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章相似教材分析(2016)

合集下载

相似教材分析(人教版)PPT资料54页

相似教材分析(人教版)PPT资料54页

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1)类比的方法 ★类比研究全等图形的性质得到相似 多边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 的性质;
★类比研究全等三角形的SSS、SAS方 法,发现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通过把多边形分割为三角形,类比研 究多边形内角和的方法,利用相似三角 形的面积关系得到相似多边形面积比等 于相似比的平方等.
5.注意把握好教学要求
(1)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当限制在课程标准和教材所 出现的范围,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删减的内 容,教学中(尽量)不要再拣回,以免影响 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
法直接测量A、B两点间的距离,请你用所
学的数学知识按以下要求设计一种测量方案.
(1)画出测量图案
(2)写出测量步骤(测量数据用字母表示)
(3)计算AB间距离(写出求解或
B
推理过程,结果用字母表示)
A
较高要求:
会利用相似三角形转化比例关系;会利 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与数学 问题
(2019湖北黄冈)
全等——相似——全等
相似——位似——相似
4.进一步培养推理论证能力
(1)根据全套教科书推理证明的安排,教科书
对于这一章相关内容的推理论证的要求还是 很重视的.
(2)这部分内容实际上也是到了初中阶段推理
证明要求的最后一章,所涉及的问题不仅是 相似的问题,也有很多是和全等的问题结合 在一起,也有一些是圆中的相似的问题,题 目也相对以前比较复杂,要综合应用学生以 前学过的知识.教学时应注意多帮助学生复习 已有的知识,做到以新带旧、新旧结合.
新教材删掉了平行线等分线段、平 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知识
■新教材没有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
■旧教材位似变换在“读一读”中,新教 材为正文3课时(加强)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第27章图形的相似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第27章图形的相似

第二十七章“图形的相似”教材分析在教科书前面,已经研究图形的全等,也研究了一些图形的变换,如平移、轴对称、旋转等,本章将在前面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一种变换──相似。

研究相似变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等,并进一步研究一种特殊的相似变换──位似。

结合一些图形性质的探索、证明等,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等。

本章共安排三个小节和两个选学内容,教学时间大约需要13课时,具体安排如下(仅供参考):27.1 图形的相似2课时27.2 相似三角形6课时27.3 位似3课时数学活动小结2课时一、教科书内容和课程学习目标(一)本章知识结构框图本章知识结构如下图所示:(二)教科书内容在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图形的全等和全等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也研究了几种图形的全等变换,“全等”是图形间的一种关系,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图形叠合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也就是它们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相似”也是指图形间的一种相互关系,但它与“全等”不同,这两个图形仅仅形状相同,大小不一定相同,其中一个图形可以看成是另一个图形按一定比例放大或缩小而成的,这种变换是相似变换。

当放大或缩小的比例为1时,这两个图形就是全等的,全等是相似的一种特殊情况。

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相似比研究全等更具有一般性,所以这一章所研究的问题实际上是前面研究图形的全等和一些全等变换基础上的拓广和发展。

在后面,我们还要学习“锐角三角函数”和“投影与视图”的知识,学习这些内容,都要用到相似的知识。

在物理中,学习力学、光学等,也都要用到相似的知识。

因此这一章的内容也是今后学习所必须的基础知识。

另外,在实际生活中,在建筑设计、测量、绘图等许多方面,也都要用到相似的有关知识。

因此这一章内容对于学生今后从事各种实际工作也具有重要作用。

在这套教科书中,“相似”的内容安排在“圆”之后,主要是出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在课程标准中,相似是作为图形的一种变换提出来的,而它又是在全等变换基础上的拓展,所以教科书是先安排的的平移、轴对称、旋转等变换,后安排相似变换,而研究圆的一些性质,又与旋转变换关系密切,因此把圆紧接着安排在了旋转之后。

第27章 相似教案

第27章 相似教案

第二十七章相似27.1 图形的相似《图形的相似》是继“轴对称、平移、旋转”之后集中研究图形形状的内容,从实际问题引入,通过对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图形的相似,让学生理解图形相似的概念,让学生体验图形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体会图形相似与图形全等等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了全等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研究相似比研究全等更具一般性,相似图形、相似多边形的概念是后续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重要内容.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来源于实际生活,为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搭建了一个平台,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方法,还会将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有着承上启下、贯穿始终的作用.课题27.1 图形的相似授课人素养目标1.理解相似图形的特征,掌握相似图形的识别方法.2.了解成比例线段的含义,会判断四条线段是不是成比例线段.3.理解相似多边形的概念、性质及判定,会计算和相似多边形有关的角度和线段的长.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相似图形、相似多边形的概念及特征.2.探索相似多边形的性质中的“对应”关系.教学难点能利用成比例线段的概念及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进行有关计算.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回顾1.什么是全等形?全等形的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关系?2.下面两个图形是不是全等形?如何判断?通过复习全等形的概念和判定,为本节课相似形的学习做铺垫.同时,通过欣赏、识别生活中的全等图片,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中的美.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堂引入】1.欣赏下面各组图片:(1)在空中不同高度飞行的两架型号相同的直升机;(2)大小不同的两个足球;(3)汽车和它的模型.2.你能看出上面各组图片的共同之处吗?把你的想法说给同学听听.通过对生活中形状相同的图形的观察和欣赏,从实际模型中抽象概括得出数学概念,自然地引出课题,使学生初步感受相似,同时进行美育渗透.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探究新知:1.探究相似图形的定义问题:(1)全等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之间有什么关系?(2)观察上述图片,它们的形状和大小之间有什么关系?(3)你能给出相似图形的定义吗?(4)全等图形一定相似吗?相似图形一定全等吗?(5)你能归纳全等图形和相似图形之间的关系吗?(6)你能举出现实生活中一些相似图形的例子吗?师生活动:学生在教师设置的问题串下积极思考回答,教师及时点拨和引导,最后课件展示探究结论.【结论】形状相同的图形叫做相似图形.全等图形是相似图形的一种特殊情况.2.探究成比例线段的概念问题:(1)把九年级数学课本的两个邻边看作两条线段AB和CD,那么什么是这两条线段的比?1.让学生亲自观察实际生活中的图形,在教师提出的问题的引导下,进行分析、探究,根据图形特点归纳出相似图形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经历相似图形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2.学生在教师提转化,培养学生用符号语言表达数学知识的能力.活动三:开放训练、体现应用【典型例题】例(教材第25页练习第2题)如图,图形(a)~(f)中,哪些与图形(1)或(2)相似?解:图形(d)和图形(1)相似,图形(e)和图形(2)相似.通过经历对例题的探究过程,加深学生对相似图形的基本特征的理解,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小结1.课堂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感?说给老师或同学听听.(2)教师与同学聆听部分同学的收获,解决部分同学的疑惑.教学说明:梳理本节课的重要方法和知识点,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理清思路、整理经验,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再通过排忧解难让学生对知识形成正向迁移,从而构建出合理的知识体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布置作业:教材第27~28页习题27.1第1,3,5,6题.学生在反思中整理知识、梳理思维,获得成功的体验,积累学习的经验,养成系统整理所学知识的习惯.板书设计27.1 图形的相似提纲挈领,重点突出.教学反思在思考中,学生总结出当求证的两个比例式的线段不在同一基本型的时候应该怎样解题,并且掌握中间比的找法.对于添加辅助线的证明比例式问题,需要“透析”题目中的条件和证明方法.从课堂练习和作业反馈上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还比较理想,这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反思教学过程和教师表现,进一步提升操作流程和自身素质.27.2 相似三角形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1课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是在学生认识相似图形,了解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及判定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本课时首先利用“如果两个多边形满足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多边形相似.”引出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定义(即三个角分别相等,三条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对于相似三角形是否存在较为简便的方法.接下来教材编写者通过一个“探究”,由学生动手测量来探究得到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的比相等),继而将其应用于三角形中,得到“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这一基本事实的推论,是进一步学习相似三角形判定的预备定理的基础.课题27.2.1 第1课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授课人素养目标1.了解相似比的定义.2.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基本事实以及利用平行线法判定三角形相似.3.会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平行线法判定三角形相似来解决问题.4.通过探索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这个基本事实的过程,进一步熟悉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能把一个稍复杂的图形分成几个基本图形,锻炼识图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教学重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及其推论的理解.教学难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及其推论的灵活应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的变形. 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回顾问题1:根据所学相似多边形的知识,你能给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吗?问题2:如果相似比为1,那么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问题3:判定三角形全等,我们并不是验证六个条件,而是利用了几个简便的判定定理,那么判定三角形相似我们又能找到哪些简便的方法呢?问题1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得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写法.问题2、3让学生理解全等是相似的特殊情况,类比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为我们探索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提供方向指导.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堂引入】问题:如图,一组等距离的平行线截直线a所得到的线段相等,那么在直线b上所截得的线段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做如下总结:一组等距离的平行线在直线a上所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直线b上所截得的线段也相等.以上结论是平行线等分线段的基本事实,讨论的是平行线截得线段相等的情况,如果截得的线段不相等呢?通过展示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为学习新知做铺垫.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探究新知】1.探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问题:图1如图1,三条平行直线l1,l2,l3在直线AE上截得的线段AC,CE的长度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呢?同样在直线BF上截得的线段BD,DF的长度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呢?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刻度尺先测量线段的长度,然后寻找线段AC,CE,BD,DF之间是否存在比例关系,实际验证后可以得到如下结论:由l1∥l2∥l3,ACCE=23,BDDF=23,可得ACCE=BDDF=23.仿照上例分析,可得结论:由l1∥l2∥l3,可得ACAE=BDBF=23.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总结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然后师生共同进行1.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推理得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其中运用了先猜想、再测量、最后论证的方法,用语言把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进行总结,使结论的得出有一定的层次性,也使学生在认识问题、理解问题时确定了一种思想方法.推理论证.师生共同归纳得出基本事实,教师板书基本事实.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2.探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基本事实的推论教师将图1中的某些直线进行平移变换,使其出现图2、图3所示的位置关系,对学生提出问题:图2 图3根据基本事实补全下列比例式: 由图2,得AC CE =BD DF ,AC AE =BD BF ,CE AE =DFBF ;由图3,得AC CE =BD DF ,AC AE =BD BF ,CE AE =DFBF.解答本题应关注线段之间的对应关系,列比例式时上与下的对应关系应展现在同一条直线上,同时教师应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指导学生对比例式进行变形训练,进而总结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位置规律,如上下=上下,上全=上全,下全=下全等. 教师对于图形作进一步变化:对于以上两个练习,只保留如图4所示的部分,那么就可以得到两个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式子,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呢?图4教师在由一般到特殊的演化过程中,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延伸到三角形中,当三角形中出现平行线时,使三角形的各边之间存在比例关系. 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的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3.探究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组内讨论解答,教师适时指导:2.本环节是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的变式与延伸,这部分内容将在以后的学习和应用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在探究、总结、应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知识的重要性,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深刻的理解与记忆. 3.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动手实践、总结归纳、实践应用等环节,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模式.通过对相似三角形的基本图形的对比理解,更能加深印象.如图5,在△ABC中,D为AB上任意一点,过点D作DE∥BC交AC于点E.(1)△ADE与△ABC的三个角分别相等吗?(2)分别度量△ADE与△ABC的边长,它们的边长是否对应成比例?图5(3)△ADE与△ABC之间有什么关系?平行移动DE的位置,你的结论还成立吗?思考:当DE∥BC时,△ADE与△ABC相似,可以用什么语言来概括呢?你能进行证明吗?总结判定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思考:一条直线截三角形两边延长线所得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吗?请对比图6、图7两个图形,分析其中的联系与区别.图6 图7活动三:开放训练、体现应用【典型例题】例(教材第31页练习第1题)如图,AB∥CD∥EF,AF与BE相交于点G,且AG=2,GD=1,DF=5,求BCCE的值.解:∵AB∥CD∥EF,∴BCCE=ADDF.又AD=AG+GD=3,DF=5,∴BCCE=35.【变式训练】1.如图,若l1∥l2∥l3,则ABAC=(PG)PH=DE(DF).本环节所设置的例题和变式非常具有代表性,既考查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基本事实的内容及其推论,又灵活地运用转化思想实现了运用“中间比”的性质,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和视野.2.如图,已知AD ∥BE ∥CF ,它们依次交直线l 1,l 2于点A ,B ,C 和点D ,E ,F ,且AB =6,BC =8. (1)求DEDF的值;(2)当AD =5,CF =19时,求BE 的长.解:(1)∵AD ∥BE ∥CF ,∴DE DF =AB AC =66+8=37.(2)过D 点作DM ∥AC 交CF 于M ,交BE 于N ,求出MF =14. ∵NE ∥MF ,∴NE MF =DE DF =37,∴NE =37MF =37×14=6.∴BE =BN +NE =5+6=11. 活动四:课堂检测【课堂检测】1.如图,已知AB ∥CD ∥EF ,若AC =6,CE =2,BD =3,则BF 的长为(C) A .6 B .5.5 C .4 D .4.5第1题图2.如图所示,已知△ABC 中,DE ∥BC ,AD =2,BD =5,AC =5,求AE 的长.第2题图提示:根据DE ∥BC 得到AD AB =AE AC ,然后根据比例的性质可计算出AE 的长为107.通过设置课堂检测,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同时检测学习效果,做到“堂堂清”.课堂小结1.课堂小结:(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是什么?推论是什么?易错点是什么?注重课堂小结,激发学生参与的主(2)目前我们有什么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3)本课两个重要的结论在探索中主要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说明:梳理本节课的重要方法和知识点,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理清思路、整理经验,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再通过排忧解难让学生对知识形成正向迁移,从而构建出合理的知识体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布置作业:教材第42页习题27.2第4,5题.动性,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与表现创造机会.板书设计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1课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1.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有关概念.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推论.3.相似三角形判定的预备定理.提纲挈领,重点突出.教学反思在思考中,学生总结出当求证的两个比例式的线段不在同一基本型的时候应该怎样解题,并且掌握中间比的找法.对于添加辅助线的证明比例式问题,需要“透析”题目中的条件和证明方法.从课堂练习和作业反馈上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还比较理想,这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反思教学过程和教师表现,进一步提升操作流程和自身素质.第2课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2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相似多边形的概念、比例线段的有关概念及性质,并具备了有关三角形中位线和平行四边形知识后,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本节课是判定三角形相似的起始课,是本章的重点之一.一方面,该定理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全等三角形性质的拓展;另一方面,不仅可以直接用来证明有关三角形相似的问题,而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可培养学生实验、猜想、证明、探索等能力,对掌握观察、比较、类比、转化等思想有重要作用.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课题27.2.1 第2课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2 授课人素养目标1.了解“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和“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能运用这两个判定定理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2.结合全等三角形的SSS和SAS的证明方法,会用类比、转化的思想证明以上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通过对相似三角形两个判定定理的学习,会用已知条件证明三角形相似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重点掌握两个判定定理,学会运用两个判定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教学难点1.探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2.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解决问题.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回顾问题:1.我们学习过哪些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2.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3.两个三角形全等有哪些简单的判定方法?由三角形全等的知识,类比思考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能否更简单?能有哪些简单的方法?复习旧知,承前启后,回顾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用类比的思想展开思维,按顺序展开探究.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堂引入】问题情境:1.相似三角形是如何定义的呢?除了定义,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判定两个三角问题1是本课学习的知识基础,问题2是本课探究现应用 并说明理由:(1)AB =4 cm ,BC =6 cm ,AC =8 cm ,A ′B ′=12 cm ,B ′C ′=18 cm ,A ′C ′=24 cm.(2)∠A =120°,AB =7 cm ,AC =14 cm ,∠A ′=120°,A ′B ′=3 cm ,A ′C ′=6 cm. 解:(1)∵AB A ′B ′=412=13,BC B ′C ′=618=13, AC A ′C ′=824=13,∴AB A ′B ′=BC B ′C ′=ACA ′C ′.∴△ABC ∽△A ′B ′C ′. (2)∵AB A ′B ′=73,AC A ′C ′=146=73,∴AB A ′B ′=ACA ′C ′.又∵∠A =∠A ′,∴△ABC ∽△A ′B ′C ′. 【变式训练】1.如图,在 △ABC 和 △ADE 中,AB AD =BC DE =ACAE ,∠BAD =20°,则∠CAE 的度数为20°.2.如图,D ,E 分别是 △ABC 的边 AC ,AB 上的点,AE =1.5,AC =2,BC =3,且AD AB =34,求 DE 的长.解:∵AE =1.5,AC =2, ∴AE AC =1.52=34=ADAB,且∠EAD =∠CAB. ∴△AED ∽△ACB. ∴DE BC =34,即DE 3=34, ∴DE =94.学生对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的理解,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四:课堂检测【课堂检测】1.如图,D 是 △ABC 一边 BC 上一点,连接 AD ,使△ABC ∽ △DBA 的条件是 (D)通过课堂检测,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同时检测学习A.AC∶BC=AD∶BD B.AC∶BC=AB∶AD C.AB2=CD·BC D.AB2=BD·BC 效果,做到“堂堂清”.课堂小结1.课堂小结:(1)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哪些新知识?(2)本节课你还有哪些疑惑?说一说!教师强调:1.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联系和区别.教学说明:梳理本节课的重要方法和知识点,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理清思路、整理经验,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再通过排忧解难让学生对知识形成正向迁移,从而构建出合理的知识体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布置作业:教材第42页习题27.2第1,3题.注重课堂小结,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与表现创造机会.板书设计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2课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21.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1)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解决问题.提纲挈领,重点突出.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探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本课教学力求使探究途径多元化,把学生利用刻度尺、量角器等作图工具做静态探究与应用“几何画板”等计算机软件做动态探究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感受探究的全面性,丰富探究的内涵.另外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不仅提高了数学实验的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反思教学过程和教师表现,进一步提升操作流程和自身素质.第3课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本节课是初中数学九年级第二十七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初中数学四大板块中空间与图形的一部分,是相似一章的重要内容之一.既是全等三角形研究的继续,也为后面测量、相似三角的应用和研究三角函数做铺垫,还是研究圆中比例线段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相似三角形性质的研究基础,更为其它学科和今后高中的学习打下基础,重要的是它还是中考必考的知识点.因此必须熟练掌握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并能灵活运用,显得尤为重要,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地位可见一斑,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课题27.2.1 第3课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 授课人素养目标1.了解“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和直角三角形相似的特殊的判定方法的证明过程,理解两角判定法和直角边斜边判定法的含义并掌握它们的数学符号表述方法,能运用两角判定法和直角边斜边判定法判定三角形相似及解决简单的问题.2.会用相似三角形证明角相等或线段成比例,或进行角的度数和线段长度的计算等问题.3.经历类比→猜想→探索→总结→应用的活动过程,进一步领悟类比的思想方法.教学重点运用两角判定法和直角边斜边判定法判定三角形相似.教学难点相似三角形判定方法的推导及应用.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回顾请回答下列问题:1.我们学习过相似三角形的哪些判定方法?2.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猜想还会有怎样的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采用类比的方法思考问题,降低知识难度,鼓励学生猜想,为学新知做好铺垫.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堂引入】观察猜想: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三角尺,与教师的三角尺相对照,找形状相同的一组,判断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相似.通过身边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猜想,为探究问题:两个三角形相似是由什么条件得到的呢?师生活动:学生将直观印象表达出来,再进行思考,得到三个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从而可简化为两个角分别相等即可.新知指明了方向.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探究新知:1.探究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展示问题:如图所示,在△ABC与△A′B′C′中,若∠A=∠A′,∠B=∠B′,试猜想△ABC与△A′B′C′是否相似,并证明你的结论.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根据图形的外观,绝大多数学生会猜想两个三角形相似.根据题设条件,需要构造出符合定理条件的图形:在△ABC中,作BC的平行线,且在△ABC中截得的三角形与△A′B′C′又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全等),共同分析,完成证明,学生书写证明过程.证明:如图,在△ABC 的边AB上截取AD=A′B′,过点D作DE∥BC,交AC于点E,则有△ADE∽△ABC.∵∠ADE=∠B, ∠B=∠B′,∴∠ADE=∠B′.又∵∠A=∠A′,AD=A′B′,∴△ADE≌△A′B′C′.∴△ABC∽△A′B′C′.得出结论:判定定理: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用数学符号表示这个定理:在△ABC与△A′B′C′中,∵∠A=∠A′,∠B=∠B′,∴△ABC∽△A′B′C′.2.探究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问题:我们知道,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以用“HL”来判定,那么满足斜边和一条直角边成比例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吗?在证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时,方法十分特别,学生理解和应用均会产生困难,教师在引导中解析,在解析中总结,学生易于接受,易于理解,能够把握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师生总结:斜边和一条直角边成比例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活动三:开放训练、体现应用【典型例题】例(教材第36页练习第2题)如图,在Rt△ABC中,CD是斜边AB上的高.求证:△ACD∽△ABC.证明:∵CD是斜边AB上的高,∴∠ADC=∠CDB=90°.∴∠ACB=∠ADC=∠CDB=90°.∵∠A=∠A,∴△ACD∽△ABC.【变式训练】如图,在Rt△ABC中,∠ACB=90°,CD⊥AB,DE⊥AC.(1)图中共有几对相似三角形?(2)请选择其中的一对给予证明.解:(1)∵在Rt△ABC中,∠ACB=90°,CD⊥AB,DE⊥AC,∴∠AED=∠ACB=90°.∵∠A是公共角,∴△ADE∽△ABC.同理:△CBD∽△ABC,△ACD∽△ABC,△DCE∽△ACD,∴△ADE∽△DCE∽△CBD∽△ACD∽△ABC.∴图中共有10对相似三角形.(2)选择△CBD∽△ABC.证明:在Rt△ABC中,∵∠ACB=90°,CD⊥AB,∴∠CDB=∠ACB=90°.又∵∠B是公共角,∴△CBD∽△ABC.通过经历对例题的探究过程,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的理解,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四:课堂检测【课堂检测】1.如图,已知AB∥DE,∠AFC=∠E,则图中共有相似三角形(C)A.1对 B.2对 C.3对 D.4对通过课堂检测,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同时检测学习效果,做到“堂堂。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七章“相似”简介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七章“相似”简介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七章“相似”简介教材分析最新资料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七章“相似”简介课程教材研究所宋莉莉中学阶段重点研究的两个平面图形间的关系是全等和相似,全等是一种特殊的相似.本章将在前面对全等形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全等三角形研究的基本套路对相似图形进行研究.本章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相似图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研究的主要载体是三角形.此外,教科书在前面的章节中介绍了平移、轴对称和旋转三种图形的全等变换,本章将介绍一种新的图形变换——位似.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本章对许多新结论进行了证明,证明的思路各具特色.全章包括三个小节和两个选学内容,教学时间大约需要14课时,具体安排如下(仅供参考):27.1图形的相似 2课时27.2相似三角形 7课时27.3位似 3课时数学活动小结 2课时最新资料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七章“相似”简介课程教材研究所宋莉莉中学阶段重点研究的两个平面图形间的关系是全等和相似,全等是一种特殊的相似.本章将在前面对全等形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全等三角形研究的基本套路对相似图形进行研究.本章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相似图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研究的主要载体是三角形.此外,教科书在前面的章节中介绍了平移、轴对称和旋转三种图形的全等变换,本章将介绍一种新的图形变换——位似.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本章对许多新结论进行了证明,证明的思路各具特色.全章包括三个小节和两个选学内容,教学时间大约需要14课时,具体安排如下(仅供参考):27.1图形的相似 2课时27.2相似三角形 7课时27.3位似 3课时数学活动小结 2课时最新资料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七章“相似”简介课程教材研究所宋莉莉中学阶段重点研究的两个平面图形间的关系是全等和相似,全等是一种特殊的相似.本章将在前面对全等形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全等三角形研究的基本套路对相似图形进行研究.本章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相似图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研究的主要载体是三角形.此外,教科书在前面的章节中介绍了平移、轴对称和旋转三种图形的全等变换,本章将介绍一种新的图形变换——位似.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本章对许多新结论进行了证明,证明的思路各具特色.全章包括三个小节和两个选学内容,教学时间大约需要14课时,具体安排如下(仅供参考):27.1图形的相似 2课时27.2相似三角形 7课时27.3位似 3课时数学活动小结 2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七章相似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七章相似优秀教学案例
3.总结相似图形的定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相似”。
(二)讲授新知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似图形的性质,如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
2.以几何软件或实物模型为辅助工具,动态展示相似图形的性质和变化,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通过示例,讲解相似图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计算面积、长度等。
4.引导学生发似图形的理解。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七章相似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以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七章“相似”为主题,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掌握相似图形的性质,以及如何运用相似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培养学生几何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丰富的教学活动和练习题目。
在教学案例中,我首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相似图形,如服装设计、建筑图纸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相似图形的魅力。接着,我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探讨相似图形的性质,如相似图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等,从而让学生在探讨中掌握相似图形的本质特征。
在课程的实践环节,我设计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运用相似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通过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解实际场景中的长度、面积等问题。在练习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在课堂讨论和练习过程中,我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不仅提高了解题能力,还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
2.直观演示与动态展示:利用多媒体课件、数学软件等工具,直观地展示了相似图形的性质和变化。通过动态展示相似图形的性质和变化,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相似图形的本质特征,提高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与探究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相似图形的性质。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小组合作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第二十七章《相似》教材分析

第二十七章《相似》教材分析

第二十七章《相似》教材分析一地位与作用从数学知识上,相似形的几何性质是全等形的几何性质的自然而然的延伸和拓展;相似作为图形的一种变换也是全等变换的拓广和发展,同时,相似也是学习锐角三角函数、投影与视图的基础.所以说相似在空间与几何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来看,学生通过对直线形的学习,已积累了对图形的丰富的感性认识、一定的逻辑推理论证能力和利用几何模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为相似的学习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同时,从特殊的“全等”研究到一般的“相似”研究也符合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学生在探究学习全等时所积累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可以顺理成章地迁移到相似的研究中,这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巩固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证明的能力。

此外,相似被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测物体的高度、测河宽,制作艺术字等)。

在物理中,学习力学、光学等,也都要用到相似的知识。

通过对相似的应用研究,可进一步的加强学生数学建模的意识,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今后从事各种实际工作也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学习目标1.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了解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了解黄金分割;2.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的相似,探索相似图形的性质,理解相似多边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探索并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能利用这些性质和判定定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3.了解图形的位似,能够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感受位似变换后点的坐标的变化;4.结合相似图形性质和判定方法的探索和证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表达能力;通过这一章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知识结构框图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相似多边形的有关性质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是本章的重点内容;难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证明.四基:基础知识:比例线段及其性质,相似多边形的性质与判定,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位似的定义及性质;基本技能:会用比例线段求线段长或列方程,会用相似多边形、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会画位似图形(含在坐标系中);基本思想:类比与对比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方程与函数思想、建模思想;基本实践活动:如制作地图,测物体的高度,测河宽,制作艺术字等.五课时安排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3(+2)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预备知识比例的概念和性质2课时27.1 图形的相似2课时27.2 相似三角形共7课时相似的判定4课时相似的性质2课时相似的应用1课时27.3 位似2课时数学活动小结2课时六教学建议1.借助本章教材内容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数学阅读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学习能力,从中考试题的发展趋势来看,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逐渐提高;同时自主、主动地参与学习才能产生真正意义的学习。

第27章相似全章教案

第27章相似全章教案

第27章《相似》全章教案27.1 图形的相似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 知识目标通过对生活中的事物或图形的观察,获得理性认识,从而加以识别相似的图形.(二)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归纳等数学活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能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三) 情感目标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自信心.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并从中获取信息,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及归纳能力.三、教学难点应用获得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观察教材第36页的两组图形,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1、观察下列几组几何图形,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具有相同形状的图形叫相似形.(出示课题——图形的相似)2、对(2)中的3组图形,通过图形的缩小或放大,再利用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等变换,使它与另一个图形能够重合,从而加以验证它们是相似的图形。

3、你还见过哪些相似的图形,请举出一些例子与同学们交流.三、试一试:利用课本后面的网格或格点图纸设计出几组相似的图形,并利用幻灯片加以展示,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四、探究:1、思考教科书第37页观察中的问题,哈哈镜里看到的不同镜像它们相似吗?2、观察下图中的3组图形,它们是不是相似形?为什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下一节课“相似图形的特征”做好准备)五、课堂练习完成课本第37页练习第1、2题。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哪些收获?七、课时作业1、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请你收集或设计一些相似的图案.2、习题27.1第1、2题.课后反思:27.1 图形的相似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生活中的事物或图形的观察,获得理性认识,从而加以识别相似的图形.(二) 过程与方法1、经历对相似图形观察、分析、欣赏以及动手操作、画图、测量等过程,能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2、回顾相似图形的性质、定义,得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7章 相似【说课稿】 图形的相似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7章 相似【说课稿】 图形的相似

图形的相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七章第一节《图形的相似》。

我将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两个方面予以说明:一、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在义务教育阶段,让学生接触相对完整的图形变换,是义务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

本章是继“图形全等、轴对称、平移、旋转”之后集中研究图形形状的内容,不仅是对图形全等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而且是对图形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

本节课是本章的第一课时,力图通过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相似图形,归纳抽象出数学概念,呈现出有关内容,体现了数学与现实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材从生活中形状相同的图形出发,引出相似图形的概念,进而研究相似多边形的特征并进行运用,另外,学习了本节内容,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描述物体的形状,同时也为下一步《相似三角形》以及高中段“图形与空间”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二)学习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能从生活中形状相同的图形的实例中认识图形的相似,记住相似图形概念。

2、记住成比例线段的概念,会确定线段的比。

3、记住相似多边形的性质,会辨别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

(三)学习重点和难点新课标强调要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所以相似图形的概念和性质的探索是本节的学习重点。

九年级学生虽已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完善,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还不熟练,所以类比全等图形性质的运用,相似多边形性质的初步应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过程: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学生的学习过程分五个环节: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尝试学习,探索新知;巩固运用,拓展提高;回顾小结,整体感知;当堂测试,自我评价。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根据九年级课程内容设置,为了让学生能从代数到几何进行快速的思维转换,首先我特意展示了全等图形,让学生回顾全等图形的相关内容,明确图形之间的的关系。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七章《相似》27.1图形的相似(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七章《相似》27.1图形的相似(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相似图形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相似图形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对于相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出了很多有趣的想法,这说明他们在思考问题时能够联系实际,这是我很乐意看到的。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不够主动,可能是因为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够自信。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鼓励这些学生,帮助他们建立信心。
我还注意到,在教学难点解析部分,尽管我尽量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丰富的例子来解释,但仍有学生表现出了一定的困惑。这告诉我,可能需要寻找更多的教学策略来突破这些难点,比如通过分组辅导或者设置课后小灶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个别指导。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相似》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物体形状相似的情况?”比如,放大镜下的图形和原图形。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相似图形的奥秘。
4.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通过相似知识的应用,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情境中的几何问题。
5.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探索相似图形的活动中,鼓励学生提出新思路,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相似图形的定义及其性质,特别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AA、SSS、SAS)。

部编RJ人教版 九年级数学 下册第二学期春 教学设计 教案 第二十七章 相似 (全章教案 含反思)

部编RJ人教版 九年级数学 下册第二学期春 教学设计 教案 第二十七章 相似  (全章教案 含反思)

第二十七章相似27.1 图形的相似1.从生活中形状相同的图形的实例中认识图形的相似;(重点)2.理解成比例线段的概念,会确定线段的比.(难点)一、情境导入如图是两张大小不同的世界地图,左边的图形可以看作是右边的图形缩小得来的.由于不同的需要,对某一地区,经常会制成各种大小的地图,但其形状(包括地图中所描绘的各个部分)肯定是相同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碰到很多这种形状相同、大小不一定相同的图形,在数学上,我们把具有相同形状的图形称为相似图形.像这样的图形有哪些性质?下面我们就一起探讨一下吧!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相似图形观察下面图形,指出(1)~(9)中的图形有没有与给出的图形(a)、(b)、(c)形状相同的?解析:通过观察寻找与(a),(b),(c)形状相同的图形,在所给的9个图形中仔细观察,然后作出判断.解: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图形(4)、(8)与图形(a)形状相同;图形(6)与图形(b)形状相同;图形(5)与图形(c)形状相同.方法总结:判断两个图形的形状是否相同,应仔细观察,当两个图形的形状除了大小没有其他任何差异时,我们才可以说这两个图形形状相同.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1题探究点二:比例线段【类型一】判断四条线段是否成比例下列各组中的四条线段成比例的是()A.4cm,2cm,1cm,3cmB.1cm,2cm,3cm,5cmC.3cm,4cm,5cm,6cmD.1cm,2cm,2cm,4cm解析:选项A.从小到大排列,由于1×4≠2×3,所以不成比例,不符合题意;选项B.从小到大排列,由于1×5≠2×3,所以不成比例,不符合题意;选项C.从小到大排列,由于3×6≠4×5,所以不成比例,不符合题意;选项D.从小到大排列,由于1×4=2×2,所以成比例,符合题意.故选D.方法总结:判定四条线段是否成比例,只要把四条线段按大小顺序排列好,判断前两条线段之比与后两条线段之比是否相等即可.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3题【类型二】利用成比例线段的定义,求线段的长已知线段a、b、c、d是成比例线段,其中a=2m,b=4m,c=5m,则d=() A.1m B.10m C.52m D.85m解析:∵线段a、b、c、d是成比例线段,∴a∶b=c∶d,而a=2m,b=4m,c=5m,∴d=b·ca=4×52=10(m).故选B.方法总结:求线段之比时,要先统一线段的长度单位,然后根据比例关系求值.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4题【类型三】利用比例尺求距离若一张地图的比例尺是1∶150000,在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5cm,则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A.3000m B.3500mC.5000m D.7500m解析:设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x cm,根据题意得1∶150000=5∶x,x=750000(cm),750000cm=7500m.故选D.方法总结: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根据比例尺进行计算时,要注意单位的转换.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5题探究点三:相似多边形【类型一】利用相似多边形的性质求线段和角如图所示,给出的两个四边形是相似形,具体数据如图所示,求出未知边a、b的长度及角α的值.解析:根据相似多边形对应角相等和对应边成比例解答.解:因为四边形ABCD 与四边形A ′B ′C ′D ′相似,所以∠B ′=∠B =63°,∠D ′=∠D ,AD A ′D ′=AB A ′B ′=BC B ′C ′,所以416=a 20=4.5b ,所以a =5,b =18.在四边形A ′B ′C ′D ′中,∠D ′=360°-(84°+75°+63°)=138°.∠α=∠D =∠D ′=138°.方法总结:若两个多边形相似,那么它们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在书写两个多边形相似时,要注意把表示对应角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8题【类型二】 相似多边形的判定如图,一块长3m 、宽1.5m 的矩形黑板ABCD 如图所示,镶在其外围的木质边框宽75cm.边框的内边缘所成的矩形ABCD 与边框的外边缘所成的矩形EFGH 相似吗?为什么?解析:两个矩形的四个角虽然相等,但四条边不一定对应成比例,判定两个矩形是否相似,关键是看对应边是否成比例.解:不相似.∵矩形ABCD 中,AB =1.5m ,AD =3m ,镶在其外围的木质边框宽75cm=0.75m ,∴EF =1.5+2×0.75=3m ,EH =3+2×0.75=4.5m ,∴AB EF =1.53=12,AD EH =34.5=23.∵12≠23,∴内边缘所成的矩形ABCD 与边框的外边缘所成的矩形EFGH 不相似. 方法总结:判定两个多边形相似,需要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10题三、板书设计1.相似图形的概念;2.比例线段;3.相似多边形的判定和性质.本节课中对相似多边形的特征的教学要注意难度的把握,不要过高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内容.学生能了解性质,并能简单运用即可,重要的还是后续的相似三角形的学习,当相似三角形的特征掌握之后,再进一步研究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1课时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1.了解相似比的定义;(重点)2.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基本事实以及利用平行线法判定三角形相似;(重点)3.应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平行线法判定三角形相似来解决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如图,在△ABC 中,D 为边AB 上任一点,作DE ∥BC ,交边AC 于E ,用刻度尺和量角器量一量,判断△ADE 与△ABC 是否相似.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相似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如图所示,已知△OAC ∽△OBD ,且OA =4,AC =2,OB =2,∠C =∠D ,求:(1)△OAC 和△OBD 的相似比;(2)BD 的长.解析:(1)由△OAC ∽△OBD 及∠C =∠D ,可找到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即可求出相似比;(2)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可求出BD 的长.解:(1)∵△OAC ∽△OBD ,∠C =∠D ,∴线段OA 与线段OB 是对应边,则△OAC 与△OBD 的相似比为OA OB =42=21; (2)∵△OAC ∽△OBD ,∴AC BD =OA OB ,∴BD =AC ·OB OA =2×24=1. 方法总结: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既是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也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 第1题探究点二: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类型一】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如图,直线l 1、l 2、l 3分别交直线l 4于点A 、B 、C ,交直线l 5于点D 、E 、F ,直线l 4、l 5交于点O ,且l 1∥l 2∥l 3,已知EF ∶DF =5∶8,AC =24.(1)求CB AB的值; (2)求AB 的长.解析:(1)根据l 1∥l 2∥l 3推出CB AB =EF DE ;(2)根据l 1∥l 2∥l 3,推出EF DF =BC AC =58,代入AC =24求出BC 即可求出AB .解:(1)∵l 1∥l 2∥l 3,∴CB AB =EF DE .又∵DF ∶DF =5∶8,∴EF ∶DE =5∶3,∴CB AB =53; (2)∵l 1∥l 2∥l 3,EF ∶DF =5∶8,AC =24,∴EF DF =BC AC =58,∴BC =15,∴AB =AC -BC =24-15=9.方法总结:运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时,一定要注意正确书写对应线段的位置.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 第3题【类型二】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的推论如图所示,已知△ABC 中,DE ∥BC ,AD =2,BD =5,AC =5,求AE 的长.解析:根据DE ∥BC 得到AD AB =AE AC,然后根据比例的性质可计算出AE 的长. 解:∵DE ∥BC ,∴AD AB =AE AC ,即22+5=AE 5,∴AE =107. 方法总结:解题的关键是深入观察图形,准确找出图形中的对应线段,正确列出比例式.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4题探究点三:相似三角形的引理【类型一】 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引理判定三角形相似如图,在▱ABCD 中,E 为AB 延长线上的一点,AB =3BE ,DE 与BC 相交于点F ,请找出图中所有的相似三角形,并求出相应的相似比.解析: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得:BC ∥AD ,AB ∥CD ,进而可得△EFB ∽△EDA ,△EFB ∽△DFC ,再进一步求解即可.解:∵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BC ∥AD ,AB ∥CD ,∴△EFB ∽△EDA ,△EFB ∽△DFC ,∴△DFC ∽△EDA ,∵AB =3BE ,∴相似比分别为1∶4,1∶3,3∶4.方法总结:求相似比不仅要找准对应边,还需要注意两个三角形的先后顺序.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5题【类型二】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引理求线段的长如图,已知AB∥EF∥CD,AD与BC相交于点O.(1)如果CE=3,EB=9,DF=2,求AD的长;(2)如果BO∶OE∶EC=2∶4∶3,AB=3,求CD的长.解析:(1)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可求得AF=6,则AD=AF+FD=8;(2)根据平行线AB∥CD分线段成比例知BO∶OE=AB∶EF,结合已知条件求得EF=6;同理由EF∥CD 推知EF与CD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求得CD=10.5.解:(1)∵CE=3,EB=9,∴BC=CE+EB=12.∵AB∥EF,∴FOAF=EOEB,则FOEO=AFEB.又∵EF∥CD,∴FOFD=EOEC,则FOEO=FDEC,∴AFEB=FDEC,即AF9=23,∴AF=6,∴AD=AF+FD=6+2=8,即AD的长是8;(2)∵AB∥CD,∴BO∶OE=AB∶EF.又∵BO∶OE=2∶4,AB=3,∴EF=6.∵EF∥CD,∴OEOC=EFCD.又∵OE∶EC=4∶3,∴OEOC=47,∴EFCD=47,∴CD=74EF=10.5,即CD的长是10.5.方法总结:运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的推论一定要找准对应线段,以防解答错误.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6题三、板书设计1.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有关概念;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推论;3.相似三角形的引理.本节课宜采用探究式教学,教师在教学中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研究者.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学生关注过程,及时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创新.上课时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在不足时补充.教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2课时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1.理解“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重点)2.会运用“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解决简单问题.一、情境导入我们现在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必须要知道它们的对应角是否相等,对应边是否成比例.那么是否存在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简便方法呢?在如图所示的方格上任画一个三角形,再画第二个三角形,使它的三边长都是原来三角形的三边长的相同倍数.画完之后,用量角器比较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你发现了什么结论?大家的结论都一样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类型一】直接利用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在Rt△ABC中,∠C=90°,AB=10,BC=6,在Rt△EDF中,∠F=90°,DF =3,EF=4,则△ABC和△EDF相似吗?为什么?解析:已知△ABC和△EDF都是直角三角形,且已知两条边长,所以可利用勾股定理分别求出第三边的长,看对应边是否对应成比例.解:△ABC∽△EDF.在Rt△ABC中,AB=10,BC=6,∠C=90°,由勾股定理得AC =AB2-BC2=102-62=8.在Rt△DEF中,DF=3,EF=4,∠F=90°,由勾股定理得ED=DF2+EF2=32+42=5.在△ABC和△EDF中,BCDF=63=2,ACEF=84=2,ABED=105=2,所以BCDF=ACEF=ABED,所以△ABC∽△EDF.方法总结:利用三边对应成比例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时,应说明三角形的三边对应成比例,而不是两边对应成比例.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2题【类型二】网格中的相似三角形如图,在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组成的网格中,△ABC和△DEF的顶点都在格点上,判断△ABC和△DEF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解析:首先由勾股定理,求得△ABC 和△DEF 的各边的长,即可得AB DE =AC DF =BC EF,然后由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即可判定△ABC 和△DEF 相似.解:△ABC 和△DEF 相似.由勾股定理,得AB =25,AC =5,BC =5,DE =4,DF=2,EF =25,∵AB DE =AC DF =BC EF =254=52,∴△ABC ∽△DEF . 方法总结:在网格中计算线段的长,运用勾股定理是常用的方法.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 第8题【类型三】 利用相似三角形证明角相等如图,已知AB AD =BCDE =AC AE,找出图中相等的角,并说明你的理由.解析:由AB AD =BC DE =AC AE,证明△ABC ∽△ADE ,再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求解. 解:在△ABC 和△ADE 中,∵AB AD =BC DE =AC AE,∴△ABC ∽△ADE ,∴∠BAC =∠DAE ,∠B =∠D ,∠C =∠E .方法总结:在证明角相等时,可通过证明三角形相似得到.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6题【类型四】 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证明线段的平行关系如图,某地四个乡镇A ,B ,C ,D 之间建有公路,已知AB =14千米,AD =28千米,BD =21千米,BC =42千米,DC =31.5千米,公路AB 与CD 平行吗?说出你的理由.解析:由图中已知线段的长度,可求两个三角形的对应线段的比,证明三角形相似,得出角相等,通过角相等证明线段的平行关系.解:公路AB 与CD 平行.∵AB BD =1421=23,AD BC =2842=23,BD DC =2131.5=23,∴△ABD ∽△BDC ,∴∠ABD =∠BDC ,∴AB ∥DC .方法总结:如果在已知条件中边的数量关系较多时,可考虑使用“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类型五】 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解决探究性问题要制作两个形状相同的三角形教具,其中一个三角形教具的三边长分别为50cm ,60cm ,80cm ,另一个三角形教具的一边长为20cm ,请问怎样选料可使这两个三角形教具相似?想想看,有几种解决方案.解析:要使两个三角形相似,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和另一个三角形的一边,则我们可以采用三边分别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来判定.解:①当长为20cm 的边长的对应边为50cm 时,∵50∶20=5∶2,且第一个三角形教具的三边长分别是50cm ,60cm ,80cm ,∴另一个三角形对应的三边分别为:20cm ,24cm ,32cm ;②当长为20cm 的边长的对应边为60cm 时,∵60∶20=3∶1,且第一个三角形教具的三边长分别是50cm ,60cm ,80cm ,∴另一个三角形对应的三边分别为:503cm ,20cm ,803cm ;③当长为20cm 的边长的对应边为80cm 时,∵80∶20=4∶1,且第一个三角形教具的三边长分别是50cm ,60cm ,80cm ,∴另一个三角形对应的三边分别为:12.5cm ,15cm ,20cm.∴有三种解决方案.方法总结: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分类讨论,当对应比不确定时,采用分类讨论的方法可避免漏解.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7题三、板书设计1.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解决问题.因为本课时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采用类比的方法先猜想出命题,然后证明猜想的命题是否正确.课堂上教师主要还是以提问的形式,逐步引导学生去证明命题.从课后作业情况看出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总体掌握得较好.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3课时 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1.理解“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含义,能分清条件和结论,并能用文字、图形和符号语言表示;(重点)2.会运用“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并解决简单的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利用刻度尺和量角器画两个三角形,使它们的两条对应边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量一量第三条对应边的长,计算它们的比与前两条对应边的比是否相等.另两个角是否对应相等?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类型一】直接利用判定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已知:如图,在△ABC中,∠C=90°,点D、E分别是AB、CB延长线上的点,CE=9,AD=15,连接DE.若BC=6,AC=8,求证:△ABC∽△DBE.解析:首先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出AB的长,再由已知条件可求出DB,进而可得到DB∶AB 的值,再计算出EB∶BC的值,继而可判定△ABC∽△DBE.证明:∵在Rt△ABC中,∠C=90°,BC=6,AC=8,∴AB=BC2+AC2=10,∴DB =AD-AB=15-10=5,∴DB∶AB=1∶2.又∵EB=CE-BC=9-6=3,∴EB∶BC=1∶2,∴EB∶BC=DB∶AB,又∵∠DBE=∠ABC=90°,∴△ABC∽△DBE.方法总结:解本题时一定要注意必须是两边对应的夹角才行,还要注意一些隐含条件,如公共角、对顶角等.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2题【类型二】添加条件使三角形相似如图,已知△ABC中,D为边AC上一点,P为边AB上一点,AB=12,AC=8,AD=6,当AP的长度为________时,△ADP和△ABC相似.解析:当△ADP∽△ACB时,APAB=ADAC,∴AP12=68,解得AP=9.当△ADP∽△ABC时,ADAB=APAC,∴612=AP8,解得AP=4,∴当AP的长度为4或9时,△ADP和△ABC相似.故答案为4或9.方法总结:添加条件时,先明确已知的条件,再根据判定定理寻找需要的条件,对应本题可先假设两个三角形相似,再利用倒推法以及分类讨论解答.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5题【类型三】利用三角形相似证明等积式如图,CD是Rt△ABC斜边AB上的高,E为BC的中点,ED的延长线交CA的延长线于F.求证:AC·CF=BC·DF.解析:先证明△ADC ∽△CDB 可得AD CD =AC BC ,再结合条件证明△FDC ∽△F AD ,可得AD CD=DF CF,则可证得结论. 证明:∵∠ACB =90°,CD ⊥AB ,∴∠DAC +∠B =∠B +∠DCB =90°,∴∠DAC =∠DCB ,且∠ADC =∠CDB ,∴△ADC ∽△CDB ,∴AD CD =AC BC.∵E 为BC 的中点,CD ⊥AB ,∴DE =CE ,∴∠EDC =∠DCE ,∵∠EDC +∠FDA =∠ECD +∠ACD ,∴∠FCD =∠FDA ,又∠F =∠F ,∴△FDC ∽△F AD ,∴DF CF =AD DC ,∴AC BC =DF CF,∴AC ·CF =BC ·DF . 方法总结:证明等积式或比例式的方法:把等积式或比例式中的四条线段分别看成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然后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得到要证明的等积式或比例式.【类型四】 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进行计算如图所示,BC ⊥CD 于点C ,BE ⊥DE 于点E ,BE 与CD 相交于点A ,若AC =3,BC =4,AE =2,求CD 的长.解析:因为AC =3,所以只需求出AD 即可求出CD .可证明△ABC 与△ADE 相似,再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即可求出AD .解:在Rt △ABC 中,由勾股定理可得AB =BC 2+AC 2=42+32=5.∵BC ⊥CD ,BE⊥DE ,∴∠C =∠E ,又∵∠CAB =∠EAD ,∴△ABC ∽△ADE ,∴AB AD =AC AE ,即5AD =32,解得AD =103,∴CD =AD +AC =103+3=193. 方法总结: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进行边角计算时,应先利用条件证明三角形相似或通过作辅助线构造相似三角形,然后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和对应边成比例进行求解.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7题【类型五】 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解决动点问题如图,在△ABC 中,∠C =90°,BC =8cm ,5AC -3AB =0,点P 从B 出发,沿BC 方向以2cm/s 的速度移动,与此同时点Q 从C 出发,沿CA 方向以1cm/s 的速度移动,经过多长时间△ABC 和△PQC 相似?解析:由AC与AB的关系,设出AC=3x cm,AB=5x cm,在直角三角形ABC中,利用勾股定理列出关于x的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得到x的值,进而得到AB与AC的长.然后设出动点运动的时间为t s,根据相应的速度分别表示出PC与CQ的长,由△ABC和△PQC相似,根据对应顶点不同分两种情况列出比例式,把各边的长代入即可得到关于t的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即可得到t的值,从而得到所有满足题意的时间t的值.解:由5AC-3AB=0,得到5AC=3AB,设AB为5x cm,则AC=3x cm,在Rt△ABC 中,由BC=8cm,根据勾股定理得25x2=9x2+64,解得x=2或x=-2(舍去),∴AB=5x =10cm,AC=3x=6cm.设经过t秒△ABC和△PQC相似,则有BP=2t cm,PC=(8-2t)cm,CQ=t cm,分两种情况:①当△ABC∽△PQC时,有BCQC=ACPC,即8t=68-2t,解得t=3211;②当△ABC∽△QPC时,有ACQC=BCPC,即6t=88-2t,解得t=125.综上可知,经过125或3211秒△ABC和△PQC相似.方法总结:本题的关键是根据三角形相似的对应顶点不同,分两种情况△ABC∽△PQC 与△ABC∽△QPC分别列出比例式来解决问题.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8题三、板书设计1.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应用判定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本节课采用探究发现式教学法和参与式教学法为主,利用多煤体引导学生始终参与到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展开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理解观察、类比、分析等数学思想.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4课时 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1.理解“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含义,能分清条件和结论,并能用文字、图形和符号语言表示;(重点)2.会运用“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并解决简单的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与同伴合作,一人画△ABC ,另一人画△A ′B ′C ′,使得∠A 和∠A ′都等于给定的∠α,∠B 和∠B ′都等于给定的∠β,比较你们画的两个三角形,∠C 与∠C ′相等吗?对应边的比AB A ′B ′,AC A ′C ′,BC B ′C ′相等吗?这样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吗?和同学们交流. 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类型一】 利用判定定理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如图,在等边△ABC 中,D 为BC 边上一点,E 为AB 边上一点,且∠ADE =60°.(1)求证:△ABD ∽△DCE ;(2)若BD =3,CE =2,求△ABC 的边长.解析:(1)由题有∠B =∠C =60°,利用三角形外角的知识得出∠BAD =∠CDE ,即可证明△ABD ∽△DCE ;(2)根据△ABD ∽△DCE ,列出比例式,即可求出△ABC 的边长.(1)证明:在△ABD 中,∠ADC =∠B +∠BAD ,又∠ADC =∠ADE +∠EDC ,而∠B =∠ADE =60°,∴∠BAD =∠CDE .在△ABD 和△DCE 中,∠BAD =∠CDE ,∠B =∠C =60°,∴△ABD ∽△DCE ;(2)解:设AB =x ,则DC =x -3,由△ABD ∽△DCE ,∴AB DC =BD DE ,∴x x -3=32,∴x =9.即等边△ABC 的边长为9.方法总结:本题主要是利用“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利用三角形的外角的知识得出角相等.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 第5题【类型二】 添加条件证明三角形相似如图,在△ABC 中,D 为AB 边上的一点,要使△ABC ∽△AED 成立,还需要添加一个条件为____________.解析:∵∠ABC =∠AED ,∠A =∠A ,∴△ABC ∽△AED ,故添加条件∠ABC =∠AED 即可求得△ABC ∽△AED .同理可得∠ADE =∠C 或∠AED =∠B 或AD AC =AE AB可以得出△ABC ∽△AED .故答案为∠ADE =∠C 或∠AED =∠B 或AD AC =AE AB. 方法总结:熟练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各种判定方法是解题关键.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 第3题【类型三】 相似三角形与圆的综合应用如图,AB 为⊙O 的直径,C 为⊙O 上一点,CD ⊥AB 于点D ,交AE 于点G ,弦CE 交AB 于点F ,求证:AC 2=AG ·AE .解析:延长CG ,交⊙O 于点M ,连接AM ,根据圆周角定理,可证明∠ACG =∠E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可证明△CAG ∽△EAC ,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可得出结论.证明:延长CG ,交⊙O 于点M ,连接AM ,∵AB ⊥CM ,∴AC ︵=AM ︵,∴∠ACG =∠E ,又∵∠CAG =∠EAC ,∴△CAG ∽△EAC ,∴AC AE =AG AC,∴AC 2=AG ·AE . 方法总结:相似三角形与圆的知识综合时,往往要用到圆的一些性质寻找角的等量关系证明三角形相似.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3题【类型四】 相似三角形与四边形知识的综合如图,在▱ABCD 中,过点B 作BE ⊥CD ,垂足为E ,连接AE ,F 为AE 上一点,且∠BFE =∠C .若AB =8,BE =6,AD =7,求BF 的长.解析:可通过证明∠BAF =∠AED ,∠AFB =∠D ,证得△ABF ∽△EAD ,可得出关于AB ,AE ,AD ,BF 的比例关系.已知AD ,AB 的长,只需求出AE 的长即可.可在直角三角形ABE 中用勾股定理求出AE 的长,进而求出BF 的长.解: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B ∥CD ,∴∠BAF =∠AED .∵∠AFB +∠BFE =180°,∠D +∠C =180°,∠BFE =∠C ,∴∠AFB =∠D ,∴△ABF ∽△EAD .∵BE ⊥CD ,AB ∥CD ,∴BE ⊥AB ,∴∠ABE =90°,∴AE =AB 2+BE 2=82+62=10.∵△ABF ∽△EAD ,∴BF AD=AB AE ,∴BF 7=810,∴BF =5.6. 方法总结:相似三角形与四边形知识综合时,往往要用到平行四边形的一些性质寻找角的等量关系证明三角形相似.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7题【类型五】 相似三角形与二次函数的综合如图,在△ABC 中,∠C =90°,BC =5m ,AB =10m.M 点在线段CA 上,从C向A 运动,速度为1m/s ;同时N 点在线段AB 上,从A 向B 运动,速度为2m/s.运动时间为ts.(1)当t 为何值时,△AMN 的面积为6m 2?(2)当t 为何值时,△AMN 的面积最大?并求出这个最大值.解析:(1)作NH ⊥AC 于H ,证得△ANH ∽△ABC ,从而得到比例式,然后用t 表示出NH ,根据△AMN 的面积为6m 2,得到关于t 的方程求得t 值即可;(2)根据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得到有关t 的二次函数求最值即可.解:(1)在Rt △ABC 中,∵AB 2=BC 2+AC 2,∴AC =53m.如图,作NH ⊥AC 于H ,∴∠NHA =∠C =90°,∵∠A 是公共角,∴△NHA ∽△BCA ,∴AN AB =NH BC ,即2t 10=NH 5,∴NH =t ,∴S △AMN = 12t (53-t )=6,解得t 1=3,t 2=43(舍去),故当t 为3秒时,△AMN 的面积为6m 2.(2)S △AMN =12t (53-t )=-12(t 2-53t +754)+752=-12(t -532)2+752,∴当t =532时,S 最大值=752m 2. 方法总结:解题的关键是根据证得的相似三角形得到比例式,从而解决问题.三、板书设计1.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应用判定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共同研究者,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学生关注过程,及时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创新.备课时应多考虑学生学法的突破,教学时只在关键处点拨,在不足时补充.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27.2.2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1.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重点)2.会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两个三角形相似,除了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之外,还可以得到许多有用的结论.例如,在图中,△ABC 和△A ′B ′C ′是两个相似三角形,相似比为k ,其中AD 、A ′D ′分别为BC 、B ′C ′边上的高,那么AD 、A ′D ′之间有什么关系?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类型一】 利用相似比求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如图所示,平行四边形ABCD 中,E 是BC 边上一点,且BE =EC ,BD 、AE 相交于F 点.(1)求△BEF 与△AFD 的周长之比;(2)若S △BEF =6cm 2,求S △AFD .解析: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可以得到周长和面积之比,然后再进一步求解. 解:(1)∵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D ∥BC ,且AD =BC ,∴△BEF ∽△AFD .又∵BE=12BC ,∴BE AD =BF DF =EF AF =12,∴△BEF 与△AFD 的周长之比为BE +BF +EF AD +DF +AF =12;(2)由(1)可知△BEF ∽△DAF ,且相似比为12,∴S △BEF S △AFD =(12)2,∴S △AFD =4S △BEF =4×6=24cm 2.方法总结: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 第4、6题【类型二】 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或面积比求相似比若△ABC ∽△A ′B ′C ′,其面积比为1∶2,则△ABC 与△A ′B ′C ′的相似比为( )A .1∶2 B.2∶2C .1∶4 D.2∶1解析:∵△ABC ∽△A ′B ′C ′,其面积比为1∶2,∴△ABC 与△A ′B ′C ′的相似比为1∶2=2∶2.故选B.方法总结: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掌握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类型三】 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进行计算如图所示,在锐角三角形ABC 中,AD ,CE 分别为BC ,AB 边上的高,△ABC 和△BDE 的面积分别为18和8,DE =3,求AC 边上的高.解析:求AC 边上的高,先将高线作出,由△ABC 的面积为18,求出AC 的长,即可求出AC 边上的高. 解:过点B 作BF ⊥AC ,垂足为点F .∵AD ⊥BC, CE ⊥AB ,∴Rt △ADB∽Rt △CEB ,∴BD BE =AB CB ,即BD AB =BE CB ,且∠ABC =∠DBE ,∴△EBD ∽△CBA, ∴S △BED S △BCA =(DE AC)2=818.又∵DE =3,∴AC =4.5.∵S △ABC =12AC ·BF =18, ∴BF =8. 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可利用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来解答.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6题【类型四】 利用相似三角形线段的比等于相似比解决问题如图所示,PN ∥BC ,AD ⊥BC 交PN 于E ,交BC 于D .(1)若AP ∶PB =1∶2,S △ABC =18,求S △APN ;(2)若S △APN ∶S 四边形PBCN =1∶2,求AE AD的值.解析:(1)由相似三角形面积比等于对应边的平方比即可求解;(2)由△APN 与四边形PBCN 的面积比可得△APN 与△ABC 的面积比,进而可得其对应边的比.解:(1)因为PN ∥BC ,所以∠APN =∠B ,∠ANP =∠C ,△APN ∽△ABC ,所以S △APN S △ABC=。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7.2.3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举例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7.2.3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举例说课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方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1.重点:
(1)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方法,如求线段长度、角度大小等。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引入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感受到相似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互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采用几何画板软件,动态展示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4.结合教材例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总结解题步骤和技巧。
(三)巩固练习
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
1.课堂练习:设计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方法。
2.小组竞赛:开展小组间的解题竞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生活实例引入:向学生展示一张具有相似三角形特征的建筑图片,如古希腊神庙的三角形门廊,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2.提问互动:询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还见到过类似的三角形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特点?”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回顾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主要知识点包括: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2.相似三角形的应用,如求线段长度、角度大小等;3.实际问题的解决,如测量高度、距离等。

第二十七章 相似(教材分析1)

第二十七章 相似(教材分析1)

关注基本图形
发挥“相似”在几何计算中的重 要作用,首先要善于发现相似
在全等图形的教学中,我们一直强调三种全等变换, 让学生从复杂图形中发现全等变换的基本图形。 但相似图形仅仅形状相同,大小不一定相同,比全等 图形难于观察。
识别相似图形是教学的难点之一。 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把复杂的图形转化为基本图形来解决 实际问题;并且掌握利用基本图形可以解决的基本题型, 从而提高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等比消元的应用
典型例题:
1.两地的实际距离是2000m,在地图上量得这两地的 距离为2cm,这个地图的比例尺为多少?(P27) 2.在比例尺为1:10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 地的距离30cm,求两地的实际距离.(P27) 3.已知:a=1cm,b=2cm,c=3cm,d=6cm 试写出一组成比例的线段.
第二十七章
相 似
一、看要求
二、品教材 三、谈落实
一.看要求:
1.课标对图形的相似的具体要求:
图形与几何
图形与变化
图形的相似
2.新人教版教师用书要求:源自3.中考试题2014年中考题
2014年中考题
2013年中考题
2013年中考题
二.品教材
全等 全等三角形 平移 轴对称 旋转
图 形 间 的 相 互 关 系
几种全等变换
锐 角 三 角 函 数
相似变换
位似变换
相似 相似图形(三角形)
1.本章地位与作用
按照全套教科书的内容安排,相似是作为图形的一 种变换提出来的,是前面研究图形的全等和一些全 等变换基础上的拓广和发展.在后面,我们还要学 习“锐角三角函数”和“投影与视图”的知识,学 习这些内容,都要用到相似的知识.在物理中,学 习力学、光学等,也都要用到相似的知识.因此这 一章的内容也是今后学习所必须的基础知识.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二十七章 相似 27.1 图形的相似 相似多边形》教案_11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二十七章 相似 27.1 图形的相似 相似多边形》教案_11

课题:27.1 相似多边形一、教材分析1、本节主要内容:相似图形的含义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九年级下册第27章第一节的内容,本章是继“图形全等、三角形全等”之后集中研究图形形状的内容,不仅是对图形全等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而且是对图形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

因此学习本节内容,不仅是认识、描述物体的形状,更好地刻画现实世界的必要手段,也是密切数学与现实之间必然联系以及“图形与空间”各部分之间内在联系的重要桥梁。

本节从实际问题引入,通过对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图形的相似,让学生理解图形相似的概念,通过学习本节课,使学生认识图形除轴对称、平移和旋转之外的另一种变换——相似.这节课为全章后续学习相似三角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大量现实模型、事例,使学生认识、感受形状相同的图形的基本含义,从整体上把握“形状相同”的内涵。

感知相似图形在现实中的应用,认识形状相同的图形,感悟形状相同图形的基本含义。

2。

了解相似多边形的概念、性质,探索两个多边形相似的条件。

3.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认识两个多边形相似的本质。

4.会用多边形相似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典型实例观察和认识现实生活中物体的相似,并结合具体实例认识形状相同的图形(图形的相似),体会图形相似在现实中的广泛存在性以及数学的人文价值,进一步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经历测量长度和角度,发现相似多边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的性质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学习及激励评价,让学生在学习中锻炼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发展审美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1.结合具体实例认识感受形状相同的图形。

2.相似多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体会图形相似在现实中的广泛存在性以及数学的价值。

正确运用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图片平面镜放大镜教学方法观察、体会、探究、交流、启发二、学情分析分析学生的状况及制定相关教法学法在教科书前面,已经研究图形的全等,也研究了一些图形的变换,如平移、轴对称、旋转等,本章将在前面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一种变换──相似在现实世界中广泛存在着图形相似的现象,探究相似图形一些重要性质的过程,使学生更好的认识、描述形状相同的物体,体会相似图形在刻画现实世界中重要作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七章《相似》教材分析课件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七章《相似》教材分析课件

问题。
小相同倍数时所对应的图形与原图形位
似。
3.近三年北京市有关相似的中考试题
2016年
14. 如图,小军、小珠之间的距离为2.7m,他们在同一盏路灯下的影长分别为1.8m, 1.5m,已知小军、小珠的身高分别为1.8m,1.5m,则路灯的高为 ________m。
本题考查相似三角形 的判定和性质,借助 比例线段解决线段的 求解问题。
AD AC AC AB
∴ AC2=AD﹒AB
书写要严谨
C
A
B D
谈落实
课时安 排本章约需14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
预备知识 比例的概念和性质……1课时 27.1 图形的相似 ………… 2课时 27.2 相似三角形………… 共7课时
相似的判定 ………… 4课时 相似的性质 ………… 2课时 相似的应用 ………… 1课时 27.3 位似 ………………… 2课时 数学活动 小结……… 2课时
特殊“全等”到一般“相似”的研 究 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经验
相 似
综合 运用 知识
平行四边形
能力
分析解决
实际问题 巩固和提 发展学生
高推理证 探究能力
明能力
4.本章知识结构图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相似三角形性质与相似三角形判定;
难点:相似三角形判定证明及在复杂图形 中能识别出相似三角形;会添加辅助线构造 相似三角形进行推理或计算.
(2016年)29.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P的坐标为(x1,y1)点Q的坐标为(x2,y2),且x1≠x2,y1≠ y2若P、Q为 某个矩形的两个顶点,且该矩形的边均与某条坐标轴垂直,则称该矩形为点P,Q的“相关矩形”。下图为点P,Q 的 “相关矩形”的示意图。 (1)已知点A的坐标为(1,0),

第27章 相似 全章教案

第27章  相似  全章教案

第二十七章相似27.1 图形的相似(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从生活中形状相同的图形的实例中认识图形的相似,理解相似图形概念.2、能力目标:在相似图形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运用“观察—比较—猜想”分析问题.3、情感目标:在探究相似图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品质.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认识图形的相似.教学难点: 理解相似图形概念.一. 创设情境活动1 观察图片,体会相似图形同学们,请观察下列几幅图片,你能发现些什么?你能对观察到的图片特点进行归纳吗? (教材P24图27.1-1和图27.1-2)师生活动: 教师出示图片,提出问题;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师生共同交流.得到相似图形的概念.教师活动:什么是相似图形?学生活动:共同交流,得到相似图形的概念.学生归纳总结:(板书)形状相同的图形叫做相似图形在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用数学的语言归纳相似图形的概念;活动2思考:如图27.1-3是人们从平面镜及哈哈镜里看到的不同镜像,它们相似吗?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思考,小组讨论回答;二. 通过练习巩固相似图形的概念活动3练习(教材P25):1.如图,从放大镜里看到的三角尺和原来的三角尺相似吗?2.如图,图形a~f中,哪些是与图形(1)或(2)相似的?教师活动:教师出示图片,提出问题;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仔细观察,小组讨论后回答问题.教师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在练习中检验学生对相似图形的几何直觉.三. 小结巩固活动3(1)谈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2)补充作业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明上幼儿园时的照片和初中毕业时的照片相似.B.商店新买来的一副三角板是相似的.C.所有的课本都是相似的.D.国旗的五角星都是相似的.2、填空题1、形状的图形叫相似形;两个图形相似,其中一个图形可以看作由另一个图形的或而得到的。

课后反思:27.1 图形的相似(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及相似比;(2)掌握判定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27章《相似》课堂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27章《相似》课堂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27章《相似》课堂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27章《相似》主要介绍了相似图形的性质和判定。

本章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重要环节,为后续学习函数、解析几何等知识点奠定基础。

本章内容涉及的概念和性质较多,学生需要通过实例理解和掌握相似图形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能理解并运用平行、相交、三角形、四边形等基本图形的性质。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仍有困难,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动手操作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表达和逻辑推理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相似图形的概念,掌握相似图形的性质。

2.学会判定两个图形是否相似,并能运用相似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相似图形的概念和性质。

2.判定两个图形相似的方法。

3.相似图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模型和几何画板软件展示相似图形的性质和判定。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实例,理解和掌握相似图形的性质。

3.采用分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探究相似图形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运用问答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应的教案和教学课件。

2.准备实物模型和几何画板软件。

3.准备相关案例分析和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和几何画板软件,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出相似图形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相似图形的定义和性质,通过实例和几何画板软件展示相似图形的判定方法。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似图形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给定的图形,判断它们是否相似。

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回答,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运用相似图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图形面积、比例问题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2, m) ,与 x 轴、y 轴分别交于点 A,B.
(1) 求 m 的 值;
(2) 若 PA 2 AB ,求 k 的值.
构造相似三角 形,建立线段 的数量关系, 求解线段长度
维度2 学生学情分析
23 .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直线 y kx b(k 0) 与双曲线 y
2015年北京中考 24题
24. 如图,AB 是⊙O 的直径,过点 B 作⊙O 的切线 BM,弦 CD / / BM ,交 AB 于点 F,
构造相似三角 ACD 形,建立线段 DE 2 的数量关系, 求解线段长度
维度2 学生学情分析
构造相似三角 DA DC 形,证明等角, ACD DE 2 建立线段的数 量关系,求解 线段长度
证 明
类比
2.SAS; 3.ASA 4.AAS;
猜想: 2.SAS; 3、4.AA
证 明
课时3、4
27.2.1.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探究活动课
全等三角形 的判定
相似三角形 的判定
1.SSS
证 猜想: 为什么ASA,AAS到相 明 1.SSS;
似变成了AA,似乎少 了一个条件? A与两组对应边之比 相等等价,为学习三 角函数分散难点 猜想:
类比
2.SAS; 3.ASA 4.AAS;
2.SAS; 3、4.AA
证 明
课时5
27.2.1.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探究活动课
全等三角形 的性质
类比相似三角形判 定定理的研究方法 进行探究
相似三角形 的性质
1.S 2.A
类 比
猜想: 1.S; 2.A; 3.周长 4.面积
证 明
补充摄影定理
转 化
用SSS证明三 角形全等
构造平行型相似和 全等三角形
课时3、4
27.2.1.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探究活动课
全等三角形 的判定
1.SSS
猜想: 1.SSS;
学习:1.几何研究问题的 基本方法; 相似三角形 2.转化类比; 的判定 3.几何基本语言; 4.相似三角形的构造方法; 5.渗透位似变化
共13课时
几点建议
5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结合图形适当补充比例的性质,
ab cd b d a c a c a c ad=bc b d bd≠0 a b 2 b ac b c bc≠0
归纳基本图形, 帮助学生建立基 相似预备定理 本图形库
几点建议
课时3、4
27.2.1.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探究活动课
射影定理
ACB 90,
探究射影定理 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高是两 直角边在斜边上射影的比例中项。每 一条直角边是这条直角边在斜边上的 射影和斜边的比例中项.
CD AB于D
AC 2 AD AB BC 2 BD AB CD 2 AD BD
知识建构中体现
1.几何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2.转化类比; 3.几何基本语言; 4.相似三角形的识别和构造方法;
维度3 学科基本思想方法
《相似》教学基本思路
复 杂 图 形
相似或按平 行线分成比 例平行线
几何问题向代数问题转化
等角或比 例等式
识别构造基本图形,建立几何直观,提高 逻辑推理能力
维度3 学科基本思想方法
相似图形 相似三角形
由一般到特殊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全等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
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5 如图,AB 为⊙O 的直径,F 为弦 AC 的中点,连接 OF 并延长交 AC 于点 D,过点 D 作⊙O 的切线,交 BA 的延长线于点 E (1)求证:AC∥DE; (2)连接 CD,若 OA=AE=a,写出求四边形 ACDE 面积的思路
维度 学生学情分析 2016年北京中考 维度2 2 学生分析
证 明
突出几 何研究 问题的 方法
几何基本功: 三种语言
1.类比全等三 角形sss的证明 方法; 2.根据可以证 明相似的依据: (1)(2), 进行转化
课时3、4
27.2.1.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探究活动课
如 何 转 化 ?
未知与已知的转化
课时3、4
27.2.1.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探究活动课
知识的应用
1.识别相似三角形,基本图形; 2.构造相似三角形,基本图形; 3.利用几何变化来理解和改变图 形的位置
课时6、7
27.2.1.3相似三角形的应用
通过课本中的具体例子感知 相似三角形的基本图形
平移转化
轴对称转化
课时6、7
27.2.1.3相似三角形的应用
问题的方法的运用。
维度2 学生学情分析 2014年北京中考
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研究相关矩形的性质,并运用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策略:在相似的教学中突出渗透几何的研究问题的方
法的运用。
维度2 学生学情分析 2016年北京中考
29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点 P 的坐标为(x1,y1),点 Q 的坐标为(x2,y2),且 x1≠x2, y1≠y2,若 P,Q 为某个矩形的两个顶点,且该矩形的边均与某条坐标轴垂直,则称该 矩形为点 P,Q 的“相关矩形”下图为点 P,Q 的“相关矩形”的示意图
维度1 教材解读
《相似》是几何教学的延续, 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研究几 何图形的基本问题、基本思路 和方法,完善几何知识的逻辑 体系,提升学生推理能力。
维度2 学生学情分析
2015年北京中考
20. 如图,在 ABC 中, AB AC ,AD 是 BC 边上的中线, BE AC 于点 E. 求证: CBE BAD . A
28
1、学习相似图形的概 念; 2、探究相似三角形的 性质与判定; 3、研究相似图形(位 似)的变化; 4 、应用图形的性质解 决问题。
环节三:设计学习活动
1
•课时安排
2
•典型课例分析
29
1
• 课时安排
教材体系
1
• 课时安排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
4课时2课时ຫໍສະໝຸດ 2课时2课时 2课时
(4)了解图形的位似,能够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5)通过典型实例观察和认识现实生活中物体的相似,利用图形 的相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利用相似测量旗杆的高度)。 进一步研究
通过实例认识锐角三角函数 运用三角函数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维度1 《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相似》的教学体现在两个 关键词上,“实例”“探索”而且都是在 新知生成的环节,在教学中注重体现数学 源于实际,并应用于实际;设计探究性学 习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获取知识,.
(2)⊙O 的半径为 2 ,点 M 的坐标为(m,3)若在⊙O 上存在一点 N,使得点 M,N 的“相关矩形”为正方形,求 m 的取值范围
问题的方法的运用。
维度2 学生学情分析
中考中《相似》的重点考查: 1. 《相似》的工具性功能,利用相 似的性质,借助比例线段解决线 段的求解问题. 2. 考查学习《相似》的研究问题的 方法,类比,特殊和一般的互相 转化的方法。
几何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 基本研究方法
环节二:确定学习目标
图形的学习
1、图形的概念 2、图形的性质与判定 3、图形的变化 4 、图形的性质的应用
环节二:确定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1、相似图形的识别和 构造能力; 2、利用相似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3、探究几何图形的 性质的能力; 4 、利用几何变化合 理移动图形的能力。
复杂的图形中识别出相似三角形 或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图形, 教学策略是建立《相似》的基本图 形库
维度2 学生学情分析
2017年北京中考
没有题目涉及到相似的内容
涉及到相似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9题,在坐标系中给出相关矩形的定义,然后按着 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研究相关矩形的性质,并运用 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策略:在相似的教学中突出渗透几何的研究
全等三角形 的判定
相似三角形 的判定
1.SSS; 2.SAS; 3.ASA 4.AAS;
类 比 猜
转化, 构造基 本图形

几何研究问题的方 法(中考重点考查)
证 明
课时3、4
27.2.1.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探究活动课
全等三角形 的判定 类
相似三角形 的判定
1.SSS

猜想: 1.SSS;
利用相似 证等角
B D
E
C
维度 学生学情分析 维度2 2 学生分析
2015年北京中考
复杂的图形中识别出相似三角形, 教学策略是建立《相似》的基本图 形库
维度2 学生学情分析
23 .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直线 y kx b(k 0) 与双曲线 y
2015年北京中考
8 的一个交点为 x
P(2, m) ,与 x 轴、y 轴分别交于点 A,B.
(1) 求 m 的 值;
(2) 若 PA 2 AB ,求 k 的值.
构造平行线分享 成比例,建立线 段的数量关系, 求解线段长度
2015年北京中考 23题
8 的一个交点为 x
维度2 学生学情分析
且 DA DC ,连接 AC,AD,延长 AD 交 BM 于点 E. (1) 求证: 是等边三角形. (2) 连接 OE,若 ,求 OE 的长.
且 (1) 求证: 是等边三角形. (2) 连接 OE,若 ,求 OE 的长. ,连接 AC,AD,延长 AD 交 BM 于点 E.
2015年北京中考 24题
24. 如图,AB 是⊙O 的直径,过点 B 作⊙O 的切线 BM,弦 CD / / BM ,交 AB 于点 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