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礼貌原则视角谈英汉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从礼貌原则视角谈英汉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许 娟
(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聊城 252059)
[摘 要]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委婉语。委婉语的使用是人们的交际中尤其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障碍之一。委婉语具有避讳、礼貌、掩饰、褒扬、自我保护五种语用功能。委婉语的运用是以/礼貌原则0理论为其理论依据。[关键词]委婉语;礼貌原则;语用功能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217(2007)02-0325-02
[收稿日期]2007-03-21
[作者简介]许娟(1979-),女,山东枣庄人,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委婉语(euphemism)作为一种间接言语行为,是礼貌用
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使交际成功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委婉语,世界的运转会因摩擦而停止,人们之间将充满仇恨。0[1]可见,委婉语在人际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委婉语的定义
英文euphemism(委婉语)一词源自希腊语。前缀/eu-0的意思是/good(好)0,词干/phemism 0的意思是/speech(言语)0,整个字面意义是/w ords of go od omen 0(吉言)或/go od speech 0(好的说法)。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者们从语用、语义、表达方式等不同方面给出了以下委婉语定义:委婉语是一种语用修辞,是用比较婉转、文雅的话来表达一些难听、不
便或不愿直说的、粗俗的或有所忌讳的事物和概念。
[2](P103)委婉语是用一种比较间接的方式来谈论不宜直言的人或物,用H.W.Fow ler 的话来说,委婉语是/a mild o r vague or pe 2riphras tic expression as a substitute for blunt precisio n or disagree 2able truth 0。
[3](P147)
从委婉语的定义可以看出委婉语的替代
性、间接性、美化性等特点。委婉语的特点决定委婉语有避讳、礼貌、掩饰、褒扬、自我保护等语用功能。委婉语的语用功能与其起源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委婉语的起源
委婉语的起源与宗教的禁忌语有关。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人们迷信鬼神,对鬼神尊敬、崇拜直至惧怕,以至不敢直呼其名,鬼神名称成了英语中最早的禁忌语,而指代鬼神的
词语便是最早的禁忌语。[4](P190)
如复仇女神(Furies)就被称为
和善者(Eumendies)和受尊敬者(Erinyes)。汉语委婉语的起源
也有类似的情况。中国是个多神崇拜的国家,尤其忌讳提到崇拜或敬畏对象的名字,如我国东北一带,山里人常视虎如
神,为了避讳虎名,改称虎为/大虫0。
[5]
委婉语的起源也与交际礼貌、避俗求雅等社会规范有关。根据会话礼貌原则,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常用含蓄、温和、文雅、婉转等无刺激性语言,代替生硬、率直、粗俗、恐惧等刺激性语言。
以上简要论述了委婉语的定义、起源,要进一步探究委婉语的实质及其语用功能尚需从语用学的合作原则、面子理论、礼貌原则说起。
三、语用学的礼貌原则在委婉语中的运用
礼貌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产物,又是促进社会文明的保障。礼貌用语存在于任何民族的语言中,人们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手段显示自己的文明礼貌,而委婉表达则是其中一种有效的表达礼貌的言语手段。事实上,委婉语的运用是以/礼貌原则0理论为其理论依据。
(一)/礼貌原则0理论
利奇的礼貌原则概括地说就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不礼貌信念的表达减弱到最低限度,即/尽力缩小不礼
貌的表达0、/尽力扩大礼貌的表达0。[6](P81)
礼貌原则具体包
含以下内容:一是策略准则:使他人受损最小,他人受惠最大。二是宽宏准则:使自己受惠最小,使自身受损最大。三是赞扬准则:尽量缩小对他人的贬损,尽量夸大对他人的赞扬。四是谦虚准则:尽力缩小对自己的赞扬,尽力夸大对自己的贬损。五是赞同准则:尽力缩小和他人的分歧,尽力夸大和他人之间的一致之处。六是同情准则:尽力缩小对他人
的厌恶,尽力夸大自身对他人的同情。
[7]
325
(二)礼貌原则在委婉语中的运用
中华民族在世界上享有/礼仪之邦0的美称,因而中国人待人接物时特别重视礼貌用语,礼貌语言的研究正是言语交际不可忽视的内容,言语交际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礼貌原则的掌握和运用。事实上,委婉语的语用功能可鲜明地体现于礼貌原则各准则在委婉语中的运用。
1.策略准则在委婉语中的运用
语言的雅俗不同,交际效果也会截然不同。日常交往中,应注意选用雅言,禁用脏语;多一些委婉含蓄,少一些坦言直语。例如:东屋把床单晾在了西屋门口,妨碍人家出入,西屋完全有权命令东屋将床单挪开,但却没有/得理不让人0,而是说道:/张嫂,我看这床单是不是晾在东边好?太阳一出,一会就干了,也免得我出去给蹭脏了?0东屋一听,马上道歉:/嗨,我净顾在屋里瞎忙了,也没注意闺女把床单晾在你家门口了,真对不起了,真对不起,我这就挪。0事情圆满结束。在这里,西屋主人用委婉的态度使东屋主人受损最小,显示了对他人的尊重,体现了礼貌原则中的策略准则。委婉话语为东屋主人提供了一个通权达变、逐步考虑、心领神会的机会,不致因唐突无理、直言不讳而伤害听者的感情,体现了委婉语的礼貌和自我保护功能。[8](P63)
2.宽宏准则在委婉语中的运用
例如:A:What a bri ght boy you are!Y ou al way s get full marks in the examinatio n!B:Thank yo u!That.s because I hav e g ot a very go od teacher.在这个对话中,B没有正面回答A的赞扬,而含蓄地把A对自己的赞扬归结为老师们的功劳,这样也就做到了使自己受惠最小,体现了宽宏准则和委婉语的礼貌功能。
3.赞扬准则在委婉语中的运用
个体在社会影响下意识到:别人和自己一样,有好强心理。你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就必须先尊重别人;要想听到别人的赞扬,就必须主动赞扬别人。因此,在交际中,应该以赞扬他人为主,如:对过于肥胖的人用s tou t(强壮的)、overw eight (超重的)代替fat(肥胖的);用physically handicapped(有缺陷的)或disabled(残疾的)替代crippled(瘸子)。委婉语可以消除人们由于身体缺陷而产生的自卑感,鼓舞人们积极地工作和生活。
4.谦虚准则在委婉语中的运用
委婉语中有一类称作自谦委婉语,即反委婉语,是说话者故意放低自己的身份,来提高对方,以示尊敬和谦虚。如中国人称自己为/在下0,自己的父亲为/家父0,自己的女儿为/小女0,自谦委婉语缩小了对自己的赞扬,夸大了对他人的赞扬,体现了谦虚准则和委婉语的礼貌功能。[8](P60)
5.赞同准则在委婉语中的运用
在人际交流中,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双方应该寻求一致之处,而不是一味地表达自己与他人的不同意见。如:在一次音乐会上,A:The music is g reat,isn.t it?B:W ell,I know little about music.B的回答似乎与A的问题不相关,他的意思暗含在话语中没明说。他委婉地缩小了与他人的分歧,又没掩盖自己的真正想法,听者也能领会言外之意,而又不失面子,这样就扩大了和他人的一致,体现了赞同准则和委婉语的掩饰功能。
6.同情准则在委婉语中的运用
人们在交际中常用委婉语代替敏感话题,如残疾、穷富、职业、婚姻等。许多工作不再叫jo bs,而称为profession。如把dustman、garbage man、garbage collector婉称为sanitatio n engineer 或sanitary engineer(卫生工程师)。这样能减少说话者与听话者在感情上的对立,达到交际的目的,体现了委婉语的褒扬功能。
四、结语
利奇的礼貌原则在更高层次上维护交谈双方的平等地位和友好关系,对委婉语的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里主要从礼貌原则的视角,借助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例证,进一步探析了委婉语在交际中的避讳、礼貌、掩饰、褒扬、自我保护等语用功能。因各民族文化习俗、价值观念、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不同,在一个民族是禁忌的话题在另一个民族则不一定是禁忌,反之亦然。因此委婉语也会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入了解各语言社会的文化习俗、历史背景、宗教信仰等,与自己的母语进行比较,尊重其异同点,在跨文化交际中选择恰当的表达法,避免语用失误,达到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施卫萍.试论英语委婉语的使用与礼貌原则[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91-93.
[2]陈俊森,钟华.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3]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4]李国南.词格与词汇[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姜凤华.从委婉语看中西文化差异[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28-129.
[6]Leech G.N.Principles o f Politeness[M].London and New York:Lo ngman G roup L td,1983.
[7]彭菀菀.从语用学的礼貌原则看英语中的委婉语[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59-61.
[8]彭增安.语用,修辞,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8.
[责任编辑尚仁]
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