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方法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景,并根据这一法则去解释作品。优势:探究孕育作品的复杂背景,这是中外批评界长久使用此法
的原因。局限:重心不在作品本身而在作品之外,很难进入作品世界的研究,而且很多作品无法使用
此法。(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第二节
传记研究法
探究作品与作者的关系,试图通过作品寻找作者经历、人格,或者根据作者的经历、人格等去解
主张研究文学要注意其社会效果:“读君《学仙》诗,可讽放佚君;读君《董公》诗,可诲贪暴
臣;读君《商女》诗,可感悍妇仁;读君《勤齐》诗,可劝薄夫淳。上可裨教化,舒之济万民;下可理 情性,卷之善一身。” (《读张籍古乐府诗》 ,《白香山文集》 卷 1,文学古籍刊行社, 1954 版 1 页。)
→梁启超 “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 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 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司马迁评屈原:
“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
莫敢直谏。 ……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法,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
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
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第一节
社会历史研究法
一、引论
作家创造作品,作家总是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因而作品或多或少地会打上特定社会历史
环境的烙印。惟其如此,社会历史研究法倾向于在一定的社会或文化背景中研究作家、创作过程、作
品。换言之,社会历史研究法就是按照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去阐释文学活动的方法。
(另,刘甫田
《文学概论》 2010 年版, 234 页第一段有先关解释 )
尚友也。”(《孟子·万章》) 注:颂诗读书不可不知其人,欲知其人不可不论其世。 →白居易 “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
“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
(《与元九书》 ,《白香山文集》 卷 26,
文学古籍刊行社, 1954 版 27 页。注:元九,即元稹,唐穆宗长庆二年为相。)
→【古希腊】 柏拉图:“驱逐诗人”说 ——强调诗人只能赞美诸神,要有助于城邦的政治修明,成
为有助于城邦造就的保卫者,否则就要驱逐出境。
(《理想国》 卷十,商务印书馆, 1986 版, 407 页。)
→【意大利】维科 ( Giambattista Vico ,1668—1744))“历史即诗,诗即历史。”(《新
释作品。传记研究法是古老而又影响广泛的研究法。
一、 理论或实践举隅
1、中国
→孔子:“有德者必有言。”(《论语·宪问》)
→孟子:“知人论世”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
下》)
→西汉淮南王刘安评屈原:
其《离骚传》根据屈原人格评价《离骚》——“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见班固《离骚序》)
→毛泽东 “检验一个作家的主观愿望即其动机是否正确,是否善良,不是看他的宣言,而是看他 的行动(主要是作品)在社会大众中产生的效果。社会实践及其效果是检验主观愿望或动机的标
准。……任何阶级社会中的任何阶级,总是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文艺标准放在第二位的。”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
2、西方
第源自文库
六
讲
文
学
研
究
方
法
论
文学研究方法论是文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参照准则、切入视角、研究手段的总称。方法论往往与 其哲学基础、逻辑起点有关,因而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结构要素。到目前为止,文学研究方法已经非常 丰富,如社会历史研究法(社会历史背景);传记研究法;象征研究法;精神分析研究法;原型研究法 (文学与神话传说、文学母题);符号研究法(情感与形式);形式研究法(语言修辞、文学性、陌生 化);现象学研究法;阐释学研究法;接受美学研究法;英美新批评研究法(细读、单兵较量);结构 主义研究法;解构主义研究法;后殖民研究法;女权主义研究法……本章仅举几类予以阐释。
二、理论举隅
1、中国 →孔子“兴、观、群、怨”说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
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 学生解释…… ) 注:“阳货”系人名。兴——艺术的感发联想;观——读者从作品中获得的认知;群——相互启
发,共同进步;怨——怨刺上政,促使社会改革。 →孟子“知人论世”说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
2、从社会结构——生产力、经济基础研究作品。(马列文论——马克思对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的研究等)
3、伦理道德研究,强调文学的教化功能。(如毛苌《毛诗序》“先王以是经夫妇,成教化,厚人 伦,美教化,移风俗。”)
四、评价
思考:如何看待社会历史研究法?(学生思考并回答)
社会历史批评法是最为常见也最久远的研究方法,善于透过作品探究其得以产生的诸多社会历史
科学》)
→【法国】斯达尔夫人 ((Madame de Stael,1766~1817)):《从文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论文
学》主要从社会制度——宗教、风俗、法理、地理、民族性格等的差异考察中考察不同民族文学的差
异。加之《论德国》,使得斯达尔夫人成为社会历史研究法的里程碑式的人物。
→【法国】泰纳 ( Hippolyte Adolphe Taine ,1828—1893)种族、时代、环境三要素 论。 (《英国文学史·序言》)认为:种族是内部主源,环境是外部压力,时代是后天动量。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
→司马迁“发愤着书”说。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前者见于《史记》;后者见
“要了解一件艺术作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需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
俗状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
(《艺术哲学》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版, 10-11 页。) 研究路径:作品→作家→时代风貌
……
三、实践方式
1、从种族、时代、环境、风俗等一般文化状况研究作品。(如泰纳以三要素研究欧洲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