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1998年以来的宏观政策的理解及建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1998年以来的宏观政策的理解及建议

会计075 杨斐然200790034512

1998年以来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成功地拉动了经济增长、促进了结构调整,财政的作用倍受关注。但是随着连续性扩张政策的运用,财政自身的收支矛盾和债务负担也在不断加剧,积极财政政策是否需要淡出、财政是否也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成为近两年以来争论的一个焦点。

一、1998~1999年

1998—1999年期间,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逐步显露,国内经济增长出现深度下滑,为扭转这一局面,政府的扩张性宏观调控政策力度不断增强:(1)货币政策方面。1998年三次下调存贷款利率,1999年又再次下调利率并降低存款准备金利率,并于1999年11月份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8%下调至6%,一次性可增加金融机构的流动性贷款约2000亿元。(2)财政政策方面。为拉动投资和消费增长,政府在采取扩大建设性国债发行规模、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等措施的同时,采取了赤字预算政策,财政赤字由1997年的582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918亿元、1999年的1759亿元。(3)在税收政策方面。自1999年7月1日至12月31日将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按税率减半征收。同时,为刺激出口增长,三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使出口商品综合退税率由12.56%上升到15%的历史最高水平,同时采取了加强出口信贷、简化通关手续、提高通关工作效率、技改贴息等多方面配套措施。

二、2000~2001年

2000年宏观政策继续执行1999年调整居民收人分配的政策措施,力促“长工资”、社会保障政策措施得到认真、彻底地执行;(2)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把目前15%的平均出口退税率提高到接近17%的水平;(3)将继续发行扩大内需的专项国债.其规模有可能大于1999年,投资的重点将包括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的设备投资及技术改造投资、某些供不应求的服务领域的投资等;(4)实行鼓励投资的财政政策,重点鼓励民间投资的增长。一是进一步减免或降低投资方向调节税;二是对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收人减免所得税,包括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5)实行鼓励消费的财政政策。一是实行特别减税政策,即在目前特定的期限内,一次性减免个人所得税的政策;二是对私人用于购房、买车的收入所得给予所得税返还。

2001年我国宏观政策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行1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用于加快在建的国债项目和西部开发重点工程建设,

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积极采取措施,扩大社会投资。两次提高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在预算中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加快结构调整步伐,突破以地区自求粮食平衡的传统思路,大力推进粮食主销区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促进农业生产布局和种植结构调整;加强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继续压缩淘汰过剩和落后的生产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以经济和社会可承受程度把握改革力度,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既为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也保持社会稳定的大局。坚持在扩大对外开放中抓住新的发展机遇,继续改善投资环境,放宽投资领域,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专门人才。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坚决打击经济和流通领域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为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2001年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扩张力度减弱,在继续采取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也未增加财政赤字的规模,但在各种其他政策中,鼓励出口和刺激消费增长的政策措施力度比2000年明显增强。其他政策对2001年工业增加值增长的促进作用有限,工业增加值的实际增速比其他政策中性条件下的预测增速仅提高0.13个百分点。换算为GDP增速之后,2001年的其他政策仅拉动GDP增速提高0.127个百分点。主要原因在于:2001年的其他政策促进了投资增长,不变价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比预测增速提高2.12个百分点,但对出口和消费增长没有起到预期的促进作用,实际出口增速仅比预测增速提高0.05个百分点,而不变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产成品资金占用实际增速分别比预测增速下降0.31和1.68个百分点,即政策引致的投资增速提高对经济增长产生的拉动作用,被消费增速下降所抵消。即2001年的其他政策虽然引致财政收入增速提高,但由此产生的收缩效应引致企业利润下降,并连带居民即期收入增长下降。而即期居民收入是决定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其增速下降必然会引致消费增速下降。由此可见,2001年的其他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明显,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财政收入高增长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较强的收缩效应。

三2002~2003年

2002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8%左右,国内生产总值(GDP)首次超过10万亿人民币,意谓着中国的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且大大超过了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这使得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进一步加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多年来的锐意改革,中国的经济体制开始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同时,由于政府积极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也使日趋僵化的经济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和活力,经济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2003年,基于对我国银行业系统

性风险隐患的深刻认识,中国政府作出重大决策,决定对四大国有银行进行重组改制。当时普遍认识到,我国的银行业尤其是四大国有银行如果不进行认真的改革,将无法抵御大的经济下行周期的冲击。冲击尤其是外来冲击可能会触发对银行体系信心的危机,导致系统性风险的爆发。中国政府首先决定对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进行外汇注资。银行业改革起步迅速,抓住了较好的时机,并取得了成效。

四2004~2007年

2004年年初,承接上一年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但同时信贷规模增长偏快,消费价格指数高位运行,通货膨胀压力逐渐加大。200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了财政政策转型的决定,宏观调控由“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过渡到“双稳健”模式。回顾2004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呈现以下主要特点:1.投资增速逐季放慢,显现宏观调控的阶段成效。2.工业增长前高后低,降温效果明显。3.消费需求稳中趋升。4.外贸进出口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全年贸易略有盈余。5.收入增长中城镇有所放慢,农村明显加快。6.物价明显上升但仍处于可承受、可调控的范围内。7.企业效益继续快速增长,但库存增长有明显加快。

2005年的重点在于完善。目的是巩固已有的调控成果,使经济能够在正常的轨道上平稳运行,因此,宏观调控力度加大的可能性不大,调控将更加灵活、柔性化。随着经济运行的好转,2005年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中行政色彩将更加淡化,直接调控手段运用进一步减少,间接调控手段、市场化方式成为常态。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在注重总量方面调控的同时,在引导结构优化方面将体现得更为明显,“区别对待”的政策特色得以延续并更加鲜明。2005年,我国将继续坚持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目的是保持经济总量平稳运行。“稳健”调控追求的效果就是,相应的货币供应量保持一个适当的增长速度,同时信贷资金需求也不至于紧张,能够促进金融平稳运行和经济增长的需要,避免通货膨胀压力和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巩固宏观调控的效果,努力避免大起大落。

2006年涉及宏观经济调控的税收政策主要包括出口退税的结构性下调和房地产税收的结构性调整。本来税收也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但与金融调控政策和行政调控手段的运用相比,税收手段这一周期的宏观调控政策中却运用较少。2006年以来,由于宏观调控的目标一直没有完全实现,尤其是在2005年已经采取了很大力度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后,固定资产投资仍然快速增长,房地产价格依然上涨,因此,中央政府加大了行政调控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更加严格的行政措施。如土地管理政策,金融行政管理政策,房地产行政管理政策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