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案例1
(完整版)柯达案例分析(终板)
柯达破产剖析目录事例概括一.简介1.公司介绍2.发展历史3.销售领域4.柯达现状二.宏观环境剖析1.经济环境2.技术环境3.社会文化环境4.政治法律环境三.微观环境剖析1.行业背景2.竞争者情况剖析3.公司内部剖析四.柯达 swot 剖析7团队成员:迟雅璐7杨舒涵郝梦笔田赛33344556781. 公司内部优势 (Strengths) 20209年 5 月 18 日2. 公司内部劣势 ( Weaknesses) 93. 公司外面环境时机 ( Opportunities) 104. 公司外面环境威迫( Threats )11五.柯达给我们的启迪和教训10事例概括北京时间 1 月 19 日午间信息,柯达周四宣告,柯达及其美国子公司已经提交了破产保护申请。
柯达表示,此举在于增强其在美国和国外的财产流动性,将非战略知识产权商业化,妥当解决遗留的欠债问题,并使公司专注于最有价值的业务。
剖析:一.简介1.公司介绍伊士曼柯达公司由发明家乔治·伊士曼始创于1880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
柯达是“信息影像”行业的主要参加者之一,这个行业的市场价值达3850亿美元,包含设备 ( 如数码相机和掌上电脑) 、基础设备 ( 如在线网络和影像冲印系统) 以及服务和媒介( 如接见、剖析和打印影像的软件、胶卷和相纸) 。
柯达利用先进的技术、广阔的市场覆盖面和一系列的行业合作伙伴关系来为客户供给不停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以知足他们对影像中所蕴含的丰富信息的需求。
2.发展历史1880 年,乔治·伊斯曼在美国纽约州的罗切斯特成立了伊斯曼干版制造公司,利用自己研制的乳剂配方制作照相机用干版胶片。
1888 年,伊斯曼公司正式推出了柯达盒式相机,和那句有名的口号:“你只要按动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来做。
”1891 年,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借助乔治·伊斯曼开发的软胶卷,发了然首款电影摄像机。
柯达公司借此时机进入了电影胶片领域,并向来保持垄断地位到现在。
柯达案例分析
(2) ) 3) (3) (4)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分析传统照相市场和新技术的市场,进行市场调查,了解消费 者对摄影的需求心理,求准市场,制定目标,做好市场定位。
提高售后服务,让消费者放心,提高企业的形象。
(5) )
开发新产品,实行多元化、差异化生产,以满足市场需求。
3、分析柯达走向破产的原因? 分析柯达走向破产的原因?
4)忽视了市场需求趋势的变化, )忽视了市场需求趋势的变化, 导致产品更新过于缓慢。 导致产品更新过于缓慢。
我们知道,只有那些成功转型 的公司才能更好地体现差异化竞争, 持续创造利润并锁定忠诚的顾客, 而基于产品创新和顾客需求的企业 经营转型才是柯达迫在眉睫的事情。
22%
明星类
20% 18%
问题类
3.世界胶卷之王 世界胶卷之王 柯达在早期就意识到 了随着照相机销量的增加, 胶卷冲印服务肯定会有大 量的需求。于是在大家争 相生产“立即自动”相机 之时,柯达已将生产能力 重点放在了胶卷的生产和 冲印上。 果然,柯达的胶卷销 量猛增,同时几乎垄断了 整个冲印市场。尽管富士、 樱花不惜血本降价,但仍 敌不过柯达胶卷的销售量。
2)缺乏创新,同时,创新又是 )缺乏创新,同时, 把双刃剑: 把双刃剑:
任何企业的成败都是不可复制的, 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不是每个企 业,企业家都能踏准基点,错误的 时间干了正确的事或正确的时间干 了错误的事都不会成功,做正确的 事情比把事情做正确更重要,创新 如是。 柯达在需要转型的时间却固执地 干起了中富投资的事儿,没有把握 准趋势,再大的创新注定是失败。
最新动态
一百多年来帮助无数的人们留住美好回忆、交流重要信息 以及享受娱乐时光。但是随着数码技术的崛起,柯达公司于 2012年1月19日申请破产保护。
柯达公司案例分析
柯达公司案例分析目录一.环境分析········································································1.外部环境分析·································································2.内部环境分析·································································二.市场营销分析································································1 .前期数据调查·································································2.市场营销手段··································································三.战略分析·········································································1.1993年前后对比························································2. 利用SWTO模型分析·····················································3. 利用IFE矩阵分析······················································4. 柯达公司的战略转型·························································四.总结··············································································1.柯达危机的原因分析····················································2.启示··········································································五.人员安排·········································································一.环境分析1.外部环境分析1.1世界经济2008年美国爆发了严重的次借贷金融危机,影响至全球经济发展。
柯达案例
柯达落幕131岁高龄的柯达,终究未能留住自己的辉煌一刻。
在1月19日,其向法院递交自愿破产业务重组申请。
柯达董事长兼CEO彭安东(Antonio M. Perez)将此次的申请,定位为柯达在转型上迈出的“极具意义的一步”。
在数码影像技术的冲击下,传统胶卷的辉煌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从柯达的财务数据上得到最为直观的体现:自1997年后除2007年一年外,再无盈利记录。
所以,在更多人眼中,柯达这“极具意义的一步”显得凝重无奈,在胶片业务上分外执着的柯达,曾参与到数码技术变革的每个细节,但是其固执和在数码时代的迟钝,最终导致了其百年沉浮后的陨落。
或许,柯达在1975年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之时,未曾想过将在其后的数码浪潮中损落。
彼时,柯达的胶片业务正笑傲全球,并牢牢占据美国90%的胶卷市场以及85%的相机市场份额。
1880年,乔治·伊斯曼在美国纽约州的罗切斯特成立伊斯曼干版制造公司,利用自己研制剂配方制作胶片;八年后正式推出柯达盒式相机,和那句著名的口号:“你只需按动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来做。
”接下来,X射线的发现,无数世界级照片,诸多新闻热点......柯达提供的光影世界与人们的记忆瞬间紧密相连。
哈佛商学院2005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截止1975年,柯达垄断美国90%的胶卷市场以及85%相机市场份额。
在最鼎盛的时期,柯达在全球的雇员超过14.5亿人,俨然彼时的“苹果”,未曾预料到未来数码时代带来的“创造性破坏力”。
事实上,如今风雨飘摇的柯达,曾参与了数码相机崛起的每一个细节,在其拥有的超过10000项专利中,有1100项的数字图像专利组合,远超其他任何一个同行。
1975年,柯达发明了数码相机,并将其用于航天领域;1991年推出专业级数码相机,像素数达到130万;1995年发布首款傻瓜型相机供非专业摄影者使用;1998年开始生产民用数码相机,却只是把它作为热身运动,缺乏长远而明晰的战略。
柯达案例
二、昨日的辉煌
第一步“傻瓜相机”诞生
1886年,小型、轻便“人人都会用”的 照相机诞生了,柯达创始人乔治· 伊斯曼 为它起了一个字母不多,但读着响亮的 名字:“柯达”。而在中国,人们亲切 地称它为“傻瓜相机”。柯达这种“傻 瓜式”的相机上市之初就销掉了750万架, 一举创下了相机销量的世界最高记录。 这是柯达帝国发展的第一步。
分销渠道决策
SONY建立了专门负责网上销售和服 务部门,并准备加大其在公司业务中 所占的比重.索尼公司还在加紧进行宽 带因特网的研究开发工作.现在索尼已 经在网上直销其娱乐产品.
市场定位
KODAK的战略定位和战略角色模糊 由于被短期市场行 为所左右 且技 术市场竞争激烈,电子技术领先 周期缩短,增大了其更新成本.致 使KODAK在战略转型 阶段并未找到 其正确的市场定位.
最终百年老店折戟数码时代
2012年1月19日,柯达申请破产保护
2012年4月20日,美国伊士曼柯达公司 正式宣布破产,正在进行资产评估和拍 卖!
遗憾:从此举办奥斯卡金像奖颁 奖礼不是柯达剧院而是杜比剧院
四、原因分析 产业技术更新,
失去核心竞争力
A
路径依赖
D
产品的功能价 值不能满足消 费者需求
柯达 衰落
市场定位
SONY的国际化定位.它不仅有最具国际 化的领导人——公司总裁出井伸之,也 拥有一大批最具国际化的高级管理人员, 这使得索尼不仅在音视频产品的开发制 造方面领先于其他同类公司,在进军影 视音乐娱乐业上也获得了成功.
谢谢
C
B 竞争对手增多
转型成本高
A、产业技术更新,失去核心竞争力
在目前这个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的年代 里,技术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因而企 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不断被变换的。 胶片是柯达立足于传统影像业的核心 竞争力,而现在的数字时代没有核心技 术的经营,就会随时处于危险的状态。 曾经的成就会在一瞬间消失。
生产运作与管理案例分析(1)
案例1:柯达公司的战略选择几年前,一位市场营销顾问这样评价柯达公司:“柯达公司是一个无舵的轮船。
一个接一个的项目,却没有统一的方向。
”战略上的摇摆不定使柯达公司的销售额和利润锐减。
柯达公司在抓住市场机遇,开发新产品并引入市场方面变得默默无闻。
另一方面,柯达公司在对宝丽来公司专利侵权案中败诉;35mm照相机在与佳能相机的竞争中败北;柯达胶卷的市场份额连年下降。
柯达面临着空前严峻的竞争环境。
SWOT分析矩阵公司,与柯达公司的化学专长相结合,组建柯达公司的生命科学业务。
为此,柯达公司还从医药界巨人Ciba-Geigy公司和Merck公司聘请主管,领导新业务,并利用斯特灵高效的销售队伍销售公司的其它产品,如血压计等。
为适应变革,柯达将员工裁减至25,000人,甚至高层主管也裁减了25%。
精益的柯达停止了下滑,并研制出了与富士公司产品相媲美的新胶卷。
柯达还将业务瞄向高技术的数码相机。
随着摄像机的普及,柯达的传统相纸业务呈下降趋势。
因此,柯达开发了电子摄像机,以迎接无纸时代的到来。
此外,柯达还开发了彩色复片机,使人们可以自己扩放相片。
柯达在相纸业务上以其高清晰度而享有盛誉。
柯达强大的销售网络,雄厚的财力使其能够不断进行新产品开发和研究。
在这个充满活力的系统中,新思想不断涌现:光盘,电池,医药等都是柯达新的探索方向。
高层领导们卓有成效地带领柯达进行企业文化变革。
创新的价值观和对市场机遇的及时反应将取代以前终生使用的价值观。
案例分析2Haier选址与定位:选址: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区位优势:沿海港口城市。
青岛与上海、广州、天津、大连并称为中国五大外贸口岸。
青岛既是华北南部、华东北部和西北地区进出口物资的主要集散地,也是太平洋国家与欧亚大陆国家联系的纽带。
•产业集聚效应:海尔、海信、澳柯玛、青啤、双星。
•地理特点:山环水绕Haier的全球选址•1996年开始,海尔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伊朗等国建厂,生产冰箱、洗衣机等产品。
柯达公司案例
柯达“陨落”启示:不进则退慢进也退新年伊始,曾经在摄影、胶卷领域独步全球的美国柯达公司就宣布接到纽约证券交易所的退市警告,即将申请破产保护传闻和评级下调等坏消息接踵而至,令这个胶片帝国几乎摇摇欲坠。
柯达,曾经是行业的代名词,绝对的龙头霸主,短短几年间,却因为在创新的新浪潮中没有“赶上趟”,面临着可能被时代无情淘汰的厄运。
并不仅仅是柯达,去年以来,诺基亚、惠普等业界巨擘都因创新不足而黯然败退。
创新世界中,不进则退,慢进也退。
“巨人”疲弱甚至倒塌的教训,给正在积极探索转型创新之路的中国更多启示和反思。
百年柯达“陨落”美国时间2012年1月3日,柯达官网发布公告,由于柯达股价已连续30个交易日低于1美元,纽约证券交易所已对其发出退市警告。
根据纽交所规定,在接到退市警告6个月内为调整期,柯达只有在股价达到相关标准后才算合规。
1881年,柯达公司的前身在美国成立。
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它先后研制出胶片和“傻瓜相机”,将摄影的乐趣带向普通百姓。
柯达从1886年就开始赞助奥运会,1986年成为奥运会顶级赞助商,进一步提升了它的全球知名度。
柯达有过这样自豪的口号:“你只要按下快门,其他的交给我们。
”但对于今日的柯达而言,那些曾经的辉煌都已是明日黄花。
2011年12月《财富》杂志评选出“美国500强10大烂股”,柯达以85%的跌幅名列第三。
而1月3日的退市警告让柯达股价雪上加霜,根据纽交所公布的数据,从2011年1月11日到2012年1月5日,柯达的股价跌去了93.7%。
据最新报道,柯达可能会在未来几周内申请破产保护。
就算柯达真的提出破产申请,公众也不会吃惊。
另一项关于“2015年前消失的五个品牌”的预测调查中,柯达受到了27%的被调查者提名,排在首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EMBA中心副主任罗彪分析,柯达的失败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首先,传统相机和数码相机的工作原理不同,在数码时代,柯达基于传统相机的供应链优势和专利优势不复存在。
柯达案例分析
结 语
在过去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柯达公司依据超前的经营理念,完善 的机构设置,不断的技术创新以及行之有效的国际市场营销战略和策 略,保持了在传统银盐成像技术、照相工业和照相市场一直领先的地 位。 今天,面对数码成像技术的突飞猛进,面对世界影像工业和市场的转 型,面对影像行业新的竞争和机会,柯达公司如果也能及时做出一系 列公司发展战略调整,如上所述:加强核心产品竞争能力、剥离非影 像部门、发展数字产品和重点开发新兴照相市场等积极的竞争性战略 和措施,也可以再不久的将来重新获得在影像技术、影像工业和影像 市场的第一把交椅。
第二小组成员: 第二小组成员: 郝慧珠 刘竞文 伊波 吕宁 兴龙 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霍国庆 教授 杨
柯达案例修改版
柯达相机和富 士相机之间的 竞争同样激烈
在此同时尼康、 在此同时尼康、 佳能等公司也在 迅猛发展…… 迅猛发展
柯达最终能否转型胜利, 柯达最终能否转型胜利,能否重 现往日的辉煌? 现往日的辉煌?
我们拭目以待!
柯达 在中国"按错快门" 在中国"按错快门"
市场营销学案例分析(3 市场营销学案例分析(3) 国际学院 07级工商管理2班 第三组 07级工商管理2
一、柯达印象
二、柯达的背景
• 柯达公司由发明家乔治 伊士曼始创于1880年, 柯达公司由发明家乔治·伊士曼始创于 伊士曼始创于 年 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 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 • 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成为柯达全球第二大 到目前为止, 胶卷市场,仅次于美国。而根据预测, 胶卷市场,仅次于美国。而根据预测,数年 中国将成为柯达的全球第1大市场 大市场。 后,中国将成为柯达的全球第 大市场。 • 柯达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 柯达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1927年, 年 柯达就在上海设立了第一家办事处。目前, 柯达就在上海设立了第一家办事处。目前, 柯达在中国已经设立了28家办事处并在上海 家办事处并在上海、 柯达在中国已经设立了 家办事处并在上海、 厦门、汕头、无锡和台湾建立了生产厂。 厦门、汕头、无锡和台湾建立了生产厂。柯 达被誉为中国影像行业的领导者和模范的中 国企业公民。 国企业公民。
• • •
•
•
八、柯达的具体改革措施:
1、更换了其已经沿用了36年的品牌 标识
2、柯达将“色彩牌”作为自 己的主线,明显区别于过去胶卷推 广中的“亲情牌”。 但是随着家用打印机的普及和 手机照相技术的不断成熟, 手机照相技术的不断成熟,柯达还 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将面临更多的挑战!Fra bibliotek九、 柯达
柯达公司案例
• 采取撤退战略可使企业有机会利用新的价值空间来代替逐渐枯竭的收入来源,并获得更高的资本 回报。
启示
• 从昔日的全球胶卷王者和影像领域的领军者,柯达的现状着实令人惋惜。但归根结底,柯达的没 落都是其自己造成的。
• 所以说,在企业发展的道路中,战略决策至关重要,如果不能及时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趋势,不及 时改变发展策略,势必是要被时代和市场所淘汰的。柯达的沦落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 材”,希望其他企业引以为戒,不要成为下一个“柯达”。
同时,反观富士——千亿营收的巨头
• 市场迅速萎缩,导致当时全球第一的公司柯达破产,而同样靠摄影胶片起家的富士,不仅幸存下 来,而且还活成了千亿营收的巨头。
• 在1888年推出了第一台手持式盒状模型的品牌相机,预示着摄影的门槛开 始降低,不再是有钱人的玩意,让拍照更加随心所欲。
胶卷大王柯达
• 在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这一百年间,柯达公司的业 务在欧洲扩张的非常厉害,还成为第一届希腊雅典现代奥林匹 克运动会主要赞助商,还在亚洲日本中国地区成立办事处,垄 断了整个摄影市场。
• 作为后来者,富士一直在自力更生开发技术。到了1976年,富士发明高感度彩色负片胶卷FⅡ400,在技术上超越了竞争对手柯达。
• 1997年,富士全球市场占有率增长至33%,仅次于柯达(44%)。2000年,富士在日本的市场份 额达到70%,营业收入斩获1.44万亿日元。
1997年,富士胶片遭遇了极大的挑战
百年老字号——柯达公司
——自己打败了自己
柯达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柯达在中国的转型之路大连大学化工系王亮1.科学技术的发展怎样影响了消费需求的变化以及市场竞争格局?首先,科学技术推动了消费需求。
对于消费者来说,有了新的产品必然会去尝试,感觉不错后,就会形成普遍,进而需求量就会增加。
就像BB机,80年代进入中国后,由于其方便快捷的通讯,使得人们对它倍受青昧。
所以随着科学技术的成熟和社会需求,90年代开始,BB机如同雨后春笋遍地开花,逐渐变成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而巨大的需求量又会刺激市场竞争,企业为了更好地留住消费者,就会不断地研发新的技术,数字的BB机变成了汉字的,更加方便。
而当时已经出现了手机,但由于体积太大,加之价格不,所以难敌BB机。
1995年之后,随着手机的不断革新,体积变小、功能变全。
BB机逐渐败下阵来。
直到2005年,淡出了中国的舞台。
科技推动需求,需求刺激市场,市场又促进科技,三者不断循环,使得人类的脚步不断向前。
2.柯达应如何面对摄影技术从胶卷向数码的最新转变?柯达公司的前身是发明家乔治·伊士曼创建的伊士曼干版公司,由于之后生产出第一个傻瓜型胶卷相机名为“柯达”,所以才改名为柯达公司,正是因为胶卷相机的出现,使得摄影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成就了柯达公司。
但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正如彭安东所说“柯达发明了第一台胶卷相机,这却成为了柯达的掘墓者”。
其实早在1976年,柯达就开发出了数字相机技术,并将数字影像技术用于航天领域。
但由于传统胶卷技术的成熟及高利润,还有对于未来技术的不明确,导致其对于数字技术放置一边,而全身投入胶片市场的垄断。
最后随着数字时代的崛起,它却濒临破产。
就好像打火机的出现使得火柴成为了历史。
所以要跟上时代的脚步,抓住机会东山再起。
3.这个案例对中国企业有哪些启示?对于市场,企业应该有更远的目标和更准确的判断,特别是对于已经成功的企业,更要不断地研发技术产品,抓住消费者的需求。
柯达败就败在这里,面对数字市场的竞争,还将重金投在胶片市场。
案例1-4柯达富士之争
柯达富士之争美国柯达(Kodak)摄影器材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摄影器材生产商,这家创立于19世纪80年代的公司,经过一百多年的苦心经营,现在的年销售额已经超过200亿美元。
而日本富士公司(FUJIFILM)无论历史和实力均不如柯达公司,迄今不过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在日本企业家不懈的努力下,目前年营业额为13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柯达公司的世界第二大摄影器材公司。
柯达胶卷在1899年已在日本市场畅销,知道1946年,它在日本市场还占有绝对的垄断地位,但随着二战后日本公司的逐步发展及日本富士公司的兴起,到70年代,柯达的产品几乎已经被富士逐出日本市场,仅占有日本15%的市场,而富士占有近80%的份额。
富士公司进入美国市场的契机在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
当时奥运会开幕在即,而大会的指定胶卷还尚未最后确定,柯达公司对最后的结果相当自信,认为依仗柯达的信誉,再者奥运会又是在美国举行,指定胶卷非柯达莫属。
因此,柯达公司对会场外各家厂商的激烈夺标战无动于衷,甚至认为花400万美元在奥运会上做广告费用太高,并与美国奥委会讨价还价,甚至要求组委会降低赞助费。
富士公司乘虚而入,出价700万美元,争到奥运会指定彩色胶卷的专用权。
随后,富士公司倾尽全力展开强大的奥运攻势。
奥运期间,美国各地富士的标志铺天盖地。
富士公司成功把握了契机,一举进入了原来固若金汤的美国市场,给柯达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但是由于富士公司海外市场扩展过速,产品成本有所上升,不得不放慢开发新产品的步伐。
柯达公司立即感应到这种变化,立即制订了针对富士的销售战略。
1985年,柯达公司开始进攻富士公司控制的日本本土市场。
首先,在日本的东京、大阪等大城市建立销售公司,并投入500万美元与当地企业合作经营,借助他们的力量开展促销活动。
其次,向日本的摄影器材工业投资,利用日本人已有的生产能力和销售渠道,扩大自己的实力。
例如,柯达公司买下日本知名度不高的启农工业公司20%的股份,将该公司的产品在自己的品牌下销售,帮助柯达的品牌重新出现在日本。
柯达即显相机开发的案例分析-精选文档
(3)公司稳步求胜的战略。 柯达公司总是善于控制业务变动的步幅,从容而 循序地研发多种新产品。 (4)充分的市场调查。 柯达首先掌握着竞争对手的研发动态,其次在研 发过程中注意调研消费者的潜在需求。
(5)在解决“用户不满”上下功夫。 首先,新产品力求廉价;其次,要容易操作;最 后,必须保证质量。
密切合作 在产品研发过程中让所有相关职能部 门(如营销、采购、与制造)参与进来, 共同定义新产品。因此,无论是外部,还 是内部,新产品都具有可操作性,具有适 应性。
柯达即显相机开发案例分析
1969年柯达公司想设计一种“立即显像摄 影机”。当时,这种相机已经问世,著名的 “拍立得”公司已经制造出即时现像的相机 sx-70,只是最初的sx-70在使用时需将保护乳 剂的保险纸撕掉,这等于在制造垃圾,但“拍 立得”也正在着手改良这种相机。在位于罗切 斯特一座普通建筑物的柯达总部,主管部门显 得异样的沉稳和镇定。
柯达新产品研发的优质战略 柯达的每个新产品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 也是产品品质的一次提高,总是更加靠近消 费者。柯达作为行业的领先者,它的产品总 是比竞争者更具应用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根据稳步求胜的战略,即显相机经历了周 密的研制过程,制定了各种可行的方案, 并附上各个方案所需的开发费用。公司批 准了最佳方案,分别在英国、法国、美国 开始推行。最终在公司专家和各个部门的 通力合作下,柯达生产出了更加完美的胶 卷,扩大了软片市场的份额。
柯达案例成功原因具体分析:
(1)技术实力。 柯达同时在英国、法国、美国设立开发小组, 并聘请当地的行业专家,结合柯达总部的实验 室,共同攻克技术难题。据统计,柯达动用了 上千人的研究小组。 (2)资源整合。 柯达研发小组整合了包括生产、推销、与研 究三方面的专家,在总部的统一协调下共同行 动。
案例柯达
二、产品策略
在产品进入衰退期以后的 策略:继留,集中,收割,放 弃,可采用集中和放弃兼顾。 放弃民用胶片市场单机终于仍 有较强竞争力的组织胶片市场, 将民用胶片资源整合到新的领 域。
三、市场行为购买
在了解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 从其角度出发, 对消费者购买 行为进行分析。对不同层次的消 费群体,应制订不同的计划,扩 大消费市场。
问题二
一、营销环境
二、产品策略
三、市场行为购买
四、企业内部技术
一、营销环境
在时代的潮流面前,柯达缺乏对市 场的前瞻性分析,仅沉醉于保持传统产 品市场份额和垄断地位,从而导致忽略 了市场需求,并逐渐丧失霸主地位。 因此,柯达应该对市场进行一个全 方位、系统的,分析充分了解当今时代 人们需求的差异化、个性化以及竞争者 的动态。
年轻
自由 个性
案例
问题回顾
一、柯达公司由成功的巅峰走向破 产的边缘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二、结合市场营销学的相关理论, 你认为柯达公司如何才能起死回生 并重振雄风?
问题一 启示一:
柯达的衰弱与产品市场 的生命周期有关,数字技术 的出现导致感光胶片进入产 品的衰退期,从而导致感光 胶片需求的萎缩,柯达公司 应实行维持策略、集中策略、 榨取利润策略和放弃策略。
^. ^
问题一 启示二:
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是由需求 和技术生命周期决定的,产品优势 要服从技术趋势,技术优势要受需 求变动趋势的制约。
问题一 启示三:
对企业而言,要有对技术变动趋 势的预测,不断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开 发才是长期生存发展的基础。
问题一 启示四:
不要被核 心技术迷惑, 适应与把握需 求变动才是企 业战略制定的 核心。 在原有产品 不可避免被生存 淘汰时,应及早 转型,否则,业内部技术
市场营销学柯达案例分析(共10张PPT)
管理战略。柯达应该紧跟科技的步伐,开发应用尖端技术,加强对用户的服务, 以适应经济市场在知识时代的要求。
•
2.5
•
现如今经济环境下品牌能有效地使产品和服务差异化,
从推广胶片向降推广低数码购转变买,及的早占风领中险国西和部的复广大杂市场性。 ,并传播产品或服务所能够提供的 利益、培养感情、建立信任。 而营销管理者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能动地去适应营销环境
充分利用柯达冲印点分布多和广的优势,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全
程服务。
•
降低连锁店的成本,并且努力为连锁店提供齐全的柯达的设备。利用成本
优势占领影印市场。
•
从推广胶片向推广数码转变,及早占领中国西部的广大市场。占领中国低端市
场的同时也要向中端市场进发
2.3 对市场机会的察觉和把握能力是一个企业
能否成功的关键
• 加大对产品的科技投入,优化产业结构 • 客观分析企业的市场营销环境,加大力度完成对产品结构
的优化升级 • 适时调整自己的市场战略,拓宽销售渠道, 提高产品的
科技化水平和质量
•
• 2.8 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理念。导致了消
费需求的变化,从最初地满足生存的基本需求,到对更高品质的要 求,再到追求个性化,时尚化。
• 新技术的应用需要企柯业根达据营必销须环境紧制订跟新科的营技销策发划展,作的出新方的向经营,管理以战消略。费者需求为导向,积极进行自
身的科技创新和经营重点的转变,创造利于自己的营销环境,再次打开 市场。
•
• 2.7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生产力不断发 展,消费者需求也发生着变化,消费结构 和需求层次也不断提高,高科技产品的更 新更是可见一斑。
定价策略案例分析1
分别剖析下边公司采纳何种订价策略,并介绍这类订价方式的特色,以及它对整个公司展开的影响。
事例 1:柯达怎样走进日本柯达公司生产的彩色胶片在 70 年月初忽然宣告降价,马上吸引了众多的花费者,挤垮了其余国家的同行公司,柯达公司甚至垄断了彩色胶片市场的90%。
到了 80 年月中期,日本胶片市场被富士所垄断,富士胶片压倒了柯达胶片。
对此,柯达公司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发现日自己对商品广泛存在重质而不重价的偏向,于是拟订高价政策打响牌子,保护声誉,从而实行与富士竞争的策略。
他们在日本展开了贸易合资公司,特意以超出富士 l/2 的价钱销售柯达胶片。
经过 5 年的努力和竞争,柯达终于被日自己接受,走进了日本市场,并成为与富士平分秋色的公司,销售额也直线上涨。
事例 2:蒙玛公司在乎大利以无积压商品而有名,其诀要之一就是对时装分多段定价。
它规定新时装上市,以 3 天为一轮,凡一套时装以订价卖出,每隔一轮按原价削 10%,以此类推,那么到10 轮(一个月 )以后,蒙玛公司的时装价就削到了只剩 35%左右的本钱价了。
这时的时装,蒙玛公司就以本钱价售出。
因为时装上市还仅一个月,价钱已跌到1/3,谁还不来买 ?所以一卖即空。
公司最后结算,赚钱比其余公司多,还没有积压。
1事例 3:哈尔滨市洗衣机商场规定,商场的商品从清晨 9 点开始,每一小时降价10%。
特别在午睡时间及夜晚下班时间商品降价幅度较大,吸引了大批上班族花费者,在未延伸商场营业时间的状况下,带来了销售额大幅度增添的好成效。
事例 4:微软公司的 Windows98〔中文版〕进入中国市场时,一开始就订价 1998 元人民币,金利来领带,一上市就以优良、高价定位,对有质量问题的金利来领带他们决不上市销售,更不会降价办理。
给花费者这样的信息,即金利来领带绝不会有质量问题,廉价销售的金利来绝非真实的金利来产品。
从而极好地保护了金利来的形象和地位。
事例 5:北京地铁有家每天商场,每逢节假日都要举办一元拍卖活动,全部拍卖商品均以 1 元起价,报价每次增添 5 元,直至最后决断。
柯达案例分析答案
1.科学技术的发展怎样影响了消费需求的变化以及柯达与富士的市场竞争?对消费需求变化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摄影技术从胶卷向数码的最新转变,使得柯达乃至整个中国范围的摄影相关产品的营销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不同于告别黑白胶卷的拖沓,随着如今我国经济等各方面的对外开放,人们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和迅速程度早已不能同日而语。
而当今人们对高新技术的追求,对数码产品的追捧都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更是为摄影行业向数码的转变、推广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这一点从市场咨询机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对我国数码相机的调查数据可见一斑。
不论是纯粹地因为科技,还是想要以科技为工具展现时尚与流行,总之,传统相机早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他们需要更新的技术和平台。
对柯达与富士市场竞争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为企业创造一个明星产品,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也可以迫使企业的某种曾获得巨大成功的传统产品不得不退出市场。
如今,摄影技术向数码的转变对柯达造成的影响正是属于后者。
大举投资为柯达带来的市场份额并不能能够持续成为柯达的优势,正如当年对中国本土胶卷和相纸企业的收购、与乐凯结成联盟而领先富士的优势一样,都只能停留在胶卷时代。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柯达与富士的市场竞争已经从胶卷转向另一个领域。
而其向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发起的推广胶卷服务的宣传活动也只能是暂时的缓解。
柯达需要正面应对摄影技术向数码转变的现实。
也许一切才刚刚开始。
2.柯达应如何面对摄影技术从胶卷向数码的最新转变?面对摄影技术从胶卷向数码的最新转变,柯达的最后出路是转型。
在数码的加入市场,在打进市场前,必须做好市场调研,估量机会,做好完整详略的计划,一套完整的战略策略。
一下几点是我觉得可行的。
(1.)放弃传统的胶卷产业,重心向新兴的数码产业转移,这是应时代的要求。
(2.)增加在非影像业务领域的投资,实施多元化的战略。
(3.)向数字化转移,符合时代的潮流,应用新技术,要保证质量。
(4.)推出系列型号的数字相机和喷墨打印机。
XX年管理咨询师考试模拟案例分析题及解析
XX年管理咨询师考试模拟案例分析题及解析一、案例分析题【案例1】在当今世界彩色胶片市场上,有美国柯达和日本富士两家公司在争雄。
富士公司自1984年取得“第23届奥运会专用胶卷”特权后,目前更以咄咄逼人的态势,硒b与柯达争夺世界上的每一1个顾客。
柯达的霸主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而在70年代,柯达曾垄断了彩色胶片市场的90%。
柯达何以落得今天的境地?直到80年代中期,日本富士公司的产品大部分在国内市场销营,占日本市场销售量的80%。
柯达公司为了使自己的产品打入了本市场,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柯达很快发现,日本人对商品g遍存在重质不重价的倾向,于是制定了高价策略打响牌子,保护名誉,进而与富士竞争的战略。
他们在日本发展了交易合资企业,专门以高出富士1/2的价格推销柯达胶片,又花了7000多万美元在日本组建了照片精加工试验室和开发研究所,推出胶片彩色结“构及包装更富有日本特色的最新产品,全面地调整销售服务和强化售后服务。
经过5年的努力和竞争,柯达终于进入日本市场,这也埋下了日后富士复仇的种子。
1984年洛杉矾奥运会前夕,柯达公司的营业部主任、广告部主任等高级职员曾十分自信地认为,依仗柯达的信誉,奥运会要选择指定胶卷,非它莫属。
因而面对体育场外各厂商的激烈夺标战无动于衷,甚至认为花400万美元在奥运会上做广告有点冤枉。
所以当奥委会派人来联系时,柯达公司的官员们讨价还价、盛气凌人,还要求组委会降低赞助费。
这样,一晃半年就过去了。
富士公司乘虚而入,出价700万美元,争取到了奥运会指定彩色胶片的专用权。
此后,富士公司倾尽全力展开了强大的奥运攻势,奥运会赛场周围富士的标志铺天盖地,胶卷的包装纸换上了印有“奥运专用”字样的新包装,各比赛场馆遍设服务中心,一天可冲洗13000胶卷的设备和人力已准备就绪,准备在奥运会期间冲洗胶卷20万个。
承办放大剪辑业务的网点到处可见,富士摄影展也连续举行。
富士公司的负责人公开表示,要让参加奥运会的各国运动员、观众能在奥运会上时时处处看到富士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炼成钢,数码柯达写传奇早在20世纪90年代,柯达就开始了对数码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并在2003年宣布全面数码转型,作为一家专业影像公司,柯达发展战略脉络清晰:即以影像产品和服务为根基,发展成为一家更平稳的多元化全球公司。
自此,柯达开始了长达数年的战略转型,一系列改革大刀阔斧、稳扎稳打的向数码柯达迈进:两年间斥资25亿美元收购了5家公司,组成柯达图文影像集团(Graphic Communication Group),为客户提供从智能商务扫描、印前和工作流程到高品质的数码和胶印输出服务;以25.5亿美元的价格出售医疗影像业务,并将这笔资金投入到数码印刷的研发和业务拓展中;将板材药水生产和喷墨头维修服务转移到无锡工厂,接着将上海工厂转产高端的计算机直接制版机和数码印刷设备,并在2006年底在中国厦门投资9600万美元,成立全球最大的先进CTP板材生产厂,从而完成生产线的全面转型……这样一路走来的柯达,从2003年数码业务在柯达全部营业收入中所占比例不足30%,发展为目前产品线上有超过75%的数码产品。
七年来,柯达的数码业务保持了两位数的年增长率,2009年更是在外界不利的经济环境下逆市而升,数码业务增长12%,与此同时,柯达更是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消费及商业应用的颠覆性的全新数码技术和产品。
“这些成就将柯达塑造为一家崭新的公司,”彭安东(Antonio M. Perez)表示,“现在,柯达的数码产品收入占总收入的七成,毛利率更高的商用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六成,并且还有一系列能创造现金流的传统业务。
通过长达七年的战略转型,目前一个全新数码化的柯达已经基本形成。
”“在这个过程中,柯达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智慧,他的转型历程和经验可以说造就了产业技术升级背景下的又一个传奇。
”多年来一直关注并研究柯达转型的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对柯达做出了极高的评价,“中国正处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产业技术升级的背景下很多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
柯达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根据一年来的研究成果并切实联系国内实际,撰写成《柯达战略转型的经验及启示报告》,在此次媒体见面会上正式发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希望柯达转型的经验可以让众多面临同样问题的中国企业和政府部门有所启迪。
”齐头并进,实现多业务系统整合数码新柯达年轻有为,其业务定向为图文影像、消费数码影像和商业胶片三大业务体系,大部分产品可分为面对消费者市场(B2C)和面对商用市场(B2B),分别由整合后的两个团队运营,即消费数码影像集团(CDG)和图文影像集团(GCG)。
“同时…靠两条腿走路‟,步伐更快更稳。
”彭安东(Antonio M. Perez)这样形容道。
在B2C消费产品业务领域,柯达提供胶片、影像输出、数码相机、数码相框、数码摄像机等产品,在B2B图文影像业务领域,柯达产品分为商用扫描、印前数码制版机器和版材(CTP)以及工作流程软件、数码印刷三部分。
商用产品是柯达新的战略重点,柯达商用业务延续柯达在材料科学和数码影像科学领域的绝对优势,所提供的产品皆堪称业界翘楚。
除此之外,柯达FPEG(胶片影像娱乐产品集团)则继续其在娱乐影像领域的推动者地位。
“而柯达在传统影像方面的优势也通过数码业务的发展得以继承和发扬,我们在传统胶片领域积淀的影像科学和材料科学的交叉技术优势,被成功应用于柯达现有的数码业务当中。
”彭安东也同时指出,“这种相互融合的有机统一,在影像的核心之下,推动着柯达的成长。
”至此,一个齐头并进,多业务系统整合的布局已然成形,数码柯达正加速前进。
支点中国,柯达撬动世界市场“我们对中国市场有着长期而坚定的承诺,而柯达中国,作为柯达全球战略的重要一环,也在配合着全球转型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自身数码价值链。
”谈及中国市场,彭安东(Antonio M. Perez)先生表示,“柯达总部对于中国区的支持一直是不遗余力的,比如扩建位于厦门的运营和支持中心,比如将东南亚物流中心迁至厦门以便为其快速增长的亚洲市场业务提供支持,再比如中国设备制造中心-柯达电子(上海)有限公司的成功转型,这些都说明了总部对于中国市场寄予厚望。
”由于全球范围的战略转型和中国在转型中的特殊定位,柯达根据中国市场高速发展的特性对其中国业务从研发、生产、销售以及服务上都进行了全面升级,更加完善其作为亚太地区总部的作用。
目前,柯达在中国的四家公司已经全部转产,并预计产能明年将达到最大化。
柯达进一步强化了其在上海的亚太区总部的功能,并且将大量研发任务战略性地转移到其位于上海的亚太区研发中心。
同时,位于厦门的生产基地经过转型,成为柯达全球一个重要的数码产品生产基地,同时承担了亚太地区运营中心的职能,是柯达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中的重要环节。
“以中国为支点,柯达可以撬动整个世界市场。
”面对未来,彭安东(Antonio M. Perez)对中国市场寄予厚望,“中国将是柯达全球发展的坚实的基础,为柯达全球的进一步转型提供有效的动力。
” 柯达在汹涌澎湃快速变革时代进行的战略转型,既有变革的恢宏,更有一个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乃至世界市场中运筹帷幄的缜密,“在今天,我们对过去几年的经验作一个系统性的总结,希望为日益走向世界,并处于风云激荡的变局中的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提供一些有效的模式。
”彭安东表示,“更重要的是,数码柯达依然崛起,请各位拭目以待。
”伊士曼柯达公司(以下简称柯达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之一,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是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业务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早在1975年,柯达就研发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
随着数码影像技术的进步和应用,柯达制定了数码化战略,用了4年时间将全球业务进行了转型,并取得了初步成功。
一、从传统影像到数码影像公司自数码技术发展以来,数码照相技术迅速发展对光感企业的民用胶卷业务带来极大的冲击。
到2000年底,全球传统的感光胶卷需求开始停滞。
产业技术的变迁使该领域内的企业相继通过各种方式转型。
早在20世纪90年代,柯达就开始了对数码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进入21世纪,随着数码技术和产品的全球普及,柯达在关键时刻明确了发展战略:以影像产品和服务为根基,发展成为一家更平稳的多元化全球公司,成为影像数码市场上的领导者。
为此柯达决定进入数码市场竞争,制定了长达四年的战略转型计划。
1、全球范围的业务调整面对日渐下滑的传统业务销量,柯达通过建立起新业务部门图文影像集团,并出售医疗影像集团,使其业务定向为图文影像、娱乐消费影像和商业胶片三大业务体系,并根据新业务将生产线全面转型。
柯达的战略转型在实施上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通过全球并购成立图文影像集团柯达此次的转型的关键是其在长期发展中积累的在材料和色彩领域的核心领先技术,因此转型起点就选择了商业印刷领域,在这个领域柯达的特长是在影像方面的技术优势以及数码成像的专利储备。
为此,柯达两年间斥资25亿美元收购了5家公司,组成柯达图文影像集团(Graphic Communication Group),为客户提供从智能商务扫描、印前和工作流程到高品质的数码和胶印输出服务。
此时,柯达已经全面具备了提供从印前准备到印后服务成套解决方案的能力,可以满足客户对于流程化、效率化和服务扩展化的一体化需求。
第二阶段,专注数码印刷出售医疗影像业务柯达有着110年历史的医疗成像业务占了公司2005年销售额的两成,2006年第一季度给公司带来约40%的税前利润。
为了把精力集中在民用和专业影像以及图文影像业务中显著的数码增长机会上面,柯达最终以25.5亿美元的价格将医疗影像业务出售给加拿大的一家投资公司,并将这一笔资金投入到数码印刷的研发和业务拓展中。
第三阶段,根据新业务发展需要重新布局生产线成立图文影像集团标志着产品的重新定位,出售医疗影像业务明确了的业务范围,此时柯达用了三年的时间将业务、产品和市场重新洗牌,柯达所做的最后一步就是完成生产线的重新布局,同时控制生产成本,实行精益生产。
此时,柯达把目光集中到了中国,首先将板材药水生产和喷墨头维修服务转移到无锡工厂,接着将上海工厂转产高端的计算机直接制版和印刷设备,并在2006年底在中国厦门投资9600万美元,成立全球最大的先进CTP板材生产厂。
2、全球战略转型的实施柯达实施战略转型的做法展现了四大特点。
(1)、企业并购全球化在转型过程中,无论是现有的图文影像集团还是已经出售的医疗影像集团,柯达都有根据公司现有的技术结合被收购企业的优势采取了一套全球化并购模式。
以组成图文影像集团为例,柯达结合其影像技术和印刷技术收购了跨国收购了相同领域不同业务范围的多家企业。
仅组成图文影像集团,柯达便耗资25亿美元,收购整合了来自4个不同国家的,5家相关企业。
(2)、业务发展服务化由于在影像技术和印刷技术领域有较强竞争力,柯达通过并购整合推出自己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为顾客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
柯达此次转型选择了业务服务化,把业务硬件制造部分尽量缩小并外包,并且把力量集中在可以产生高附加值的研发、服务等业务。
在短短的两年内完成的一系列的全球范围的收购与整合而成的图文影像集团,使柯达具备了为客户提供印中、印前、印后的一体化服务,为柯达的庞大机构的数码化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
(3)、生产成本低廉化在柯达加速发展数码印刷和成套服务的同时,加强了对传统胶片和消费数码业务的管理以及成本控制从而扩大现金收入,生产外包不只是柯达业务服务化的一个部分,也是保证转型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同时,柯达在企业内部推广精益生产的理念,使企业员工重视成本消耗,从而降低了整个企业的运营和生产成本。
在不断改进传统业务的运营模式方面所做出的重要努力,使柯达在短时间内可以给数码业务拓展提供有效的现金保障。
(4)、业务领域集中化通过出售医疗影像集团,柯达将其业务进一步聚焦为胶片集团(FPG)、消费和娱乐影像集团(CDG)以及图文影像集团(GCG)三大范围。
这三大业务中,无论技术、服务以及业务渠道柯达都有其独到之处。
因此,柯达出售能为企业带来两成利润的医疗影像业务,考虑的并不仅仅是满足短期现金流需求,更是一个长期的战略行为。
3、中国业务的转型中国是柯达新兴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柯达将中国视为转型的重要战略根据地。
目前,柯达进一步强化了其在上海的亚太区总部的功能,并且将大量研发任务战略性地转移到其位于上海的亚太区研发中心。
同时,位于厦门的生产基地经过转型,成为柯达全球一个重要的数码产品生产基地,同时承担了亚太地区运营中心的职能,是柯达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中的重要环节。
(1)适应全球转型实施价值链调整由于全球范围的战略转型和中国在转型中的特殊定位,柯达根据中国市场高速发展的特性对其中国业务从研发、生产、销售以及服务上都进行了全面升级,更加完善其作为亚太地区总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