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课程研究的理论基础解析
高等代数课程教学大纲.总结
精品文档高等代数( 1)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2.开课单位:数学与财经系3.适用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4. 备选教材:《高等代数(第三版)》,北京大学数学系几何与代数教研室前代数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二、课程性质和目标高等代数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多项式理论和线性代数理论。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代数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代数方面的科学的思维、抽象的思维,逻辑推理、提高运算以及解决实际应用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专业后续课程奠定坚实的代数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一元多项式,行列式,线性方程组,矩阵等方面的系统知识 , 为进一步学习近世代数,复变函数、等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深入理解初等数学、指导中学数学教学提供了高等的专业知识与重要的方法论。
通过本门课程系统的学习与严格的训练,全面掌握高等代数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推理论证能力;具备熟练的运算能力与技巧;提高建立数学模型,并应用代数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学时与学分教学时数:96 学时,其中理论教学81 学时,实践教学15 学时学分数: 6 学分教学时数具体分配:教学内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合计(学时)(学时)(学时)第一章多项式26632第二章行列式16319第三章线性方程组22325第四章矩阵17320合计811596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及其要求第一章多项式1.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理解数域的概念;掌握一元多项式的概念、运算及基本性质;掌握带余除法与整除性的关系,会进行相关运算;会求多项式的最大公因式;理解不可约多项式的概念,掌握求重因式的方法;理解多项式在不同的数域的因式分解形式;掌握Eisenstein判别法,会求有理系数多项式的根。
2.教学重点:整除概念,带余除法及整除的性质,最大公因式、互素、辗转相除法、不可约多项式概念、性质,k 重因式与 k 重根的关系。
现代教育技术-第2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152
第三节
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教学理论
教学理论也被称为教学论,是研究教师教学行为及 其对学生学习影响的各种途径和方法的学科,其研究范 围主要包括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课程与教材、教学 方法和策略、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评价和管理等。
教学理论是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并抽象出来的科学知 识体系,它来自教学实践又指导教学实践。
信源
编码
信道
译码
信宿
噪音 反馈
图2.3 香农—韦弗模式
30
第四节
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传播理论
2.4.2 教育传播的效果
教育传播要产生良好的效果,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理。 1. 共同经验原理 2. 抽象层次原理 3. 重复作用原理 4. 信息来源原理
31
第五节
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系统科学
9
第二节
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学习理论
2.2.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2.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4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0
第二节
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学习理论
2.2.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 国,它在60年代以前一直是作为占统治和主导地 位的心理学派而存在,分为经典行为主义和新行 为主义。
目前传播的主要模式有拉斯韦尔的 “5W”模式、香 农—韦弗传播模式和贝罗传播模式。
28
第四节
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传播理论
2.4.1 传播的主要模式
1. 拉斯韦尔传播模式
图2.2 “5W”模式及其扩展的五个研究领域
29
第四节
自考《线性代数》(经管类)教学大纲
自考《线性代数》(经管类)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4184 总学时:33学时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线性代数》是以变量的线性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数学学科。
该课程介绍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二次型等有关的概念,理论及方法。
本课程不仅是许多后续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领域的重要数学工具。
内容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是《线性代数》的基本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对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以及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重要方法有正确的理解,并能比较熟练地掌握和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线性代数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增强学生处理问题的初步能力。
另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和进一步深造以及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要求由低到高分三个层次,有关定义、定理、性质、特征概念的内容为“知道、了解、理解”;有关计算、解法、公式、法则等方法的内容按“会、掌握、熟练掌握”。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行列式学时:4学时(讲课3学时)本章讲授要点:行列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行列式的计算、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定理、克莱默法则。
重点:行列式的计算、克莱默法则难点:行列式的计算、克莱默法则。
教学内容:§1.1 二阶、三阶行列式§1.2 n阶行列式§1.3 行列式的性质§1.4 行列式按行(列)展开§1.5克莱默法则教学基本要求:1.理解行列式的定义,掌握行列式的性质,并会用行列式的性质证明和计算有关问题。
2.熟练掌握通过三角化计算行列式的方法。
3.理解子式,余子式,代数余子式的定义,熟练掌握按某行(或某列)展开行列式,会应用展开定理计算和处理行列式。
4.了解“克莱默”法则的条件和结论,掌握判别齐次方程组有非零解的条件。
第二章矩阵学时:6学时(讲课4学时)本章讲授要点:矩阵的概念,几种特殊矩阵,矩阵的运算,矩阵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求逆矩阵,矩阵的初等变换,矩阵的秩。
教学设计第二章 教学设计理论基础 课件
2. 任务中心模式关注于如何促进学习的过程,例如,布鲁纳 模式与加涅模式。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与储存取决于知 识的结构方式,提倡编制学科中心的结构化教材,通过学 生自我的探究来把握、理解学科结构。加涅模式源于他对 认知学习的信息加工观点。他把学习结果(学习领域)分为 动作技能、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与态度五类, 形成系统的教学任务分析观和九个事件的教学过程等。
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②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④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4. 系统论 5. 教育传播理论
内容概要
一、系统论和传播学及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二、教学设计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基础 三、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
第一节 系统论和传播学与教学设计
·系统论的起源: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贝塔朗菲;《一般系统,
后现代主义哲学:知识不在个体之内,不是个人的财富,而是 位于集体之中,是集体的财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建构主义的不同倾向
沃尔福克:
个体的建构主义:关心个人如何建构自己的认知或 情绪成分
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社会相互作用、文化工具 和活动影响个体的发展和学习
社会学建构主义:不关心个体的学习,关心学科中 的公共知识是怎样建构的
线性单一过程,未包括反馈回路 -维纳的反馈控制论 -施拉姆的双向传播模型(P36图2-3)
(二)教学与设计中的传播观
·拉斯韦尔的“5W”模式及其传播过程要素 (P37图2-4)
·伯罗的SMCR传播过程模式( P37图2-5)
说明传播效果不是由传播过程某一要素决定,而 是由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共同决定,揭示了各 要素间的动态联系。
1.教学系统(instructional system)
第02讲 数学教育的基本原理
· 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
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 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 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 发生调整和改变。
3.教师如何开展课堂教学
与传统教学的三个假设相对应的是,建构主
义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是基于如下三个基本假 设: (1)教师必须建立学生理解数学的模式。教师 应该建立反映每个同学建构状况的“卷宗”, 以便判定每个学生建构能力的强弱; (2)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3)学生自己决定建构是否合理。
其中,他对第二步即“拟定计划”的 分析是最为引人入胜的。他指出寻找 解法实际上就是“找出已知数与未知 数之间的联系,如果找不出直接联系, 你可能不得不考虑辅助问题。最终得 出一个求解计划。”他还把寻找并发 现解法的思维过程分解为五条建议和 23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它们就好比 是寻找和发现解法的思维过程的“慢 动作镜头”,使我们对解题的思维过 程看得见,摸得着。
严谨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
(2)数学教学的严谨性要求,在中学数学教
学中,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讲授时、学 生在理解、掌握、运用这些知识时,应该根 据数学学科的基本特点,数学内容的叙述必 须精练准确,结论的推导、论证和体系的安 排要严格、周密。 事实上,对于数学的严谨性,学生要有 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它随着人们认识能力 的发展而提高。
根据上述教学目的和假设,一个数学教师在
建构主义的课堂上就需要做以下六件事: (1)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激励他们为自己的 学习负责; (2)发展学生的反省思维; (3)建立学生建构数学的“卷宗”; (4)观察与参与学生尝试、辨认与选择解题途 径的活动; (5)反思与回顾解题途径; (6)明确活动、学习材料的目的
高等数学概论教材
高等数学概论教材高等数学概论是一门涉及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数理逻辑等内容的学科,作为大学数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需要一本合适的教材来指导学生的学习。
这篇文章将根据题目要求,给出一种适合高等数学概论教材的格式。
第一部分:微积分基础第一章:数列与极限1.1 数列的定义与性质1.2 数列极限的概念1.3 单调数列与有界数列1.4 极限的运算法则1.5 无穷小与无穷大1.6 函数极限的概念第二章:连续与导数2.1 连续函数的定义2.2 连续函数的性质2.3 中值定理2.4 导数的定义与性质2.5 高阶导数与泰勒展开第三章:积分与定积分3.1 不定积分的定义与性质3.2 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3.3 牛顿-莱布尼茨公式3.4 反常积分第二部分:线性代数基础第四章:向量与矩阵4.1 向量的基本概念4.2 向量的线性运算与内积4.3 矩阵的基本概念与运算4.4 矩阵的初等变换与行列式第五章:线性方程组5.1 线性方程组的定义与解的存在唯一性5.2 线性方程组的解空间与基础解系5.3 线性方程组的矩阵表示5.4 齐次线性方程组与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第六章:特征值与特征向量6.1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定义6.2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6.3 对角化与相似矩阵第三部分:数理逻辑基础第七章:命题逻辑7.1 命题与命题联结词7.2 命题公式与真值表7.3 命题逻辑的语义演算与推理7.4 命题逻辑的语法演算与推理第八章:谓词逻辑8.1 谓词与谓词联结词8.2 谓词公式与真值表8.3 谓词逻辑的语义演算与推理8.4 谓词逻辑的语法演算与推理结语本教材的编写旨在系统地介绍高等数学概论的基本概念与原理,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深入理解与数学思维的训练。
同时,本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希望学生通过学习本教材能够掌握高等数学概论的核心内容,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领域,为将来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以上的篇章布局,我们给出了一种适合高等数学概论教材的格式。
挥发性双液系T~X图的绘制教案
挥发性双液系T~X图的绘制教案第一章:绪论1.1 挥发性双液系T~X图的概念解释挥发性双液系T~X图的定义强调T~X图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价值1.2 学习目标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和要求激发学生对挥发性双液系T~X图绘制的学习兴趣第二章:理论基础2.1 相律介绍相律的基本原理解释相律在挥发性双液系中的应用2.2 挥发性双液系的相图介绍挥发性双液系的相图特点解释相图中不同区域的代表意义第三章:实验数据采集3.1 实验设备与材料介绍实验所需的设备和材料强调实验操作的安全注意事项3.2 实验步骤详细说明实验操作步骤强调实验数据准确性的重要性第四章:T~X图的绘制方法4.1 绘制相线介绍绘制相线的方法和技巧强调相线的绘制要求4.2 绘制等温线介绍绘制等温线的方法和技巧强调等温线的绘制要求4.3 绘制饱和蒸汽线和饱和液线介绍绘制饱和蒸汽线和饱和液线的方法和技巧强调饱和蒸汽线和饱和液线的绘制要求第五章:案例分析与讨论5.1 案例分析提供实际案例,让学生应用所学的T~X图绘制方法进行分析强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5.2 讨论与总结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强调学生对挥发性双液系T~X图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第六章:非理想系统的T~X图处理6.1 非理想系统的特点解释非理想系统在挥发性双液系中的含义强调非理想系统对T~X图绘制的影响6.2 非理想系统的T~X图处理方法介绍非理想系统的T~X图处理方法强调处理非理想系统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七章:多相平衡计算7.1 多相平衡计算的基本原理介绍多相平衡计算的基本原理解释多相平衡计算在挥发性双液系中的应用7.2 多相平衡计算的方法介绍多相平衡计算的方法强调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第八章:现代计算方法在T~X图中的应用8.1 现代计算方法简介介绍现代计算方法在T~X图中的应用强调现代计算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8.2 现代计算方法的实例分析提供实例,让学生了解现代计算方法在T~X图中的应用强调学生对现代计算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第九章:实验结果分析与评估9.1 实验结果分析介绍实验结果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强调实验结果分析的重要性9.2 实验结果评估介绍实验结果评估的方法和技巧强调实验结果评估的重要性第十章:课程总结与拓展10.1 课程总结对整个课程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激发学生对挥发性双液系T~X图绘制的进一步学习兴趣10.2 课程拓展介绍与挥发性双液系T~X图相关的拓展知识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和创新实践重点和难点解析六、非理想系统的T~X图处理补充和说明:在实际应用中,挥发性双液系常常存在非理想情况,如液相中有溶解气体、气相中有溶解液体等。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学课件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学 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 育学的理论基础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 学科建设,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
一方面,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整体 性,用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政治教育学研究;
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用发展中的马克 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
件、档案、报表、报告以及各种音像材料等) 中收集研究者所需要的资料的方法。 2.观察法 观察法是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用自己的 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系统地、直接地了解研究 对象,收集第一手感性材料的方法。它可以 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3.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按照设计程 序对研究对象的活动加以观察、记录、 分析而直接获取资料,以作出研究结论 的方法。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并没有统一的说法。 因学者的各自研究角度不同而不同。
概括起来有五个方面: 起点范畴是思想和行为;中心范畴是教育主体
和教育客体;中介范畴包括疏通和引导、言教 和身教、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教育与管理; 结果范畴是内化和外化;终点范畴是个人与社 会。 基本范畴有五个:
研究 5.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队伍的建设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未来走向
(一)理论体系走向成熟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理
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学将有突飞 猛进地发展,进而构建起成熟的、科学的思 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
(二)研究活动百花齐放 研究队伍专业化程度提高,实践研究队伍不
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 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
为什么?
第二章 课程类型
(1)过于注重逻辑系统,在开展教学时,容 易重记忆而轻理解。
学科课程强调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建立自己 的“知识仓库”。然而,由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 略学生的理解,过于注重接受性学习,忽视学生的 探究与实践,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正如有的学 者指出的:它不是由以动态目的统一起来的知识体 系所组成,相反,是一种挑选出来的给予学习者的 按顺序覆盖不同科目的各个方面的信息碎片的集合。 这不利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发展。
16
(3)以传授知识为基础,容易组织教学,也 容易进行教学评价。
以分科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科,一方面 学科的划分与教师在师范学习时的专业划分 是一致的,使得教师更容易在某一领域成为 专家,驾轻就熟地掌握教学内容;另一方面, 教师的授课只需要围绕教材在教室中便可以 开展,不需要太多的客观条件,易于操作。 最后,由于分科课程重在传授科学知识,便 于教师根据知识点对学生进行考核,易于评 价工作的进行。
8
(一)学科课程的分类
学科课程是以学科为中心设计的课程, 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科目本位课程 2.学术性学科课程 3.综合性学科课程 Nhomakorabea9
1.科目本位课程 科目本位课程是由各自具有独立体系、彼此缺乏联系的科目 所组成的课程。如我国古代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以及古希腊的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 “七艺”,都属于此类课程。 特点是:1)强调知识的类别性和安排学科的计划性。2)注 重学科内部的逻辑性。3)强调不同学科的不同价值,主张以不 具有不同价值的学科去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以使适应学生的个 别差异。 优点:1)学科的门类是根据有关的科学门类建立的,学科 内容选自各门学科基础知识,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递和发展。2) 强调系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前人的认识成果, 有利于普通教育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衔接。3)中小学所设 学科均是分科设置的,便于教师教学。 缺点:1)由于重视各科内部的逻辑联系,却割裂了不同学 科之间的联系。特别在小学,过细划分学科是不符合学生认知发 展规律的。2)由于强调学科内部的逻辑联系,知识的组织过细, 其实施必然主要依靠师生的言语行动,强调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 背诵,不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10
《现代教育技术》第二章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
43
第四节:视听媒体与传播理论基础
视听教育理论— 视听媒体用于教育教学实践,逐步 形成教育理论,总结和阐述各类视听媒 体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44
戴尔的视听教育理论
爱德加· 戴尔
美国教育学家 视听教学领域的代言人
其理论课概括为三个方面:
• 学习是一个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 程。 • 各类视听教材与方法应该按照他能够提供给学 习者的经验的抽象与具体程度来分。
11
12
2、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说”
斯金纳认为,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 的,任何刺激——反应单元都应看作是反射。 斯金纳将有机体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 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 激引起的,操作性行为是由人自身发出的。
“刺激——反应——强化”理论
《新东方学英语》软件
13
创建多个用户,让每个学习的人都随时了解 自己的学习情况
14
完善的功能有助于你 更好的学习单词
15
随时提示你目前的学习计划,看你偷没偷懒
16
全面的书籍供你选择学习类型,觉得不够, 自己可以加入个人想要的书籍
17
学习计划,两种模式任你选
18
单词初记让你从头开始学单词
19
逐词浏览,让你边学边听边写 边看,做到三位一体
20
根据艾滨浩斯遗忘曲线反复让你复习学过的 单词,来加深印象,来积累大量的词汇量
理代传播理论—
现在一般将传播看作是特定的个体或群 体即传播者运用一定的媒体和形式向受传播 者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社会活动。
教学过程其实也就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过 程,在教育技术学研究中,传播理论可以帮 助我们分析和研究教学传播过程涉及的要素。
51
理论力学基本原理
一、研究对象 理论力学——研究物体机械运动一般规律的科学。
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的位置随时间的改变, 是人们生活、 生产中最常见的一种运动, 是物质各种运动形式中最简单的一种。本课程研究速度远小于光速的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 以枷利略和牛顿总结的基本定律(牛顿三定律)为基础,属古典力学的范畴,理论力学研究的 是这种运动中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是各门力学分支的基础。
二、研究内容 1、静力学——研究物体在力系作用下平衡的规律。 2、运动学——从几何角度研究物体的运动。 (如轨迹、速度、加速度等,不涉及作用
于物体上的力)
3、动力学——研究受力物体的运动与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三、研究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分析、归纳总结出力学最基本的规律。 2、经过抽象化建立力学模型,形成概念。 3、经过逻辑推理和数学演绎,建立理论体系。 4、将理论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验证和发展理论。 四、学习目的 1、为解决工程问题打下一定基础。工程专业一般都要接触机械运动问题。 2、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例: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 3、理论力学的研究方法有助于培养正确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各拱自重不计,在拱 AC 上作用有载荷 P。 P C FC C FAy B FB A FAx P C A B F’C A FA P C F’C
解:(1)首先分析拱 BC 的受力,拱 BC 是二力构件。 (2)分析 AC 的受力。由于自重不计,因此主动力只有载荷 P。在铰链 C 处受到拱 BC 的约束力作用,
§1-1 静力学公理
公理——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长期积累的经验总结,又经实践反复检验, 被确认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 公理 1——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F1 A
FR F1 F2 O
工业生态学第二章ppt课件
负反馈是比较常见 的一种反馈,它的作用 是能够使生态系统达到 和保持平衡或稳态,反 馈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 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 分所发生的变化。例如, 如果草原上的食草动物 因为迁入而增加,植物 就会因为受到过度啃食 而减少,植物数量减少 以后,反过来就会抑制 动物数量。
会使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作用失控,系统不能自动得到补偿,就会引起环境破坏、 生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
3、价值增值原理 ——加环增值:通过增加一个或几个转化效率高的环节来延伸产业
加工链,从而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率,扩大产品品种,生产更优的产品,实现价 值增值。
——减环增值:在经济生产过程中,适当减少加工链,采用高新技
末端治理对环境污染的防治是无奈和短视的行为。它可能 对工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是:
a.末端治理需要较多的投资,且建设周期长运行费用高, 经济效益低,给政府和企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并且理所当 然地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b.生产过程中本来可以回收利用的材料没有得到回收利用, 而且随‘‘三废”排入环境或填埋掉,造成资源和能源的极大 浪费及二次污染等,使环境污染加剧;
(一)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可分为种群、生物群落和自然生
态系统3个层次。——工业生态系统
历程:生态系统内部的生物生长、发育、成熟和死亡的
过程。——产品
自然生态系统进化的主要特征:
1、生态能量学特征:幼年期生态系统的总产量要大于其群落
呼吸量,成熟期二者接近。
2、食物网发展过程特征:结构简单、直线状
牧食食物
某个湖的能量金字塔:
随着等级增加,物种数和生物量都减少
(三)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
宇宙中有两类系统,一类是封闭系统,即系统和周围环 境之间没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一类是开放系统,即系统和 周围环境之间存在物质和能量交换。除了宇宙之外,自然界 所有的系统都是开放系统,生态系统就是一种开放系统,但 各生态系统的开放程度却有很大不同,例如一个溪流系统开 放的程度就比一个池塘系统大得多,因为在溪流系统中,水 携带着各种物质不停地流入和流出。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64学时)09-10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开实验2个)Theoretical Mechanics学时:64 学分: 3层次:本科适用专业:机械设计、机电、汽车服务类等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理论力学》是工科大学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
它既是各门后续力学课程的理论基础,又是一门具有完整体系并继续发展着的独立的学科,而且在许多工程技术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质点,质点系和刚体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学习后续课程和有关的科学技术打好基础。
结合本课程的特点,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包括推理、分析、综合等能力)、表达能力(包括运用文字和图象等的能力)、计算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一些简单工程实物抽象为力学模型,进行数学描述,应用力学原理求解)得到训练与提高。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第一篇:静力学(20学时)基本要求:熟悉力、力矩和力偶的基本概念及其性质,熟练地计算力的投影,力对点之矩和力对轴之矩。
熟悉各种常见约束的性质,能熟练地取分离体并画出受力图。
掌握各种类型力系的简化方法,熟悉简化结果,能熟练地计算主矢和主矩。
能应用平衡条件和各种类型的平衡方程求解单个物体和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对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问题,能熟练地选取分离体和应用各种形式的平衡方程求解,掌握求解简单桁架、组合桁架内力的节点法和截面法。
掌握计算物体重心的各种方法。
理解滑动摩擦、摩擦力的概念,能求解考虑摩擦时简单的物体系统平衡问题。
了解滚动摩擦的概念、超静定问题概念。
第二篇:运动学(22学时)基本要求:掌握描述点的运动的矢量法、直角坐标法、自然坐标法及各种方法下点的运动轨迹、运动方程、速度和加速度。
熟悉刚体平动、刚体定轴转动的概念,能求解转动刚体的角速度、角加速度,转动刚体上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掌握运动合成和分解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熟练掌握点的速度合成定理,牵连运动为平动、定轴转动时的加速度合成定理及应用。
教育学课程设计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课程设计知识点总结一、教育学课程设计的概念和基本原则教育学课程设计是指根据教育者对学生目标能力的需求,结合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等要素,设计并制定的课程方案。
教育学课程设计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育教学的质量。
教育学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有多方面,包括: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以知识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注重科学性,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注重多样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二、教育学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1. 教育学课程设计的心理学基础心理学是指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研究,它对教育学课程设计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心理学基础理论包括学习理论、发展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
学习理论研究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发展心理学研究了学生的发展规律和特点,认知心理学研究了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过程。
这些心理学基础理论可以帮助教育学课程设计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特点,为教育学课程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2. 教育学课程设计的教学原理教学原理是教学活动中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原则,包括启发教学原理、综合教学原理、巩固教学原理和反馈教学原理等。
这些教学原理可以帮助教育学课程设计者设计出更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
3. 教育学课程设计的教育学理论教育学理论是指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它对教育学课程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教育学理论包括人本教育理论、学生发展理论、教育目标理论等。
教育学理论可以帮助教育学课程设计者更好地把握教育活动的本质和规律,为教育学课程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三、教育学课程设计的实施步骤1. 教育学课程设计的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指根据学生的学科素养要求和学习特点,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
需要分析包括目标需求分析、学生需求分析和社会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可以帮助教育学课程设计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大学教学论基础
大学教学论基础第一章大学教学导论第一节大学教学的含义1.教学是教学论学科中的一个核心概念2.大学教学作为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大学育人功能与服务功能的集中体现。
3.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意义构建活动。
具有从正式的学校教学向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阶段过渡的性质。
4.一般教学的含义:A 教学是教育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高等形式表现,是人类传承自身文明成果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
B 教学是一种人类重要的公益性活动,是促进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
C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通过以传递和发展人类经验为己任的专门性社会交往活动。
D 教学从一个侧面说是一种认识活动,从另一个侧面看则是一种实践活动。
E 教学是一种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活动,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5.大学教学的含义。
我们认为,大学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它是由大学教师的教与大学生的学所构成的意义构建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6.大学教学的含义是:大学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它是由大学教师的教与大学生的学所构成的意义建构活动。
A 大学教学是基于通识教育的专业教学。
通识教育以学生为本位,使学生具有通整的知识和学识,因而通识教育的主要功能是要促进不同学识领域的专家或不同职业的人士具有相互沟通与相互了解的心态,成为完整的人。
专业化是大学教学的生命线。
B 大学教学不仅传递知识与技能,而且还具有研究性、开放性、创新性的特点。
这充分说明,高校已经成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创新人才和领军人才成长的摇篮。
C大学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学习和发现相结合的过程。
独立性、自主性、自信心等趋向稳定,独立学习风格初步形成。
D大学教学具有实践性和社会性。
因此,高等学校都普遍要求学生参加广泛的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实习考察等。
7.一般认为,大学教学的职能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
《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计算机学科各专业一门重要的入门性导引类专业基础课程。
该课程教学的目标是认知与导学,其主要任务是全面地简要地介绍该学科的主要内容、计算机的基本知识、硬件和软件的核心及其发展趋势、学科研究和应用中所采用的数学与系统科学方法、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以及在学科教育中所涉及的知识体系、教学方法与要求等等。
目的在于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们对计算机学科所含概的知识领域有个系统化、逻辑化的概括性了解,明确各主领域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各主领域存在的基本问题以及求解这些基本问题的方式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科学的认识论和科学的方法论统领整个课程的教学,采取高级科普的深度定位和通俗流畅的语言,向学生介绍整个学科的概貌,对学生进行整个学科正确的认知与导学,为学生顺利完成大学的学习任务提供必要的专业认识基础,同时,给学生的学习留下大量的疑问和问题,为后续课程的教学留下“伏笔”,真正使导论课程的教学起到初步认知与正确导学的作用,能够引导和帮助学生按照学科专业的特点和要求来开展学习,顺利完成学业。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与应用操作相结合的课程。
课程内容涉及计算机科学的方方面面,但着重讲解的是基本概念而不是数学模型和技术细节,要求做到“广度优先,广而不细”。
课程侧重点在于勾画计算机科学体系的框架,奠定计算机科学知识的基础,为今后深入学习信息专业各专业理论课程做好铺垫;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实验学习将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技术,提高感性认识,为今后在各自的专业中对计算机的使用打下厚实的基础。
学完本课程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2.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3.了解高级语言与程序设计技术4.了解计算机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5.了解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6. 了解数据库系统及其应用7.了解新一代计算机体系结构与软件方法学8.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及Word、Excel、Powerpoint的使用9.了解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10.了解职业道德与择业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和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重点与难点1.计算机的基本概念。
教学大纲-安全管理学
《安全管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1102A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学时:32 讲课学时:24 实验(上机)学时:8 "学分:2适用对象:安全工程本科先修课程:安全科学基础与职业发展一、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与实践,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目标1:掌握安全管理学原理、安全管理方法、系统安全管理的原理和方法,掌握事故致因理论的原理和基本要素。
目标2:熟悉我国安全生产形势及发展现状,掌握安全科学和安全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内涵,了解安全文化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和表现形式。
目标3:熟悉事故统计与分析的分类、方法和指标,掌握事故调查与处理的基本步骤,掌握事故预防与控制的核心内容。
目标4:培养运用安全科学和安全管理学知识、事故预防与控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安全科学基本问题1、安全学科的产生2、安全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学科属性第二节基本概念和术语¥1、事故、危险源、风险的定义2、系统安全、本质安全的概念、安全累计原理3、事故致因理论综述第三节安全管理学的定义和内涵1、安全管理学的定义\2、安全管理学发展概况3、安全管理学的内容体系教学重点、难点:安全学科的研究对象;基本概念和术语的定义课程的考核要求:了解安全科学的基本问题;掌握安全科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理解安全管理学的内容体系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了解安全管理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掌握课程的内容体系。
第二章安全管理学理论基础(;)(第一节管理学的理论基础1、科学管理理论2、行为科学管理理论3、现代管理理论第二节安全管理学的理论基础;1、系统原理2、人本原理3、预防原理4、强制原理5、责任原理\教学重点、难点:预防原理;强制原理课程的考核要求:了解管理学的理论基础;理解系统原理、人本原理和责任原理,掌握预防原理和强制原理。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命题:1.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体系
第一章绪论[内容简介]教育心理学是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
它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教育心理学”是师范院校学生在校学习和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它对提高教育者的业务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和心理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育工作者要灵活地、创造性地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去检查自己的教育教学全过程,去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品德心理的发展特点,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来提高自己的素养和教育艺术。
本章将要阐述的内容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以及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简况。
学习者在本章应着重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及其确立标志;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研究方法及其发展趋势。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体系一、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一)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在对教育心理学下定义之前,有必要首先了解国内外学者对教育心理学的界说。
我国心理学家对教育心理学的界说比较流行的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1)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2)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心理活动,并把心理科学知识用于教育领域的心理学分支,是一门教育与心理学相结合的科学。
国外心理学家对教育心理学的界说较流行的有三种观点:(1)研究教育过程的行为的科学。
(2)研究教与学的心理学问题的科学。
(3)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一门应用的学科,是一个知识的体系,而不是一门具有独特内容的学科。
尽管国内外心理学家对教育心理学的界定不尽相同,但综合起来考察,上述界说揭示出了教育心理学的以下基本含义:(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学校教与学的心理活动规律;(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途径是通过考察教与学过程中人的行为来研究其心理的。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课程标准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及设置目的(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是从分子、细胞、器官和系统水平介绍人体结构的学科,是生命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护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是研究正常人体各系统器官形态和功能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前后续课程的安排本课程以高中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也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化学、药理学、微生物免疫学、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科护理、儿科护理、内科护理等后续课程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学习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掌握正常人体各主要部分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关系,是学习人体生理学的形态学基础。
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科学思维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一定的创新精神,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为其它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二)具体目标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一)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1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常用解剖学术语:解剖学姿势、常用方位术语、轴和切面术语。
2.熟悉人体器官的组成和系统的划分。
教学内容1.解剖学的研究内容;解剖学的学习观点和方法;人体器官的组成和系统的划分;2.常用解剖学术语。
重点:常用解剖学术语。
教学建议:重点讲解解剖学姿势;常用方位术语;轴和切面术语。
第二章基本组织(5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和分类;疏松结缔组织各种成分,骨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神经组织的构成,神经元的形态、类型、结构特点。
2.熟悉血液的组成及其功能;三种肌组织的结构特点;3.了解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的结构。
教学内容:1.上皮组织;2.结缔组织;3.肌组织;4.神经组织。
重点:掌握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和分类;骨组织的结构;神经组织的构成;神经元的形态、类型。
第二章 SE理论
方案Ⅰ 油船运输 方案Ⅱ 方案Ⅲ
方案Ⅳ 油气混合一管两送
认识 问题
探寻 目标 பைடு நூலகம்步SA
备选
方案
模型 化
优化或 仿真 分析
系统 评价 N
Y
决策 (分析)
规范分析
综合分析
②在规范分析中一般需(或尽可应)建立结构模型、数 学模型或仿真模型。
③每段结束后系统方案的变化轨迹是:可行方案→非劣 方案→经排序的非劣方案(或称选择性方案)。 ④环境分析贯穿SA全过程,在SA中是十分重要和必不可 少的。
案例1:阿拉斯加原油输送方案的SA
(2) 开发方案
方案竞争的第一阶段开发两个方案:
方案Ⅰ:油船运。每天只需4-5艘,但要破冰船引航,起点 和终点需建大油库;不安全、费用大、无保证。 方案Ⅱ:用带加温S的油管输。可用成熟的管道输油技术,但 沿途设站无人愿干,为防管道断裂必须用底架支撑 和作保温处理,成本提高3倍。
4.系统分析原理应用问题
应用领域广泛(如教学参考书中的习题、实例) 充分发挥系统分析小组的作用(6人左右)
SE理论
微分动力系统(differential dynamical
systems) 60年代初,S.斯梅尔、廖山涛(北大数学 教授) 系统科学的一个数学分支。主要研究随时 间演变的动力系统的整体性质及其在扰动中的 变化
SE理论
__系统工程与主要学科间的联系 见书P13
钱学森—— 我认为把运筹学、控制论和信息论 同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普利高津 (耗散结构理论)、哈肯(协同学)、 艾根(超循环理论)等人的工作融会贯 通,加以整理,就可以写出《系统学》 这本书了。
探寻 目标 备选 方案 模型 化 优化或 仿真 分析 Y 系统 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价:
行为主义心理学使课程设计、教学过程遵循一 定的顺序与步骤,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知识获得 速度。但同时行为主义把人看成是消极、被动 完全受环境制约的,把人的学习简单化、机械 化,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人类最为复杂 的社会行为、社会关系理解为简单的生物关系、 机械关系,容易导致课程设置、编排的僵化, 教学过程缺乏人性。
二、课程与教学的社会学基础
课程受社会生活需要的制约。不论是正式的课程还是 非正式的课程,都起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了使儿 童能够胜任成人后的生活,掌握生存技能、社会习俗、 伦理道德,因此要进行特定的教育训练。柏拉图在 《理想国》中认为,农民、手工业者只需学习一些体 育、音乐课程,以形成节制的美德;保卫国家的军人 还需要通过学习算术、几何、天文学和音乐理论,以 训练思考的能力和行军作战的能力。而极少数准备成 为国家统治者的人还要继续攻读辩证法。这种课程设 置与社会等级之间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
3.人本主义学派的理论基础
人本主义的心理学思想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 创始人马斯洛。70年代后,继承人罗杰斯提出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被广泛用于教育领 域。人本主义心理学既不像行为主义那样过分 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也不像认知主义那样过 分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而是关注学生的学习 情感、需要与信念等人格的发展,关注学生的 潜能的发挥和自我实现。因而,在课程编制上, 强调“整合课程”、“意识课程”,体现情感 与理智的整合、个人与社会的整合。
马斯洛的观点:需要层次说
罗杰斯的观点:
罗杰斯认为传统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导致忽 视情感的交往,造成知情分离。师生关系是绝 对的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彼此的信任度低,损 伤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此,他提出以学生为 中心的教育理论,在培养目标上,他主张教学 的目标应该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人真正 成为自由独立、有主见、适应性强、具有鲜明 个性的人;在课程内容上注重知识对学生的个 人意义,强调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的适切性; 在课程、教学的实施中,强调学生亲自体验。
其次,学习是有意义的社会协商,学习环 境要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 构成。 课程设计中强调认知师徒制、协作学 习、情境学习、多元观点 。教学过程强调发 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实现对所学知 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总结:
在建构主义的背景下,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 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 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 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 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 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 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 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 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 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1.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论基础 第一阶段:20世纪初,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 立,他认为心理研究只能通过客观观察和测量 研究对象的外显行为来进行,个体的学习主要 受环境的影响。条件反射(刺激-反应) 第二阶段:二战之后,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 “新行为主义”、操作性条件反射,没有明显 的已知刺激,有机体的行为是自发的(游泳、 开车)。
布鲁纳的观点:
20世纪60年代,布鲁纳发展了认知学说,并广 泛应用于课程编制、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布鲁 纳的认知结构理论表现在课程中有四个方面: ①强调学习和传授学科的基本结构,即课程内 容要编排学科的基本结构。②强调基础学科、 基础内容早期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③课程 设计中学科基本结构与奥苏伯尔的观点:
奥苏伯尔认为学习的性质取决于学习过程中的 言语材料是否能同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认知 结构建立任意的和实质性的联系。为了充实学 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给有意义学习提供认知框 架和固着点,就要设立“先行组织者”,即先 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 比原来的学习材料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 水平,并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和 新的学习任务相联系,也就是建立新旧知识之 间的认知桥梁,以促进同化学习。
2.认知主义学派的理论基础
由于不满行为主义将人类的学习过程描述得过 于简单与机械,布鲁纳和奥苏泊尔等为代表的 认知主义心理学提出:学习是学习者内部认知 结构的形成和改组。因此应该强调整体,认为 人体对外界的刺激的反应不是彼此孤立的知觉 反应,而是集知觉而成意识的整体反应。
皮亚杰的观点:
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皮亚杰对儿童学习过程的 解释是,在儿童的头脑中,有一个遗传获得的 最初的图式,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不断变化、 丰富起来,每一个认识活动,对儿童都是认识 结构的一次变化。如果儿童的认识结构顺应外 界的变化,这种新的认识就能被同化到自己的 图式中,认知结构同化了新的认识之后,原有 的图式或者说结构就得到了调节,得到认识上 的暂时的平衡。人的学习、心理的发展就是个 人的图式不断丰富、建构、提高、发展的过程。
4.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者认为:每位学习者都是运用现 有的知识、兴趣、态度、目标来选择、 解释当前的信息,即学生以已有的知识、 能力主动建立知识结构,知识不是简单 地由教师自然传递给学生,而是需要学 习者主动地建造到自己的脑海里,学生 不是“得到”想法,而是“产生”想法。
建构主义的影响:
首先,课程不是那种预先设定的内容,而是师 生之间的对话。课程应该考虑知识的不确定性, 鼓励个体化的、富于创造性地学习,而不是把 知识及其学习作为满足预定目标的尝试。
斯金纳总结出的学习四条规律:
①习得律。 ②条件强化。 ③泛化作用。 ④消退作用 。
主要观点:
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学习的产生由外部 刺激引起,学习的保持是强化的结果,学习的 过程是循序渐进的、积少成多得过程,学习的 结果是可观察和可测量的外显行为。
主张:课程应强调具体的、分解的行为目标; 课程内容应按照逻辑顺序由简到繁积累而成; 突出对学生的外显行为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