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优秀教案(含全册考点梳理)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知识归类复习教案(部编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知识归类复习教案(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清贫》是一篇描写清新、质朴的散文,作者通过对贫困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生活中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乐观。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体会作者的情感。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较为深层次的含义方面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待提高,可以通过对本课的仿写、扩写等方式进行锻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面对困境时的乐观态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深层次的含义,感悟作者在面对困境时的乐观态度。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感悟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朗读示范。
2.相关图片:用于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展示贫困地区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贫困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课文中的作者是如何面对贫困的?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2《清贫》【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2《清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清贫》,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清贫,体会清贫的价值。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培养学生珍惜现有的生活和资源。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清贫》的主题,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体会清贫带来的内心世界的变化。
2.难点:运用归纳法和对比法分析清贫对人的影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课件:包括文中的重点内容和示例分析3.活动:讨论小组活动、朗读表演等4.评价办法:口头表现、书面作业等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问题或图片引出清贫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对话和探讨。
2. 学习篇1.讲解《清贫》的背景和主旨,让学生读懂文章。
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清贫对人的影响。
3. 活动设计1.小组讨论:就文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展开讨论,达成共识。
2.朗读表演:学生分角色朗读,感受人物情感。
3.写作练习:就清贫的价值观点写一篇小作文。
五、示范课在示范课中,教师通过展示文中例句和人物形象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清贫的内涵。
六、扩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类似题材的文章,进一步拓展对清贫主题的理解和思考。
七、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并强调清贫对人生的启示和影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珍惜拥有。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清贫的含义,明白清贫的价值,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塑造他们的正面人生价值观。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优质教案(送全册知识点总结)
12.清贫备课素材【教材分析】《清贫》是方志敏同志于1935年狱中写就,堪称是革命的正气歌。
文章用简洁朴实的语言,叙述了自己被捕后国民党士兵搜身的情景,表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高尚革命情操。
【作者介绍】方志敏1.方志敏简介方志敏(1899年8月21日—1935年8月6日),江西省弋阳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江西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
他历任县委书记、特委书记、省委书记、军区司令员、红十军政委、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主席团委员,党中央委员。
1934年,红七军团和红十军团合编为北上抗日先遣队,方志敏任总司令。
1935年1月27日,他不幸被俘人狱,在狱中坚贞不屈,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名著。
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在南昌英勇就义,时年36岁。
2.被俘牺牲1934年,由方志敏、粟裕率领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谭家桥镇乌泥关、白亭、石门岗一带遭到国民党王耀武部队追剿,此役我军损失惨重。
红十军团被王耀武率领的国民党军队追击包围,方志敏等军团主要领导被俘、牺牲,一万多人仅有粟裕率领400多人突出重围。
1935年1月29日,在江西省玉山县怀玉山区被俘,囚于南昌国民党驻赣绥靖公署军法处看守所,严辞拒绝了国民党的劝降,实践了自己“努力到死,奋斗到死”的誓言。
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同志被秘密杀害于江西省南昌市下沙窝,时年36岁。
3.主要作品.方志敏主要作品有《我是个共产党员了!》《同情心》《呕血》《哭声》《可爱的中国》《《诗一首》《狱中纪实》《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等。
方志敏狱中留下的十六篇计十四万字文稿,方志敏16岁时写的对联:“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洁梅兰。
”以高洁的松竹梅兰自励。
4.成就贡献。
方志敏是江西农民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江西地方党团创始人之一。
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一批苏维埃政权。
方志敏参与领导弋横暴动,创造了拥有“铁的纪律”的红十军;创造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声东击西、避实就虚”的十六字战略要诀。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清贫》(人教部编版)
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2《清贫》(人教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清贫》,使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领会作者对清贫的赞美之情,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使学生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品质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学习方志敏清贫、洁白、朴素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教学内容:1.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 理解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对清贫的赞美之情。
3.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
2. 教学难点: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板书课题《清贫》,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2. 简要介绍作者方志敏的生平和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理解文章内容。
2. 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查阅工具书,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三、合作探讨(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品质。
四、课堂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对清贫的赞美之情。
2. 教师通过实例讲解,教授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品质的方法。
五、课堂练习(5分钟)1.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运用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品质。
2. 学生互相交流练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六、课堂小结(5分钟)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板书设计:清贫方志敏清贫的生活洁白、朴素的高尚品质作业设计:1. 根据课堂所学,运用细节描写来分析一个人物的品质。
2.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清贫》,使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主题思想,领会了作者对清贫的赞美之情。
学生在合作探讨和课堂练习中,学会了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品质的方法。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2《清贫》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2《清贫》教案一. 教材分析《清贫》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作者童年时的一次遭遇,通过描绘清贫的生活环境和主人公的坚韧不拔,展现了清贫中的美好品质。
本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但对于一些深刻的情感和价值观还需要引导。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并没有经历过清贫,因此对于课文中所描述的生活环境和情感可能缺乏共鸣。
需要教师通过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课文中的美好品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从细节中理解人物的情感和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课文中所展现的美好品质,培养学生的坚韧不拔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难点:理解课文中所展现的美好品质,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以情促知,引导学生从情感上理解和体验课文。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准备课文录音,用于课堂朗读和模仿。
2.图片: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用于情境营造。
3.生字词卡片:准备生字词卡片,用于生字词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然后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描述图片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节奏和情感。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字词,边读边学。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课文中的情感和语气。
教师选取几位学生进行表演,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2 清贫》教案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2 清贫》教案一. 教材分析《12 清贫》是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清贫的故事,通过故事告诉学生要珍惜生活中的点滴,懂得感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
但是,对于一些较深刻的情感和道理还需要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可能存在理解困难,需要教师的耐心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传达的珍惜生活、感恩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句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资源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课文中一些深刻的情感和道理的理解。
3.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句式的学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其中的情感。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互动式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
2.相关生字词的卡片或课件。
3.PPT或黑板,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板书。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询问学生“你们认为什么是贫穷?”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贫穷的含义,进而引入课文《12 清贫》。
呈现(10分钟)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随朗读。
朗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语气。
朗读结束后,教师提问学生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检查学生对课文的基本理解。
操练(10分钟)教师针对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练习,如“贫瘠、清苦”等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情感和道理。
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随后,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进一步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12《清贫》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12《清贫》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清贫》这一篇章的文章题材和主要内容。
•理解文章中所表达的清贫的含义和价值。
•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清贫的看法和理解。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字理解和表达能力。
•提升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清贫》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清贫的含义和价值。
难点•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文章中的含义。
•帮助学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清贫的看法和理解。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入清贫这个主题,激发学生对清贫的认识和兴趣。
第二步:学习内容呈现•通过阅读《清贫》文章,让学生了解清贫的含义和价值,引导学生思考清贫对人的意义和影响。
第三步:课堂讨论•小组或全班讨论清贫的重要性和价值,分享自己对清贫的看法和体会。
第四步:语言表达•引导学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清贫的含义和自己的看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五步: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和写作作业,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清贫的理解和思考。
四、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激发他们对清贫这一主题的深入思考。
•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五、扩展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相关主题的阅读材料,拓展对清贫的理解和认识。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12《清贫》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12《清贫》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清贫》是一篇讲述作者童年时的一次经历,通过描述自己家境贫困,父母勤劳节俭的生活态度,以及自己在贫困中依然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从而教育学生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懂得感恩,勇于面对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课文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表达。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贫困生活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生活、感恩他人、勇于面对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难点:对贫困生活的理解,以及如何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讲解引导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与课文相关的生活图片3.PPT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一些贫困生活的图片,让学生对贫困生活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是否遇到过困难?我们是如何面对这些困难的?2.呈现(10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朗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细节,如作者描述的家境、父母的勤劳节俭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
通过扮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
4.巩固(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课文讲述了什么?作者在贫困中是如何保持乐观向上的?通过回答问题,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人是在贫困中依然保持乐观向上的?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分享。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知识归类复习教学设计(部编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知识归类复习教学设计(部编版)一、设计背景•《清贫》是五年级语文下册的第12课,主要讲述贫困与富有之间的对比,激发学生对贫困与富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本文档是针对该课程内容进行知识归类复习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巩固知识点,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中贫困与富有的对比;–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掌握课文的主要故事情节。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感恩之心,珍惜现有资源;–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课文内容复习和整理:–课文《清贫》的梗概;–课文中的主要人物;–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课文中的寓意和启示。
2.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贫穷与富有的矛盾;–引导学生体会感恩之心,懂得珍惜现有的一切。
四、教学方法1.多媒体资料辅助教学: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课文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贫困与富有的对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及个人理解,激发互动,增强学习效果。
3.师生互动:通过提问、讲解等形式,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五、教学流程1.开篇导入:–利用课文中的图片或视频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介绍本节课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主体教学:–课文内容复习和讲解;–重点句子和词语的解析;–学生分组讨论。
3.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分享和讨论自己对贫穷与富有的感受;–引导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和领悟。
4.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六、教学辅助•课文教材•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学生笔记本七、教学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和反馈;•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后续教学内容。
八、教学评估•对学生的课文理解程度进行测验;•观察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学生书面作业的评价。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12.清贫》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清贫》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位清贫的书生因为生活窘迫,被迫卖掉了自己的朱文公《钗》。
通过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到清贫与富贵之间的差异,以及穷人生活的不易。
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2.能够表达对清贫和富贵的看法;3.能够写出对清贫和富贵的感悟;4.能够体会书生的感受,培养同情心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 表达自己对清贫和富贵的看法。
难点: 1. 能够体会书生的感受,换位思考; 2. 能够用文字表达对清贫和富贵的看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课文《清贫》的标题,让学生谈谈对清贫这个词的理解,引出课文主题。
2. 阅读课文(15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清贫》,并在课后进行简短的小组讨论,确保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1. 课文赏析(1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课文内容,讨论清贫和富贵的对比,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不同境遇。
2. 读后感悟(15分钟)要求学生就清贫和富贵的话题展开思考,写下自己的感悟和观点,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分享。
第三课时1. 朗读课文(10分钟)让学生轮流朗读课文,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 写作练习(2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文章或小故事,表达对清贫和富贵的看法,展示自己的文笔和想象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设计,《清贫》这篇课文既有感人的故事情节,又能引发学生对清贫和富贵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让他们明白珍惜现在的生活。
希望学生通过这堂课可以更加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同时也学会同情善待他人。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 清贫 》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清贫》教案一. 教材分析《清贫》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在面对贫困时,依然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
课文通过小男孩的视角,展示了贫困生活中的美好品质,如勤劳、节约、乐观等,教育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生活中的贫困现象有一定的认知。
但他们在面对具体案例时,可能对贫困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和挑战缺乏深入体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感受课文中小男孩的内心世界,从而理解课文所传达的主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男孩面对贫困时的乐观态度;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所展现的美好品质;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同理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生活中的贫困现象,学会关爱他人,培养良好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课文内容的感悟,特别是小男孩面对贫困时的乐观态度。
3.换位思考,体会贫困生活中的美好品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同理心,使他们能够感同身受,体会到小男孩的内心世界。
3.自主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或课件。
2.生字词卡片。
3.相关贫困生活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4.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图片,展示贫困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初步感受贫困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贫困意味着什么?贫困生活中是否只有艰辛和痛苦?2.呈现(10分钟)学生跟读课文,感受小男孩的语音语调。
教师适时停顿,引导学生思考:小男孩在面对贫困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他身上有哪些美好品质?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扮演文中的角色。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2课《清贫》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2课《清贫》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清贫》这篇课文的大意,把握其中的主要内容。
2.掌握本文的生字词汇,并能正确使用。
3.掌握本文的语言运用技巧,如描写人物、环境等。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提高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让学生通过阅读反思贫困和富裕的含义。
情感目标1.通过《清贫》这篇课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贫困与富裕,培养学生珍惜现有的生活环境和家庭关系。
2.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品质,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清贫》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包括故事情节、中心思想等。
2.多角度分析文中人物形象,例如老头、小男孩等。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的寓意和人物内心变化。
2.正确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谈论贫困与富裕的概念,引导学生对《清贫》这篇课文的主题有所了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清贫》这篇课文,然后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3. 课文分析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清贫》这篇课文,从不同角度理解人物形象。
4. 语言运用让学生选取课文中的语句进行修改或补充,练习语言运用的能力。
5. 课后讨论让学生就文中的贫困与富裕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所要传达的内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贫困与富裕的含义,并通过《清贫》这篇课文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同时,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意图,帮助他们领悟文学作品的内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 清贫》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 清贫》教案一. 教材分析《12 清贫》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一个清贫的家庭,通过描述家庭成员的生活状况,揭示了他们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教育学生要珍惜美好生活,努力学习,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课文内容感受到主人公的品质。
但部分学生对贫困生活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距离,需要通过引导让他们深入体会课文的内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主人公的品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珍惜美好生活,学会感恩,努力学习,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体会主人公的品质。
3.理解课文中所揭示的生活哲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法相结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生字词卡片。
4.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贫困家庭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主人公的品质。
2. 呈现(5分钟)学生跟读课文,感受语音、语调的变化,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适时提问,帮助学生理解生字词的含义。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语气、情感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仿课文中的情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 巩固(10分钟)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方式,巩固课文所学内容。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拓展(10分钟)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贫困家庭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是如何努力改变命运的。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依据,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2《清贫》(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清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筹”“镯”等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矜持不苟”等词语的意思。
2.自主研读课文,感受方志敏甘于清贫、矜持不苟、克己奉公的高尚情操,领悟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3.了解课文叙议结合的谋篇特点,进一步体会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刻画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并尝试迁移运用。
【教学重点】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了解课文用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方志敏甘于清贫、矜持不苟、克己奉公的高尚情操。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用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揭示课题(一)回顾旧知,导入课题1.出示单元篇章页,师生回读课文。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从古至今,多少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抛头颅洒热血。
千百年前王昌龄、王维、陆游写下了动人的诗篇……《军神》中,我们见识了川东支队刘伯承将军……《丰碑》里,军需处长……一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体现了毛主席……引导学生结合相关课文中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来概括人物的品质。
2.揭示课题——《清贫》,走近方志敏。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补充介绍方志敏生平。
方志敏,我国早期革命领导人之一,中国共产党江西省组织创始人之一,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的创造者。
1935年1月24日,北上抗日途中,由于叛徒的出卖,方志敏同志被捕,他坚贞不屈,拒不投降。
在敌人的监狱里,方志敏用敌人让他写“供词”的纸笔,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写下了传世之作《清贫》和《可爱的中国》等,成为教育后代的生动教材。
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脚注和文末“一九三五年五月二十六日写于囚室”,初步感受方志敏视死如归、舍己奉公的形象。
(二)联系课文,正确解题1.在字典中,“清”“贫”都有多种解释,请结合预习选择正确的义项,说说“清贫”是什么意思。
出示:“清:①纯净透明;②明白,不混乱;③一点不留;④清除;⑤查点(清楚);⑥公正廉明;⑦朝代名。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案一、教学内容1.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题思想。
•掌握简单的表达方式,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培养学生的感悟和想象力,体验人物内心世界。
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描述的主题思想。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心理活动,做到感同身受。
二、教学准备•课件、黑板、教学素材•教案、课堂作业三、教学过程第一节复习导入1.让学生回顾前几节课的内容,帮助他们找到本节课的衔接点。
2.引导学生回忆“清贫”两个字的意义。
第二节新课讲解1.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2.分析课文中的生词及生词释义。
3.和学生一起探究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第三节分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课文中的情节和主题进行讨论。
2.指导学生总结小组讨论的结果,做出精彩展示。
第四节课文解析1.引导学生剖析课文中的语言运用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2.分析人物对话,探究人物内心的矛盾和变化。
第五节课文感悟1.让学生通过课文,思考生活中的真善美。
2.引导学生表达对“清贫”主题的看法和感悟。
四、课堂作业1.以“清贫”主题为线索,写一篇短文,描述一个自己身边的故事。
2.阅读课外相关材料,选择一段文字进行朗读或背诵。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清贫”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培养他们对待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逐渐开阔,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内涵,提升了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表达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价值。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安排,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清贫》这篇课文,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 《 清贫》 精美教案(统编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精美教案(统编版)一、教学内容《清贫》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选自《方志敏全集》。
这是一篇充满深情的散文,讲述了作者方志敏童年时期的生活经历,通过描绘家庭的贫困、父母的辛劳、自己的奋发学习,展示了清贫的生活状态和坚韧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清贫生活的描绘和赞美;学习作者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的精神;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交流表达能力;学会从生活中提炼作文素材,提高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现在的生活,树立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清贫生活的赞美和感恩之情。
2. 把握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技巧。
3. 深入体会课文所传达的人生价值观。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方志敏的生平事迹,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画出重点词句。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分享阅读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讲解,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技巧。
5. 课堂讨论:学生就课文所传达的人生价值观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珍惜现在的生活,树立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清贫》2. 作者:方志敏3.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的精神,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4.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清贫生活的赞美和感恩之情,把握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技巧。
5.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课文所传达的人生价值观。
七、作业设计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家庭生活的作文,要求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技巧。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2《清贫》【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2《清贫》【教案】一. 教材分析《清贫》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中国革命先驱方志敏在面对敌人的严刑逼供时,坚定信念,保持清贫的故事。
课文通过方志敏的事迹,教育学生要学习他的坚定信念和清贫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道德观念。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
但文中一些词语和背景知识可能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同时,学生对革命先驱的事迹可能了解不多,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词和重点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方志敏的坚定信念和清贫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道德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词和重点句子。
2.难点:理解方志敏的坚定信念和清贫精神,以及课文中的相关背景知识。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词和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提问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用于学生跟读和模仿发音。
2.相关背景资料:教师准备关于方志敏的事迹和革命历程的资料,用于教学中的讲解和拓展。
3.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总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方志敏的事迹和革命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学习方志敏的精神。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带,学生跟读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的语音语调和重音,纠正发音。
3.操练(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生词和重点句子,让学生进行朗读和模仿。
学生分组进行练习,互相纠正和指导。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12《清贫》优质精品课教案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12《清贫》优质精品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清贫》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家里很穷,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感到自卑,反而以贫穷为荣,认为贫穷能锻炼人的意志和品质。
课文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让学生感受到贫穷并不是一种罪过,而是一种财富,能教会人们如何去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挫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但是,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深层次的含义,可能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可能对贫穷有一定的误解,认为贫穷是一种不好的状态,需要纠正这种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到贫穷并不是一种罪过,而是一种财富。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
2.难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采用情感教学法,让学生从作者的经历中感受到贫穷的价值,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3.PPT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a.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b.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呈现(10分钟)a.呈现课文,让学生独立阅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b.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
3.操练(10分钟)a.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
b.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巩固(10分钟)a.教师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强调贫穷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清贫[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难点]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生,有的人庸庸碌碌,有的人充实幸福。
为什么?因为他们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不同,无私奉献、珍爱生命、恪尽职守、自尊自信,这些都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亮点。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悟一下革命烈士方志敏的精彩人生。
二、交流资料,了解作者1.课前我们搜集了许多关于方志敏的资料及小故事。
谁来把你搜集到的和大家分享一下?从中你体会到方志敏是一个怎样的人?2.方志敏是一个真正奉献于革命事业的共产党人,1935年被捕入狱后,在狱中写下了《清贫》《狱中纪实》《可爱的中国》等篇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贫》。
(板书课题)谁来谈一谈你认为“清贫”是什么意思。
(指名说)想象读完文章后,大家会对“清贫”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识本课生字,掌握词语。
2.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接龙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品读课文,交流思想(一)出示中心问题:你从文章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高尚情操?结合具体的字词句以及手中的资料说说自己的感受。
要求:1.边读边画,品读词句,并在旁边做批注。
2.读完后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句子一: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
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
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
(作为共产党的高级将领,方志敏“十余年”“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难能可贵,值得敬仰。
而且他“经手的款项,数百万元”,他依然能克己奉公,甘于清贫,令人敬佩,可以说“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是他的一生写照,他的清贫关键在清。
)3.敌人“从我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之外,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还“坚不相信”,这些做法照应了上文哪句话?句子二:这在国方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
(说明了不仅是方志敏一个人这样,甘于清贫,舍己为公是每一个共产党员所具备的美德。
每个共产党员都能做到的事在国民党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认为夸张”足以说明当时国民党的军队极力追求个人利益,而共产党员是真正奉献于革命事业的人。
)句子三:他们满肚子热望在我身上搜出一千或八百大洋,或者搜出一些金镯金戒指一类的东西,发个意外之财。
哪知道从我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
(方志敏被捕时身上仅有的两样东西都是革命工作所需,除此之外一无所有,可见方志敏所想所虑的都是革命事业,克己奉公在他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句子四:方志敏与“士兵”的对话内容以及国民党士兵的情绪变化部分。
(1)面对凶恶贪婪的国民党士兵的要挟、威吓,方志敏微笑面对、从容应答,共产党员淡定伟岸的气度令人敬佩。
(2)敌人从“摸、捏”到“威吓”,这些动作描写形象的再现了国民党士兵的贪婪本性,也说明国民党军队从上到下都以发财为目的。
从中也凸显了“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个个都有钱”的深意。
(3)国民党士兵的情绪变化进一步从侧面印证了方志敏清贫的人生信念和矜持不苟的革命信念,国方兵士确实没有钱的时候所流露出来的惊讶,恰恰说明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
句子五:第9自然段(故事已经写完了,作者还要补叙第9自然段的内容,交代方志敏的全部家当只有“汗褂裤”和“缝上底的线袜”,而且被方志敏当成是“传家宝”,进一步说明方志敏的清贫。
)(二)再谈清贫,升华感情1.同学们,学完这篇课文,此时此刻你对“清贫”又有了怎样的理解呢?2.相信大家对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共产党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有时候,“清贫”和“富有”是可以结伴而行的,你觉得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共产党员的“富有”又是什么呢?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体会到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感悟到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希望对同学们今后的成长能起到指导作用。
4.文中的“传世宝”“富翁们”各指什么?[教学板书]12*清贫方志敏甘于清贫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国民党士兵贪婪自私生活情景[教学反思]本篇课文的学习,我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方志敏的清贫。
再围绕“课文的哪些地方写出了方志敏的清贫?”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交流讨论,品读感悟,深入理解清贫,最后总结归纳方志敏的崇高品质。
这节课上,我做到了重点突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当我课后冷静下来再回顾我教学的一些细节时,我发现,这节课如果能在一些方面有所加强会使这些细节更加精彩:首先,训练学生读的过程中,照顾的层次不完整。
朗读时如果让基础好的学生带动基础差的学生,可能训练的效果会更好,朗读也容易落实到每个学生的身上。
其次,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安排有些短,环节进行得有些仓促。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考点梳理(全册)第一单元考点梳理考点一:字音1.易混的多音字gōng(供给)huǎng(晃眼)yān(燕园)供gòng(口供)晃huàng(摇晃)燕yàn(燕子)2.易读错的字稚.子(zhì)涟漪.(yī)蚌.壳(bàng)倭.瓜(wō)徘徊.(huái)点缀.(zhuì)旖旎..(yǐ nǐ)顷.刻(qǐng)澄.澈(chéng)考点二:词语听写昼夜耘田桑树报晓蝴蝶蚂蚱樱花拔草瞎闹锄草铲地割掉承认拴着瓢虫闲逛明晃晃圆滚滚孤零零不可胜数恍然大悟乐此不疲离乡背井风欺雪压顶天立地低头折节美妙绝伦良辰美景烟波浩渺茂林修竹一动不动1.动词(拼尽)力气(睁开)眼睛(钻出)地面(刮去)污迹(珍藏)梅花图(撩乱)银发2.修饰词(风光旖旎)的莱蒙湖(碧波万顷)的大海(巍峨雄奇)的高山(缕缕幽芳)的梅花(远远)地抛(随意)地飞(郑重)地递给考点四:句子赏析1.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赏析:在作者的心中,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灵性的,是自由快乐的,是由着自己的性子生长的。
这句话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表现了“我”的自由和快乐。
2.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赏析:外祖父希望“我”和梅花一样能在任何环境里,不忘自己是中国人,要做一个有骨气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考点五:背诵、默写1.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村晚》。
2.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那些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也写出了(农村初夏时紧张的劳动)气氛。
《稚子弄冰》选取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片段,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性格特点。
《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祖父的园子》通过对(“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情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3.《月是故乡明》通过讲季羡林小时候在家乡玩耍时所见美景,借离乡所见之月逊色于家乡之月来寄托(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4.《梅花魂》三次写到外祖父的眼泪——(读诗时无声地落泪)、(不能回国时呜呜地哭泣)以及(送别时泪眼蒙眬),整篇文章通过赞美梅花来颂扬(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中国人),寄托了外祖父(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考点七:日积月累1.古诗游子吟[唐] 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思乡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第二单元考点梳理考点一:字音1.易混的多音字léi(擂鼓)pō(血泊)擂lèi(擂台)泊bó(停泊)2.易读错的字幔.子(màn)遂.心(suì)弓弩.(nǔ)踉.跄(liàng)抓耳挠.腮(náo)绰.起(chāo)迸.裂(bèng)山涧.(jiàn)碗碟.(dié)拖男挈.女(qiè)顽劣.(liè)嫣.红(yān)镌.刻(juān)肋.骨(lèi)瞑.目蹲身(míng)考点二:词语听写妒忌曹操都督委托遮住水寨擂鼓呐喊插满饥渴碗碟榜文手杖申请兼顾熟悉肋骨拖着坠下胸膛两截景阳冈请勿自误神机妙算一饮而尽结伙成队喜不自胜天造地设力倦神疲三更半夜七手八脚考点三:词语积累1.词语理解客官:客人印信:印章伙计:伙伴郎中:医生客舍:旅馆货郎:商贩墨客:文人筛酒:斟酒、倒酒2.人物及绰号及时雨——宋江玉麒麟——卢俊义智多星——吴用黑旋风——李逵豹子头——林冲入云龙——公孙胜行者——武松浪里白条——张顺3.歇后语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猪八戒见高小姐——改换了头面宋江上梁山——官逼民反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李逵打宋江——过后赔礼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诸葛亮借东风——巧用天时考点四:古诗积累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考点五:课文理解1.《草船借箭》以“(借箭)”为明线,以“(斗智)”为暗线,写了诸葛亮巧设妙计“草船借箭”的故事,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才能和顾全大局的宽广胸怀)。
2.《景阳冈》讲述了武松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文章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和(神态)进行描写,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
3.《猴王出世》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主要写了一个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的故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无所畏惧)的特点。
4.《红楼春趣》讲的是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
曹雪芹写了很多风筝,有(大蝴蝶)、(美人)、(大螃蟹)、(大蝙蝠)、(七个大雁)等等。
从这些风筝中,可以看出每个人的风筝和(各自命运)相关。
考点六:名著知识1.四大名著《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清代小说家。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明代小说家。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
2.有关名著的知识(1)《红楼梦》的两条主线,一是贾府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二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
(2)《水浒传》中著名的故事有: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倒拔垂杨柳、醉打蒋门神、火并王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