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
我国古代的四种选官制度
我国古代的四种选官制度
我国古代有许多不同的选官制度,这些制度各有特点,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介绍四种较为重要的选官制度。
第一种是乡试制度。
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第一次考试,从唐
代开始逐渐发展并成为明清两代的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
乡试的参加者是
通过各地县级考试选拔出来的士人,主要考察他们的文化水平和考试成绩。
乡试的目的是为了选拔有文化素养和才干的人才,以培养能够为国家服务
的官员。
第三种是殿试制度。
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后一次的考试,也是最高级
别的选拔考试。
殿试是在皇帝的面前进行的,目的是让皇帝亲自考察选中
的士人,以确认他们是否有资格成为朝廷官员。
殿试主要考察士人的思想
水平、忠诚度和为官的操守。
殿试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考试形式,如作文、答辩和辨论等,以评价候选人的综合能力。
第四种是举荐制度。
举荐制度是在唐代开始出现的一种选官方式,通
过地方官或知名士人推荐他们认为有才能的人担任官职。
举荐制度可以充
分发挥士人自己的判断力和推荐能力,减少了科举制度的局限性。
举荐制
度通过各级官员之间的关系网络,推动了官员选拔的广度和深度。
这四种选官制度在我国古代的历史上非常重要,它们各自具有特点,
不仅推动了官员的选拔制度发展,也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
了重要贡献。
这些制度的存在和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政权的巩固。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课件
察举制主要是基于地方长官的考察和推荐,选拔出的人才通常具备优秀的品德、才能和功绩。这种制度在汉朝时期逐渐形成,并成为一种重要的选官方式。
总结词
察举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经过历朝历代的演变,其具体做法和标准不断变化。
详细描述
在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开始推行,通过地方长官考察辖区内的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随着时间的推移,察举制的标准和做法不断变化,如明清时期采取了科举制度,取代了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使得门第和家世背景成为选官的重要标准,加剧了社会阶层固化,不利于人才的流动和选拔。但是,九品中正制也促进了世家大族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传承文化。同时,九品中正制也为后世的科举制度选官制度的影响与启示
选官制度确保了统治阶级内部的传承和选拔,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地位。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ppt课件
CATALOGUE
目录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概述察举制科举制九品中正制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影响与启示
01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概述
选官制度是指通过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选拔优秀人才担任官职的制度。
选官制度定义
选拔标准多样化、选拔程序严格、重视人才品德和才能、强调家族和出身背景。
选官制度特点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实行世卿世禄制,官员职位由贵族世袭。
随着历史的发展,选官制度逐渐演变,先后出现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选官制度,选拔标准和程序也日益严格和公正。
演变
起源
02
察举制
总结词
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制度之一,其特点在于通过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
详细描述
VS
九品中正制起源于三国时期的魏国,经过两晋的发展和南朝的改革,最终在北朝时期被废除。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周代的世卿制:周代实行的是封建制度,国家的政权被统一的君主所掌握,君主任命贵族作为世卿,管理地方事务。
2. 秦汉的郡县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若干郡和县,设置官员进行管理。
这些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政府官员选拔更加重视能力。
3. 隋唐的科举制:隋朝实行了科举制度,即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和完善,分为殿试、会试和礼部试三个阶段,考试的内容相对繁杂。
科举制度强调文化艺术的学问和教化的作用,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
4. 宋代的制度创新:北宋时期官僚主义进一步加强,贵族阶层逐渐失去了政治影响力。
同时,宋朝也引入了新的选官制度,如均输法、检校职方制等,以提高官员的素质和执行力。
5. 元明清的经世致用:元、明、清三代的政治制度相对稳定,继续延续科举制,但逐渐加强了对士人的思想控制,严格限制士人的权力。
尤其是明代开始,选官制度更加以经世致用为标准,注重选拔实干能吏。
总体来说,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体现出了一种趋势,即从以血缘关系和财产作为选拔标准,逐渐转向以能力和学问为主要考量,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先后实行了一系列的选官制度。
其中比较有影响的选官制度主要包括世袭制、军功授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
1、世袭制亦称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
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破坏后,出现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
世袭制的特点是王权与族权统一。
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
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
对后世政权的好处: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2、军功授爵制军功爵制是在春秋战国奴隶制走向崩溃,封建制逐渐产生和确立的形势下出现的新的军政制度。
如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中规定:按军功的大小授爵和赐给田宅。
可见,军功的大小是用人的标准,军功大的授给的爵位就高。
奴隶主贵族没有军功就没有爵位。
因此这种制度摧毁了奴隶制的上层建筑,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但豪强地主由此产生,经西汉的恢复,到东汉发展到高峰,成为东汉的显著政治特点。
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发展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和士族制度的形成,使封建政治更加腐败、黑暗。
3、察举制秦朝以后,封建的选官制度有了发展。
汉武帝时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官制度用来选拔人才,其内容包括地方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其中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
各方面人才的涌现是汉武帝时期出现鼎盛局面的重要原因。
东汉时期继续实行察举制,但前后有所变化。
初期主要依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
中期以后,豪强地主势力开始恶性膨胀,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
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
后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居面。
4、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选官演变规律
中国古代选官演变规律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阶段:
1. 世卿世禄制:在先秦时期,选官主要采取世卿世禄制,即根据血缘关系来选拔官员。
这种制度下,官员的职位是世袭的,后代可以继承父辈的官职。
2. 军功爵制:到了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实行军功爵制,即根据军功的大小来选拔官员。
这种制度在秦国得到了最好的实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按军功爵制选官的制度。
3. 察举制与征辟制:汉代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即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同时,皇帝也可以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4. 九品中正制:三国时期,曹丕实行了九品中正制,即根据中正官的品评来选拔官员。
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
5. 科举制: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它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加强了皇帝在选官中的权力。
科举制一直持续到清末,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是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世袭制逐渐转变为以才能和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的选拔制。
这种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皇权集中的趋势,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标准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标准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标准是非常严格和复杂的。
根据不同的朝代和政权,选官的方式和标准也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般情况下的选官制度和标准:
1. 考试选拔:中国古代的选官通常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
最著名的考试制度是科举制度,它从隋唐开始正式实行,直到清朝废止。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考察候选人的文化素养、才智和治理能力。
2. 举荐推选:除了考试选拔外,古代还存在举荐推选的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有资格的人可以向上级官员推荐合适的候选人。
这些人通常是有声望或者有特殊才能的人,他们的推荐可以被视为一种重要参考。
3. 资历和经验:在一些特定职位中,官员的资历和经验也是选取的重要标准。
比如,高级官员通常需要在地方任职并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晋升到更高的职位。
4. 人才选拔:古代的选官制度注重选拔人才,而不拘泥于出身和家族背景。
一些朝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中,会有一定比例的名额留给民间人士,以保证人才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5. 品德和廉洁:在选官过程中,候选人的品德和廉洁也是重要考量因素。
具备良好的品德和廉洁的人更容易被选中,并且在任职期间需要保持高尚的操守。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注重选拔人才,并且在选
取过程中考虑多种因素,包括考试成绩、举荐推选、资历经验、品德廉洁等。
这样的选官制度旨在确保政府官员的能力和道德符合治理国家的要求。
列举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制度。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选官制度:
1. 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
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
担任官员的大小贵族必须经国学教育,学习相关礼仪知识方可上任。
2. 军功爵制:秦国实行这一制度,按军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3. 察举制: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和征辟两种方式。
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
4. 九品中正制:魏晋时期,尚书令陈群向曹丕推荐九品中正制,后被采纳,选拔官员采用九品中正制(即九品官人法),由中央设立中正官,按家世、才华、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将人才分为九品,上报吏部,按品授官。
5. 科举制度:隋唐至清末,科举制度被采纳为选官的主要方式。
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依据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用。
这种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使得有才能的人也有机会进入官场。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早的世袭制到后来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以及科举制度,这些制度都是为了选取出适合的官员来治理国家。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1. 引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它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选官制度,中国古代国家可以选拔出有才能和能力的人才来管理国家的事务,这对于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详细介绍,包括选官的方式和程序、选拔的标准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2. 选官方式和程序在中国古代,选官的方式和程序有多种不同的形式,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方式:2.1 举荐制举荐制是一种通过举荐的方式选拔官员的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有才能的人士或权势家族可以通过向上级或官员举荐合适的人选来参与官职的竞争。
这种制度相对开放,也可以促进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才得到发展的机会。
2.2 考试制考试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一种非常重要且常见的方式。
它主要通过举行考试来选拔官员,考试的内容包括经学、政治、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考试一般分为多个阶段,通过每一轮的选拔,最终选拔出优秀的人才来担任官职。
这种制度十分注重个人能力和知识水平,对于提升官员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3 筛选制筛选制是一种利用官员的任职经历和表现进行选拔的制度。
它通过官员的实际工作表现来评价其能力和素质,从而决定是否提拔或转任。
这种制度对于长期工作且有丰富经验的官员来说,更具优势,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实际表现来证明自己的才能。
3. 选拔标准在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选拔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德才兼备德才兼备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标准。
官员应具备道德高尚的品质,如忠诚、廉洁等,并且具备一定的才能和能力来管理国家事务。
这种标准既注重了官员个人的道德修养,又注重了其实际能力的表现。
3.2 学问高强学问高强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项重要标准。
不同职位的官员需要具备不同领域的知识和能力,如经学、政治、军事等。
通过选拔具备学问高强的人才,可以保证国家事务的专业性和高效性。
3.3 品行端正品行端正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基本要求之一。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1.策举制度:在中国古代,选官的基本方式是通过策举制度,即雇佣人才来管理国家事务。
这种制度既突出了人才的价值,也为官员选拔提供了一个相对公正的机制。
策举制度一般是由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设立考试机构,招收应试者,通过考试来选拔合格的官员。
2.举孝廉:中国古代注重孝道,因此在选官制度中重视推举有孝廉之人担任官职。
所谓孝廉,即具备孝顺父母和廉洁正直的品质。
选官时,通常会倾向于推荐这样的人来执掌政务。
3.士人制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士人具有特殊的地位。
士人是指具备学识和道德修养的人员,他们经过举荐或考试,可以成为官吏。
士人通常得到更多的机会和资源用于培养和提升自己的才能,其晋升和选拔路径较为稳定和顺畅。
4.乡试、会试、殿试:为了选拔官员,中国古代官方设置了一系列考试。
乡试是地方政府举办的考试,选拔出一批成绩优异者参加会试。
会试是由中央政府主办的考试,通过会试合格的人员进入殿试。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从殿试中选拔出最终的优胜者。
这些考试方式的设置,旨在考察应试者的才能、道德和行为等多方面素质。
5.资格门槛: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不仅注重考试成绩,还对考生的家世背景和身份进行了严格的门槛设置。
如明清时期,高级官员必须具备世袭贵族身份或通过贡生出身,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
低级官员则较为宽松,有志向的平民百姓也可以通过乡试或者其他途径获得官职。
6.官吏编制:中国古代的官吏编制非常严格,分为一品至九品。
一品是最高级别的官职,通常是皇帝任命亲信或重臣担任,九品则是最低级别,普通官员通常从九品开始。
晋升官职要看考试的成绩和其他因素,如表现、荐举和赏识等。
总之,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是一个相对成熟和完善的制度,注重选拔有才能和品德的官员,尊重人才的价值。
它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世政治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在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是一种重要的政治体系,起源于远古时期的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
这一制度具有独特的特点和运行机制,对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起源和发展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封建社会的形成。
最早的选官制度始于西周时期,当时周天子为了实现中央集权,开始选拔贤能之士担任各级官职,以加强对地方的管控。
此后,秦、汉、隋、唐等朝代都对此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完善。
二、选拔标准和程序选择官员的标准一直是选拔官员的核心考量因素。
古代中国官员的选拔注重道德品质、才能能力和政绩表现。
在选拔过程中,有多种方法和程序,例如文试、武试和背景调查等,以全面评估候选人的优劣。
此外,一些科举制度也被用来选拔官员,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等。
三、官员层级和职责古代中国官员分为多个层级,从地方的县令、州牧,到中央的宰相、大将军,各级官员各司其职。
地方官员负责管理和维护地方治安、财政、军事等事务,中央官员则主要参与国家的决策和管理。
四、选拔的意义和影响古代中国选官制度在政治和社会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该制度为社会培养和选拔了一批才华出众的官员,为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
其次,选官制度通过公开、公正的程序,增加了社会的公平性和正义感,减少了腐败现象。
然而,古代中国选官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由于标准和程序的不完善,有时候选拔出的官员可能并非最合适的人选。
其次,贿赂和权力干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选官制度的公正性受到质疑。
此外,长期的统治会导致某些家族或集团在官位上世袭,限制了其他人的平等竞争机会。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政治体系,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该制度通过选拔优秀人才和保证公正性,为政府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这一制度的影响延续至今,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课件
历史发展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
选官制度逐渐向才学和军功转 变,如齐国的“选士”和秦国 的“客卿”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
实行九品中正制,即由中正官 对各地人才进行品评,以决定 其升迁或任用。
夏商周时期
选官制度以世卿世禄制为主, 即贵族世袭官职。
秦汉时期
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即由地 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 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课件
目录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概述 • 察举制 • 九品中正制 • 世卿世禄制 • 征辟 • 科举制度
01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是指封建社会 时期,国家通过选拔贤才担任官 职,以实现国家治理的制度。
特点
选拔标准以德才兼备为主,选拔 方式以考试、推荐、考察等为主 ,选拔范围以士人为主,选拔程 序严格、规范。
门阀政治的形成
促进了世家大族的发展
九品中正制强化了门阀贵族的地位, 形成了门阀政治。
九品中正制为世家大族提供了政治上 的保障和利益,促进了其发展壮大。
人才选拔的局限性
由于选拔标准过于主观和片面,导致 人才选拔的局限性,限制了社会阶层 流动。
04
世卿世禄制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世卿世禄制是指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的制 度。
力。
士人政治
征辟制度使得士人有机会进入官 场,参与政治决策,促进了士人
政治的形成和发展。
06
科举制度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 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具有公平、 公正的特点。
特点
科举制度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 主要依据,打破了门第、血缘等因素 的限制,使得更多的人才得以进入官 场。同时,科举制度也促进了教育的 发展和文化的传播。
试述中国古代的选贤任能制度及官员考核
中国古代的选贤任能制度及官员考核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选拔人才、推动政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详细阐述中国古代的选贤任能制度及官员考核。
一、选贤任能制度中国古代的选贤任能制度主要包括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等。
察举制察举制是中国古代最早的选官制度,起源于汉代。
它通过地方官员的推荐,选拔优秀人才进入中央政府担任官职。
察举制注重德才兼备,选拔标准包括品德、才能、学识等方面。
在察举制下,地方官员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判断,推荐优秀人才,从而为中央政府选拔出了一批批优秀官员。
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主要在魏晋时期实行。
它将人才分为九个等级,每个等级都有相应的选拔标准和程序。
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和出身,因此也被称为“门阀制度”。
在九品中正制下,出身名门望族的人更容易被选拔为官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普通人的晋升机会。
科举制科举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选官制度,起源于隋代,一直沿用到清末。
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文学知识。
在科举制下,只要通过考试就能获得官职,这为普通人的晋升提供了机会。
科举制在历史上废除于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举行最后一次进士考试后被废除。
二、官员考核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主要包括考课和监察两个方面。
考课考课是对官员工作绩效的考核,主要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
德是指官员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能是指官员的能力和才干;勤是指官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绩是指官员的工作绩效和政绩。
在考课中,根据官员的职位和职责不同,考核标准也会有所不同。
对于高级官员,更注重德和能的考核;对于基层官员,更注重勤和绩的考核。
监察监察是对官员行为的监督和纠察,主要包括弹劾、纠察、巡视等方式。
弹劾是指对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弹劾并追究其责任;纠察是指对官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纠正;巡视是指上级官员对下级官员进行巡视和检查。
在监察中,监察机构独立行使职权,不受其他机构的干涉和影响。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1.先秦时期首先在先秦时期,这个时期主要采取的选官制度是世卿世禄制。
世卿就是天子或贵族世代继承父辈的官职,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代继承父辈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
世卿世禄制延续的数百年间,靠着血缘关系巩固政治,对社会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相互争霸,这时这种用血缘连接的政治关系显然不适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各国也纷纷变法,于是军功爵制产生了。
军功爵制在秦应用的最好。
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按军功爵制选官——就是根据军功的大小选拔官吏。
这种不再是凭借血缘选拔官员的制度,有很明显的进步性。
而且在动乱的时代,军功爵制能激发战场上士兵的积极性,秦能统一六国,军功爵制可谓功不可没。
但战争不会一直存在,军功爵制也就不可能一直存在。
2.汉代时期到了汉代,社会稳定,政治清明,出现了新的选官制度——察举制,即由官员举荐一些德行好.学问高.通法律.性坚韧的人才,再组织这些人才参加考试,考试通过才能做官。
察举制为汉代选出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
但随着时间推移,察举制选官标准的不确定性.考试的不严格性等弊端逐渐显露,选官制度再次变更。
3.三国时期三国曹丕时期,形成了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按照九品也就是人的出身.品德.才能,由中正这一类官吏来选拔人才。
三国时期,各国都在紧张地竞争之中,不管是治理国家还是开疆扩土都急需人才,而后来魏国政权被窃取,继司马家族崛起后,很多大家族也纷纷崛起,选拔官吏不再以九品为标准,反而更多地依靠中正的主观判断,最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情况,完全违背了当初选拔官员的初心。
不管是察举制还是九品中正制,都是依靠举荐来选拔官员,都带有一定主观的因素在,那有没有一种制度是公平的.客观的.可以广纳有才之士呢?4.隋朝时期隋朝隋炀帝时期开设进士科,用考试来选取进士,“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科举制度由此产生,选拔官员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之前依靠举荐向依靠才学进行转变。
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
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在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中,选官是一个严谨而严格的过程,旨在确保能够选拔出具备良好品德和才能的人才来担任政府职务。
这一制度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封建社会,延续至清朝结束。
世袭与科举制在古代,选官制度主要分为世袭制和科举制两种。
首先是世袭制,这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典型制度。
按照世袭制,统治者将政府职位世袭于高门望族。
这些高门望族以血缘关系为凭据,维持并传承着政府职位。
这种制度下,官员的能力和素养并不是首要考量因素,而是以出身和血统为基础。
然而,由于世袭制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如出现腐败和不称职的官员,以及社会层级固化等,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向更公平公正的选官制度转变。
其次是科举制,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个制度于隋朝开创,一直延续至清朝结束。
科举制度的核心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首先是乡试,也称为县试,考察的是基本的文化素养和品德,合格者可以参加会试。
接着是会试,也称为省试,考察的是文化学问的高深程度和辨析能力。
通过会试选拔出的考生则进入最终的殿试,这是皇帝亲自参与的考试,旨在筛选出最优秀的官员。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选拔官员的程序更加公正和透明,为广大人民提供了一个平等的竞争机会。
然而,科举制度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出来,例如只重视文化学问而忽略实际才能和管理能力,导致选官制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科举制度也逐渐遇到了挑战。
其他选官制度除了世袭制和科举制,古代中国还有许多其他的选官制度。
例如,在唐朝时期实行的三省九部制度,将政府职位分为文官和武官,通过人事考试和任命制度选拔官员。
这种制度在唐朝达到了高峰,但随后陷入腐败和腐朽。
另外,在宋朝时实行的推恩令制度也是一种重要的选官制度。
推恩令制度通过赏罚机制和选拔标准,选拔官员并控制官员的行为。
这种制度通过严格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来维持政府的稳定和效率。
总结在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中,世袭制、科举制、三省九部制和推恩令制度等不同的机制交织在一起,旨在确保官员的素养和能力,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梳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梳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1、商周时期,采用“世卿世禄制”(世官制)。
在这种制度下,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至奴隶社会鼎盛的西周,世官制也进入鼎盛时期。
周世官制的特点是:它与当时推行的宗法制、分封制紧密结合。
那些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便是受封的各级封君,他们均遵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代代相袭,占有封地,所以也就世代垄断官职。
这种世卿世禄制,与后代的“选贤任能”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2、春秋时期(公元前770一前475年),选贤任能成为春秋时的流行风尚。
齐桓公纳鲍叔牙之谏,重用同他有一箭之仇的管仲,委以军国要务,奠定了东方大国的基础。
秦穆公在用人上不拘一格,把来自敌国的丕豹、少数民族的由余、五张羊皮换来的奴隶百里奚,统统网罗在自己麾下,成为西方霸主。
还有如楚庄王任用“鄙人”孙叔敖,问鼎中原,饮马黄河;吴王阖闾重用楚国亡臣伍子胥,几乎灭了楚国;越王勾践重用范蠡和文种,卧薪尝胆,灭吴复仇。
整个春秋时期,选拔优秀人才的故事不绝于书。
但是,这时的选贤任能,属于一种“伯乐相马”式的人治方式,只是对世卿世禄制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并没有形成规范化的新制度。
3、战国时期(公元前475一前221年),在官吏选拔上广泛推行军功制和养士制。
军功制就是把功劳大小作为选拔官员的基本条件。
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规定“食有劳而禄有功” (《说苑·政理》)。
特别是秦国,商鞅变法时明确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真正做到了如同商鞅所说的那样:“利禄官爵专出于兵,无有异施也。
”(《商君书·赏罚》)4、秦统一前后的仕途主要有:保举、军功、客、吏道、通法、征士等。
保举又称作“任”,是负有法律责任的荐举,即“举其显,复保其微;举其始,复保其终”;吏道即由“吏”(狭义的“吏”,指官府的低级公务人员如“佐”、“史”之类)选“官”的入仕途径,主要通过考课制度实现;通法是指凡通晓法令者,即有可能入仕;征士,即以征召的方式收罗人才。
我国古代的四种选官制度
我国古代的四种选官制度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有四个阶段: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1.世袭制,自西周到春秋战国的的选官制度,也叫世卿世禄制,它以宗法制,分封制为基础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征。
从周天子逐层类推,形成一个金字塔结构的权力体系。
它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战国末期,随着各国变法世卿世禄被军功爵制取代。
2.军功爵制,秦在商鞅变法时制定二十级爵,这个制度是战国末期所有变法中最彻底的,最大限程度废除了世卿世禄。
从此之后有军功的授予爵位,官吏也必须从有军功爵的人里挑选。
每斩敌首一个,授爵一级,按爵位等级规定占田亩数,奴婢数量和服装要求。
军功爵制重点不在选官,而在提升军队的战斗力。
3.察举制,汉初官吏有两个来源,一是按军功爵位,汉是一个在乱世建立的新王朝,吏多军功很合理。
二是选自郎官,郎官是宫廷守卫或皇帝侍从。
但到武帝时,军功地主已经没落,而郎官出自任子或貲选,就是推举自家子弟或者花钱买官。
这样很难选出真正的人才。
于是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令郡国每年举廉孝各一人,从此察举制正式确立。
除举孝廉为主要取士科目外,武帝还不定期设立茂才贤良方正文学等科察取士。
这些被察举到中央的人一般在郎署供职,然后再逐渐迁升。
4.九品中正制,曹丕为了获得世家大族的支持推行九品中正制。
由中央派中正官去各地察访士人,中正官依据品德,才能,门第来品评士人,共分九品,被评为上等者可以到各级行政机构任职。
起初九品中正制以唯才是举为原则,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
但中正官逐渐被世家大族垄断,门第逐渐成为品评的首要甚至唯一条件,九品中正制成为了世族垄断选举的工具,为后来的门阀铺平道路。
5.科举制,隋文帝时废九品中正制,选官不问门第,隋炀帝时开创进士科,标志科举制诞生。
唐代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分为常举和制举,常举是常设科目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
制举是皇帝临时开科的考试,登科即可授予官职。
武则天时曾设武举。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1.封建制度时期:早期的中国采用封建制度,政府官员是通过世袭方式继承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君主手中,地方官员常常是君主的亲信或亲属,而非真正有才能的人才。
2.公元前6世纪: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出现一些少数民族国家,其政府官员的选拔采取了君主征召的形式,借鉴了一些较为公正的选拔标准,如个人品德和才干。
3.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秦始皇采用中央统一的思想,实行严格的行政管理。
他设立了三公九卿的制度,其中三公由秦始皇直接任命,九卿则通过考试选拔,这是中国历史上初步实行的公开选拔官吏机制。
4.后汉末年至唐代:汉末的乱世导致了官员任命的混乱。
东汉末年刘备开创了招纳人才的制度,即设立丞相府,选拔人才入仕。
此后的三国时期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推行了文人选拔制度,官员主要由通过考试来选拔。
5.宋代至明代:北宋时期,建立了封建制度的科举制度。
这一制度通过选拔有才能的士人来选拔官员,按照文科和武科分科考试。
南宋时期,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考试科目更加多样化,并设立了专门的刑法和兵科。
明代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普及,参与考试的人数大幅度增加。
6.清代:清朝时期,科举制继续沿用,但考取的官员大多为汉族人,各民族的选拔机会受限。
此外,清朝还设立了乡试、会试等辅助考试,以选拔具备不同级别治理能力的官员。
以上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主要演变历程。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官员的选拔方式逐渐从封建制度向公开公正的科举制度转变,选拔的范围也逐渐扩大,人才选拔机制得到大幅度改进。
这一制度在激发人才活力,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中国政治制度的演进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 政 体
中央制度
三省六部制 皇权不断加强, 增“参知政事”相权不断削弱
的 地方制度 行省制度
演 监察体制
进 与
世官制
强 选官制度 察举制
中央加强对地方 管理,中央集权, 地方削弱
化
科举制
▪ 6.(2015安徽文综)13.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 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 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 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 我求之。”这体现了
▪ 消极作用: (1)明清八股取士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 (2)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3) 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归纳选官制汉朝
魏晋 隋唐北宋
南北朝
明清
选官 世官制 制度
察举制 九品中 正制
科举制
官职
特点 世袭
以官举士 中正评定 考试选官 来源基层 授官依据 仕途开放
材料三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 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虽然察举制有机动灵活、节约成本的优点,但是这 项制度的缺点更多,通过材料大家谈谈察举制有哪些缺 点?
1、容易任人唯亲
2、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
3、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1、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1)隋兴起
隋文帝
隋炀帝
分科考试 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5)元朝:御史台 (6)明朝:都察院、厂卫
(7)清朝:都察院
2、评价 (1)积极性:对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防止
官员贪赃枉法,发挥过积极作用。 (2)局限性:是君主专制的工具。不代表社
会履行职责,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小结:从秦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君 政治制度
演进
特点
主 皇帝制度
专
中、外朝制
(1)按示例填写表格。(6分 )
①世卿世禄制;②推举制; ③考试成绩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科举取士:才能
隋唐
九品中正:门第
世卿世禄:血缘 西周
选官制度
魏晋
军功授爵:军功 战国
汉朝 察举征辟:孝廉
所谓察举,是由朝廷根据需要设 立孝廉秀才贤良文学等科目,指定有 关官员定期不定期地举荐道德高尚 才学出众的人才,经测试后授以官职 .
(2)唐完善
唐太宗
武则天
增加考试科目 设武举、殿试
唐玄宗
高官主考
(3)宋朝进一步完善 (4)明清实行八股取士
(5)公元1905年,科举制被袁世凯等人废除。
积极性: ①破除世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有利庶族参政。 ②保证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 ③提高官员的素质和政府的行政效率。 ④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⑤追求公平公正。
局限 被限定在 贵族范围
封闭性: 以官举士
成为士族把 持政权工具
八股取士 束缚思想
权操于上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监察机构的设置
(1)秦朝: ①中央:御史大夫 ②地方:郡监御史
(2)西汉: ①中央:御史大夫 ②地方:州设刺史
(3)唐朝:御史台
汉朝官服
(4)宋朝:御史台、
通判(监州)、提点刑狱司
▪ (2006江苏单科)列举秦朝、唐朝、北宋、明朝君权与 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并 指出其影响。
▪ ①秦朝: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在中央设置丞相,辅佐 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 汉朝:频繁更换丞相;让平民出身的人做丞相;设立“ 中朝”对抗“外朝”;使相权一分为二。
▪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 为三,并设政事堂削弱相权。
▪ 北宋:设枢密使、三司使分夺宰相的财政权、军事权, 中书门下设主副相(同平章事、参知政事)削弱相权。
▪ 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属皇帝。皇 帝的权力空前加强。
▪ ②总体趋势: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 。
影响: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
▪ A.地方无选举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 【答案】C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 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推举六名孝廉”可直 接判断是汉朝推行的察举制,但材料中“多 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说明了察举 制存在的一些弊端,即重门第,据此分析可 知C符合题意,而ABD均与察举制无关,故 选C。
所谓征辟,是指皇帝特征或官府 辟召某人为官.
材料一 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 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 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入选的。
材料二 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将军以 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 胜数。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