呢?(上浮物体的浮力测法)
2、看来测马铃薯在这些液体中的浮力要用到多种方法,比较费时。
为
了便于研究,我们就用一个钩码来代替马铃薯,因为钩码在这些液体中都是下沉的。
所以只要选用下沉物体的浮力测法即可。
即:浮力=空气中的重力—液体中的重力
3、实验前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老师也有几条建议。
(课件出示a.检查测力计指针是否在零刻度。
b.测量时钩码要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壁。
c.读数时手要拿稳测力计,目光平视指针刻
度,仔细观察测力计的指针变化,作好记录。
请材料员领取材料(一个测力计、一个钩码、一杯清水、一杯浓盐水、一杯浓糖水+记录单)
4、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重点对数据估读予以指导)
5
6
同的。
(建议:在这个分组实验中,测量钩码在酒精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活动,只要有一个小组完成即可,这样可以节约实验材料,又不影响验证的结果。
)注意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而不能直接很急迫的给学生答案。
有些小组无法完成实验,或者实验不成功,教师刚开始实验要注意演示给学生看。
7、浮力为什么会不同的呢?
教师出示10ml的水和10ml的油,(体积予以强调)将水倒入装油的试管中,水下沉到试管底部。
水为什么会下沉?(水比油重)
教师补充:(板书)相同体积的水比油重,所以水下沉
相同体积的油比水轻,所以油上浮
所以马铃薯在清水中下沉可能是:……(生补充)
马铃薯在浓盐水中浮可能是:……(生补充)
教师相机把板书改为
相同体积的马铃薯比清水重,所以下沉
推测相同体积的马铃薯比浓盐水轻,所以上浮三:推测与验证
1、这只是推测,如何来验证我们的推测呢?(可以称一下)
在称之前,如何使马铃薯、清水、浓盐水三者体积相同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测出马铃薯的体积,你会测吗?(排水法)
2、测出马铃薯的体积后,接着怎么做?(量取相同体积的清水和浓
盐水)
量取后直接称一下就可以了吗?(液体还要减去烧杯的重量)板书烧杯重量
3、材料员领取实验材料(一个吊线马铃薯、一个量筒、两个烧杯)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小老师协助用口袋秤称重)
相同体积的清水、浓盐水、马铃薯的重量是不同的。
5、现在你能解释马铃薯在浓盐水中浮的原因了吗?指板书的“推
测”暗示
(相同体积的马铃薯比浓盐水轻,所以上浮)也就是说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板书)
那马铃薯在清水中下沉的原因就是……(相同体积的马铃薯比清水重,所以下沉)
也就是说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
(板书)
6、现在你发现物体沉浮的秘密了吗?(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
体中上浮,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
)
此实验操作复杂,特别是对实验数据的精确度要求特别高,因为三者的质量相差极小。
导致实验数据的误差的原因很多,如操作不当、读数时的人为误差等因素,也因不同规格的仪器分值度不同,其精度也不同,导致数据的精度不同。
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有相当大的难度,是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测量能力的一次考验。
此实验关键是先要精确地测出马铃薯的体积,如果这一数据不精确,会直接影响到对清水和浓盐水的重量测定,导致实验数据的不可信,难以比较三者之间的轻重。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根据测量的数据发现造成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
四、判断塑料块的沉浮。
(应用)
1、塑料块放入清水、浓盐水和食用油中,它的沉浮情况会怎样?(出示轻重比较表)
师演示再次验证
2、出示书中的两张图片,请学生推测同体积物体的轻重。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3、简单介绍比重计
【设计意图】既是进一步验证前一活动的证据,也是巩固同体积的物体比重的概念,巩固密度的前概念。
多媒体直观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总结
1、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我们来总结一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
素有关?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这是对整个单元的科学概念的梳理和总结。
教学时,教师可以从简单到复杂进行梳理,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梳理。
可以设计一些有层次的问题进行整理:
1、怎样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来解释物体的沉浮现象?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规律?
3、石块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石块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
4、木块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木块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
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物体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
6、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物体与液体的轻重比较有关)
六、板书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相同体积的水(马铃薯)比油(清水)重,所以下沉
推测
相同体积的油(马铃薯)比水(浓盐水)轻,所以上浮
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
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七、实验单设计
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探究发现:。
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比较
探究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