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变证-热证教程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细目一太阳病本证要点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释义】本条论述太阳中风表虚证治。
“阳浮而阴弱”,既指脉象浮缓,又言病机营卫不调,即卫阳浮盛、营阴失守。
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体表营卫之气受邪,卫气奋起抗邪,趋向于外,与邪相争则见发热、脉浮,故曰“阳浮者热自发”;卫气受邪,失于固密,营阴不能内守,泄漏于外,则见汗出,故曰“阴弱者,汗自出”;卫气为风寒所袭,失其“温分肉”之职,加之汗出肌疏,故见恶风恶寒。
太阳中风为表证,其热不似阳明里热发自于内,其热势不高,故曰“翕翕发热”。
太阳中风证表气不和,每每影响里气,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见鼻鸣;胃气上逆,可见干呕等。
桂枝汤方中,桂枝辛温,温经通阳,疏风散寒。
芍药酸苦微寒,敛阴和营,二者等量相配,一辛一酸,一散一敛,一开一合,于解表中寓敛汗养阴之意,和营中有调卫散邪之功,调和营卫。
因脾胃为营卫生化之本,故又用生姜、大枣益脾和胃。
生姜辛散止呕,助桂枝以调卫。
大枣味甘,补中和胃,助芍药以和营。
姜、枣合用,亦有调和营卫之功。
炙甘草补中气且调和诸药,与桂枝、生姜等辛味相合,辛甘化阳,可增强温阳之力;与芍药等酸味相配,酸甘化阴,能增强益阴之功。
要点二伤寒表实证1.麻黄汤证【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释义】本条论太阳伤寒的证治。
外邪袭表,正邪交争,表闭阳郁,不得宣泄,故发热;寒邪束表,卫阳被遏,失其温煦之职,故恶风。
寒为阴邪,寒性收引,营阴闭郁故无汗。
头项腰脊为太阳经脉循行之处,寒邪侵袭太阳经脉,经气运行不畅,故见头痛,腰痛,身疼,骨节疼痛。
肺主气,外合皮毛,毛窍闭塞,肺失宣降,肺气不利,故气喘。
由于其喘与毛窍闭塞相关,故言“无汗而喘”。
麻黄汤方由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组成。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概论热证教材课程
2020/4/20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8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解析】 94
脉当阴阳俱浮 太陽病未解
恶寒发热 头痛身疼
而今脉却 阴阳俱停
正邪交争 欲作战汗
先见寒战振慄 继之高热 最后周身汗出
热退 脉静 病瘥
表 里
但阳 脉微
寸脉搏动 比较明显
邪气偏于表 以表证为主 先汗出而解
同
病 但阴 尺脉搏动
脉微 比较明显
2020/4/20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6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解析】91
治宜:发汗解表
伤 寒
清谷
续得
脾肾
急當救裏 温里回阳
宜四逆汤
表 证
医下之 误治
下利 不止 四肢厥逆 身疼痛者
阳衰 表证 未解
後身疼痛 急當救表
清便自調 宜桂枝汤
2020/4/20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7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原文】
病發熱頭痛,脈反沈;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 其裏,宜四逆湯。 (92) 太陽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復發汗,以此表裏俱 虛,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 出表和故也;裏未和,然後復下之。 (93) 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 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 解。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 (94)
1.栀子豉汤证 【原文】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 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 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76)
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 者,梔子豉湯主之。 (77)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 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78) 【提要】太阳病治疗不当而热郁胸膈的证治
太阳病变证-热证和虚证
〔2〕 桂甘系列方证比较
同点 心阳受损
异点 程度有异 桂枝甘草汤证----轻---心悸 桂甘龙牡汤证----中---烦躁 救逆汤证----------重---惊狂
〔3〕药同,比例不同,成效殊然
Hale Waihona Puke • 桂枝汤:桂=芍
• 桂枝加桂汤: 桂 〉芍
• 桂枝加芍药汤: 芍 〉桂
调和营卫 平冲降逆 缓急止痛
5.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心阳虚欲作奔豚 〕 〔原文65/P106〕
更伤阳气
病
下之----攻下
变证:烦躁-----心阳虚损,心神浮越
治:桂甘龙牡汤主之----温补心阳,重镇安神。
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 汤证〔心阳虚惊狂 〕〔原文112/P103〕
脉浮---表证之脉 误治---以火迫劫之----火疗夺汗
伤 寒
诊断:亡阳----大汗,心阳浮越于外
变证:惊狂---炽热内迫,扰乱神明
因:发汗、下之 误汗下后 病传少阴〔心肾〕
病 证:病仍不解----病证不见好转 烦躁-----阳虚心神不宁 应有恶寒肢厥下利脉微细
治:茯芩四逆汤 回阳益阴 宁心安神
比较:
茯芩四逆汤
四逆汤+人参+茯芩---益气养阴,宁心安神 大剂复方,回阳益阴
干姜附子汤
四逆汤-甘草----取回阳之力,功专效速 单捷小剂,独任回阳。
阳
病
气从少腹上冲心----寒水之气上逆
外治---灸其核上各一壮----散针处寒邪 治
内治---服桂枝加桂汤----平冲降逆,兼解表邪。
小结
〔1〕火逆变证
①扰乱心神:烦躁、惊狂、谵语等 ②扰乱气机:腹满,小便难,甚则气从少腹上冲心
而发奔豚 ③热郁胃肠:腹满不大便,但头汗出 ④热毒上炎:口干、咽燥、咽烂 ⑤热入血分:衄血、吐血、便血、发黄 ⑥灼伤阴津:口干、小便少,身体枯燥
太阳病表里寒热虚实
太阳病表里寒热虚实太阳病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分。
若脉浮发热而恶寒的,则为病发于太阳,叫做阳证。
若脉沉,无热而恶寒的,为病发于少阴,则叫阴证。
1. 太阳病表里证(1)太阳病表证:六经为病,只有太阳病能当表证的提纲,这是与太阳的生理特点分不开的。
太阳经上连于风府,为诸阳主气,故它总六经而统营卫,为一身之外藩,所以,太阳主表。
另外,六经各有经、腑之分,凡经受邪,而与腑比较,则因经在外而有表证的含义。
《伤寒例》说:“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
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伤寒论》第1条的“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证候,皆说明了邪伤太阳经表,太阳经气不利而发病的特点。
(2)太阳病里证:太阳之腑为膀胱,而居于下焦之里。
若太阳在经之邪不解,邪气随经入腑,由表及里,则有蓄水和蓄血的病变。
我们将它叫做太阳病的里(腑)证。
太阳蓄水证:以脉浮,微热,消渴引饮,小便不利为主证,甚或见饮水则吐的,则叫做“水逆”。
太阳蓄血证:太阳病,脉微而沉,反映了表邪入里。
而有少腹硬满,精神发狂;或少腹急结,精神如狂,然小便自利,故知为热与血结,而与水无关。
2. 太阳病寒热证(1)太阳病寒证:太阳主表,然表病而有寒热之分,不可不察。
如《伤寒论》第3条的“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这条以恶寒、体痛、脉紧反映出表寒为病的特点,故可称为太阳病的表寒证。
(2)太阳病热证:有寒必有热,此乃相对而生之故。
然太阳病表热证,不外以下两种形式:一是感受温热邪气,如《伤寒论》第6条的“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因温热之邪尚在太阳,未全入里,故叫太阳病表热证。
一是由于风寒束表,日久不解,则寒郁化热,而脉由紧变缓,身由疼变重,身无汗而精神烦躁者,也可称为太阳病表热证。
此外尚有27条的“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汤”,也属于太阳病表热证的一种。
3. 太阳病虚实(1)太阳病表虚证:太阳病为表证,若表证汗出的,则叫表虚证。
9-第三节太阳病变证-痞证-上热下寒证
12/30/2021 30.12.2021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16 16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五十四分。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痞证
七、上热下寒证(黄连汤证) 【原文】 173条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
吐者,黃連湯主之。
【提要】上热下寒,腹中痛、欲呕吐的证治。
心下滿而 鞕痛
此爲結胸也
大陷胸湯主之
發 往来 具 藥
熱
下寒
心下痞满按 诊断:此爲痞 之柔软不硬
之热
错 杂 痞 证
但滿 而不 痛者
不痛;伴恶 心呕吐肠鸣 下利,心烦 口苦舌淡苔 滑或黄腻等
治禁:
柴胡不 中與之
宜半夏瀉 治疗: 心湯
12/30/2021 30.12.2021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10 10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五十四分。
其三热盛迫血妄行之各种出血证,如吐血、衄血、咯
血、便血等证。
临证使用本方可根据所治病证而采用开水浸泡或水煎法,
并随症加味。如热盛者加石膏、知母、栀子等,毒热盛者 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血热出血者加生地、丹皮、 白茅根、柏叶、三七、蒲黄等。
12/30/2021 30.12.2021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脾虚甚者,重用参、草,并加黄芪、白术、山药;
呕逆甚者,重用半夏、生姜,酌加代赭石、旋复花;
水湿甚者,酌加生姜、茯苓、薏苡仁;
湿浊蒙蔽者,酌加藿香、佩兰、菖蒲;
气滞甚者,加枳实、枳壳、陈皮、木香;
反酸者,加瓦楞子、乌贼骨;
脘腹疼痛者,加川芎、赤白芍、元胡等; 食滞者,加莱菔子、鸡内金、焦三味。
太阳病3(10)
太阳病 4
寒热真假辨别表
真寒假热证
真热假寒证
望 诊
舌淡,苔滑润,颧红如妆 舌红,苔黄燥裂,质红绛,面色晦暗 ,有时烦躁,状若阳证, ,神情昏昏,状若阴证,但目张有神 但精神萎靡,似睡非睡。 ,扬手掷足,谵语烦乱,喜敞衣被。
闻 诊
语声细微,气息低弱,口 鼻气冷,口无秽恶,大便 无恶臭。
太阳病 5
(120)太阳病误吐脾胃受损的变证
太阳病,恶寒发热——发汗解表 表解里伤,中阳虚损——汗自出,不恶寒发热,关脉细数
误吐 一二日吐之——胃气已伤——腹中饥,口不能食 三四日吐之——胃阳大虚,虚阳躁动——不喜糜粥,欲食 冷食,朝食暮吐
治疗:温胃散寒,和胃止呕——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
太阳病 6
“发汗过多” “叉手自冒心”(双手交叉近压心胸部
阳随汗泄,心阳受损 ) “心下悸、欲得按” 胸闷、气短、乏力
太阳病 28
桂枝甘草汤证证治
【病机】心阳受损 【治法】温补心阳 【方药】桂枝甘草汤方 【方义】桂枝:辛甘——入心助阳 辛甘合化
炙草:甘温——补中益气 温通心阳
太阳病 29
(118)火逆致心阳虚烦躁证证治
“火迫却之” ——火疗强迫发汗
汗出过多 阳随汗泄
“亡阳”(心阳亡失)——心失所 养
胸阳虚损,引动痰饮——痰饮扰心
惊惕不安 狂动 卧起不安
太阳病 32
桂枝加芍药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证证治
【病机】心阳亡失,心神浮越,痰饮扰心 【治法】温补心阳,镇惊安神,兼祛痰饮 【方药】桂枝去芍药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 【方义】桂枝、炙草——辛甘化阳,以复心阳
香豉
和胃降气
《伤寒学》08(热证)-PPT课件
《伤寒学》
主讲:阚湘苓
第二章 太阳病辨证论治
概 论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第四节 太阳病疑似证 第五节 合病与并病证 第六节 太阳病欲解时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一、变证治则及辨证要点 六、结胸证
二、热证
[提要] 热扰胸膈证及其两个兼证的证治 [讲析]
1、热扰胸膈证的证治 2、热扰胸膈证兼证的证治 3、三方煎服法
栀子豉汤证(原文76、77、78)
[讲析] 1、热扰胸膈证的证治
成因
76条:发汗吐下后
77条:发汗,若下之 78条:大下之后 *不经误治,而因外邪入里,热郁胸膈 *热病后期,余邪未尽,邪热留扰胸膈
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提要]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的证治 [讲析] 1、本证证候表现及病机 2、本证治疗
栀子厚朴汤证(79)
[讲析] 1、证候表现及病机
心烦
伤寒下后
燥实已去 余热未尽
热扰心神 热壅腹部气机
无形邪热 留扰胸腹
腹满 卧起不安
病机:邪热留扰胸膈,气机阻滞于腹
栀子厚朴汤证(79)
[讲析] 2、本证的治疗
栀子豉汤证(原文76、77、78)
[讲析] 1、热扰胸膈证的证治
无形 邪热 留扰 胸膈
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憹 身热而烦,胸中窒闷不舒 身热,心中郁结疼痛 热扰心神
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胸中气机 热壅气滞(由气及血)
病机:无形邪热郁于胸膈
热郁胸膈证临床表现及成因
成无己:发汗吐下后,邪热乘虚客于胸中, 谓之虚烦者热也,胸中烦热郁闷而不得发散 者是也。热气伏于里者,则喜睡,今热气浮 于上,烦犹阳气,故不得眠。心恶热,热甚 则必神昏,是以剧者反复颠倒而不安,心中 懊憹而愦闷。懊憹者,俗谓鹘突是也。 成无己《明理论》:比之烦闷而甚者,懊憹 也。
刘渡舟(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
刘渡舟(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36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方一甘二桂三两麻七十杏仁朱雀窝无汗而喘头身痛温服不须把粥喝先煮麻黄九升水减去二升去上沫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用八合麻黄三两,去节桂技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汤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这一条论述太阳伤寒表实证的证治。
应与第3条的”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互参。
这一条提出了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气喘等八个证候。
因为它们是伤寒病的典型临床表现,又用麻黄汤治疗,所以被称为”伤寒八证”或”麻黄八证”。
对这八证进行概括的话,可分为诸痛、寒热与无汗而喘三组。
中风是风邪伤卫,伤人较浅。
伤寒则为寒邪伤营,伤人较深。
寒性凛冽,可由卫透营,既外闭卫阳,又内伤营血。
寒性凝滞、收引,主痛。
寒邪袭表,营血运行不畅,经脉筋肉拘紧,故见诸痛证。
头痛为”头项强痛”的省文,与身疼、骨节疼痛不同,应当分别辨析。
头项、腰脊是太阳经脉循行之处,寒伤太阳,经输不利,故头项强痛,腰脊疼痛。
正如《灵枢经〃经脉》所说:”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
”筋主束骨而利机关,太阳”主筋所生病”,故太阳感寒则身疼,骨节疼痛。
”恶风”是恶寒的互辞,与第3条合参,可知为伤寒的必见证。
因寒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卫阳被伤以后就会出现恶寒。
寒主收引闭敛,可闭塞全身毛窍腠理,故见无汗。
卫阳之气被寒邪闭郁,不得宣泄,故见发热。
肺合皮毛而主表,表闭无汗,影响肺气的宣发,故作喘。
“无汗而喘”既提出了两个单独的证候,同时也揭示了无汗与喘的因果关系。
一旦汗出表解,肺气恢复宣降功能,喘自然也就好了。
同时,”无汗而喘”也便于和肺热的”汗出而喘”作鉴别。
太阳变证栀子豉汤类证
太阳病吐后
关上脉细数,喜食冷食 不喜糜粥,朝食暮吐
胃中虚阳躁动 假热
脾胃阳虚 真寒
【原文】
病人脉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①,而反 吐者,此以發汗,令陽氣微,膈氣②虚,脉乃 數也。數為客熱③,不能消穀,以胃中虚冷, 故吐也。(122)
脉数 无消谷善饥 呕吐
虚阳躁动,数而无力 胃寒呕吐,呕吐清稀,无臭
(三)辨虚实
虚烦不得眠 心中懊恼
郁热扰心
烦热胸中窒 心中结痛
郁热结滞,气机郁滞
【病机】无形邪热郁扰胸膈
【治法】清宣郁热
【方药】栀子豉汤
栀子——清热除烦,善清利三焦之热 香豉——体轻气寒,善于宣散郁热(后入)
少气——加甘草 呕——加生姜
(2)栀子厚朴汤证
【原文】 傷寒下後,心煩腹滿,卧起不安者,
梔子厚朴湯主之。(79)
(四)辨汗下先后
【原文】
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汗, 治不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為逆;若先 下之,治不為逆。(90)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 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裏,仍在表也,當須 發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56)
表里同病 表兼里实证
一般先表后里,先汗后下 里证急重者,表里同治,或先下后汗
【原文】 發汗後惡寒者,虚故也。不惡寒,但熱者,
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70)
发汗 太阳病
阴津阳气
阴阳平和 发汗得法 汗出病愈 正气虚弱 汗不得法 伤阳损阴 虚证 阳气素盛 汗不得法 伤津化热 实证
和:使胃气和,即恢复胃气通降的生理功能。
【原文】
下之後,復發汗,必振寒①,脉微細。所 以然者,以內外俱虚②故也。(60)
汗 伤阳 下 损阴
伤寒论课件: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二、太阳病分类
➢ 太阳温病 ➢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
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 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 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原文6)
太阳温病的脉证提纲及误治后变证
太阳病有自愈之机及预防传经之法
➢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 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 使经不传则愈。 (原文8)
太阳病有自愈之机及预防传经之法(原
文8)
“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 与第7条“发于阳者,七日愈”说法一
脉相承 ➢ 太阳病为阳病,当在阳数之期愈。在愈
前的第6 日,当太阳之期已过,邪气已 衰,故为病愈。
太阳病自愈之机
➢ 文中仅举出头痛一证,临床当与发热恶 寒项强脉浮等证合参
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原文3)
太阳伤寒证主要脉证 (原文3)
病因:寒邪袭表
太
发热 体质较强者,恶寒与发热并见
阳
体质较弱者,先恶寒后发热
伤
寒 证 必恶寒---不论发热与否,必先见恶寒-----
证
卫阳被遏
体痛---寒邪外束,经脉受阻,运行不畅
呕逆---毛窍壅滞,卫气不通,胃气上逆
脉:阴阳俱紧 寒邪束表,肌腠收缩,寸尺两部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原文1)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原文1)
病因:风寒袭表 太阳病 脉:浮-正气抗邪于外,气血充盈于表
(定位) 证 头项强痛-经气郁遏不舒(定位)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一、太阳病经证:(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及其兼证桂枝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桂枝汤主之。
(1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以须臾,可啜热粥以助药力。
忌生冷、酒酪、五辛、粘滑、肉类等。
)桂枝加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根汤主之。
(14)桂枝加根汤方: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生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3)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病机: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三两(切)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治法:扶阳解表。
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1)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生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表邪未解,胸阳不振。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一、太阳病经证:(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及其兼证桂枝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桂枝汤主之。
(1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以须臾,可啜热粥以助药力。
忌生冷、酒酪、五辛、粘滑、肉类等。
)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3)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病机: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治法:扶阳解表。
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1)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表邪未解,胸阳不振。
伤寒论临床教程——热证
五、热证
【误案举例】 某男,欠佳,自感喉中有物咽之不下,吐之不出,严 重时进食有阻塞感。进食硬食物时此感尤甚,自认 为“噎食病”,悲恐交集寝食不安,胃镜检查示正 常。以食管炎治之投以香砂、金银花、橘半、黄芩 无效,证见口苦咽干,乏力,舌红苔白,脉细弦。 为肝郁脾虚、寒热互结之证。拟健脾疏肝,辛开苦 降法。用:党参20g、白术15g、柴胡9g、陈皮9g、 白芍16g、栀子9g、干姜9g、甘草6g,服药3剂症状 减轻,守方21剂痊愈。
五、热证
2.热郁胸膈兼中焦气滞证 【证候形成】
伤寒表证误下,邪气化热内陷,上扰胸 膈,下阻脘腹,而形成以心烦、腹满、卧起 不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证候表现】
心烦,失眠,发热,纳呆,腹满,卧起 不安,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 数或滑数。
五、热证
2.热郁胸膈兼中焦气滞证 【诊断依据】 符合以下两点即可参考诊断: ①具有心烦懊憹等热扰胸膈证的临床指征。 ②兼有腹满、卧起不安等气阻脘腹的表现。
五、热证
【验案举例】 医案:袁某,男,24岁。患伤寒恶寒,发热,
头痛,无汗,予麻黄汤一剂,不增减药味,服后汗 出即瘥。历大半日许,患者即感心烦,渐渐增剧, 自言心中似有万虑纠缠,意难摒弃,有时闷乱不堪, 神若无主,辗转床褥,不得安眠,其妻仓惶,恐生 恶变,乃复迎余,同往诊视。见其神情急躁,面容 怫郁。脉微浮带数,两寸尤显,舌尖红,苔白,身 无寒热,以手按其胸腹,柔软而无所苦,询其病情, 曰:心乱如麻,言难表述。余曰无妨,此余热扰乱 心神之候。乃书栀子豉汤一剂:栀子9g,淡豆豉9g。 先煎栀子,后纳豆豉。一服烦稍安,再服病若失。
心烦微热,胃脘痛,口苦,呕逆,腹胀 痛,便溏或下利,舌红苔黄,脉数而无力。
第七讲-太阳病变证(实)
1.1.3.2湿热阻滞-肠热下痢证[含兼呕证]
1.2 主要影响气机升降而致变证
1.2.1中焦为主变证
1.2.1.1有形病邪停聚病证-结胸证[附类似病证]
1.2.1.2无形病邪停滞病证-痞证[附类似病证]
1.2.2下焦为主变证
1.2.2.1气分-津液停聚病证-蓄水证[附类似病证]
1.2.2.2 血分-瘀血停聚病证-蓄血证
2021/5/4
4
二、热证
(一)肠热下利证(湿热下利证)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
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34) 1.典型表现 下利,喘而汗出。 ⑴ 下利 表现为下黄稠粪水,暴注下迫,肛门灼热,为
热邪(夹湿邪)侵犯肠道,逼迫津液下行。多伴见发 热、口渴、舌红苔腻、脉滑数。
(2)合病为感邪后直接发生,本证也可由太阳病转化而成,故 归于太阳变证中讨论。
(3)合病的治疗原则为治疗主病, 本证以少阳病为主,故用本 法,清少阳之湿热。
(4)后世治疗痢疾的名方如黄芩芍药汤及芍药汤方等,均从 此方演化而来。汪昂在《医方集解》中称此方为“万世 治痢之祖方”。
(5)若兼呕者可因势利导加半夏宣泄热邪
2021/5/4
7
4.代表方 黄芩汤。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5.方义 黄芩苦寒,以清少阳为主,兼清阳明;燥湿止利。 芍药疏肝(胆),调和肝脾;利大小便而泄热。炙甘草、 大枣调和脾胃,而扶正。
6.说明
(1)原发证为太阳少阳合病,以少阳病为主,属少阳病兼证; 亦可属太阳病兼证。
病發于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 于陰,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結胸者,以 下之太早故也。(131A)
5表郁轻证变证热证
【原文】 原文】 ☯ 病發熱頭痛,脉反沉,若不差,身體疼 痛,當救其裏。四逆湯方。(92) 【原文析义】 原文析义】 ☯ 本条论述表证不解,里阳不支,当实里解 表。 ☯ 太少两感。
小 结
☯ ☯
表里同病治则(标本缓急) 表兼里实证 一般先表后里,先汗后下; 或表里双解; 若里实证急重者,先里后表。
表证不复存在 汗不得法 太阳病 误用吐、下、火法 不能归于六经病 症状更加复杂难辨 病 坏
病
证 辨证 证 析 辨证 病 得
原
得病 辨证 病 病 病 法
(二)辨寒热真假
☯ 【原文】
病人身太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 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 皮膚,熱在骨髓也。(11)
身大热 身大寒 欲得衣 不欲近衣 阴寒内盛,格阳于外 阳热内郁,阳气受阻不得外达
3 桂枝二越婢一汤证(27)
☯ 【原文】
☯
太阳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脉微弱 者,此無陽①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 婢一汤。(27)
☯ 【词语解释】 ☯ ①无阳:指阳气虚。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汤4/12
麻黄汤3/9
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汤5/12
麻黄汤2/9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汤3/12
越婢汤1/8
提示: 提示:临床问诊注意病人的自我感觉,如饮食喜温喜凉等。
【原文】 原文】 ☯ 太陽病,當惡寒發熱,今自汗出,反不 惡寒發熱,關上脉細數者,以醫吐之過也。 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飢,口不能食;三四 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 吐。以醫吐之所致也,此為小逆。(120) 原文析义】 【原文析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教研室
方剑锋
目的要求
【掌握】
•
•
(1)变证治则。
(2)表里先后及标本缓急治则。 【熟悉】寒热真假、虚证实证辨证要点。
辨治纲要
【原文】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 若下,若温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 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脉證,知犯何逆, 隨證治之。(16上)
宜桂枝湯。(56)
辨治纲要
【原文】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 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裏;後身疼
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裏宜逆
湯,救表宜桂枝湯。 (91)
辨治纲要
【原文】病發熱,頭痛,脉反沉,若下 瘥,身體疼痛,當救其裏,宜四逆湯
(92)
辨治示例 – 热证
【原文】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 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發汗吐下後,
一二日吐之者:胃阳受伤较轻
•
•
腹中饥——胃阳虚燥——假热
口不能食——胃气虚寒——真寒
• •
三四日吐之者:胃阳受伤较重 不喜糜粥、欲食冷饮——胃阳虚燥——假热 朝食暮吐——-胃气失运——-真寒
辨治纲要
脉数辨证:数而有力——真热; 热。
数而无力——假
呕吐辨证:食入即吐——胃中有热——真热;朝食
【原文】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
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80)
辨治示例 – 热证
病因病机:上焦有热,中焦有寒。 主症:身热,微烦(食少,便溏,腹满痛)。 治法:清上温中。 方药:栀子干姜汤(栀子、干姜)。
辨治示例 – 热证
栀子苦寒以清上热,干姜辛热以温中寒,实际亦有 辛开苦降的作用,而寒热并用,药性虽反,却能相 反相成。
发汗太过致阴液阳气俱伤,心之阳气不足,肾之精 气大虚,不能上注于耳,所以耳聋。
辨治纲要
【原文】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 若先發汗,治不為逆。本先下之,而反
汗之,為逆;若先下之,治不為逆。
(90)
辨治纲要
【原文】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 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裏,
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
辨治纲要
【原文】病人身太熱,反欲得衣者,熱 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 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11)
辨治纲要
真寒假热证:辨证要点——身大热,反欲得衣。 同时兼见两颧色红如妆,不红部则白中带青。有时 烦躁,状如阳证,但精神萎顿。语声细微,气息低 弱,无秽恶气味,大便无臭气。口不渴或渴喜热饮 或渴不多饮,,小便清长,大便自利。胸腹部按之
豆豉之解,亦示后人治报外感之大法也。
辨治示例 – 热证
【原文】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
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 (79)
辨治示例 – 热证
病机:无形邪热内扰胸隔,气机阻滞于腹。 主症: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治法:清热除烦,宽中消满。 方药:栀子厚朴汤(栀子,厚朴,枳实)。
辨治示例 – 热证
从证测药,本条之治疗,可以姜附扶阳,人参益阴。
辨治纲要
【原文】未持脉時,病人手叉自冒心, 師因教試令欬而不欬者,此必兩耳聾無
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
發汗後,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75)
辨治纲要
《素问•金匮真言论》“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 于耳,藏精于心”
《阴阳应象大论》“肾在窍于耳”,《灵枢•脉度》 “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
【原文】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 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
承氣湯。 (70)
辨治纲要
【原文】下之後,復發汗,必振寒,脉 微細。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虛故也。
(60)
辨治纲要
误下则阴液内伤:阴虚则脉道不充盈而见脉细 误汗则损伤阳气:阳虚失于温煦则振寒,阳虚无力鼓 动血脉运行则脉微
辨治示例 – 热证
凡以银翘散、或荆防之类热不退,而心下郁烦不适 者,即应手取效。施今墨治疗外感病,以“清”和 “解”为要法。清是清热,解为解表。即临证一面 清里,一面解表。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参以脉象、 舌苔,辨清寒热的比重,分别给予三分清七分解, 或五分清五分解,或七分清三分解,方可收到事半
功倍之效。此二药虽然简单,一以栀子之清,一以
病机:发汗吐下后,无形邪热留扰,热郁胸膈。 主症:尚轻者可见虚烦不得眠;剧者则见反复颠倒, 心中懊侬,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苔黄。
治法:清宣郁热。 方药:栀子豉汤:梔子、香豉;栀子甘草豉汤(兼少 气);栀子生姜豉汤(兼呕);
辨治示例 – 热证
临床运用: 精神失常:焦虑症、躁狂抑郁症、失眠 用于退烧,不论普通感冒,还是流感之发烧者,均 可施用。尤其用于治疗外感初热,
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
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
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
湯主之。(76)
辨治示例 – 热证
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 湯主之。 (77)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
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78)
辨治示例 – 热证
暮吐——胃中虚冷——假热。
辨治纲要
【原文】病人脉數,數為熱,當消榖引 食,而反吐者,此以發汗,令陽氣微,
膈氣虛,脉乃數也。數為客熱,不能消
榖,以胃中虛冷,故吐也。 (122)
辨治纲要
脉数: 消谷引食——胃热消谷——真热(数而有力) 反吐、不能消谷——胃中虚冷——假热(数而无力)
辨治纲要
[注意]:本证不一定因误下而成,凡素体脾胃虚弱 之人,感受外邪,热扰于上,寒在于中,即可用本 方治疗。
渴喜冷饮。四肢虽冷,胸腹部必热而蒸手。脉沉有
力或脉浮取紧数,沉而坚实。舌红苔焦黑,起芒刺
等。
辨治纲要
【原文】太陽病,當惡寒發熱,今自汗 出,反不惡寒發熱,關上脉細數者,以
醫吐之過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飢,
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
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醫吐之所致也,
此為小逆。(120)
辨治纲要
不蒸手,初按似热,久按则不觉热。脉细微欲绝,
或虽浮数,按之无力,舌苔薄白,或舌苔滑润。
辨治纲要
真热假寒证:辨证要点——身大寒,反不欲得衣 同时兼见面色虽灰滞,而目炯炯有神。神情昏昏, 状若阴证,但或时燥热,扬手掷足,谵语。语声扬 厉,气粗息状,热气臭秽喷人,大便秽恶难闻,或 大便秘结,或稀粪旁流,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