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粤教必修一《登池上楼》王敏教案教学设计 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登池上楼》教案 粤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登池上楼》教案 粤教版必修1

粤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登池上楼》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谢灵运和谢眺2、了解南朝诗的基本特色3、品味两首诗的情景交融的特色4、揣摩名句和炼字教学重点:体会诗歌写景的特色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融情于景的写作特色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古代每逢佳节或者是有重大事情发生的时候,古人往往就会登高赋诗,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如小学时我们学过的古诗《登颧雀楼》中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借登楼望远之事来阐述人生哲理。

大家还能不能列举一些类似的登高的诗句呢?举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抒发了作者登台时的悲怆。

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诗人在重阳节登高,思念亲人的孤独之感。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净,惟见长江天际流〞,写诗人登楼送别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引入本诗。

二、学生自读,正字音虬怍徇岖嵚褰豳三、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谢灵运〔385—433〕,南朝宋代陈郡阳夏人,是中国诗歌史上重要的山水诗人。

谢灵运十八岁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小名客儿,故又称谢客。

他与颜延之、鲍照并称“元嘉三大家〞,“元嘉〞是宋文帝的年号。

谢灵运政治上不得志,于是寄情于山水,开创了山水诗派。

刘勰的《文心雕龙》评价他写诗是“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这是说他的山水诗写景细致入微,语言精雕细琢,他写出了很多千古流传的名句。

他的诗风“如初发芙蓉,清新可爱〞。

2.结合题目,进行背景简介。

谢灵运祖父是东晋名将谢玄,所以谢灵运也是出身贵族,但是由于他所代表的士族与当时的执政者刘宋王族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因此谢灵运在政治上一直得不到重用。

本诗是他被贬为永嘉太守时所作,当时他久病初起,被贬加上生病,使他心情很不好,因此就登楼远眺,想借观景来纾解他内心的愁闷。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登池上楼教案3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登池上楼教案3

南朝诗两首一、教学目标概括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掌握南朝诗的特征。

2、识记有关实词、名句。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含蓄与优美。

2、揣摩托车诗歌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或学习诗人高尚的品格。

二、聚集难点诗歌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与学第一课时《登池上楼》(一)导语南朝文论家钟嵘说:“谢诗如芙蓉出水。

”诗人鲍照也说:“谢公诗如初发芙蓉。

”芙蓉花,天生丽质,初发而出水,那必是自然清新、赏心悦目的。

谢灵运诗的佳妙之处,正在于它不加雕饰,不用典故,自然形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登池上楼》,领略他芙蓉般清新的风格。

(二)点击诗人谢灵运,小名客儿,生于东晋太元十年(公元385年),谢家原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后迁居南方。

灵运很小就被送到钱塘杜明师的道馆中寄养,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喜欢学习,博览群书,文章写得又快又好,在江南小有名气。

(他是淝水之战的指挥者名将车骑将军谢玄的孙子。

谢灵运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他一生的著述非常丰富,据近代人统计,见于著录的有21种,可惜大多散佚。

今天能见到的除了《大般涅盘》译文外,还有90多首诗和4卷文。

但他的主要成就是诗歌,特别是山水诗。

他是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个诗人。

(三)通读课文,讲解诗意:本篇写作者贬官永嘉、久病初起登楼所见所感,抒泻了仁宦不得志的感伤情怀。

诗的前四句先从当前景物落笔,托物兴词,感怀喻志。

首句写俯视池中,不禁联想起虬龙的深潜而自媚。

下一“媚”字,把潜隐者悠然自得的情态描绘得栩栩欲活。

诗人借助想象的彩翼,化虚为实,把本属传说的动物描绘得相当逼真。

次句写仰视飞鸿,想象它振翮高骞而扬音九霄,又描绘出进取者春风得意、奋发有为的情状。

诗人于虬潜鸿飞,物类各得其所,联想到自己欲在仕途上直步青云,但又非智能所及,因而有“薄霄愧云浮”之感;退隐躬耕,体力难济,无以自养,因而又有“栖川怍渊沉”之叹。

登池上楼-粤教版必修1教案

登池上楼-粤教版必修1教案

登池上楼-粤教版必修1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登池上楼》寓意和情感表达;
2.学生能够运用诗歌鉴赏方法分析《登池上楼》;
3.学生能够应用诗歌语言特点,自主创作相关诗句。

教学内容
诗歌背景
介绍唐代诗人王之涣和他的诗歌创作背景。

诗歌鉴赏
诗歌欣赏
学生阅读《登池上楼》全诗。

寓意分析
分析《登池上楼》寓意及其表达方式。

音韵格律
考察《登池上楼》诗歌的音韵、格律。

诗歌创作
鼓励学生对《登池上楼》进行再创作,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知识点讲解。

3.诗歌欣赏。

4.诗歌创作。

教学步骤
1.介绍王之涣和其创作背景。

2.分析《登池上楼》的寓意及表达方式。

3.讲解《登池上楼》的音韵、格律。

4.阅读并欣赏《登池上楼》。

5.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创作相关诗句。

课堂实施建议
1.本节课重在诗歌欣赏和鉴赏,注重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2.可以用丰富的课堂互动和小组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美的感受。

3.与其他阅读、写作、表达活动等结合。

教学评价
通过本课教学,期望学生能够喜欢诗歌、学会欣赏诗歌、尝试创作诗歌,能够在鉴赏中理解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课件:19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课件:19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

者 , 东 晋 名 将 谢 玄 之 孙 。 世 称 “ 谢 康
谢 灵 运 : 中 国 文 学 史 上 山 水 诗 派 的 开 创
谢 灵 运
的 感 情 。 但 又 无 可 奈 何 。 诗 中 就 是 抒 发 了 这 样 谢 灵 运 由 朝 官 而 外 放 , 郁 郁 不 得 志 , ( 是 刘 裕 ) 代 不 晋 久 后 。 , 建 立 南 朝 刘 宋 王 朝 宋 景 平 元 年 ( ) 的 春 天 。 当 时 正
这 首 诗 作 于 谢 灵 运 任 永 嘉 太 后 人 称 为 “ 谢 公 池 ” 。
一 。 诗 题 中 的 “ 池 ” 是 谢 灵 运 居 所 的
时 所 作 的 一 首 诗 , 是 谢 灵 运 的 名 作 之
《 登 池 上 楼 》 是 谢 灵 运 出 任 永 嘉 太 守
诗人病痛稍稍好些后,打开窗子看到了哪 些景物?又听到了哪些声音?找到文中相 关的字句。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总结:听到了波澜声,看到了险 峻的山,初春的阳光,春草,鸣 禽。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420
423

qiú xùn zuò kē
昧 褰 眺 祁
mèi qīn tiào qí bīn
Page 4

怍 疴

qīn

齐读后讨论,这首诗歌主要分为几 个层次,每一层分别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一种情绪? 第一层(前八句):写官场失意后的不满 与当时矛盾的处境。 第二层(中间八句):写登楼所见满目春 色。 “ 第三层(最后六句):借用典故表示自 己的感慨,情绪又转向感伤。

2016-2017学年 粤教版必修1 《登池上楼》 教案3

2016-2017学年 粤教版必修1 《登池上楼》 教案3

2016-2017学年粤教版必修1 《登池上楼》教案3同学们,我们知道,在文学历史上有这样的一批人:他们或者是怀才不遇,或者是受到排挤或诽谤以致被贬,政治上的不如意促使他们寄情山水,在文学的世界里排遣自己的情怀。

大家知道的有谁啊?(柳宗元苏轼)(柳宗元被贬柳州之后写了永州八记,苏轼被贬《赤壁赋》)那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介绍另一位这样的作家——谢灵运。

谢灵运是南朝门第最为华贵的士族家庭的子弟,自幼颖悟过人,长成后骄纵自负,在政治上自然抱有很大的雄心。

可是这时候的南朝,皇帝去世后,嫡长子继位,这时过去一直很得父亲欢心的老二也觊觎帝位。

这位老二呢,与谢灵运关系密切,常对人说,如果他做皇帝,便用谢灵运为宰相。

这情况很容易造成矛盾的激化。

而谢灵运自己呢,又完全是诗人的性格,高傲、直白,不断对当权者提出批评,后来终于被贬到偏僻的永嘉郡做太守。

这是谢灵运首次在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

来永嘉后的第一个冬天,他长久卧病,至明年春始愈,于是登楼观景,写下《登池上楼》这一名篇。

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登池上楼》。

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大家对照注释看一遍。

要注意生字的读音还有意思。

大家齐读一遍。

同学们,我们知道,魏晋南朝时代权力斗争激烈,仕途风波险恶,因此士族文人既有进取之志,又有退隐之心,而诗人所面临的,却是进退都不能的困境和矛盾的心情。

那大家看这首诗有哪些句子反映了诗人矛盾的心理。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此刻,诗人俯视池中,想起了深潜入水中的虬,他十分羡慕“虬”的美妙幽雅的姿态,希望自己也能够像它一样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

大家想一下,在当时的环境下,“久在樊笼里”的诗人要怎样才能过上这种生活?(隐居)但是作者这时位处太守,能不能做到安然退隐?(不能)欲退不得,这时失望的诗人又仰望天空,想起了天空中翱翔的鸿雁,鸿雁那展翅高飞,春风得意,奋发向上的雄姿又让作者羡慕不已,面对鸿雁,作者想起自己想在仕途上平步青云的愿望,又想到自己被贬的现实,于是不禁发出感叹,他感叹了什么呢?“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粤教版必修1第19课登池上楼课件

粤教版必修1第19课登池上楼课件

潜虬:潜游的虬龙。 飞鸿:高飞的鸿雁。
幽姿 XXX安逸 沉渊栖川
对照
惭愧
远音 恣意翱翔 薄霄云浮
退耕
进德
进退两难、无可奈何
初景革绪风, 新阳改故阴。
对仗整齐
写出一片春意盎然, 生机初发之景。
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
塘:堤岸。(池塘:园池的边上。)
颜色美

动态美
生机美
能用别的字来替代吗?
变:





谢 灵 运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
谢灵运
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 派的首创者,东晋名将谢 玄的孙子,小名客儿,后 世又称之为谢客。年长后 袭封为康乐公,后降为康 乐候,因此也称为“ 谢康 乐”。
பைடு நூலகம்武帝 少帝 庐陵王
刘裕 刘义符 刘义真
徐羡之 谢灵运
1、潜虬媚幽姿 怜惜 2、栖川怍渊沉 惭愧 3、无闷征在今 验证、证明 4、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消除、改变
潜游的虬龙怜惜美好的姿态, 高飞的鸿鸟发出悠远的鸣声。 看到迫近云霄的飞鸿我深感惭愧, 想起潜沉在深潭的虬龙我也不安。 要想增进德业,却限于自己智能拙劣, 要想隐退躬耕,体力又不能胜任。 为追求禄位我来到了海边, 卧病在床面对空荡荡的树林。 久病在床和衾被之间分不清季节的变化, 不如掀开帏帘、打开窗子暂且登楼眺望。
听觉美
春天来了!
禽鸟声音变化 鸣禽种类的变化
季节的变化
描画出一派生机勃发之态,春趣盎 然、有声有色。
“池塘春草谢家池,万古千秋五字新。”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
讨论:

高中语文粤教必修一《登池上楼》何桂华教案教学设计 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

高中语文粤教必修一《登池上楼》何桂华教案教学设计 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

《登池上楼》教学设计1.“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这四句诗有何比喻之意?前四句是诗的起兴,又含有比喻之意。

诗人将我与“物”连接在一起,“我”欲飞上云霄却自愧不如飞鸿,“我”欲隐居山川又自惭不及潜龙,比喻之意十分明显:隐居之士悠然自适,仕宦之人志得意满,而我欲为官却仕途不顺,欲隐居却乏此高致。

2.“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抒发了诗人在仕与隐的去向上进退两难、左右为难的内心矛盾和痛苦。

再想到自己被贬永嘉、一直追求的理想难以实现,在病榻上度过万木萧疏的冬天,心境愈加沉郁感伤。

3、第二层主要写了诗人登楼及其所见所闻,为什么“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看似平凡之句会是千古名句?表现手法:远近结合;声色结合。

精于炼字:“生”和“变”字的妙用。

融情于景:把自己的喜悦之情融于春景之中。

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敏锐的感觉,以及忧郁的心情在春天的节律中发生的振荡。

诗句的视角由远及近,再由视觉到听觉,声色结合。

一个“生”字,一个“变”字,使一幅生意盎然的图画生出了动感,同时将诗人心中激起的惊奇、欣喜、新鲜之感非常准确、生动、传神的反映了出来。

在此时,诗人暂时忘却了烦恼,心情清朗,愉快了许多。

4.“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以下6句,诗人的心境再度产生了变化,具体有何表现?“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美丽的春光,茂盛的春草,竟使诗人想起了前人感伤的诗句,诗人心中的抑郁沉重得难以派遣,新鲜之感激起的愉悦心情转瞬即逝了,由此又联想到了自己“归”与“不归”的矛盾,诗人的心情复而沉重起来。

但是“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诗人的内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然而“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今天照样有不追求功名、避世隐居不觉寂寞的有德隐者,这一点将在自己身上得到证明,这样,诗的情绪便从进退维谷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以高亢的声调收结全篇。

诗人的心情再次平伏了。

登池上楼粤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登池上楼粤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登池上楼粤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登池上楼》是晋宋之际诗人谢灵运的作品。

此诗抒写诗人久病初起登楼临眺时的所见所感,描写了自然景物的可爱,抒发了自己官场失意的颓丧心情和进退失据的无奈。

以下是整理的登池上楼粤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登池上楼》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谢灵运和谢眺;2.了解南朝诗的基本艺术特色3.品味两首诗情景交融的特色4.揣摩名句和炼字二、教学重点1.山水诗歌描写和抒情方式2.早期山水诗的思路和句法三、教学难点古体诗的展开思路四、教学过程1.作者及作品(以引发资料为准,教师作适当引导)谢灵运:谢玄之孙,世称“谢康乐”,政治失意,遂写山水诗。

特点:外在平静与内在不平静的结合意境幽深、明丽、孤峭鲍照:“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语言富丽精美有“有句无篇”之病谢眺:又称“谢宣城”,东晋谢安后代,“小谢”特点:清新、流丽情景交融创作了不少新诗体(永明体)―产生于齐武帝永明年间、讲究四声搭配、对偶、用典、辞藻的诗2.学生自读,积累字词句1)字音虬qiu2栖qi1 怍zuo4拙zhuo1徇xun4 疴ke2衾qin2 昧mei4褰qian1嵚qin1 豳bin1灞ba4 涘si4 甍meng2绮qi3霰xian4鬒zhen32)词汇衾:被子昧:昏暗景:日光革:革除绪风:冬季残留下来的寒风塘:堤岸索:孤独征:证明绮:锦缎练:白色的缎子洲:水中陆地英:花方:将要罢:停止鬒:黑色头发3)佳句集锦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3.登池上楼1)语篇结构分析第一部分:由潜虬飞龙感叹自己不得志的艰难处境第二部分:登楼远眺见到生机勃勃的情景第三部分:触景生情抒发离群索居壮志未酬的伤感具体:潜虬飞鸿自由自在智力不足病处穷海(抒情)临窗远眺残冬已去春草鸣禽生机勃勃(情景交融)触景生情无限感伤离群索居竭力无闷(抒情)2)写作特点分析情景交融:写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旧去新来的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表现出诗人的喜爱与赞叹写景自然贴切:写活了春景,从色彩、声音、氛围、动静多方面写3)提问:写“潜虬”、“飞鸿”的作用如何?为什么感到惭愧?明确:写潜虬、飞鸿的自由自在反衬自己处境艰难“穷海”、“空林”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明确:失落、悒郁、不得志“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19【教学课件】《登池上楼》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19【教学课件】《登池上楼》

广东教育出版社 高一年级 | 必修1
3.作为山水诗,谢灵运不仅能客观精细描绘山水景物的外物,还
以敏锐的笔触描绘出了景物微妙的变化,特别鉴赏“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一句,池塘里生长出春天的嫩绿的草,这个“生”字 ,有一种正在向上长的动感,更妙的是下一句的“变”字,它既是 说,春天来了,园柳变了,发芽了,长叶了,变绿了;又是指在园 中枝头鸣叫的鸟儿变了,种类变了,不再是喜欢在冬天活动的鸟, 而是报春的鸟跳跃在枝头;不再是对严冬恐惧的呼号,而是对新春 欢快的歌唱,像这些丰富的内容,这些微妙的变化,这些动人的声 响,在山水画里是很难表现的。
广东教育出版社 高一年级 | 必修1
谢灵运山水诗不足: 作为山水诗草创者,还不是很成熟,谢灵运的山水诗往往是一 篇之中只有一些写景佳句,纯粹写山水风景的极少,由于小时 一段道馆生活经历,谢灵运对山水与老庄学说的关系有很深看 法,在描绘了一番山水景色后,他往往还要来一段自己的心得 体会。因而,别人指责他的诗最后“带有一条玄言的尾巴”。
形式,弄清课文中一些比喻、典故的意义和所指。
广东教育出版社 高一年级 | 必修1
1.“潜虬”是潜藏的龙,用来比喻深藏不露,孤高自赏的人,实
指下文中的退耕归隐。“飞鸿”是高飞的大雁,比喻奋进高飞、声 名动世的人,即下文中的出仕有所作为,联系下面两句,可知无论 出仕进取还是退耕归隐,诗人都做不到,因此,课文以“虬”和“ 鸿”作比喻,一开头就提出了进退两难的忧愁。
广东教育出版社 高一年级 | 必修1
默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意。 这首诗是作者做永嘉太守时久病 初愈后登池上楼写的,诗中抒发 了自己官场失意的颓丧心情,并 表示决心归隐。
广东教育出版社 高一年级 | 必修1
说一说全文可分为几层具体内容是什么? 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开头至“卧疴对空林”)进退两难,病卧永嘉; 第二层:(“衾枕昧节候”至“园柳变鸣禽”)登楼而望,满目春 色; 第三层:(“祁祁伤豳歌”至结尾)触景生情,持操归隐。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四单元19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2)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四单元19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2)

19 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掌握南朝诗的特征。

2、识记有关实词、名句。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含蓄与优美。

2、揣摩诗歌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学习诗人高尚的品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含蓄与优美教学难点体悟诗歌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登池上楼》(一)导入南朝文论家钟嵘说:“谢诗如芙蓉出水。

”诗人鲍照也说:“谢公诗如初发芙蓉。

”芙蓉花,天生丽质,初发而出水,那必是自然清新、赏心悦目的。

谢灵运诗的佳妙之处,正在于它不加雕饰,不用典故,自然形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登池上楼》,领略他芙蓉般清新的风格。

(二)点击诗人南朝诗人,晋大将军谢玄之孙,出生于世袭贵族之家,袭封康乐公,又称谢康乐、“大谢”。

谢灵运喜爱山水,经常率众四处漫游,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与陶渊明的田园诗相对应。

他是中国重要的山水诗人。

谢灵运游览的山水很多,观察自然景物很仔细,再加山他的高度艺术修养,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山水中存在的自然美。

他有许多传诵的名句,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人以清新可爱之感。

谢灵运完全是诗人的性格,高傲、坦露、褊躁,不擅于政治权谋。

永初三年谢灵运被逐出京都,迁为偏僻的永嘉郡(今浙江温州)太守。

这是谢灵运首次在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

来永嘉后的第一个冬天,他长久卧病,至明年(景平元年)春始愈,于是登楼观景,写下《登池上楼》这一名篇。

全篇写作者贬官永嘉、久病初起登楼所见所感,抒写了仕宦不得志的感伤情怀。

(三)整体感知全诗1、课文朗读<1>听录音,让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读音及朗读的节奏。

<2>让全班同学朗读课文一遍,对课文有整体感知。

2、让学生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诗歌大意(挑讲一些关键字词,重点句子)【字词补充注释】:薄:迫近。

云:指高飞的鸿鸟。

高中语文粤教必修一《登池上楼》吴月婵教案教学设计 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

高中语文粤教必修一《登池上楼》吴月婵教案教学设计 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

《南朝诗两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了解作者,识记重点实词、名句;学习“登高望远”类诗的鉴赏方法;品味写景名句的优美意境;对比两首诗抒情写景的异同。

2、情感态度目标:体会古代诗人登高望远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把握两首诗中诗人的“登高之怀”“远望之景”和“望远之情”。

2、难点:品味写景名句的优美意境;对比两首诗抒情写景的异同。

三、教学方法:方法指导法、自读点拨法、小组讨论法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本单元最后一课,我们来看看南朝时期的诗歌。

说到南朝诗歌,不得不提的就是世称“大小谢”的谢灵运和谢朓。

为何将此二人并称,除了他们是同时期同姓氏之外,主要还在于文学创作上有着共同之处。

我们先来了解这两位诗人。

(二)了解作者谢灵运(385年—433年),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

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谢朓(464—499年),字玄晖。

南朝齐时著名的山水诗人,出身世家大族。

今存诗二百余首,多描写自然景物,又平仄协调,对偶工整,开启唐代律绝之先河。

南朝诗歌在谢灵运手上山水诗大放光芒,其后谢眺的山水诗写得清新圆熟。

(三)朗读诗歌,初步把握1、听读诗歌,认准字音2、齐读诗歌,读准字音3、再读诗歌,读出节奏(四)通读《登池上楼》,把握诗意1、自读《登池上楼》并结合注释逐句理解大意,留意幻灯片显示的重点字词的意思。

2、把握重点字词:《登池上楼》:媚(自我欣赏)响(响起)薄(迫近,接近)徇(追求)反(通“返”,返回)昧(昏暗,这里指不明白)革(改变)索(单独)处心(安心)征(得到证实)3、女生读《登池上楼》,男生读《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感知两首诗内容上的共同之处。

明确:两首诗同在“写景抒怀”,“登高望远”。

(五)把握“登高望远”诗的鉴赏方法1、回忆学过的“登高望远”诗,让学生背出有关诗句(王之涣《登鹳鹊楼》,王安石《登飞来峰》,李商隐《登乐游原》,杜甫《望岳》等)。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第19课《登池上楼》课件 粤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第19课《登池上楼》课件 粤教版必修1

讨论:
前两句作者抒发了对隐居生活的满腹牢骚,侧 面表现出作者想回归官场,但是为什么这里又自比 古人的避世无闷,表现出隐居的决心呢?是不是有 矛盾呢?
鉴赏诗歌基本手法: 1、了解作者生平以及创作背景 2、抓住关键字,体味妙处 3、展开大胆想象
幽姿
宁静安逸 沉渊栖川
对比
惭愧Βιβλιοθήκη 远音恣意飞翔 薄霄云浮
退耕
进退两难、无可奈何
进德
初景革绪风, 新阳改故阴。
对仗整齐
写出一片春意盎然, 生机初发之景。
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
塘:堤岸。(池塘:园池的边上。)
颜色美

动态美 生机美
能用别的字来替代吗?
变:
禽鸟声音变化 鸣禽种类的变化
听觉美
季节的变化
登池上楼
谢灵运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祈祈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潜虬:潜游的虬龙。 飞鸿:高飞的鸿雁。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谢灵运在政治上所代表的王、谢等门阀世族, 与当时出身比较微寒的刘宋王族之间存在着矛盾, 因此虽然自视清高,以为可以参与政要,但却一直 不被重用,于是造成性情偏激,常怀忿忿,少帝时 出为永嘉太守,不久辞官隐居,文帝时为临川内史, 最后在官场倾轧中被杀。
登 池 上 楼
谢 灵 运

谢灵运
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 派的开创者,东晋名将谢 玄的孙子,小名客儿,后 世又称之为谢客。年长后 袭封为康乐公,后降为康 乐候,因此也称为“ 谢康 乐”。

粤教版语文必修1《登池上楼》课件PPT(精品课件)

粤教版语文必修1《登池上楼》课件PPT(精品课件)
对仗整齐 写出一片春意盎然, 生机初发之景。
ppt课件,可编辑
第三层
祁祁伤豳歌, 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 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 无闷征在今。
ppt课件,可编辑
ppt课件,可编辑
祁祁伤豳歌, 萋萋感楚吟。
想起《采繁祁祁》这首豳诗,真使我伤悲,想到《春草生 兮萋萋》这首楚歌,更是让我感慨。
索居易永久, 离群难处心。
唉!独居的生活真容易让人觉得时间难捱、特别长久,而 离开群体的处境也真是让人难以安心。
持操岂独古, 无闷征在今。
坚持节操那里仅仅是古人才做得到呢?所谓的“遯世无闷” 今天在我的身上已经验证、实践了。
ppt课件,可编辑
索居易永久, 离群难处心。
一方面,写出一般人对隐居生活的看法; 一方面也写出作者对隐居生活隐隐的忧 虑,侧面反映出他仍然渴望回到五光十色的 官场,再被当权者所重用。
幽姿
对比
远音
宁静安逸 沉渊栖川
惭愧
恣意飞翔 薄霄云浮
退耕
进德
进退两难、无可奈何
ppt课件,可编辑
第二层
衾枕昧节候, 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 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 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
ppt课件,可编辑
ppt课件,可编辑
衾枕昧节候, 褰开暂窥临。
(每天)蒙著被子,睡著枕头,浑不知季节气候的变化。 偶然间揭开窗帷,暂且登楼眺望。
ppt课件,可编辑
ppt课件,可编辑
虬(qiú) 徇(xùn) 屙(kē) 褰(qiān) 嵚(qīn)
怍(zuò) 禄(lù) 衾(qīn) 岖(qū) 豳(bīn)
ppt课件,可编辑
《登池上楼》是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时所 作的一首诗,是谢灵运的名作之一。诗题中 的“池”是谢灵运居所的园池,后人称为 “谢公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同存异找关联,走进大小谢的奇异空间
——《登池上楼》和《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有机联系整合阅读教学设计
广州彭加木纪念中学
王敏
【教学目标】
目标1、
为了应对全国高考阅读考查的新变化,读写结合,理解有机关联的含义。

目标2、
对诗歌内容进行深度挖掘,找到两首诗相同和不同之处。

目标3、比较阅读,求同存异,让学生揭示诗歌内在有机联系。

目标4、培养学生具体作文论证,培养学生迁移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阅读能力。

目标5、在思维锻炼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创造性等高阶思维能力。

知识维度
认知过程维度
1
记忆
2
3
运用
4
分析
5
评价
6
创造
A事实性知识目标2
B
概念性知识
目标1
C
程序性知识
目标3
目标4
D反省认知知识
【教学重点】比较阅读,求同存异,让学生揭示诗歌内在有机联系。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具体作文论证,培养学生迁移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阅读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师为主导,生为主体
一、
课前准备
1、完成《南朝诗两首》自学学案,自行疏通字词和文意。

2、完成有机关联题目:请你阅读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和《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大小谢都是中国山水派的代表人物,读了他们这两首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结合两首诗的内涵,并使之形成有机关联,写一篇200字的评论。

通过字词句的梳理,确定有机关联的话题、内容和含义
二、
新课导入
学生朗读南朝诗两首,教师评点导入
朗读品韵
三、
对比阅读
求同存异
(一)
整体感知,完成题目
1、请你阅读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和《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大小谢都是中国山水派的代表人物,读了他们这两首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结合两首诗的内涵,并使
之形成有机关联,写一篇200字的评论。

备注:所谓“有机”,是指“事物构成的各部分互相关联协调,而具有不可分的统一性,就像一个生物体那样”(《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

明确:展示学生作业,并与学生交流互动。

(1)作业一:明确山水诗寄情于山水的文体特点
从学生作业中找出代表性的有机关联,了解诗歌文体特点、两首诗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以及内涵的有机关联。

通过比较阅读,求同存异,找出两首诗的有机关联。

(2)作业二:明确关联的协调
(3)作业三:明确诗歌内容,关联求同存异
对比阅读,以读带写,找出两首诗“归”的异同,即内容与情感的异同。

通过形式上的比较,回顾复习诗歌鉴赏形式上的考点。

(4)作业三:明确有机关联
(二)
内容上同,进退维谷
提问:以学生作业《进退维谷》为例,归纳两首诗在内容上的相通之处。

明确:用一个“归”概括:大谢:谢灵运的去留;小谢:谢朓的欲归。

(三)
形式上异,继承创新
提问:找出了两首诗内容上的异同,我们再来比较形式上的异同。

明确:诗歌鉴赏的形式:表达技巧上同都是乐景写哀情,语言上异,谢灵运晦涩难懂,谢朓则明白晓畅。

(四)总结归纳,有机联系
提问:写出两首诗的有机关联。

四、
思维锻炼
读写结合
1、
热身题:“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是千古名句,此外本句揭示了事物内在的联系,
你能找到吗?
明确:前句之“余”和“散”:因为霞“散”才显得“余”(残
余);后句之“澄”和“静”:因为江“澄”才现出“静”。

选词的精当揭示了事物之间内在的因果关系。

2、(1)诸葛草庐
陶潜东篱
东坡赤壁
我们所熟悉的古代诗人、名士中,有很多人都有着自己的追求,他们拥有着自己生活的一方天地,在这方天地中,他们自得其乐。

请根据以上名士居所,并使之形成有机联系,如要你写一篇800字的作文,请你写出作文的提纲。

热身赛活跃思维,填充关键句,整合有机联系,发展和提升思维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