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圩归来啊哩哩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案例与分析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案例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a42af57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3c.png)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案例与分析【摘要】《赶圩归来啊哩哩》是一首经典的民歌,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从背景介绍着手,分析了该歌曲的文本内容,探讨了在教学中如何利用这首歌曲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通过教学案例分析,指出了教学方法和实践效果,并总结了在教学过程中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对这首民歌的深入解读和教学实践的呈现,本文希望能为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运用民歌这一传统文化资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
【关键词】赶圩归来啊哩哩, 教学案例, 文本内容分析, 教学方法探讨, 案例实践效果, 影响与启示, 总结与展望, 背景介绍.1. 引言1.1 背景介绍《赶圩归来啊哩哩》是一首经典的民间歌曲,流传于中国广东和福建地区的农村。
这首歌曲描述了农民在赶集的路上欢乐畅怀的场景,充满了乡音乡情和朴实的乡土气息。
在农村赶集是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也是人们交流感情、买卖物品的重要场所。
歌曲以朴实的语言和明快的旋律赢得了广大听众的喜爱,成为了中国乡村音乐的经典之作。
通过学习和教学《赶圩归来啊哩哩》,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乡村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感受农民的朴实生活和乡村的独特氛围。
这首歌曲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培养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
通过教学《赶圩归来啊哩哩》,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和民俗的兴趣,促进他们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深入研究和教学《赶圩归来啊哩哩》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文化价值。
2. 正文2.1 文本内容分析《赶圩归来啊哩哩》是一首流传于民间的民歌,歌词朴实质朴,富有乡土气息。
整首歌曲围绕着赶圩的场景展开,描述了农民在平凡的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和奋斗。
歌曲中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劳动的意义,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歌曲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赶圩的场景,让人仿佛置身感受到了清晨的寂静和忙碌。
歌词中对农民的生活状态进行了深刻的刻画,揭示了他们在艰苦条件下努力生存的坚强和执着。
赶圩归来啊哩哩
![赶圩归来啊哩哩](https://img.taocdn.com/s3/m/f8368c32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56.png)
赶圩归来啊哩哩“赶圩归来啊哩哩”,常被用来描述在中国农村的一个特殊的日子——“圩日”。
圩日是指农村集市日,每周或每两周举办一次,摊主们将自家的土特产、农产品带到集市上出售。
圩日对于农民们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日子,他们可以在这里交流,兑换商品和遇见久未见的朋友。
而“赶圩归来啊哩哩”这句话则常常用来描述圩日的场景,它饱含着对家乡和乡亲的思念和怀念。
“赶圩归来啊哩哩”这个词语来源于藏语,字面意思是“来到这里、就在这里、如此的欢乐!”它向人们传达了一种欢乐、畅快的情感,也寓意着对家园、家乡的眷恋和热爱。
在农村,圩日是一个家家户户都会参加的盛大活动。
早上,许多农民早早地起床准备自己的物品,有的准备了砍柴搭建摊位,有的准备了秤、纸巾和计算器,准备与买家谈判价格。
所有人都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希望能够有个好的收成。
在摆摊的过程中,农民们会用讲故事和唱歌来打发时间,还会和旧识们互相询问家庭近况,这样一来,这个小小的集市就变成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
然而,除了传统的确切含义,“赶圩归来啊哩哩”也表达了一种家乡情怀和思乡之情。
许多年轻人到外地打工、上学、谋生,每次回到家乡,都会感慨万千。
在这个家乡,他们得到了自然景色的奇观、乡间人民的淳朴、以及所有开心忧伤的记忆。
他们总是在心中默默地祈祷,希望能够更长久地保持这份珍贵的情感,这份与故乡的情感和谐统一。
我从小在一座小山村长大,每次圩日,我都很激动。
从小我喜欢去集市,因为可以看到很多各式各样的农产品,还可以品尝到那些新鲜的果蔬。
即使是在大城市,我也有点家乡思乡,更何况在村里呢?每次看到学走路的小孩子,我就会想起小时候,与乡亲们一同去上课的情形;每次看到大家齐聚在集市上,我又会想起一家人开心地喝茶、吃点心的情形。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家,爱着我的家乡,每次回到家乡都会让我感到格外的惬意。
最近几年,虽然农村集市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已经逐渐被淘汰,但圩日依旧是农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而“赶圩归来啊哩哩”这句话,也仍然闪耀着那份家乡情怀的光芒。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案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0ace75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0c.png)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赶圩归来啊哩哩》是一首富有民族特色的歌曲,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我国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了解瑶族的文化背景,学会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并能够用欢快的情绪演唱。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会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难点:瑶族语言的发音及节奏的把握。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歌曲解析介绍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的背景、结构、节奏和旋律特点。
2.2 瑶族文化介绍讲解瑶族的历史、风俗习惯、音乐特点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聆听法让学生多次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风格和情绪。
3.2 示范法教师用示范的方式教授歌曲,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和节奏。
3.3 互动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组练习,加强团队合作意识。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通过图片和视频介绍瑶族文化和《赶圩归来啊哩哩》的背景。
4.2 学唱歌曲a. 教唱歌曲的第一段,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旋律和节奏。
b. 分组练习,加强团队合作。
c. 教授瑶族语言的发音,帮助学生更好地演唱歌曲。
4.3 歌曲解析讲解歌曲的结构、旋律特点和瑶族文化的内涵。
第五章:课堂巩固与拓展5.1 课堂巩固让学生分组演唱歌曲,检查学习效果。
5.2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瑶族文化知识竞赛,增强对瑶族文化的了解。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目标评价学生对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的掌握程度,以及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6.2 评价方法通过小组表演、个体演唱和知识竞赛等方式进行评价。
6.3 评价内容a. 学生对歌曲的音准、节奏和瑶族语言发音的准确性。
b. 学生对瑶族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c.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第七章:教学资源7.1 教学材料准备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的乐谱、音响设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7.2 辅助材料收集瑶族文化的图片、视频、图书等资料。
2024年《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反思
![2024年《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c07b866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da.png)
2024年《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反思2024年《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反思1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是彝族民歌。
它是一首具有浓郁的西部地区民族风格的歌曲。
学生对于节奏欢快的歌曲学唱起来都是较快,但前面的内容讲解过多而歌曲的教唱相对就少了些。
(四分音符节奏、二分音符节奏、八分音符节奏,再学习十六分音符节奏、前十六分音符节奏、后十六分音符节奏要重点教学)。
按照我的教学计划是学生三节课要能较完整的进行演唱的。
但合唱教学生不配合效果不明显,有很多学生唱的歌词含糊不清或音高不明确。
反思如下:1、应把以前的内容和歌词联系在一起复习,如十六分音符节奏练习时加上歌词[日落西山啊哩哩]。
前十六分音符节奏练习加上歌词[欢欢喜喜]。
这样既能巩固对以前学习过知识的印象,又能更快更好的掌握新的知识2、《赶圩归来啊哩哩》出现了大量的一字多音。
让学生默看歌词听歌曲旋律,教师再试唱一字多音的地方让学生感受,让学生体会一个字多个音怎样唱的。
3、语言缺少准确性,歌曲整体旋律跳跃性不强。
4、抢拍现象较严重,注意提醒学生看指挥手势,及时跟指挥进行交流。
5、高音区有一定的难度,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教学生正确的发声方法,让学生轻声演唱高音区。
教学是包括教和学不断延长的过程,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多听多看从中学习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2024年《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反思2《赶圩归来啊哩哩》是一堂典型的歌唱课。
这样的课设计较为简单,把主要的教学重点放在歌唱的兴趣激发以及良好歌唱习惯的培养上。
以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为主要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走进少数民族之一的彝族,感受彝族的民族音乐特色及风土人情。
这节课在轻松与欢快的氛围中完成,那欢快、热情的歌曲旋律始终环绕在我和所有孩子们的耳边。
课堂上,我很孩子们一起唱啊、跳啊、聆听音乐,希望用自身的魅力去感染、引导每一个学生。
孩子们也学得非常投入,似乎真的走进了彝族村寨,成了彝族姑娘。
课后,我也对这节课进行了以下反思:1、以音乐为主线,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课堂伊始,以欣赏音乐为主,营造民族音乐的情境中,引导学生从各段音乐中感受个民族不同的艺术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行学习。
五年级《赶圩归来阿哩哩》教学设计(反思)
![五年级《赶圩归来阿哩哩》教学设计(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5f77110581b6bd97f19ea32.png)
五年级音乐《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设计顾茜课标分析:根据新课标理念和大纲要求,注意培养学生的演唱技能和音乐鉴赏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我国民族音乐,落实德育教育。
教材简析:本首歌曲选自义务教育人音版小学音乐教科书五年级第九册,本首歌曲具有浓郁的西南地区民族风格的歌曲。
4/4拍,羽调式,二段体结构。
曲调采用了彝族民歌的音调为素材,旋律流畅明快、活泼,歌曲生动地描绘了彝族农家姑娘在赶集归来的路上,嬉戏欢笑、愉快歌唱的欢乐场面。
歌曲以节奏贯穿蜷曲,衬词“啊哩哩”不仅增强了歌曲的民族风格特点,而且使歌曲的情绪表达更为热烈。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乐于思考、善于学习,学习音乐积极性挺高,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音乐技巧掌握和识谱等方面都会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民歌,由于接触的少,学生可能会不大了解,所以我就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他们好好的感受彝族的音乐风格,体验彝族人们的幸福生活,彝族的民族文化。
同时也能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和创造能力,最后再通过让学生感受和改编多种不同风格的《赶圩归来啊哩哩》,拓展他们的音乐文化视野。
设计理念: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丰富情感体验。
”音乐教学总目标,结合本首歌曲的特点,本节课我设计了直观感受、激趣引入,学唱歌曲、体验情感,创编节奏、注重实践,拓展延伸、多元感受,表演歌曲、释放情感等五个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1、学习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能用活泼、亲切、富有弹性的声音和欢快、喜悦的情绪,多形式的演唱歌曲。
2、感受彝族音乐风格,学习简单彝族舞步,体验彝族风俗人情,增进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
3、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民歌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1、歌曲学唱2、感受彝族音乐风格,拓宽民族文化视野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走进彝家看一看(了解彝族风情民俗文化)1、欣赏《爱我中华》师:对呀,56个民族56枝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在中华妈妈的怀抱里,每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风俗,每个民族的歌舞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案例与分析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案例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5553069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66.png)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案例与分析赶圩归来啊哩哩”是一首经典的苗族民歌,以描绘苗族少年少女在集市上归来的场景为主题,歌词简洁明了,曲调优美动人,催人奋发向上。
本教学案例以第一课时《奔向集市》为例,分析该歌曲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等。
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对苗族音乐文化的兴趣,了解苗族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2.通过学习苗族民歌,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高对音乐节奏、旋律的感知能力。
3.通过学唱苗族民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集体凝聚力。
二、教学重点1.学会朗朗上口的歌曲旋律。
2.了解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1.理解苗族民歌的特点和情感表达。
2.掌握苗族语言的发音和歌词的韵律。
四、教学方法1.情感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听歌赏析,感受音乐的美妙和节奏的变化。
3.师生合唱,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4.分组演唱,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情感导入教师可以通过介绍苗族的特色和川陕苗族的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学习苗族民歌的兴趣。
2.听歌赏析教师放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给学生听,注意帮助学生理解歌词的意思,感受歌曲的节奏和旋律变化。
3.分析歌曲的文化内涵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歌曲的主题、背景和意义,解释苗族语言的含义,增加学生对苗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4.教唱歌曲教师逐字逐句教唱歌曲,并与学生一起反复练习。
5.师生合唱教师分段领唱,学生跟随合唱,注意掌握节奏和声部的变化。
6.分组演唱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演唱一段歌词,通过小组合作演唱歌曲。
7.合唱表演各小组合起来演唱歌曲的完整版,展示给全班。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苗族音乐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苗族民歌的特点和情感表达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学生们在师生合唱和小组合作演唱中,培养了音乐表现力和合作意识,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但同时也发现,苗族语言的发音和韵律对于汉族学生来说较难掌握,需要后续练习和指导。
赶圩归来啊哩哩说课稿
![赶圩归来啊哩哩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6ec21c2e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16.png)
赶圩归来啊哩哩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赶圩归来啊哩哩》是一首具有浓郁彝族风格的歌曲,旋律欢快流畅,节奏鲜明,生动地描绘了彝族姑娘赶圩归来时欢乐的心情和场景。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演唱歌曲,把握歌曲的节奏、旋律特点,并能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演唱、分析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准确演唱歌曲,把握歌曲的欢快节奏和彝族风格特点。
(2)教学难点:理解歌曲中的彝族音乐元素,如装饰音、滑音等,并能准确表现出来。
二、说教法1、聆听法让学生通过反复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情感。
2、示范法教师通过范唱,为学生展示正确的演唱方法和技巧。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歌曲的特点和表现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三、说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歌曲,了解歌曲的背景和基本信息。
2、合作学习法分组练习演唱,互相倾听、评价,共同提高演唱水平。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一段彝族风情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彝族的文化和特色。
(2)提问学生对彝族的了解,引出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2、初听歌曲(1)让学生完整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和节奏。
(2)提问学生对歌曲的初步感受,如欢快、活泼等。
3、学唱歌曲(1)教师范唱歌曲,学生轻声跟唱。
(2)逐句教唱歌曲,重点讲解难点部分,如装饰音、滑音等。
(3)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教师巡视指导。
4、歌曲处理(1)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情感表达,如欢快、喜悦的心情。
(2)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力度、速度演唱歌曲,体会不同的效果。
5、拓展延伸(1)介绍彝族的其他音乐和文化,如彝族的舞蹈、乐器等。
(2)让学生尝试用简单的彝族舞蹈动作来表现歌曲。
6、课堂总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如歌曲的演唱技巧、彝族音乐特点等。
第二单元第三课时《赶圩归来啊哩哩》教案
![第二单元第三课时《赶圩归来啊哩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7197d0a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3e.png)
4.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本节课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通过讲解、示范、练习、互动等形式,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的相关知识,提高音乐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第二单元第三课时《赶圩归来啊哩哩》教案,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歌曲的旋律跳动和节奏型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示范和分解练习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歌曲演唱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处理旋律跳动、如何表达歌曲情感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合唱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在合唱中协调各个声部。
(2)节奏型的掌握:歌曲中的切分音、附点音符等节奏型对学生来说也是难点,需要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
-运用身体动作、打击乐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掌握节奏;
-创设有趣的游戏,如“节奏接龙”,提高学生对节奏型的敏感度和熟练度。
(3)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民族音乐元素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需要教师耐心讲解和示范,使学生能够在演唱中灵活运用;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的基本概念。这是一首具有民族特色的合唱歌曲,它融合了丰富的音乐元素和独特的节奏。学习这首下来,我们通过聆听和分析歌曲,了解其节奏、旋律和歌词的特点。这将帮助我们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赶圩归来啊哩哩
![赶圩归来啊哩哩](https://img.taocdn.com/s3/m/b3cee4d880eb6294dd886ced.png)
我们国家有多少个民族? 56个
猜 一 猜 : 这 是 哪 个 民 族 ?
彝族
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呢?
彝族
彝 族 服 饰
彝族乐器:月琴
音色清脆明亮
彝族的舞蹈
彝族节日:火把节
彝族具有悠丽历史和古老文化,在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数中居第五位, 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历法;彝族音乐富有特色,舞蹈多不歌唱 相伴。传统巟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 ,颇富民族特 色。彝族的服饰十分精美,花包头是姑娘服饰重要组成部分,为心灵手 巡的姑娘亲手制成,长约3米,宽约0.17 米,一条黑布作底,上面绣有 数条彩色图纹,花色图纹的优劣,标志着姑娘的智慧和才能,因此花包 头的制作十分精致美丽,每逢喜庆、赶圩、外出,姑娘们都要带上美丽 的花包头穿上崭新的民族服饰。凉山彝族男子喜欢披“擦尔瓦”,擦尔 瓦是用羊毛织成的披衫做巟十分考究,有白、灰、青等色,制作一条擦 尔瓦,往往要用几个月时间。彝族小伙子的擦尔瓦一年到头丌离身,白 天御风寒,夜晚当被盖,堪称凉山彝家服饰象征。 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在彝族地区,最隆重的节日是火把节,一 般在农历六日二十四日前后几天丼行,贵州彝族则在农历六月初六巠右 迚行。 现在火把节的内容十分丰富,有斗牛、摔跤、跑马、选美、对歌、 舞蹈、射箭、等各种娱乐性活动,到夜晚,人们点上火把,火把行列从 村头照到田野,人们围着熊熊燃烧的火堆,尽情歌舞,曾有古诗这样描 绘火把节之夜的美景:“云披红日恰含山,列炬参差竟往还,万朵莲花 开海市,一天星斗下人间。
彝族的火把节被誉为 “东方狂欢节”
《赶圩归来啊哩哩》 赶圩(xu)是什么意思? 彝族方言 赶集的意思
人音版音乐五上《赶圩归来啊哩哩》教案
![人音版音乐五上《赶圩归来啊哩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fbc402d02020740be1e9bcf.png)
人音版音乐五上《赶圩归来啊哩哩》教案南沙河镇中心小学王静教学内容:1、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的教学;2、波音、上滑音的理解与模仿;3、为歌曲进行打击乐器的伴奏;4、学习简单的舞步为歌曲伴舞。
教学目标:1、能用轻松愉悦的声音完整得演唱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2、唱好歌曲中的上滑音与下滑音,并理解波音记号。
3、能用简单的打击乐器位歌曲进行伴奏。
4、能用简单的舞步为歌曲伴舞。
教学重点: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学唱。
教学难点:波音记号的掌握,“阿哩哩”的音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打击乐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同学们会唱的可以跟着唱,也可以随着歌曲做动作。
2.一首激情四射的歌曲唱得我们心潮起伏。
同学们,刚才歌曲唱到“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朵花”指的是什么?(生答)是的,我们国家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风俗。
每个民族的歌舞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二、初听范唱: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民族风格浓郁的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出示课题)这首歌究竟是哪个民族的呢?答案就在歌曲当中。
同学们可要仔细听好啰(播放歌曲)现在,大家知道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了吗?对,彝族。
唉?你知道赶圩是什么意思?赶圩就是我们这儿说的赶集。
2、简介彝族(播放图片),下面老师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彝家山寨,去感受彝族的风土人情。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
彝族人世世代代在高山河谷间辛勤的劳作,繁衍生息。
神奇秀美而广袤丰饶的土地养育了一代代的彝族人,也孕育出彝族人悠远的历史和朴素而多彩的民族文化。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每逢节日、庆丰收或办喜事,人们就穿上节日的盛装,聚在一起,唱啊,跳呀。
参加者从几十人到几百人不等,气氛非常热烈。
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
在彝族地区,最隆重的节日是火把节,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当夜幕降临,彝家村寨男女老少手持火把在山坡田野欢呼,祈求五谷丰登,生活幸福。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案例与分析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案例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bce8825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05.png)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案例与分析《赶圩归来啊哩哩》是一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歌,描述了农民赶集的喜悦和欢乐。
本教学案例旨在通过对这首民歌的教学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和欣赏传统的民间音乐,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音乐素养。
一、教学目标:1. 了解《赶圩归来啊哩哩》这首民歌的背景和意义。
2. 学习歌曲的歌词和曲调,并正确演唱。
3. 体验并欣赏传统的民间音乐,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歌曲的歌词和曲调的学习与演唱。
2. 传统民间音乐的欣赏和分析。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播放《赶圩归来啊哩哩》这首歌曲的录音,引起学生对民间音乐的兴趣。
2. 学习歌曲的背景和意义:了解这首民歌是描绘农民赶集的喜悦和欢乐,歌颂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
3. 学习歌词和曲调:(1) 分发歌词:让学生阅读歌词,理解其中的意义。
(2) 教唱歌曲:老师逐句教唱歌词,并让学生跟着学唱。
(3) 整合歌曲:逐句唱,逐段整合,最后整合全部曲调。
(4) 学唱完成后,加入动作:将歌曲配上相应的手部动作和舞蹈动作,复习并巩固所学的歌词和曲调。
4. 欣赏传统民间音乐:让学生欣赏其他传统民间音乐作品,如《茉莉花》、《千年之恋》等,分析其音乐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的鉴赏力。
5. 提供创作机会:邀请学生进行展示,自由演唱《赶圩归来啊哩哩》或创作自己的版本,并鼓励他们能在演唱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想法和创意。
四、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学唱歌曲的过程进行形式性评价,评估学生对歌词和曲调的学习和掌握情况。
2. 鼓励学生进行演唱和创作,评估学生演唱和创作的表达能力和创意。
五、教学延伸:1. 学生可自行搜索《赶圩归来啊哩哩》的背景和意义,将其整理成报告或演讲稿,进行课堂展示。
2. 组织学生参加学校音乐比赛或文艺汇演,展示他们对《赶圩归来啊哩哩》的演唱和创作。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案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75801d9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f7.png)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中国传统圩市的文化氛围,感受圩市的繁华与热闹。
2. 通过学习《赶圩归来啊哩哩》这首歌曲,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提高音乐素养。
3. 学会用激昂、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体会歌曲中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会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的歌词和旋律,能够用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演唱。
2.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快速跳跃音和装饰音的准确演唱。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乐谱,录音机、音响等播放设备。
2. 教学环境:音乐教室,室内布置简洁,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圩市的起源和发展,以及《赶圩归来啊哩哩》这首歌曲的背景。
2. 学唱歌曲:a.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歌词,注意发音和语调。
b. 教师弹奏钢琴,学生跟唱,注意音准和节奏。
c. 分句教唱,重点讲解快速跳跃音和装饰音的演唱方法。
3. 练习:a.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练习,加强合唱效果。
b. 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
4. 演唱展示:学生分组演唱,展示学习成果。
5. 总结:教师点评学生演唱,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赶圩归来啊哩哩》这首歌曲,学生了解了圩市文化,提高了音乐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提高集体演唱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的歌词和旋律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在演唱过程中的音准、节奏和合唱能力。
3. 评价学生对圩市文化的了解和认同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圩市,让学生亲身体验圩市的繁华与热闹。
2. 邀请当地艺术家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圩市文化。
3. 开展圩市主题的艺术创作活动,如绘画、摄影等,让学生用艺术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圩市的感悟。
八、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学生的安全,组织学生参观圩市时要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案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a02f737e21af45b207a807.png)
赶圩归来啊哩哩目标:1. 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2. 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3、学会用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并感受彝族民族音调的风格。
教学内容:1、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2、聆听《丰收锣鼓》教学重点: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歌!二、表演《赶圩归来啊哩哩》1、.解题:“赶圩”,在彝族地区就是赶集,“啊哩哩”是衬词,是当地人民常用的衬词,表示很高兴的心情。
因此歌名的意思就是——赶集回来很高兴。
2、聆听范唱(感受彝族民族音调的风格及姑娘们边唱边跳的欢乐情绪)。
说出歌曲在歌唱什么?怎样的情绪?集体朗诵一遍歌词。
3、放慢速度学唱歌曲旋律4、加进歌词,用歌曲应有的情绪演唱歌曲。
5、排练打击乐与人声,然后再加上音高乐器为歌曲伴奏。
6、完整的表演。
唱、跳、奏合一,各人发挥其特长,合作和谐,表演好《赶圩归来啊哩哩》,表现彝族同胞的农家乐。
三、聆听《丰收锣鼓》1.导入:人们在喜庆的日子里,往往要敲锣打鼓来庆贺。
中国的锣鼓经世界闻名,非常有中国特色。
中国管弦乐器也有别于西洋管弦乐器。
2.欣赏乐曲第一部分。
设问: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一个场面?你从音乐声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绪?3.欣赏乐曲第二部分。
设问: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对比,情绪上有什么变化?4.聆听全曲。
(1)看着书上的谱例,随着音乐的发展,举手指出、示意是第几段?(2)合着音乐的速度和情绪,作模仿该段主要乐器的演奏动作。
(3)出示相应的民族管弦乐队的图片,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模仿演奏的动作,三结合立体的欣赏全曲,把学生的听觉、视觉、动觉想像都充分调动起来,投入到音乐中去。
5.师生交流(有时间可允许再复听一次)。
6.小结:丰收的喜悦场面是非常热烈的。
感受从丰收中获得劳动成果的欢乐。
四、主题创作活动1.围绕着“欢庆”的主题自由命题,创作一段音响(音乐)。
2.课前提出创作要求,如大家自带些自制的乐器等。
六年级音乐《赶圩归来啊哩哩》教案
![六年级音乐《赶圩归来啊哩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9773b2549649b6649d747ed.png)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是一首具有浓郁的西南地区民族风格的歌曲,乐曲体裁为二段体,曲调采用了彝族民歌的音调素材,旋律流畅明快,活泼,歌曲生动地描绘了彝族农家姑娘在赶圩归来的路上,嘻戏欢笑、愉快歌唱的欢乐场面。
衬词“啊哩哩〞不仅增强了歌曲的民族风格特点,而且使歌曲的情绪表达更为热烈。
教学目标:1、能用欢快活泼、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感受歌曲欢乐、活泼的情绪。
2、感受歌曲浓郁的彝族风格,体会彝家姑娘热爱生活,赶圩归来时的愉悦心情。
3、能用不同的演唱形式以及简单的肢体动作表现歌曲。
教学重难点:用欢乐的情绪和欢快活泼、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用简单的肢体动作表现歌曲。
教具:多媒体课件、钢琴、小打击乐器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师〔范唱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的心情特别好,忍不住想要跟大家分享一首歌曲,请大家一起来听〔师范唱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引子局部〕生:聆听,感受〔二〕、发声练习师:这首歌曲的名字叫做《赶圩归来啊哩哩》,是一首少数民族的歌曲〔出示课题,板书XU,DU读课题〕,下面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唱两句,感受一下。
生:随师做发声练习〔啊哩哩:6 6 /6-6-〕二、新课学习〔一〕、通过视频聆听歌曲师:其实刚刚我们所唱的还只是这首歌曲的引子局部,下面我们接着跟随视频来聆听这首民族风格浓郁的歌曲究竟是哪个少数民族的呢?请在歌曲中寻找答案。
〔播放视频〕生:聆听、答复〔彝族〕〔贴卡纸〕(二)、走进彝族1、介绍彝族2、彝族服饰〔图片〕3、火把节〔视频〕师:通过刚刚的视频,相信同学们一定感受到了彝族人民的热情和奔放,也很想唱起他们的歌吧?〔三〕、学唱歌曲1、听歌曲范唱:思考歌曲的速度、情绪是怎样的?生:随师边拍手边聆听感受后答复〔稍快;情绪欢快、活泼〕2、猜一猜“赶圩〞是什么意思?生:思考答复〔赶集〕师:赶圩,在彝族地区就是赶集,广西壮族至今还保存着盛装赶圩的习俗,成千上万的人聚在一起欢歌笑语,场面非常壮观。
第2课《赶圩归来啊哩哩》教案
![第2课《赶圩归来啊哩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4d11887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ed.png)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赶圩归来啊哩哩》,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表现力,提高学生对音乐旋律、节奏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确保课堂教学效果的达成。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第2课《赶圩归来啊哩哩》。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参加过节日庆典或者民族活动时,有没有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欢乐气氛?”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民族音乐的魅力。
-学会使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教师需指导学生掌握打击乐器的使用方法和伴奏节奏,使学生能够在集体演奏中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
-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欢乐氛围和民族特色,增强对我国民族音乐的认识。教师应通过讲解歌曲背景,让学生体验和感知歌曲所传递的情感。
2.教学难点
-歌曲节奏的掌握: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某些复杂的节奏可能难以把握。例如,歌曲中的切分音、附点音符等,教师需要通过拍手、敲击乐器等方式,帮助学生感知并掌握这些节奏。
4.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民族音乐的应用展开讨论,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想法。但在讨论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的思考深度不够,容易停留在表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深度。
5.总结回顾环节,学生们对民族音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仍有个别学生表示对某些知识点掌握不牢。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初中音乐八年级(上)第三单元《赶圩归来啊哩哩》教案
![初中音乐八年级(上)第三单元《赶圩归来啊哩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773efe9c850ad02df804173.png)
初中音乐八年级(上)第三单元《赶圩归来啊哩哩》教案南京武家嘴实验学校史芸一、教学内容分析: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是一首具有浓郁的西南地区民族风格的歌曲。
四四拍,羽调式,二段体结构。
歌曲旋律流畅、明快、活泼,生动地描绘了彝家姑娘在赶集归来的路上,嬉戏欢笑、愉快歌唱的欢乐场面。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用明快、活泼、生动的语气及情感演唱好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通过各种活动形式提高对歌曲音乐的表现、创造及感受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内合作,互助等学习方法和过程,让学生较好的学习歌曲及完成学习任务,并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彝族音乐和彝族歌舞明快活泼的风格,体验彝族歌舞带来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音乐活动中陶冶其情操。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小组内合作、互助等学习方法,能用明快、活泼、生动的语气及情感演唱好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难点:体验彝族音乐和彝族歌舞明快活泼的风格,创编动作进行表演,体验彝族歌舞带来的乐趣。
四、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电子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中国好声音》选手吉克隽逸的歌曲《I feel good》引子部分,利用前面的彝族山歌部分导入本课。
幻灯片出示问题:这是什么节目?歌者是谁?她属于什么少数民族?以此导入本课。
二、内容新授1. 出示幻灯片,用中国地图来表明西南地区的具体地理位置,以及它所囊括的省份,包含的主要少数民族。
我们国家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风情,每个民族的歌舞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2.老师和带大家一起走进彝家山寨,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
彝族人世世代代在高山河谷间辛勤的劳作,繁衍生息。
神奇秀美而广袤富饶的土地养育了一代代的彝族人,也孕育出彝族人悠远的历史和朴素而多彩的民族文化。
“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
在彝族地区,最隆重的节日就是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男女老少手持火把在山坡田野欢呼,祈求五谷丰登,生活幸福。
村寨踏歌《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设计
![村寨踏歌《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2a66c36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9f.png)
村寨踏歌《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赶圩归来啊哩哩》是一首广西壮族民歌,是壮族人民在劳作和生活中创作并传承下来的优秀民间艺术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生活情感。
这首歌曲以朴实、真挚的语言表达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旋律朴实优美,歌词真实感人,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情。
教学这首歌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培养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赶圩归来啊哩哩》,学生能够了解广西壮族民歌的特点和文化内涵,掌握歌曲的基本曲调和歌词意义。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三、教学内容1. 了解《赶圩归来啊哩哩》的背景和特点四、教学过程1. 教师向学生介绍《赶圩归来啊哩哩》的背景和特点,包括这首歌的创作意图、所反映的生活场景和情感内涵。
2. 教师播放《赶圩归来啊哩哩》的音频,让学生初步了解这首歌曲的基本曲调和旋律。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了解学生对《赶圩归来啊哩哩》的第一印象和感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浓厚兴趣。
第二课时:学习《赶圩归来啊哩哩》的曲调和歌词1. 教师给学生讲解《赶圩归来啊哩哩》的曲调特点和歌词意义,让学生逐句理解歌词内容,并解释歌词中的地方特色词语和习惯用语。
2. 教师逐句教唱《赶圩归来啊哩哩》,带领学生一起练习演唱,并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调、发音和情感表达。
3.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练习演唱,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设身处地地演绎《赶圩归来啊哩哩》的情境和情感。
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赶圩归来啊哩哩》的歌曲内容和表现技巧。
2.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小组排练,让学生自由组合,展示他们对《赶圩归来啊哩哩》的理解和诠释。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整体表演,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出对《赶圩归来啊哩哩》的深入理解和情感表达,同时也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案例与分析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案例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5d9d4ad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1c.png)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案例与分析《赶圩归来啊哩哩》是一首民歌,歌词内容丰富,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
在教学中,通过学唱这首歌,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增强地方文化的自信心。
本文将结合教学案例,对《赶圩归来啊哩哩》进行教学分析。
一、教学目标:1.了解歌曲内容:歌曲讲述了一个乡村姑娘在赶圩归来的情景,歌颂了丰收的喜悦和家乡的美好。
2.学会唱歌曲:掌握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可以进行整体唱歌。
3.理解歌词意境:通过分析歌词,了解乡村生活的情感和风土人情。
二、教学内容:1.歌曲名称:《赶圩归来啊哩哩》2.歌曲原唱:曲婉婷3.歌曲歌词:啊哩哩啊哩哩踏着炊烟赶圩回来大街小巷多惬意为草青山翠留芬芳唤我姑娘将裙擦亮不去抹泥水闹澄迈洋洋太好玩随便瞧两眼妨事呀啊哩哩啊哩哩踏着炊烟赶圩回来体面新衣甜丝丝一包吃的一包买茶叶偶遇哥孪好去处姐妹到傍晚摆小摊还要交容易孙家厝亦玩回还同啊哩哩啊哩哩踏着炊烟赶圩回来背到竹铺捂马羼数根竿竹烧一堡烟大户紧肯撞哑戆义大利不唠叨官丁自己不外挪娘靠山跩笑啊啊哩哩啊哩哩踏着炊烟赶圩回来鳞鱼红鳓拉架板当晚使上席刀勺斩胡竿鲜槟榔要娘你休细详看等铺搁了浅浓阿細哪你挺尽其嫩软广啊哩哩啊哩哩踏着炊烟赶圩回来极乐藕丝府集地卷桔滚米面圆吃绿余也要备油纸羹香饭也要便钱有心无心不是瞌睡斗能结一会伏上顺当三、教学分析:1.歌曲内容:歌曲以描写赶圩的情景为主要内容,以逐条介绍赶圩的所见所闻为歌曲结构。
描写了赶圩的过程,出售的物品,遇见的人物,开心的事情等。
通过这些内容,表现出赶圩这一农村乡土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喜悦情感。
2.歌曲旋律:《赶圩归来啊哩哩》采用了欢快、明快的旋律,富有节奏感,容易记忆和传唱,适合学生学习和演唱。
3.歌曲歌词:歌词内容鲜活,富有感染力。
通过歌词,学生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乡土风情和丰富的农村生活。
可以选择一些生僻的词语进行解释,加深学生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听歌学习:首先让学生进行听歌学习,熟悉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赶圩归来啊哩哩》
一、教学内容分析:
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是一首具有浓郁的西南地区民族风格的歌曲。
四四拍,羽调式,二段体结构。
歌曲旋律流畅、明快、活泼,生动地描绘了彝家姑娘在赶集归来的路上,嬉戏欢笑、愉快歌唱的欢乐场面。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用欢快喜悦的心情,和谐而又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通过各种活动形式提高对歌曲音乐的表现、创造及感受能力;能用和谐的声音进行二声部合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和过程,让学生较好的学习歌曲及完成学习任务,并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彝族音乐和彝族歌舞明快活泼的风格,体验彝族歌舞带来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音乐活动中陶冶其情操。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小组内合作、互助等学习方法,能用明快、活泼、生动的语气及情感演唱好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难点:体验彝族音乐和彝族歌舞明快活泼的风格,创编动作进行表演,体验彝族歌舞带来的乐趣。
四、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铺垫教学,激趣导入
1.播放彝人制造所唱的歌曲《七月的火把节》,让学生随着欢快的音乐舞动起来,以此点燃课堂欢快气氛并引出彝族。
2.介绍彝族的地理位置,彝族风情,特色服饰,传统节日火把节。
出示幻灯片,老师带大家一起走进彝家山寨,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
(1)用中国地图来表明彝族具体地理位置,彝族人世世代代在高山河谷间辛勤的劳作,繁衍生息。
神奇秀美而又富饶的土地养育了一代代的彝族人,也孕育出彝族人悠远的历史和朴素而多彩的民族文化。
(2)他们的服装十分精美,花苞头是姑娘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男子则喜欢披“擦瓦尔”它是用羊毛制成,白天御寒夜晚当被。
(3)“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
在彝族地区,最隆重的节日就是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举行,男女老少手持火把在山坡田野欢呼,祈求五谷丰登,生活幸福。
人们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彻夜狂欢。
彝族人民有着踏歌起舞的习俗,音乐多欢快活泼。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一首非常好听而又广为流传的彝族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二、导学结合,学唱歌曲
(一)初听歌曲
1.欣赏罗宁娜版本的《赶圩归来啊哩哩》视频,引导学生在欣赏时注意观察演员的表情。
(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2.了解歌曲。
“圩”为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集市,赶圩就是赶集的意思。
3.播放范唱。
请同学们思考:歌曲的节奏、旋律是怎样的?表现力怎样的心情?
(二)加深体验
1.师范唱第一段歌词,请同学们思考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关注歌词,说说出现频率最多的歌词是什么?它对于歌曲表达有什么作用?(富有民族特色、舞蹈节奏感强、更能表现出欢快、愉悦的气氛。
)
既然出现了这么多的“啊哩哩”,它的作用如此的重要,那我们就从啊哩哩开始学起。
2..跟着老师轻声唱谱,感受“啊哩哩”的旋律走向。
(三)深入体验
1.师生接口唱歌曲的第一部分的四段歌词。
师唱词,生唱衬词“啊哩哩”。
教师利用幻灯出示乐谱,把握“啊哩哩”的谱子打上色块,提醒学生注意音准,必要时可以唱唱谱子。
特别是第一第三小节最后一拍的附点后的音不可以丢掉。
2.学唱歌曲第二部分歌谱。
说说第二部分情绪上有什么变化?
3.完整跟着钢琴演唱。
4.师:你们说,这首歌曲的节奏怎么样呀?(提问几个学生)
对,非常欢快、活泼,富有动感。
那你们愿不愿意跟彝家姑娘一起去分享赶圩归来的那份快乐呢?
那好,彝家姑娘唱,我们就为她们伴奏,好吗?请大家伸出双手。
下面让我们再来欣赏歌曲的第一段,只要遇到“啊哩哩”,我们就用手为它加上“xx x”的节奏,好吗?(播放第一段)
5.学唱二声部。
体会二声部和声效果。
三、综合表现
四、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又接触了一部西南少数民族的优秀音乐作品,这相对于浩瀚的西南音乐文化来说这还只是浩瀚大海中的一滴海水,希望同学们有机会能更深入地通过音乐去了解多彩的西南,感受那里特有的民族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