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社会学串讲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最新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教学内容

最新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教学内容

请各位同学结合《劳动社会学同步综合练习》内的考核内容、真题以及本文整理的复习资料来进行复习,希望大家好好背背以上列出的三份资料。

切忌不要紧紧只看本文整理的复习资料,本文整理的资料仅代表我个人观点。

最后祝大家顺利通过专升本的考试!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形成于19世纪20-30年代。

这一名称最早正式出现在法国,法国社会学者乔·弗里德曼和彼·纳维利首次使用“劳动社会学”一词。

(名词解释和选择题)二、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自觉性、目的性和创造性是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

(名词解释和选择题)三、劳动者:(广义和狭义)广义:指一切具有劳动能力并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人狭义:劳动者必须具备四要素:①处于劳动年龄范围内,即属于劳动适龄人口②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③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④有相应的劳动报酬和经营收入四、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内容:1、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2、劳动者3、劳动的社会关系4、劳动的社会结构5、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6、劳动与社会变迁五、劳动社会学的发展形成了几大流派。

各流派的发展大都经历了三个阶段:古典阶段、现代阶段和后现代阶段。

六、韦伯-科层制的基本要素(p6)七、梅耶的观点p7八、管理学派的代表任务是:泰勒和梅耶。

梅耶认为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九、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

十、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实际观点、实证观点、整体观点、发展观点十一、劳动社会学研究的逻辑观点:理论-假设-观察-概括或检验-新的理论十二、劳动社会学基本研究类型: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十三、劳动社会学具体研究方法:社会调查法、社会统计法、比较分析法、参与调查法(实地观察法)十四、常用的社会调查法包括:文献调查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调查法十五、个案调查:是从研究对象中抽取少数个人或小型团体作为样本进行详尽调查的一种方法。

《劳动社会学》串讲资料

《劳动社会学》串讲资料

《劳动社会学》串讲资料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劳动社会学的产生和研究内容二、劳动及相关概念第三节劳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P16 个案调查P18 问卷调查法P20 参与调查法第二章劳动P23 劳动社会化劳动社会化的概念P24 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P45 劳动力性别结构P47 年龄结构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P49 劳动保护的含义P50 劳动保护的内容P55 群体结构的含义P56 群体的正式结构P58 群体非正式结构P59 非正式结构的积极功能非正式结构的消极功能第三章劳动者P86 企业文化的内容P92 劳动效用P95 劳动者社会化P95 劳动者社会化的内容P97 劳动者社会化的途径P99 劳动社会化的进程P102 闲暇的有关概念闲暇的含义第四章职业生涯P110 职业生涯的概念P111 影响职业生涯的八大要素P123 职业生涯管理的基本内容P125 “职业锚”理论P126 “职业锚”的五种类型第五章职业分层与职业流动P141 职业声望影响职业声望评价的因素P142 职业分层P153 社会分层的意义P160 社会青年的职业流动社会青年的职业流动趋势第六章劳动组织P171 组织的构成要素P174 企业劳动者组织工作的内容劳动定额与编制定员P176 组织机构设置P180 非正式组织的作用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P182 主要组织理论古典组织理论P187 劳动组合的类型P194 人力资本化第七章劳动关系P200 劳动关系得概念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P202 劳动关系得基本内容影响劳动关系的重要因素P212 劳动关系调整机制集体谈判制度P214 三方协调机制目前中国劳动关系得调整机制中国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的内容P219 工会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作用第八章劳动报酬与社会收入分配P222 直接报酬包括P223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得工资决定理论p226 收入分配概念p227 制约收入分配的体制因素p228 制约收入分配的经济因素p231 分配不公的表现基尼系数第九章政府政策和劳动争议P236 我国改革中的政府劳动管理职能P240 劳动争议的概念P244 劳动争议处理原则P245 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第十章劳动社会保障P250 社会保障的含义社会保障的内容社会保险P252 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P259 失业保险的特点P264 养老保险的特点P265 养老保险的五种模式第十一章劳动与就业问题P279 弹性就业P284 失业的类型摩擦性失业P290 非正规就业发展及其意义P293 劳动力转移的积极功能第十二章特殊劳动群体问题P298 特殊劳动群体的分类P303 职业性别隔离是指劳动力市场中存在“女性”职业和“男性”职业的现象,它突出的表现为男女在某一职业中的构成比例与其在全部劳动力人口的比例不一致考察职业性别隔离状况,首先必须对男女两性就业的职业结构有深入的考察。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1)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1)

第一章结论119世纪20—30年代。

P12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P13P24、①处于劳动年龄范围内,即属于劳动适龄人口;②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③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④有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P25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P26功能及其运行规律进行研究的分支社会学。

其研究内容:①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②劳动者③劳动的社会关系④劳动的社会结构⑤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⑥劳动与社会变迁P3 ~ P47、科层制的基本要素是:①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需要严格执行的命令与服从关系,一种有组织的不平等制度②这些从属关系受严格的内部等级的支配,依从于复杂的任务或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人们的义务。

③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的、非个性化的、合理的体系。

④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

P68、①泰勒,经济人②梅耶,霍桑试验,社会人③制度学派的观点主要源自韦布夫妇10、古典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P811、现代劳动社会学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的学说。

它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45-1975年前后;二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P812、新马克思主义,又称新马学派或激进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普兰查斯、汤姆森及马勒等。

1314、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

P1115、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实际观点、实证观点、整体观点、发展的观点16、劳动社会学的基本研究类型:①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②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③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17、劳动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方法:P17①社会调查法(常用的有:文献、访问/访谈法、问卷和实验四种调查法)问卷的结构一般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语三个组成部分。

究,而需要在占有大量实证性材料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

③比较分析法。

④参与调查法。

也称实地观察法,是社会学常用的方法,指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的观察仪器,直接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用)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用)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一章1、论述劳动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及各大流派的主要观点及其代表人物?5—131)古典劳动社会学理论:劳动价值、剩余价值及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迪尔凯姆);科层制(韦伯);科学管理(泰勒);社会人(梅耶);制度学派(韦布夫妇)2)现代劳动社会学:新马克思主义(马尔库塞、普兰查斯);冲突理论(达伦多夫、米尔斯);新制度主义(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新管理学派(包括科学理论、组织管理理论、人本理论);新经济社会学(斯威伯格、格兰诺维特)。

3)后现代阶段,修正、模仿、拼凑、挑战传统理论。

第二章1、职业结构变迁的趋势是什么?请分析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的职业结构变化。

42—441)趋势:是体力性的、非技术性职业的劳动者所占份额不断减少,而脑力性的、技术性职业的劳动者所占的份额不断提高。

2)结构变化:农业社会向非农业社会转型的特征;第二产业的产业工人的比重在20世纪工业化高潮中呈明显上升;专业技术人员一直呈上升趋势;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也有了快速的增长。

2、试阐述劳动士气激励理论中的人性假设X、Y、Z理论?67—71X理论对人性假设的核心内容:1)人的本性是不喜欢工作的,只要有可能、人就会逃避工作。

2)由于人天性不喜欢工作,对于绝大多数人必须加以强迫、控制、指挥才能迫使他为组织目标去工作。

3)一般人宁愿受别人指挥,希望逃责任,较少野心,对安全的需要高于一切。

4)人是非理性,本质上不能自律,易受他人影响。

5)一般人都是为自己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参加工作的,只有金钱和其他的物质利益才能激励他们努力去工作。

X理论任务管理措施:1)管理就是为完成任务而进行计划、组织,指挥,管理的重点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完成劳动任务,而不去考虑人的感情。

2)管理是少数人的事,与一般员工无关,员工的任务就是听从指挥,努力生产。

3)在奖励制度上,主要依靠金钱来刺激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予以严惩。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1、劳动:劳动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自觉性、目的性、创造性)2、劳动:劳动是指人类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3、劳动社会学:劳动社会学士一门用社会学理论体系和方法对劳动者的社会劳动活动的结构、功能及其运行规律进行研究的分支社会学。

4、冲突: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它是一种基本的人类特质和社会特质。

5、社会统计法:是运用统计学原理研究社会现象的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

6、劳动社会化: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的、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紧密的、大规模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得共同劳动的过程。

7、劳动保护:劳动保护是指国家和社会(包括企业)为保护劳动者在生理、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权益而采取的各项保障和维护措施的统称。

8、劳动士气:劳动士气是指劳动者在劳动中的精神状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劳动积极性。

9、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地、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10、劳动者行为:劳动者行为是劳动者所发生的社会行为。

11、劳动效用就是这种以劳动行为而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满足。

12、劳动社会化:指的是社会将一个普通的社会人转变成一个能适应一定的社会和时代文化,掌握社会所需要的劳动技能和必要的劳动规范,遵守劳动纪律,适应工作环境的文化,从而履行合格的劳动的过程。

13、职业生涯:职业生涯即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连续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的发展道路。

14、职业生涯管理:是指组织和个人根据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职业生涯进行计划、发展和评估的过程,既包括个人的管理,也包括组织的管理。

15、职业锚:职业锚是一种指导、制约、稳定和整合个人职业决策的自我观。

人力管理《劳动社会学》串讲资料.doc

人力管理《劳动社会学》串讲资料.doc

2013年1月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社会学》串讲资料温馨提示1、题型:单项选择题30分,多项选择题20分,名词解释20分, 简答题15分,论述题15分.2、客观题的常考内容有人名,地点,时间。

3、注意答主观题的总体要求(多写,分点,字迹清晰,考试态度端正)4、后面重点偏多,建议复习从后面开始。

重点内容第一章绪论1、劳动的概念和特征P12、劳动者的概念(广义和狭义)P23、冲突的概念和观点P104、劳动社会学具体研究方法(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P17-18第二章劳动1、劳动的概念P222、劳动社会化的内容和概念P233、市场经济的运行主体及关系P264、三方性结构的概念P275、三方机制的概念P286、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劳动结构变动P33-377、劳动产业结构的一般发展趋势P388、职业的含义P399、职业结构的概念和变化规律P41-4210、年龄结构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P4711、劳动保护的含义和意义P4912、劳动保护的内容P5013、群体和劳动群体的概念P5514、群体非正式结构的概念和功能P58-5915、劳动士气的含义P6116、士气激励理论P6317、自我实现型人假设与Y理论P68第三章劳动者1、劳动者含义 P732、劳动态度概念 P783、劳动者现代化 P794、企业文化的含义和内容P85—P865、劳动者行为的概念P896、劳动者社会化的概念和内容P957、劳动者社会化的途径P978、闲暇时间概念P102第四章职业生涯1、职业的定义和特征P1092、职业生涯的概念P1103、施恩的职业发展理论P1154、萨博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P1155、职业概率的四个条件P1196、职业生涯管理的概念P1127、职业锚的概念P1258、立足本职的到道路P1309、职业生涯设计的概念P134第五章职业分层与职业流动1、影响职业声望的因素P1412、职业分层的概念P1423、社会分层的意义P1534、职业流动的个人特征P158第六章劳动组织1、劳动组织的含义P1732、组织机构设置的方法P1763、非正式组织的特点P1794、韦伯的三种权力P1835、劳动组合的原因和类型P187第七章劳动关系1、劳务关系和劳动关系的概念P2002、劳动关系的主要类型P2103、中国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的内容P2144、工会的职能P218第八章劳动报酬与社会收入分配1、劳动报酬的概念P2222、影响收入分配的主要因素P2273、分配不公的表现P231第九章政府政策和劳动争议1、政府劳动管理职能P2362、劳动争议的概念P2403、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P244第十章劳动社会保障1、社会保障的含义P2492、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P2553、失业保险的特点P2594、申领失业保险金应具备的条件P2615、养老保险的含义和覆盖范围P2636、普遍保障的养老模式P2657、医疗保险的概念和内容P271第十一章劳动与就业问题1、就业的概念P2792、失业的类型P2843、非正规就业发展及其意义P2904、劳动力转移的类型P293第十二章特殊劳动群体问题1、弱势群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P3012、妇女就业与性别人力资本P3053、移民的成本分析P314。

(综合整理)《劳动社会学》章节复习知识点(课程代码:00294)

(综合整理)《劳动社会学》章节复习知识点(课程代码:00294)

《劳动社会学》章节复习知识点(课程代码:00294)第一章:绪论一、单选、多选知识点1、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

2、马克思是最早对劳动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经济社会学家。

3、马克斯·韦伯是一名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对劳动社会学的发展作出过的重要贡献。

4、梅耶——“霍桑实验”,他认为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

5、泰勒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

6、迪尔凯姆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社会语言学和后现代性的研究都有深远的影响。

7、反映劳动社会学的经典理论的人物:马克思、迪尔凯姆、韦伯、泰勒与梅耶。

8、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普兰查斯、汤普森及马勒。

9、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

10、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实际观点、实证观点、整体观点、发展的观点。

11、冲突理论所重视的不仅是个人的、人际之间的或文化的层次,而是社会现实的结构层次,主要研究社会冲突的起因、形式、制约因素及影响。

二、名称解释、简答12、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科学,形成于 19 世纪 20-30 年代。

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法国,1959 年乔.弗里德曼和彼.纳维利首次使用这词。

13、劳动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14、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15、冲突: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它是一种基本的人类特质和社会特质。

16、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其结构主要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

17、社会统计法:运用统计学原理研究社会现象的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绪论1、劳动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受社会架构、经济架构、政治架构和学术架构影响。

2、研究劳动社会学应从劳动者个人层次、群体和组织层次、社会层面三个方面入手。

3、反映讲点劳动社会学的四个经典里程碑阶段:(1)马克思与恩格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异化、雇佣劳动和剩余价值学说以及历史唯物主义(2)迪尔凯姆主要贡献:《劳动的社会分工》思想:A、以劳动分工为基础,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社会结构:机械团结(主要特征)有机团结(基础)社会一般是由机械化的团结向有机团结的社会进化B、分析了劳工的变态方式:失范形式的社会分工、强迫的分工(3)韦伯论述了资本主义现代生产的组织原则-科层制科层制的特点:a、内部分工b、职位分等c、组织成员都具备各种职业技术资格d、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e、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

新教的职业观:(1)世俗工作是美好的,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必要手段。

(2)被上帝挑选的人是上帝的工具(3)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个人(4)泰罗与梅耶泰罗-管理之父,“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导人《工厂管理》《科学管理原理》梅耶:霍桑实验4、现代的劳动社会学的理论视角:⑴功能主义理论:社会行动系统的构成A、文化系统(模式维持)B、社会系统(整合功能)C、人格系统(目标达成)D、行为有机系统(适应功能)⑵冲突理论:达尔多夫:A阶级冲突已被由职业决定的地位等级关系所取代B、阶层流动(中国近年来阶层变化导致的社会稳定和不稳定因素)(3)新马克思主义学派(4)新制度主义学派:A法团主义(核心):利益协调B、自由主义的集体主义(集体谈判)C、个人主义的自由主义第二章1、劳动者: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人。

2、中国的劳动适龄人口:男:16 — 59岁,女:16 — 54岁3、劳动力资源:一个社会中有劳动能力、可以从事社会劳动的那部分人口总和。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劳动社会学》课程复习要点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劳动社会学》课程复习要点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劳动社会学》课程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一、劳动者的精确定义:所谓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二、韦伯论述了资本主义现代生产的组织原则-----科层制。

其基本要素是:1、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需要严格执行的命令与服从关系,一种有组织的不平等制度。

2、这些从属关系受严格的内部等级的支配,依从于复杂的任务或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人们的义务。

3、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的、非个性化的、合理性的体系。

4、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

三、管理学派:1、泰勒(1856-1915)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他的《工厂管理》(1903)以及《科学管理原理》(1911)对劳动社会学研究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2、梅耶(1880-1949)于1922年迁居美国,先后在宾州大学与哈佛大学从事工业企业研究,1929年他应邀主持西方电气司霍桑厂的工业研究,即“霍桑实验”。

对企业界和学术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四、现代劳动社会学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的学说,它分为二个两个阶段,一是1945--1975年前后;二是20世纪70年代未至今。

第二章劳动一、劳动是指人类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有目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二、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三、三方协调机制:1、三方机制是指政府(通常以劳动部门为代表)、雇主和工人之间,就制定和实施经济与社会政策而进行的所有交往和活动,即由政府、雇主组织和工会通过一公平的组织机构和运作机制共同处理所有涉及劳动关系的问题。

2、我国三主协调机制的职能主要是:(1)、制定并监督实施涉及调整劳动关系的法规和政策。

(2)、推行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协商双方已达成一致意见的集体合同草案需报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充分体现了政府对集体合同订立的干预,也体现了三方原则的精神。

劳动社会学的串讲资料

劳动社会学的串讲资料

1、劳动社会学这个名词出现最早的国家。

P12、劳动的含义。

P1、P223、劳动社会学的含义。

P34、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内容。

P55、科层制的基本要素。

P66、梅耶的霍桑实验。

P77、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

P98、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含义。

P109、新制度主义学派。

P1110、劳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的基本方法。

P1411、劳动社会学的基本研究类型。

P1612、劳动社会学的具体研究类型。

(重点是问卷调查法)(选择题)P1713、劳动的社会职能的能让和劳动社会化的概念。

(简答题)P2314、职业(名词解释题)P3915、※劳动力性别结构(简答题)P4516、年龄结构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简答题)P4717、劳动保护的含义。

P4918、劳动保护的内容。

P5019、传统典型组织的概念。

P5620、非正式结构的消极以及积极两个方面的内容。

P5921、劳动士气的含义。

P6122、劳动者含义和特征。

P7323、劳动者的两种素质以及这种素质的内容。

P7524、企业文化。

(论述题)P8625、企业文化的功能。

P8726、劳动者行为的概念。

P8927、劳动效用的概念。

P9228、劳动者社会化的内容。

P9529、闲暇和劳动。

P10330、职业的特征。

(多选题)P10931、职业生涯的概念。

(名词解释)P11032、影响职业生涯的八大因素。

P11133、职业生涯管理的概念。

(名词解释)P12234、职业锚.。

(论述题)P12535、职业生涯发展与成功的道路。

P13036、职业生涯设计的概念。

(名词解释)P13437、职业声望的概念。

P14138、职业分层的概念。

(名词解释)P14239、社会分层的功能理论。

(社会分层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差别)P14840、社会分层的意义。

(简答题)P15341、职业流动的概念。

P15642、职业流动的个人特征。

(多选题)P15843、职业流动的决策。

(古人云:良禽择木而栖,明臣择主而适。

自考人力资源管理(本科)00294劳动社会学重点复习资料

自考人力资源管理(本科)00294劳动社会学重点复习资料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劳动社会学的产生和研究内容1、劳动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选择或名词解释)2、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3、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包括:(1)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2)劳动者(3)劳动的社会关系(4)劳动的社会结构(5)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6)劳动与社会变迁第二节1、科层制是韦伯根据纯粹理想型方法提出的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利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2、冲突理论:冲突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它是一种基本的人类物质和社会物质。

第三节1、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确立科学的研究方法论是开展劳动社会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劳动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观点:(1)实际观点(2)实证观点(3)发展观点2、社会劳动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一、社会调查法分为(1)文献调查法,也称历史调查法,是通过收集各种文献资料、摘取与调查课题的有关信息,以获取对某一社会事实的认识的方法。

(2)访问调查法,由访问者通过口头交谈的方式直接向被访问者提出问题,要求被访问者给予回答,双方进行交谈,从而获取所需信息,了解社会实际情况的方法。

(3)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垂询意见的方法。

(4)实验调查法,是实验者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改变某些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来认识实验对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方法.二、社会统计法.三、比较分析法四、参与调查法。

第二章劳动第一节劳动与劳动的社会化1、劳动的概念:劳动是指人类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完整word版)广东自考00294劳动社会学串讲复习重点(2016年6月完全版)

(完整word版)广东自考00294劳动社会学串讲复习重点(2016年6月完全版)

广东自考00294劳动社会学串讲复习重点(2016年6月完全版)第一章绪论一、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形成于19世纪20-30年代。

出现在法国,法国社会学者乔·弗里德曼和彼·纳维利。

二、劳动者是社会学研究的主体。

是基本要素。

广义的劳动者:指一些具有劳动能力的,并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的人。

狭义的:处于劳动年龄。

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

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

有劳动报酬和经营收入。

三、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自觉性、目的性和创造性是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

四、劳动社会学的发展形成了几大流派。

各流派的发展大都经历了三个阶段:古典阶段、现代阶段和后现代阶段。

五、管理学派的代表任务是:泰勒和梅耶。

梅耶认为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六、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

七、个案调查:是从研究对象中抽取少数个人或小型团体作为样本进行详尽调查的一种方法。

八、问卷调查法:只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九、实地观察:指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者借助科学的观察仪器,直接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

第二章劳动一、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二、劳动社会化的内容:1、生产资料社会化。

2、劳动操作过程社会化。

3、劳动成果的社会化。

三、广义上的市场经济运行主体,不但包括直接经济运行主体——企业和劳动者,还包括进行社会运行或者经济资源宏观配置的主体——国家,以及对企业的运行进行调节的无形主体——市场。

四、国家、企业、劳动者之间的联系,最主要的两方关系是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建立的劳动关系。

三方关系由劳工、雇主和政府构成。

劳动社会学重点(华师大老师串讲)

劳动社会学重点(华师大老师串讲)

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1.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科学,形成于19世纪20-30年代。

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法国,1959年乔.弗里德曼和彼.纳维利首次使用这词。

2.劳动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选择或名词解释)3.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

(单选)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4.冲突: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她是一种基本的人类特质和社会特质。

5.冲突理论所重视的不仅是个人的、人际之间的或文化的层次,而是社会现实的结构层次,主要研究社会冲突的起因、形式、制约因素及影响。

6.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其结构主要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

7.社会统计法:运用统计学原理研究社会现象的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

单选:1.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

(单选)2.马克思是最早对劳动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经济社会学家。

3.迪尔凯姆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社会语言学和后现代性的研究都有深远的影响。

4.马克斯·韦伯是一名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对劳动社会学的发展作出过的重要贡献。

5.泰勒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

6、梅耶——“霍桑实验”,他认为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

多选或简答:1.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内容的六个部分:(1)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2)劳动者(3)劳动的社会关系(4)劳动的社会结构(5)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6)劳动与社会变迁。

2.反映劳动社会学的经典理论的人物:马克思、迪尔凯姆、韦伯、泰勒与梅耶。

3.科层制(韦伯)的基本要素:①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需要严格执行的命令及服从关系,一种有组织的不平等制度;②这些从属关系受严格的内部等级的支配,依从于复杂的任务或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人们的义务;③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非个性化的、合理性的体系;④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

人力管理《劳动社会学》串讲资料

人力管理《劳动社会学》串讲资料

2014年1月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社会学》串讲资料考试题型一、单项选择题: 20分(20题每题1分)二、多项选择题: 30分(15题每题2分)三、名词解释: 15分(5题每题3分)四、简答题: 25分(5题每题5分)五、论述题: 10分(1题10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劳动社会学的产生和研究内容1、劳动的概念P1 (劳动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2、劳动者的概念P2 (从社会学的角度,所谓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3、劳动的社会结构P4 ((1).社会横向结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

(2).社会纵向结构--由阶级、阶层等不同社会层次及其关系构成。

)第二节:劳动社会学理论4.韦伯论述了资本主义现代生产的组织原则——科层制P6 (科层制是韦伯根据纯粹理想型方法提出的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利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5.冲突理论P10-P11 (冲突,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它是一种基本的人类特质和社会特质。

)第三节:劳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6、社会调查法P17-P19 (社会调查类型有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常用的具体方法有文献调查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调查法。

)第二章:劳动第一节:劳动和劳动的社会化1.劳动的概念P22 (劳动是指人类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2.劳动的社会职能P23 ((1)劳动创造社会财富(2)劳动改造和完善社会(3)劳动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3.劳动社会化的内容P23 ((1)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2)劳动操作过程的社会化 (3) 劳动成果的社会化)第二节:劳动的社会关系4.三方性结构P27(指在制定劳动法规、调整劳动关系、处理劳动争议过程中,政府、雇主和雇员代表共同参与决定,相互影响和制衡,这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有效机制。

劳动社会学串讲复习重点

劳动社会学串讲复习重点

劳动社会学串讲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一、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形成于 19 世纪 20-30 年代。

出现在法国,法国社会学者乔·弗里德曼和彼·纳维利。

二、劳动者是社会学研究的主体。

是基本要素。

广义的劳动者:指一些拥有劳动能力的,并从事必然的社会生产劳动的人。

狭义的:处于劳动年龄。

拥有必然的体力和智力。

从事必然的社会生产劳动。

有劳动酬金和经营收入。

三、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供应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自觉性、目的性和创立性是人类劳动的本质特点。

四、劳动社会学的发展形成了几大门派。

各派其他发展多半经历了三个阶段:古典阶段、现代阶段和后现代阶段。

五、管理学派的代表任务是:泰勒和梅耶。

梅耶认为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六、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任凭主义。

七、个案检查:是从研究对象中抽取少许个人或小型集体作为样本进行详尽检查的一种方法。

八、问卷检查法:只检查者运用一致设计的问卷向被检查者认识情况或征询建议的方法。

九、实地观察:指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也许借助科学的观察仪器,直接认识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

第二章劳动一、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见解,主若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成由亲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二、劳动社会化的内容: 1、生产资料社会化。

2、劳动操作过程社会化。

3、劳动成就的社会化。

三、广义上的市场经济运行主体,不仅包括直接经济运行主体——企业和劳动者,还包括进行社会运行也许经济资源宏观配置的主体——国家,以及对企业的运行进行调治的无形主体——市场。

四、国家、企业、劳动者之间的联系,最主要的两方关系是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建立的劳动关系。

三方关系由劳工、雇主和政府构成。

五、第三产业以第一、二产业发展为基础,反过来又对第一、二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劳动社会学是研究劳动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关注劳动者在社会中的地位、角色和权益。

在现代社会中,劳动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劳动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以帮助读者复习和理解这一学科。

一、劳动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劳动社会学是研究劳动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它关注劳动者在社会中的地位、角色和权益。

劳动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之一,通过劳动,人们创造财富、满足需求,并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劳动社会学研究劳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探讨劳动对于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二、劳动社会学的重要理论1. 劳动分工理论劳动分工理论是劳动社会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由亚当·斯密提出。

该理论认为,劳动分工是现代社会的基础,通过将劳动过程分解为不同的任务,提高了生产效率。

劳动分工不仅影响了经济领域,还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劳动价值理论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劳动社会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该理论认为,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劳动价值理论强调了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现象。

3. 社会分层理论社会分层理论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关注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地位差异和社会阶层的形成。

社会分层理论认为,社会地位的差异主要由经济、职业和教育等因素决定。

社会分层对于劳动者的生活机会、社会交往和社会认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4. 劳动组织理论劳动组织理论研究劳动者在组织中的行为和关系。

劳动组织理论关注组织内部的权力结构、决策过程和劳动者的参与程度。

它探讨了劳动组织对于劳动者的激励、满足和发展的影响,以及劳动组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三、劳动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劳动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劳动市场与就业问题:研究劳动力供求关系、就业机会和失业问题等。

2. 劳动条件与工作环境:研究劳动者的工作条件、工时安排和工作环境对于劳动者身心健康的影响。

1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

1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

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第二章、第四章)一、简答题1、简述社会学意义上的劳动者的特征是什么?(p9)答:社会学意义上的劳动者具有以下特征:1)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

任何人只有达到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成熟程度,具有相当的体力和智力后,才能成为劳动者。

2)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

劳动岗位为劳动者提供了一定的劳动工具和劳动手段,也为劳动者提供了一定的合作群体。

3)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

处于劳动岗位的人,还必须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

劳动规范不仅是劳动的自然过程的要求,而且是劳动的社会过程的要求。

4)参与实际劳动过程。

劳动者在具备以上条件后,通过实际投身于现实的劳动过程,参与社会劳动才算是真正的劳动者。

2、劳动者的行为特点是什么?(p23-24)答:劳动者的行为通常有以下几个特点:1)与一定的目标有关;2)劳动者行为是与他人的互动中发生的;3)劳动者的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会对组织产生作用和影响;4)劳动者的社会行为会影响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

3、劳动者正式群体行为的特点是什么?(p25)答:劳动者正式群体行为的特点是:1)服从组织的总目标;2)服从一定的合法权威;3)与劳动者在正式组织中的地位相符;4)受到各种正式的规章制度的限制。

4、劳动者非正式群体行为的特点是什么?(p25)答:劳动者非正式群体行为的特点是:1)具有同质性;2)有特定的行为符号,主要包括风俗习惯和规范;3)与正式群体目标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4)以社会性行为为主,无正式的约束;5)同一非正式群体有共同的兴趣、信仰、价值观和行为取向。

5、劳动者社会化的特点包括哪些内容?(p32-33)答:劳动者社会化的特点包括:1)起点。

劳动者的社会化是从人进入一种职业或一个劳动岗位这一刻开始的。

2)目标。

劳动者社会化的目标是要使人成为合格的劳动者。

3)社会化施体。

即社会化的实施者,对劳动者社会化的主要力量来自劳动者的劳动岗位、班组、车间企业、行业以及与这些实体相关的劳动价值、劳动规范以及劳动技能。

自学考试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完全版).doc

自学考试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完全版).doc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彖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彖的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形成于19世纪20・30年代。

出现在法国,法国社会学者乔•弗里徳曼和彼•纳维利。

二、劳动者是社会学研究的主体。

是基本要素。

广义的劳动者:指一些具有劳动能力的,并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的人。

狭义的:处于劳动年龄。

具冇一定的体力和智力。

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

有劳动报酬和经营收入。

三、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白觉性、目的性和创造性是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

四、劳动社会学的发展形成了几人流派。

各流派的发展人都经历了三个阶段:古典阶段、现代阶段和后现代阶段。

五、管理学派的代表任务是:泰勒和梅耶。

梅耶认为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六、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

七、个案调查:是从研究对彖中抽取少数个人或小型团体作为样本进行详尽调査的一种方法。

八、问卷调查法:只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九、实地观察:指观察者有冃的、有计划地运用口己的感觉器官或者借助科学的观察仪器, 直接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彖。

第二章劳动一、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來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二、劳动社会化的内容:1、牛:产资料社会化。

2、劳动操作过程社会化。

3、劳动成果的社会化。

三、广义上的市场经济运行主体,不但包括直接经济运行主体——企业和劳动者,还包括进行社会运行或者经济资源宏观配置的主体——国家,以及对金业的运行进行调节的无形主休——市场。

四、国家、企业、劳动者之间的联系,最主要的两方关系是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建立的劳动关系。

三方关系由劳工、雇主和政府构成。

五、第三产业以第一、二产业发展为基础,反过来又对第一、二产业的发展起到巨人的推动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社会学串讲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一、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形成于19世纪20-30年代。

出现在法国,法国社会学者乔·弗里德曼和彼·纳维利。

二、劳动者是社会学研究的主体。

是基本要素。

广义的劳动者:指一些具有劳动能力的,并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的人。

狭义的:处于劳动年龄。

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

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

有劳动报酬和经营收入。

三、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自觉性、目的性和创造性是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

四、劳动社会学的发展形成了几大流派。

各流派的发展大都经历了三个阶段:古典阶段、现代阶段和后现代阶段。

五、管理学派的代表任务是:泰勒和梅耶。

梅耶认为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六、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

七、个案调查:是从研究对象中抽取少数个人或小型团体作为样本进行详尽调查的一种方法。

八、问卷调查法:只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九、实地观察:指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者借助科学的观察仪器,直接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

第二章劳动一、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二、劳动社会化的内容:1、生产资料社会化。

2、劳动操作过程社会化。

3、劳动成果的社会化。

三、广义上的市场经济运行主体,不但包括直接经济运行主体——企业和劳动者,还包括进行社会运行或者经济资源宏观配置的主体——国家,以及对企业的运行进行调节的无形主体——市场。

四、国家、企业、劳动者之间的联系,最主要的两方关系是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建立的劳动关系。

三方关系由劳工、雇主和政府构成。

五、第三产业以第一、二产业发展为基础,反过来又对第一、二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P36)六、从发达国家职业结构变化的趋势与规律看,总的趋势是体力性的、非技术性职业的劳动者所占份额不断减少,而脑力性、技术性职业的劳动者所占的份额不断提高。

(P42)七、从表2—1可以看出,目前中国的职业结构具有农业社会向非农业社会转变的特征。

(P43)八、性别结构反映劳动社会的现状:劳动者的性别结构从多重侧面反映了劳动社会的现状,首先,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

其次,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生产装备的先进程度。

再次,男女劳动者在各行业中的比例,反映着性别分工及其合理程度。

另外,妇女素质的高低,就业意识的强弱,家务劳动负担的多少,也可能影响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的比重。

九、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速度比较快、达到的水平比较高和空间分布不平衡的特点。

十、人口老龄化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首先,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导致劳动力不足。

其次,人口老龄化会影响劳动生产率。

再次,人口老龄化还会导致养老经费的不断增加。

十一、劳动保护的内容:1、劳动安全和健康保护。

2、劳动的经济条件的保护。

3、劳动的社会条件的保护。

十二、梅耶总结了霍桑实验的成果,提出人际关系理论:1、证明工人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2、影响工人劳动生产率的不仅仅是生产条件,劳动环境和待遇的改进,最重要的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3、发现了非正式群体。

4、强调了领导和群众沟通意见的重要。

十三、群体结构:指群体内部各构成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

十四、传统的典型组织正式结构有如下几种类型:1、直线制结构。

2、职能制结构。

3、直线—职能式结构。

4、水平结构。

5、距阵结构。

十五、非正式结构的积极功能:1、能够减轻成员在组织中的心理压力。

2、有助于增强社会组织的灵活性。

十六、非正式结构的消极功能:1、当非正式结构在目标、利益和规范等方面与正式结构不一致时,如果不加以合理引导,容易产生消极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破坏组织的整合力。

2、非正式结构容易形成传播“小道”消息和散步流言蜚语的源头,影响组织的凝聚力。

3、放任非正式结构的发展,还可能带来一些极端的情况,破坏组织系统的正常运行。

十七、克来顿·艾尔德认为人有三种核心需要: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

十八、“自我实现型人”假设是建立在认为人是勤奋、有才能、有潜力基础上的。

第三章劳动者一、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是形成劳动领域中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基本因素。

二、社会素质:1、文化素质;2、思想道德素质;(它是劳动者的素质中最为关键的部分)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常用“工作满意度”作为衡量劳动者态度的综合指标。

3、劳动者的现代化。

(P79,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特征要了解,共10点,多选题型)三、劳动者的自我控制产生了三种类型的心理控制形式:1、自主控制;2、诱导控制;3、胁迫控制。

四、企业文化的内容:1、价值观念;2、企业意识;3、管理方式;4、企业规范;5、企业英雄人物;6、企业形象;企业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五、从劳动者行为与生产劳动过程有无直接联系的角度,区分为劳动性行为与非劳动性行为。

六、劳动者行为中最主要的社会行为是劳动性行为,简称劳动行为。

七、劳动效用就是这种以劳动行为而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满足。

八、劳动者社会化,指的是社会将一个普通的社会人转变成一个能适应一定的社会和时代文化,掌握社会所需要的劳动技能和必要的劳动规范,遵守劳动纪律适应工作环境的文化,从而履行合格的劳动的过程。

九、劳动者社会化的内容:(论)(可与十或十一结合出题)1、学习和掌握一个职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2、了解和学习劳动规范,融入企业文化;3、适应人际关系,实现角色的转变。

十、劳动者社会化的途径:(论)1、家庭教化;2、学校教化;3、社会教化;4、网络互动;5、劳动组织教化。

十一、劳动者社会化的过程:(论)1、预期社会化;2、劳动者的初始社会化;3、劳动者基础社会化;4、劳动者的继续社会化。

十二、劳动决策的影响因素。

影响劳动者劳动决策的最重要因素是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第四章职业生涯一、职业的时代性特征:我国曾出现过的“当兵热”“从政热”“高考热”到“考研热”,又发展到“下海热”“出国热”“外企热”等,都反映出特定时期人们对某种职业的热衷程度。

二、职业生涯的概念由沙特烈提出;三、职业生涯:即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连续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的发展道路。

四、影响职业生涯的八大要素:(论述:请各位自行组织语言说明,以下仅供参考)> 健康情况:健康是八大因素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项,几乎所有的职业都需要有健康的身体。

每个人对身心健全的关切,与其有效的职业掌握直接相关。

> 社会阶层的影响:每个人所降生的环境,对他们的生活机会都大有影响。

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对待子女教育的方式,与贫困的家庭有很大的差异。

> 教育:教育成功与社会阶层的晋升有明显的关联,凡是社会阶层高过他们父母所属阶层的人都觉得,教育是改变社会阶层的主要动力。

> 性别:虽然男女平等的观念已渐渐普及,但性别因素仍然在职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年龄:工作生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步学习、操作及清闲,有少数人在一般认定的年龄之后,才开始事业的重要新阶段。

> 负担:这是对别人、对社会及对财务状况所承担的义务,成人必定会受各种义务的束缚,我们需将事业放在各种关系中审查,选择职业绝不能毫不考虑个人的生活形态。

> 自我观:人对自我能力及性格的定义,往往也决定了自己的行为。

> 地理因素:世界上不平等现象的其中之一就是地理因素。

五、萨柏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五阶段:成长阶段、探索阶段、建立阶段、维持阶段、衰退阶段。

六、格林豪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划分阶段中,职业生涯初期阶段的主要任务:学习职业技术,提高工作能力;了解和学习组织纪律和规范,逐步适应职业工作,适应和融入组织;为未来的职业成功做好准备。

七、比较择业动机,确定选择的职业:一般来说,多以择业动机分值高的职业作为自己的选定结果。

P119,图表4-2,对于劳动者甲来说,职业B的效价(60)高于职业A(50),但他认为谋取A比较有把握,而欲谋取职业B,他要付出较大的努力,经过权衡,择业动机(A)=效价(A)*职业概率(A)>择业动机(B)=效价(B)*职业概率(B),即劳动者甲倾向于选择职业A。

八、胆汁质人的优点:较适合做反映迅速、动作有力、应急性强、危险性较大、难度较高而费力的工作,他们可以成为出色的导游员、勘探工作者、推销员、节目主持人、演讲者、外事接待人员等。

九、职业生涯管理:是指组织和个人根据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需要,对职业生涯进行计划、发展和评估的过程。

十、企业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意义:> 职业生涯管理是企业资源合理配置的首要问题> 职业生涯管理能充分调动人的内在的积极性,更好地实现企业组织目标。

十一、职业生涯管理的基本内容:员工自我评估、组织对员工的评估、职业培训与指导、制订员工发展计划(是职业生涯管理中最核心的一块)。

十二、“职业锚”:是一种指导、制约、稳定和整合个人职业决策的自我观。

它的五类型如下:(论述:请各位自行组织语言说明,以下仅供参考)> 技术/职能型:这一类型的人在作出职业选择和决策时主要精力放在自己正在干的实际技术内容或职业内容上。

他们认为自己的职业成长只有特定的技术或职能领域才意味着持续的进步。

> 管理能力型:这一类型的个体在职业实践中培养出、也相信自己具备胜任责任管理所必不可少的技能和价值观。

> 安全/稳定型:安全锚的人追求稳定安全的前途,仰赖组织或社区对他们能力需要的识别和安排。

> 创造型:创造锚的个体时时追求创造完全属于自己的成就。

> 自主、独立型:自主锚个体追求的主要随心所欲地制订自己的步调时间表、生活方式和工作习惯,尽可能少地受组织的限制和制约。

十三、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计划基本方向:纵向发展、横向发展、向核心方面发展。

十四、职业生涯发展与成功的道路:(论述:请各位自行组织语言说明,以下仅供参考)> 立足本职的道路:把自己所在的职业岗位,作为职业生涯发展的首选道路,这样不仅可以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增加人力资本,还能够随着工作单位的发展而获得个人的发展和成功的机会;工作中“有心”,这是一个人要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来的很重要的一点,学业上选择走本职岗位成才的道路,把学习和本职工作联系起来,使学业最大限度地促进自己的成功。

> 自学成长的道路:选择合适的专业领域自学,有着宽广的空间。

但是自学的目标要和个人的兴趣、爱好、个人的能力优势、自身的资源条件及社会环境相结合,这样能够保证比较顺利地走上成才之路,取得成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