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与“家国异构”:比较古代中西家国关系对法的影响
“家国同构”与“家国异构”:比较古代中西家国关系对法的影响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农耕文明形成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以父权家长制为核心的宗法等级制度,产生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家作为组成国的最基本的细胞,是国的缩小,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
而在西方古希腊,海外移民、对外疆域的扩张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原始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解体,家的政治组织色彩逐步消失,家族本位开始向转变,家与国逐渐分离。
中西方的这种社会政治结构的不同,对中西方法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家族本位:“家族本位”即家族意识,家族或家族集团是由血缘关系、婚姻关系而形成的,因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个人本位:“最早的提倡者是古代希腊的智者派。
他们否定一切社会制度的权威,反对社会的束缚,强调个人的自由权利,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主张教育的根本不在于谋求国家的利益和社会的发展,而在于发展人的个性和造就个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那么到底产生了什么影响呢?一起来看看吧!中国自古乃是“家国同构”一、中国古代社会的“家国同构”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
它是在中国伴随着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而产生的,是在夏、商、西周“家国一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尤其是中华民族的诞生地黄河流域,乃平原地区,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中国形成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
在这种生产方式下,人们只要在家庭内部分工合作进行生产,就能满足一个家庭生活的需要,因此人们长久以来都过着聚族而居的生活。
黄河流域得天独厚的环境使中国形成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所以,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也不是在摧毁旧的血缘氏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是在氏族解体的过程中,氏族首领直接转变为奴隶主贵族,氏族血缘关系在国家形成的过程中并未被打破。
2019届二轮高中历史总复习配套课件: 主题1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第一板块
主题一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高频建模
专题阐释
深化拓展
强化训练
-11-
一
二
三
3.非制度化——明朝设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 (1)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 ①体系完整,模式固定。内阁大臣一般从六部尚书或吏部侍郎等 重要职位中选拔。阁臣不仅兼任六部尚书,而且兼署都察院,从而 直接控制了部、院,由此形成了完整的内阁中枢体制。 ②内阁与司礼监微妙制衡。在中枢系统中,内阁有票拟权,司礼 监有批朱权。二者相互制衡,大部分时候维持着微妙的平衡。 ③内阁斗争激烈。首辅与其他阁臣往往没有明确的权力职责划
第一板块
主题一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高频建模
专题阐释
深化拓展
强化训练
-9-
一
二
三
2.分权法——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1)特点:
第一板块
主题一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高频建模
专题阐释
深化拓展
强化训练
-10-
一
二
三
(2)评价: ①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 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 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 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 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 ③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恶性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 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人B 数减少难言行政效率提高,故D项错误。
解析 答案
第一板块 12345
主题一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高频建模
专题阐释
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家国情怀的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家国情怀的策略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为此,教师应该明确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意义,立足历史课程内容,开发课内外历史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沿着历史的变迁和发展脉络,感悟厚重的家国情怀,从而促进学生承袭民族文化和精神。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家国情怀引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旨在让学生对国、对家产生强烈的情感,让学生在这些情感的作用下,成长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负责的人,以服务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进步为使命。
家国情怀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师生的现状,还应追本溯源,带领学生在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时,能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贡献历史学科的特有价值。
1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内涵家国情怀,是中华文化优秀内容的典型代表。
对家国情怀的倡导与弘扬,以崭新的精神内核,继续延伸到今天的新时代下的中国。
作为线索性的文化元素,家国情怀在我国历史上的不同时期,曾有着不同的内涵。
从所奉行的核心理念来划分,我国社会倡导的家国情怀,先后经历了“家国同构”“社会共同体意识”两大阶段。
伴随现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和社会变革的深入,个体与社会间的联系愈发紧密,由此形成的“共同体意识”,为流传数千年的家国情怀注入新的时代内容。
首先,新的家国情怀继承了古代“修齐治平”的儒家思想,为人们全面具备家国情怀素养提供了完整的修行指南;其次,新的家国情怀涵盖了近代以来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思想内容,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天下”,圈出了鲜明的界限——华夏文明,强力规避了古代家国情怀的功利思维;最后,新时代的家国情怀还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精华,以科学而完善的世界观、价值观,强化人们对先进文化的自信与认同。
2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家国情怀的策略2.1.教师要担负起家国情怀教育使命在进行课程与活动的设计时,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之路上的引路人,要积极转变观念,重视开展家国情怀教育,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1 多元一体与家国同构——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2.(2023·1月浙江选考,1)2019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
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五千多年前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伟
大成就,也是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典范,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
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下列关于良渚古城遗址
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属于夏文化的遗存 ②已有私有制产生的实证
2.(2023·张家口一模)西周时期,宗族之间的纠纷一般由王朝审理解决, 而宗族内部的纠纷则由宗族首领自行解决,王朝不会予以干涉。但当贵 族无力控制其属役,甚至由此致使其族氏内部秩序遭到破坏,引发族内 的纠纷时,王朝司法会及时介入其中。这表明当时 A.原始民主传统仍具较大影响力
√B.国家的公共权力色彩有所加强
2.(2022·1月浙江选考,1)论及周王朝的统治模式,有学者指出,周王是 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排序 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下列项中,对这一“统治模 式”解读正确的是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 ②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
6.家国情怀——西周宗法分封制的积极作用
分封制孕育了统一的因素,通过层层分封加强了对地方 开疆拓土
的管理,有利于开疆拓土 被分封子弟及其率领的技工等与封地的原住族群相互通 民族交融 婚,构成一个多元的社会,促进了民族交融 (1)周朝的思想文化在分封制的影响下被传播到各地,偏 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中原文化 文化认同 (2)一些大的诸侯国不断向周边民族扩张,兼并其土地, 促进文化认同
PART TWO
认知深化
1.历史解释——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格局
2.唯物史观——生产力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家国同构历史名词解释
家国同构历史名词解释
啥叫家国同构?嘿,这可是个挺有意思的历史名词!
咱就打个比方,家就像一个小小的王国,家里有家长,就好比王国里有国王;家里有各种规矩,王国也有各种律法。
你想想看,在一个家里,长辈照顾晚辈,晚辈尊重长辈,大家分工明确,共同维持家庭的和谐。
这不就跟一个国家里,君主治理臣民,臣民服从君主,大家各司其职,努力让国家繁荣昌盛一个样嘛!
比如说古代的那些大家族,家长有着绝对的权威,对家族里的各种事务做决策,这像不像皇帝对国家大事拍板定案?家族里的子女要听从长辈的教诲,努力读书考取功名,为家族争光,这不就跟臣民要为国家效力,为君主尽忠一个道理嘛!
再看古代的宗法制度,讲究嫡庶之分、长幼有序,这跟国家的等级制度是不是很相似?
所以说呀,家国同构就是把家庭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治理方式等方面看作是相似甚至相同的。
家庭是国家的缩小版,国家是家庭的放大版。
我的观点就是,家国同构这种理念在古代对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需要不断地调整和改变,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
“家国同构”的中国封建宗法制度
“家国同构”的中国封建宗法制度在我国,严格的宗法制度虽然在周代以后不复存在,但其“家国同构”的模式和精神却始终贯彻于数千年来的中国传统社会,使得我国历史上的君主专制制度在组织结构和功能方面与家庭─一家族具有某种共同性。
这种共同性,从根本上讲源于氏族社会血缘纽带解体不充分而遗留下来的血亲关系对社会关系的深刻影响。
无论是家还是国,在组织系统和权力配置方面都实行严格的家长制,并贯彻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原则和精神,致使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地缘政治。
等级制度等摆脱血缘关系而建立的社会结构,始终未能独立于血亲──宗法关系而存在。
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社会的奴隶制是宗法奴隶制,封建制是宗法封建制,中国历史上的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始终是家长制延伸、扩大的变体。
一、国家权力继承方式:嫡长子世袭继承嫡长子世袭继承制包括父系单系世系原则和父死子继原则两部分内容,其中父系单系世系原则,是指在血缘集团世系排列上,完全排斥女性成员的地位。
它是西周开始确立的在公共职务和私有财产方面的继承原则。
宗法制源于氏族社会父家长制公社成员间的亲族血缘联系。
作为一种庞大、复杂却又井然有序的血缘一政治社会构造体系,宗法制孕育于商代,定型于西周。
宗法制规定,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天子”,是天帝的长子,奉天承运,治理天下土地臣民。
从政治关系而论,天子是天下共主;从宗法关系而论,天子是天下大宗。
君王之位,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大家地位。
其余王子(嫡系非长子和庶子恻封诸侯,他们对天子为小宗,但在各自封国内又为大宗,其位由嫡长子继承,余于封卿大夫。
卿大夫以下,大、小宗关系依上例。
嫡长于继承制、分封制、严格的宗庙祭把制度,共同构成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西周之宗法制度周朝的”家”,是一个政治单位,并不等同於我们现在对”家”的概念。
所以我们看《孟子?梁惠王下》中说:”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从这段文字的叙述中可以明白,当时的”国”是拥有千辆马车的战斗单位,而”家”是具有百辆马车的战斗单位,可见在这时”国”和”家”是相提并论的。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之家国同构——宗法中国的政治特点
1.春秋战国争霸战争——分封制瓦解、公族衰败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春秋战国,宗法国家走向解体的 原因有哪些? 2.铁犁牛耕,经济发展——井田制崩溃、国有共耕解体
3.劳动人口流动——个体家庭发展
5.改革变法的推动 4.士阶层的崛起——世卿世禄打破……
一、家国同构社会的形成、定型 ——秦汉 宗法社会的解体、重建
影响:稳定秩序、巩固统治;尊老风气、和谐家庭; 愚孝愚忠、忠孝矛盾、家庭等级森严、压制个性
二、家国同构社会的形成、定型
——秦汉 宗法社会的解体、重建
秦以后,西周式宗法制的表层结构崩溃,深层 的血缘宗法却被改造后继续为君主专制服务。 封建统治者宣扬父为“家君”,君为“国父”, 君父同伦,家国同构。
一、家国同构社会的形成、定型 ——唐宋 家国同构的定型
家不尚谱牒 身不重乡贯
一、家国同构社会的形成、定型 ——唐宋 家国同构的定型
一、家国同构社会的形成、定型
——唐宋 家国同构的定型 阅读材料、结 合所学,提炼 宋以后是(宗法制度)第三阶段。 一个观点并加 主要表现为宋代以后皇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更为加强 , ……地方上的宗族组 宗族势力较弱,无力与中央对抗 织和宗法势力远较魏晋南北朝和五代时为弱小, 已不再拥有地方上独立的政治、军事势 以论述 力, 族长也一般不再由地方现任官员、军将担任, 而由不任官职的当地豪绅地主担任, 地 宗法统治成为巩固封建统治的力量 方宗族势力已不再也无力成为反抗中央政权的割据力量;宗法统治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协
一、家国同构社会的形成、定型
材料二
——先秦 宗君合一的宗法制国家
自夏代始,宗君合一的宗法制度就成了全社会的组织原则,但后起 的周代之宗法形态比起夏代之宗法,更加严密和完善…… 宗统乃“亲之统”,即以宗主为核心的宗系的血缘统系;君统乃 “尊之统”,即以国君为首的政治行政统系。宗君合一即宗统和君统合 二为一,以族内部的序列去组织国家。 ——刘广明 《宗法中国》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社会在国家结构形态上具有什 么样的特点?
家国同构怎么理解
家国同构怎么理解
家国同构,顾名思义就是将家庭(或家族)和国家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从夏朝开始,中国由"公天下"变成"家天下“有某个家族来统治国家,一直到清朝。
这种家国合一的社会形态也即是身国合一的社会形态。
也就是说,对于中国古人来说,真正意义上的身已并非是那种西方式的原子化的个体主义之身,而是其既是一种不无个体的切己之身,同时,又是一种具有丰富亲属关系的所谓的“家化之身”。
这种所谓的“家化之身”,一方面就空间维度意味着,我的一切家族成员作为我身体的放大延伸而与我的身体有着“一体之仁”;另一方面就时间维度意味着,我的身体作为“父母之遗体”而使自己始终置身于整个家族世代相继的关系里。
“家”是小“国”,“国”是大“家”;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关系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
“家国同构”是宗法制的显著特征。
区别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凸显早期国家的特征。
家国同构的完整表述
家国同构的完整表述家国同构,君父同伦实际就是三纲五常的翻版,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权威政治的好处就是可以将人组织成集体,应对共同权益。
在封建及以前时代,农业社会生产力低下,软弱二分散的农业人口既无法抵抗北方游牧民族劫掠,也无法应对黄河水灾,干旱等,抱团而形成的坞壁、宗族、军阀、国家则可有效抵御外部威胁。
因此家国同构,君父同伦可以算作封建社会的政治文明,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现代社会,夫为妻纲日益消解,父为子纲大不如前,君为臣纲则拥有很大残留!当女性可以在现代社会接受教育,获得和男性一样的工作机会的时候,经济基础发生变化,离婚率高企。
而当社会财富丰富,社会保障发达,年轻人可以考学,也可以外出打工,机会和财富也不是小农社会几块田可比,逃离原生家庭是不二选择。
而社会生产力的主要形式,已经由宗族、地主,演变为各种类型的公司。
现代社会公司规模员工可达数百万,管理如此规模的公司,其内部体系,上下级关系多少也有点纲常关系,富士康、华为都是明例。
威权主义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外部有强大威胁,自身相对弱小。
威权主义的发展可以看作一个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志,韩日需要举国之力应对复杂的局势,就是韩日内部威权发展的最大源泉!威权主义是打击地方保护主义、山头主义、分裂主义的有效手段,但是这并不代表集权具有天然的正义性,强大如美国,就不需要垄断企业,垄断反而是有害的。
所以客观评价我国现阶段的实力,才是客观评价威权主义的基础。
从目前政策走向来看,似乎体现了我党对当前经济社会的一种悲观主义判断,以至于需要增强权威,加强领导。
在宣传方面,党宣刻意用家国同构这样一个历史名词来强调权威主义似乎有些过时,过于强调了我们这个组织的本能和动物性。
不可否认我们的组织需要一个"家长",但是重点不是"一",而是哪个"一"!这个一的周期是多久,需不需要更新。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之家国同构——宗法中国的政治特点
一、家国同构社会的形成、定型 ——唐宋 家国同构的定型
皇权
族权
政治制度
宗法文化 儒家正统 家规家法谱牒
祠堂
地主经济
族人私有经济 族田
二、概念总结
家国同构——
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家族是家庭 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均以血亲—宗法关系 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 “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特征。
胞所必须的,在选择治国纲领时积极借用家庭的道德观念来管理民
众……
——徐玲《汉代孝治文化研究》
“为血中3缘心.宗团的法体组是织:汉,血代如缘最家家重庭族要和社的宗会地族方。组基”织层—的结—存构黎在,明所钊谓《血同缘乡团、体同指里以与同异姓姓家丘族里》
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统治者宣扬“孝”道的背景。
汉高平项王,封韩信、彭越、黥布诸人为王;迨异姓诸王逐渐 铲灭,又封宗室同姓诸王。
——钱穆《国史大纲》
武帝英年即位,即锐意革新,……终于走上复古更化的路。这时
最重要的人物是董仲舒。【董仲舒天人三策与贾谊政事疏,两篇大文,
奠定了西汉一代政治之规模。】
——钱穆《国史大纲》
二、家国同构社会的形成、定型
材料五
力方,宗族族长宗势也力法一已统般不不治再再也成由无为地力方巩成现为固任反封官抗员建中、央统军政治将权担的的任割力, 据而量力由量不;任宗官法职统的治当的地作豪用绅主地要主表担现任为, 地协
助皇帝和各级封建政府巩固和加强对宗族成员政治、经济、思想上的统治;以祠堂、族
谱、族理规、学族渗产透、族宗长族为管标志理的对宗族法制人度控和制以三严纲密五,常、妇三女从地四德位、低忠下孝节义为核心内
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一个民族文化的产生、演变和发展,除受特定的地理因素、经济因素和其他外来因素的制约外,社会政治结构对其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家国同构的意义 由于古代中国经济基础一直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所以与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家族制度深深根植于数千年中国社会结构之中,家族结构扩大至国家结构。
家与国的系统组织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家长制。
家庭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家庭-家族-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渊源,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反映了“家”与“国”之间这种同质联系。
在农业社会衍生出的这种“家国同构”的政治文化、管理文化,在当代仍然“余音不绝”,在现实中这种文化传统根深蒂固。
作品中的家国同构现象 “家国同构”的社会格局“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家庭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家庭-家族-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渊源,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反映了“家”与“国”之间这种同质联系。
在农业社会衍生出的这种“家国同构”的政治文化,管理文化,在当代仍然“余音不绝”,我们不难从现实中感受这种文化传统根深蒂固的存在。
下面从几个方面简单说一下作品中的家国同构现象。
“家国同构”——汉代忠孝观的整合汉代忠孝观的整合是中国古代忠孝观念演变的一个重要阶段,为了强调和倡导忠君,汉代经学提出了“家国同构”理论,也就是把君臣关系等同于父子关系。
这种忠孝观念的整合实际是一种由孝劝忠的方法,即把孝亲作为忠君的手段,而把忠君作为孝亲的目的,所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孝的内涵最初是指“敬老”、“尊亲”和奉养父母等,主要用于规范亲属关系,特别是父母关系。
《说文解字·老部》云:“孝,善事父母者。
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主要特征之家国同构
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主要特征之家国同构中国封建社会,从战国时代开始,至鸦片战争结束,历经两千多年。
与欧洲封建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持续的时间较长。
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何得以长期延续?其奥秘何在?这是近年来中国史学界关注的焦点。
作为一名历史专业的学生,我认为,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长期延续,是由于中国封建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社会结构导致的。
中国封建社会结构有三个主要特征:家国同构、宗法制、君主专制。
其中,家国同构制度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长河中作用尤为显著。
何为家国同构?“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家族、宗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
“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
家国同构制度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和宗法制的有机结合,在中国古代,家庭以父家长为核心。
由于皇族的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继统法的存在,及其在社会组织中的影响,由于宗法观念的内在要求,对家长的“孝”,就成为每一家庭成员善恶与否的价值标准。
在国家政权结构中,是以君主为核心的、由中央的三公九卿以至地方的州、郡、县长官构成的严密的社会组织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对君主的“忠”是每个臣民应尽的政治义务,同时也是从政治上衡量个人品质与价值的准则。
而“孝”和“忠”的一致,“家”和“国”的沟通,靠的是宗法观念以及反映这种宗法观念的纲常教义。
在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下,中国历史上的国家始终是以变体的家长制形态出现的,也就是所谓的“家天下”。
当时由于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农民对“家”的认同自然而然地延伸为对“国家”的认同,“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
这种政治认同的传导机制就形成了传统中国“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
在这样的结构下,国与家是相通的,君权与父权是相互为用的。
因此,治国和治家的规则是通用的,“三纲五常”既界定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又规范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家国同构: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
家国同构: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家国同构共同性。
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
“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特征。
由于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一直处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状况,所以与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家族制度也深深地根植于数千年中国社会结构之中,使国家结构也打上了家族结构的印记,家与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在中国,尽管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是按地缘原则建立起来的,不同于原始的氏族部落,但却始终未能摆脱氏族血亲宗法关系的纠缠。
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的奴隶社会是宗法奴隶制,是家族的政治化。
西周时代统治天下的主角是姬姓家族。
其后灭亡。
但其他家族的统治相继而起。
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分封,行郡县,建立公卿制度,但权力的核心仍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他自称始皇帝,以后二世、三世、四世……..千万世地传下去。
刘邦本为编户齐民,但当了皇帝后,权力就成了刘氏的权力。
他与大臣们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也是想把权力牢牢地掌握在刘氏家族的手中。
这种家天下思想不只统治者有,还深深地影响到广大的民众。
西汉末年农民起义时为反对王莽的新朝,都去找西汉皇室的后裔作为自己的旗帜:绿林找来刘玄,赤眉找来刘盆子。
而以后有司马氏的晋朝,杨氏的隋朝,李氏的唐朝,赵氏的宋朝,朱氏的明朝,孛儿只斤氏的元朝,爱新觉罗氏的清朝。
正所谓是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
家天下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姓家族统治一个朝代,只要这个朝代不灭亡,这个家族就一直统治下去。
嫡长子继承制这一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历代沿袭下来。
但是,除了皇位继承仍采取嫡长子继承的原则外,民间家庭财产的继承关系,一般已改为诸子均分,而对家族的重视则是一贯的。
虽然中国历史也有长期处于混乱状态,但构成中国传统社会基石的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的家族始终非常稳固。
而相对历史来说仅有的变化,也只不过是一个旧家族的灭亡和随之而来的一个新家族的诞生,就像万物有生有死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
“家国同构”是古代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
在家国同构的格局下,家是小国,国是大家。
在家庭、家族内,父系家长地位至尊,权力至大;在国内,君王地位至尊,权力至大。
父系家长因其血统上的宗主地位,理所当然地统率其族众家人,而且这一宗主地位并不因其生命的中止而停止,而是通过血脉遗传,代代相继。
简而言之,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
在农业社会衍生出的这种“家国同构”的政治文化、管理文化,在当代仍然“余音不绝”,在现实中这种文化传统仍然根深蒂固。
第1 页共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