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标志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标志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1、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

据统计,在国民收入结构上,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公私合营经济,这三种经济合计占国民收入的92.9%。

上述情况表明,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

2、1956年底,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使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1957 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52 年增长128.3 %,居民消费水平比1952年高30 %。

3、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1954 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各族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提供了条件与保障。

4、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已经被清除出中国大陆;官僚资产阶级已经在中国内地被消灭;原来的地主和富农正在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民族资产阶级分子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工人阶级已经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亿万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已经变成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知识界已经组成一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队伍。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由此带来的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及社会生活其他领域基本确立。

对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能不能够先于发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上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

针对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者片面强调生产力,列宁则预言,在东方人口无比众多、社会情况无比复杂的国家里,今后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革命带有更多的特殊性。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中国共产党在这之前经过了长达二十八年的艰苦斗争,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人民政权。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中国开始进行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国有化等大规模社会变革,推进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革命性转变。

此后,中国在思想、文化、道德、法律等多个方面也进行了深刻的变革和发展。

虽然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后也经历了许多动荡和挫折,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成为全球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国家之一。

论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过程和意义

论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过程和意义

论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过程和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经历了从革命到建设的阶段。

这一制度的确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源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起到了核心作用,领导了一系列的武装斗争,最终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根本保证。

其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

中国人民通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努力实现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创造了条件。

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享受到了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找到了一条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全球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借鉴。

同时,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也为中国国内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

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

这一制度的确立为中国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提供了保障,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

总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这一制度的确立为中国找到了一条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也为全球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有力支持和借鉴。

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人造卫星的国家。
“两弹一星”精神 永远镌刻在新中国的银幕上
2.社会主义的全面展开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和国民经济体系,成为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再一次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 义才能救中国。
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一个飞跃】
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 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 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 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基本 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
族从“东亚病夫”到站 起来的伟大飞跃。
【一个肯定】
虽然经历严重曲折,但党在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 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
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 务做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知识详情
【主要矛盾】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 的矛盾,而是人们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 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 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④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学习要点
1. 中共八大的贡献 2. 社会主义的全面展开 3. 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4. 如何评价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 艰辛探索时期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1949年
1956年
1978年
川藏公路
1956年,第一辆国产解放载 重汽车出厂
会主义三大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拓展】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 1949年-1952年,恢复经济,巩固政权 1953年-1956年,“一化三改”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标志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标志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体现
经济领域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

政治领域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部宪法明确规定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确立了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

·
国 内 形
不利形势: 国民党的残余继续负隅顽抗;新解 放区土地改革尚未完成;经济形势 极度恶化,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
二· 社会主义改造引发的变化
中国几千年来 以生产资料私 有制为基础的 阶级剥削制度 已经基本上被 消灭,以生产 资料公有制为 基础的社会主 义经济制度已 经建立起来。
确立了中国 共产党领导 的人民民主 专政的社会 主义基本政 治制度。
广大劳动人 民从此摆脱 了被剥削被 奴役的地位, 成为掌握生 产资料的国 家和社会的 主人以及掌 握自己命运 的人。
人民对于经 济文化迅速 发展的需要 同经济文化 不能满足人 民需要的状 况之间的矛 盾成为我国 社会的主要 矛盾。
(1)· 我国社会经济结构 制度的根本变化

• 到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 成,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 面地建立起来了。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 义社会的最主要的标志。这表明,中国 已经胜利地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 主义的过渡。
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承认中国是一个主权国家;二 战后英法等国遭到战争的重创无力干涉中国。
· 国 际 形 势
不利形势: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不承认政策,继续 扶蒋反共,对新中国采取包围封锁;苏联对中国的 援助也是有限的。
(2)


有利形势: 新政权建立,全国基本解放;党在 全国人民心目中有极高的威望;人 民群众积极参加新中国的建设。
社会主义 在中国的确立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 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 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 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方面:(1)了解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三年的努力,为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

(2)掌握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3)有中国特色的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

(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2.思想教育方面:(1)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明白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通过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独特道路的介绍评析,教育学生深刻认识到: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历史性巨变。

3.能力培养方面:通过解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以及有中国特色的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培养学生从事物共性中挖掘出个性,从普遍性中发现特殊性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道路和特色。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2.教学难点(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2)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对社会主义的选择。

课时分配约用3—4节课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的开始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都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因而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

这些因素的增长,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向社会主义转变创造了必要条件。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前,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局部地区建立起来的,这就是当时和各个解放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开始,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即新民主主义社会。

2、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对于即将到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1948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做过分析,认为它应该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社会主义因素与民主主义因素并存。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共23张PPT)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共23张PPT)
• 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对应第四课)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思想政治》 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年版)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第二课课程内容要求 :
1
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点,理解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 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本节课课程框架:
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 国的确立
从新民主主 义向社会主
义过渡
中共八大
1.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和意义
2.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历史必然性 3.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和 意义
1.主要矛盾
2.主要任务
3.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新中国一 系列探索的历史意义
只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 人民政权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 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 盾。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 要 根据求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①材料一中“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分别是什么? ②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对我国当今社会主要矛盾的确立有什么影响? ③利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知识分析为什么我国主要矛盾会发生变化
1 电视剧:《开国》、《海棠依旧》 2 历史教材与本课相关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时期划分
过渡时期
1949-1956
经济恢复时期
1950-1952
土地改革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53-1956
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五”计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国营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改造前后各种经 济成分在国民收入中所占 比重 56年 56 年
个体经济 7.1%
53.4%
7.3%
0.1%
52年 52 年
合作社经济
个体经济
1956年底入社农户比例 1956 年底入社农户比例
96%
4%
1956年 1956年,我国从新民主主义 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阶级关系的根本变化
资本家 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民族资产阶级被消灭 社会阶级关系 无产阶级领导 的,以工农联 盟为基础的, 盟为基础的, 包括各革命阶 级在内的人民 级在内的人民 民主专政 以工农联盟为基 础的, 础的,包括广大 社会主义劳动者 和拥护社会主义 的爱国者的人民 的爱国者的人民 民主专政
入社农户 其他
年底,全国私营工业户数的 到1956年底 全国私营工业户数的 年底 全国私营工业户数的99%与私营商 与私营商 业户数的82.2%实行了公私合营 实行了公私合营 业户数的
欢庆全行业公私合营
(3)政治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
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 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确 立。 1954年 月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9月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
原国家副主席、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原主席, 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原董事长荣毅仁
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成果: 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成果:
(1)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1953-1957年 1953-1957年 各国工业总产 值增长速度比 较中国 Nhomakorabea苏联
美国
英国
西德
法国
日本
18.0% 11.6% 3.6%
3.8% 10.1% 7.9% 15.0%
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的根本变化 1956年 到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 基本完成,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在中国全面地建立起来了。 在中国全面地建立起来了。 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 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 主要的标志 的标志。 主要的标志。 这表明, 这表明,中国已经胜利地完成了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工农业总产值比较图(单位:亿元)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1949 1952 1957 1978 工农业总产 值 农业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
(2)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各种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6年 1956年 32.2%
1956年 荣毅仁、胡厥文、 1956年,荣毅仁、胡厥文、盛丕华并肩步入 中苏友好大厦申请公私合营大会会场
红色资本家红色资本家-荣毅仁
• 1916年5月生,江苏无锡 人。1937年毕业于上海圣 约翰大学历史系。民建成 员。 • “面粉大王”和“棉纱大 王” • 创建国际信托帝国 • “仪征模式”才惊四座 • 资本家又是政治家
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胜利, 命的胜利,社会主 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为当代中国一切发 展进步奠定了根本 政治前提和制度基 础。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
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 胜利而奋斗》 胜利而奋斗》2007.10
• “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 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义改造的胜利完成,是我国和 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最光辉的 胜利之一。 胜利之一。”
——《邓小平文选》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6页
• “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得 成功的,很了不起。 成功的,很了不起。这是毛泽 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 个重大贡献。” 个重大贡献。
——《邓小平文选》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2页
谢谢大家!
社会主义改造尽管 存在某些缺点和偏差, 存在某些缺点和偏差, 但整个来说, “但整个来说,在一个 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 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 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 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 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 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 民经济的发展, 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 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的根本变化
主 要 内 容
二、我国政治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社会主义基本 制度的初步确立 三、我国社会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二、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
一、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划时代的 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历史巨变 二、确立社会主义 基本制度的重大意 义 二、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 基础 三、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四、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 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 1/4 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改造引起的巨变: 社会主义改造引起的巨变:
生产关系 私有制 公有制
社会经济结构
个体经济
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 有制经济
社会经济制度
阶级剥削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1956年 1956年1月,荣毅仁答记者
问:作为一个资本家,为什么选择了 作为一个资本家, 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道路? 是的,我是一个资本家, 答:是的,我是一个资本家,但是我 首先是一个中国人 是一个中国人……我的父亲 首先是一个中国人 我的父亲 因为恨透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 恨透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 因为恨透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 坚决不愿意离开祖国……我们企 坚决不愿意离开祖国 我们企 业的流动资金当时已经枯竭, 业的流动资金当时已经枯竭,解 放以后……初级的国家资本主义 初级的国家资本主义 放以后 初级的 形式, 形式,就使我们的企业摆脱了解 放初期的窘迫局面……没有共产 放初期的窘迫局面 没有共产 不走社会主义道路, 党,不走社会主义道路,哪能有 今天? 今天?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 人民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 放的历史任务, 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 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 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 性地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 会主义的过渡, 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中国历 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 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 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历史征程。 历史征程。
(4)社会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的根本变化 )
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建立, 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建立, 我国社会的阶级关系 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 阶级关系、 也发生了变化。 我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 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逐渐消灭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 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民主革命时期
旧民主主义革命
1840 1919
新民主主义革命
1949
半 殖 民 地 半 封 建 社 会 社 会 主 义 革 命
(过 1949 渡 时 期)







新民主主义社会
1956底 1956底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 年底我国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的基本完成,标志着 的基本完成,标志着 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 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 结束,实现了由新民 结束,实现了由新民 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 转变, 转变,社会主义基本 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初步确立。 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中国进入了 进入了社会主义 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 初级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