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敏反应ppt课件(002)

合集下载

超敏反应(变态反应过敏反应)课件

超敏反应(变态反应过敏反应)课件
对过敏原的暴露量来减轻或消除过敏反应。
01
超敏反应的预防与 控制
避免过敏原暴露
识别过敏原
了解和识别过敏原是预防超敏反 应的第一步,家长和医生应密切 关注宝宝的过敏症状,并找出可
能的过敏原。
避免接触
一旦确定了过敏原,应尽量避免宝 宝与过敏原的接触,例如避免在花 粉浓度高的季节外出,或在家中安 装空气净化器等。
诊断与治疗
诊断
诊断Ⅳ型超敏反应通常需要进行皮肤试验、血液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皮肤试验包括 斑贴试验和划痕试验,用于检测过敏原。血液检查可以检测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组 织病理学检查可以通过观察组织样本中的炎症细胞和损伤特征来确定超敏反应的类型。
治疗
治疗Ⅳ型超敏反应的方法包括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避免接触过敏原 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对于某些无法避免的过敏原,药物治疗是必要的。常用的药物 包括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免疫治疗也称为脱敏治疗,通过逐渐增加
室内清洁
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清洁和整理家 居环境,以减少过敏原的滋生。
免疫疗法
免疫耐受
通过免疫疗法,逐渐增加宝宝对过敏原的暴露量,帮助宝宝建立对 过敏原的免疫耐受,从而减少超敏反应的发生。
脱敏治疗
对于某些特定的过敏原,如尘螨、花粉等,可以进行脱敏治疗,通 过注射或舌下含服过敏原提取物,逐渐提高宝宝的耐受性。
超敏反应(变态反应 过敏反应)课件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目录CONTENTS
• 引言 •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 • 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目录CONTENTS
• 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超敏 反应)

超敏反应课程PPT

超敏反应课程PPT

发病机制
Ⅰ型超敏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
由IgE介导,引发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脱颗粒,释放组胺等活性介质,导致血管 通透性增加、支气管痉挛等。
由IgG或IgM介导,引起细胞表面IgG或 IgM的Fc段与靶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触 发细胞溶解或吞噬作用。
Ⅲ型超敏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
由免疫复合物引起,当循环中的免疫复合 物在局部大量沉积时,可引发补体活化、 中性粒细胞浸润和血管损伤。
常见疾病
过敏性休克
由于对药物、昆虫毒液、食物等 过敏原产生强烈反应,导致血压 骤降、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等
症状。
过敏性鼻炎
由于吸入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引 起鼻痒、打喷嚏、流清涕等症状。
荨麻疹
由于食物、药物或感染等因素引发 过敏反应,导致皮肤出现红色风团、 瘙痒等症状。
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通过皮肤试验、血液检测等方法 检测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水平; 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 判断。
Ⅳ型超敏反应
常见于接触性皮炎、药物过敏 等,表现为皮肤红肿、瘙痒、
疼痛等症状。
02
Ⅰ型超敏反应
定义与特点
定义
Ⅰ型超敏反应,也称为速发型超敏反 应,是由IgE介导的一种异常强烈的免 疫反应。
特点
发生迅速,通常在接触过敏原后数分 钟至数小时内出现症状;反应强度剧 烈,可能导致严重的生理障碍甚至死 亡;常见于过敏体质个体。
肿瘤性疾病
某些肿瘤细胞可引发Ⅳ型 超敏反应,导致肿瘤组织 坏死和炎症。
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多发性硬化症、类风湿 性关节炎等,由于自身免 疫反应引发Ⅳ型超敏反应 ,导致组织损伤和炎症。
诊断与治疗
诊断
通过病理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和分子生 物学检查等方法诊断Ⅳ型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ppt课件

超敏反应ppt课件
Hypersensitivity-1
.
21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 通过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 的细胞毒作用(ADCC)和抗 体介导的补体依赖的细胞毒 作用(Ab-CDC)而引起的对组 织和细胞的损伤,所以也称 为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
细胞毒 细胞
22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 特点: IgG、IgM类抗体 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 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 引起靶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
• 血管活性胺类物质 ----血管内皮间隙增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易
于IC沉积嵌入
• 局部解剖和血液动力学因素 ---- IC易于沉积于静脉压较高的毛细血管迂回处,
如肾小球基底膜和关节滑膜
.
37
2、 Ⅲ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
➢ 组织损伤
• 补体的作用 ----产生过敏毒素,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 系统性红斑狼疮(DNA、RNA等―抗核抗体) – 类风湿性关节炎(变性IgG-抗IgG抗体)
.
39
Type III hypersensitivity mechanism
内皮细胞层 血小板
嗜碱性 粒细胞
血管活 性胺
沉积 血小板集合 微血栓形成
.
嗜中性 粒细胞
趋 化 性
40
.
41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Type IV (Cell-Mediated)
.
49
.
51
3、常见的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 传染性超敏反应 ➢ 接触性皮炎(如油漆、染料、农药) ➢ 移植排斥反应
.
52
Type IV hypersensitivity the three forms
.

(超敏反应)ppt课件

(超敏反应)ppt课件

氨茶碱:
*作用 抑制磷酸二脂酶,阻止cAMP的分解。
注:cAMP可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
防治原则
3.生物活性介质拮抗剂
拮抗剂)
*苯海拉明、扑尔敏、异丙嗪等抗组胺药物 ( 组胺
*水杨酸
4.改善效应器反应性的药物 肾上腺素 (*毛细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缓激肽拮抗剂) * 多根皮苷酊磷酸盐 ( 白三烯拮抗剂)
参与成分
5.生物活性介质
预先合成:组胺、激肽原酶(缓激肽)
引起即刻(或速发相)反应 新合成:白三烯、PAF、前列腺素D2
*作用:
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 通透性增加,腺体分泌增多等
发生机制
发生机制
常见疾病
(一)过敏性休克 1.药物过敏性休克
药物:青霉素(最常见)、普鲁卡因、利多卡因、 链霉素、磺胺、有机碘等。 机制:青霉素 机体 青霉噻唑醛酸和青霉烯酸
分类: 吸入性(5-10ng/d)
食入性(10-100g/d) 化学药物与组织蛋白结合
特点: 经皮肤、消化道、呼吸道 进入,多数
人不发生反应,少数人发生变态反应。
2.LgE抗体
参与成分
3.效应细胞(肥大细胞,肥嗜碱性粒细胞)
*表面均具有IgE Fc受体(高亲和力)
4.细胞因子(IL-1,TNF,IL-6CSF等)

Ⅳ型超敏反应
迟发型
I型超敏反应
部位:局部或全身 特点: 1. 速发型(发作快,消退快) 2. 由lgE抗体介导,多种血管活性胺类物质 参与反应 3 .以生理功能紊乱为主,而不 发 生严重 组织细胞损伤 4.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参与成分
1.变应原(Allergens)
概念: 能够诱导变态反应的物质

超敏反应ppt课件

超敏反应ppt课件

2、脱敏注射和减敏治疗 ➢ 脱敏注射:
指小剂量、短间隔、连续多次注射的方法 ➢ 减敏疗法:
对一些已查明但又难以避免的变应原(花粉、 尘螨)的处理,常用于外源性哮喘及荨麻疹 者的治疗,小剂量间隔一周左右多次反复皮 下注射防止急病复发
3、药物治疗 用药物切断或干扰超敏反应的某个环节
➢ 抑制生物活性介质释放 ➢ 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 ➢ 改善效应器官的反应性 ➢ 抑制剂的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及抗代谢药物
1、全身性过敏反应 ➢ 药物过敏性休克 ➢ 血清过敏性休克 2、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 3、消化道过敏反应:过敏性胃肠炎 4、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湿疹
(四)IgE相关过敏疾病的治疗策略
1、查找变应原,避免接触 ➢ 青霉素皮试 ➢ 异种动物免疫血清皮试
Skin te巴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致敏T细胞再次与抗原相遇,直接杀伤 靶细胞或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引起以单 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
思考题
➢ 什么是超敏反应? ➢ 常见的变应原有哪些? ➢ 试列举每型超敏反应的概念、特点和发生机
制,以及相关疾病? ➢ 以类风湿性关节炎为例,阐述Ⅲ型超敏反应
的发生机制。
概念: 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以后, 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以机体 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 疫应答。
抗原
机体
隐匿性过程 初次应答
抗原
已致敏机体
明显的症状
再次应答
➢ 超敏反应又叫变态反应(allergy)或过敏反应 (anaphylaxis);
➢ 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称变应原(allergen)或过 敏原(anaphylactogen)。
Ⅱ型 (细胞毒型)
Ⅲ型 (免疫复合 物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异性免疫
Ab →
效应T
正常反应:清除Ag, 保护机体 异常反应:功能紊乱 组织损伤

超敏反应 ————致敏阶段————————发敏阶段——
超敏反应的本质是特异性免疫应答,因此遵循免疫应答的 规律:具有特异性、记忆性,有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
INTRODUCTION
二、分型
Ⅰ型超敏反应 速发型超敏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 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 Ⅲ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 Ⅳ型超敏反应 迟发型超敏反应
刺激等 常见疾病:
荨麻疹 特应性皮炎(湿疹) 血管神经性水肿
小儿湿疹
28
四、I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4
第一节 I型超敏反应(过敏反应anaphylaxis)
5
第一节 I型超敏反应(过敏反应anaphylaxis)
主要特征:
1. 发生快,消退也快 2. 通常出现功能紊乱,少有组织损伤 3. 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4. 由特异性IgE抗体介导 5. 不需要补体参与
6
一、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
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
1
INTRODUCTION
一、定义 超 敏 反 应 ( hypersensitivity ) : 机 体 受 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 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
2
INTRODUCTION
Ag→机体 再次
非特异性免疫→ 吞噬细胞、补体等
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 ② 晚期相反应(late-phase reaction)
发生时期:变应原刺激后6-12小时发生,可持续数天 机制:新合成的脂类介质
嗜酸性粒细胞,N,巨噬细胞,Th2,嗜碱性粒细胞 浸润为主的炎症
20
三 遗传与环境因素
特应性个体:I
17
二、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和机制
(三)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2. 细胞内新合成介质(引起晚期反应):
•前列腺素D2(PGD2):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血管通透性增加
•白三烯(LTs) :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血管通透性增加,腺体分泌增加
•PAF:增强I型超敏反应 •CKs: IL-1/TNF(全身过敏反应), IL-4( IgE合成)
分泌IL-4
11
一、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和细胞
2. 嗜酸性粒细胞 活化后表达FcεRⅠ
活性介质 • 具有毒性作用的颗粒蛋白和酶类物质:主要 碱性蛋白,阳离子蛋白,神经毒素等。 • 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12
二、发生机制
二、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和机制
(一)机体致敏阶段: 变应原进入机体→刺激机体产生IgE → IgE与细胞 表面相应FcεRⅠ结合 致敏靶细胞:结合特异性IgE的肥大细胞、嗜碱性 粒细胞(致敏状态)。 维持时间: 数月甚至更长,如长期不接触变应原, 致敏状态可逐渐消失。
常见疾病: 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哮喘
25
(三)消化道过敏反应
变应原:鱼、虾、蟹、蛋、奶等
常见疾病:过敏性胃肠炎——恶心、 呕吐、腹痛、腹泻,重者过敏性 休克。
肠道黏膜表面SIgA含量明显减少
和蛋白水解酶缺乏可能与消化道 过敏反应发生有关。
花生过敏导致的香肠嘴
27
(四)皮肤过敏反应 变应原:药物、食物、冷热
14
二、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和机制
(二)细胞活化阶段 再次进入的变应原与致 敏 靶 细 胞 表 面 IgE 特 异 性结合,使FcεRⅠ交联, 从而使细胞脱颗粒释放 生物活性介质和合成新 介质。
15
二、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和机制
(三)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1. 颗粒内预先形成储备介质(引起早期反应): •组胺 H1: 平滑肌收缩 H2: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腺体分泌增加 •激肽原酶 平滑肌收缩,支气管痉挛
23
四、临床常见疾病
(一)全身过敏性反应
1、药物过敏性休克 • 变应原以青霉素最为常见,其他还包括头孢 菌素、链霉素、普鲁卡因等 • 青霉素降解产物(青霉噻唑醛酸或青霉烯酸) 与组织蛋白结合而形成完全抗原
2、血清过敏性休克:如应用抗破伤风抗毒素进行紧 急预防和治疗
24
(二)呼吸道过敏反应
变应原:花粉、尘螨、真菌、毛屑或呼吸 道病原微生物感染
FcεR II(CD23): 低亲和力受体,存在于 APC、嗜酸粒细胞、活化T细胞及NK细胞上。 FcεRII可调节IgE介导的免疫应答强度。
(三)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1.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1)表面具高亲和性FcεRⅠ 2) 胞质内含有嗜碱性颗粒,储存有肝素、白
三烯(leukotriene,LT)、组胺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 因子等生物活性介质。 3)肥大细胞:组胺H4受体,分泌IL-5 嗜碱性粒细胞:组胺H2受体,C3aR,C5aR,
18
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介质的共同生物学效应
(1)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高 少量累及:充血、水肿、荨麻疹 大量累及:有效血容量↓,血压↓,休克甚至死亡
(2)平滑肌收缩 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哮喘、呼吸困难 肠道平滑肌痉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子宫平滑肌痉挛:流产
(3)腺体分泌↑
19
(四)效应阶段:局部或全身I型超敏反应发生 ① 即刻/早期相反应(immediate reaction) 发生时期:接触变应原后,数秒内发生,可持续数小时 机制:颗粒内预先形成储备的介质
(二)IgE及其受体
1. IgE: 1)特应性个体:对某些抗原易产生IgE抗体的个体 2)产生部位:呼吸道、胃肠道粘膜固有层浆细胞 产生。IL-4作用重要。 3)作用:亲细胞性抗体,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 细胞表面FcεRⅠ结合
9
2. IgE Fc受体
FceR I:与 IgE 有极高的亲和力,存在于肥大细胞和 嗜碱粒细胞上。
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巨噬细胞FcεR II表达增加 家族遗传性
22
三 遗传与环境因素
(一)遗传因素 多基因参与 影响IL-4和IgE合成相关的基因(5q31-33) 编码高亲和性FcεRⅠ基因的多态性(11q12-13)
(二)环境因素 太干净也是错? 卫生假说
儿童早期接触微生物,有利于Th1细胞及CKs的产生,减少IgE 的产生,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