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古诗学天文
诗词中的天文学——蟾蜍蚀圆影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称之为白玉盘;又怀疑它是瑶台仙人的镜子,飞挂在夜晚的青云上。
这两句诗既描绘了孩子对月亮的直观认识,又充满了想象力,把月亮形容得仙气飘飘,纯洁无瑕。
接下来两句描写的是月亮上的传说故事,这些都是古人通过月面上阴影的形状想象而来的,我们的思绪也随着诗人的描绘打开:仙人露出双脚,圆圆的桂树十分可爱,白兔正在捣仙药,到底是给谁吃的呢?接下来的诗句却画风一转:蟾蜍吞噬圆月,月亮变得残缺晦暗。
古代老百姓认为月食是蟾蜍在吃月亮,看着月亮的变化,诗人想起了射日的后羿。
“乌”指的是太阳,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只剩下一个,使天上和人间都清净安定,为何这里突然提到了后羿呢?“阴精”是月亮的一个别称,《史记·天官书》中提到:月者,天地之阴,金之精也。
月亮这时候已经模糊不清,也没有什么值得看的了,然而“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一句又描写了诗人矛盾的心境,想离开又不忍一走了之,真是凄凉悲怆啊!这首诗描写了月食发生的前半段,圆圆的月亮一点点被吞噬,直至消失,作者的心境也发生了由喜到悲的变化。
其实,诗人借此现象暗喻了当时的朝政局势,前几句比喻本来天朗气清的环境,蟾蜍比喻安禄山、杨国忠之类的奸臣,他们祸乱朝政,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但是却没有一个像后羿一样的人站出来还世间一个清净,我们能体会出诗人对此愤愤不平、悲痛万分的情感。
天文说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老百姓认为月食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蟾蜍在吃月亮,唐朝诗人卢仝的《月蚀诗》中有一句“传闻古老说,蚀月蛤蟆精”,意思就是在古老的传说中,吃掉月亮的是蛤蟆精,这里的蛤蟆精也是指蟾蜍。
月食也常常引起古人的恐慌,被认为是不祥的征兆。
月食发生时,老百姓会敲锣打鼓,要把蟾蜍吓退,好在蟾蜍每次都没能得逞,重新又把月亮吐了出来。
不过如今,我们都了解了月食产生的原因,不过是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变化造成的,月食现象也成为不少天文爱好者乐于欣赏和拍摄的壮观天象了。
你亲眼见过月食吗?它是如何发生的?我们都知道,月亮本身不发光,只是反射太阳光。
古诗词里的科学知识
古诗词里的科学知识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
以下是一些古诗词中所包含的科学知识的例子:1.“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这句诗中包含了天文学和气象学的知识。
月亮和太阳同时升起或落下是春分和秋分这两天,也就是昼夜相等的日子,而黄昏是太阳从西方地平线沉下去的时候,也是气温开始降低的时刻。
在这个时候约会,气温适宜,既不会太热也不会太冷。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中包含了地理学的知识。
黄河是中国的一条主要河流,它从青藏高原流下来,经过九曲十八弯,最终注入渤海。
这句诗描绘了黄河的壮丽景象,也反映了中国西高东低的地理特征。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句诗中包含了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知识。
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而落下的花朵会变成肥料,供给土壤营养,为植物提供更好的生长条件。
这是自然界中一种重要的循环过程。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句诗中包含了气候学的知识。
由于海拔较高,山地地区的气温比低地要低很多,因此山上的植物开花时间要比低地晚一些。
这句诗反映了这种现象。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句诗中包含了地形学的知识。
这是描绘山地的诗句,说明了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座山,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这句诗中包含了天文学的知识。
月亮是地球最大的卫星,它对地球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句诗表达了人们在不同的地方共同欣赏同一轮明月的情景。
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句诗中包含了光学和物理学的知识。
光沿直线传播,而楼越高,视野越宽阔。
这句诗表达了人们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的决心。
8.“春江水暖鸭先知。
”这句诗中包含了动物行为学的知识。
鸭子是水禽,对于水温的变化非常敏感。
当春天到来,河水开始变暖时,鸭子就能够感知到这种变化并率先下水。
9.“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句诗中包含了生态学的知识。
草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植物,即使被火烧成灰烬,只要有春风和雨露的滋润,它们也能重新生长出来。
诗词中的天文学——明月当中天
诗词中的天文学——明月当中天文/宋媛媛 图/肖猷洪明月当中天,逍遥步前庭。
问此是何时,昏中正虚星。
——[明]湛若水《中秋感兴》先不要看题目,你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吗?这可不是难为你,试着想象一下:明月当空照耀,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诗人在庭院信步,怡然自得。
如果问现在是何时,抬头看看夜空中的星斗,便有了答案,答案来自诗的最后一句“昏中正虚星”。
“昏”是黄昏,“中”是中天的意思,“昏中”是黄昏时正南方的天空。
古人能够观星空定时节,也会特别记录一些在特定时间和方位出现的星宿,“昏中”就为我们提供了时间和方位的信息。
除此之外,在古代的典籍和诗词文章中还常常会见到“旦中”“晨见”“朝觌”(cháo dí)“昏见”等,你能推测出其中的含义吗?旦中,就是黎明时观测正南方天空;晨见或朝觌是一样的意思,指黎明时观测东方地平线处;昏见,是黄昏时观测东方地平线处。
我们再回到诗句中,“昏中正虚星”,指的是黄昏时在南方天空看到的是“虚星”,也就是二十八星宿中的虚宿。
什么时候能在黄昏时观测到虚宿出现在正南方天空呢?早在典籍《尚书·尧典》中,就有“宵中,星虚,以殷仲秋”的记载。
“宵中”的意思是昼夜时间相等,“殷”是“正”的意思,这几句话描述了古人观象授时的场面:虚宿在黄昏时出现在南方天空,此时昼夜平分,正值秋分节气。
这个场景发生在仲秋时节,也就是秋季的第二个月。
根据这一句诗提供的线索,我们能成功地推测出诗人描写的时节——仲秋。
这几句诗节选自明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湛若水的《中秋感兴》,中秋节一般都会在仲秋时节,秋分前后。
此时月儿圆圆,古人有望月、祭月的习俗,不少文人墨客有感而发,也留下了大量诗句。
天文说虚宿是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中间的一宿,往往指代北方的天空,又被古人称为“北陆”。
《左传》中有“日在北陆而藏冰”,就是说太阳运行到虚宿的时候,冬天来临,可以开始储存冰了。
古时没有冰箱,人们会在冬天把天然的冰块收集储存在地下的冰窖中,这样一年都可以使用,夏天还能用它来消暑纳凉。
关于天文学的古诗
关于天文学的古诗
嘿,朋友!你知道吗?在古代,诗人们就已经对那浩渺的星空充满了好奇和想象啦!就像李白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他把月亮比作白玉盘,多形象啊!这不就像我们小时候看到新奇的东西,总会用自己最天真的想法去形容它吗?
再看看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那星光低垂,原野辽阔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
这不就跟我们站在广袤的草原上,望着满天繁星的感觉一样吗?
还有杜牧的“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夜色凉得像水一样,他躺着看牵牛织女星,这得多惬意啊!这难道不像我们在一个宁静的夜晚,放松身心,仰望星空的时候吗?
古代的诗人们用他们的笔触,把天文学中的那些美妙景象描绘得如此生动。
他们对星空的观察和感受,不就像我们现在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一样充满热情吗?
我觉得啊,这些关于天文学的古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的浪漫情怀,更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宇宙的敬畏和向往。
它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在文学的天空中永远闪耀着!。
关于古诗文中的天文知识
关于古诗文中的天文知识1、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
”“斗牛”是二十八宿之中的两宿。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王勃这句诗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
2、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
王勃这句诗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
3、唐代卫象《古诗》:“辽东老将鬓有雪,犹向旄头夜夜看。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
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
卫象这一诗句表现了一位老将高度警惕、细心防守的情景。
4、曹植《与吴季重书》:“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
”“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
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
5、唐代张说《恩赐丽正殿书院赐宴应得林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
”“壁宿”,指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因其在室宿的东边,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
张说这一诗句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图书库。
6、《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
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7、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
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
诗词中的天文学——春季北斗指苍龙
诗词中的天文学——春季北斗指苍龙文/宋媛媛 图/肖猷洪我欲挽住北斗杓(biāo),常指苍龙无动摇。
春风日夜吹草木,只有荣盛无时凋。
——陆游《将进酒》寒冷的冬季渐渐远去,春风和煦,悄然唤醒了大地,这样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时节总能给人无限的希望与好心情。
宋朝诗人陆游这首《将进酒》的前两句,就描绘出他对盎然春意的留恋,你读出来了吗?这次我们先来看看“春风日夜吹草木,只有荣盛无时凋”这句。
这番景象让人不禁联想到“野北斗指苍龙:春季大弧线斗柄指示的方向只是一个粗略的方位,如果它能指向某颗恒星,那么对季节的指示会更精确些。
春季,北斗七星高高悬于夜空,几乎位于人们头顶之上,所以春季一向是观测北斗七星的最佳季节。
沿着弯弯的斗柄画一条弧线,恰好能延伸到东边的两颗亮星——大角星和角宿一,这条弧线就是著名的春季大弧线。
在《史记·天官书》中就有“杓携龙角”的说法,正是指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方苍龙的两根“龙角”——大角星和角宿一。
不过由于大角星距离黄道较远,后来古人又把角宿一旁的角宿二定为“龙角”,但大角星指示季节的功能却一直没变。
《史记·天官书》中还提到:“其(大角星)两旁各有三星……直斗杓所指,以建时节。
”可见,古人就是通过北斗七星斗柄指向的大角星及其周围的恒星来确定时节的。
大角星和角宿一是春季星空中不可忽视的两颗亮星,它们与西边的五帝座一共同组成了春季大三角。
大角星放着金灿灿的光芒,是一颗0等星,也是春季北半球夜空中最亮的恒星,即使是城市的灯光也难掩它的光芒。
大角星离我们只有37光年,它的质量几乎和太阳一样,直径却是太阳的25倍,是一颗橙色巨星。
而距离我们250光年之遥的蓝巨星角宿一是一颗1等星,仔细看会发现它发出蓝莹莹的光。
春季,高悬的北斗、东方的大角星与角宿一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城市的夜晚,只要天空晴朗无云,找一处灯光少的空地或公园,便可以很容易地找到春季大弧线。
由于大角星和角宿一非常明亮,有时候甚至无需通过北斗七星就能找到它们。
关于天文学的诗句
关于天文学的诗句
以下是一些关于天文学的诗句:
1.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曹操《观沧海》
2.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 ——杜甫《赠卫八处士》
3.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 ——杜牧《秋夕》
4.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 ——《迢迢牵牛星》
5.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6.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李白《夜宿山寺》
7.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 ——文天祥《过零丁洋》
这些诗句通过对天空、星星、月亮等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古典诗词中的天文知识
古典诗词中的天文知识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既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寓意,也包含了许多关于天文知识的描写。
通过诗词,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对天象的观察和理解,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他们对宇宙的浩渺和神秘的敬畏。
本文将以几个重要的古典诗词作品为例,探讨其中所蕴含的天文知识。
在《白日依山尽》这首诗中,李白描绘了夕阳的壮丽景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中融入了对夕阳光线传播的理解,同时也揭示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古人通过观察夕阳的位置和角度,推断出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方式,从而得出“黄河入海流”的结论。
另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是《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中用到了明月这一天文事物,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明月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天文现象,古人通过观察月亮的形态和位置,进一步认识到地球的运动和月相的变化。
《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名篇之一,其中的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同样出现在这首诗中。
王之涣在描绘九州大地的壮丽景色时,恰如其分地运用了这个形象,突出了大自然的辽阔和恢弘。
在《春江花月夜》中,张若虚运用了花、月、星等天文元素,描述了春江的美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这首诗中,花、月、星等元素与江水的景色交相辉映,给人以宛如置身于春江花月夜的感受。
同时,通过对星辰和月亮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对天象运行规律的了解。
古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也融入了天文知识:“银汉迢迢暗度银河小。
牵牛星为我向天涯。
遥想河汉清于昼,皓月当空照彩霞。
”这首诗中的“银汉”指的是银河,表达了诗人对银河的向往之情,同时也体现了古人对银河的观察和认识。
通过以上几首古典诗词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天文知识的了解和运用。
他们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现象,推断出太阳、月亮等天体的运动规律,对宇宙的运行有了初步的认识。
从古典诗词中学习天文知识
回 黄朝 阳
内容摘要 :中国的古典诗词如 《 诗 经》 《 楚 辞》 及唐诗宋词等均有许 多对于天文现象 的描写 ,为后人研 究天文学提供 了宝贵 的资料 。有些诗词记 载火星 、北 斗星、金星及 日月等天体 ,赋 予 日月星辰 以审美的诗
性 ; 有 些 诗 词借 星 象特 征 创 造 神话 传 说 ,赋 予天 象 以浓 烈深 挚 的主 体 情 感 ;有 些 诗 词 间接 对某 一天 象 的 外在
中的 “ 七 月 流 火 ,九 月 授 衣 ” f 3 1 。 就是 指 农 历 七 月 的 时 候 ,大 火 星 越 过 子 午 线 流 向 西 天 下 沉 ,是 秋
于东方 ,西 方 白虎 中的参星 永远
在 黄 昏 时 出 现 在 西 方 ,两 颗 星 相 距 很 远 、此 出彼 没 ,不 能 同 时 在
如 参 与 商 ,今 夕 复何 夕 ,共 此 灯 烛光” 。就 是 指 人生 动辄 如 参 、 商二 星 ,此 出彼 没 ,不得 相见 ;
今夕又 是何夕 ,咱们 一 同在 这烛 光下叙谈 。诗人借参 商两星 描绘
了乱 世 中 人 生 离 别 的 痛 苦 和 难 以 相 见 的 哀 愁 ,从 离 别 说 到 聚 首 ,
指人们 对 日月 星辰 等天象 和山J I I 物候 等地形 的认识 、理解 和应对 策 略。中 国诗歌历 史悠久 ,古代 诗人对 于大 自然 的观察 、热 爱和
感 悟 ,使 得 诗 歌 与 天 象 联 姻 ,诞 生 了许许 多 多奇 美瑰 丽 的诗 篇 。
时位置开始偏 西 向下移 动 ,古 人 称之为 “ 流火” 。 《 诗经 ・ 七 月》
歌 与之 最 密 切 广 泛 的 联 系对 象 当 推 月亮 { 4 1 。古 诗 中 有 着 大 量 的 咏 月 诗 ,洋 洋 洒 归纳 为
与天文现象相关的古诗词
与天文现象有关的古诗词有哪些
自古以来,天文现象一直是诗人墨客们钟爱的创作题材。
在这浩瀚的诗词之海中,与天文现象有关的古诗词俯拾皆是,它们或描绘星宿运转,或抒发月圆之思,或感慨时光流转。
以下是一些与天文现象有关的古诗词。
首先,我们来欣赏一下曹操的《观沧海》。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大海苍茫的景象,还写到了日月之行。
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句诗,将大海与日月星辰相互映照,展现出宏伟壮观的宇宙景观。
李白的《把酒问月》则是以月亮为题材的经典之作。
诗中写道:“皎皎空中孤月轮,可知昨日人上云。
”诗人以孤月为象征,抒发了对宇宙无尽的思考和感慨。
另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咏月诗词。
诗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诗人通过描绘明月,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描写星宿的诗词。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到:“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诗人通过描绘夜色中的牵牛织女星,表达了对离别的哀愁和思念之情。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写到:“星河欲转千帆舞。
”诗人用星河比喻大海,展现出海上夜色的壮美和神秘。
这些古诗词中,不仅融入了诗人对宇宙的思考和人生的感悟,也将这些思考和感悟融入到诗歌的艺术表现中。
它们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和理解天文现象的新视角。
通过欣赏这些与天文现象有关的古诗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宇宙观念和哲学思想,也可以感受到古诗词艺术的无穷魅力。
诗词中的天文学
诗词中的天文学秋末冬初,在观测条件较好的地方,我们往金牛座的方向看去,能够看到一些蓝色星点聚成一团,这就是二十八宿中的“昴宿”,又称昴星团。
这些星点在蓝色雾气的笼罩下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古往今来,很多天文爱好者对这一星团十分着迷,常常对着它浮想联翩,于是很多有趣的故事、经典的诗词由此诞生。
胡角引北风,蓟门白于水。
天含青海道,城头月千里。
露下旗濛濛,寒金鸣夜刻。
蕃甲锁蛇鳞,马嘶青冢白。
秋静见旄头,沙远席羁愁。
帐北天应尽,河声出塞流。
—— [ 唐] 李贺《塞下曲》诗词说这首诗描写了戍边士兵的见闻感触。
秋水蒙蒙,沙尘漫漫,天地一片惨白。
伫立城头,马嘶日暮,边声四起。
在呼啸的北风中,隐约可闻胡笳(一种形似笛子的乐器)的悲鸣声。
抬头远望,只见属于冀州分野的旄头,不见故乡的星宿。
军帐北面或许就是天的尽头,黄河北流至此,自己也随着河水的淙淙声来到天边。
离家如此之远,回乡已成奢望。
天文说旄与昴诗中写道:“秋静见旄头,沙远席羁愁。
”这里的“旄头”是指昴星团。
在还没有天文望远镜的时代,即使视力极佳的人也无法把昴星团里的星星一一分辨,只能看到模糊的一团,古人觉得这个星团毛茸茸的,很像一团毛发,所以称其为“旄头”或“髦头”。
在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曾侯乙墓漆衣箱盖上就把“昴”字写成了“旄”。
还有一种解释说:古人认为昴星团的形状很像长枪上的尖头,所以把它命名为“矛”,后来演变为“昴”。
不仅如此,古人还常用昴星团来指代披头散发的塞外胡人。
《史记·天官书》就说:“昴曰髦头,胡星也。
”古人一看到昴星团闪动,便认為胡人即将进犯中原。
天区星土分野中国传统星官体系的构建与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密不可分。
他们把天上的星辰与人间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相互映照。
古人将天空以三垣四象二十八宿划分出不同的天区,并将天区与华夏不同地区对应。
当某个天区有异常星象发生时,人们就认为对应的地区会有“福祸”发生。
在三国时代的后期,战乱不断。
魏国打败了蜀国,而后司马炎又灭掉了魏国,建立了晋国。
古代诗文中的天文知识
【导语】仰望灿烂的星空,我们会肃然起敬,产生无穷无尽的联想和想像。
从古到今,人们对于宇宙的猜测和探索从来也没有停止过以下是整理的古诗文中的天文知识,欢迎阅读。
1、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
斗牛是二十八宿之中的两宿。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王勃这句诗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
2、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
王勃这句诗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
3、唐代卫象《古诗》:辽东老将鬓有雪,犹向旄头夜夜看。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
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
卫象这一诗句表现了一位老将高度警惕、细心防守的情景。
4、曹植《与吴季重书》: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
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
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
5、唐代张说《恩赐丽正殿书院赐宴应得林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
壁宿,指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因其在室宿的东边,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
张说这一诗句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图书库。
6、《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
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7、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
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诗词中的天文学——北斗七星高
夜访观星台诗词中的天文学——北斗七星高文/宋媛媛 图/肖猷洪哥舒歌﹝唐﹞西鄙人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在电影《长安三万里》中,高适来到河西节度使哥舒翰麾下任掌书记,哥舒翰在出潼关前高声吟诵了这首诗。
哥舒翰是唐朝著名的英雄将领,常年驻守西北部边疆,骁勇善战,屡次将入侵者击退,使老百姓免受战争之苦,安居乐业。
西北地区的老百姓非常感谢他,作了这首诗,在民间口头传唱,起名叫《哥舒歌》。
作者“西鄙人”不是名字,意思是西部边境地区一个普通的老百姓。
30你亲眼见过北斗七星吗?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北斗七星常年出现在北方的天空,我们通过它可以找到北极星和其他星座,它是夜空中重要的路标。
七颗星的形状非常有特点,像一把长长的勺子,又被称为勺子星,古人认为它更像一把长柄的酒斗,北斗之名因此而来。
北斗七星作为星官,每颗星都有自己的名字,从勺口开始依次为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可见它在古人心中的地位超然。
七颗星中玉衡最亮,为1.75等,天权最暗,为3.3等,其他星都在2等左右。
在城市中只要找一个周围灯光少的地方,天气晴朗的时候用肉眼一般就能看见它。
在开阳旁还有一颗叫辅的小星,辅星是一颗4等星,但由于距离2等星的开阳太近,很难被分辨出来,只有视力非常好的人才能看到。
传说古代阿拉伯人会在征兵时把士兵能否辨认出辅星作为对士兵视力的考查标准之一。
北斗七星夜空亮◎北斗七星前一句讲天上的北斗七星高高挂起,哥舒翰整夜不睡觉,带着刀在边疆巡视,保卫着国家的安全。
哥舒翰时刻警惕外敌的侵扰,展现了他的报国之志与尽忠职守,这也从侧面表现出边境紧张的战争形势。
后一句描写了吐蕃人对哥舒翰的忌惮。
“窥”是在夜间偷偷查看的意思。
因为有哥舒翰在,吐蕃的骑兵不敢越过临洮来侵扰我国。
临洮位于今甘肃省,是唐朝时的西北边关要塞。
简短的诗将哥舒翰英明神武的形象刻画出来,借高高挂起的北斗七星表达了百姓对哥舒翰的敬仰。
北斗七星常常出现在古诗词中,它有着非常丰富的含义,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一下北斗七星吧!31文运之神,魁星与文曲斗柄——天上的巨大指针北斗七星围绕北极星旋转,24小时转一圈,这种现象就是北斗七星的周日视运动。
诗词中的天文学_——五星连珠
诗词中的天文学——五星连珠文/宋媛媛 图/肖猷洪五纬连珠聚,千载浊河清。
——[隋]杨素《赠薛播州诗·其三》诗词说古代诗人常常会把一些罕见的天象写进诗中,以此喻事。
杨素的这句诗非常简单,诗的第一句就描述了一种难得一见的天象,你猜到了吗?“五纬”又指的是什么呢?如果你仔细观察过地球仪,就会发现地球仪上有纵横交错的“经线”和“纬线”,经线是纵向的线,纬线是横向的线。
古人观察星象,发现了恒星与行星的区别,便把恒星称为经星,行星称为纬星。
我们现在知道太阳系有八大行星,不过在没有望远镜的古代,人们肉眼可见的行星只有金、木、水、火、土这五颗,合起来便称为“五纬”。
了解了什么是五纬,这句诗就很好理解了:五大行星像穿珠子一样连在一起,千年浑浊的河水也变得清澈了。
大多数情况下,在傍晚或清晨时,人们只会看到一两颗行星。
如果五颗行星同时出现在夜空,可以说是非常难得的。
古人常常赋予这一天象吉祥美好的寓意,如预示着国家的兴盛,所以有了“五纬连珠聚,千载浊河清”这样的诗句。
33天文说你观测过五星连珠的景象吗?或许你常常在穿越题材的小说或影视作品中听过吧!五星连珠被人们赋予了神秘的色彩。
除了水星,金、木、火、土四颗行星在夜空非常明亮,即使你身处灯火辉煌的城市中,也能轻易识别出它们的身影。
试想,这几颗明亮的星同时出现在夜空,一定是非常壮观的景象。
由于都围绕太阳运动,从地球上看,五大行星和太阳一样都在黄道附近移动,但由于公转轨道和公转周期不同,五大行星能出现在太阳一侧并被地球上的人们观测到是非常难得的。
它们同时出现在一侧的天空时,基本上能连成一条线,就像穿珠子一样排列,非常有趣。
每次发生“五星连珠”现象时,各大行星彼此间隔的角度都不同,古人认为它们彼此之间距离越近越好。
当然,距离越近,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就越小,如果五颗行星能同时出现在一个星宿之内,那就更有意思了!很多历史典籍都将五星连珠与重大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
明代郎瑛编著的《七修类稿》中有这样的记载:“五星聚房,殷衰周昌;五星聚箕,诸弱齐强;五星聚井,楚败汉兴;五星聚尾,安史之乱;五星聚奎,大宋开世。
诗词中的天文学——星当觜参分
“星当觜参分,地处西南僻”,诗人先写天上的星星——觜宿和参宿,再写自己地处西南偏僻的位置。
天上的星宿与地上的位置有什么关联呢?我国古代天文学将天上与地上的区域划分一一对应,称为“分野”。
觜宿和参宿都是二十八星宿之一,它们对应地面的区域是益州,就是今四川一带。
在我国古代,位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国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在古人眼中,位于西南方的四川就算是偏僻的地方了。
“陡觉烟景殊,杳将华夏隔”,诗人从中原来,经过剑门关到蜀地,突然觉得这里的景色与中原的大不相同,仿佛剑门关把中原地区与蜀地猛地隔开一般。
后面两句诗借古抒情。
“刘氏”指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备,我们都知道刘备在四川一带建立了蜀汉王朝,后来被魏国所灭。
“公孙”指的是西汉末年的公孙述,他也曾据守益州,自立为帝,后来被刘秀所灭。
所以前一句说刘备和公孙述都是一时豪杰,占据剑门关关口的有利地形,成为一方霸主;后一句说他们不修德行,不能使民信服,只凭着险要关口又有什么用呢。
分野怎么分通过岑参的这几句诗,我们领略了剑门关的险峻风光,还知道了分野。
古人云:“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这是自古中华民族认识自然的方式。
《史记·天官书》中说:“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
”古人在仰观星空的时候,将天上的“列宿”与地上的“州域”联系起来,一一进行对应。
根据历史资料显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这种分野的概念,古人还会根据星宿的分野进行占卜,通过星宿的变化预测地上对应区域的情况。
《史记·天官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二十八宿中每一宿对应的地区,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研究一下你家所在的地区是哪一个星宿的分野。
关于星宿的分野,在很多诗词文章中都有提及,比如李白的《蜀道难》说“扪参历井仰胁息”,参宿指蜀地,井宿指秦地;又比如王勃的《滕王阁序》说“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讲滕王阁所在地区是翼宿和轸宿的分野。
二十八宿古代州郡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角、亢、氐房、心尾、箕◎◎《史记·天官书》中的二十八宿分野表有三颗星,星等皆在3~4等,它们组成了一个三角形,宽度和满月差不多,这便是觜宿了。
古诗词里的天文学——月宿奎娄届大寒
古诗词里的天文学——月宿奎娄届大寒文/宋媛媛 图/猷 洪极目无穷六合宽,仰天如以浑仪观。
日躔(chán)箕斗逢长至,月宿奎娄届大寒。
——[宋] 方回《用夹谷子括 吴山晚眺韵十首其九》虽然我们只截取了这首诗的前几句,但能在其中看到一系列天文的元素,非常有趣。
诗的第一句的前半句写了远眺的情景和感受:眺望远处无穷无尽,天地宇宙宽阔无边。
诗中的“六合”指的是上下和四方,泛指天地宇宙。
第一句后半句的意思是:仰望天空,好像在用浑仪观测一般,这句诗提到了古代著名的天文仪器——浑仪。
我国古代有种宇宙观是“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把天地宇宙想象成一个鸡蛋的形状,日月星辰就镶嵌在“鸡蛋壳”上,人们想要准确把握日月星辰的位置,因此发明了浑仪这种观测仪器。
诗的第二句则描写了两个节气:太阳运行到箕宿和斗宿的位◎浑仪(摄于天津科技馆)娄宿与白羊座娄宿由三颗星组成,其中两颗距离较近,一颗距离较远,正所谓“三星不匀近一头”。
最亮的娄宿三只是一颗泛着黄色光芒的2等星,所以在亮星云集的冬季夜空中,娄宿天区并不是特别显眼。
每年1月时,太阳落山后,娄宿便出现在南方的高空。
如果难以辨别,可先向西南方望去,找到已西沉的秋季四边形,再顺着四边形的壁宿向东望去找到奎宿,再往东便是娄宿了。
何为“娄”呢?我国古代的天文典籍中存在着不同的解释。
《史记·天官书》中说,娄为聚众。
这里的“聚众”有兴兵的意思,古人认为,如果娄宿三星晃动,则说明有人要聚众造反。
而《晋书·天文志》中说,娄主苑牧、牺牲,供给郊祀,这说明娄宿还与畜牧、祭祀有关。
上期文章中我们提到,奎宿最早的置时正值冬至,月亮处在奎宿、娄宿的位置时正值大寒。
古人观测天象来确定时节,二十四节气就是古人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总结出来的规律。
太阳在天空中每365天左右运行一周,每年运行到箕宿和斗宿的位置时恰好是冬至,此时是每年公历的12月21日左右。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每年都在公历的1月20日左右,这个时候月亮一定会运行到奎宿、娄宿吗?那可就不一定了!想想看,月亮每个月都会巡天一周,时间为29天左右,但是大寒每年却只有一次。
诗词中的天文学——天上的宫殿
诗词中的天文学——天上的宫殿送五时亨舍人帅蜀诗二首其一(节选)﹝宋﹞周麟之煌煌大毛照坤维,忽见文星下紫微。
万里江山浑改观,九重绅笏(hù)更争辉。
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人送友人到四川任职,于是借天上的星星向友人表达了赞颂与希冀。
你能猜出诗中写了哪些星星吗?“煌煌大毛照坤维”中的“煌煌”是光彩明亮的意思,“坤维”指的是西南方。
这句的意思是明亮的大毛照耀在西南方。
大毛是什么呢?这源于我国北方的民谚:“大毛郎出,二毛郎赶,三毛郎出来白瞪眼。
”“大毛郎”指出现在傍晚的明亮的金星,此时出现的金星也被称为长庚星;出现在清晨的金星被称为启明星,也就是“三毛郎”;中间的“二毛郎”是指最亮的恒星——天狼星。
文/宋媛媛 图/肖猷洪夜访观星台我国古人把星官划分到“三垣二十八宿”中,二十八宿大家都已熟悉,而“三垣”是指天上的三个区域,分别是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
寻找、辨认紫微垣相对是最容易的,因为北斗七星和北极星都在紫微垣区域内。
由于地球的自转,夜晚的星星和白天的太阳一样,也会东升西落。
在不同季节的夜晚,我们看到的星星不同,但是有一颗却始终保持在一个位置,几乎没有变化——那就是北极星。
如果你向北方天空观察一段时间,会发现似乎其他星星都围着北极星旋转。
针对这种现象,摄影爱好者们会拍出让人震撼的星轨照片。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北极星所处的位置在北天极附近,北天极就是地球的自转轴无限延伸所指向的位置。
北天极附近的一片星区都属于紫微垣,众星围绕北天极旋转,像是君王统领着夜空,因此寻找紫微垣通过诗句,我们猜想诗人作诗时应该是傍晚,先看到明亮的金星闪耀在西南方,接着看向北方天空,就有了下一句“忽见文星下紫微”。
“文星”一般指的是文昌星官,它在北斗七星的附近,而文昌星官和北斗七星都属于紫微垣的区域。
文昌是主文运和仕途的星官,这句有文昌星从天上下凡的意思。
后一句中的“九重绅笏”指朝廷的各类官员。
天上的文昌星下凡,官场有了新气象,江山也有了新变化。
跟着《诗经》学天文(三)
跟着《诗经》学天文(三)
刘茜
【期刊名称】《天文爱好者》
【年(卷),期】2018(000)004
【摘要】前两期(2018年第二期和第三期)讲的是”七月流火”、”月离于毕,俾滂沱矣”、”三星在天”和“揆之以日”等诗句的天文含义,知晓了先民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对天文学的应用。
本文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诗经》中关于星空和日月食的记述。
【总页数】4页(P86-89)
【作者】刘茜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1
【相关文献】
1.天文气候学的旋回理论与生物进化的分幕性特征--评徐钦琦揭示的生物进化事件之天文气候学背景
2.华夏神话天文学与中国叙事学——基于三部叙事学著作的再思考
3.跟着伊尹学煲汤
——关于夏文化的三个故事(上)4.跟着伊尹学煲汤
——关于夏文化的三个故事(下)5.跟着伊尹学煲汤——关于夏文化的三个故事(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着古诗学天文
刘茜时值盛夏,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七夕时分。
八月份的银河在入夜后从东北地平横跨天穹,直泻南方。
牵牛和织女两颗亮星在银河两岸熠熠生辉,是这段时间当之无愧的星空主角。
这两颗星一颗是一等、一颗是零等,周围大片天区没有可堪匹敌的亮星,即便是在光害严重的城市夜空中也能轻易看见,在古代的夜晚自然更是备受瞩目。
“牵牛”“织女”的名头,已经在典籍中存在了三千年,它们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体系中的角色也几经变迁,值得在七夕这个日子好好聊一聊。
織女正东向,牵牛为牺牲“牵牛”和“织女”最初携手出现,是在《诗经》里。
《小雅·大东》里有这么一段: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维天有汉”,说的就是银河。
这条天上的河流,好像一面镜子,映照着人间的一切。
在银河的两岸,一边是织女星,每天随着星空的运转动来动去,可是织不出布;另一边是牵牛星,白白那么亮,也不能拉车。
在这短短几行诗句中,后世“七夕”故事的几大元素:织女、牵牛和
银河,悉数登场,但彼此之间还并没什么关系。
牛郎和织女之间的婚姻,那是后来的事。
《大东》相传是一位谭国大夫所作,谭国是商人移民,被周人欺负得很厉害,这首《大东》的讽刺意味很重,说的都是对星星们“崩人设”的吐槽。
不过话说回来,牵牛和织女的“人设”,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得从古人观察星空的目的说起了。
跟现代人不同,古人对天文学的研究,基于非常实用的出发点:为了确定时间和节令。
“织女”这颗星,被记载在《夏小正》里,这是一篇关于月令和农时的文献,因为非常古老,判断节令的手段还很原始,混杂了天象和物候。
在“七月”一段,关于天象的记载是“汉案户……初昏,织女正东向……斗柄悬在下,则旦”。
“汉案户”,说的是入夜时分银河出现在门口的方向。
古人为了最大限度利用阳光采光和取暖,屋子都是面南背北的,门口朝向正南,从门户中望见银河,说明银河流向南方地平。
这时候“初昏,织女正东向”,这里的“织女”不是单独的一颗星,而是织女星座。
除了明亮的织女星(织女一)之外,还有两颗暗星—织女二和织女三,三颗星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
七月初昏时,织女一正对的这条底边朝向正东。
要知道,星空是24小时不断运转的,一天里不同的时间点,星空的朝向并不一样;同时地球又在自己的轨道上绕着太阳运行,一年四季的夜晚朝向不同的星空,所以在不同季节的同一个时刻,看到的星空也不相同。
于是,记录某个特殊时刻看到的星空,就能对应唯一的节令。
古人计时工具不发达,最易于辨认的时刻就是初昏和拂晓,所以“昏星”在早期天文学中占据重要位置。
人们一看到黄昏时织女星座摆出这副模样,那就说明七月到来了。
最后一句是说在这个月,拂晓前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下方。
这样的天象在如今要到下个月初才会出现,不过《夏小正》记录的是古代天象,由于岁差的累计和历法的差异,当时的七月和现行农历相差大约一个月。
《诗经·豳风》里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指的就是这个七月,这时候要开始织布,才赶得上九月分发寒衣。
所以有学者认为当织女星指示七月到来的时候,也是妇女们应该开始纺织工作的时候,这颗明亮的星星由此也就成为了纺织工作的“代言人”,有了“织女”的“人设”。
“织女正东向”,东边有谁呢?隔着银河,有另一颗亮星,那就是牵牛。
星辰每天东升西落,每天比前一天升起得稍早一点点,牵牛星大
概要在一个月后,也就是当时的八月,在黄昏时来到正南方高处。
《史记》说“牵牛为牺牲”,也就是宰杀祭天的牲畜,而八月正是牲畜们最为肥硕、适合从中挑选牺牲的时候。
牵牛星很可能正是因此成为八月的标志,才和“牛”联系了起来。
有学者认为,同样是因为牵牛星位于织女东侧,隔着银河每天“追”着织女东升西落,才启发人们把这两颗星联系在一起,产生了牛郎织女的故事。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从睡虎地出土秦简里的《日书》(一种占卜书,类似于后世的黄历)看,牵牛织女的悲剧故事至少在战国末年已经广为流传,以致《日书》里建议不要在牵牛娶织女的“戊申、己酉”日成亲,以免招致不吉利的后果。
牵牛和织女在此时已经从星星变成了人物,成为故事的角色。
不过这个故事正式进入文学史,要到东汉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
其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是这么写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里的牵牛星,无疑还是银河岸边的这颗明亮的大星,唯有它的亮度才能与织女星匹敌。
后来的民间传说里,牵牛和织女指的也是隔河相望的这一对亮星。
但在天文学的记载中,“牵牛”这个名字却悄然增加了所指。
前面说到《史记》说“牵牛为牺牲”,其实这句话后面还跟着一句—“其北河鼓。
河鼓大星,上将。
左右,左右将。
”这颗“大星”,只能是我们所熟知的牵牛星,它现在多了个“上将”的身份,变得威风凛凛。
司马迁是汉武帝时代的人,汉武帝修昆明池训练水军,把牛郎和织女的石像放在昆明池两侧,想来不是因为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而是因为河鼓这颗大星的将军身份。
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里有一首《东飞伯劳歌》,开头第一句说“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
”这里的“黄姑”应该就是“河鼓”,说的是牛郎织女的事儿。
“河鼓”和“牵牛”在这里已经被区分开来,“牵牛”的名义一分为二,原本明亮的牵牛星多了一个“河鼓”的名头,而南边的一组星星分享了牵牛的意象,后来成为二十八宿中的牛宿。
在牛宿的东侧,是二十八宿中的女宿。
牛宿是摩羯座的一部分,女宿是宝瓶座的一部分,都没有什么亮星,和牵牛星、织女星远远不能相比。
这个名分的变迁,也和古人计时的需求有关。
一开始,古人利用星空来判断时间和节令,当然首先选择最亮、最好认的星星,于是牵牛星、织女星两颗亮星成为夏夜星空的首选。
但慢慢地,人们发现,要利用星星的东升西落来判定时间,观察的星星最好能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这样更容易判断它在天空中已经走过了多长的轨迹。
而只有天赤道附近的星星才能满足这个要求,因此中国古代重视赤道星座多于黄道星座,这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有别于西方的一大特点。
牵牛星和织女星的位置距离赤道太远(特别是织女星,一万四千年前还曾经是北极星),不能满足这个要求,于是它们作为计时标记的功能悄然南移,来到了牛宿和女宿这两组暗星身上。
天阶月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同样也是在汉武帝时代,七夕成为了一个国家法定节日,不过跟爱情传说没什么关系,人们在这一天晒书、晒衣服,陈设瓜果和“乞巧”。
乞巧当然跟织女的职司有关,七夕这时候正是瓜果成熟的时节,牵牛星东侧有“瓠瓜”“败瓜”两组星座,看到它们出现在星空中就该收获瓜果,晚了就会烂掉,所以陈设瓜果的习俗也跟节令有关。
后世牛郎织女在七夕相会的传说,要到了南朝时期才会定型,在随后的宋元时期,衍生出种种大同小异的分支传说。
随着天文学和计时工具的发展,人们对牵牛星和织女星的关注已经不再有实用的意义,七夕也脱离了提示岁时的功能,成为一个纯粹
的民俗节日。
而随着岁差的积累和历法的变迁,后世在七夕时看到的天象,也已经与《夏小正》所记载的有了偏差。
黄昏时“汉案户”和“织女正东向”的景象,在唐代时已经出现在初秋。
晚唐诗人杜牧有一首《秋夕》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月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和上距一千多年的“七月流火”相比,又已是另一番景象了。
文章来源于:知识就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