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的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西南交通大学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考题库

西南交通大学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考题库

西南交通大学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考题库《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测题一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C )。

A.《中英南京条约》B.《中日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D.《烟台条约》2、反对封建主义、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启蒙运动是( D )。

A. 维新变法运动B.洋务运动 C .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3、第一次大革命中,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A )。

A.新三民主义B.反对帝国主义C.反对封建主义D.反对北洋军阀4、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会议确定我党的总方针是( A )。

A.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B.占领广大建立根据地C.批判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D.批判共产国际的左倾指示5.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胜利是( B )。

A.台儿庄战役B.平型关战役C.徐州会战D.武汉保卫战6. 为了更好地领导抗日战争,批驳“亡国论”和“速胜论”,在思想上和理论上武装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毛泽东于1938年5月发表的文章是( D )。

A.《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B.《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C.《中国共产党致国民党书》D.《论持久战》7、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B )。

A.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B.中国人民同美国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C.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的矛盾D.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8.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是( C )。

A.《论人民民主专政》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D.《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9.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 C )。

A.社会主义社会 B.资本主义社会 C.新民主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10.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的起点是( D )。

第九讲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第九讲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第九讲
思考题(含文献片观后感)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3.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4.文献片《国庆纪事》观后感。

阅读文献
1.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9年3月5日)
2.中共中央宣传部:《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1953年12月)
3.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节选)(1956年9月15日)。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试卷(附答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试卷(附答案)

上海金融学院《___中国近现代史纲要_》课程试题十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以下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20分)1.太平天国运动最主要的历史功绩是()A.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落和崩溃B.达到了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C.打击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D.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2.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的经济状况是()A.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较快,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C.对外贸易发达,财政收支状况良好D.中国已经开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3.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表达,不正确的是()A.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B.兴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都是近代工业C.海军重要舰船由中国自己制造D.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4.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清朝军备落后B.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C.道光帝犹豫不决D.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5、《文学改良刍议》一文的作者是()A、胡适B、陈独秀C、鲁迅D、李大钊6.19世纪下半期,沙俄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是通过下列不平等条约实现的()A.《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B.《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伊犁条约》C.《天津条约》、《南京条约》、《瑷珲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D.《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伊犁条约》7.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犯过“左”的或右的错误,“左”是主要的。

其中,时间最长、影响最严重的“左”的错误是()A.反右斗争扩大化B.大跃进运动C.文化大革命D.农村人民公社化8.辛亥革命爆发后英美列强积极扶植袁世凯的主要原因是()A.清政府已经无可救药B.袁世凯较清政府更加忠实于帝国主义C.革命党人损害了列强的在华利益D.认为袁世凯有能力维持中国“国内秩序”9.20世纪20年代,日本关东军主任作战参谋石原莞尔提出:“满蒙问题的解决是日本唯一的生存途径。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500字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500字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500字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问题。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和人民的角度来进行思考。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的必然。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经历了封建社会的长期统治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痛苦抗争。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次的起义和革命,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他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人民为了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进行的伟大斗争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起到了领导核心的作用,他们带领人民进行了一系列的革命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人民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和幸福而做出的选择。

其次,从人民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人民的选择。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和决策的主体。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人民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和幸福而做出的选择。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他们可以通过努力工作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梦想。

社会主义制度为人民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益。

同时,社会主义制度还注重社会公平和正义,努力消除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利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护和实现,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支持和拥护是坚定不移的。

总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人民为了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进行的伟大斗争的结果。

从人民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人民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和幸福而做出的选择。

社会主义制度为人民提供了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经历了一
个长期的斗争和发展过程。

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始于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下,推动了一系列的革命斗争,最终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

这一选择
是中国人民对于长期受到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压迫、剥削的反抗,也是对社会主义制
度具有巨大信心和希望的选择。

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

在毛泽东时代,
中国进行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尝试,尽管这些尝试部分失败了,但是也积累了宝
贵的经验教训。

而在邓小平时代,中国进一步进行了改革开放,引入市场经济机制,
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在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注重理论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中国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经济发展道路和文化建设方向,不断推动社会主义事
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在确立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
显著提高,社会稳定和和谐。

虽然社会主义制度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但中国人民
坚定地支持和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相信社会主义能够带来更好的未来。

综上所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中国人民为实现
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付出的努力的结果。

这一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的发展
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深深扎根于中国人民的心中。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1. 历史选择:在中国近代史的特殊背景下,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了长期的侵略与掠夺,并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一部分领土和经济权益,使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开始意识到,要彻底摆脱这个局面,必须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建立一个以劳动者为中心、物质财富共享的社会主义制度。

这是历史选择。

2. 人民选择:中国人民长期受到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生活条件极其困苦,他们渴望一个平等、公正、自由、幸福的社会。

毛泽东所领导的共产党人实现了这一愿望,而且在若干年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大力实施土地改革、工业化和科技进步,推进了人民群众的自由、平等和幸福,赢得了人民的拥护。

这是人民选择。

3. 革命斗争的胜利: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共产党利用人民斗争的力量,打败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反动派,取得了全国政权。

共产党也领导人民进行了伟大建设,如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社会主义制度深深打开了中国的发展与改革之门。

所有这些都是革命斗争的胜利,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就是其中的结果。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
选择
从人民来说,几千年的封建制度让人民饱受受压迫、受剥削的痛苦,而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严重脱离人民群众,不仅没有完全促成中国人民的觉醒,没有实现民族的独立,反而将中国陷入战乱。

只有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革命,建立了人民统一抗战的战线,坚持了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建立由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新中国的成立和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人民的选择。

另从当时社会国情来说:
1.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而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

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总之这一选择是十分必要的、完全正确的。

通过这一选择,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800字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800字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800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话题。

在理解这一过程时,我们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和人民的选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历史的必然产物。

百年来,中国经历了辗转各种政治制度的转变,包括君主制、封建制、民主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等。

特别是在20世纪,中国经历了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殖民统治,国内还遭受了战争、割让和动乱等严重困扰。

这一切使得中国的社会形态和制度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在这个历史背景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奠定了基础。

其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也是人民的选择。

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中国广大人民群众长期以来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特别是在解放战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人民为了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个人的幸福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

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中国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的福祉得到了显著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在确立的过程中也面临了不少困难和问题。

比如,在计划经济时期,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合理和效率低下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改革中,不少人民群众遭遇了失去工作、失去保障等困扰。

然而,面对这些挑战,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推动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以改革的力量解决问题、实现发展。

总的来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这个过程经历了一个从压迫到解放、从困境到繁荣的历程。

在未来,中国将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完善制度保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更大的成就,实现更加美好的明天。

8第八章习题及答案修改

8第八章习题及答案修改

第八章作业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于 1949 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标志着()A.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B. 美国遏制中国政策的失败C.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D.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开始2 、 20 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第二次是指()A. 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成立B.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建立C.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D.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3 、全国土地改革以后分配给农民的土地()A. 归农民所有B. 归乡镇所有C. 归集体所有D. 归国家所有4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过渡时期”是指()A. 从建国到三大运动胜利B. 从建国到国民经济恢复C. 从建国到三大改造完成D. 从大陆统一到三大改造完成5 、 1953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其中“一化”是指()A.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B. 社会主义现代化C. 农业合作化D. 科学技术现代化6 、建国以后,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这一措施()A. 兼有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性质B. 属于新民主主义性质C. 兼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性质D. 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7 、 1956 年底,三大改造的实现标志着()A. 过渡时期总任务提前完成B. 已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C. 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 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8 、作为 1953 年开始的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建设的中心环节是()A. 重工业B. 轻工业C. 农业D. 林业9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重工业项目集中建设在()A. 华北地区B. 西北地区C. 东北地区D. 东南地区10 、我国第一座生产载重汽车的制造厂位于()A. 沈阳B. 武汉C. 长春D. 北京11、毛泽东提出的关于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是()A、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B、积极领导,稳步发展C、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国家援助D、积极领导,稳步前进12、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A、计划订货B、统购包销C、委托加工D、公私全营1 3、新民主主义经济中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A、国营经济B、个体经济C、合作社会经济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14、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来源是()A、解放区的公营经济B、没收的官僚资本C、征收、代管的外国资本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15、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优越的政治条件是()A、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B、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的建立C、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恢复D、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成为多种经济成份中的领导力量16、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是()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17、新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是指()A、1952-1956年B、1949-1954年C、1953-1957年D、1950-1955年18、从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心环节是()A、优先发展重工业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优先发展农业D、恢复国民经济19、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是()A、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B、积极领导,稳步发展C、先合作化,后机械化D、积极领导,稳步前进20、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是()A、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B、积极领导,稳步发展C、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国家援助D、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答案:1 、 C2 、 C3 、 A4 、 C5 、 A6 、 C7 、 C8 、 A9 、 C 10 、 C11、D 12、D 13、A 14、B 15、B16、D 17、C 18、A 1 9、B 20、A二、多项选择题1 、下列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外形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B. 国内反封建斗争的任务已经完成C. 国民经济处于全面崩溃的状态D. 资本主义国家都不承认新中国E. 完成了祖国统一2 、全国胜利后,中国社会经济中存在着哪几种经济成分()A.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B.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C.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D.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E.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3 、下列关于 1952 年土地改革后确立的农民土地所有制的表述正确的是()A. 实质上是一种土地私有制B. 它彻底消灭了我国封建剥削土地制度C. 它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D. 为农业生产力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道路E. 它标志着中国半封建社会的结束4 、 1952 年,毛泽东指出“不应再把民族资产阶级成为中间阶级。

中国近现代史 第五专题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中国近现代史 第五专题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一)新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二)建国初期党和国家的主要工作 (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一)新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1. 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 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的建立 3.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社会
1. 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军入川作战返回 为1951年9月,土改工作 团在四川南充与中共川北 湘西对土匪发动 区党委第一书记、川北行 全面进剿,图为 署主任胡耀邦(二排右起 部队搜山剿匪。 第五人)等合影。
2.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1950年初,物价逐步稳 1949年11月1日和5日,中 定之后,中财委统一全 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 国财政经济的工作即开 济委员会两次开会研究稳 始全面铺开。统一财经, 定市场物价问题。全国物 主要是统一财政收支, 价继4月、7月两次大幅度 重点又是统一收入,保 上涨之后,于10月份又猛 证中央财政的需要。此 烈上涨。上涨的原因是: 项工作进展非常顺利, 为支援解放战争,财政出 曾经四分五裂的中国, 50年代薄一波领导的中财委成立后抓的头 现大量赤字,货币发行过 不到几个月的时间,就 一件重要工作,就是稳定金融物价,关键 多;国民党时期长期恶性 实现了财政经济的统一。 是抓住“两白一黑” 。 通货膨胀的影响;投机资 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本猖狂的投机倒把活动。 稳定物价是人民政权面临 的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1.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 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 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 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 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 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 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 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业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业题

A 、过渡时期总路线B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他们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 又 B 、发展民族工业的强烈愿望 D 、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智力财力 1952 年底开始酝酿并于 1953 年正式提出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单项选择题1、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所建立起来的社会性质是(A ) A 、 新民主主义社会B 、社会主义社会C 、共产主义社会D 、 资本主义社会 2、全国胜利并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B ) A 、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B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C 、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的矛盾D 、 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3、从 1953 年开始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中心环节是( A ) A 、优先发展重工业B 、 优先发展国防工业C 、优先发展农业D 、 按农轻重的顺序安排经济建设4、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本原则是( B )A 、完全自愿B 、自愿互利C 、强迫命令D 、 分期分批 5、1955 年 7 月,毛泽东在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 的报告中, 不点名地错误指责其犯了 “右 倾机会主义错误”的领导人是( C )A 、刘少奇B 、陶 铸C 、邓子恢D 、彭德怀6、 经过国家资本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意味着国家对资本家采取的政策是(D ) A 、 任其发展 B 、强行征收 C 、鼓励捐献 D 、和平赎买7、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标志是(C ) A 、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B 、社会主义基本政党制度的建立C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D 、社会主义基本文化制度的建立 8、初级形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土地入股,统一经营,实行土地分红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 原则。

这具有( B ) A 、社会主义性质 B 、半社会主义性质 C 、社会主义萌芽D 、自由资本主义性质 9、 中国经济在 20 世纪 50 年代的最重要事件就是选择了社会主义,成功地进行了( B ) A 、基础性重点工程建设 B 、社会主义改造C 、农田水利建设D 、提前完成“一五”计划10、 抗美援朝中,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是(A )A 、 彭德 怀B 、 刘伯承C 、 徐向前D 、 林彪 11、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告诫全党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 的作风是在( B )A 、七届一中全会B 、 七届二中全会C 、 七届三种全会D 、七届四中全会12、 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是在(C )A 、 1950 年底B 、 1951 年底C 、 1952 年底D 、 1953 年底13、 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间是指(D ) A 、 1949 年—— 1953 年B 、 1950 年—— 1954 年C 、 1952年—— 1956 年D 、 1953年—— 1957年14、 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时期仍然具有两面性。

论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伟大意义

论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伟大意义

论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伟大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具有重要的伟大意义。

这一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中国通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实现了从封建主义向社会主义的伟大飞跃。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具有以下几个重要意义:首先,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中国人民奠定了根本政治制度基础,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保障。

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社会主义制度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平等、公正、公平的生活环境。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利益的高度忠诚,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

其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总结而形成的。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中国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制度支撑。

这一制度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为中国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政治环境和制度条件。

再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社会福利,社会公平正义得到更好的实现,人民的创造力和活力得到充分释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普遍传播和实践。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有效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一个和谐、稳定、繁荣的社会环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提供了坚实基础。

最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有着重要的国际影响。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经验参考。

中国以和平发展为核心的对外政策,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也表明,社会主义仍然是一个有活力和前景的制度,为全球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坚实信心和动力。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具有重要的伟大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历史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历史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历史意义一、开篇: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1.1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内涵与特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指导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计划为主体、市场调节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为保障,以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为目的的一系列制度的总称。

1.2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与变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确立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从封闭半封闭到全面对外开放的历史变革。

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历史意义2.1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对我国的历史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和制度基础。

2.2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对世界的历史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发展的必然选择,也为人类发展进步提供了我国智慧和我国方案,为人类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探索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三、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理解与思考3.1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势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障了每个公民的权利和利益,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3.2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挑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依法治国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

四、总结: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历史意义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对我国和世界的历史意义,并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理解与思考,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势,同时积极应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面临的挑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国梦不懈努力。

个人观点与理解:我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对我国和世界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思考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北京大学、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教授教育部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特邀专家沙健孙如何反对外国的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如何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之臻于繁荣富强的境地?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反复思考的主要问题。

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对于这个问题所作出的答案就是:学习西方,建立资产阶级现代国家,走资本主义的道路。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近八十年的时间里,先进的中国人曾经不辞千辛万苦,努力向西方国家寻找救国的真理。

因为当时的中国只面临着两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即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

中国封建王朝对于外国侵略者的屈服,已经宣告了中国封建主义的破产,宣告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不可能成为中国人民团结御侮的有效武器。

所以,“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

那时的外国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进步的,它们成功地建设了资产阶级的现代国家。

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人学。

”“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他第一次在中国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

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态度,是十分热烈、十分认真、十分虔诚的。

毛泽东说过,在当时,学了这些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即所谓新学的人们,“在很长的时期内产生了一种信心,认为这些很可以救中国”。

康有为就曾乐观地预言:以中国之广土众民,又有日本学习西方的经验可资借鉴,必定“三年而宏规成,五年而条理备,八年而成效举,十年而霸图定矣”。

问题在于,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得很多,但成效却甚少。

太平天国革命遭到了中外反动派的联合绞杀,洪秀全本人殉难,《资政新篇》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无从实行。

戊戌变法,有如昙花一现,仅只百日,即告失败。

光绪皇帝被幽囚,康有为、梁启超被迫亡命国外,谭嗣同等六君子死难。

除了保留一个京师大学堂以外,所有的革新措施都一风吹了。

中国复习题题八卷

中国复习题题八卷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练习题A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

A、李大钊B、陈独秀C、康有为D、梁启超2、中国共产党开辟了()的革命新道路A、城市中心论B、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C、议会道路D、改良主义3、抗日战争中,毛泽东在()中,系统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

A、《实践论》B、《论持久战》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D、《矛盾论》4、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通过了()。

A、《临时约法》B、《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C、《中华民国宪法》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5、1956年,三大改造胜利完成,中国进入了()。

A、资本主义社会B、新民主主义社会C、社会主义社会D、共产主义社会6、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是()。

A、《实践论》B、《论十大关系》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D、《矛盾论》7、1965年11月10日,()发表,成为“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导火线。

A、《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十六条)B、《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C、《中共中央通知》(五一六通知)D、《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8、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基本国策是A、经济发展B、改革开放C、阶级斗争D、社会生活9、198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建立(),加快其发展。

A、重庆直辖市B、海南省C、香港特区D、澳门特区10、中共十六大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A、毛泽东思想B、列宁主义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邓小平理论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2至5个正确答案,将其号码写在括号里,每小题2分,共20分)1、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A、经济发展B、文化发展C、军事发展D、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E、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2、五四运动的特点是()A、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B、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D、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E、资产阶级领导了五四运动3、1927年——1930年,毛泽东阐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著作是()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B、《井冈山的斗争》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D、《反对本本主义》E、《新民主主义论》4、1942年,中国共产党延安整风的内容是()A、反对主观主义B、反对官僚主义C、反对宗派主义D、反对修正主义E、反对党八股5、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

关于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的研究报告

关于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的研究报告

关于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的研究报告一、前言:(1)研究起因:通过学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过程以及产生的影响,加深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条件及背景的了解,通过对相关历史知识的学习,搜集更过的课外资料以及同学之间的讨论,得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个结论。

(2)研究背景: 现今世界上存在两种制度:一种是私有制制度,一种是公有制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和封建主义制度是私有制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公有制制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制度: 1.“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公正、更公平、更先进、更科学的社会制度”。

2.社会主人与社会公仆的区分,是马克思社会主义的分权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建设、改革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这一制度既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精髓,又切合中国的发展实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研究人员:9#617宿舍全体室员张唯、潘桂芳、张丽、赵晓庆、朱美林、储小燕(4)研究时间:2012年3月27——30日(5)研究地点:9#617宿舍、院图书馆(6)研究范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过程和影响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与历史和人民的关系(7)研究方法:1、行动研究法;2、资料收集法;3、文献(8)研究流程及人员分配:确立小组研究课题即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张唯、潘桂芳上网、图书馆搜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程意义等相关资料张丽、赵晓庆整理搜集有用的资料并分条列出朱美林、储小燕将列出的材料整理后组织组员参与讨论研究并拟写出研究结果研究过程主要分三部分进行: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人民的选择——得出总结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二、主体(研究的主要内容)一、正视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是与其历史发展走向密切相关的,都有其历史决定性。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可以现,一些国家为了发展经济,实现本国的工业化,这些国家琢磨出这样两条道路:一是走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展望世界,这是许多国家都走过的,比如美国、比如欧洲一些国家、日本,而这些国家确实也资本主义道路走通了;另一条是社会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这是苏联走过的,而且也走通了。

十月革命,俄国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国内的形势并不是很乐观,后来通过摸索,走出这么一条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一举成为欧洲第一强国、世界上最强的两个国家之一。

那么,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落后的国家,要走哪条道路,才是最合适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漫长八十年时间了,很多先进中国人都在尝试着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制度等,中国也尝试着走资本主义道路,但历史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

一方面,三千多年的封建主义束缚着中国人的思想,再者,封建主义并不愿意走资本主义道路。

另一方面,帝国主义主义势力不愿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列强为了打开中国这个国门,成为自己统治世界的一部分,他们并不乐意中国变强。

而中国的资产阶级并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道路的条件。

因此,靠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中国最终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在中国陷入困境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带来了曙光。

为此,中国看到了另一条出路,那便是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为中国人民选择了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这一历史性的选择,是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才找到的,是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而在新民主革命胜利后,在政治上,人民掌握了国家政权,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在经济上,没收了官僚资本并转换为社会资本,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为实现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创造了最重要的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的研究报告一、前言:(1)研究起因:通过学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过程以及产生的影响,加深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条件及背景的了解,通过对相关历史知识的学习,搜集更过的课外资料以及同学之间的讨论,得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个结论。

(2)研究背景: 现今世界上存在两种制度:一种是私有制制度,一种是公有制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和封建主义制度是私有制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公有制制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制度: 1.“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公正、更公平、更先进、更科学的社会制度”。

2.社会主人与社会公仆的区分,是马克思社会主义的分权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建设、改革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这一制度既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精髓,又切合中国的发展实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研究人员:9#617宿舍全体室员张唯、潘桂芳、张丽、赵晓庆、朱美林、储小燕(4)研究时间:2012年3月27——30日(5)研究地点:9#617宿舍、院图书馆(6)研究范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过程和影响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与历史和人民的关系(7)研究方法:1、行动研究法;2、资料收集法;3、文献(8)研究流程及人员分配:确立小组研究课题即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张唯、潘桂芳上网、图书馆搜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程意义等相关资料张丽、赵晓庆整理搜集有用的资料并分条列出朱美林、储小燕将列出的材料整理后组织组员参与讨论研究并拟写出研究结果研究过程主要分三部分进行: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人民的选择——得出总结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二、主体(研究的主要内容)一、正视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是与其历史发展走向密切相关的,都有其历史决定性。

邓小平同志指出:“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让我们看看历史吧。

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毛泽东思想,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

”这一表述,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就已经成为先进的中国人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他们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试图按图索骥,依照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来改造中国,把中国富强的希望寄托于实行和发展资本主义。

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到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以至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国民党也曾在大陆搞资本主义,最后留下的是一个四分五裂、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使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历史以其血的代价告诉我们,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一方面,封建主义不愿意走资本主义道路。

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达两、三千年,在中国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备也最顽固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

虽然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封建势力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在近代中国,封建势力还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势力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毛泽东同志曾说:“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

”同时,也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

”它们的目的,就是要占领中国的市场,掠夺中国的资源,使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并以其强大的经济势力排除和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

它们决不允许中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

而中国的资产阶级也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由于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由于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断绝经济上的联系,所以,他们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更没有推翻封建统治,推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能力,只有完全依附于国际资本主义才能得以生存、发展。

因而,靠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中国最终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封建主义旧统治又延续不下去。

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正当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感困惑的时候,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中国新的出路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人民选择了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这一历史性的选择,是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才找到的,是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当时的出路有三条:一是限制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二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互不相干,长期平行发展;三是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走社会主义道路。

在这三条道路中,中国的近代历史已经表明,第一条道路走不通;第二条道路实际上也行不通,不是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就是资本主义战胜社会主义,二者之间没有调和的余地;惟有第三条道路,才符合中国的国情,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一社会发展的规律,而且新民主主义革命也为中国人民选择这条道路奠定了基础。

在政治上,我们已经掌握了国家政权,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巩固和加强了工农联盟。

在经济上,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转化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我们已经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为实现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创造了最重要的条件。

因此,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

总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巩固和发展,体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一百多年来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得出的必然结论。

所以,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

”二、正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有着无比的优越性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是针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而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

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第一,社会主义的产生,彻底改变了人民群众受压迫受剥削的社会地位,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保证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一切爱国人士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权力和他们的民主权利。

第二,社会主义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而主要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第三,社会主义提倡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不断扩大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平等,避免两极分化。

第四,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在对内剥削、对外掠夺的基础上,并用低价商品摧毁弱小国家的民族企业,用坚船利炮把它们变为自己的附属,尤其是对第三世界国家实行不等价交换。

而我们的社会主义,主要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通过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

当然,由于社会主义目前还处于实践阶段,我们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上述认识,还是十分传统的,是不全面的、肤浅的。

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对其优越性必将会有新的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要想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正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们必须基于以下前提:1、由于社会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因此,对其优越性的理解我们不可能是“先知先觉”,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对其进行全面的描述,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体验、去总结。

2、衡量和比较哪一个社会制度优越,决不能离开具体国家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片面地从现有的经济发展程度来看,而应当主要看它是不是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生产关系是否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人民的地位和生活是否得到改善。

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这些方面是资本主义制度远远无法比拟的。

虽然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程度和科技水平,一般比社会主义国家要高,这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各自发展的基础和起点不同所造成的,决不是有的人所说的是由于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所决定的。

3、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相比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还比较短暂,还处于实践和发展的初期。

资本主义制度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算起,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而社会主义制度自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十月革命算起,只有不到百年的历史,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建立才几十年的历史。

所以,相比资本主义来说,社会主义的发展目前还不完善,还不充分,还处于初级阶段,其应有的优越性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

我们不能拿拥有几百年历史发展经验的东西,来比拟和衡量只有几十年历史发展经验的东西。

4、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所以,新社会制度代替旧社会制度,或者建立和完善一种社会制度,从来不会是历史的瞬间,它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其前进途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和想象的困难与风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邓小平同志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

我们要充分估计到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只要基于上述前提,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失误乃至挫折就会有客观、公正地认识,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及其优越性就不会产生信仰危机。

三、正视伟大成就: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邓小平同志指出:“建国以后,我们从旧中国接受下来的是一个烂摊子,工业几乎等于零,粮食也不够吃,通货恶性膨胀,经济十分混乱。

我们解决吃饭问题,就业问题,稳定物价和财政统一问题,国民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经济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