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感觉、知觉与观察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感觉、知觉与观察力的培养
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理解感觉、知觉、感受性、感觉阈限、适应、错觉等基本概念,以及感受性的变化形式,掌握知觉的基本规律和培养观察力的方法。
第一节 感觉、知觉概述
一、 感觉、知觉的概念
(一)感觉
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一切高级和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保证机体与环境平衡的重要条件。
感觉剥夺实验(Sensory Deprivation),这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荷比(D.O.Hebb)等首创的一种试图控制或去除对人的感觉刺激的一种实验方法。
(二)知觉
知觉 (Perception )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刺激物的整体的反映。 知觉是个体选择、组织并解释感觉信息的过程。人虽然以感觉作为一切心理活动的开端,但都以知觉的形式来反映事物。
二、感觉和知觉的区别及联系
(一)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二)感觉与知觉的联系
三、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一) 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External Sensation)
接受外部刺激并反映外部事物特征,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觉等。其感受器位于体表。
内部感觉(Internal Sensation )
接受机体内部刺激,并反映内脏器官的状态。内部感受器主要接受体内各种化学和物理刺激,主要包括运动感觉、平衡感觉和内脏感觉
(二) 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错觉
第二节 感觉与知觉的基本特性
一、感觉的基本特性及规律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Sensitivity)
只有当刺激物的作用达到一定强度的时候,才能引起感受器的反应,发放神经冲动引
起感觉。感受器这种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叫做感受性。
感觉阈限(Sensitivity threshold)
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感受性的高低就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的。
(二)感受性的变化及其规律
感觉适应(Sensory Adaption)
感觉对比(Sensory Contrast)
感觉后像( Sensory Afterimage)
感觉的空间积累和空间融合
感觉的相互作用( Sensory Interaction)
感觉补偿( Sensory Compensation)
二、知觉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
(一)知觉的选择性(Perceptual Selective)
(二)知觉的理解性(Sensory Comprehension)
(三)知觉的整体性( Perceptual Integration)
(四)知觉的恒常性( Perceptual Constancy)
大小常性(Size Constancy)
明度常性(Brightness Constancy )
颜色常性(Color Constancy)
形状常性(Form Constancy)
第三节 观察力的培养
一、观察力概述
(一)观察
观察(Observation) 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有意的、主动的和系统的活动。是有意知觉的高级形式。
(二)观察力
观察力(Observation Ability)是构成智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能力。
(三)观察力与感知觉的关系
观察力的发展培养和感知觉能力的发展培养是密切相关的。
观察力是一种“思维的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是一种高级的视知觉活动能力
感知觉过程本身有缺陷的人就不可能进行完整细致的观察
观察力的培养是以感知觉的发展为前提的,感知觉的水平越高,则观察力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
二、培养观察力的意义和目标
(一)观察力对人的意义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窗口,是获得一切知识的门户,是人类文化积累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二)观察力的培养目标
有强烈的求知探索精神,总是以不寻常的态度和方法去审视常人所不注意的事物
有明确具体的观察目标,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去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
善于捕捉转瞬即逝的现象和变化过程
善于利用各种现代技术手段以弥补感官的不足
熟悉并运用各种数学统计方法,对观察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整理和分析
能客观地将所观察的结果与其他研究方法所取得的 结果进行印证比较,消除各种人为误差,对结果进行恰当的科学评价
复习思考题
1.解释概念:感觉、知觉、感受性、感觉阈限、适应、联觉、观察、观察力。
2.举例说明感受性变化的基本形式。
3.举例说明知觉的基本特征及规律。
4.谈谈观察力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
5.联系实际说明培养观察力应注意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