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文言文比较阅读山水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比较阅读集锦
甲《三峡》和乙《与朱元思书》比较阅读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
1甲乙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甲文: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乙文:流露出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表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2甲乙两文都写到了水,甲文写水,而水以夏水为盛,主要用了侧面描写,烘托出水的湍急;乙文写水,先写静态的水,突出水之清澈,再写动态的水,突出水之湍急,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尽显水之异。
3 甲乙两文都写到了山,甲文写山,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突出了山连绵不断,隐天蔽日的特点;乙文写山,从视觉﹑听觉的角度,突出了山奇的特点。
4甲乙两文作者在欣赏美景时都发出了感慨,甲文作者用“良多趣味”来抒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乙文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来表达自己的高洁志趣。
5甲乙两文都写到了猿的叫声,甲文用猿声渲染深秋凄清悲凉的气氛;乙文用猿鸣反衬出山林之寂静。
《答谢中书书》与《与朱元思书》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互相轩邈
..经纶
..世务者夕日欲颓.晓雾将歇.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B )
A、四时俱备.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C、泠泠作.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D、有时见.日胡不见.我于王。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甲文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乙文中总领下文写景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5、【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6.【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
7【甲】【乙】两文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甲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乙文:流露出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表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8、甲乙两文都是写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山水自然的热爱之情。
但两文的思想格调不尽一样,甲文全篇充满乐观情趣,而乙文则暗含作者对尘世生活的厌弃之情,从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即可看出。
(
甲《三峡》和乙《答谢中中书》比较阅读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1在内容上,两文都写了山川美景。
甲文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乙文写出山高峻的特点;甲文写水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其中夏季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乙文写出了水的清澈的特点。
2两文都写到了猿鸣,甲文渲染了三峡秋季萧瑟凄清的气氛,乙文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
3在思想情感上,甲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乙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4两文抓住景物的特征来写,注意到了不同时间内景物的变化,甲文写水描绘四季不同的景象,乙文写景则描绘了晨昏景物的变化。
5两文都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三峡》中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湍”是动态,“潭”为静境,动静相杂,《答谢中书书》中的“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
6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文中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是:甲文: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乙文:实是欲界之仙都
甲《《三峡》和乙《湖心亭看雪》比较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
1从内容来看,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写出了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乙文写了雪景之美,创造了一个悠远脱俗的艺术境界。
3从描写手法来看,甲文写山,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突出了山连绵不断,隐天蔽日的特点;乙文用白描手法,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作者使用排比,夸张的修辞手法,直接写夜色中的雪景,让人在茫茫雪境中感受到宇宙的空阔和人的渺小。
4 从思想感情来看,甲文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乙文表达的感情是清高自赏,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怀恋故国的淡淡愁绪。
甲《湖心亭看雪》和乙《与朱元思书》比较阅读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
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
1甲乙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甲文:清高自赏,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怀恋故国的淡淡愁绪。
乙文:流露出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表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2甲文写了雪景之美,用白描手法,创造了一个悠远脱俗的艺术境界;乙文写山水之美,先写静态的水,突出水之清澈,再写动态的水,突出水之湍急,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尽显水之异;乙文写山,从视觉﹑听觉的角度,突出了山奇的特点。
3从表达方式上看,甲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乙文用了描写、议论、抒情。
甲《答谢中书书》和乙《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乙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
1.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描写。
从内容来看,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山川之美,写山水的句子是“高峰入云,清澈见底”,写出了山高﹑水净的特点;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物增添动感的句子是“猿鸟乱鸣”和“沉鳞竟跃”。
乙文用白描手法,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作者使用排比,夸张的修辞手法,直接写夜色中的雪景,让人在茫茫雪境中感受到宇宙的空阔和人的渺小。
2.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相同。
甲文中
的作者堪称隐居的“仙”人,乙文张岱是超然脱俗的“痴”人。
3.两文都写景,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
甲文表达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乙文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怀恋故国的淡淡愁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