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自学指要
自学考试训诂学讲义-第一章-概论
• 翻译:到傍晚,便摆上了精美的饮食,随从的人也 都不欠缺。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 的盛情款待深感愧谢。(见古诗文网
/GuShiWen_641b7e493b.aspx)
• 5.编纂辞书,要受训诂的指导。
思考练习(自考真题)
• • • • • • • 一、单项选择 1.训诂的本义是( ) A.解释实词 B.解释虚词 C.解释词义 D.解释古语 2.训诂的主要研究对象是( ) A.异域方言词语 B.历代文献语言 C.古语中的方言词语 D.一种语言的词汇
• 训诂作为一种专门的学术,就是训释古语。我 们应该理解这其中的“古今”的内涵。 • 陈澧《东塾读书记》: • “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诂;有翻译则能 使别国如乡邻,有训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 • 注意: • 1.“翻译”不是训诂工作。 • 2.训诂工作是用今语解释古语(包括解释方言 中的古语)。(解释非古语的方言不是训诂) • 《尔雅》所做的工作不全是训诂的工作
第二节
什么是训诂学
• 训诂学是研究“训诂”工作的一门学科。 • 周大璞《训诂学初稿》P3: • 训诂学是以词义解释为主要对象的一门学 问。它通过训诂实践的总结和现存资料的 分析归纳,研究训诂的理论和常用的体式 、方法、条例,揭示语义系统,推求词语 根源,探索语义发展的内部规律,用以指 导训诂的实践。
• 白兆麟《简明训诂学》: • “训诂就是解释,训诂学是以古代书面语言 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对象 的一门独立的科学┄ ┄训诂学是汉语语言科 学中的应用科学。” • 赵振铎《训诂学史略· 前言》: • “训诂就是解释,训诂学是以训诂作为研究 对象的学科,它是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重要部 门。”
第一章 概论
• 第一节 :什么是训诂 • 第二节 :什么是训诂学 • 第三节:训诂学的任务和功用
《训诂学》自考资料
《训诂学》自考复习参考资料第一章导论一、什么是训诂?训”和“诂”原是解释词语的两种不同法则。
“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
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
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诂”,《说文》:“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
”魏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言;训者,谓字有意义也。
”唐孔颖达《毛诗·周南·关睢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
《释训》言形貌也。
” •“训”、“诂”连用,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二、训诂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黄侃先生说:“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此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 根据黄先生的阐述,综合历代学者的意见,我们可以这样来说明训诂学这门学科的性质: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并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科学。
它是兼包解释、翻译和其他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
训诂学的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训释方式,掌握其系统条贯,说明其表达情状,进一步探求语言的发展规律、本原和演变,从而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
三、由于时地变迁,人们阅读古书有哪些障碍?(1)语音方面的变化。
文字产生之初,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它的读音当是相同的。
但是,我们发现,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在周秦时的读音已经不同了。
如以“以”(余母之韵)为声符的“台”“似”“矣”的字一分化成三个不同的音。
(2)词汇的变化。
四川自考00819《训诂学》
《训诂学》是四川自考xxx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学习此课程,能够使学生充分掌握训诂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对古籍材料的解译能力,具有一定的文献学基本功。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训诂学》的知识,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详细的介绍和解读。
一、课程概述《训诂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课程,主要研究古代文字的音义、形体、篆文、小篆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训诂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献的原意和内涵,对古代文字进行科学的解译和研究。
二、课程内容1. 训诂学的基本概念训诂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文字的学科,其基本任务是研究古代文字的形、音、义,并据此恢复古代文字的原貌。
学生需要了解训诂学的定义、起源、发展历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 古代文字的形体和结构古代文字的形体和结构对于理解古代文献十分重要,学生需要了解常见古代文字的形态特点、演变规律,以及不同时期古代文字的书写技法和规范。
3. 古代文字的音义古代文字的音义是训诂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学生需要学习古代文字的音韵体系、发音规律,掌握古代文字的释义方法和技巧。
4. 古代文字的篆文和小篆篆文和小篆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字艺术,学生需要了解篆文和小篆的历史渊源、特点及其在训诂学中的重要地位。
5. 训诂学与古代文献研究训诂学与古代文献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需要了解训诂学在古代文献解释和研究中的应用,并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三、学习目标通过学习《训诂学》,学生应当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目标:1. 掌握训诂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古代文字的音义和形体特点。
2. 训练对古代文献材料的解译能力,提高对古代文献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对古代文献的鉴赏能力,提高文献学基本功。
4. 进一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1. 学习重点掌握古代文字的基本知识,理解训诂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古代文献的解译和研究技巧。
2. 学习难点对古代文字的音义和形体特点的把握,以及对古代文献的解译能力的培养。
河北《训诂学》自学考试大纲
河北《训诂学》自学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与学习目的训诂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在完成《古代汉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分掌握历史文献材料,结合更高层次的系统的理论学习,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同时利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将来在古籍阅读以及文言文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对于训诂理论、训诂方法要求能够识记、理解,同时能够结合《古代汉语》文选解决其中的问题,做到简单应用,进一步在自主阅读时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疑难问题。
本课程之前,有《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三门基础课,与本课程有密切联系。
尤其是对《古代汉语》课的深化与提高。
训诂学的学习又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以及相关选修课,如中国古代文化史等课程打下语言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总论内容:1、什么是训诂与训诂学:①前人对“训诂”的解释;②黄侃对“训诂”的解释;③《辞海》对“训诂”的解释;④什么是训诂学;⑤训诂学的任务。
2、训诂学的内容:①解释字词;②解释文句;③分析篇章;④分析表达形式;⑤分析时空关系。
3、训诂的范围;4、训诂的实践形式:最早的实践形式是《毛诗诂故训传》、《尔雅》;了解训诂学基本要籍的作者及时代;5、训诂学的原则:历史的、辩证的、唯物的、现实的;6、训诂学的用途;7、传统训诂学的术语:谓、谓之、当作(当为)、读为(读曰)、读若(读如)、之言(之为言)、破读(读破)、浑言、析言、辞(词)、如字、转语、互文、今文、古文。
考核目标:识记:历代对“训诂”的解释、训诂学的内容、训诂的实践形式、传统训诂学的术语。
应用:对具体的训诂形式、训诂术语能够结合具体材料进行判断。
分论第一章训诂力作示范内容:本章主要讲述清代学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的主要内容及评价考核目标:识记:俞樾的主要著作、关于句读的知识,其他知识不作考试内容。
第二章训诂的方法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训诂的五种基本方法:1、以形索义:①以形索义探求字的本义;②利用《说文》及古文字材料;③区分笔意与笔势;④必须有文献资料的充分证明,防止望文生训。
《训诂学》课程教学大纲
《训诂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训诂学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 32学时 2 学分一、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以下几种素养:1.了解训诂学课程的性质内容、目的要求及学习方法。
2.了解训诂学所训释的内容。
3.了解训诂学的方法。
4.了解训诂学释词的方式及术语、训诂学的历史。
5.培养和加强学生对训诂学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课程教学要求1.复习各科教材中的文选内容及其注解。
是学习本课程的前提。
注意各章节的知识点,是教师教学讲授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范围。
2.总结各章节的知识点,要做到前后融会贯通。
3.利用训诂学原理解释常见释义所采用的方法。
4.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在训诂的内容与训诂的原理,因此,讲课内容要突出这两部分内容。
5.由于课程内容丰富,较短,要求教师授课时详略得当,合理安排必讲内容与自学内容。
同时要体现指导性、启发性和示范性。
三、先修课程古代汉语、现代汉语、音韵学、汉字学。
(4)第四节发凡起例、注音、校勘及其他。
2.重、难点提示(1)重点:第一节释词与解句。
(2)难点:对所释词语意义的辨析。
第三章训释词义的方法(10学时)(支撑课程目标3与5)1.教学内容(1)第一节因形求义:概念;起源;原理;利用形训应注意的问题;(2)第二节因声求义:概念;原理;声训的历史;声训的作用;(3)第三节因文求义:概念;因文求义使用方法。
2.重、难点提示(1)重点:因形求义;因声求义;(2)难点:利用形训应注意的问题与声训方法的运用。
第四章解说词义的方式(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4)1.教学内容(1)第一节直训:同训、互训、递训、歧训;(2)第二节义界和描述;(3)第三节譬况、举例及其它:譬况、举例、插图、由反知正、增字足义、反义相训。
2.重、难点提示(1)重点:解说词义方式的掌握;(2)难点:增字足义与反义相训的辨析与运用。
第五章训诂的常用术语(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4)1.教学内容(1)第一节释义术语;(2)第二节注音术语;(3)第三节词例术语;(4)第四节校勘术语;2.重、难点提示(1)重点:训诂术语的的掌握;(2)难点:对注音术语的辨析。
自考训诂学重点笔记(河北、四川)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训诂学自考复习资料目录总论 (2)第一章训诂的方法 (4)第二章训诂的方式 (5)第三章词义引申与褒贬 (5)第四章方言俗语的词义 (6)第五章外来用语的词义 (6)第六章训诂要籍 (6)第七章训诂学小史 (8)第八章训诂学的现状与未来 (10)第九章训诂的教学与研究 (11)第十章关于古书的阅读 (12)总论学家唯一的研究对象。
甚至现代方言的研究,也不过是为上古字义找一些证明而已。
可以说,尊经与崇古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通经的目的决定了崇古的局限)。
即便在近代,不管是篡集派也好,注释派也好,发明派也好,他们在这方面都有共同的反映。
最常考死背训诂学的原则★★★试述训诂学的原则。
(论述题)1、历史的重先秦一段的语义训释,是属于平面的静态分析。
静态分析当然必要,而单靠静态分析不能达到真正建立训诂学的科学体系的目的。
语言的稳定性和渐变性决定了古今汉语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这在语义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
因此,解释古语要懂得语义的历史演变情况,解释现代书面语有时也需要懂得语义的历史演变(现代书面语吸收了不少古词语)。
从这一意义上看,从事训诂必须有发展的观点,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一定要相结合。
2、唯物的语言是社会现象,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同意义紧密结合着。
词义从它的存在形式、使用状况和运动规律来看,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决不能主观臆断,凭空揣测。
3、辩证的我们寻觅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不免要遭遇一些例外。
但如果只有个别的例外,绝对不能破坏一般的规律。
古人之所以不相信‘孤证’,就是这个道理。
例外或孤证当然也有它的原因,但是那往往是一种偶然的外因,例如传抄异文之误。
区别一般和特殊,这个原理非常重要,假使同时代一切史料都没有这种语言现象,只有一部书有这种现象,这部书就有被证明为伪书的可能。
4、现实的从客观现实出发,至少要注意三点:1.以今释古,以易释难2.以已知释未知3.为“今世”服务(1)既要“尊重故训”,又不要“盲目依从”。
北京自考《训诂学》考试大纲
北京⾃考《训诂学》考试⼤纲北京市⾼等教育⾃学考试课程考试⼤纲第⼀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的⼀、课程性质与特点本课程是北京市⾼等教育⾃学考试汉语⾔⽂学专业(本科)专业课,教材采⽤⾼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3⽉出版的《训诂学》(第2版),王宁主编,李国英、李运富副主编。
这门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具性,⽬的是让学员在古代汉语课程的基础上,进⼀步直接阅读各种古代训诂材料,掌握训诂原理和注释体例,从⽽提⾼古籍阅读能⼒,并能在实际⼯作中应⽤训诂学知识解决⼀般程度的疑难问题。
本课程的特点有:⼀、本课程所讲解的训诂学理论与⽅法都来⾃对古⼈注释古书的训诂实践的归纳,它的基础是古代⽂献,它所⾯对的材料相对来说⽐较艰深。
古籍阅读是本课程的基础,也是本课程的难点所在。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定要阅读并且读懂⼀定量的原始⽂献,包括古注、训诂专书与字词考证材料,在这个基础上理解本课程讲述的训诂体例、训诂原理与训诂⽅法。
⼆、训诂学知识的增长和运⽤训诂学知识的能⼒的提⾼依赖长期的积累。
古往今来关于字词训诂的材料卷帙浩繁,⽽且往往琐碎零散,不太可能在短时间⾥把握如此⼤量的材料,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应该着⼒掌握训诂学的基本原理,同时,长期地耐⼼地积累关于字词训诂的知识,循序渐进地提⾼。
⼆、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阅读⼀定量的训诂材料,理解和掌握训诂学的概念术语、基本原理和⽅法,并能适当应⽤。
1.掌握训诂的概念,了解训诂学的内容和范围,以及训诂与训诂学的关系。
2.了解训诂学的产⽣与发展过程,以及训诂⼯作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3.熟悉训诂材料的基本类型,了解随⽂释义的注释书、经过类聚的“⼩学”专书和从语⾔⽂字⼊⼿的专门考证等各类训诂材料的内容、体式、结构和特点。
4.掌握以形索义、因声求义、⽐较互证三⼤训诂⽅法。
5.了解训诂学的应⽤范围,并且能够运⽤训诂学的⽅法解决⼀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1.训诂学的学习以古代汉语课的学习为基础,同时⼜是古代汉语课的延展与深⼊,学习训诂学⽆疑会提⾼古代汉语的⽔平。
自考训诂学重点笔记(河北、四川)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训诂学自考复习资料目录总论 (2)第一章训诂的方法 (4)第二章训诂的方式 (5)第三章词义引申与褒贬 (5)第四章方言俗语的词义 (6)第五章外来用语的词义 (6)第六章训诂要籍 (6)第七章训诂学小史 (8)第八章训诂学的现状与未来 (10)第九章训诂的教学与研究 (11)第十章关于古书的阅读 (12)总论学家唯一的研究对象。
甚至现代方言的研究,也不过是为上古字义找一些证明而已。
可以说,尊经与崇古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通经的目的决定了崇古的局限)。
即便在近代,不管是篡集派也好,注释派也好,发明派也好,他们在这方面都有共同的反映。
最常考死背训诂学的原则★★★试述训诂学的原则。
(论述题)1、历史的重先秦一段的语义训释,是属于平面的静态分析。
静态分析当然必要,而单靠静态分析不能达到真正建立训诂学的科学体系的目的。
语言的稳定性和渐变性决定了古今汉语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这在语义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
因此,解释古语要懂得语义的历史演变情况,解释现代书面语有时也需要懂得语义的历史演变(现代书面语吸收了不少古词语)。
从这一意义上看,从事训诂必须有发展的观点,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一定要相结合。
2、唯物的语言是社会现象,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同意义紧密结合着。
词义从它的存在形式、使用状况和运动规律来看,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决不能主观臆断,凭空揣测。
3、辩证的我们寻觅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不免要遭遇一些例外。
但如果只有个别的例外,绝对不能破坏一般的规律。
古人之所以不相信‘孤证’,就是这个道理。
例外或孤证当然也有它的原因,但是那往往是一种偶然的外因,例如传抄异文之误。
区别一般和特殊,这个原理非常重要,假使同时代一切史料都没有这种语言现象,只有一部书有这种现象,这部书就有被证明为伪书的可能。
4、现实的从客观现实出发,至少要注意三点:1.以今释古,以易释难2.以已知释未知3.为“今世”服务(1)既要“尊重故训”,又不要“盲目依从”。
训诂学自考复习资料(非常齐全)
✿魏,张揖(杂字)✿唐,孔颖达(毛诗正义。
周南。
关雎) “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段玉裁 ✿《说文解句读》王筠✿《尔雅》分为:十九篇,第一部汉语分类词典黄侃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
解释词的本义。
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
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谓。
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黄侃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互训,二曰义界,三曰推因。
工作。
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料。
✿段孟伦《训诂学的回顾与前瞻》 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
训诂的原则:注意词义的社会性、注意词义的时代性、释义要联系语言环境、尊重古训而不墨守古训、古代书面语言的一般障碍✿魏晋隋唐时期是: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训诂学: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训诂学的用途:指导古文教学、辞书编纂、指导古籍整理训诂学的内容:(释词、解句、解释语法现象、说明修辞手法、辨析古书异例、注音、句读、校勘及其他)烦琐寡要、望文生训、随意破字、增字强释、不解语法✿开清代朴学之先的人物是:顾炎武 ✿《墨子间诂》属于:集解✿ “集解”两字命名含义不同的一书是:《春秋左传集解》✿《释名》的作者是:.刘熙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
工作、考证工作。
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古代书面语音的障碍:专业性的和一般性的即语音方面的障碍。
一般性的有文字障碍、词义障碍、语法、修辞障碍。
✿训诂任务:解释古代文献语言,扫除古代书面语言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障碍。
自考《训诂学》
自考《训诂学》自考《训诂学》是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旨在介绍训诂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古代文献的解读和诠释技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自考《训诂学》进行探讨。
一、什么是训诂学训诂学是以古代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解释文献中的词义和语义为主要目的的一门学科。
训诂学的研究范围涵盖了文字、语音、语法、修辞、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二、训诂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训诂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代文献中的语言文字,包括字义、语音、语法、修辞等方面。
训诂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考据、校勘、注解等方式,探究文献中的真实含义和语义,以还原文献的本来面目。
三、训诂学的方法和技巧训诂学的方法和技巧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以文证义:通过对文献中上下文语境的分析和理解,推断出某个词语的含义和语义。
2.校勘:通过对不同版本和流传过程中的文献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出其中的异同和讹误之处,以还原文献的本来面目。
3.注释:通过对文献中的难点和疑点进行详细的注释和说明,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献的含义和内容。
4.考证:通过对历史事实和史实的考证和分析,探究文献中所涉及的人物、事件、制度等方面的真实情况。
5.文字学:通过对文字的起源、演变和构造等方面的研究,帮助学生了解文字的发展历程和变化规律。
四、训诂学的意义和价值训诂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研究古代历史文化,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其次,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保护和传承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
最后,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古代文献,提高我们对古代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水平。
五、自考《训诂学》的学习方法和建议学习自考《训诂学》需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首先,要认真学习教材和相关著作,了解训诂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其次,要多读古代文献,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解读和诠释能力。
训诂学自考复习资料非常齐全
训诂学自考复习资料非常齐全一、引言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尤其是汉字文献的解读与修订的学科。
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训诂学在中国古代文化传承、学术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
对于自考训诂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一套齐全的复习资料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学习和备考。
本文就是为自考训诂学专业的学生准备的一套非常齐全的复习资料。
二、训诂学基础知识在进行训诂学的复习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些基础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后续的内容。
1. 训诂学的定义和分类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解读与修订的学科。
它主要分为字义训诂学和字形训诂学两大类。
字义训诂学主要研究文字的含义和用法,而字形训诂学则主要研究文字的形状和结构。
2. 训诂学的起源和发展训诂学起源于古代文献的传世和文献的解读需求。
最早的训诂学作品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如《毛诗正义》、《尚书正义》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训诂学逐渐发展成熟,并在汉代达到了顶峰,形成了齐、鲁、秦、荀等多个学派。
3. 训诂学的基本原则训诂学有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方法,对于学习训诂学的学生来说,了解这些原则和方法非常重要。
其中,最重要的原则包括文字真实原则、法度原则、义理原则和考证原则。
三、训诂学的专业书籍推荐在备考训诂学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教材和参考书籍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几本比较经典的训诂学专业书籍推荐:1.《训诂学导论》:这本书是训诂学的入门教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训诂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
2.《中国古代文献训诂学》:该书是一本综合性的训诂学教材,系统介绍了古代文献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3.《古文字学导论》:这本书主要介绍古代文字的形态、演变和用法,对于理解文字的含义和用法具有很大的帮助。
4.《字义训诂学》:该书主要介绍字义训诂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于学习字义训诂学非常有帮助。
以上是一些比较常用的训诂学教材和参考书籍推荐,学生在备考中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进行学习。
四、训诂学的重点考点自考训诂学的考试内容涉及较广,但有一些重点考点需要重点复习。
自考0819《训诂学》资料笔记(一)
自考0819《训诂学》资料笔记(一)《训诂学》自考笔记(一)填空单选题1.“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2.“训”字《说文》解释为“说教”,段玉裁注说“说教才,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诂”字《说文》解释为“训故言”,段玉裁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人前言也。
3.《毛诗诂训传》和《尔雅》这两部书都是古人最初的训诂实践的成果。
4.古代注书式训诂实践成果是《毛诗诂训传》。
5.古代辞书式训诂实践成果是,《尔雅》。
6.黄侃对“训诂”的总称的解释是:“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也。
”7.训诂学的核心是解释字词。
8.解释语义的专著分为三类:①总释群书语义的。
如《尔雅》②专释一书语义的。
如《毛诗传义类》或《毛雅》③解释部分词语的。
如《经传释词》《方言》。
9.音义兼注的专著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10.《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11.《十三经注疏》包括《诗经》《尚书》《周礼》《仪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
12.萧统的《文选》在唐代的注本有李善注和五臣注。
13.关于注音,早期一般用直音法,反切注音。
14.汉魏六朝以来利用“四声别义”这一特点给古书注音。
15.朱熹的四书集注包括《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16.凡遇原文有误字误读须更正的,使用的术语是当为(当作)17.使用之言(之为言)这个术语时,表示的是声训。
18.揭示同义词内在联系与区别的术语是浑言、析言。
19.用来指明文句中的虚词的术语是辞(词)。
20.《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毛传:“思,辞也”。
辞,指虚词。
21.表明某字当读本音的术语是如字。
22.下列著作属于俞樾的是《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
23.《读书杂志(记)》作者王念孙。
24.句读这一名称,最早见于何休《公羊传注?序》。
25.分析字的形体结构必须以推求字的本义为目的。
南京自考《训诂学》串讲讲义
南京自考《训诂学》串讲讲义一、概述《训诂学》是南京自考的一门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古代文献进行准确解读和研究的能力。
本讲义将对该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串讲和概述,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门课程。
二、课程目标- 了解训诂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掌握古代文献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巧;- 学会分析和解读古代文献中的难点和问题;- 培养对古代文献的批判性思维和研究能力。
三、课程内容1. 训诂学概述- 训诂学定义及其研究对象;- 训诂学的发展历程和学派流派;- 训诂学在古代学术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古代文献的解读与研究方法- 古代文献的分类及其特点;- 古代文献的校勘方法和技巧;- 古代文献的注释与解释。
3. 古代文献的主要问题与难点- 古代文献中的赋、颂、诗等文体分析;-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象征意义和抒情手法;- 经典文献中的古汉语翻译与解读。
4. 训诂学在现代研究中的应用- 训诂学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训诂学对于古代文献数字化处理的重要性;- 训诂学与中外学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以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中将采用讲解、案例分析、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提高研究效果。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
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评估;期末考试则主要考察学生对于训诂学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六、参考资料- 王力《训诂学》- 鲁迅《中国训诂学史》- 吴宓《古文辞章学》以上为《南京自考《训诂学》串讲讲义》的简要内容概述,请同学们在课程中认真学习并按要求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
愿大家能在本课程中收获知识和乐趣,取得优秀的成绩!。
训诂学自考复习资料非常齐全
2021年4月自考 模拟题:论述训 诂学在语言教学 中的重要性
训诂学实践与应用
第五章
文献整理与校勘
文献整理:对古代文献进行分类、编目、校勘等工作,以便更好地研究和 利用。
校勘:通过对比不同版本或不同来源的文献,发现并纠正其中的错别字、 脱漏、衍文等错误,以保证文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践应用:在校勘过程中,需要运用训诂学的知识,对文献中的语言现象 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断,以深入理解文献的内容和意义。
通过对训诂学的学习,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献的内涵和价值,为学术研究 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训诂学在语言学领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 化以及辞书编纂等方面具有指导作用。
通过对训诂学的学习,可以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和语言水平,对于个人成 长和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训诂学基本方法
第二章
学术价值:文献整理与校勘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基础工作,对于推动学术研 究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辞书编纂与修订
辞书编纂的原则: 准确、简明、实 用
辞书修订的意义: 保持辞书的时效 性和准确性
辞书编纂的方法: 收集资料、整理 分类、编写条目、 审查校对
辞书修订的过程: 发现问题、收集意 见、修订条目、重 新审查、发布新版
重要平台。
论文集:由专 家学者编撰的 论文合集,涉 及领域广泛, 是学习和研究 的重要参考资
料。
训诂学自考重点与难点
第四章
重点知识点梳理
训诂学基本概念:解释其定义、性质和作用 训诂学研究方法:介绍传统与现代的研究方法 训诂学与文献学的关系:阐述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训诂学在语言学中的地位:分析其在语言学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训诂学文献资料
第三章
训诂学自学笔记
训诂学自学笔记(四川自考用教材练习整理)1.1训诂:就是用语言解释语言,主要是解释古籍中的语言。
1.2训诂学:是以古代书面语言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研内容的一门系统科学。
它是我国传统语言学(即小学:包括传统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3训诂学不等于词汇学、语义学。
①词汇学是研究分析语言中的词以及词义和词汇演变,训也要研究词、词义和词汇演变,但绝不仅止于词的研究,还要涉及比词更大的语言单位。
②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学科,训学虽然也研究语义,但也研究语义以外的东西,如文字校勘、探求本字、审定声音,以及阐明文化背景等。
1.4训学不等于文字学: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但是并不等于语言。
汉族历代文献是用汉字记录的,同样,历代文献也不等于汉字。
训诂学研究的对象是历代文献语言,而不是历代文献中的汉字。
文字学研究的内容,虽涉及音、义,但是主要是形,训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语义。
训学涉及文字学,可以利用文字学的研究成果,但二者是有明显区别的。
1.5训诂学的任务:分析古代书面语的矛盾障碍,总结前人注疏经验,阐明训诂的体制和义例、方式和方法、原则和运用,以便更好地指导训诂工作。
1.6训诂学的功用:(1)指导古文教学(2)指导古籍阅读和整理。
①古书注解往往异说歧出,训诂学知识课帮我们择善而从活另求正解。
②词典解释,罗列诸多义项,训诂学知识可帮我们准确选择义项。
③在既无古注又无词典解释的情况下,利用训诂知识,可以自谋其义④整理古籍,训诂知识更为重要。
(3)指导辞书编纂,因为字典辞书本身就是一种训诂专书。
2.1古书阅读中文字障碍的原因:(1)古今字:指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使用的不同的字(“毋内诸侯”中的“内”与“纳”)(2)通假字:用甲字来记录与甲字同音或音近的字的意义,就是通假字。
类别:1)无本字的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2)有本字的假借:本有其字,临时代替,今称“通假”。
二者区别:前者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后者是由有到有的过程;前种假借比较长久、固定,有的借义甚至挤掉本义,独占优势;后种借字与本字关系比较松散,不固定。
自考《训诂学》复习要点训诂的方式
自考《训诂学》复习资料训诂的方式一解释词义的方式:互训、义界、推因。
二互训:就是指意义和用法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相互解释。
三互训的根据:是古书中训释词和被训释词在词义上的基本共同点为依据的。
四互训的类型1.从时代上着眼,互训有同时的,也有异时的2.从地域上着眼,互训有以通言释方言的。
3.从体例上着眼,互训是甲乙两词互相直接训释,又叫“直训”。
还有甲乙两词用丙来训释,叫做“同训”。
再有甲用乙来训释,乙用丙来训释,甲、乙、丙三词递相为训,又叫递训或转训。
4.从类属上着眼,有以共名释别名的(指出某一事物所属的种类),又叫做类训。
类训与一般互训的不同,主要在不能反复为训。
5.另外从使用频率上看,互训有以常用词释非常用词的。
五互训的局限:互训只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组词有相对的同义,而不是指在一切语言环境中一组词有绝对的同义,互训只能彰其同,不能辨其异。
六互训的发展。
由于词义的灵活性和模糊性不利于思想表达,也不利于明确理解,有很多互训词往往逐渐相互结合成同义复词。
复合词的义素互相补充和制约,意义便比较稳定和明显。
这是词汇发展的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七说明“义界”的实质、原则及其局限。
答:用一句话或几句话阐明词义的界限,对词所表示的概念的内涵作出阐述或定义。
原则:必须确切而简要地说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局限:定义难以精确;文字往往冗长,不是所有场合都能适用八推因:.推因的原则、途径是什么?①推因的原则便是根据词的声音线索探求词义的由来。
②途径便是从实际语言材料中找出“信而有证”的线索来,进而探求其本源。
九推因的意义:推因方式,对于今天和今后编纂语言工具书,特别是编写同源字典,颇有参考价值。
十结合材料介绍并评价从“声训”、“右文说”到“音近义通”的发展;(1)“声训”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进行解释,推求得名之由;注重单个词的音义关系;但是往往带有主观性和随意性,缺乏系统性。
自考《训诂学》复习要点训诂要籍
自考《训诂学》复习要点训诂要籍一、十三部经书,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二黄侃说的二十五种书是:十三经加《大戴礼记》、《国语》;史学四书为《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通典》;子部二书《庄子》《荀子》;集部二书《文选》《文心雕龙》;小学二书《说文》《广韵》。
三,黄侃又专从训诂角度依段玉裁说举“现存完全却用的十种根柢书”即《尔雅》、《小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广雅》《玉篇》《广韵》《集韵》《类篇》。
黄侃并说这十种书的前六种又可分为四类,第一《尔雅》---解释群经之义,无此则不能明一切训诂。
《小尔雅》《广雅》属之。
第二《说文》----解释文字之原,无此则不能得一切文字之由来。
第三《方言》---解释时地不同之语,无此则不能通异时异地之语言。
第四《释名》---解释文字得音之原,无此则不知声音相贯通之理。
黄侃又说:“四类之中,又当以《说文》、《尔雅》为本,②无《说文》则不能通文字之本,而《尔雅》失其依皈,③无《尔雅》则不能尽文字之变,而《说文》不能致用④如车之运双轮,鸟之鼓双翼,缺一则败矣。
”四《尔雅》简述黄侃关于《尔雅》的名称与性质?答:黄侃归纳为三点:“尔雅”是诸夏的公言(即所谓“近正”之意,《尔雅》据以命名);《尔雅》是经典的常语;《尔雅》是训诂的正义。
五、简述《尔雅》的训释内容?答:《尔雅》的训释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释普通词义。
包括①释诂②释言③释训。
二是;释百科名词。
包括①释亲、释官②释器、释乐③释天④释地、释丘⑤释山、释水⑥释草、释木⑦释虫、释鱼⑧释鸟、释兽⑨释畜。
六《尔雅》十九类,共释二千二百零四事,是研究先秦词汇和阅读古籍的重要参考书。
不足之处在于:归类不够精当,如《释畜》五属,牛属有“犊”,羊属无“羔”;内容有重复;解释嫌笼统。
七《尔雅》的注疏:流传到现在的晋代郭璞的《尔雅注》。
自考《训诂学》复习要点词义引申与褒贬
自考《训诂学》复习资料词义引申与褒贬一论词义的性质定义与特点?答:词义者人类最小语言单位—词,与文字之语义内涵。
词义有本义和引申义,而文字富有假借义之别。
⑴词义的概括性。
列宁说过:“任何词都是概括了的。
”“人”的词义是会说话、能制造劳动工具、过社会生活的脊椎动物,它不是专指一个人,而是指具有以上特征的一切人,⑵词义的客观性。
词义的形成是生产以及全部社会生活的发展所确定的客观过程。
“评法批儒”中把同一个“民”字在《论语》中解释为“奴隶”,证明孔子是奴隶制的辩护士,在《孟子》中反过来解释为“奴隶主”,证明孔子是奴隶制复辟狂。
在《商君书》中则解释为“新兴地主阶级”,证明商君是地主阶级政治家。
这只是从政治需要出发随心所欲的解释而已。
二,词义的历史范畴:词义有历史范畴,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运用而逐渐演变,它一方面继承、充实、深化,一方面扩大、缩小、转移。
三论述字本义与字馀义的关系?⑴“凡字有本义,有引申假借之馀义焉。
⑵守其本义,而弃其馀义者,其失也固;⑶习其馀义而忘其本义者,其失也蔽。
⑷蔽与固皆不可以治经。
”⑸段玉裁这个见解是在对语言现象作大量的分析之后才提出的。
固其为可信。
他在《说文解字·注》中分析了一千一百多字的引申义。
许慎的《说文解字》收字九千多,而其中常用字不到半数。
段玉裁分析的千余字基本上是常用字,因此段玉裁的分析具有实用性与普遍性。
例如:“宰—罪人在屋下执事者。
注:此宰之本义也,引申为宰制。
如“宰”本来是屋内奴隶(所谓“罪人”),因贴近奴隶主,有可能得到奴隶主信用,逐渐具有职权,乃至扩大职权。
到了后代,直到成为官僚,执掌国政。
这样,“宰”就由贬义演为褒义了。
四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的说法,是德国语言学家赫尔曼·保罗(1846---1921 )在《语言史原理》中提出的。
五、词义引申:指一个词由本义推演而形成新的意义。
1.理性引申2.形比的引申3.礼俗的引申六理性的引申答:它是指词义之间因本民族共同的理性认识而发生联系,从而产生了引申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诂学自学指要第一章概论1、黄侃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训诂是一门专门性的工作,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历代文献语言。
2、训诂不等于训诂学。
训诂学不等于词汇学、语义学、文字学。
训诂学是以古代书面语言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系统的科学。
它是中国传统语言学即小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训诂学的任务是分析古代书面语言的矛盾障碍,总结前人的注疏经验,阐明训诂的体制和义例、方式和方法、原则和运用,以便更好地指导训诂工作。
功用是:指导古文教学,指导古籍阅读和整理,指导辞书编纂。
第二章古代书面语言的一般障碍(重点)一、文字障碍古书阅读中的文字障碍往往是由于以下的原因引起的:其中由时间因素造成的古代书面语言的一般障碍有:字体的变异、音读的变化、词语的生灭和词义的演变。
由空间因素造成的古代书面语言的一般障碍有:方言差异、异体字由人为因素造成的古代书面语言的障碍有:讹字、通假、衍文、脱文、错简、避讳字。
由汉语本身的一些因素造成的古代书面语言的一般障碍有:字和词之间的矛盾、词形和词义之间的矛盾、句子形式和句义之间的矛盾。
1、古今字:古今字是指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所使用的不同的字。
例如“昏”与“婚”(增加偏旁)、“说”与“悦”(改换偏旁)等。
2、通假字:用甲字来记录与甲字同音或者音近的字的意义,这就是通假字。
它与古今字不同。
古今字一般都有形体和意义上的联系,而通假字只有音上的联系,没有意义上的联系。
识别通假字的条件是音同或音近。
假借的类别包括:(1)无本字的假借:许慎所说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2)有本字的假借:有本字的假借是指本有其字,临时代替。
现多称为“通假”。
二者的区别:前者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后者则是由“有”到“有”的过程;前一种假借比较长久、固定,有的借义甚至挤掉本义,独占优势,后一种借字与本字关系则比较松散,不固定。
3、异体字:异体字是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可以通用的外形不同的字。
例如“峰”和“峯”等。
4、讹误字:古书在反复传抄的过程中,形体相近的字很容易混同造成讹字。
包括:形讹、衍文、脱文、错简等。
二、词义障碍:1、不解古语:包括不理解方言、俗语、成语、典故等。
2、词义演变:包括词义缩小、扩大、转移、增加、减少等。
三、语法方面的障碍:包括省略、倒置等。
四、修辞方面的障碍:1、互文见义:一是上下两句的词语要相互补充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
2、倒文:古人为了强调某事,或者为了调音协韵,或者是为了将就骈对,常常不依正格而颠倒语序。
3、变文:是指古人行文时用同义词互相变换,以达到修辞的目的。
第三章训诂的内容一、解释词义1、解释本义与引申义:在词的若干互相关联的义项中,其中能够体现当初造字意图的而且又能在古代书面语言材料中找到引证意义的,就是词的本义。
由这个本义派生出来的其他意义,就是词的引申义。
2、解释古语:古语,一是指某个时代通行的词语,后世不用了,因而难以理解;二是某个词语的某个意义后世不用了,因而容易致误。
3、解释方言:以通语释方言同以方言证古语,二者虽然出发点不同,但方式上是相似的。
二、解释文意:1、串讲大意。
2、分析句读:今人所谓标点,古人称作“句读”。
《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
”所谓“离经”,即点断文章的句读;所谓“辨志”,即审明文章是思想内容。
3、阐述语法:包括解释虚词、说明语序、指点语气。
4、显示修辞:包括标明写作手法、说明比喻或者借代等。
5、申述章旨。
6、考证名物、典章制度。
7、引证史实、故事。
三、注音:1.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音。
2.读若:训诂术语,用来注音,亦可用来破通假字。
有的完全同音,有的读音相近。
3.譬况:多用“急气言”、“缓气言”等术语。
4.反切:训诂注音术语,简称“反”或“切”,就是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字的读音,上字取其声母,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声母和韵母合在一起,得出被切字的读音。
5.如字:训诂注音术语,指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仍按原先的一般读音来读。
四、校勘:狭义的校勘是指对文字的订正和考异,诸如校订错字,乙正错简,删削衍文,补缀脱文,比较异同等;广义的则包括对古书的辨伪和辑佚。
校勘的方法:1.对校:是用同书的版本或者别本互相对勘。
2.本校:是用本书的前后文字互证,断定其中的错误。
3.他校:是用他书勘定本书。
4.理校:根据文字、音韵、语法、文理等规律来推测其讹误。
第四章训诂的方法(重点)一、形训又称以形索义,就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字义。
形训的作用在于探求文字的本义,但不能说明语源。
1.恰当地运用形训的方法,可以把有些字的意义解释得更清楚。
2.在揭示词的本义的基础上,形训还可以探明词的引申义,从而整理出各词的词义系统。
3.通过字形结构了解字的本义和引申义,还可以进一步识别假借字。
形训的局限和条件:形训必须结合语音来加以分析,所以形训的作用是有一定的局限的。
1.形训的局限:第一,在历史长河中,汉字的形体已经发生了大的变化,字形已经失去了表义作用,所以形训必须借助于古文字的资料和研究成果。
第二,在汉字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词义的引申,文字的假借,字义和词义之间出现了复杂的情况,所以在确定字的本义时,字形分析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作为唯一的依据。
第三,形声字的形符只能揭示其意义范畴,而不能指明其本义2.形训的条件:第一,只有本义才直接和字形切合,近引申义与字形的关系只能见其端倪,而远引申义与字形的关系则是模糊不清的。
第二,只有本字才能直接反映本义。
第三,只有“笔意”才能与意义切合,“笔势”大部分已经游离了字义。
二、声训又称“音训”,又称因声求义,就是用音同或者音近的字来解释字(词)义。
声训的方式有:1.利用形声字。
2.利用音同或者音近字。
3.利用同形字。
声训的作用:1.寻求本字。
本字是对借字而言的。
古人在用字时不写本字而用一个音同或者音近的字来代替,这个借字与它所记录的词的词义毫无联系,只是声音相同或者相近而已,所以,训诂时应该破除借字,寻求本字。
而寻求本字的途径只能从声音入手。
利用声训可以说明通假,寻求本字,防止望文生义,还可以纠正某些注释和解说上的失误。
2.推求语源。
语源是就根词和赖以产生的派生词之间的关系而言的。
由同一根词派生出来,因而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者义近音同的词,叫做同源词。
所谓推求语源,主要是从同源词中广泛系联派生词,即确定同源派生词之间的渊源关系。
运用声训的方法系联同源词,首先是指文字上同声符的。
其次,因为汉语的同源词并不总是用同样的谐声偏旁表示,这就需要我们打破字形的束缚,辗转系联其他音同、音近的字,以确定它们的语源义。
探求名物的来源是声训的一种特殊作用。
总之,探求语源,往往能突出词义的特点,有助于对词义的理解;还有助于探讨词义引申和语音变化的规律。
声训应注意:1.所谓音同或者音近,是指古音相同或者相近;如果以今天的读音来进行声训,当然是不可靠的。
所谓古音相近,是指声韵都相近。
2.要有文献语言为佐证。
三、义训义训,又称直陈词义,是不借助字形和字音而用一个词或者一串词来直接说明某词的含义的方法。
1.同义相训:是用同义词解释词义,是义训中常见的方式。
包括同训、互训、递训。
2.反义相训:用某词的反义词来解释该词的意义。
词义的分化可能是构成反训的一个重要原因。
词义的发展由一个方面向它的对立面演变,是构成反训的又一原因。
3.歧训:为避免训释词产生歧义而再加一个训释,使词义更加明确。
第五章训诂的体式和术语一、训诂的体式包括随文释义的注疏和通释语义的专著。
1、注疏的名称:(1)传:西汉时诂与传有区别,诂以解释词义为主,传以交代史实为主。
后世注、诂、传等已经不再有区别。
传有内传、外传、大传、小传、集传、补传之分。
内传是与经义相比附的注解。
例如《毛传》。
外传是与经义不相比附的注解。
例如《韩诗外传》。
大传是撰其大义。
例如《尚书大传》。
小传与大传相对,是不贤识小,是一种谦词。
例如《七经小传》。
集传与集注相同,补传与补注相同。
(2)解:解的本义是剖析、分析。
(3)笺:注书叫笺,是从汉代的郑玄开始的。
笺有补充、订正的意思。
(4)注:训释叫注,是从汉代的郑玄开始的。
注是训诂中最通行的名称。
(5)校:考核古书叫校。
一是考辨源流,一是校改文字脱误。
(6)义疏:疏通其义的意思,又称义注、义章、义赞、正义、讲义等。
(7)音义:辨音的书叫做音,释义的书叫做义,合起来叫做音义,又称释文。
(8)章句:一种注解形式,意思是离章辨句,其特点是不以释词为主,而主要在于串讲句意、章意、篇意。
2.注疏的类别:(1)注和疏:从训诂的对象来说,注和疏应分属两类。
专门解释古书正文叫“注”,既解正文,又解前人之注,叫“疏”。
(2)他注和自注:从训诂的作者来说,有他人所注和作者自注两类。
他注起源于先秦,盛行于两汉。
章学诚说自注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自明宗旨,二是区分纲目,三是举要考异。
已经有自注的书,如果后人再加以注解,那么其自注便称为本注或者原注。
自注又名子注或者注中注。
(3)集注和补注:从注解之间的关系来说。
集注,又称集解。
它有两种:一是兼解经和注的,一是采集各家解说,再加上自己的注解,以为一书的。
补注也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补原文的阙略,一是补旧注的遗漏。
二、训诂的术语要掌握:1、曰,为,谓之:用来释义,还用于辨析同义词或者近义词,被释词放在它的后面。
2、谓:和“谓之”不同,被释词放在它的前面,有时,它也用于串讲句意。
3、貌:被释词往往是解释表示某种性质或者状态的形容词。
4、“之言”、“之为言”:是用来表示声训,有时也说明通假字。
5、读为,读曰,读若,读如:“读为”、“读曰”往往是用本字用来说明通假字,“读若”、“读如”一般是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来破通假字。
6、当为,当作:用于纠正误字。
7、声:用来指明象声词。
8、辞,词:指明被释词是虚词。
9、之:表示被释词用为动词。
10、乙:校勘文字,表示将原文词序上下倒置。
11、浑言、析言;散文,对文:辨析同义词,“浑言”是笼统地说,“析言”是分析地说。
“浑言”,又称为“统言”、“通言”、“散文”、“散言”;“析言”,又称为“对文”、“对言”。
相对而言的文辞,称为“对文”,不相对而言的文辞,称为“散文”。
“对言”,就是相对地说,“散言”就是不相对地说。
“浑言”、“散文”,是异中求同;“析言”、“对文”,是同中求异。
互言,互文,互辞:表示修辞,就是文章前后参互见义、互相补充。
第六章训诂的源流一、萌芽时期(春秋战国)二、兴盛时期(西汉到唐代):原因是:1、语言文字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一般人对古音古义已经不能理解,由于隶书和“古文”的差异,文字上存在着种种复杂的情况。
2、师说差异,就是西汉经师对经书的解释各不相同,各家弟子恪守师说,为后来学者留下比较研究的领域,从而推动训诂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