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六章课程.ppt
合集下载
小学教育学第六章教育的组成部分 ppt课件
![小学教育学第六章教育的组成部分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aafa173a32d7375a41780d1.png)
2.其他各科教学
通过思想品德课之外的其他各科学向 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最经常的、最 基本的途径。
3.校会、班会和少先队活动
(二)小学德育实施的方法
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是为了实现 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和内容所采取的措 施和手段。
进行真正的德育,只能采用说服为主 的教育方法,绝不能运用压服的方法。
(二)德育的功能
1.德育的社会功能
德育的社会功能是指德育对社会发展 所能发挥的客观作用 。具体说来,主要 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 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 功能等。
在理解德育社会功能时,要充分注意 德育社会功能实现的间接性。
2.德育的个体功能
德育的个体功能是指德育对受教育者个 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
③应当促进学习主体与教育情境的互 动,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及对环境的净 化、美化和改进。
3.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
对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培育是 德育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德育的基 础性工作。
我国政府对小学的德育内容有统一 的规定,目前主要体现在《小学德育 纲要》上。
三、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一)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直接的德育课教学)
这是向小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直接 和专门德育的一门课程,是我们学校教 育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是小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
以德育内容为核心的综合课程:品 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要上好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应注意 下列几点:
(1)目的要求要切合学生实际。
(2)每堂课的课题要小一些,灵活一些。
(3)教学要点要简单明了,要有针对性, 讲究实效。
(4)材料要生动形象,做到思想性、知 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相结合。
教育学第六章教育主体PPT课件
![教育学第六章教育主体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6f57b2df12d2af90242e62a.png)
教育主体性合理发挥的基础
1.认识误解的表现形式,引起思想上的警惕, 尽量避免误解。 教师对学生的误解的表现: 认知方面; 情感方面; 行为方面。 学生对教师的误解的表现:误解教师的良苦 用心;误解教师的资源分配。
2.加强理解,不断提升师生沟通的有效性
牢固树立理解观念,大力营造理解氛围; 不断完善理解机制,尝试构建理解模型 相互言说,初步理解; 实践解题,深入理解;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阶段性、不均衡性、稳定性与可变性、个体差异性 等特点进行。 师生反思,多重理解; 彼此点拨,移情理解; “档案”跟踪,长期理解。 不断开发、利用理解策略
教育主体性的关系
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具有明显的不同。 教师主体性是以外化的实践目的与自身的发 展相统一,是实践主体性和发展主体性相统 一的以教育实践性为特征的个体主体性。 学生主体性是认识主体性和发展主体性相统 一的、人类个体性生成与发展过程中以认识 发展性为特征的个体主体性。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不 仅有个体主体性的特征,而且更多地体现出 一个教育活动联合体中的群体主体性和活动 主体性,而这种联合体中的群体主体性和活 动主体性则表现在两种主体性的协同、融合、 统一上,与人类历史上的集群主体性的协调 统一是不同的。
应如何理解主体与主导呢?
引导学生成长的作用 领导教育教学过程的作用 指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教育主体观的评价
三种观点都注意了教育活动的认识特征,都 具有各自的价值; 教育主体的讨论不仅要关注认识的主体,也 要关注实践的主体; 教育主体应该是一成不变的,排除了不同条 件下教育主体不同的可能性;主体有赖与人 的主体意识的形成; 把教育主体绝对化,不仅不能说明教育实际, 而且造成恶果。
教育学第六章 课程PPT教学课件
![教育学第六章 课程PPT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c6f51ed453610661fd9f414.png)
2020/12/10
2
3、定义:
广义:是指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学内容(含所有学科、活动 等)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具体:是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 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与进程的总和。
1、某一级类学校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2、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 和社会实践活动。
1、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集中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和时代对培养人的总的
共同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高度概括
性及抽象性,为了落实,需各级各类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目的及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教育目的是各
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培养目标
则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
具体要求。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化。一般与个别或整体与局
部的关系。落实要靠具体的课程
2020/12/10
9
3、课程目标
它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 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规定性(1)时限性—某一特定教育阶段;(2)具体性-明确学生 所要达到的具体发展水平;(3)预测性-不是结果是理想规划;(4) 操作性-明确的可付诸实施。
4、教学目标 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 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 标准。 特征:有可操作指标体系;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变化;灵 活性,可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调整。
2020/12/10
10
(二)课程目标的依据
1、对学生的研究 (1)现状;(2)个体需要;(3)兴趣和个性差异。 2、对社会的研究—需要(领域、问题;需要社会的配合才能更好实现课程目标;对已
教育学第六章--课程
![教育学第六章--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31249da7ed630b1c58eeb55f.png)
(1)课程即学科和教材(最悠久的认识) (2)课程即经验(杜威) (3)课程即社会文化再生产(鲍尔斯和金蒂斯) (4)课程即社会改造(弗雷尔) (5)课程即活动
课 程
LOGO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
课 程
LOGO
活动课程含义的争论
• 活动课程,又被称为经验课程或经验学习、学生中心课程。
• 有人认为,活动课程是以学生从事某种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 有人认为,活动课程就是认为课程应是一系列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 学生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
有人认为,活动课程是以充分而有特色地发展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
预期的学习结果。
• (8)课程基本上由五大板块组成:母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外 语。
• (9)课程被认为是有关人类经验的日益广泛的可能的思维方式——不 是指结论,而是指导出结论的方式以及产生的背景。
课 程
LOGO
以上九种定义比较有代表性,关于课程的定义还有很多,不再— —列举。 将这些定义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观点:
LOGO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 课程目标涵义: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 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 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 • 课程目标确定: • 首先要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衔接关系,以便确保这些要
• (2)学生在学校指导下所获得的全部经验。 • (3)整体的教学内容及其实施计划。 • (4)课程是一种方法论的探讨,它要探明学科要素的各个方面,如教
课 程
LOGO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
课 程
LOGO
活动课程含义的争论
• 活动课程,又被称为经验课程或经验学习、学生中心课程。
• 有人认为,活动课程是以学生从事某种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 有人认为,活动课程就是认为课程应是一系列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 学生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
有人认为,活动课程是以充分而有特色地发展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
预期的学习结果。
• (8)课程基本上由五大板块组成:母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外 语。
• (9)课程被认为是有关人类经验的日益广泛的可能的思维方式——不 是指结论,而是指导出结论的方式以及产生的背景。
课 程
LOGO
以上九种定义比较有代表性,关于课程的定义还有很多,不再— —列举。 将这些定义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观点:
LOGO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 课程目标涵义: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 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 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 • 课程目标确定: • 首先要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衔接关系,以便确保这些要
• (2)学生在学校指导下所获得的全部经验。 • (3)整体的教学内容及其实施计划。 • (4)课程是一种方法论的探讨,它要探明学科要素的各个方面,如教
教育学(第六章)PPT课件
![教育学(第六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738f27ebcd126fff6050b16.png)
最好 • 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他们学得最好 • 当学生能有学以致用时,他们学得最好 • 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
15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引导学生领会知识 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 检查和巩固知识
16
第三节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指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 求,与教学基本规律相一致,是教学基本规律 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的细化。
2
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 有行为方式,包括主要行为(呈示、对话、 辅导等)和辅助行为(激发动机、教师期望、 课堂交流、课堂管理等)两大类。
3
教学与智育的区别
教学与智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智育的目的在于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 知识,并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来 进行的。
智育目标的全面实现,除了借助教学,还需 要通过通过课外活动等其他方式。
7
基础知识指构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及其相 应的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是组成一 门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反映了科学文化发 展的现代水平。
基本技能指各门学科中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 问题或完成某项任务的最主要、最常用的能 力,如语文的阅读、写作,数学的运算,物 理和化学的实验技能等。
8
智力是指个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 力系统。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 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人的智力是遗 传、环境和教育,以及个人努力三者相互作用的 结果。
10
(一)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
教学是师生双边共同交往、共享经验的活动。 教学是师生间知情意行诸方面相互作用的过程。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两种不可取代的行为。 课堂教学应呈现出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 的多元的、变动的态势,呈现出可变动的、师生 多向的、多中心的互动关系。
15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引导学生领会知识 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 检查和巩固知识
16
第三节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指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 求,与教学基本规律相一致,是教学基本规律 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的细化。
2
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 有行为方式,包括主要行为(呈示、对话、 辅导等)和辅助行为(激发动机、教师期望、 课堂交流、课堂管理等)两大类。
3
教学与智育的区别
教学与智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智育的目的在于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 知识,并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来 进行的。
智育目标的全面实现,除了借助教学,还需 要通过通过课外活动等其他方式。
7
基础知识指构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及其相 应的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是组成一 门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反映了科学文化发 展的现代水平。
基本技能指各门学科中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 问题或完成某项任务的最主要、最常用的能 力,如语文的阅读、写作,数学的运算,物 理和化学的实验技能等。
8
智力是指个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 力系统。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 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人的智力是遗 传、环境和教育,以及个人努力三者相互作用的 结果。
10
(一)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
教学是师生双边共同交往、共享经验的活动。 教学是师生间知情意行诸方面相互作用的过程。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两种不可取代的行为。 课堂教学应呈现出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 的多元的、变动的态势,呈现出可变动的、师生 多向的、多中心的互动关系。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六章-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六章-学校教育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78ef4af9fd0a79563c1e726a.png)
• 汉朝:设有官学和私学。中央 官学以太学为主,地方官学以 郡国学为主。私学分为书馆和 经馆两类。
• 隋唐:隋唐实施科举考试制度, 同时鼓励学校的发展。唐朝除 在京都设立国子学、太学、四 门学等弘扬儒学的学校外,还 设有律学、书学、算学、医药 学等培养专门人才的学校。
• 宋元明清:中央官学和地方 官学的继续发展;书院的发展 (南宋:白鹿洞书院、岳麓书 院、丽泽书院与象山书院 ); 蒙学的发展。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努力推进学前教育的发展?义务教育年限不断延长质量不断提高?高中阶段教育继续多样化地发展?高等教育更具开放性和创新性地发展?建构终身教育体系?二世界范围内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谢谢各位同学
教育学原理
第六章 学校教育制度
第一节 学校的形成与发展
一、学校的产生
• 学校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教育发展的产物,它在远古社会就已经 存在。
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 就外部管理看,我国目前基础教育学校 实行地方政府管理、以县为主的制度; 高等学校实行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 制度。
• 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制度。 • 就内部管理看,我国中小学实行校长负
• 我国实行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力 量共同参与办学的制度。
责制,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 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 负责制。民办学校设立学校理事会、董
• 学校办学制度
机构设置和各机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学校
是指教育行政部门对各级各类学校的 管理方式等做出的制度规定。
兴办进行管理和规范的一套制度体系。
它规定着一国学校的兴办具有怎样的
办学主体或办学者,同时也规定着兴
办学校的条件与程序。
二、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 新中国学校制度建设 •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年11月1日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
• 隋唐:隋唐实施科举考试制度, 同时鼓励学校的发展。唐朝除 在京都设立国子学、太学、四 门学等弘扬儒学的学校外,还 设有律学、书学、算学、医药 学等培养专门人才的学校。
• 宋元明清:中央官学和地方 官学的继续发展;书院的发展 (南宋:白鹿洞书院、岳麓书 院、丽泽书院与象山书院 ); 蒙学的发展。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努力推进学前教育的发展?义务教育年限不断延长质量不断提高?高中阶段教育继续多样化地发展?高等教育更具开放性和创新性地发展?建构终身教育体系?二世界范围内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谢谢各位同学
教育学原理
第六章 学校教育制度
第一节 学校的形成与发展
一、学校的产生
• 学校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教育发展的产物,它在远古社会就已经 存在。
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 就外部管理看,我国目前基础教育学校 实行地方政府管理、以县为主的制度; 高等学校实行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 制度。
• 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制度。 • 就内部管理看,我国中小学实行校长负
• 我国实行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力 量共同参与办学的制度。
责制,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 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 负责制。民办学校设立学校理事会、董
• 学校办学制度
机构设置和各机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学校
是指教育行政部门对各级各类学校的 管理方式等做出的制度规定。
兴办进行管理和规范的一套制度体系。
它规定着一国学校的兴办具有怎样的
办学主体或办学者,同时也规定着兴
办学校的条件与程序。
二、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 新中国学校制度建设 •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年11月1日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
《教育学》第六章 课程
![《教育学》第六章 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d23937544afe04a1b171de2b.png)
会生活实际的忽视,导致对现成知识的死记硬背。
(2)活动课程的优势与局限
❖ 优势: ❖ 第一,它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和
学习动机; ❖ 第二,它能够有利于将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
以活动为中心整合起来。 ❖ 缺陷: ❖ 容易导致对文化遗产、对系统的知识学习的
忽视 。
(二)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
❖ 根据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不同地位,可将 课程划分为核心课程和外围课程。
自然即课程 生活即课程 自我即课程
(四)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观
新课程实施的几种取向
得过且过(muddling through) 忠实(fidelity) 相互调适( mutual adaptation ) 缔造(enactment)
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还意味着
实现由技术取向到文化取向的转变 把课程发展作为教师发展 改革课堂教学策略
学科课程的特点
❖ 结构性 ❖ 系统性 ❖ 简约性
最早的学科课程形式
❖ 中国: ❖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 西方: ❖ 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
天文、音乐 ❖ 武士七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
猎、下棋、吟诗
2、活动课程(activity Curriculum)
❖ 如果强调儿童活动为中心,则称“活动课程”或 “儿童中心课程”;
(四)“课程”概念辨析
❖ 1、“课程”与“课” ❖ 2、“课程”与“教材” ❖ 3、“课程”与“教育内容”
(五)现代课程的本质
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其 本质内涵应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 使学生获得的、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 育性经验体系。
二
特点
(2)活动课程的优势与局限
❖ 优势: ❖ 第一,它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和
学习动机; ❖ 第二,它能够有利于将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
以活动为中心整合起来。 ❖ 缺陷: ❖ 容易导致对文化遗产、对系统的知识学习的
忽视 。
(二)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
❖ 根据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不同地位,可将 课程划分为核心课程和外围课程。
自然即课程 生活即课程 自我即课程
(四)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观
新课程实施的几种取向
得过且过(muddling through) 忠实(fidelity) 相互调适( mutual adaptation ) 缔造(enactment)
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还意味着
实现由技术取向到文化取向的转变 把课程发展作为教师发展 改革课堂教学策略
学科课程的特点
❖ 结构性 ❖ 系统性 ❖ 简约性
最早的学科课程形式
❖ 中国: ❖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 西方: ❖ 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
天文、音乐 ❖ 武士七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
猎、下棋、吟诗
2、活动课程(activity Curriculum)
❖ 如果强调儿童活动为中心,则称“活动课程”或 “儿童中心课程”;
(四)“课程”概念辨析
❖ 1、“课程”与“课” ❖ 2、“课程”与“教材” ❖ 3、“课程”与“教育内容”
(五)现代课程的本质
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其 本质内涵应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 使学生获得的、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 育性经验体系。
二
特点
教育学课件第六章(教育制度)
![教育学课件第六章(教育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aea0b52f844769eae009ed92.png)
钦定学堂 章程(光 绪)
• (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1904实施;规定男女不可同校)
中体西用 28年
• 3.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日本)
• (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规定男女 同校) 蔡元培主持编订
• 4.1922年的“壬戌学制”(美国) • (又称为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在高中增加职业科 。 使用时 间最长
•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方向方针 • 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 5.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保罗.郎格朗)
• 6.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 7.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 8.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的界限逐渐淡化。
•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包括:教育实施机构、
教育行政机构、教育规章等)
• 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 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 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制度规定的教育形式构成
学校教育 教育类型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学前教育 义务教育 高中教育 高等教育
• (二)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1 世纪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
• 工作方针: • 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 育人为本(根本要求)
• 改革创新(强大动力)
• 促进公平(基本政策) • 提高质量(核心任务)
• 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 1949年日本制定“社会教育法”
教育学课件第六章学生及其发展
![教育学课件第六章学生及其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0c4c5d42f61fb7360a4c6547.png)
代青年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
位较优越,大多都形成一定的乐观情绪,但社会的竞 争和学习的压力又常使一些学生心灰意懒 3.自我封闭与交往需要的悖反 当代青年学生由于自主性的增强和自我意识的凸显, 使本来就缺少思想和情感交流的封闭性,随着他们的 成长和经历,在校园相对独立的生活环境中更为严重 4.现实与理想的矛盾 青年学生的生活范围有一定限制,对社会不甚了解, 一般都对社会怀着美好憧憬,而现实社会与自己心目 中的期望反差甚大,并非如想象的一样美好和公正
家庭是个体最初接触到的社会环境,父母作为最亲近的教 育者,其自身的素质、心理特点、教育观念等因素会以先 入为主的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长远的影响,不仅是在个 体成长发育的阶段,而且在个体成年以后也会折射出这种 心理的家庭影响
二、小学生的发展
小学生的年龄是六七岁至十一二岁,处于少儿期(或 童年期),其身心发展主要以家庭、学校影响为主
(三)稳定性
学生发展在凸显顺序性和阶段性的同时,也表现出了 一定的稳定性,即指处于相似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 中特定阶段的青少年学生,他们身心发展的速度、顺 序基本趋于一致,包括其生理机体的成长、思维的发 展、情感态度的形成等
(四)不均衡性
伴随着非直线性、非等速等不均衡的特征。也就是说,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表现在不同的年龄阶段 身心发展以及同一年龄阶段不同方面的发展是不均衡 的。
(一)一年级
刚入学不久的儿童对小学生活有新鲜感,但因为陌生 又不习惯,所以一时难以适应
(二)二年级
进入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已基本熟悉、适应小学的学习 生活。学生们了解了学校的规章制度,知道一些行为 常规,而且主动努力去遵守
(三)三年级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其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 过渡到抽象思维的时期,抽象思维能力有所发 展,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
位较优越,大多都形成一定的乐观情绪,但社会的竞 争和学习的压力又常使一些学生心灰意懒 3.自我封闭与交往需要的悖反 当代青年学生由于自主性的增强和自我意识的凸显, 使本来就缺少思想和情感交流的封闭性,随着他们的 成长和经历,在校园相对独立的生活环境中更为严重 4.现实与理想的矛盾 青年学生的生活范围有一定限制,对社会不甚了解, 一般都对社会怀着美好憧憬,而现实社会与自己心目 中的期望反差甚大,并非如想象的一样美好和公正
家庭是个体最初接触到的社会环境,父母作为最亲近的教 育者,其自身的素质、心理特点、教育观念等因素会以先 入为主的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长远的影响,不仅是在个 体成长发育的阶段,而且在个体成年以后也会折射出这种 心理的家庭影响
二、小学生的发展
小学生的年龄是六七岁至十一二岁,处于少儿期(或 童年期),其身心发展主要以家庭、学校影响为主
(三)稳定性
学生发展在凸显顺序性和阶段性的同时,也表现出了 一定的稳定性,即指处于相似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 中特定阶段的青少年学生,他们身心发展的速度、顺 序基本趋于一致,包括其生理机体的成长、思维的发 展、情感态度的形成等
(四)不均衡性
伴随着非直线性、非等速等不均衡的特征。也就是说,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表现在不同的年龄阶段 身心发展以及同一年龄阶段不同方面的发展是不均衡 的。
(一)一年级
刚入学不久的儿童对小学生活有新鲜感,但因为陌生 又不习惯,所以一时难以适应
(二)二年级
进入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已基本熟悉、适应小学的学习 生活。学生们了解了学校的规章制度,知道一些行为 常规,而且主动努力去遵守
(三)三年级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其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 过渡到抽象思维的时期,抽象思维能力有所发 展,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六章-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六章-学校教育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78ef4af9fd0a79563c1e726a.png)
中等教育学校的变革与发展。这 主要表现为中等职业学校、中等专业 学校的共同发展,中等教育学校结构 不断改善。
高等学校的变革与发展。
三、现代学校的职能
• 提高受教育者素质 • 培养现代社会的劳动者和各级各类专门人才 •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开展科学研究 • 提供社会服务
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一பைடு நூலகம்学校教育制度的内涵
古代学校的发展
• 中国古代学校的发展
• 先秦时期:私学兴起(天子失 官、学在四夷)孔子的贡献
• 汉朝:设有官学和私学。中央 官学以太学为主,地方官学以 郡国学为主。私学分为书馆和 经馆两类。
• 隋唐:隋唐实施科举考试制度, 同时鼓励学校的发展。唐朝除 在京都设立国子学、太学、四 门学等弘扬儒学的学校外,还 设有律学、书学、算学、医药 学等培养专门人才的学校。
实施职业教育的学校共同发展的状
• 初等教育学校的发展。工业革命后, 况,也呈现出中等教育学校综合化
一些国家开始制定初等教育法,建
的状况。
立初等义务教育制度。在这样的背 景下,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必然要 求大力发展。在西方社会,德国是 最早提出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
• 高等教育学校的发展。普通大学或 综合性大学的发展,专科学校、职
• 宋元明清:中央官学和地方 官学的继续发展;书院的发展 (南宋:白鹿洞书院、岳麓书 院、丽泽书院与象山书院 ); 蒙学的发展。
古代学校的发展
• 外国古代学校的发展
• 古希腊教育:通常以斯巴达和雅典 教育为代表。斯巴达的学校与军事 机构融为一体。雅典把教育视为培 养城邦合格公民的有效工具,开设 的学校有文法学校、音乐学校(也 称琴弦学校)、体操学校、修辞学 校以及哲学家的学园。
高等学校的变革与发展。
三、现代学校的职能
• 提高受教育者素质 • 培养现代社会的劳动者和各级各类专门人才 •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开展科学研究 • 提供社会服务
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一பைடு நூலகம்学校教育制度的内涵
古代学校的发展
• 中国古代学校的发展
• 先秦时期:私学兴起(天子失 官、学在四夷)孔子的贡献
• 汉朝:设有官学和私学。中央 官学以太学为主,地方官学以 郡国学为主。私学分为书馆和 经馆两类。
• 隋唐:隋唐实施科举考试制度, 同时鼓励学校的发展。唐朝除 在京都设立国子学、太学、四 门学等弘扬儒学的学校外,还 设有律学、书学、算学、医药 学等培养专门人才的学校。
实施职业教育的学校共同发展的状
• 初等教育学校的发展。工业革命后, 况,也呈现出中等教育学校综合化
一些国家开始制定初等教育法,建
的状况。
立初等义务教育制度。在这样的背 景下,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必然要 求大力发展。在西方社会,德国是 最早提出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
• 高等教育学校的发展。普通大学或 综合性大学的发展,专科学校、职
• 宋元明清:中央官学和地方 官学的继续发展;书院的发展 (南宋:白鹿洞书院、岳麓书 院、丽泽书院与象山书院 ); 蒙学的发展。
古代学校的发展
• 外国古代学校的发展
• 古希腊教育:通常以斯巴达和雅典 教育为代表。斯巴达的学校与军事 机构融为一体。雅典把教育视为培 养城邦合格公民的有效工具,开设 的学校有文法学校、音乐学校(也 称琴弦学校)、体操学校、修辞学 校以及哲学家的学园。
第六章 【教育学】课程
![第六章 【教育学】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fc6852b9bd64783e08122b5f.png)
课时分配;地方课程的安排;学年编制和学 周安排。 ❖ ④考试考察 ❖ ⑤课程实施
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之课程设置表
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之课程设置及比例
❖ 3、我国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制订 ❖ (1)我国原有义务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 ①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状况仍然存在; ❖ ②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 ❖ ③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 ④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
❖ 根据教学内容是重知识体系还是重生活经 验来分类,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 课程。
❖ 1、学科课程 ❖ ⑴学科课程的含义 ❖ 学科课程是以学科为中心设计的课程,由
一定数量的不同学科组成,各学科有特定 的内容,一定的学习时数和学习期限。
❖ ⑵学科课程的代表人物 ❖ 学科课程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斯
❖ 隐性课程指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规的, 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的那部分内 容。包括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和人际环境等。
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
❖ 学校中的“三风”是指校风、教风和学风, 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构成,就其课程类型而言, 它主要属于()。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 答:D
❖ 主要特点:
❖ 地域性;
❖ 针对性;
❖ 现实性。
❖ 浙江省通用地方课程《人·自然·社会》 以20个模块进行设计编排,着眼于儿 童生活领域、自然领域和社会领域。
❖ 七年级绍兴市地方课程:《我是绍 兴人》,内有六个单元:
❖ 第一单元 家在绍兴 ❖ 第二单元 美丽水乡 ❖ 第三单元 千岩竞秀 ❖ 第四单元 绍兴民居 ❖ 第五单元 名优特产 ❖ 第六单元 越苑奇葩
❖ 一、课程计划 ❖ 1、课程计划的概念 ❖ 课程计划,原称教学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是
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之课程设置表
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之课程设置及比例
❖ 3、我国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制订 ❖ (1)我国原有义务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 ①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状况仍然存在; ❖ ②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 ❖ ③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 ④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
❖ 根据教学内容是重知识体系还是重生活经 验来分类,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 课程。
❖ 1、学科课程 ❖ ⑴学科课程的含义 ❖ 学科课程是以学科为中心设计的课程,由
一定数量的不同学科组成,各学科有特定 的内容,一定的学习时数和学习期限。
❖ ⑵学科课程的代表人物 ❖ 学科课程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斯
❖ 隐性课程指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规的, 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的那部分内 容。包括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和人际环境等。
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
❖ 学校中的“三风”是指校风、教风和学风, 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构成,就其课程类型而言, 它主要属于()。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 答:D
❖ 主要特点:
❖ 地域性;
❖ 针对性;
❖ 现实性。
❖ 浙江省通用地方课程《人·自然·社会》 以20个模块进行设计编排,着眼于儿 童生活领域、自然领域和社会领域。
❖ 七年级绍兴市地方课程:《我是绍 兴人》,内有六个单元:
❖ 第一单元 家在绍兴 ❖ 第二单元 美丽水乡 ❖ 第三单元 千岩竞秀 ❖ 第四单元 绍兴民居 ❖ 第五单元 名优特产 ❖ 第六单元 越苑奇葩
❖ 一、课程计划 ❖ 1、课程计划的概念 ❖ 课程计划,原称教学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是
教育学第6章 教师与学生PPT课件
![教育学第6章 教师与学生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c252742ff00bed5b8f31d53.png)
一、教师的概念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加里宁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克鲁普斯卡娅
第一节 教师
一、教师的概念
淅江宁波六年级小学生作文《园丁与导游》
第一节 教师
一、教师的概念
从教学功能看
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 学基础知识和进行基本技能的 训练。
在教育过程中促进学生个 性的健康发展。
从教学过程看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 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肯定:维持必要的秩序,强调纪 律性。
不足:对学生实施严格控制;师 生关系过于严肃、缺乏亲和力;着眼 于学生的问题与错误,挑剔多,鼓励 少。
第一节 教师
三、教师的角色定位
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在跟学校课程有关的关系中所 表现的一种身份,以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 模式的总和。
肯定:田园式的宽松环境,重 视学生的成长历程,强调教师作用 的发挥。
第一节 教师
六、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二)教师的义务
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 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法制、思想品德、 文化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教育,组织学生开展有益的社 会活动;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 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的行为,批评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第一节 教师
三、教师的角色定位
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在跟学校课程有关的关系中所 表现的一种身份,以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 模式的总和。
肯定:强调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和能 力的储备;学科知识的有效传递。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加里宁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克鲁普斯卡娅
第一节 教师
一、教师的概念
淅江宁波六年级小学生作文《园丁与导游》
第一节 教师
一、教师的概念
从教学功能看
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 学基础知识和进行基本技能的 训练。
在教育过程中促进学生个 性的健康发展。
从教学过程看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 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肯定:维持必要的秩序,强调纪 律性。
不足:对学生实施严格控制;师 生关系过于严肃、缺乏亲和力;着眼 于学生的问题与错误,挑剔多,鼓励 少。
第一节 教师
三、教师的角色定位
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在跟学校课程有关的关系中所 表现的一种身份,以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 模式的总和。
肯定:田园式的宽松环境,重 视学生的成长历程,强调教师作用 的发挥。
第一节 教师
六、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二)教师的义务
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 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法制、思想品德、 文化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教育,组织学生开展有益的社 会活动;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 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的行为,批评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第一节 教师
三、教师的角色定位
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在跟学校课程有关的关系中所 表现的一种身份,以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 模式的总和。
肯定:强调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和能 力的储备;学科知识的有效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