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D.第四章-中药的性能课件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有没有药物既是热性,又是寒性? 2、有没有药物既不偏热,又不偏寒?
另有一类药物,药性为平。既不偏寒,又不
偏热,即药物对人体的寒热无影响作用,此 类药具有适应面广,无论寒热虚实均可选用。
2、四气的作用 ★★★
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 作用,用于热证、阳证。
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 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用于 寒证、阴证。
丁香 花椒
薄荷
葱白
陈皮
川芎
甘 能补、能和、能缓
具有补虚、和中或调和药味、缓急止痛或缓和药性、 解毒。
大枣
枸杞
甘草
饴糖
桑椹
白芍
蜂蜜
酸
能收、能涩
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五味子 金樱子
乌梅 马齿苋
山楂
涩 能收敛固涩,似酸味
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牡蛎
莲子
禹余粮
乌贼骨
苦
杏仁
代赭石
大黄
栀子
能泄、能燥、能坚
能泄:通便泻下、降泄肺
四、药性寒热与药物功效的关系
1、药性寒热与药物功效是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 体的关系。 药性寒热只反应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 的基本趋向,并不说明药物的具体作用,因此掌握 药性寒热不能脱离其具体功效。对于药性寒热,不 仅要从共性方面进行理解,还必须结合每一药物的 具体作用,方能掌握药物性寒性热的特点。 2、药性寒热是从特定角度概括药物作用性质。 药性寒热只反映药物作用性质的一个侧面,而非所 有方面;因此必须结合其他内容,方能全面认识与 掌握药物的性能与作用。
二、四气的确定依据及作用
1、四气的确定依据
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况出来的,是与
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用药反应为依据,病
证寒热为基准。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其药性为寒凉; 如黄芩、板蓝根对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 的作用,表明这两味药药性为寒性。
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其药性为温热。 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四肢厥冷等寒证有温中 散寒作用,表明这两味药药性为热性。
三、四气的临床意义 ★★★
(1)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一般原则)。 (2)寒热并用治疗寒热错杂之证。 (3)真寒假热,热药治本,反佐以寒药;真热假寒,寒 药治本,反佐以热药。
使用原则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内经》)。
以《神农本草经》所言:“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强调药性的寒热与病性的寒热相反。
能燥(燥湿,苦温燥湿,苦寒燥湿) 咸:能软(软坚散结),能下(泻下) 淡:能渗(渗湿),能利(利水)
性味 ★★★ 合参 药物都有性(气),也有味,性和味
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二 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 和性能。
1、性味相同:
(1)作用相近似:同一类药物大多如此。
苦寒的药物多具有清热泻火或清热解毒
程度
阴 大寒>寒>微寒、凉
1、有没有药物既是热性,又是寒性? 2、有没有药物既不偏热,又不偏寒? 3、寒热温凉是怎么来的?
患者:面红、目赤、发
热、口渴、咽痛、舌红、 脉数。
辩证:热证。 选药:石膏、知母等 药性:寒性。
患者:四肢逆冷、神疲
欲寐、恶寒蜷卧、下利 清谷、脉微细。
辩证:寒证。 选药:附子、干姜等。 药性:热性。
目的要求:
5.掌握归经的概念,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 握必须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与归经结合起来全面分析, 才能准确地掌握药性特点。 6.掌握古今毒性的认识有异,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了解引起中毒的常见原因及解救原则。
最早记载四气、五味、有毒无毒等性能 理论的专著是?
《神农本草经》
气或胃气、清泄火热;
苍术
黄连
能燥:苦温燥寒湿、苦寒
燥湿热;
能坚:坚阴,泻热存阴。
知母
黄柏
能软、能下
咸 具有软坚散结、泻下功效。
芒硝
昆布
石决明
珍珠母
牡蛎
淡 能渗、能利
具有渗湿利水作用。
滑石
泽泻
茯苓
猪苓
辛:能行(行气、行血)、能散(发散),化湿、开窍 甘:能补(补益), 能和(和中、调和药性),
能缓(缓急止痛)。 酸:能收(收敛),能涩(固涩),生津、酸甘化阴 涩:收敛固涩 苦:能泄(通泄、降泄、清泄)
或清热燥湿作用。
辛温的药物多具有发散风寒或发散风湿
或温通行气的作用。
甘温的药物多具有补气助阳的作用。
(2)作用不一定完全一样,有的尚有主次之分, 但有偏重于味和气的不同。
大青叶:苦寒偏于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龙胆草:苦寒偏于清热燥湿,泻肝胆实火; 黄芪:甘温,偏于甘以补气, 锁阳:甘温,偏于温以助阳。
第二节 五味
一、五味的含义 ★★★ 指辛、甘(淡)、酸(涩)、苦、咸
五种药味。五是依据五行理论得出,实际不止五种。
(1)阴阳属性:
辛、甘、淡属阳,酸、涩、苦、咸属阴。
Leabharlann Baidu二、五味的确定依据
确定依据:药物的作用和药物的滋味。
三、五味的作用 ★★★
辛 能散、能行
具有发散、行气、行血、化 湿、开窍等作用。
2、性味不同:作用不同 。
(1)味同性异:
甘 补
凉性的百合凉解热清肺热养阴
益 温性的鹿茸温助阳气补肾助阳
(2)性同味异:
辛味的石膏辛发散清热泻火
寒
甘味的沙参甘养阴养阴清热
清 热
苦味的黄连苦燥湿清热燥湿
酸味的五倍子酸收敛收敛降火
咸味的芒硝咸泻下泻下清热
D.第四章-中药的性能
目的要求:
1.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内容。掌握中药作用的 基本原理。 2.掌握四气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对临床应用 的指导意义。 3.掌握五味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气与味的综 合效应。 4.掌握升降浮沉的概念,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升 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对临 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性能的含义及内容
性:指药物所具有的某些性质和特征。
能:是具有某种特殊性质的药物应用于人体所产生的 功能,或称为功效,亦称作用。
西 瓜
凉性
生 姜
温性
清热解暑
温肺止咳
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主要是功效)的基本性质和 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
主要内容: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中药的性能与性状的不同
性能:用以描述药物
作用的特性,以服药后 的人体为观察对象,以 药物作用为依据。
性状:用以客观描述药
材的各种天然物理特征, 以药物本身为观察对象。 内容有形状、颜色、气臭、 滋味以及质地等。
辛,微温。归肺、脾、胃经。
第一节 中药的四性
一、四气的含义 ★★★
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温热
本质
寒凉
阳 大热>热>温>微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