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氟苯并噁唑聚合物的合成

合集下载

一种苯并恶唑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苯并恶唑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苯并噁唑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于晓强,包明,冯秀娟,周晓玉,穆罕默德谢里夫马祐申请号:CN201310552551.4
申请日:20131107
公开号:CN103554050A
公开日:
20140205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属于精细化工技术领域,一种苯并噁唑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将邻氨基苯酚、1,3-二羰基化合物、质子酸和铜盐催化剂依次加入到希莱克反应瓶中,在氮气保护下,加入有机溶剂并置于油浴中反应,反应温度控制在50~120℃,反应时间控制在12~36小时,所述邻氨基苯酚与1,3-二羰基化合物的摩尔比为1:1-3,所述邻氨基苯酚与质子酸催化剂的摩尔比为1:0.01-0.2,所述邻氨基苯酚与铜盐催化剂的摩尔比为1:0.01-0.2,所述有机溶剂的加入量为邻氨基苯酚重量的10-100倍。

(b)反应结束后,除去溶剂,使用石油醚/乙酸乙酯作为洗脱剂,硅胶柱分离,便可制得苯并噁唑化合物。

本发明的合成方法步骤简单、原料易得、反应条件温和。

申请人:大连理工大学
地址:116024 辽宁省大连市高新园区凌工路2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大连星海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王树本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苯并噁唑类化合物合成研究进展

苯并噁唑类化合物合成研究进展

苯并噁唑类化合物合成研究进展
舒强锋;潘方来;李振华
【期刊名称】《杭州化工》
【年(卷),期】2011(041)003
【摘要】苯并噁唑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杂环化合物,它不仅在生物、医药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而且在光学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诸多领域显现出独特的性能.本文简述了苯并噁唑的合成方法并进行了总结,同时阐述了苯并噁唑合成的研究方向.【总页数】4页(P9-12)
【作者】舒强锋;潘方来;李振华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制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4;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制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4;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制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一锅法合成苯并噁唑类化合物 [J], 唐叶绿;杜宗波;江国防
2.N-取代苯并(噁)唑啉酮及N-取代苯并(噁)嗪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和生物活性 [J], 袁莉萍;曹瑾;陈亮;沈宙;倪长春;张一宾
3.甘油作溶剂、微波促进苯并噁唑类化合物的合成 [J], 雷蛟;罗丽;付维维;周文俊
4.镍催化2,7-二芳基苯并噁唑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J], 李杭霓;朱大潜
5.微波促进下2-取代苯并噁唑类化合物合成研究 [J], 郭强;杨雅芬;程彪;张峰涛;范学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苯并噁唑类光电材料的合成与应用及中间体合成工艺的优化研究

苯并噁唑类光电材料的合成与应用及中间体合成工艺的优化研究

苯并噁唑类光电材料的合成与应用及中间体合成工艺的优化研究发布时间:2023-07-10T07:28:04.189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3年6期作者:吴跃初[导读] 当今社会,新材料层出不穷,新材料开发与合成备受关注,已成为行业进步的关键内容。

为保障新材料开发与合成质量,需增强OLED技术中各项材料融合的质量把控,加快光电材料的合成速度,为更多基础材料生产提供支持。

上海昂卓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201300摘要:当今社会,新材料层出不穷,新材料开发与合成备受关注,已成为行业进步的关键内容。

为保障新材料开发与合成质量,需增强 OLED技术中各项材料融合的质量把控,加快光电材料的合成速度,为更多基础材料生产提供支持。

本文将对苯并噁唑类光电材料综合性能全面剖析,同时分析BBF及BBS合成方法,为今后工作提供一些理论借鉴。

关键词:工艺优化;中间体合成;光电材料;苯并噁唑引言:随着时代进步,照明显示领域中各种各样的有机分子材料不断涌现,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此背景下,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需进行全面技术革新,借助苯并噁唑类光电材料的高质量使用,实现OLED技术性能的提升。

在材料开发应用中,苯并噁唑类光电材料实践价值高,在光电领域作用突出,实践证明OLED 新应用材料需要将优质的苯并噁唑类作为稳定的基础,科学架构BBF、BBS等应用材料,确保新材料应用性能。

1苯并噁唑类材料合成性能研究1.1BBF合成性能研究菲类衍生物较为特殊,是一种普遍存在于OLED 器件中的稠环芳烃,可确保电致发光特性和稳定的热性能。

新的苯并菲衍生物,是以苯并菲和苯并噁唑(两种介质)为重要的发光基团以及关键的电子传输基团。

实践环节中,需要通过单苯性能对苯并菲类发光材料BBF 实施性能测定,分析其电化学、热力学性能,相关的性能参数见表1。

表1苯并菲类发光材料BBF相关的性能参数从表1的相关参数信息中,可以总结出BBF的性能特点:(1)光学性质。

浅析含氟聚合物的合成反应技术

浅析含氟聚合物的合成反应技术

浅析含氟聚合物的合成反应技术摘要:含氟高聚物由于航天、新式武器、半导体、计算机和通讯领域高速发展对新材料的需求,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且仍在发展之中。

目前,合成含氟高分子材料主要有两种方法:(1)利用含氟单体聚合,如聚四氟乙烯的合成;(2)利用合适的氟烷基化试剂,在普通高分子材料中引入氟烷基。

按氟元素连接在高分子链中的位置,可将含氟聚合物分为主链含氟聚合物、侧链含氟聚合物和端基含氟聚合物。

关键词:含氟聚合物;合成反应前言含氟聚合物由于侧链或主链含有的氟原子极化率低、电负性强、范德华半径小、氟碳键能高等因素,体现出一些独特的、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优良性能:(1)抗紫外线;(2)高耐候性;(3)高耐化学性;(4)高耐老化性;(5)低表面能带来的拒水、拒油和抗沾污性;(6)优异的光学性能和电学性能。

氟聚合物的历史始于1938年Plunket博士发现四氟乙烯室温下聚合生成白色粉末。

50年代,工业上Dupont开始大量生产牌号为Teflon的聚四氟乙烯。

经过半个多世纪,含氟高聚物作为一类特种工程材料及特种橡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且仍在发展之中。

按氟元素连接在高分子链中的位置,可将含氟聚合物分为主链含氟聚合物、侧链含氟聚合物和端基含氟聚合物。

1.主链含氟聚合物传统的聚四氟乙烯等含氟乙烯基聚合物均为主链含氟,这类聚合物通常先制备氯氟烯烃单体,再进行自由基聚合或阴离子聚合得到,最后通过热消解等反应即可获得氟烯烃。

除此之外,现在工业上制备有机氟化物主要有三种方法:(1)电解法,以碳氢羧酰氯或磺酰氯为原料,将其溶解或分散于HF溶液中,控制一定温度、电压进行反应,电解最终产物为全氟羧酰氟或全氟磺酰氟。

(2)齐聚法,用氟阴离子催化四氟乙烯或六氟丙烯进行阴离子聚合反应,得到带不饱和双键的支链型全氟烷烃;(3)用五氟碘乙烷作调聚剂,以四氟乙烯作调聚单体,在过氧化物引发剂作用下进行调聚反应,最终产物为全氟碘代烷。

氟原子与CO2之间存在特殊的相互作用,超临界CO2流体能溶解氟聚合物,可代替氯氟烃作溶剂,在超临界CO2流体上实施氟碳单体的自由基聚合也是近年来氟聚合物合成的热点[1]。

聚苯并恶唑结构

聚苯并恶唑结构

聚苯并恶唑结构
聚苯并恶唑是一种具有独特结构的聚合物,它的结构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科学研究意义。

下面将从结构、合成和应用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结构
聚苯并恶唑的结构由苯环和恶唑环交替排列而成,每个苯环与相邻恶唑环连接,形成了一个共轭的电子体系。

这种结构使得聚苯并恶唑具有优异的电学性质和光学性能,是研究新型光电材料的重要基础。

二、合成
聚苯并恶唑的合成方法主要包括原位聚合和后期修饰法。

原位聚合方法是通过合成含有苯并恶唑单体的聚合物,通过直接聚合法或交替聚合法来制备;后期修饰法是将已有的聚合物进行后期化学修饰,增加苯并恶唑的含量和改变材料的性质。

三、应用
由于聚苯并恶唑的结构和性能的独特性,它被广泛应用于光电领域。

例如,它可以用于有机太阳能电池、发光二极管、荧光染料、传感器等领域。

其中,有机太阳能电池是聚苯并恶唑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它可以将光能转化为电能,是绿色能源的一种重要发展方向。

此外,聚苯并恶唑还可以用于制备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和有机发光二极管等器件,这些器件具有稳定性好、制备工艺简单等优点,在光学和电学领域中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总之,聚苯并恶唑具有独特的结构和性能,是合成新型光电材料的研究热点,也是制备高性能器件的重要基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的不断拓宽,聚苯并恶唑的研究和应用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苯并恶嗪合成方法与合成路线

苯并恶嗪合成方法与合成路线

综述:苯并噁嗪的合成方法与合成路线苯并噁嗪化合物,其命名为3,4-二氢-3-取代基-2H-1,3-苯并噁嗪(3,4-dihydro-3-substituted-2H-1,3-benzoxazine)。

它是一种由酚类化合物、甲醛和伯胺经缩合反应得到的化合物,其反应方程式如下:OH+RNH2+2CH2ONOR'+2H2OR R在加热或路易斯酸的作用下发生开环聚合,形成结构上类似于酚醛树脂的固化产物,其反应方程式如下:NOR'R R OHNR'OHR1.苯并噁嗪树脂的研究概况苯并噁嗪化合物最早是在1944年,由Holly和cope意外发现的。

当时是以邻经基苯甲胺和甲醛为原料进行Mannich反应产物合成时,分离出的一种白色晶体。

测定其熔点为154一155℃,并用元素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了结构测定。

1949年,美国人W.J.Burke等对苯并噁嗪的合成反应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他们采用对位取代酚、伯胺和甲醛(多聚甲醛)在二氧六环溶液中进行反应,合成出一系列噁嗪化合物,并在此基础上对苯并噁嗪的合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反应物的配比将直接影响到产物的结构。

七十年代初,Schreibe申请了苯并噁嗪预聚物同环氧树脂热固化制造电器绝缘材料的专利,并研究了苯并噁嗪在粘合剂以及玻璃纤维增强材料方面的应用。

自此,人们对苯并噁嗪研究的兴趣明显增强。

1985年,Higginbottom申请了两个关于聚苯并噁嗪涂料的专利,并且对苯并噁嗪预聚体合成反应的影响因素以及胺类化合物碱性对苯并嗓嗓预聚体固化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粗略的研究。

此外,Grbarmik研究了苯并噁嗪在酚醛树脂固化剂方面的应用。

Riess等研究了单官能团苯并噁嗪的固化反应,结果发现,热固化产物平均分子量只有1000左右。

在链增长的同时,存在着单体的热分解反应,因而不能得到高分子量的线形聚合物。

1990年以来,美国Case Western Reserve大学H.Ishida等以双酚A为酚源,合成出双官能团苯并噁嗪化合物,并对其固化机理、物理和力学性能、耐湿热性能、体积效应和热分解性质等进行了相当详尽的研究,将苯并噁嗪的研究和应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种苯并恶唑树脂及其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苯并恶唑树脂及其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苯并噁唑树脂及其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张侃,喻馨叶,孙林
申请号:CN201710231587.0
申请日:20170410
公开号:CN106986992A
公开日:
20170728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过含氟酰胺苯并噁嗪中间体制备的高性能含氟苯并噁唑树脂及制备方法。

整个制备过程由三步组成,第一步:2‑胺基苯酚与三氟乙酸酐反应制备邻三氟乙酰胺苯酚;第二步:将邻三氟乙酰胺苯酚与二胺化合物、甲醛反应合成邻位含氟酰胺苯并噁嗪单体;第二步:采用上一步制备的邻位含氟酰胺苯并噁嗪单体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然后进行苯并噁嗪的热固化与苯并噁唑热环化,从而得到具有高性能的苯并噁唑热固性树脂材料。

此方法制备苯并噁唑树脂不仅作步骤简单、原料易得、环境友好,而且所获得的苯并噁唑树脂热稳定性高、介电常数低且生产成本低,适于工业化生产。

申请人:江苏大学
地址:212013 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学府路301号
国籍:CN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苯并恶唑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药物组合物和应用[发明专利]

苯并恶唑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药物组合物和应用[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苯并恶唑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药物组合物和应用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胡庆华,李环球,冷海峰,周梦泽
申请号:CN202210174326.0
申请日:20220224
公开号:CN114478511A
公开日:
20220513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类苯并恶唑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药物组合物和应用。

该化合物结构如式(I),其包含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

该类苯并恶唑类化合物及其药物组合物可有效拮抗P2Y6受体,体外拮抗率最优达到100%,IC50值最优达到皮摩尔浓度水平;体内可抑制小鼠结肠长度的缩短、体重的下降以及DAI评分的升高。

可用于治疗制备与P2Y6受体相关的炎症性疾病的药物,所制备药物在细胞水平和动物水平均可以发挥药效,应用广泛,并且该类化合物合成方法简便易行。

申请人:中国药科大学
地址:211198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龙眠大道639号
国籍:CN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含氟苯并噁唑聚合物的合成肖学建;杨海君;刘才林;王会镇;张军庆【摘要】以双酚AF为原料,通过硝化和还原合成得到含氟苯并噁唑聚合物的单体2,2-双(4-羟基-3-氨基苯基)六氟丙烷(3).将等摩尔量的对苯二甲酰氯与化合物3反应制得邻羟基酰胺聚合物5,然后再高温脱水环化即得到含氟聚苯并噁唑聚合物6.通过红外、质谱和核磁等表征手段确定了双酚AF的硝化产物2和含氟苯并噁唑聚合物单体3结构.邻羟基酰胺聚合物5及含氟聚苯并噁唑聚合物6的结构由红外表征确定.热重分析表明,含氟聚苯并噁唑聚合物6的5%失重温度为530℃,分解温度为573℃,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2,2 - Bis(3 - amino - 4 - hydroxyphenyl) hexafluoropropane (3), which could be use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fluorine-containing polybenzoxazoles, was synthesized by nitration and reduction starting from bisphenol AF. Reaction of compound 3 with equivalent terephthaloyl chloride gave poly ( o -hydroxyamide) 5, which was further dehydrated at a high temperature giving fluorine-containing polybenzoxazole 6. The nitration product 2 of bisphenol AF and compound 3 were determined by FTIR, ESI -MS, and 1HNMR, and polymers 5 and 6 were characterized by FT - IR. TG indicates that polymer 6 has a good thermal stability with a 5% weight loss temperature of 530 t and a thermal degradation temperature of 573℃ , respectively in nitrogen.【期刊名称】《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028)001【总页数】4页(P17-20)【关键词】含氟苯并噁唑聚合物;单体;合成;热性能【作者】肖学建;杨海君;刘才林;王会镇;张军庆【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省非金属复合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四川绵阳621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342+.734聚对苯撑苯并二噁唑(poly(p-phenylenebenzobisoxazole))简称PBO,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为发展航天航空事业而开发的新一代复合增强材料,具有十分优异的性能,被视为航空、航天及军事等领域的新型超级纤维[1-2]。

PBO纤维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其抗拉强度高达5.8 GPa,抗拉模量为280 GPa,分别为对位芳纶的2倍左右[3]。

除此之外,PBO纤维还具有优异的热性能,在空气中其热分解温度为600℃,而在惰性气体中则高达700℃,被认为是目前具有最高耐热性能的有机纤维材料[4]。

PBO纤维的耐化学稳定性很高,在几乎所有的有机溶剂以及碱溶液中都是稳定的,其强度几乎无变化,但耐酸性较差[5]。

苯并噁唑结构对共扼体系的荧光也有重要的影响,被认为是聚合物发光二极管中电子传递和空穴传导阻滞的潜力材料等[6-7]。

PBO在具有一系列优异性能的同时,还存在压缩性能差、与树脂基体的黏结性能差、耐侯性差、光学稳定性差及关键单体4,6-二氨基间苯二酚 (4,6-diaminoresoreinol,DAR)合成难度大等不足,大大限制了PBO的应用。

有机氟材料具有优异的耐高低温性、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绝缘性、耐候性、抗氧化性等[8]。

将有机氟基团引入到苯并噁唑聚合物中,有利于改善苯并噁唑聚合物的溶解性、耐候性、光学稳定性等物理化学性质。

一般采用一步法合成含氟苯并噁唑聚合物。

本文拟以双酚AF为原料来合成单体2,2-双(4-羟基-3-氨基苯基)六氟丙烷(3),再通过两步法来制备含氟苯并噁唑聚合物。

两步法避免了多聚磷酸等的使用以及反应单体溶解性差等问题,合成工艺相对简单。

1 实验部分1.1 试剂双酚AF,对苯二甲酰氯,浓硝酸,N-甲基吡咯烷酮,钯碳,无水氯化锂。

试剂均为分析纯,成都市科龙化工试剂厂生产。

1.2实验1.2.1 含氟苯并噁唑聚合物单体的合成(1)2,2-双(4-羟基-3-硝基苯基)六氟丙烷(2)的合成。

在50 mL三颈圆底烧瓶中加入双酚AF(3.36 g,0.01 mol)(1),冰乙酸(20 mL)和去离子水(5 mL)。

在0~5℃下逐滴滴加68%的浓硝酸(1.45 mL),滴加完毕后在该温度下反应1 h,然后自然升温至室温反应4 h,反应过程中不断有黄色固体析出。

用TLC监测反应过程,待反应完全后过滤得黄色固体,用乙醇重结晶得目标产物3.54 g。

收率83%,熔点:121~122℃,文献[9]数据:121~123℃),用红外、质谱和核磁等手段对合成物进行结构表征。

(2)2,2-双(4-羟基-3-氨基苯基)六氟丙烷(3)的合成。

将2,2-双(4-羟基-3-硝基苯基)六氟丙烷(4.26 g,0.01 mol),10%的钯碳(0.2 g)以及甲醇(20 mL)加入到50 mL的两颈圆底烧瓶中。

用氮气置换反应瓶中的空气,然后在常温常压下通入氢气反应5 h(反应过程经TLC监测)。

反应完全后,过滤除去钯碳,旋蒸除去溶剂,所得剩余物用乙醇重结晶,得到白色固体3.3 g。

收率75%,熔点:245~246℃(文献[10]数据:245~248℃),通过红外、质谱和核磁等表征手段对合成物进行结构表征。

1.2.2 含氟苯并噁唑聚合物6的制备在50 mL的三颈圆底烧瓶中加入2,2-双(4-羟基-3 -氨基苯基)六氟丙烷(3.66 g,0.01 mol),无水氯化锂(0.93 g,0.022 mol)和N-甲基吡咯烷酮(20 mL)。

在0~5℃条件下缓慢加入对苯二甲酰氯(2.02 g,0.01 mol),滴加完毕后在该温度下反应2 h,然后于室温反应8 h。

将反应液倒入200 mL的去离子水中,析出白色沉淀,过滤,所得固体真空80℃干燥12 h,得聚合物5。

将聚合物5在氮气保护下,350℃加热1 h,即得到聚合物6。

通过红外谱图对聚合物5和聚合物6的结构进行表征。

2 结果与讨论2.1 单体的合成2.1.1 2,2-双-(4-羟基-3-硝基苯基)六氟丙烷(2)图4为化合物2的红外吸收图谱,其中3 247 cm-1为羟基吸收峰,1 339 cm -1和 1 544 cm-1为硝基的伸缩振动峰,1 258 cm-1处的强吸收峰为C-F 的伸缩振动峰。

红外数据表明,硝基已经成功引入双酚AF分子中。

采用ESI负离子模式获得化合物2的准分子离子峰为 424.9[M-H]-,与化合物2的分子量426.0一致。

图5为2,2-双(4-羟基-3-硝基苯基)六氟丙烷(2)的1 H-NMR 图谱,其中δ=10.68×10-6为酚羟基氢的质子信号,而苯环上的3种氢质子信号分别是δ =8.21 ×10-6,δ =7.54 ×10-6~7.55 ×10-6和δ = 7.22 × 10-6 ~7.24 ×10-6。

因此,确定该化合物为2,2 -双(4 -羟基-3-硝基苯基)六氟丙烷。

2.1.2 2,2-双-(4-羟基-3-氨基苯基)六氟丙烷常用的硝基还原方法有金属或金属盐/盐酸[11]、催化加氢[12]和水合肼作还原剂法[13]等。

实验中,我们采用催化氢化的方法来还原2,2-双(4-羟基-3-硝基苯基)六氟丙烷(2)。

用ESI负离子模式获得化合物3的准分子离子峰为364.9[M-H]-,与化合物3的分子量366.1一致。

化合物3的红外吸收图谱见图6。

相对于化合物2的红外图谱(图4),化合物3的红外图谱(图6)中不存在 1 339 cm-1和1 544 cm-1的硝基的伸缩振动峰,而在 3 421 cm-1处出现了明显的氨基伸缩振动峰,说明催化氢化的方法成功实现了硝基的还原,得到邻氨基苯酚类化合物3。

图7为化合物3的 1 H-NMR图谱,在δ =4.60 ×10-6处为氨基氢的质子信号。

综合红外、核磁和质谱数据,证明了化合物3的结构为2,2-双(4-羟基-3-氨基苯基)六氟丙烷。

2.2 含氟苯并噁唑聚合物6的合成苯并噁唑聚合物可以通过一步法或者两步法来合成[14]。

一步法常以多聚磷酸为脱水剂和溶剂,将邻羟基苯胺单体与二羧酸缩合环化合成苯并噁唑聚合物;而两步法则先生成邻羟基酰胺聚合物,再环化脱水形成苯并噁唑聚合物。

本实验中拟用两步法来合成苯并噁唑聚合物。

首先,采用对苯二甲酰氯(4)与2,2-双(4-羟基-3-氨基苯基)六氟丙烷(3)反应形成邻羟基聚酰胺聚合物(5),然后高温脱水即得到含氟苯并噁唑聚合物聚合物6。

图8为聚合物5的红外吸收图谱,其中3 409 cm-1和1 657 cm-1为酰胺的特征吸收峰,3 220 cm-1为酚羟基的吸收峰。

图9为聚合物6的红外吸收图谱,与聚合物5的红外图谱(图8)对比,酰胺羰基吸收峰已经完全消失,出现了噁唑环的特征吸收峰1 672 cm-1(C=N)和1 132 cm -1(C-O)。

这表明,该条件下完全可以实现邻羟基酰胺的脱水环化生成噁唑环。

2.3 聚合物的热性能图10为聚合物6在氮气条件下升温至800℃的热重曲线,升温速度为10℃/min。

从图10可看出,聚合物6的5%失重温度为530℃,分解温度是573℃。

当温度升高到800℃时,聚合物仍有45%的质量保留率。

从热重数据可知,所合成的含氟苯并噁唑聚合物6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3 结论以双酚AF为原料,成功合成得到含氟苯并噁唑聚合物的单体2,2-双(4-羟基-3-氨基苯基)六氟丙烷(3)。

通过两步法制备了具有高热稳定性能的含氟苯并噁唑聚合物6。

用红外,核磁和质谱等测试手段表征并确定了所合成产物的结构。

聚合物5%的失重温度和分解温度分别为530℃和573℃,该聚合物具有优良的热性能。

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WOLFE JF,ARNOLD F E.Synthesis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para-aromatic polymers with 2,6 - benzobisthiazole unites in the main chain[J].Macromolecules,1981,14(4):909-920.[2]GIES A P,HERCULES D M.Study of Aromatic Polybenzoxazole Fibers[J].Macromolecules,2006,39(7):2488-2500.[3]WOLFE JF.Encyclopedia of Polym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M].Wiley-Interscience,1985.[4]KIM H J,KIM T L.Light induced fluorescent patterning of polybenzoxazole and enhanced emission of hydroxyphenyl-benzoxazole oligomer[J].PMSE Preprints,2007,96(3):533-534.[5]BOURBIGOT S,FLAMBARD X,DUQUESNE S.Thermal degradation of poly(p-phenylenebenzobisoxazole)and poly(p-phenylenediamine terephthalamide)fibres [J].Polymer International,2001,50(1):157 -164.[6]YANG C P,WEIC S.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wo polytrimellitamideimide series with different segment order by direct polycondensation[J].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2001,82(6):1556 -1567.[7]POP E,MANN D,CAO J,et al.Negative differential conductance and hot phonons in suspended nanotubemolecular wires[J].Physical Review Letters,2005,95(15):155-156.[8]CHEN X A,MITCHELLH,DAVID R.Vapor deposition and curing of polybenzoxazole precursors[J].Macromolecules,2006,39(22):7561 -7565.[9]SAVA M.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polyamino-amide containing bismaleimide [J].Materiale Plastice,2006,43(1):46-50.[10]LEE P.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polybenzoxazolesilica nanocomposites viasol-gel process[J].European Polymer Journal,2007,43(2):294 -299.[11]HSU S L,CHANG K C.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polybenzoxazoleclay nanocomposites[J].Polymer,2002,43(15):4097-4103.[12]XU D,CHIARONI A.Electrochemically induced cascade reaction for the assembly of libraries of biologically relevant 1,4-Benzoxazine derivatives[J].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2006,71(17):6374 - 6381.[13]OLSSON R.Synthesis and evaluation of dibenzothiazepines:a novel class of selective cannabinoid-1 receptor inverse agonists[J].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2009,52(7):1975-1982.[14]SARANGAPANIM,SRIDHARD.Synthesis of some novel 2-substituted-n-aryl-benzoxazole-5-carboxamides using cobalt dipyridine dichloride as a catalyst[J].Journal of Heterocyclic Chemistry,2008,45(4):1187 -11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