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思、写”结合的模式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初中语文_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感情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理清作者的心里轨迹3、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4、在泛舟词海中,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意蕴二教学重点难点:1、在品读重要词句中,理清作者的心里轨迹2、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3、自主、合作、探究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提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的,尤其是古代文人更是对它情有独钟。
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会掉下好多个“月”字来,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小楼吹笙有月,芦花深处有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好诗多在明月中,诗人都爱将自己的情怀寄托在浪漫的月色中。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与月亮解下不解之缘的苏轼,在他的词作《水调歌头》中去聆听沐浴着娟娟月华的词人向我们娓娓倾诉!二、走进作者: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和书画家。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写此词之时,他41岁,因与王安石变法政见相左而屡遭贬谪,宦途失意,心情抑郁。
这时他的弟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为了能与胞弟相聚,他主动外放密州(今天的山东诸城),但这愿望依然无法实现,到了宋神宗熙宁九年,兄弟俩已有七年多没见面了。
在这皓月当空,银辉遍地的中秋夜晚,他喝得酩酊大醉,醉意朦胧中写下了这千古名篇。
三、视频朗读:自古以来,写中秋节的词浩如烟海,但我国的词评家胡仔却在他的《苕溪渔隐丛话》中评论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意思是说,它就像一朵奇葩,当它绽放时,其它的花都黯然失色了,它的思想性、艺术性高在哪里呢,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首词,先来欣赏这首词的视频朗读。
——播放视频朗读四、美读词文:要求:1、字正腔圆地读(字音如:胜绮)2、有板有眼地读(停顿、节奏)3、有情有味地读(情感、韵味)——个别朗读、老师领读、齐读五、整体感知:1、了解词意2、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3、词的上阙和下阙各写了什么内容?有何联系?——示例:1、端起酒杯遥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多好的日子啊。
论述“学思结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论述“学思结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 引言1.1 学思结合的概念学思结合,顾名思义,即将学习和思考结合在一起,在教学中强调学生不仅要获得知识,还要对知识进行思考、分析和应用。
学思结合的实践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思结合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学思结合的核心是在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学思结合的教学,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1.2 学思结合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学思结合是指将学习和思考相结合,通过学习积累知识和技能,通过思考理解和运用知识。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思结合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需要通过学习课文、阅读文章等方式积累语言文字知识,同时也需要通过思考、分析、创造等方式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学思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语言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学思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将学习和思考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地思考问题、探索知识,从而增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促进学习动力的产生和增强。
学思结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通过学思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和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学思结合的实践方法学思结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设立探究性学习任务。
通过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
可以让学生通过文本分析自我探究某一主题或现象,激发他们对知识的独立思考能力。
论述“学思结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论述“学思结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学思结合”是指学习知识的同时注重思维的引导和训练,尽可能地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思结合的理念应用得当,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和学科兴趣的激发三个方面来论述“学思结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学思结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学科并非仅仅是死记硬背和背诵文言文,更注重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启发性的问题设置和多角度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在课文学习中,老师可以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并进行解答。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其在学习语文过程中不再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能够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思结合”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语文学科的知识是丰富多彩的,在高中阶段尤其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应用能力。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作文写作等方式,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学习古诗词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古诗词的背景知识和理解,写出一篇与古诗词相关的现代故事,从而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并能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使其学会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的知识。
“学思结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语文学科是一门以文字为媒介的学科,其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样,但是由于其抽象性和晦涩性,使得一些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了厌倦和不感兴趣的情绪。
“学思结合”理念下的教学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浅谈在古诗教学中运用“四读式”教学
浅谈在古诗教学中运用“四读式”教学古诗是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优美的艺术表达形式,吸引了广大读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在古诗教学中,往往因为学生对于古代文化和诗歌语言的理解不足,容易造成教学效果的不佳。
为了提高古诗教学的效果,我们可以运用“四读式”教学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的魅力。
“四读式”教学法是指“理解读、体验读、内观读和形象读”四种读诗方式的结合运用。
首先是理解读,即通过解读古诗的含义、修辞手法和文化背景等,使学生理解古诗的主题和意境。
这需要教师有充分的准备和专业知识,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惑,使他们对古诗的意义和内涵有个初步的认识。
其次是体验读,即通过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情感。
教师可以通过形象朗读、背景音乐等方式,营造出逼真的氛围,使学生能够在感官上与古诗产生共鸣。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活动,引导学生去亲自体验古诗中所描绘的情境,如在山水之间行走、品味诗中所描绘的美食等。
这样的活动既可以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又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接下来是内观读,即通过对古诗中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深入探讨,揭示出古诗所蕴含的人性之美。
通过帮助学生分析古诗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冲突和内心矛盾等,让学生了解并体验到古诗中所表达的真情实感。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做一些情感导引的活动,引导学生去思考并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他们的情感认知和表达能力。
最后是形象读,即通过对古诗中形象的描绘和意象的运用进行深入研究,使学生能够形象地理解和感受古诗的艺术之美。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图片配对、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去感受古诗中的形象,提高他们对古诗的艺术欣赏能力。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去创作一些与古诗相关的绘画作品、音乐作品等,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运用“四读式”教学法,可以使古诗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作能力,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和机会,让古诗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的有效途径。
联读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联读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一、联读的概念联读是指通过对古诗词中字句和意境的细致品味与深入理解,对其进行联想和联接,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去领悟古诗词的内涵和情感。
联读不仅仅是字句的串联和扩展,更是透过语言的表层,深入挖掘诗词的深层内涵,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情感,是一种有机的思维过程。
二、联读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价值1. 提升学生审美情操。
通过联读古诗词,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对于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培养他们对于优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丰富他们的审美情操。
2. 启发学生智慧。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智慧,通过联读,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词表达的含义和情感,启迪他们的智慧。
3.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情感,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情感体验。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通过联读可以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上得到提升,培养他们的情感体验能力。
5. 增进师生情感沟通。
在联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悟诗词中的情感和内涵,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沟通,拉近师生关系。
1. 通过图片联读。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古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和情感,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词的内涵。
3. 通过故事联读。
讲述与古诗词有关的故事情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古诗词的情感和内涵,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4. 通过创作联读。
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情感体验,引导他们创作符合古诗词情感和意境的诗文,从而更深入地体验和理解古诗词。
5. 通过情感表达联读。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情感表达形式,如朗诵、表演等,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古诗词的情感和意境。
四、联读的注意事项1. 理解为先。
在联读中,要先确保学生对古诗词的字句和意境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并且确保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情感。
2. 引导为重。
在联读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联想,帮助他们更好地领略古诗词的情感和内涵。
古诗词教学五步法——读、品、想、悟、比
2 . 学生读后作画 、 交流( 鼓励学生走 出诗句 , 想象更大 的空
间) 。 ( 五) 悟— — 感 受诗 歌 的情 感 美
过渡语 : 诗言情 , 每首诗都是诗人情感 的积淀 , 你从这两首 诗感受到 了诗人什 么样 的情感?
1 . 思考 、 交流 。
2 . 用 自己的声音把你 的理解读出来 。 ( 六) 比— —感受诗歌 的空间关 过渡语 : 学 习古诗 , 不能仅仅局 限于眼前 的这一两则 , 还要 拓展开来 , 寻求与之相类似的诗篇 , 从而感 受诗歌 的空间美。
过 渡语 : 诗歌是读不尽的 , 诗 中有画 , 我们只有插上想象的
翅膀, 走进画 中, 才能感受到诗歌的图画美。
绘了一 幅意境雄浑 、 视野开阔的边塞奇景 ; 岑参 的“ 忽如一夜春
风来 , 千树 万树梨花开 ” 比喻新奇 、 想象奇特 , ( 下转 第 1 8 9页)
1 2 7・
3 . 你认为诗 中哪个词句用得好 , 为什么?
4 . 学生思考 、 交流。 ( 四) 想— — 感 受诗 歌 的 图 画 美
丽的画面中飞翔 。 诗 中有画 , 很多抒情诗都具有这个特点。 我们
不妨拿起 画笔 , 去勾勒诗 中美好的画面 , 或在头脑 中想象 , 然后 用 自己的语言描绘 出来 。王维的“ 大漠孤烟直 , 长河落 日圆” 描
无 尽的韵味。因此 , 需要我们细细咀嚼 , 对重点词句反复琢磨 , 不断感 受诗 歌的语言美 。 1 . 结合 注释 , 边读边理解 每句话 的意思 , 然后 用 自己的话
说 说整首诗的意思。 2 . 学 生读 书 、 理解 , 然后交流( 只要 说 出大 体 意 思 即 可 ) 。
・
小学语文低年段古诗非线性教学模式探索——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例
小学语文低年段古诗非线性教学模式探索——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例发布时间:2022-08-16T06:08:59.11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7期第56卷作者:郑旭琦[导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郑旭琦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怡海第五小学【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
以往的低年段古诗词教学多采用“读—背—写”的模式,教学模式较为枯燥,缺乏趣味性。
现依据“非线性”教学理念,让学生尝试前置自主探究,通过课堂上的合作学习,让深度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
【关键词】非线性古诗教学语文核心素养自主合作探究【正文】《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小学低年段古诗教学是小学生增加古诗词积累,了解中华传统文化,陶冶道德情操,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古诗由于离学生的生活较为久远,学生对诗句及情感的理解较为吃力。
以往的古诗教学大多采用“读—背—写”的模式,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
因此,改进古诗教学的课堂教学方式,提升古诗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师需要思考和努力的地方。
一、研究背景非线性教学的特征,非线性教学的理念源于数学教学,与线性教学相区分。
教学系统是复杂的“人—人”双向系统,受教师、学生、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多方面的影响,它们之间存在着不成比例线性的关系,即非线性的关系。
所以,教学系统是一个典型的非线性系统,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把叠加原理和还原思想来对教学系统来做简单的分割和解剖,需要把“非线性教学”思想植根于非线性教学系统。
[]非线性教学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其教学内容是开放的,重视课堂上的生成。
教学过程是开放的,它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变化。
浅谈“读思结合”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读思结合”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观摩完三节“优课”课例,无论是小说体裁还是古诗词讲解,亦或是名著导读,三位老师在教学中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运用了读思结合的方法,启发诱导学生个性化的解读文本。
下面浅谈一些我的观课感受:一、让“读”在阅读教学中多姿多彩1.诵读让诗词教学更深入。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的学生应背诵古今优秀诗文80篇(段),并推荐部分篇目,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教学目标,充分说明古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范老师执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由“寒”字引发对整首诗的学习,集体诵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明诗意,为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古诗背后的含义夯实了在“言”方面的基础。
紧接着在教师的指导下,一层一层的诵读,理解,再带着理解和感情再诵读,拉近了学生与古诗文本间的距离。
尽管范老师的课堂教学还需沉心打磨,课堂中应多一些形式的“读”,多一点跨度的“思”,让学生在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中,品味物象,体悟意境,深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2.品读让小说解读更深刻。
宿老师执教的《我的叔叔于勒》小说课,可谓是课有尽而意无穷。
九年级的文本相对篇幅较长,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能有效的抓住文本的核心,我想宿老师在打磨这堂课时一定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深刻的思索。
“取一点挖掘,带全篇品读”,宿老师选取了小说25-38段,让学生自主思考,小组探究,发表观点。
学生在默读、精读、演绎读等多种形式中,从品读情节结构入手,让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鲜活起来,让学生对小说背后的主题剖析的更加深刻。
3.创读让名著阅读更深层。
邓老师执教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著导读一课,可谓是把厚书读薄的典范。
在“展演汇报”的三个环节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这本名著的熟悉程度,只有通读过文本,才能以书中人物演讲、演绎情节、用心歌颂。
可见,在平时的阅读课中,邓老师为学生点燃了读整本书的热情,给学生创设读整本书阅读的情境,让整本书的阅读在日常教学中落地生根。
古诗词的教学方法_古诗教学六个步骤
古诗词的教学方法_古诗教学六个步骤传统的古诗文教学往往过于注重文字知识的本身,效果不够理想。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
古诗词教学方法一、结合语言理解和言语习得,促进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所谓“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致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1、古诗词内容理解:结合课后注释理解;结合图片或音、视频形象感知;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去体会;以今识古;知识类化;诗文对照等方法,均可指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语言。
2、古诗词言语形式习得:教师应逐步渗透相关古诗词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引领学生逐步了解古诗词这一文体的特点和魅力,并循序渐进地尝试运用古诗词语言,甚至是创作诗词。
如《水调歌头●中秋》这首词中,“ 水调歌头”为词牌名,词的内容共95个字,是一首“长调”。
同时,这首词分为上、下阕,词前有序,按其语言风格当属“豪放派”典范。
词的上阙赏月奇想,下阙则望月怀人,将苏轼“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特点展现地淋漓尽致。
赵志祥老师在讲座中提到的《画鸡》一诗,赵老师就设计了这样的几个小问题:1这首诗一共几句?(4句)每句有几个字? (7个字)2在古诗中,一个字叫“一言”,那么,每句话有五个字的诗就叫(五言),有七个字就叫(七言)。
3一共有四句,每句有五个字的诗就叫“五言绝句”,简称“五绝”。
那么,一共有四句,每句有七个字的就叫(七言绝句或七绝)。
二、体味诗词意象,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古诗词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形简意繁:用最少的文字,表达出最意味深长的情感。
也正是基于此,古诗词教学不能做理解意思,体会情感”这样简单的处理,我们应该让古诗词教学课堂充满灵气。
以“1+x”法构建古诗词教学新模式
以“1+x”法构建古诗词教学新模式作者:郑文庆来源:《江西教育B》2022年第05期古诗词简短精练,教师如果只就文本教文本,容易使教学停留在表面。
古诗词教学和其他文体教学一样,需要教师适时、适量、适度地进行拓展延伸,以解决学生难以理解古诗词的问题。
实践证明,以“1+x”法构建古诗词教学新模式是一条有效路径。
“1+x”古诗词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材中的古诗词为基础,拓展至与教学目标相匹配的课外古诗词的教学新模式。
“1”既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词,又指这首古诗词的典型特征:人文主题、思想情感、语言风格、文体特征、表现手法,等等。
“x”指与这个典型特征相匹配或相反的一个或多个文本;“+”指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1+1,1+2,1+3……教师通过“1+x”古诗词拓展教学,让学生由单篇诗文的学习走向一个主题、一种方法、一位作家、一个流派、一部经典、一家思想、一种文化的学习,从而实现由单篇到多篇,由课内到课外的有机衔接,开阔学生的人文视野,丰富学生的人文积累,提升学生的古诗词审美情趣与鉴赏能力。
一、从背景资料拓展知人论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意、深刻领会词情。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大多是著名诗人、词人的作品,教师教学古诗词时应适时从诗词的背景材料拓展,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又能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具体而言,背景资料包括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等内容,补充的资料也不限于文本,还包括图片、音频、视频资料,等等。
例如,教学《咏鹅》时,笔者向学生介绍了作者骆宾王的生平,听到他7岁就能作诗时,学生纷纷表达了对诗人的钦佩之情,也由此提升了学习古诗的兴趣。
这一做法,可谓是起到“一石二鸟”之效。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诗人常常在特定的环境中有感而发,为后人留下了千古绝唱。
品读一首诗,就是在品读作者一段独特的人生经历。
在教学《泊船瓜洲》这首诗时,笔者让学生了解王安石的生平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学生只有了解了王安石的生活背景、从政经历后,才能在学习中更准确地领悟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读思结合,让语文课堂焕发生机
读思结合,让语文课堂焕发生机在语文课堂中,读思结合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语文素养,还能够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读思结合,顾名思义,是指在阅读的同时思考,将所读内容与自己的经验、知识和观点相结合,形成个人的理解和感悟。
这种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施读思结合:一、交流分享教师可以给学生分配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在阅读后进行交流分享。
在分享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借鉴他人的见解,拓展自己的思路。
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
二、提问引导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例如,一个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是什么?故事情节中的人物性格有何特点?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把所读的内容和自己的经验联系起来,得出自己的结论。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写作练习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些跟所读内容相关的文章和作文。
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所读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把自己的观点表达清楚。
通过写作练习,学生可以灵活运用语言,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课堂讲解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所读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例如图示、课件等,使学生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得到提高。
通过读思结合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语文课堂焕发生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勇于探究、敢于表达,给予充分的表扬和支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性思维,为他们的成长之路打开更大的天空。
古诗词三步曲教学模式感悟
古诗词三步曲教学模式感悟作者:李艳萍李峰来源:《教育》2016年第08期古典诗文博大精深,诵读古诗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笔者认为,进行古诗词教学模式的研究,能够使教师形成新的理念,转变过去古诗教学中重字词解析、轻感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结合当前本校古诗词教育教学现状,通过平时教学古诗探索和尝试,归纳出古诗教学三步曲的教学模式进行古诗词的教学。
古诗词教学三部曲:第一步,字字入心、入情入境,创设诗一般的情境,在朗读中初步感知文本;第二步,丰富想象、历历在目,想象诗词的画面,吟诵中体悟文本;第三步,心灵碰撞、心心相吸,拓展思想内涵,在情感中自我对话,与文本对话。
全面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爱赏古诗。
深刻领悟情感以读为本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教师应在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情况下,有感情地示范朗读诗歌,用声音把学生引入到诗人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也产生要诵读的冲动,这个时候,教师一定要把握时机,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对学生进行诵读的熏陶和感染,积累语言。
笔者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诗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中的“朝”“舍”都是多音字,先引导学生读,在读的基础上思考“朝雨”“客舍”的意思,学生明白后,自然就知道读音了。
利用音画,让孩子们入情入境古诗一般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强的节奏美和音乐美。
一首诗往往就像一幅田园风光图,一幅山水画。
作者选取最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或最有意义的场景,或最典型的感受言志抒情,以启发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领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并从中受到熏陶。
根据这些特点,笔者在教学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力求达到入情入境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所见》时,可先播放一段有特色的乐曲,配上画面,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积极积累相应意境的古诗。
开展古诗词吟诵,让学生会读、会背更多的古诗文,读出诗的情境、诗的味道来,让学生耳朵听到,眼睛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受到熏陶。
联读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联读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而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联读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
联读是指将两首古诗词(句子、段落、篇章)联结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整体,从而达到增强记忆、理解和感悟的效果。
联读的运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下面就来阐述一下联读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首先,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联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古诗词。
每首古诗词都有自己的情感和意境,而联读可以将两首古诗词相互补充、相互照应,形成一个更完整、更丰富的意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词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比如,把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和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联读起来,可以形成一幅包含远古、离别、自然风景等元素的绚丽画卷,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古人的离愁别绪和对自然的热爱。
其次,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联读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深刻的哲理和思想。
中国古代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性思想,而联读可以将两首古诗词中的思想相互对比、相互交融,形成更深层次的思想启示。
以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和唐代李白的《将进酒》为例,前者表现出“正义自在人心”、“法天象地万物皆有灵”的道德观念,后者以饮酒的方式表达了“乐天知命”的人生观,联读两首古诗词,会形成一个关于人生的哲理图谱,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古人的人生哲学。
最后,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联读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联读不仅是两首古诗词的简单组合,更是一种文学创作,一种对文学艺术的探究和表达。
通过联读,学生能够领略到古人的文学艺术,了解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表达,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力和审美情趣。
同时,联读还能够尝试进行词语拼接、构思联想等文学创作,激发学生的文学创造潜力。
综上所述,联读是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
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理解和感悟古诗词,领悟深刻的哲理和思想,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新课标背景下,听说读写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新课标背景下,听说读写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
其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文化自信是指学生对中华文化发自内心的接纳、认同、热爱,更是对中华文化生命力有坚定信心。
古诗词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古人用凝练的语言、优美的文笔、深邃的思想彰显了古诗词的魅力。
品味学习古诗词,不仅能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陶冶他们的思想情操,对他们核心素养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
《新课标》“课程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与鉴赏】第6条要求:诵读诗歌,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以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
可见,古诗词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是很重要的一环。
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是被要求背诵和理解诗词的意思,缺乏对诗词的真正感受和体验。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创新,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听说读写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变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让传统的听说读写法在古诗词教学中发挥效用,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呢?一、听——激发兴趣世界上所有语言的学习都是先从听开始的,因为没有输入就不会有输出。
当然,初中生学习古诗词不能等同于人类初学某种语言,但“听”肯定是上课过程中最重要的动作。
让学生听我们侃侃而谈,听多了学生也会疲累,不妨来点新花样。
在教学《蒹葭》时,进入课堂,我什么也没说,就播放了邓丽君的《在水一方》。
一开始,学生中有小声的议论声。
听着听着,杂音消失了,有的凝神静听,有的翻开书本,有的若有所思。
一遍播完,我又放了一遍。
放第二遍的时候,有学生跟着轻轻地哼唱起来。
在几个同学的带动下,几乎全班同学都加入了唱读的行列。
两遍听完,我顺势引入了《蒹葭》的学习。
那堂课,学生与我都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
我想着怎么样更好地完成课文知识的讲解学习,他们想着理解了诗歌之后可以更好地学唱《在水一方》。
古诗词教学创新方法:创新教学方式
古诗词教学创新方法:创新教学方式古诗词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修养的重要途径。
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和审美水平,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以下是一些通过古诗词教学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修养的方法:1.注重积累:古诗词的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并通过反复朗读、默写等方式来加深记忆。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类整理古诗词,例如按照主题、风格、朝代等分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2.品味语言:古诗词的语言精练、优美,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良好范本。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品味古诗词的语言,分析其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让学生领略古诗词的韵味和美感。
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古诗词的语言风格进行创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理解意境:古诗词的意境深远,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的良好素材。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通过想象、描绘等方式来再现诗中的景象和情感。
同时,教师可以介绍相关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例如意象、象征等,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美学价值。
4.探讨思想: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宝贵资源。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古诗词的思想,分析其主题、情感和价值取向等。
同时,教师可以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和思想底蕴。
5.注重实践:古诗词的教学应该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例如朗诵比赛、诗词创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古诗词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例如写作、演讲等,以便更好地体现语文学习的实用性和人文性。
总之,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修养。
然而要想更好地进行古诗词教学提高学生素养需要对教学方式的创新如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教学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等方式具体如下:1.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教学:在教学中可以融入一些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底蕴例如在讲解《静夜思》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关于月亮的传统意象和象征意义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语文(心得)之“四读”古诗词教学模式
语文论文之“四读”古诗词教学模式乾安实验小学:潘影理论依据及建构理念: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每个年段关于古诗词教学的要求,低年段是“诵读浅近的故事,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中年段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
”高年段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背诵优秀诗文60篇。
”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之一。
根据小学语文中年级古诗教学的目标和自身的教学特点,根据多年来的实践经验,遵循新课程理念,构建了“四读”古诗教学模式。
其流程是:初读读顺文章→复读读通文章→品读读出意境→诵读读中积累。
“初读读顺文章”是学习古诗的前提;“复读读通文章”是学习古诗的关键;“品读读出意境”是学习古诗的途径;“诵读读中积累”是学习古诗的重点。
下面我结合《清平乐村居》的教学简单介绍一下此模式的操作程序:一、初读读顺文章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读一首新诗词的开始,一般出现在让学生自由读的要求中。
因此我范读以后,让学生自由读。
如果有不认识的字,由学生自己借助拼音或小组查字典或词典解决。
在自由读之后,就要以各种形式进行检查读,相机纠正学生的错读字音。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自由或齐读一遍,力求把诗念得字正腔圆。
二、复读读通文章把文章读懂,也就是理解诗意,是学好古诗的关键。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着重训练学生理解古诗的能力,在阅读时划出对诗文不理解的地方并提出疑问来,再通过独立探究形成初步结论。
最后让学习小组在全班交流、评议。
从重点字词到整首诗意的理解都让学生在“自助、互动”中训练,在交流中质疑研讨,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做出结论。
真正做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舞台。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质疑,就是为了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并激发其创造潜能。
三、品读读出意境《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诵读优秀诗文,低年级应该“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中年级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高年级则应“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读思结合 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课堂确实是很好地使用了朗读教 学,小学生也确实是熟练地背诵下了 古 诗 词. 但 美 中 不 足 的 是,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小学生对于古诗词 的 记 忆 其 实 还 是 停 留在机械记忆的基础上,而没能上升 到 理 解 记 忆 的 层 次. 比 如说一提起“诗仙”李白诗歌«黄鹤楼送 孟 浩 然 之 广 陵»,小 学 生们立马就能够流利 地 背 出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惟 见 长 江 天 际流”的名句.但是如果你要问起这两 句 诗 的 妙 处 在 哪 里 的 时候,小学生们往往 就 像 锯 了 嘴 的 葫 芦,说 不 出 个 子 丑 寅 卯 来了.这就证明了我们的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的过 程中重视了学生的 熟 读 成 诵,而 忽 视 了 学 生 的 理 解 感 悟,学 生当然只能死记硬背了.而这些死记硬背下来的东西其实 是没有营养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 进 行 古 诗 词 教 学 的 时
诗词教学的“读”与“思”
诗词教学的“读”与“思”摘要:“读”与“思”是诗词教学中的重点,边读边思才能够把诗词学得透彻。
在素读中思考问题,在诵读中理解文本,在吟诵中感受诗情,有利于借助读的艺术,推动诗词教学。
关键词:诗词教学;素读;诵读;吟诵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已然成为人们的共识。
但诗中有音,音中传情,这往往是我们所忽略的。
诗词的味道三分靠想象,七分靠诵读。
诗词究竟美在哪里,要让学生亲自去读,才能够发现。
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让学生在感受美、体验美的过程中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养,“读”就是感受诗词之美的好方法。
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只有朗读,不断地为学生朗读,也让学生开口大声读,才是润泽儿童精神世界的真正养料”[1]。
但是,“读”的方法有很多,朗读只是其中的一种。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灵活地选择“读”的策略,有助于诗词教学的科学化。
一、在素读中知整体素读就是朴素地读,漫无目的地读。
素读要求学生读顺文本,了解文本大意。
素读不追求准确而深刻的理解,而是通过初读时的感性认识,揣测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与情感[2]。
素读过程中,教师无须对诗词的字句作详细的解释,也无须带学生赏析其中的艺术手法。
只需通过“读”这一动作,让学生的“语感”充分地发挥作用,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情绪饱满地开始学习。
素读是以背诵为目的的阅读。
中国传统教育非常推崇背诵,主张记忆在前,理解在后。
朱熹就曾说过“大抵观书,必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学生通过素读把大量诗词文本装入大脑记忆库中,随时提取,随时学习,使之成为终生的记忆。
素读过程中,口头语言的直觉会向学生的大脑发出信号,暗示学生理解和感受的重点。
善于“读”的学生,在面对文本时就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1]。
例如,语感好的学生在初读杜甫的《春望》时,便能感受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破”“深”“溅”“惊”等字是理解这两句诗的重点,但这些感受还是朦胧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思、写”结合的模式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作者:王凤瑜来源:《课外语文·下》2014年第09期【摘要】如何较好地进行古诗词教学,从而收到满意的效果?我认为,古诗词教学应从三方面予以足够重视和充分实践:在“读”中体验情感;在“思”中加深领悟;在“写”中提升能力。
【关键词】诗歌;诵读;思考;写作【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古代诗词是语言的艺术,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朵奇葩。
它就像一位含蓄高贵的美人,总是以其凝练的语言传递着独特而丰富的情感。
让学生能领悟到它独特的芬芳,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然后渐渐地了解它,和它产生心灵的对话,以至能进行批判性的鉴赏和创新解读,从而形成较强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我们进行古诗词教学的起点也是终极目的。
但在现实的古诗词教学中,这种目的很容易被人忽视。
尤其是一些过于讲究程序化、格式化的教学模式,往往在不自觉中淡化了对美的追求,弱化了古诗词教学应有的功能——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的千古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汲取营养、古为今用。
由于这种弱化,导致了教学目的上的重大偏差,导致了教学效果上的严重削弱,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极为不利。
古诗词教学容易走入三个误区:一用冷漠的逻辑演绎取代学生炽热的情感体验;二用刻板的考试模式遏制学生涌动的审美冲动;三用僵死单一的阐释替换学生多元灵动的解读。
正因为这样,学生也许能熟背每一句话,但很难流露出发自灵魂深处的感动;也许能熟记每一解题步骤,但很难理解情感的酸甜苦辣;也许能熟练地说出每一句话的含义,但却很难拥有创造性的审美经历。
一、在“读”中体验情感《课程标准》中指出:“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有时候,我们的讲解是苍白的,就好像面对着一道美味佳肴,我们首先应该去品尝,感受其带给我们味觉的美好,然后才有可能去关注它的烹制方法、营养成分。
而诵读就是让我们充分品尝“诗词”这份大餐的最好方法,它能实现学习者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体验。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的指导至关重要。
(一)创设情境,走进诗词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是教育界经常的话题,在古诗词诵读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产生“我”即诗人、诗人即“我”的感觉。
如学习杜甫《登高》一课时,正值秋风萧瑟之时,这不正是一个创设情境的契机吗?“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千二百年前的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冽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有一位老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步履蹒跚,跌跌撞撞地朝山上走来……这不正是品味诗句情感的最好的开始吗?良好的情境,需要老师敏锐的观察、精心的设计。
(二)寻觅“重读”,悟出情感所谓“重读”,即在朗诵中加重语气,增大音量,以强调所读内容。
诗句中哪些词语需强调?为什么强调?传统的做法是老师直接把自己认为需重读之处提出来,让学生们照葫芦画瓢。
毫无疑问,这是对学生主体意识和创造力极大的抹杀。
那么,如何让学生自己“悟”呢?这就需要老师设计启发式的问题了。
如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我们可以设计几个层次的问题:a.概括这一句的主要内容。
—描写了秋天长江边的景色;b.景色有什么特点?—悲凉、冷清;c.如何能看出景色的悲凉、冷清呢?—“急”“高”“哀”“清”“飞回”体现出来的。
这三个问题思路清晰,层次推进,也绝无“为难”学生和牵强附会之感。
到了第三个问题,学生便能顿悟:哦,“急”“高”“哀”“清”“飞回”一重读,悲凉的情感就表达出来了。
(三)比较韵脚,体会转变在一些乐府诗和词中,常常通过韵脚的转变来改变情感。
以李白《蜀道难》为例。
第一段用“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领起,以“天”字起韵,至“连”字结束,连压五韵(iαn)。
第一句总写蜀道的高危,突出蜀道的难行,奠定了全诗豪迈狂放的情感基调,接着用四韵八句写了蜀道的来历;然后换韵,以“川”字起韵,至“叹”字结束,连压四韵(uαn/αn),写蜀道的难行。
一般说来,韵字开口度越大,越容易表现昂扬之情,韵字开口度小、音阻大的易于表现凄婉之意;平声韵合于慷慨之意,仄声韵(含入声)合于悲抑之情。
我们看到,这一段所压韵脚不单开口度较大,而且都是平声韵,所以要读出豪迈狂放之意、昂扬激越之情。
在诵读教学中,这样的“点”很重要。
学生一旦用转韵的规律找到这样的“点”,便能拥有一份成就感,对诗词的投入便又自然多了一分,前后部分的诵读自然也能更有意识地表现出感情的变化了。
这样的“奖励”正是学生自己给自己的。
二、在“思”中加深领悟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
”早在20世纪40年代,罗农父先生在《国文教学经验谈》中指出:“只能了解,不能欣赏,那么读人家的作品,就只能懂得它的意义,还不能辨出它的风格的高卑和雅俗;自己写起来,也只能做到通的一步,还不能做到好的一步。
”如果说“读”是走进文学作品的一个起点的话,那么“思”就是“荡开来”的一个关键步骤。
能否在色彩绚丽的花儿中看见五颜六色的美,“思考”是加深领悟的原动力。
按照张炳隅先生的说法,在文学鉴赏过程中,“思考”指的是“思考”过程中接受美感的审美活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此一层面的工作可简言为“对话”。
如何构建富有张力的课堂空间,引领学生在学习中完成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流?三种对话必不可少。
(一)构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诗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因此,教学过程最首要的是让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收集处理信息,建构意义。
而诗歌教学应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读课文,通过对话,进而领会课文内涵。
如在教学《蝶恋花》一诗时,我提出:“明月不谙离别苦”这里为什么写“明月”而不是“残月”呢?于无疑处点疑,组织学生讨论,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的时候,好多同学都抓住了“不谙”这个关键词,正是因为“明月”明亮、饱满,它才不会明白离别的悲凉和伤感。
因此,适时、巧妙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情感,让学生和文本再一次的“亲密接触”,会大大深化阅读体验,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也会更加透彻。
(二)构建老师和学生的对话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对话最为重要,它不仅能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会带动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让课堂在动态美中生成。
而现实中,很多无效提问不仅会框定学生的思维,有时也会让学生无所适从。
如一位教师在讲《声声慢》时发问:“词人为什么寻觅?她丢失了什么?”“丈夫!”一位同学的大声抢答让教室里哗然一片。
很显然这样的提问所引起的不假思索的回答破坏了整首诗的意境,也破坏了学习氛围。
所以,想让课堂真正成为对话的场所,就要让课堂对话具有挑战性。
只有富有挑战性的话题,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如在教学《渔歌子》这首词时,我提出:“这个钓鱼的老者在斜风细雨中为什么不回家?”(学生合作交流)师:同学们讨论结果怎么样?这位老者为什么“不须归”?生:因为这里的景色太美了,所以他不想回家。
师:是啊,这里的景色太美了,坐在小船上垂钓老者看到了——生:西塞山前白鹭飞,师:看到了——生:桃花流水鳜鱼肥,师:看到了——生:斜风细雨。
师:如此迷人的景色,怪不得他不想回家。
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吗?生:因为他看到了河里的鳜鱼太肥美了,他想多钓一些回家,而且他还准备了箬笠和蓑衣,下雨天他也用不着急着回家。
新的课程期待老师的角色转换成导演,组织课堂教学,提示学生演好自己的角色,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
老师不是放音机,学生也不是答录机。
老师不是解惑人,而是摆渡人。
构建好师生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批判、学会表达。
(三)构建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每个人都以自己不同方式去建构对新事物的理解。
因此,学生对文本意义思想感情的多元性必然会引起学生间认知经验、情感、智慧、灵性的碰撞,形成“矛盾”。
让他们对话,让感性的同学尽情讲理,让感性的同学痛快的描绘。
例如在教读《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诗时,学生就对结尾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的诗人情感产生了争论。
有的认为这是一种旷达的人生观,有的认为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
双方各执一词,据理力争。
在“激烈”的“对话”中不仅认识到了一个血肉丰满的诗人形象,也完成了作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解读。
一个鸡蛋从外部打开是食物,从内部打开是生命。
而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无疑是年轻的心灵所进行的一次次关于文本体悟、关于生命体验的对话,哪怕幼稚也无关紧要,他们定会慢慢成长,走向成熟。
教育不是知者带动无知,而是师生共同追求真理,对话是发现真理、展示与把握意义的过程。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对话才有创新。
只有在对话中,在理解中,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完整精神境遇的整合与共享中,才能超越功利性教育,才能扎根于人的生活境遇,追寻人生的意义,使精神获得有价值的生长,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在“写”中提升能力如果说前面的两个阶段算是“入得去”的话,那么这个过程就是“走得出”了,在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要经历由感悟、思考,到深入思考,甚至到研究、批判的变化,以思维促写作,用文字来表达情思。
(一)艺术改写,锤炼语言如在教《雨霖铃》时,让学生将诗歌改写成散文,用散文的笔法描绘诗歌所描写的优美意境,演绎诗歌的情感。
教《邶风·静女》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在原诗基础上加以创新,把《邶风·静女》改写成白话诗或小故事,然后发表在班级博客上,全班一起分享几十个不同版本的爱情故事,有至纯唯美的爱情故事,也有故事新编搞笑版的爱情故事。
(二)多角探究,质疑批判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提炼出“自由探究”的小话题:美在动静结合,美在选词炼句,美在语言的豪迈,美在情感的奔放,美在侧面烘托,美在视点变化……在教李商隐的《锦瑟》时,可以让学生就诗歌的主旨展开探究,你倾向于“爱情悼亡”和“自伤身世”哪种说法呢?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三)横纵联系,对比激趣如在教完柳永的《雨霖铃》和晏殊的《蝶恋花》之后,我引导学生比较两首离别词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教完李清照的《声声慢》,引导学生阅读李清照少女时代的作品,例如《如梦令》《一剪梅》等,让学生自主比较不同时期的诗歌风格特点。
(四)巧用诗词,连缀美文作文中适当引用古诗词,会使文章语句意蕴十足,文采飞扬,既能体现考生的文化底蕴和作文潜能,也能体现考生炼字达意的能力。
因此,教学中尝试着让学生将不同诗歌中的内容和情感大致一致的诗句放在一起表达一个话题,不失是一个有效的训练。
如高考作文《打一场母语保卫战》开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