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
1. 专业知识与能力要求:
1.1 掌握中学教育所属学科的核心知识和概念;
1.2 具备较高的教学技能,包括课堂组织、教学设计、教具使用等;
1.3 熟悉中学教育课程标准和相关教材;
1.4 具备良好的教育心理素质,了解学生特点及思维发展规律;
1.5 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
1.6 具备解决教学难题和管理教学过程的能力;
1.7 具备教育科研和教育改革的基本能力。
2. 教育实践要求:
2.1 具备一定的教学实习经验,能够独立承担教学任务;
2.2 参与学校组织的教育活动,如学生辅导、社团指导等;
2.3 积极参与学校教研组,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进;
2.4 具备一定的校本教研成果和教育实践成果。
3. 师德要求:
3.1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遵守教师职业伦理;
3.2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3.3 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3.4 积极参加教育实践和师德师风培训。
4. 专业发展要求:
4.1 不断学习教育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提升专业水平;
4.2 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和教育研讨活动;
4.3 进行教学反思和反馈,不断改进教学工作;
4.4 申报并参与教育科研项目。
5. 自我素质要求:
5.1 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2 具备耐心、责任心和爱心,关心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5.3 具备抗压能力和快速适应变化的能力;
5.4 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写作能力;
5.5 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
备注:以上标准仅供参考,具体认证标准可根据不同机构及其要求进行调整和完善。
长三角新文科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长三角新文科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长三角地区新文科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是针对长三角地区高等院校开设
的新文科教育专业,旨在保证教育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认证标
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培养目标:教育专业应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
者和接班人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养和教育
实践能力。
2. 课程设置: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符合国家教育法规和教育教学大
纲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课程设置应包含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教育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内容,并结合实际
情况增加教育实践环节。
3. 教师队伍:教育专业的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拥有硕士或以上学位,具备教师资格证书。
教师应具备教育教学
能力,并能积极参与教研活动,提升教学质量。
4. 实践教学:教育专业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习、实训和教育
实习等。
学生应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教学技能和教育实践能力,与实践
结合,培养具备教育专业基本技能的人才。
5. 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教育专业应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包
括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资源和设施保障、教育教学评价等。
同时,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与教育行业相关机构合作,开展教育实践和教
研活动。
长三角地区新文科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将通过评估、考核、实地访问等
方式进行,定期进行监督检查,确保高校教育专业的质量。
同时,该认证标准将有助于提高教育专业的办学水平,培养更多合格的教育人才,为长三角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师范专业认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 相关要求
师范专业认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相关要求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师范专业认证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教育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这两项认证的实施和执行对于保障教育质量、提升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接下来,本文将从师范专业认证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相关要求入手,分析其在当前教育环境中的重要性以及实施中的挑战和机遇。
师范专业认证旨在保障教师教育培养质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确保教师适应社会需求,具备一定的实践教学技能和教育理论知识。
根据相关要求,师范专业认证需要符合一系列条件,包括教师教育的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设施等多方面内容。
在师资力量方面,需要具备一支高素质的教学团队,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学术造诣;课程设置需要关注教育教学前沿理论,贴合社会需求,注重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教学中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提高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学设施则需要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实践条件,提供学生更好的教学环境。
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则是为了保障工程教育质量,培养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满足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
与师范专业认证相似的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同样需要涵盖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设施等多方面内容。
在师资力量方面,需要具备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学术造诣;课程设置需要关注工程技术前沿,贴合产业需求,注重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工程实践中进行设计和实施,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设施则需要配备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工程实践条件,提供学生更好的实践环境。
在当前教育环境中,师范专业认证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实施和执行面临着一些挑战。
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需要认证标准和内容不断更新,以适应社会需求和教育发展。
认证过程需要全面客观地评估教育培养质量,保证认证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认证的实施需要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能一刀切地对所有学校和专业都施加相同的认证标准,需要充分考虑学校的特色和背景。
教育部师范三级认证标准
教育部师范三级认证标准
教育部师范三级认证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师范本科专业设置标准:教育部要求师范本科专业设置在与教育相关的领域,如教育学、心理学、学前教育等,课程设置要符合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改革要求。
2. 师范生培养标准:对于师范生培养的要求包括教师素养、教学能力、师德师风、实践教学等方面。
师范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3. 师范生实践教学要求:教育部要求师范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能够主动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接受实践指导和评价,积累实践经验,并能够在实践中提升教学能力。
4. 师范生师德师风要求:教育部要求师范生要具备高尚的师德师风,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能够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崇尚教育公平和人文关怀。
5. 师范生素质评价标准:对于师范生的素质评价主要包括学业成绩、课堂表现、实践教学成果、学术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
教育部要求对师范生进行全面评价,注重素质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以上是教育部师范三级认证标准的主要内容,具体的标准可以参考教育部相关文件和规定。
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标准包括个一级指标和个二级指标
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标准包括个一级指标和个二级指标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标准是指对师范类专业进行认证评估时所遵循的一系列评价指标和准则。
这些评价指标和准则的制定旨在保证师范类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目标和职业道德的达到国家要求。
以下是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标准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详细解释:一、毕业生素质指标:1.师范思想政治素质:-政治理论素养:理论水平、政治觉悟等。
-宗教信仰:对宗教信仰的认知和理解。
-全球视野:对国际形势和外交政策的了解。
-心理健康:心理素质、自我调控等。
2.师范业务素质:-学科知识:专业知识体系、学科核心概念等。
-教育原理与方法:教育学基本原理、教育教学方法等。
-教育心理与辅导技能:心理学和辅导知识、技能等。
-信息技术与教育应用: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教育资源获取和利用等。
3.师范实践能力指标:-实习实训:实习、实训基地及实践情况、实践报告等。
-社会实践: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和体会等。
-教育技能实练:教育技能的实际操作和教学设计等。
-组织领导与管理:组织工作和管理实际案例等。
二、培养方案与课程指标:1.课程设置与结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和专业培养计划等。
-学分安排:学分划分和分配等。
-教学质量保障:教育教学与创新等。
2.教学环节与评价:-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计划、教学组织与管理等。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技巧等。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方式、教学成果与效果等。
三、师资队伍与教师能力指标:1.师资配置与激励机制:-师资概况: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结构等。
-学术资历与教学能力: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评价等。
-师资队伍培养:师资队伍的培养、发展和评价机制等。
2.教师教育发展指导:-教师培训与发展:教师培训与发展制度、教师继续教育等。
-教师指导与管理:教师教育发展指导、评价和管理等。
四、教育基础设施与条件:1.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实验室设备和仪器:实验室的设备水平和完备程度等。
-实践教学场所:实践教学场所的条件、使用情况等。
师范专业认证八个指标
师范专业认证八个指标师范专业认证是对教育类专业的质量和教学水平进行评估和认证的过程。
认证的目标是确保师范专业的教育质量,培养出具备优良教学能力和教育素养的教师。
以下是师范专业认证中常用的八个指标。
1.师资力量:师范专业的认证首先关注的是教师的师资力量。
这包括教师的学历、学术背景、教学经验等。
优秀的师资力量是培养出高质量教师的基础。
2.课程设置:认证机构会对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评估。
课程设置要符合教师职业标准和培养目标,覆盖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3.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师范专业认证的核心指标之一。
这包括教学方法、教学资源、课堂管理等方面。
认证机构会关注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估教学质量是否达到要求。
4.教育实习:师范专业认证还会关注学生的教育实习情况。
教育实习是学生走向教师岗位之前的重要环节,通过实习可以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教学环境,并进行实践操作。
认证机构会评估教育实习的安排和实施情况。
5.教育科研:师范专业的认证还会考察学校和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
教育科研是提升教学质量和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认证机构会评估学校和教师在教育科研方面的实力和影响力。
6.学生评价:认证机构会收集学生对师范专业的评价,这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学质量和师生关系等方面的状况。
学生评价可以作为评估师范专业的一个参考。
7.就业情况:认证机构还会关注师范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都是评估师范专业的重要指标。
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可以证明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8.保障措施:认证机构还会考察学校对师范专业的管理和保障措施。
学校要制定教师培养方案,建立师范专业的质量保障体系,确保专业的持续发展和优质教育。
以上这八个指标是师范专业认证中常用的指标,这些指标综合评估了专业的师资力量、教学质量、教育科研情况、教育实习和学生评价等方面,确保师范专业的质量和教学水平。
教师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试行目录1.中学教师培养专业认证标准.............................. .. (2)2.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8)3.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14)4.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专业认证标准 (20)中学教师培养专业认证标准中学教师培养专业认证标准是国家关于高等学校设置中学教师培养专业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本标准是国家开展中学教师培养专业资质认证和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是高等学校对中学教师培养专业进行建设和评估的重要指南..本标准适用于高等学校培养中学教师的师范类本科专业..1.专业定位与规划1.1专业定位符合国家、地区教育改革发展和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和培养条件相适应..1.2 专业办学理念清晰明确;有充分的理论依据;符合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标准和政策的要求..1.3 培养方案体现专业办学理念;符合中学教师培养规律;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相互联系、有机衔接..1.4专业建设规划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有落实专业建设规划的具体制度和措施..1.5 专业定位、办学理念和培养方案为师生和教学管理人员所了解、认同..2.课程与教学2.1课程设置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为师范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2 课程结构体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之间的有机结合..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的学分比例适当..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中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10%;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50%;并覆盖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符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要求..2.3 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合理..必修课设置能确保学生达到专业培养的基本规格要求;选修课设置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2.4 课程目标明确合理;内容丰富;吸收学科专业的前沿知识与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将中学教学优秀案例融入到课程教学中..2.5 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和师范生课外学习的时间分配合理;注重以课堂教学、课外指导推动师范生的课外学习;引导和促进师范生养成自主学习能力..重视教师养成教育;培养师范生长期从教的专业理想和为人师表的良好气质..2.6 注重师范生的主体参与和实践体验;采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反思和研究能力;注重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与学的方式改革;培养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和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能力..2.7教学班额符合课程教学需要;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小班教学..2.8教学评价符合课程目标要求;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样;注重以评价推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3.合作与实践3.1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建立互利共赢、持续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促进教师培养、教育研究和服务基础教育功能的有机结合..3.2与合作伙伴共建教育实践基地;基地数量能够满足教育实践和教育教学研究的需要..每30个实习生不少于1个教育实习基地..3.3教育实践时间不少于一学期;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等环节具有连贯性;具有足够的深度、广度和多样性;并与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3.4 教育实践指导教师数量充足;实行高校教师与中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有选拔、培训、评价和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有效制度和措施..3.5师范生教育实践表现评价科学有效..4.教师队伍4.1 教师数量能够满足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不高于16:1..4.2 教师队伍的专业技术职务、学历、年龄等结构合理;兼职教师比例适当..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所占的比例不低于60%;专任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占本专业的教师总数不低于10%;作为兼职教师的优秀中学教师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教师人数的比例不低于20%..4.3 教师严格遵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4.4 教师从严执教;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教师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有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4.5承担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师熟悉中学教育;至少有1年中学教育工作经历..4.6 具有切实可行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有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和措施..5.办学条件5.1专业建设经费来源稳定;数量能满足培养需要;生均培养经费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专业建设经费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5.2基本办学条件符合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要求;网络基础设施良好;有满足中学教师培养需要的数字微格教室、教学技能训练室、实验教学训练室等..5.3 与本专业相关的图书资料含数字化资源能够满足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利用率高..师范生生均教育类图书不低于30册;每6名教育实习生配备与中学学科相对应的教材不少于1套..6.质量保障6.1建立教师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有效监测专业招生、培养过程和培养效果..6.2 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办学条件合理确定招生规模..录取的师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中会考各科成绩均为良好以上;高考成绩在二本线以上;录取的师范生中第一志愿考生所占比例不低于60%;师范生新生报到率不低于95%..6.3 有与教师教育相关的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执行严格..6.4 建立常态化的信息收集、自我评价和反馈整改机制;信息数据真实;评价措施操作性强;评价结论客观;评价结果在专业建设和教师培养质量改进中得到充分体现..7.学生发展7.1 毕业生达到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的基本要求..7.2 毕业论文设计、作品符合学术规范;体现师范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7.3 应届毕业生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不低于85%..7.4 应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不低于本地区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水平..7.5 应届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比例不低于65%;愿意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比例高..7.6毕业生社会声誉较好;用人单位评价较高..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是国家关于高等学校设置小学教育专业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本标准是国家开展小学教育专业资质认证和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是高等学校对小学教育专业进行建设和评估的重要指南..本标准适用于高等学校本、专科小学教育专业..1.专业定位与规划1.1专业定位符合国家、地区教育改革发展和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和培养条件相适应..1.2专业办学理念清晰明确;有充分的理论依据;符合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标准和政策的要求..1.3培养方案体现专业办学理念;符合小学教师培养规律;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相互联系、有机衔接..1.4专业建设规划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有落实专业建设规划的具体制度和措施..1.5专业定位、办学理念和培养方案为师生和教学管理人员所了解、认同..2.课程与教学2.1课程设置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为师范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2 课程结构体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之间的有机结合..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的学分比例适当..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中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10%;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30%;教师教育课程符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要求..2.3 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合理..必修课设置能确保学生达到专业培养的基本规格要求;选修课设置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2.4 课程目标明确合理;内容丰富;吸收学科专业的前沿知识与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将小学教学优秀案例融入到课程教学中..2.5 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和师范生课外学习的时间分配合理;注重以课堂教学、课外指导推动师范生的课外学习;引导和促进师范生养成自主学习能力..重视教师养成教育;培养师范生长期从教的专业理想和为人师表的良好气质..2.6 注重师范生的主体参与和实践体验;采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反思和研究能力;注重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与学的方式改革;培养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和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能力..2.7 教学班额符合课程教学需要;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小班教学..2.8 教学评价符合课程目标要求;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样;注重以评价推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3.合作与实践3.1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建立互利共赢、持续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促进教师培养、教育研究和服务基础教育功能的有机结合..3.2 与合作伙伴共建教育实践基地;基地数量能够满足教育实践和教育教学研究的需要..每20个实习生不少于1个教育实习基地..3.3 教育实践时间不少于一学期;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等环节具有连贯性;具有足够的深度、广度和多样性;并与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3.4 教育实践指导教师数量充足;实行高校教师与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有选拔、培训、评价和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有效制度和措施..3.5 师范生教育实践表现评价科学有效..4.教师队伍4.1 教师数量能够满足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不高于16:1..4.2 教师队伍的专业技术职务、学历、年龄等结构合理;兼职教师比例适当..本科专业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所占的比例不低于60%;专科专业不低于30%;作为兼职教师的优秀小学教师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教师人数的比例不低于20%..4.3 教师严格遵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4.4 教师从严执教;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教师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有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4.5 承担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师熟悉小学教育;至少有1年小学教育工作经历..4.6 具有切实可行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有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和措施..5.办学条件5.1 专业建设经费来源稳定;数量能满足培养需要;生均培养经费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专业建设经费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5.2基本办学条件符合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要求;网络基础设施良好..有满足小学教师培养需要的数字微格教室、教学技能训练室、实验教学训练室、舞蹈教室、美术教室、钢琴教室等..5.3 与本专业相关的图书资料含数字化资源能够满足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利用率高..师范生生均教育类图书不低于30册;每20名教育实习生配备小学各学科教材不少于1套..6.质量保障6.1 建立教师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有效监测专业招生、培养过程和培养效果..6.2 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办学条件合理确定招生规模..本科专业录取的师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中会考各科成绩均为良好以上;高考成绩在二本线以上;第一志愿考生所占比例不低于75%;师范生新生报到率不低于95%;专科专业录取的师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中会考各科成绩均为及格以上;高考成绩不低于当年本地区专科录取平均分数线;第一志愿考生所占比例不低于40%;师范生新生报到率不低于80%..6.3 有与教师教育相关的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执行严格..6.4 建立常态化的信息收集、自我评价和反馈整改机制;信息数据真实;评价措施操作性强;评价结论客观;评价结果在专业建设和教师培养质量改进中得到充分体现..7.学生发展7.1 毕业生达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的基本要求..7.2 本科专业师范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作品符合学术规范;体现师范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7.3 应届毕业生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不低于85%..7.4 应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不低于本地区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水平..7.5应届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比例不低于65%;愿意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比例高..7.6 毕业生社会声誉较好;用人单位评价较高..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是国家关于高等学校设置学前教育专业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本标准是国家开展学前教育专业资质认证和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是高等学校对学前教育专业进行建设和评估的重要指南..本标准适用于高等学校本、专科学前教育专业..1. 专业定位与规划1.1专业定位符合国家、地区教育改革发展和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和培养条件相适应..1.2 专业办学理念清晰明确;有充分的理论依据;符合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标准和政策的要求..1.3 培养方案体现专业办学理念;符合幼儿园教师培养规律;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相互联系、有机衔接..1.4 专业建设规划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有落实专业建设规划的具体制度和措施..1.5 专业定位、办学理念和培养方案为师生和教学管理人员所了解、认同..2. 课程与教学2.1 课程设置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为师范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2 课程结构体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有机结合;各类课程学分比例适当..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中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10%;教师教育课程符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要求..2.3 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合理..必修课设置能确保学生达到专业培养的基本规格要求;选修课设置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2.4 课程目标明确合理;内容丰富;吸收学前教育专业的前沿知识与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将幼儿园保教的优秀案例融入到课程教学中..2.5 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和学生课外学习的时间分配合理;注重以课堂教学、课外指导推动学生的课外学习;引导和促进师范生养成自主学习能力..重视教师养成教育;培养师范生长期从教的专业理想和为人师表的良好气质..2.6 注重师范生的主体参与和实践体验;采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反思和研究能力;注重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与学的方式改革;培养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和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能力..2.7 教学班额符合课程教学需要;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小班教学..2.8 教学评价符合课程目标要求;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样;注重以评价推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3. 合作与实践3.1 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建立互利共赢、持续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促进教师培养、教育研究和服务基础教育功能的有机结合..3.2 与合作伙伴共建教育实践基地;基地数量能够满足教育实践和教育教学研究的需要..每20个实习生不少于1个教育实习基地..3.3 教育实践时间不少于一学期;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等环节具有连贯性;具有足够的深度、广度和多样性;并与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3.4 教育实践指导教师数量充足;实行高校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有选拔、培训、评价和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有效制度和措施..3.5 师范生教育实践表现评价科学有效..4. 教师队伍4.1 教师数量能够满足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不高于16:1..4.2 教师队伍的专业技术职务、学历、年龄等结构合理;兼职教师比例适当..本科专业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所占的比例不低于60%;专科专业不低于30%;作为兼职教师的优秀幼儿园教师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教师人数的比例不低于20%..4.3 教师严格遵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4.4 教师从严执教;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教师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有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4.5 承担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师熟悉学前教育;至少有1年幼儿园教育工作经历..4.6 具有切实可行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有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和措施..5. 办学条件5.1 专业建设经费来源稳定;数量能满足培养需要;生均培养经费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专业建设经费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5.2 基本办学条件符合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要求;网络基础设施良好;有满足幼儿园教师培养需要的数字微格教室、教学技能训练室、舞蹈教室、美术教室等..每20名师范生不少于1个钢琴教室..5.3 与本专业相关的图书资料含数字化资源能够满足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利用率高..生均教育类图书不低于30册..6. 质量保障6.1 建立教师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有效监测专业招生、培养过程和培养效果..6.2 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办学条件合理确定招生规模..录取的师范生在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具有一定素养;本科专业录取的师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中会考各科成绩均为良好以上;高考成绩在二本线以上;第一志愿考生所占比例不低于60%;师范生新生报到率不低于95%;专科专业录取的师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中会考各科成绩均为及格以上;高考成绩不低于当年本地区专科录取平均分数线;第一志愿考生所占比例不低于40%;师范生新生报到率不低于80%..6.3 有与教师教育相关的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执行严格..6.4 建立常态化的信息收集、自我评价和反馈整改机制;信息数据真实;评价措施操作性强;评价结论客观;评价结果在专业建设和教师培养质量改进中得到充分体现..7. 学生发展7.1 毕业生达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的基本要求..7.2 本科专业师范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作品符合学术规范;体现师范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7.3 应届毕业生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不低于85%..7.4 应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不低于本地区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水平..7.5 应届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比例不低于65%;愿意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比例高..7.6毕业生社会声誉较好;用人单位评价较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专业认证标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专业认证标准是国家关于高等学校设置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专业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本标准是国家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专业资质认证和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是高等学校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专业进行建设和评估的重要指南..本标准适用于高等学校培养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师范类本科专业..1.专业定位与规划1.1专业定位符合国家、地区教育改革发展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和培养条件相适应..1.2专业办学理念清晰明确;有充分的理论依据;符合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标准和政策的要求..1.3培养方案体现专业办学理念;符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规律;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相互联系、有机衔接..1.4专业建设规划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有落实专业建设规划的具体制度和措施..1.5专业定位、办学理念和培养方案为师生和教学管理人员所了解、认同..2.课程与教学2.1课程设置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为师范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2课程结构体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专业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之间的有机结合;能够满足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的学分比例适当..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中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10%;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50%;并覆盖各自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符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要求..2.3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合理..必修课设置能确保师范生达到专业培养的基本规格要求;选修课设置能满足师范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2.4课程目标明确合理;内容丰富;能够吸收学科专业的前沿知识;体现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成果;将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优秀案例融入到课程教学中..2.5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和师范生课外学习的时间分配合理;注重以课堂教学、课外指导推动师范生的课外学习;引导和促进师范生养成自主学习能力..重视教师养成教育;培养师范生长期从教的专业理想和为人师表的良好气质..2.6注重师范生的主体参与和实践体验;采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反思和研究能力;注重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与学的方式改革;培养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和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能力..2.7教学班额符合课程教学需要;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小班教学..2.8教学评价符合课程目标要求;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样;注重以评价推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3.合作与实践3.1与行业企业、中等职业学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互利共赢、持续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促进师范生培养、教育研究和服务职业教育功能的有机结合..3.2与合作伙伴共建实践基地;包括教育实践基地和专业实践基地;基地数量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每30个实习生不少于1个教育实践基地和1个专业实践基地..3.3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一学年其中职业技能训练不少于一学期;中职学校教育实习不少于12周;具有足够的深度、广度和多样性;并与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3.4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数量充足;实行高校教师与实践基地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实践的“双导师”制度;有选拔、培训、评价和支持实践基地指导教师的有效制度和措施..3.5师范生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表现评价科学有效..4.教师队伍4.1教师数量能够满足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不高于16:1..4.2教师队伍的专业技术职务、学历、年龄等结构合理;兼职教师比例适当..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所占的比例不低于60%;作为兼职教师的中等职业学校优秀教师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的比例不低于20%;作为兼职教师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占专业课程教师的比例不低于25%..4.3教师严格遵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师范类专业认证二级标准
师范类专业认证二级标准一、关于培养目标师范类专业嘛,那培养目标得特别明确。
咱就是要培养出能在中小学好好教书的老师呀。
这个目标可不能含糊,就像是盖房子得知道要盖成啥样的。
得让学生知道自己学了这个专业以后,是要去给中小学生传授知识、引导他们成长的。
而且这个目标还得根据时代发展、教育需求不断调整。
比如说现在科技这么发达,那老师就得能把一些科技元素融入到教学当中,不能还照着老一套来。
这培养目标就像灯塔,指引着这个专业培养人的方向。
二、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可就多啦。
知识方面,那肯定得把专业知识学扎实了。
像教育学、心理学这些基础知识,就像武功里的基本功,不学好怎么行呢。
还有学科知识,要是教语文的,那古代文学、现代文学这些都得门儿清。
能力方面呢,教学能力那是必须的。
得会写教案,知道怎么设计一堂课,从导入到结尾,每个环节都得精心安排。
就像厨师做菜,每个步骤都有讲究。
沟通能力也很重要呀,要能和学生、家长还有同事们好好交流。
不能是个闷葫芦,只知道自己闷头教书。
另外,育人能力也不能少。
老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呢。
要能发现学生的思想问题,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课程与教学课程设置要合理。
就像搭配饭菜一样,得有荤有素。
既有理论课程,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么教,又有实践课程,让他们能真刀真枪地去课堂上练一练。
教学方法也得多样化。
不能总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
得有点互动,像小组讨论啊,角色扮演啊,让课堂变得生动起来。
比如说讲历史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这样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肯定更深刻。
而且课程之间还得相互联系,不能是孤立的。
就像人体的各个器官,得协同工作。
四、合作与实践师范类专业可不能闭门造车。
得和中小学合作呀。
让学生有机会去中小学实习,看看真实的课堂是什么样的。
这就像小鸟学飞,得先到天空中去扑腾扑腾。
学校和中小学的合作得深入,不是简单地走个过场。
可以共同开展教研活动,互相学习。
老师可以从中小学老师那里了解到实际教学中的问题,中小学老师也能从大学老师这里学到一些新的教育理念。
2023师范专业认证各指标考查要点
2023师范专业认证各指标考查要点2023年师范专业认证是对教育学院师范类专业的一次重要考评。
认证过程主要通过对指标考查要点的评估,以了解和评价师范专业的办学质量与水平。
以下是对2023年师范专业认证各指标的考查要点的简要介绍。
一、师范专业定位与办学理念1.师范专业是否明确并贯彻学校的教育方针与发展战略。
2.师范专业目标是否清晰,是否与国家和地方的师范教育要求相符。
3.师范专业是否注重培养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二、师范专业师资队伍建设1.师范专业是否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否有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的教师。
2.师范专业是否重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指导与支持,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培训与发展机会。
3.师范专业是否与其他学院或科研机构合作,拓宽教师的专业发展空间。
三、师范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1.师范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否合理、完整,是否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2.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否与国家和地方的人才培养要求相符,是否符合教育学科发展的趋势。
3.师范专业是否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是否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师范专业学生培养与教育质量1.师范专业是否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否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师范专业是否注重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
3.师范专业的教育质量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能够培养具有较高教育教学能力的毕业生。
五、师范专业科研与社会服务1.师范专业是否注重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是否有一定数量的科研成果和学术影响力。
2.师范专业是否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是否能够为教育实践提供一定的科研支持与服务。
3.师范专业是否与当地教育机构合作,是否能够积极参与本地区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
以上仅为2023年师范专业认证各指标考查要点的简要介绍,具体的认证流程与要求可能会有所调整。
师范专业需要全面关注这些指标,并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与水平,促进师范教育的发展。
师范专业认证指标体系
师范专业认证指标体系师范专业认证指标体系是指在教育部门的指导下,对于师范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估的一套标准。
这套标准是由教育部门和相关专家共同制定的,旨在保证师范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师范专业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培养优秀的教师人才提供保障。
师范专业认证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师资力量师资力量是师范专业的核心,也是师范专业认证指标体系的重要方面。
师范专业的教师应该具备高水平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
因此,在师范专业认证指标体系中,师资力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评估师资力量的标准包括教师的学历、职称、教学经验、科研成果等。
二、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师范专业认证指标体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因此,在师范专业认证指标体系中,教学质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评估教学质量的标准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
三、教学设施教学设施是师范专业认证指标体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教学设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因此,在师范专业认证指标体系中,教学设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评估教学设施的标准包括教学场所、教学设备、教学资源等。
四、教学管理教学管理是师范专业认证指标体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教学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因此,在师范专业认证指标体系中,教学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评估教学管理的标准包括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流程、教学管理效果等。
五、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是师范专业认证指标体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师范专业的教育教学服务不仅仅是为学生服务,还应该为社会服务。
因此,在师范专业认证指标体系中,社会服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评估社会服务的标准包括师范专业的社会影响力、社会服务质量、社会服务效果等。
师范专业认证指标体系是对师范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估的一套标准。
这套标准是由教育部门和相关专家共同制定的,旨在保证师范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师范专业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培养优秀的教师人才提供保障。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是指对教育类专业进行认证的一系列标准和要求。
这些标准和要求旨在确保教育类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师培养质量,从而保障教育质量和教师队伍的素质。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要求教育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符合国家教育部门颁布的教育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内容应全面、科学、合理,能够满足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需求。
二、教学条件和师资队伍。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要求教育类专业应具备良好的教学条件和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完善,实验室、实习基地等教学资源齐全,教师队伍应具备高学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教学能力。
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要求教育类专业应建立健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教学评估、教学督导、教学改革等机制,确保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
四、实践教学环节。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要求教育类专业应设置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教育实习、教学设计、教学实训等,培养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五、教育教学科研能力。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要求教育类专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教育科研活动,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六、教育教学质量评估。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要求教育类专业应建立健全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机制,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七、师范类专业认证评估。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要求教育类专业应接受相关部门的认证评估,通过对教育类专业的教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质量、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确保教育类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师培养质量达到一定标准。
总之,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对教育类专业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和标准,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类专业应严格遵循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为培养优秀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做出应有的贡献。
师范专业认证八个指标
师范专业认证八个指标师范专业认证是保障师范教育质量、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师范专业认证的八个指标:培养目标: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明确、合理,符合国家和社会对教师的需求,同时与学生的就业需求相匹配。
课程设置: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完整、科学,包括教育理论课程、教育技能课程、教育实践课程等,同时要保证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师资队伍:师范专业的师资队伍应该专业化、高水平,有足够的教育教学经验和良好的师德师风,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和指导。
教育教学资源:师范专业应该具备充足的教育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设备、实验实训室、图书馆等,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育教学管理:师范专业应该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包括教学质量监控、学生管理、教学评估等,能够保证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
实践教学环节:师范专业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教育实习、见习、社会实践等,通过实践帮助学生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学生素质和能力:师范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毕业成果:师范专业的毕业成果应该符合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包括毕业论文、教师职业资格证书等。
同时,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应该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在师范专业认证过程中,需要对以上八个指标进行评估和审核,确保师范专业的培养质量达到国家标准和要求。
同时,学校应该根据认证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管理措施,不断提升师范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政府和社会也应该为师范教育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投入,为培养高素质的师资力量提供良好的条件和保障。
在师范专业认证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需求。
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方面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要注重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要不断探索和尝试,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推动教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师范类专业认证对教师教学的要求
师范类专业认证对教师教学的要求师范类专业认证对教师教学的要求一、引言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教育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而教师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才能和塑造未来社会的重要使命。
为了保证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专业水平的提高,各国纷纷设立师范类专业认证,以确保教师在知识、技能和态度上都具备相应的能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师范类专业认证对教师教学的要求,并分享我对这个主题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二、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概述师范类专业认证是指通过对教育类专业教师进行评估、认证和监管的一种制度。
其目的是确保教育类专业毕业生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能够胜任教师的工作。
师范类专业认证一般由教育主管部门或专业认证机构进行,包括教育学知识和教育实践两个方面的考核。
三、师范类专业认证对教师教学的要求1. 知识水平要求师范类专业认证对教师的知识水平要求较高。
教师应熟悉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深入了解学科的核心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将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教师还需了解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评估策略。
2. 教学技能要求除了知识水平外,师范类专业认证还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要求。
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教师还应具备生动活泼的授课方式和清晰准确的表达能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保持教学效果。
3. 教育态度要求除了知识和技能外,师范类专业认证还关注教师的教育态度。
教师应具备积极向上的教育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特点和差异,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师范类专业认证对教师教学的要求是合理和必要的。
师范类专业认证能够确保教师具备必要的知识和能力,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认证过程中的反思和自我评估有助于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及时纠正不足之处。
师范类专业认证对教师的教育态度要求能够塑造高尚的教育情操,使教师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教育事业,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和社会。
师范认证二级标准八个指标
师范认证二级标准八个指标
师范认证二级标准的八个指标如下:
1. 师资力量: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资历较高的师资队伍,具备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并能够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2. 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科学性,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3. 实践教学:学校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和实施,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4. 实践教学设施:学校拥有与教育教学专业相关的实践教学设施和实验室,能够满足学生实践教学的需求。
5. 教育教学资源:学校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包括图书馆、电子资源、学术期刊等,能够支持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和学术交流。
6. 学生质量:学校具备一定的学生招生质量控制机制,招收具有良好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学生。
7. 研究与创新能力:学校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创新工作,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8. 质量管理:学校建立完善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估,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师范专业认证标准解读
师范专业认证标准解读师范专业认证标准是中国教育部制定的一系列规定,用于指导师范类专业在学科建设、教学实践、师资队伍和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质量保障。
该标准的实施,实际上是对所有师范类大学的要求和规定,旨在通过统一认证标准的使用,使师范类教育机构更好地为国家培养优秀的教师以及其他人才。
该标准的解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学科建设、教学实践和师资队伍建设。
一、学科建设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在学科建设方面的主要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需求方向:师范专业应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建设与当前社会需要紧密关联的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
2、核心课程建设:同时,师范类大学应相应增设基于国家和行业需要的核心课程。
3、教学质量:这一标准旨在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水平,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和评价结果,评价教师和学生的能力和成绩。
二、教学实践大学师范专业需要紧密结合教育教学现实需求,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并反思实践经验。
师范类大学在教学实践方面的主要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实践教学基地:包括校内外的各种教育教学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实践和实习经验。
2、教师教学水平: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评估,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评估。
对于长期保持高质量教学水平的教师,应予以鼓励和奖励,而对于教育教学质量出现问题的教师,应及时制定并实施改进措施。
3、学生参与度:师范专业需要强调学生的参与、反思和教育教学实践等方面。
三、师资队伍建设大学师范专业需要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来保证师资队伍建设的稳定性和质量。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师范类大学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师资力量认证:在教学、教研、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拥有专业领域能力、成果和贡献的教师,则应通过评估程序评为“特聘教授”或“学术带头人”,或者其他类似的评价身份以示认可。
2、人才培养计划:教育教学的人才培养计划要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
3、不断更新知识:师范类大学应为教师提供更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培训和拓展实践、学习等机会。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1.学历和专业知识:教师应具备中学及以上学历,并拥有相应的教育专业背景。
他们需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理论等专业知识,为教学提供科学依据。
2.教学技能:教师应具备扎实的教学技能,包括教学设计、课堂管理、教学方法和技巧等方面的能力。
他们需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教育理念和职业道德:教师应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和职业道德。
他们应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关注学生的情感健康和人格塑造。
教师还应遵守教育行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具备敬业精神、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4.专业发展和继续教育:教师应具备持续学习和专业发展的意识。
他们应参加各类职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教师还应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变革。
5.教育实践和反思: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育实践和教学反思能力。
他们应在实际教学中积累经验,思考和总结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师还应善于与同行进行交流和分享,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为了实施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可以采取以下步骤:1.制定标准和程序:教育部门可以根据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制定中学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和程序。
这些标准和程序应具备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能够反映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素质。
2.培训和评估教师:教育部门可以组织专业培训和评估活动,对符合要求的教师进行认证。
培训可以包括理论研修、案例分析、教学实践等内容,评估可以采用考试、记录观察等方式进行。
3.审核和认证机构:教育部门可以设立审核和认证机构,负责对教师的认证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
这些机构可以负责审核教师的申请材料,组织教师的培训和评估,颁发教师认证证书。
4.绩效管理和激励机制:教育部门可以建立中学教育专业认证与绩效管理和激励机制的衔接。
师范专业认证八个指标
师范专业认证八个指标师范专业作为培养教师的重要专业,其质量的认证至关重要。
以下是师范专业认证的八个指标,这些指标对于学校和教育机构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他们全面评估和提升师范专业的质量。
第一,拥有优秀的师资力量。
师范专业应该聘请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教师担任导师,他们应该具备激发学生兴趣和发展潜能的能力。
第二,注重实践教学。
师范专业的学生应该有机会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如校外实习和教育实习。
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并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
第三,拥有完善的师范教育方案。
学校应该制定完善的师范教育方案,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
这些方案应该能够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并培养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教育人才。
第四,注重教育研究和创新能力培养。
师范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研究和创新能力,能够从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第五,关注教师素养的培养。
师范专业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师素养,包括教育伦理、教育情怀和师德修养等。
只有具备良好的教师素养,教师才能够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领者。
第六,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
师范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能够灵活应对多样化的教学环境和需求。
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学科之间的联系,并提供更全面的教学服务。
第七,重视教师的社会责任感。
师范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关注教育公平和教育改革。
他们应该能够为学生服务,为社会做贡献,并积极参与教育相关的公益活动。
第八,关注教育实践的反馈机制。
师范专业应该建立健全的教育实践反馈机制,包括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教学评估等。
这些反馈机制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以上八个指标是师范专业认证的重要内容,通过遵循这些指标,学校和教育机构可以提升师范专业的教育质量,并为培养优秀的教育人才做出贡献。
师范专业的认证不仅仅是对师范专业的肯定,更是对培养未来教育者的重要保障。
师范专业认证流程及标准
师范专业认证流程及标准英文回答:Teacher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Standards and Procedures.Teacher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is a process by which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 are evaluated and recognized for meeting quality standards. It is typically conducted by an external agency, such as the National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NCATE) in the United States.The accreditation process typically involves a self-study by the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 followed by a site visit by a team of external reviewers. The reviewers assess the program against a set of accreditation standards, which cover areas such as curriculum, faculty quality, 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 and assessment.If the program meets the standards, it will be granted accreditation for a period of time, typically five years. Accreditation is voluntary, but it is highly valued by schools and employers. It provides assurance that the graduates of the program have met the necessary standards for professional practice.Standards for Teacher Education Accreditation.The standards for teacher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vary from country to country, but they generally share some common elements. These include:Curriculum: The curriculum must be designed to prepare teachers with the knowledge, skills, and dispositions necessary for effective teaching.Faculty: The faculty must be highly qualified and experienced, and they must have a strong commitment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 The program must provideevidence that its students are achieving the desiredlearning outcomes, including knowledge, skills, and dispositions.Assessment: The program must have a system for assessing student learning, including both formative and summative assessment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program must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its graduates, including ongoing training and support.中文回答:师范专业认证流程及标准。
师范专业认证标准
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一、定义师范专业认证标准是由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旨在促进师范专业建设,提高师范专业教师的素质,推动学校师范专业教育发展的质量保障体系。
二、认证标准1.学科建设(1)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学校的师范专业应当具备完整的学科建设体系,包括基础理论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等,确保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能力。
(2)教学资源充足:学校的师范专业应当拥有充足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学设施、实验室、实习基地等,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教师队伍(1)资质条件:学校的师范专业应当拥有具备学历、学位和职称要求的教师队伍,确保教师素质满足教学需求。
(2)教学能力:学校的师范专业应当拥有具备较强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确保教师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
3.教育管理(1)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学校的师范专业应当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学习考核、学科建设等,确保学校的师范专业教育质量。
(2)严格的考评管理:学校的师范专业应当建立严格的考评管理制度,包括教师考核、学生考核、教学质量考核等,确保学校师范专业教育质量。
三、实施(1)学校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制定师范专业认证标准,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师范专业认证体系,确保师范专业教育质量。
(2)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师范专业认证机制,定期对师范专业进行认证,以确保师范专业教育质量。
(3)学校应当开展师范专业认证工作,组织专家对师范专业进行认证,以确保师范专业教育质量。
四、举例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其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包括:学科建设要求,教师队伍要求,教育管理要求,课程安排要求,教学质量要求等。
其中,学科建设要求涵盖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实习基地等;教师队伍要求涵盖学历、学位、职称、教学能力等;教育管理要求涵盖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学习考核、学科建设等;课程安排要求涵盖课程安排、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等;教学质量要求涵盖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
五、总结师范专业认证标准是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一套质量保障体系,旨在促进师范专业建设,提高师范专业教师的素质,推动学校师范专业教育发展的质量保障体系。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一、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1.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良好师德师风、扎实的学科基础、先进的教育理念、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能够在中学从事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教育科研等方面工作的优秀教师。
2. 毕业要求:毕业生应具备以下要求:(1)掌握教育基本理论、学科教学理论及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2)掌握中学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方法;(3)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和职业道德素养;(4)具有终身学习意识,能够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5)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二、课程与教学体系1. 课程设置:本专业应设置包括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在内的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
2. 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实践教学环节:应设置充足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教育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等,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师资队伍与教学条件1. 师资队伍: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良好的师德师风,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或高级职称。
同时,应有一定数量的具有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教师。
2. 教学条件:学校应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设施,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以满足教学需要。
四、实践教学环节1. 教育实习:应安排学生在中学进行教育实习,时间不少于一个学期,以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
2. 社会实践:应安排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支教、社会调研等,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3. 课程设计:应安排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如教学设计、课程评估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质量保障1. 教学管理: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包括教学计划制定、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以确保教学质量。
2. 教学质量评估:应定期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等,以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试行)目录1.中学教师培养专业认证标准.............................. .. (2)2.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8)3.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14)4.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专业认证标准 (20)中学教师培养专业认证标准《中学教师培养专业认证标准》是国家关于高等学校设置中学教师培养专业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是国家开展中学教师培养专业资质认证和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是高等学校对中学教师培养专业进行建设和评估的重要指南。
本标准适用于高等学校培养中学教师的师范类本科专业。
1.专业定位与规划1.1专业定位符合国家、地区教育改革发展和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和培养条件相适应。
1.2 专业办学理念清晰明确,有充分的理论依据,符合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标准和政策的要求。
1.3 培养方案体现专业办学理念,符合中学教师培养规律,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相互联系、有机衔接。
1.4专业建设规划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有落实专业建设规划的具体制度和措施。
1.5 专业定位、办学理念和培养方案为师生和教学管理人员所了解、认同。
2.课程与教学2.1课程设置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为师范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课程结构体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之间的有机结合。
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的学分比例适当。
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中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10%;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50%,并覆盖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符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要求。
2.3 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合理。
必修课设置能确保学生达到专业培养的基本规格要求,选修课设置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2.4 课程目标明确合理,内容丰富,吸收学科专业的前沿知识与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将中学教学优秀案例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2.5 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和师范生课外学习的时间分配合理,注重以课堂教学、课外指导推动师范生的课外学习,引导和促进师范生养成自主学习能力。
重视教师养成教育,培养师范生长期从教的专业理想和为人师表的良好气质。
2.6 注重师范生的主体参与和实践体验,采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反思和研究能力;注重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与学的方式改革,培养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和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能力。
2.7教学班额符合课程教学需要,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小班教学。
2.8教学评价符合课程目标要求,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样,注重以评价推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
3.合作与实践3.1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建立互利共赢、持续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促进教师培养、教育研究和服务基础教育功能的有机结合。
3.2与合作伙伴共建教育实践基地,基地数量能够满足教育实践和教育教学研究的需要。
每30个实习生不少于1个教育实习基地。
3.3教育实践时间不少于一学期,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等环节具有连贯性,具有足够的深度、广度和多样性,并与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
3.4 教育实践指导教师数量充足,实行高校教师与中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有选拔、培训、评价和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有效制度和措施。
3.5师范生教育实践表现评价科学有效。
4.教师队伍4.1 教师数量能够满足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不高于16:1。
4.2 教师队伍的专业技术职务、学历、年龄等结构合理,兼职教师比例适当。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所占的比例不低于60%;专任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占本专业的教师总数不低于10%;作为兼职教师的优秀中学教师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教师人数的比例不低于20%。
4.3 教师严格遵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4.4 教师从严执教,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教师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有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
4.5承担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师熟悉中学教育,至少有1年中学教育工作经历。
4.6 具有切实可行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有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和措施。
5.办学条件5.1专业建设经费来源稳定,数量能满足培养需要,生均培养经费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专业建设经费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
5.2基本办学条件符合《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要求,网络基础设施良好;有满足中学教师培养需要的数字微格教室、教学技能训练室、实验教学训练室等。
5.3 与本专业相关的图书资料(含数字化资源)能够满足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利用率高。
师范生生均教育类图书不低于30册;每6名教育实习生配备与中学学科相对应的教材不少于1套。
6.质量保障6.1建立教师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有效监测专业招生、培养过程和培养效果。
6.2 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办学条件合理确定招生规模。
录取的师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中会考)各科成绩均为良好以上;高考成绩在二本线以上,录取的师范生中第一志愿考生所占比例不低于60%,师范生新生报到率不低于95%。
6.3 有与教师教育相关的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执行严格。
6.4 建立常态化的信息收集、自我评价和反馈整改机制,信息数据真实,评价措施操作性强,评价结论客观,评价结果在专业建设和教师培养质量改进中得到充分体现。
7.学生发展7.1 毕业生达到《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的基本要求。
7.2 毕业论文(设计、作品)符合学术规范,体现师范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3 应届毕业生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不低于85%。
7.4 应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不低于本地区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水平。
7.5 应届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比例不低于65%,愿意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比例高。
7.6毕业生社会声誉较好,用人单位评价较高。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是国家关于高等学校设置小学教育专业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是国家开展小学教育专业资质认证和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是高等学校对小学教育专业进行建设和评估的重要指南。
本标准适用于高等学校本、专科小学教育专业。
1.专业定位与规划1.1专业定位符合国家、地区教育改革发展和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和培养条件相适应。
1.2专业办学理念清晰明确,有充分的理论依据,符合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标准和政策的要求。
1.3培养方案体现专业办学理念,符合小学教师培养规律,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相互联系、有机衔接。
1.4专业建设规划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有落实专业建设规划的具体制度和措施。
1.5专业定位、办学理念和培养方案为师生和教学管理人员所了解、认同。
2.课程与教学2.1课程设置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为师范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课程结构体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之间的有机结合。
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的学分比例适当。
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中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10%,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30%,教师教育课程符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要求。
2.3 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合理。
必修课设置能确保学生达到专业培养的基本规格要求,选修课设置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2.4 课程目标明确合理,内容丰富,吸收学科专业的前沿知识与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将小学教学优秀案例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2.5 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和师范生课外学习的时间分配合理,注重以课堂教学、课外指导推动师范生的课外学习,引导和促进师范生养成自主学习能力。
重视教师养成教育,培养师范生长期从教的专业理想和为人师表的良好气质。
2.6 注重师范生的主体参与和实践体验,采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反思和研究能力;注重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与学的方式改革,培养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和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能力。
2.7 教学班额符合课程教学需要,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小班教学。
2.8 教学评价符合课程目标要求,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样,注重以评价推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
3.合作与实践3.1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建立互利共赢、持续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促进教师培养、教育研究和服务基础教育功能的有机结合。
3.2 与合作伙伴共建教育实践基地,基地数量能够满足教育实践和教育教学研究的需要。
每20个实习生不少于1个教育实习基地。
3.3 教育实践时间不少于一学期,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等环节具有连贯性,具有足够的深度、广度和多样性,并与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
3.4 教育实践指导教师数量充足,实行高校教师与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有选拔、培训、评价和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有效制度和措施。
3.5 师范生教育实践表现评价科学有效。
4.教师队伍4.1 教师数量能够满足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不高于16:1。
4.2 教师队伍的专业技术职务、学历、年龄等结构合理,兼职教师比例适当。
本科专业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所占的比例不低于60%,专科专业不低于30%;作为兼职教师的优秀小学教师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教师人数的比例不低于20%。
4.3 教师严格遵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4.4 教师从严执教,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教师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有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
4.5 承担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师熟悉小学教育,至少有1年小学教育工作经历。
4.6 具有切实可行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有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和措施。
5.办学条件5.1 专业建设经费来源稳定,数量能满足培养需要,生均培养经费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专业建设经费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
5.2基本办学条件符合《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要求,网络基础设施良好。
有满足小学教师培养需要的数字微格教室、教学技能训练室、实验教学训练室、舞蹈教室、美术教室、钢琴教室等。
5.3 与本专业相关的图书资料(含数字化资源)能够满足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利用率高。
师范生生均教育类图书不低于30册;每20名教育实习生配备小学各学科教材不少于1套。
6.质量保障6.1 建立教师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有效监测专业招生、培养过程和培养效果。
6.2 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办学条件合理确定招生规模。
本科专业录取的师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中会考)各科成绩均为良好以上,高考成绩在二本线以上,第一志愿考生所占比例不低于75%,师范生新生报到率不低于95%;专科专业录取的师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中会考)各科成绩均为及格以上,高考成绩不低于当年本地区专科录取平均分数线,第一志愿考生所占比例不低于40%,师范生新生报到率不低于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