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版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社会工作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社会工作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一)专业培养目标社会工作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专业理论和基础知识扎实、实务方法、技能熟练,政治觉悟高、职业操守好、专业素质过硬,能在各级学校、社区、企业、医院、部队、群团组织、社会行政机构和社会福利机构单位或领域从事专业社会工作或管理的相关实践和科学研究工作,充分发挥“社会工程师”重要作用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二)专业培养规格及要求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社会工作专业及相关的基本知识,在社会学、社会工作理论、方法、技能等方面接受系统教育和训练,具有从事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基本能力,能迅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相关人才的需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社会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2.掌握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业务方法技能;3.熟悉与本专业有关的法律知识;4.熟练掌握一门外语;5. 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比较熟练的操作能力,并通过教育类二级国家统一考试;6.了解国内外社会工作专业的历史与现状,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7.在社会实践中能自觉践行社会工作专业价值和理念,接触和了解社会现实,利用专业方法和技能,积极开展旨在提高社会公众福利水平的各种社会服务活动。
并在此基础上能够积极反思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经验,以推动本土社会工作的成熟发展。
二、学制与修业年限标准学制4年,弹性学制3-6年。
三、毕业要求思想政治合格,在规定的年限内修完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158学分,(必修课程 115学分,选修课程43学分),方能毕业。
四、授予学位要求取得毕业资格,并符合学校规定的授予学士学位的条件,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五、学分分配表课程类别性质学分数占总学分比例(%)必修4126.0通识课程选修7 4.0必修1610.0学科基础课程选修149.0基础必修7.5 5.0专业主干课程核心必修30.019.0专业方向课程选修23.515.0独立实践教学环节必修1912.0必修113.572%合计158100总学分选修44.528%六、课程设置表(一)通识课程( 48 学分)1.通识必修课程( 41学分)学时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学分总/周开课学期开课单位003AA6001A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36/23马克思主义学院003AAC001A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354/34马克思主义学院003AA4001A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5282马克思主义学院003AA6002A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36/21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实践课0+5.50+704或5马克思主义学院003AA2001A形势与政策1+118+1周/12-3宣传部003AA8002A大学英语I372/41003AA8003A大学英语II372/42003AA8004A大学英语III372/43003AA8005A大学英语IV372/44外国语学院003AA4002A计算机文化基础I1+136+36/41 003AA8001A计算机文化基础II3+154+36/52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参加全国统一考试)003AA2003A体育I118/11003AA2004A体育II118/12 003AA2005A体育III118/13 003AA2006A体育IV118/14体育学院003AA4003A文献检索与利用236/23或4图书馆003AA2007A军事训练0+10+2周/1武装部合计29.5+11.5650+(178+ 3周)2. 通识选修课程(学分,学生至少选修7学分)序号系列要求1人文社会科学系列任选2自然科学与技术系列本专业学生须在本系列中至少选修2学分3艺术、体育与健康系列任选4教师教育系列任选5综合素质教育讲座任选,6个讲座可计1学分学时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学分总/周开课学期开课单位003AA2008A军事课I120/12武装部合计120/1(二)学科基础课程(必修:16学分,选修:14学分)学时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学分总/周开课学期开课单位033BA6006A社会学概论352/41历史与社会学院033BA6007A西方社会学理论354/32历史与社会学院033BA6005A 社会心理学354/32历史与社会学院033BA6004A 社会问题研究(双语)236/25历史与社会学院033BA6003A 普通心理学352/41历史与社会学院必修033BA4001A 管理学原理236/23历史与社会学院合计16 033BB4003A 高等数学236/31数 学 学 院033BB4012A 线性代数236/31数 学 学 院033BB4014A 心理咨询1+154/32历史与社会学院033BB4004A 公共关系学236/22历史与社会学院033BB6002A 普通逻辑学354/33历史与社会学院033BB4009A 文化人类学236/23历史与社会学院033BB4019A 中国社会思想史236/23历史与社会学院063EB4042A 中西文化比较概论236/23历史与社会学院033BB4022A 宗教学236/24历史与社会学院033BB4013A 宪法与行政法236/24历史与社会学院033BB4008A 伦理学236/25历史与社会学院033BB4024A 民法学236/25历史与社会学院033BB4026A 刑法学236/26历史与社会学院选修033BB4021A 专业英语236/26历史与社会学院 此序列中要求选修14学分(三)专业主干课程(必修:37.5学分)学时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学分总/周开课学期开课单位033CA6010A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354/32历史与社会学院033CA5001A 社会研究方法2+0.554/32历史与社会学院基础必修033CA4001A 社会统计学1+154/33历史与社会学院033CA6013A 社会工作导论352/41历史与社会学院033CA6001A 个案社会工作2+172/43历史与社会学院033CA6018A 小组社会工作2+172/43历史与社会学院033CA6011A社会保障概论354/33历史与社会学院033CA6009A青少年社会工作354/33历史与社会学院033CA6015A社区社会工作2+172/44历史与社会学院033CA6019A学校社会工作2+172/44历史与社会学院033CA6012A社会福利思想354/34历史与社会学院033CA6014A社会工作行政354/36历史与社会学院核心必修033CA6022A社会政策概论354/35历史与社会学院合计37.5(四)专业方向课程(选修:23.5学分)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学分学时开课开课单位总/周学期033EB2006A生命教育118/15历史与社会学院033CA3001A自我认知与人际沟通技巧1+0.536/25历史与社会学院033EB5003A矫治社会工作236/26历史与社会学院033EB4024A青少年心理学236/26历史与社会学院003EB4012A教育概论2365历史与社会学院033EB2004A三笔字技能118/15历史与社会学院033EB2008A职业规划118/11历史与社会学院033EB6003A人力资源管理354/35历史与社会学院033EB4036A市场营销学236/25历史与社会学院033EB6004A企业社会工作2+154/36历史与社会学院033EB5001A非营利组织管理2+0.554/35历史与社会学院033EB5002A家庭社会工作2+0.554/34历史与社会学院033EB5004A老年社会工作2+0.554/36历史与社会学院033EB4020A农村社会工作236/26历史与社会学院033EB4048A应用文写作236/26历史与社会学院033EB4047A移民问题研究236/28历史与社会学院033EB4040A项目评估与管理236/28历史与社会学院033EB4034A申论236/28历史与社会学院033EB4039A危机介入与管理236/24历史与社会学院033EB4038A外展社会工作236/24历史与社会学院033EB4046A医疗社会工作236/26历史与社会学院033EB4051A社会工作发展史236/28历史与社会学院033EB4002A残障社会工作236/28历史与社会学院注:专业方向课程中的若干课程系列课程的学分可以互认,可以单选一个系列的课程,也可从不同系列的课程中进行组合选修。
社会工作2010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最最新)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名称】社会工作(专业代码:650101)【教育类型及学历层次】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学历层次:大专【学制】三年1.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心理健康,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面向区(县)、街道(乡镇)的民政、团委、妇联、残联、工会、教育、人口计生、司法、信访等部门、社会福利机构、社会救助机构、学校、社区、企业以及NGO组织的社会工作管理岗位和社会工作服务岗位,具有“爱心助人、公义务实、助人自助”专业理念和诚信敬业精神,掌握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社会工作管理与服务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 职业岗位及职业能力要求3. 课程结构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开设公共课和专业课两类课程。
3.1公共课(基本素质课程)本类课程为高职各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文和科学素质、身心素质。
包括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
3.2专业课(职业能力课程)本类课程为本专业学生开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包括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3.2.1专业必修课本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课程,具体细分为:职业通用能力课程、职业专门与综合能力课程。
3.2.1.1职业通用能力课程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的课程。
3.2.1.2 职业专门与综合能力课程针对对应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技能的要求,通过专业见习、假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等系列专业实践途径,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培养学生综合技能的课程。
3.2.2专业选修课职业拓展能力课程,是职业专门与综合能力课程的拓展和深化。
4. 毕业条件与职业资格证书5.2 核心课程说明5.2.1 个案工作课程代码:********;3学分;54学时。
核心能力目标:能理解、掌握个案工作各阶段的相关原理并正确运用。
核心知识目标:(1)接案与建立关系阶段;(2)资料的收集与判断阶段;(3)制定目标和工作计划阶段;(4)服务计划的实施阶段;(5)结案与评估阶段。
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培养方案030302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社会工作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技能,树立社会工作的价值理想,能在民政、劳动、社会保障等行政部门,以及社会组织与公益团体等机构,从事相关社会工作的服务管理与咨询、社区建设和管理、社会福利、公共政策研究与评估等工作的专门人才。
二、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社会工作理论和社会工作实务的基本知识,受到社会工作实务技能以及实践能力的基本训练;具有理论分析、实地调查、研究等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比较熟悉中外社会工作学说,并比较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各种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现象;2.初步熟练掌握社会工作实务操作技能,学会开展个案社会工作、团体社会工作和社区社会工作;3.了解国情,善于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较强的论文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4.了解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了解国内外重要事件及其发展;5.了解我国民族地区社会的基本情况,掌握初步的民族问题有关理论、政策和法规;6.了解现代社会工作专业的前沿理论及重要研究领域中的新进展;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三、人才培养模式1.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可以在 3-6年内完成学业。
2.通过强化学生重点掌握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性社会工作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夯实理论基础,培养具有探索研究与创新能力的基础性人才。
通过社会工作案例分析、基础科研项目的设计、研究、撰写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基础科学研究能力。
3.通过强化学生重点掌握社会工作实务基本实践技能,从事相关社会工作的服务管理与咨询、社区建设和管理、社会福利、公共政策研究与评估等工作的应用性人才。
通过应用性课程的设置、实验和课题研究、市内各社区和相关社会工作部门实习等,全面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
社会学(人类学)专业2010级培养方案

社会学专业(人类学方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全面的人类学理论知识,较熟练掌握田野作业方法,能在教育或科研机构、民政或文化部门、文物保护与文化展示单位以及文化或旅游公司等,从事社会与文化研究、政策探讨与实践、文化事业的规划与管理、文化企业的策划与经营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人类学概论、社会学概论、民俗学概论、博物馆学概论、考古学概论、民族志方法、人类学理论流派、经济人类学、政治人类学、宗教人类学、物质文化研究、都市人类学、旅游人类学、应用人类学、中国民族史、社会人类学的中国研究、人类学名著选读等主要课程,通过学习掌握系统的人类学理论知识和田野作业方法,养成在不同社会生活领域中综合应用人类学知识、方法的能力或激发进一步从事人类学学术研究的潜力。
学生在毕业时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了解人类学的学科传统,掌握人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善于用人类学的理论视角和观点解释不同的社会与文化。
2.熟练掌握人类学的田野作业方法。
3.熟悉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具有解释与分析相关问题、参与社会实践和较强的论文写作与语言表达能力,初步认识学术研究的道德使命。
4.了解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了解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及其发展。
5.具有健康的体魄,达到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6.掌握一门外语,达到大学外语四级水平。
7.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通过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或达到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水平。
三、毕业学分:165学分四、修业年限:标准修业年限为4年,允许3-8年毕业。
五、授予学位:法学学士七、课程与教学培养方案1.通识教育课程2.学科专业教育课程3.综合实践教育课程八、课程与教学计划总表。
社会工作专业培养方案

社会工作专业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为民政、劳动、社会保障和卫生管理部门及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和其它社会福利、服务、公益团体等机构培养熟悉国内外社会工作及社会政策的历史和现状,了解政府管理各类社会事务的运行机制、程序和制度,能够胜任政府部门社会政策研究和公共行政管理及各类地区、福利保障机构服务管理的专业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主要学习社会工作、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知识,训练学生具备社会政策研究、社会调查和社会发展项目评估的基本能力。
具体来说,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方法和知识,熟悉国内外社会工作和社会福利思想与学说;2.熟练掌握社会调查方法和技能与社会统计方法;3.了解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法规,了解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及其发展,善于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具有较强的论文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和手段5.英语和计算机水平达到国家或学校规定的要求。
三、主干学科:社会学、法学四、主要课程1.通识类课程: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政治学原理、社会学原理、西方经济学、法理学、民法学、管理学原理、伦理学原理、中西文化精神、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国古典文学选读、高等数学(Ⅰ、Ⅱ)、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逻辑学。
2.专业类课程:社会统计学、农村社会学、社会保障概论、社会工作概论、社会人类学学、社区工作、个案与团体工作、人力资源管理学、公共政策学、西方社会思想史、中国社会思想史、社会心理学、民族社会学、政治社会学、城市社会学、经济社会学、社会福利思想与理论。
五、学制与学分要求四年制本科。
学生至少应修满159.5学分,其中课堂教学145.5学分,实践环节14学分。
课堂教学中普通(公共)教育类必修课程23.5学分,专业核心课与专业必修课114学分,综合教育类课程8学分。
六、授予学位:法学学士。
七、教学活动时间安排表八、课程结构比例九、周学时分配表十、课程设置。
2010版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2010版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拥有丰富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教学、研究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事业心和责任感。
树立科学的世界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懂得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和基本国情,能理论联系实际。
2.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科学、严谨、勤奋、踏实的学风以及终身向上、创新实干的精神,具有热爱劳动、遵纪守法、自律谦让、团结合作和竞争拼搏的品质。
有较好的文化、道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3.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较系统的基础科学理论、扎实的学科基础理论以及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有关科技发展的新动向。
具有一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管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懂得一定的法律知识和国防知识。
4.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掌握独立获取、消化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收集处理信息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顺利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5.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和养护身体的技能和方法,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身心健康,毅力坚强,达到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为终身学习和工作提供健康的体魄。
三、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主要课程:社会学概论、国外社会学理论、西方社会思想史、中国社会思想史、社会保障概论、社会工作概论、社区社会工作、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治疗学、社会政策、社会统计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等。
四、专业特色及专业方向本专业的特色是理论与实践并重。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本科培养方案

社会工作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模块)名称及专业代码专业中文名称:社会工作专业英文名称:Socia1Work专业代码:030302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人文科学素养和专业伦理意识,掌握“助人自助”领域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巧,能运用专业方法协助老人、残疾人、青少年等弱势服务对象解决问题、克服障碍和实现自我转变,胜任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社区综合服务岗位需要的应用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经过在本专业领域五年左右的锻炼,毕业生在专业和职业上预期达到以下目标:培养目标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人文科学素养及责任心、敬业和奉献精神,认同社会工作价值观,恪守社会工作伦理,保持对专业、性别和社会等边界的敏感性;培养目标23运用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工作、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以及社会调查研究等有关理论与方法,分析、评价与改进社会工作实务。
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掌握有关业务知识前沿;培养目标3,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与方法评估老人、残疾人、青少年等等社区弱势对象的需求与问题,设计服务方案,链接社会资源,实现“助人自助”,并对服务过程及效果进行监测、评估与改进;培养目标4: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及五邑侨乡实际,具备沟通协调、文案写作、项目策划、团队合作、活动开展、以及管理统筹等方面的能力,胜任社工督导与项目管理等工作。
三、毕业要求经过在校四年以上的系统专业学习,本专业毕业生需要达到以下知识、技能与素质要求:毕业要求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了解、拥护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认同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理解、接受并运用接纳、尊重、知情同意、自决、保密等专业伦理原则;毕业要求2:掌握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等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国际视野、了解本专业的知识前沿,具备国情意识,联系中国实际分析与评价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毕业要求3:掌握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等直接与间接介入方法,熟悉社会政策状况及趋势,在督导指导下结合老年、儿童、残障等社区弱势对象特点和机构情境适当运用理论与方法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并对服务过程加以规范评价;毕业要求击掌握定性与定量研究逻辑以及文献述评、抽样、定性资料搜集、定性资料分析、问卷制作、定量数据分析等研究技术,提出本专业领域内有意义的研究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有效执行并完成研究计划;毕业要求51就本专业领域现象与问题与教师、同学、服务对象、同工、志愿者、社区等利益相关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毕业要求6,参与或负责本学科及多学科团队活动,与其他团队成员合作共事,有效发挥个人作用;毕业要求71形成自主学习习惯和终身学习意识,具备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毕业要求8:身体及心理素质良好,掌握适当的身心调节技巧,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社会工作专业培养方案及专业设置

专业基础 具有管理学的基础知识
2
知识
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
社会工作概论、社 会学概论、西方社会学 理论、中国社会思想 史、心理学概论、社会 心理学、宪法学、法理 学、中国法制史、民法、 刑法、经济法、社会统 计学、非政府组织管理
掌握个案工作原理、应用方法和技术知识
掌握小组工作原理、应用方法和技术知识
专业技术 掌握社区工作原理、应用方法和技术知识
学理论、社会问题、社 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
具有较强的运用心理学知识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
统计学、法理学、民法、
具有一定的社会工作项目管理能力
刑法、经济法、心理咨
询、管理学概论、非政
府组织管理
具有开展司法社会工作服务的能力
农村社会学、发展
具有开展农村社会工作服务的能力
社会学、矫正社会工作、
具有一定的社会服务操作实务的能力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课程实验:个案工作实验、小组工作实验、社区工作实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实验等。 社会实践:社会工作认知实践、社会工作社会实践 实训实习:个案工作综合实训、团体工作综合实训、社区工作综合实训以及毕业实习。 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安排在第8学期同时进行。围绕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 中的典型问题进行选题研究并撰写论文,达到学校本科毕业论文规范要求。
4
知识
农村社会学、发展 社会学、矫正社会工 作、民俗学、特殊群体 社会工作、公共关系 学、社会工作专业外 语、文献检索与论文写 作、个案工作综合实 训、团体工作综合实 训、社区工作综合实 训、社会工作价值与伦 理、社会工作法规与政 策、企业社会工作
(二)能力结构与要求
序号 1
能力结构 基础能力
能力要求
2010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名称】社会工作(专业代码:)【教育类型及学历层次】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学历层次:大专【学制】三年1.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心理健康,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面向区(县)、街道(乡镇)的民政、团委、妇联、残联、工会、教育、人口计生、司法、信访等部门、社会福利机构、社会救助机构、学校、社区、企业以及NGO组织的社会工作管理岗位和社会工作服务岗位,具有“爱心助人、公义务实、助人自助”专业理念和诚信敬业精神,掌握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社会工作管理与服务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 职业岗位及职业能力要求3. 课程结构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开设公共课和专业课两类课程。
3.1公共课(基本素质课程)本类课程为高职各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文和科学素质、身心素质。
包括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
3.2专业课(职业能力课程)本类课程为本专业学生开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包括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3.2.1专业必修课本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课程,具体细分为:职业通用能力课程、职业专门与综合能力课程。
3.2.1.1职业通用能力课程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的课程。
3.2.1.2 职业专门与综合能力课程针对对应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技能的要求,通过专业见习、假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等系列专业实践途径,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培养学生综合技能的课程。
3.2.2专业选修课职业拓展能力课程,是职业专门与综合能力课程的拓展和深化。
本专业课程结构表4. 毕业条件与职业资格证书本专业实行学分制,学生毕业条件:5. 专业核心课程及说明5.2 核心课程说明5.2.1 个案工作课程代码:;3学分;54学时。
核心能力目标:能理解、掌握个案工作各阶段的相关原理并正确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版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拥有丰富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教学、研究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事业心和责任感。
树立科学的世界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懂得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和基本国情,能理论联系实际。
2.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科学、严谨、勤奋、踏实的学风以及终身向上、创新实干的精神,具有热爱劳动、遵纪守法、自律谦让、团结合作和竞争拼搏的品质。
有较好的文化、道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3.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较系统的基础科学理论、扎实的学科基础理论以及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有关科技发展的新动向。
具有一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管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懂得一定的法律知识和国防知识。
4.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掌握独立获取、消化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收集处理信息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顺利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5.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和养护身体的技能和方法,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身心健康,毅力坚强,达到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为终身学习和工作提供健康的体魄。
三、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
主要课程:社会学概论、国外社会学理论、西方社会思想史、中国社会思想史、社会保障概论、社会工作概论、社区社会工作、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治疗学、社会政策、社会统计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等。
四、专业特色及专业方向
本专业的特色是理论与实践并重。
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社会工作及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社会问题分析能力、社会工作实践能力、社会综合管理能力以及社会工作研究能力。
主要专业方向有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实务与应用、社会政策等。
五、学制
一般为四年。
六、学位授予
法学学士学位。
七、毕业合格标准
1.具有良好的思想和身体素质,符合学校规定的德育和体育标准。
2.通过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达到本专业要求的总学分160学分及各环节所要求的相应学分。
2010版社会工作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及其进程表
2010版社会工作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及其进程表
2010版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计划表
社会工作专业培养方案学时、学分分配表
学院负责人签字:田毅鹏董才生
2010版社会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拥有雄厚社会学专业知识的教学、科研、宣传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事业心和责任感。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懂得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和基本国情,能理论联系实际。
2.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科学、严谨、勤奋、踏实的学风以及终身向上、创新实干的精神,具有热爱劳动、遵纪守法、自律谦让、团结合作和竞争拼搏的品质。
有较好的文化、道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3.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较系统的基础科学理论、扎实的学科基础理论以及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有关科技发展的新动向。
具有一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管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懂得一定的法律知识和国防知识。
4.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掌握独立获取、消化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收集处理信息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顺利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5.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和养护身体的技能和方法,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身心健康,毅力坚强,达到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为终身学习和工作提供健康的体魄。
三、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
主要课程:社会学概论、国外社会学理论、西方社会思想史、中国社会思想史、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数据分析技术、经济社会学、组织社会学、发展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原著选读、文化人类学等。
四、专业特色及专业方向
本专业的特色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能力以及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综合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学综合素养,包括社会学视角、社会学想象力、社会学学科意识等。
因此,
要求学生在掌握扎实的社会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面向社会现实,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从社会学角度开展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
本专业的主要目标是培养社会学研究与应用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方向有:社会学原理、西方社会学理论、社会学方法、经济社会学、组织社会学、发展社会学、西方社会思想史、中国社会思想史等。
五、学制
一般为四年。
六、学位授予
法学学士学位。
七、毕业合格标准
1.具有良好的思想和身体素质,符合学校规定的德育和体育标准。
2.通过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达到本专业要求的160学分及各环节所要求的相应学分。
2010版社会学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及其进程表
2010版社会学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及其进程表
2010版社会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计划表
社会学专业培养方案学时、学分分配表
学院负责人签字:田毅鹏董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