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王羲之小楷曹娥碑墨迹
历代最值得推荐的小楷书法名家名作
历代最值得推荐的小楷书法名家名作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中的小调。
它创建于三国魏朝的仲由。
他是最杰出的隶书权威,楷书的笔法脱胎于韩立,笔法生动如在大海中飞翔。
但结构宽平,横画长直画短,官分遗风犹存。
然而,模型方法已经准备好了,它实际上是官书的祖先。
王羲之到了东晋,对小楷书法的研究更加细致,使之臻于完美,也为中国小楷书法树立了一个美好的欣赏标准。
汉晋南北朝钟繇《宣示表》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县)人,出生于汉末名士之家,官至太傅。
他同汉末张芝、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书中“四贤”。
书法各体兼备,完成了古隶向楷书的转变,创立了楷书这一新的书体,在书法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作品中尤以《宣示表》最能体现其小楷的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此帖章法纵紧横疏,气势开阔,每行字的大小、轻重、正欹、宽窄,错落有致,极尽自然之趣,体现出一种雄浑厚朴、沉着高古的艺术风格。
王羲之《乐毅论》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大书法家,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其小楷主要取法钟繇,而在完善楷书、丰富笔法、美化字形等方面又取得了新的成就,其代表作有《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像赞》《孝女曹娥碑》等。
《乐毅论》基本摆脱了隶书的痕迹,具备了完备的楷书法则。
用笔沉着内敛,扎实劲健;点的姿态生动,细腻圆润。
在整体风格上呈现出端庄沉着、圆润峻拔、动静有致的中和之美、雍容之美。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善书又与其父一脉相承,并称“二王”,有小楷作品《洛神赋十三行》传世。
王献之的《洛神赋》将楷书艺术推向一个新高峰,被后世尊称为“天下小楷第一”“小楷极则”,标志着楷书艺术的完全成熟。
从温润细腻、峻拔流美的气格来看,《洛神赋》颇得其父心法要诀,但又灵性颖出,创变有成,更讲求作品的遒丽、峻逸、疏朗之美,已经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
隋唐首先要提的是写经体,特别是敦煌写经,这些墨迹,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是当时民间书写的代表之作,这些不容忽视。
古今小楷大全
古今小楷大全
·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赵孟頫赵子昂小楷《道德经》(墨迹、刻本清晰版)(23934)
·明代王宠小楷临《黄庭经》《乐毅论》《东方朔像赞》(5604) ·明代张适小楷《周上卿传》(1816)
·明代谢缙《永乐大典》手抄卷(18167)
·成亲王永瑆小楷书《杂体诗册》高清版(3750)
·祝允明《赤壁赋小楷》(3639)
·文征明《落花诗册》(7064)
·文征明小楷《千字文》(7071)
·郑板桥小楷册(2483)
·钟绍京小楷《灵飞经》(13051)
·(东晋)王羲之小楷曹娥碑墨迹(7822)
·(东晋)王羲之小楷佛遗教经(10362)
·(东晋)王羲之小楷黄庭经(5151)
·(东晋)王羲之小楷黄庭经宋刻本(11142)
·(东晋)王羲之小楷孝女曹娥碑二拓本(5226)
·(三国_魏)钟繇贺捷表(3442)
·(西晋)陆机小楷辩亡论二首(3707)
·(唐)柳公权小楷九嶷山赋(9172)
·(唐)柳公权小楷太上老君常清静经(3933)
·(唐)欧阳询小楷九歌六首(10521)。
李雪梅老师谈《孝女曹娥碑》的学习
李雪梅老师谈《孝女曹娥碑》的学习快速绕过误区,这里有精通小楷的最佳捷径!权权墨池 2018-08-16王羲之《孝女曹娥碑》的字本,堪称传世精品,其造诣仅亚于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单从小楷临习方面去讲,要写好小楷,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曹娥碑》通篇气息自然古朴、结字疏散灵活、大小错落,摆布纵密横疏。
运笔上小动作少,笔画随笔运行自然生成。
《曹娥碑》隶意未除尽,但正是在这规范意识形成之初存在的不完善,更让大家觉得它自然、纯朴、生动、韵味无穷。
《曹娥碑》算是我们学习魏晋小楷的经典法帖之一。
【王羲之小楷《孝女曹娥碑》】即使是有一定的中楷基础或者写过魏晋小楷的学员们,在临帖时也会进入一些不必要的误区。
想学习好小楷,要针对自身找到学习的侧重点,一步一步的踏实临习才能最终掌握小楷的精道之处。
其实无论临习什么帖,都不能抄帖,每个帖都有自己的审美特征和书写笔调,先要去读帖。
而且要深入读帖——读笔法、读字法、读气息、读章法。
【李雪梅导师《孝女曹娥碑》临摹】看看这几幅《孝女曹娥碑》的临帖,你是不是觉得她的技法从容自如又恰到好处的表现出了《曹娥碑》的张力呢?这几幅都是墨池学院的李雪梅导师之作,李老师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吴门书社社员。
她从事教学工作多年,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谈到《曹娥碑》的临习,李雪梅导师为大家深层次的进行了解读:从结体、布局上来看,《曹娥碑》字体偏扁,带有隶书结构特点,结体灵活多变。
捺写得较为开阔、在一些横画上写得特别舒展,整体结构看上去疏散大气。
它虽为小楷,但一点体会不到因字小带来的拘谨、憋屈感,通篇感觉大气浑厚。
在布局上,横向的空隙距离基本相等;纵向的空隙距离不等,有紧有松、字大小排列错落有致,因而每一纵行的字数不等。
这有行草书的特点,布局灵活自由。
章法特色每个人学习经典的取法不尽相同,对经典的理解和吸收也不一样,我们临经典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的剔除我们笔下的习气,不断的临习不断的剔除置换,经典的元素置换的越多,我们笔下就越发有出处有古意。
王羲之所有字帖,太珍贵了收藏起来!
王羲之所有字帖,太珍贵了收藏起来!2017-10-14 20:07说起书法,不能不说王羲之;说起王羲之,几乎是家喻户晓,说不定还能说出几个有关他的故事。
这也算是中国独特的书法文化现象。
《兰亭序》王羲之《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
其突出之处就是章法自然,气韵生动。
通观全文,从容不迫,得心应手,使艺术风格同文字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表现了王羲之与朋友聚会时快然自足之情怀。
情文并茂,心手合一,气韵生动,被历代学书者奉为学习行书的典范。
译文:二谢面未比面,迟诼良不静。
羲之女爱再拜。
想邰儿悉佳。
前患者善。
所送议当试寻省。
左边剧。
译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
羲之顿首顿首。
《干呕帖》《干呕帖》,又名《如常帖》、《昨还帖》。
纵14.1厘米,横26.4厘米,共4行36个字,五代至北宋时期的临摹本。
国家一级文物。
是王羲之病中写给友人的短信。
该帖笔意神采超逸,书风沉着劲健,曾刻录于《淳化阁帖》之中,是流传有序的艺术珍品。
《大观帖》大观帖,中国北宋官刻丛帖。
刻帖工作由龙大渊主持,蔡京奉旨书写帖内的款识标题。
因刻于徽宗大观三年(1109)正月,世人遂称之为《大观帖》。
刻成之后置于太清楼下,又称《太清楼帖》,也有称《大观太清楼帖》者。
石刻成后拓本用以赐给,因此流传较少。
《十七帖》《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
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
是煊赫著名帖也。
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
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王羲之《孝女曹娥碑》
王羲之《孝女曹娥碑》释文孝女曹娥碑。
孝女曹娥者,上虞曹盱之女也。
其先与周同祖[1],末胄[2]荒沉,爰来适居。
盱能抚节安歌[3],婆娑乐神[4]。
以汉安二年五月,时迎伍君[5],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
时娥年十四,号慕思盱,哀吟泽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
经五日,抱父尸出。
以汉安迄于元嘉元年,青龙在辛卯[6],莫之有表。
度尚[7]设祭之诔[8],辞曰:伊惟孝女,晔晔之姿,偏其返而[9]。
令色孔仪[10],窈窕淑女,巧笑倩兮。
宜其家室[11],在洽之阳[12],待礼未施。
嗟丧慈父,彼苍伊何[13],无父孰怙[14]!诉神告哀,赴江永号,视死如归。
是以眇然[15]轻绝,投入沙泥。
翩翩孝女,乍沉乍浮。
或泊州屿,或在中流。
或趋湍濑,或还波涛。
千夫失声,悼痛万余。
观者填道,云集路衢。
流泪掩涕,惊恸国都。
是以哀姜哭市[16],杞崩城隅[17]。
或有克面引镜[18],剺耳用刀[19]。
坐台待水[20],抱树而烧[21]。
於戏孝女,德茂此俦!何者大国,防礼自修。
岂况[22]庶贱,露屋草茅。
不扶自直[23],不镂而雕[24]。
越梁过宋[25],比之有殊。
哀此贞厉,千载不渝。
呜呼哀哉!乱[26]曰:铭勒金石,质之乾坤。
岁数历祀,丘墓起坟。
光于后土,显昭天人。
生贱死贵,义之利门[27]。
何怅华落,飘零早分。
葩艳窈窕,永世配神[28]。
若尧二女,为湘夫人。
时效仿佛,已招[29]后昆。
汉议郎蔡雍[30]闻之来观,夜暗,手摸其文而读之。
雍题文云:“黄绢幼妇,外孙韲臼。
”[31]又云:“三百年后碑冢当堕江中,当堕不堕逢王叵。
”[32]升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之。
注释[1] 与周同祖,曹姓始祖为曹叔振铎,是周文王之子。
[2] 末胄,子孙后裔。
[3] 安,通“按”。
抚节按歌,随着节拍唱歌。
[4] 婆娑乐神,巫师迎神时作舞蹈,舞姿婆娑,取悦于神。
[5] 伍君,即春秋吴国大夫伍子胥,因劝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等事,被赐死,投尸江中。
王羲之所有字帖
王羲之所有字帖王羲之字帖⼀帖尽览(收藏)个⼈图书馆⼆〇⼆⼀年五⽉王羲之所有字帖,⼀帖尽览(收藏)名家天地说起书法,不能不说王羲之;说起王羲之,⼏乎是家喻户晓,说不定还能说出⼏个有关他的故事。
这也算是中国独特的书法⽂化现象。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今属⼭东临沂),居会稽⼭阴(浙江绍兴)。
官⾄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称“王右军”。
他出⾝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岁时经⽗亲传授笔法论,“语以⼤纲,即有所悟”。
他⼩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卫夫⼈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的⾼度。
与两汉、西晋相⽐,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最⼤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
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书遒劲⾃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引⼊⼀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且能表现书法美。
后来的书家⼏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有“书圣”美誉。
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曾留下形形⾊⾊的传说,有的甚⾄成为绘画的题材。
他的⾏草书⼜被世⼈尊为“草之圣”。
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七帖》、⼩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孙。
其⼦⽞之,善草书;凝之,⼯草⾪;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书;焕之,善⾏草书;献之,则称“⼩圣”。
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凝、操、徽、涣之四⼦书,与⼦敬书俱传,皆得家范,⽽体各不同。
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
想练好小楷?先临好十种小楷经典字帖
想练好小楷?先临好十种小楷经典字帖一、钟繇《荐季直表》推荐理由:《荐季直表》结体疏朗、宽博,体势横扁,尚有隶意。
虽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结体法度均不如晋唐工整,但天趣盎然,妙不可言,是汉字由隶书向楷书演变过程中的一个缩影。
钟繇是王羲之的书法启蒙老师卫夫人所崇敬的三国时期魏国书法家,据说钟繇是楷书(小楷)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
钟繇对后世书法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与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钟繇的书体主要是楷书、隶书和行书,但是钟繇写得最好的是楷书,钟繇所处的时期,正是汉字由隶书向楷书演变并接近完成的时期。
在完成汉字的这个重要的演变过程中,钟繇继往开来,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钟繇小楷书法作品《荐季直表》局部二、钟繇《宣示表》推荐理由:《宣示表》较钟繇其他作品,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字体端整古雅,字体宽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
传说王导东渡时将《宣示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了王羲之,王羲之后来又将它传给王修,王修便带着它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
之后传下来的是王羲之的临摹本。
钟繇小楷书法作品《宣示表》局部三、王羲之《乐毅论》推荐理由:如果说三国时期钟繇的小楷是楷书的萌芽期,那么到晋代王羲之的《乐毅论》,楷书就已经到了成熟期,《乐毅论》笔笔精到,无一笔含糊,楷法成熟,释智永认为《乐毅论》为王羲之正书第一。
据说唐太宗最为宝重的书迹是王羲之的《兰亭序》与《乐毅论》。
当年唐太宗还将最初的《乐毅论》摹拓分别赐给了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侯君集、魏徵、杨师道六人,摹本的传布范围也只限于皇亲国戚或近侍大臣,世人罕见其貌。
王羲之小楷书法作品《乐毅论》局部四、王羲之《孝女曹娥碑》推荐理由:《曹娥碑》结体取扁势,与传为王羲之的其他小楷书法作品相比,这块碑的笔画更为舒展,表现在作为主笔的横画和捺画上更为明显,隶书笔意暗存于笔画与结体之间。
《曹娥碑》是东汉年间人们为了颂扬曹娥的孝行而立的碑,现代书家费声骞评《曹娥碑》:“原碑久佚,传东晋升平二年,王羲之书曹娥碑,小楷。
王羲之书法全集:迄今为止收集最全面,图片质量最好的版本
王羲之书法全集:迄今为止收集最全面,图片质量最好的版本帝王名臣像册之王羲之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出身名门,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又称“王右军”。
他早年以卫夫人(铄)为师,后来草书学张芝,正书则取法钟繇,自出机杼,推陈出新,创出妍美流变的书体,取代了以往古拙质朴的书风,自成一家。
评者谓其草书浓纤折衷,真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而体势自然。
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对日本书法界也有深刻影响.有“书圣”之誉。
所书《兰亭序》尤脍炙人口,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一。
传世唐代摹本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上虞帖》等,刻本有《乐毅论》《十七帖》以及唐僧怀仁集王书的《圣教序》等。
兰亭序(五种版本)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山阴名士四十一人集于兰亭,修禊祭,宴曲水。
即席赋诗,汇为一卷,由王羲之当场作序。
这篇序情文并茂,心手双畅,向称“天下第一行书”。
其妍美流便的风神,被后世视为行书的典范和楷模。
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羲之书法,在得到《兰亭序》真迹后,曾命当朝书法名家褚遂良、欧阳询以及弘文馆拓书人冯承素等勾摹数本,分赐臣下,以广布扬。
兰亭真迹据记载已随唐太宗殉葬昭陵。
这些唐摹本主要有两个系统,一为褚遂良摹本,存世的褚遂良、虞世南、冯承素等墨迹摹本,多属此系统,以冯摹的“神龙本”最为接近原作;一为欧阳询摹本,刻帖“定武本”即源自欧本,为存世最佳的石刻帖本。
兰亭序(兰亭八柱第一)卷,唐,虞世南摹,纸本,行书,纵24.8cm,横57.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本质地为白麻纸,系唐代物,一些字有明显勾笔痕迹,当属唐人勾摹本。
此卷直至明代,一直被认为是褚遂良摹本,后董其昌在题跋中认为“似永兴(虞世南)所临”,后世就改称为虞世南摹本,清代梁清标还在卷首题签“唐虞世南临禊帖”。
因卷中有元代天历内府藏印,故亦称“天历本”。
东晋小楷《孝女曹娥诔辞卷》
东晋小楷《孝女曹娥诔辞卷》
展开全文
真书曹娥诔辞卷佚名东晋绢本纵32.3厘米,横54.3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卷墨迹是传世小楷书早期杰作。
书者名字已佚,但就作品本身风貌及有关文献记载,可以确认为唐以前的作品。
此卷内容为东汉上虞县长度尚为孝女曹娥所写的诔辞,文章作于东晋穆帝N平二年(358)。
书心字体扁方,有大量晋唐人观款,卷后有宋高宗赵构、元虞集、赵孟頫、乔篑成等人题跋。
曾经南朝萧梁内府,南宋内府、贾似道,元内府、郭天锡、柯九思,明韩世能、王锡爵,清王时敏、清内府等庋藏。
王羲之小楷《曹娥碑》高清赏析附释文
王羲之小楷《曹娥碑》展开剩余88%王羲之小楷《曹娥碑》《曹娥碑》文稿记载的是曹娥投江寻父的孝行,碑文虽仅仅只有442字,但“彰孝烈”其情其旨自溢于言表。
如果用现代汉语来解读,我们便能谛听到这样一个凄美动人、可歌可泣的故事,以及那折心动容的哀伤……《曹娥碑》之所以名振天下,跟书法名家有关。
在碑文风靡全国之时,晋代书圣王羲之,宋代著名书法家、王安石女婿蔡卞等人,亦纷纷摹写碑文。
尤其是王羲之《孝女曹娥碑》书写的碑文摹本,堪称传世精品,其书法造诣仅亚于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有人称:“邯郸文与右军书,珠联璧合,乃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宝库的瑰宝!”信然!至为惋惜的是,书圣王羲之摹写的碑刻早已佚失,我们所见的是其书写的碑文摹本,曾被刻成法帖,可见诸王羲之书法精品集。
现存曹娥庙内的是蔡卞摹写的碑刻。
细细观瞻,但见笔惊龙蛇,刚劲有力,其珍其贵,当可想见。
释文:曹娥碑记 汉 邯郸淳孝女曹娥者,上虞曹盱之女也。
其先与周同祖,末胄荒流,爰来适居。
盱能抚节安歌,婆娑乐神。
以汉安二年五月,时迎伍君。
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
时娥年十四,号慕思盱,哀吟泽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经五日抱父尸出。
以汉安迄于元嘉元年,青龙在辛卯,莫之有表。
度尚设祭诔之,辞曰: 伊惟孝女,奕奕之姿。
偏其返而,令色孔仪。
窈窕淑女,巧笑倩兮。
宜其家室,在洽之阳。
待礼未施,嗟伤慈父。
彼苍伊何?无父孰怙!诉神告哀,赴江永号,视死如归。
是以眇然轻绝,投入沙泥。
翩翩孝女,乍沉乍浮。
或泊洲屿,或在中流。
或趋湍濑,或还波涛。
千夫失声,悼痛万余。
观者填道,云集路衢。
流泪掩涕,惊慟国都。
是以哀姜哭市,杞崩城隅。
或有尅面引镜,剺耳用刀。
坐台待水,抱树而烧。
於戏孝女,德茂此俦(chóu,同辈,伴侣)。
何者大国,防礼自修。
岂况庶贱,露屋草茅。
不扶自直,不镂而雕。
越梁过宋,比之有殊。
哀此贞厉,千载不渝。
呜呼哀哉!乱曰: 铭勒金石,质之乾坤。
岁数历祀,立墓起坟。
王羲之传世墨迹二十种(全部高清)
王羲之传世墨迹⼆⼗种(全部⾼清)《快雪时晴帖》是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以⾏书写成,纸本墨迹。
纵23厘⽶,横14.8厘⽶,4⾏,28字。
《快雪时晴帖》是⼀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雪初晴时的愉快⼼情及对亲朋的问候。
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释⽂:羲之顿⾸。
快雪时晴,佳想安善。
未果为结。
⼒不次。
王羲之顿⾸。
⼭阴张侯。
原⽂释义: 王羲之拜上:刚才下了⼀阵雪,现在天⼜转晴了,想必你那⾥⼀切都好吧!那件事情没能帮上忙,⼼⾥纠结⾄今。
世上很多事情就是这么⽆奈。
王羲之拜上,⼭阴张侯亲启《⾏穰帖》为唐代双钩廓填王羲之草书作品,2⾏,15字。
《⾏穰帖》笔画厚实,不显锋棱,有篆籀意味。
字势⼀泻⽽下,体格开张,姿态多变。
释⽂: ⾜下⾏穰九⼈还⽰,应决不?⼤都当任《频有哀祸帖》纵24.8厘⽶,3⾏,20字。
⾏草书。
为东晋王羲之所书尺牍摹本,原作久佚。
存世的《频有哀祸帖》摹本收藏于⽇本前⽥育德会,为唐代硬黄响搨、双钩廓填摹本。
作品⾏轴线时曲时直、书体时草时⾏、点画时⽅时圆,书写风格沉雄跳宕、劲健流纵,体现了王羲之⾼超的书写技巧和驾驭能⼒。
释⽂: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孔侍中帖》为唐代摹搨墨迹,是对东晋王羲之尺牍进⾏的双钩廓填⽽形成的勾摹本。
⾏草书,3⾏,25字。
《孔侍中帖》笔画体态丰腴雍容;“中和”之美,“多⼒丰筋”于此帖尽显。
作品墨迹收藏于⽇本前⽥育德会。
释⽂:九⽉⼗七⽇羲之报: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
不知领军疾后问。
忧悬不能须臾忘⼼,故旨遣取消息。
羲之报。
今存墨迹本为唐代双钩摹搨,硬黄纸本。
纵24.7厘⽶,4⾏27字。
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另有绢本墨迹草书《平安帖》,为宋临摹本。
纵24.5厘⽶,横13.8厘⽶,共4⾏,41字。
释⽂:此粗平安修载来⼗余⼝⼝⼈近集存想明⽇归复悉⼝⼝由同增慨。
《奉橘帖》为唐代根据东晋王羲之书法作品双钩廓填的摹搨本。
⾏书,2⾏,12字。
书风坦然清纯,字字挺⽴,体态舒朗。
王羲之故居碑廊名家介绍
王羲之故居碑廊名家介绍——启功上一期给大家介绍的是舒同先生,相比起舒同先生,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位启功先生跟故居的联系更加的密切。
王羲之故居的门匾,就是启功先生亲手书写。
启功(1912——2005),自称“姓启名功”,字元白,也作元伯,号苑北居士,北京市满人。
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
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
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九三学社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世界华人书画家联合会创会主席,中国佛教协会、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顾问,西泠印社社长。
欣赏他的书法作品,总要联想到他对碑帖的精深研究,因为他对碑帖的研究和他的书法艺术成就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碑帖之学是明清两代兴起的一门学问。
他就是这片园地的开拓者之一。
这门学问除夸扬珍异、竞炫收藏的古董藏家不能算外,其路子约分为二类:一是研究其中历史资料,以碑刻文辞证史补事,或校读文辞;二是赏鉴、研究其书法艺术。
启功先生兼于两者,更精于后者,他在两者之间融合贯通,其方法突破前人藩篱。
“买椟还珠事不同,拓碑多半为书工。
滔滔骈散终何用,几见藏家诵一通”。
他写这首诗是有感于过去多少鉴赏家重视碑帖的书法,而对其中文辞则往往视而不见。
名家如孙承泽、翁方纲以及叶昌炽莫不有此疵病,而他且不放过文辞内容。
正因为这样,他把历来定论的《曹娥碑》驳得体无完肤。
因此,所谓王羲之小楷《曹娥碑》,也就不存在了。
更何况蔡邕的书丹。
启功曾临习大量碑帖,他的书法作品,无论条幅、册页、屏联,都能表现出优美的韵律和深远的意境,被称为“启体”。
书法界评论道:“不仅是书家之书,更是学者之书、诗人之书。
”对于书法艺术本身,他也有很多创见。
一般人学书法都是从写“九宫格”或“米字格”开始,并把字的重心放在方格中心。
启功却发现,字的重心不在传统的米字格的中心点,而是在距离中心不远的四角处,还推算出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正符合所谓的“黄金分割率”,对学习书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孝女曹娥碑》
晋人写经和王羲之小楷之比较
2020·10晋人写经,呈现出楷书化,即多使用小楷,究其原因主要为: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我国,因为当时统治者的崇尚而得以盛行,其主要依靠手抄经文的形式传播,而手抄经文使用到的便是小楷。
刘涛提到:“西晋时代的抄经者往往都是僧人或者佣书为生的书手,他们的抄本必定会有底本作为依据,而他们的笔迹多少要受到底本笔迹的影响。
”而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唐代小楷写经。
当时进行抄写经文工作的主要是民间之人,其字体相对随意。
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正值隶楷转型的过渡期与关键期,通过一些残存的经文发现,其字体或多或少地具有隶意,故而写经体无法脱离隶意而单独存在,然而波折写法有所削弱,不同于完全的隶书,在某些细节方面呈现出楷书的雏形,在较重的捺画也展现出楷书笔意。
将小楷的发展脉络作为参照能够发现,以钟繇、“二王”作为代表的书法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主流书风。
从钟繇以及“二王”的小楷作品中能够发现,其部分作品还未脱离隶书笔意,可辩证地认为他们的小楷作品势必受到写经体和民间书法的影响。
但是,晋人写经不能够脱离隶意,这应与其时代背景进行联系理解,即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由隶转楷的过渡时期,在晋人写经小楷作品之中,有的作品隶意更浓,而有的作品楷式更足。
将晋人写经与王羲之小楷对比能够发现,王羲之小楷受写经体的影响较小,而受钟繇小楷的影响较深,且在王羲之小楷作品中体现出更为明显的楷式。
其中,晋人写经在用笔上主要出现以下特征:在竖画、撇画出现较多的方笔;在横画、捺画出现较多的尖笔,其捺笔作较为肥厚的隶波;在其结构上,严整且规矩;在章法上,疏朗有致,然在一些作品之中已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行气。
本文主要以《法华经残卷》(并无明确时期,但经专家学者考证将其看作是晋朝书法作品)和《安弘嵩写经残卷》为例探晋人写经。
在《法华经残卷》中,整体书写风格属于楷书,其横画多为尖起圆收,究其笔法多为露锋起笔,顿笔收笔,例如“阿”“可”“一”“千”等字;其竖画较为短促,多以按笔为起笔,例如“下”等;其竖钩大多是直下而无出钩,例如“行”“得”“问”等字;其中出现捺画的字,捺多为其主笔且多为侧笔顿按,呈现肥笔态势,而无出锋的情况,例如“舍”“入”“塔”等字。
中国历代名家小楷精选
中国历代名家小楷精选乾隆《三希堂法帖序》代序钟繇《荐季直表》墨迹钟繇《荐季直表》碑刻钟繇《宣示表》碑刻(秦文锦藏本)钟繇《宣示表》碑刻(唐翰题藏本)钟繇《宋拓孝女曹娥碑》黄文宽藏本钟繇《孝女曹娥碑》(贞观本)钟繇《孝女曹娥碑》碑刻(天籁阁本)卫铄《奉敕书急就章》(卫夫人书)王羲之《黄庭经》碑刻(秋碧堂原拓磊翁跋)王羲之《黄庭经》碑刻(汪由敦藏本)王羲之《黄庭经》碑刻(唐翰题考藏本)王羲之《黄庭经》碑刻(褚遂良临本)王羲之《黄庭经》碑刻(包、孔、吴、叶四家藏本)王羲之《乐毅论》碑刻(异僧本)王羲之《乐毅论》碑刻(唐翰题考藏本)王羲之《乐毅论》碑刻(褚遂良奉敕排定本)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碑刻(小型碑刻本)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碑刻(补字本)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碑刻(缺字本)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碑刻(施孝长考跋本)王僧虔(刘伯宠陶瑾)碑刻萧敷《王氏墓志铭》碑刻(吴湖帆考跋本)智永《千字文》墨迹晋唐人《敦煌?晋唐人写经》六种墨迹隋代:《大般涅盘经》墨迹欧阳询《千字文》碑刻欧阳询《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虞世南摹《洛神赋十三行》碑刻冯承素摹《兰亭序》墨迹(行楷)冯承素《兰亭序》墨迹(行楷?放大)钟绍京《灵飞经》精选字方格版本钟绍京《灵飞经》(王惕甫启功跋本)柳公权临《洛神赋十三行》碑刻王行满《周护碑》碑刻(局部)唐人临王羲之《东方朔画赞》小楷唐人《唐贤写经》墨迹(吴湖帆考藏本)苏轼《祭黄几道文》墨迹苏轼《问养生于吴子》、《与可画竹赞》碑刻蔡襄《海隅陇亩之人》墨迹(李书楼本)蔡襄《谢赐御书诗表》墨迹(乾隆御览本)蔡襄《谢赐御书诗表》墨迹(御书房鉴藏宝本)黄庭坚《眉公》、《当阳张中叔》碑刻黄庭坚《狄梁公碑》碑刻(局部)米芾《向太后挽词帖》墨迹米芾《王羲之王略帖》两碑刻赵孟兆页《汲黯传》墨迹赵孟兆页《大唐易州铁像碑颂》(原拓本)赵孟兆页《老子道德经》墨迹倪瓒《昨日承蔬笋》碑刻俞和《急就章》碑刻林佑《论唐李林甫、宋蔡京书品》碑刻(潢武丁卯)沈度《敬斋箴》墨迹沈度《四箴》碑刻、(中楷)沈藻《橘颂》碑刻(沈度之子)沈周《牡丹图题词》墨迹祝允明《前后赤壁赋》、《张诚意两鬼诗》碑刻文徵明《朱效莲墓志铭》碑刻文徵明《前后出师表》碑刻文徵明《莲社十八贤图记》墨迹文徵明《宫保白楼先生吴公传》碑刻文徵明《文端吴神道碑铭》碑刻文徵明《八角石记》碑刻文徵明《前赤壁赋》碑刻(双月楼本)文徵明《后赤壁赋》碑刻(双月楼本)文徵明《前赤壁赋》墨迹王宠《游包山诗集》墨迹董其昌《孝女曹娥碑、洛神赋十三行补碑刻董其昌《临徐、褚、薛、欧小楷》墨迹董其昌《月赋》墨迹黄道周《周顺昌神道碑》墨迹王铎《谟帖》碑刻王铎《北国学石鼓歌》碑刻王铎《评帖匪易》碑刻万寿祺《金刚经》墨迹局部)康熙《临董其昌书金刚经》碑刻金农《吉金录稿册》墨迹(局部)刘墉《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碑刻。
王羲之王献之小楷(中华碑帖精粹)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王羲之
王献之
小楷
小楷中
王羲之
华碑帖
王献之
书 正文
孝女
内容摘要
小楷始于锺繇,至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一变,书风由质朴而妍媚,隶书影响减弱,楷书特征完备。王羲之小 楷用笔明快,写法简便,结构端庄精致,体态均匀整饬。王献之在其父基础上有所发展,用笔秀劲轻盈,笔画伸 展,轻灵飘逸,散朗多姿。总之,二王小楷奠定了小楷书的法则。本书收录王羲之小楷《黄庭经》《乐毅论》 《东方朔画像赞》《孝女曹娥碑》及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黄庭经》为道家的一部养生经典。相传晋 代王羲之曾以小楷书此经,末款署为“永和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五山阴县写”。《乐毅论》传为王羲之写给王献 之的佳作,唐褚遂良称赞其“笔势精妙,备尽楷则。”《东方朔画像赞》,三国时期夏侯玄所撰,赞扬西汉东方 朔的高尚品格,传为王羲之书。《孝女曹娥碑》是东汉上虞县令度尚为孝女曹娥写的诔词。题为王羲之书。在书 法风格上,《乐毅论》法度精美,《黄庭经》空灵幽眇,《孝女曹娥碑》则雍容平和。《洛神赋十三行》为王献 之所书小楷《洛神赋》中一节,自“嬉”字始至“飞”字止,共二百五十馀字,十三行,故称。《洛神赋》笔致 灵动,体势秀逸,沉着流美,被誉为“小楷之极则”,历来为书家所重。
目录分析
出版说明
正文
作者介绍
这是《王羲之王献之小楷(中华碑帖精粹)》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精彩摘录
这是《王羲之王献之小楷(中华碑帖精粹)》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存世至宝。 小楷始于锺繇,至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一变,书风由质朴而妍媚,隶书影响减弱,楷书特征完备。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称病弃 官,迁居于绍兴金庭。在书法史上,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曹娥诔辞卷》考释
106《曹娥诔辞卷》考释□ 侯 勇《曹娥诔辞卷》,绢本墨迹,纵32.5厘米,横54.3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该卷是升平二年(358)抄录的东汉度尚为烈女曹娥所作的诔辞全文。
书心有“东晋升平二年”署款,故此帖又名《升平帖》。
自宋至清对作者一直有王羲之与东晋佚名书家两种观点,今多取后者。
此卷作品画芯上有梁武帝时期徐僧权、唐怀充、满骞押署,亦有唐代怀素、韩愈、冯审、刘钧、王仲伦等唐代名士于“栏道边”的题记,卷末还有宋高宗赵构,元代虞集、赵孟頫、郭天锡、乔篑成、黄石翁、康里巙、宋本,明代蒋惠,清代康熙、沈荃、高士奇、赵礼用的题跋,洋洋大观,极具史料价值。
此卷涉及时间跨度较大,通过对此卷相关押署、题记、跋文梳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此作品及中国早期书画艺术的鉴藏发展史。
一、《曹娥诔辞卷》南朝押署及唐代题记1.满骞、怀充、僧权共同押署《曹娥诔辞卷》中满骞、怀充、僧权押署出现在卷末,满骞在上,怀充、僧权并列在下,且满骞押署比僧权、怀充押署大了几近一倍。
除此之外,僧权的押署出现两次,分别在卷首和卷末。
满骞、怀充、僧权都是南朝梁武帝(502-549在位)时期内府的鉴藏家。
唐张怀瓘《二王等书录》载:梁武帝尤好图书,搜访天下,大有所获,以旧装坚强,字有损坏。
天监中,敕朱异、徐僧权、唐怀充、姚怀珍、沈炽文析而装之,更加题检。
二王书大凡七十八帙,七百六十七卷,并珊瑚轴,织成带、金题玉躞。
①梁武帝收藏了大量的书画,仅“二王”的书迹就有“七十八帙,七百六十七卷”。
为了对这些书画进行修复、鉴定和整理,他组建了一个“文物鉴定小组”,负责为其鉴定书画作品。
他们分别是朱异、徐僧权、唐怀充、姚怀珍、沈[东晋]佚名 曹娥诔辞卷 32.5×54.3cm 绢本 辽宁省博物馆藏·美术史论CHINESE A RTISTS I N P AINTING & C ALLIGRAPHY 2019 04.总第 期. All Rights Reserved.107炽文,其中以徐僧权最为知名,内府的大量书迹都由他亲手装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