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方剂——桂枝芍药知母汤——阴阳解析

合集下载

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芍药知母汤

【用法用量】 桂芍知母汤(《沈注金匮要略》卷五)。
【各家论述】 ①《金匮玉函经二注》:桂枝治风,麻黄治寒,白术治湿,防风佐桂,附子佐麻黄、白术。其芍药、生姜、甘草亦和发其营卫,如桂枝汤例也。知母治脚肿,引诸药祛邪益气力;附子行药势,为开痹大剂。然分两多而水少,恐分其服而非1剂也。②《沈注金匮要略》:此久痹而出方也,乃脾胃肝肾俱虚,足三阴表里皆痹,难拘一经主治,故用桂枝、芍药、甘、术调和营卫,充益五脏之元;麻黄、防风、生姜开腠行痹而驱风外出;知母保肺清金以使治节;经谓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以附子行阳燥湿除寒为佐也。③《金匮要略心典》:桂枝、麻黄、防风,散湿于表;芍药、知母、甘草,除热于中;白术、附子,驱湿于下;而用生姜最多,以止呕降逆。为湿热外伤肢节,而复上冲心胃之治法也。
桂枝芍药知母汤
【别名】 桂芍知母汤
【处方】 桂枝4两,芍药3两,甘草2两,麻黄2两,生姜5两,白术5两,知母4两,防风4两,附子2枚(炮)。
【功能主治】 通阳行痹,祛风逐湿,和营止痛。清热,散寒,通络,活血,补虚。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风毒肿痛,憎寒壮热,渴而脉数;痘疮将欲成脓而不能十分贯脓,或过期不结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临床应用】 ①历节《经方实验录》:耿右,初诊:一身肢节疼痛,脚痛,足胫冷,日晡所发热,脉沉而滑,此为历节。宜桂枝芍药知母汤;川桂枝5钱,赤白芍各3钱,生甘草3钱,生麻黄3钱,熟附块5钱,生白术5钱,肥知母5钱,青防风5钱,生姜1块(打)。二诊:腰痛略减,日晡所热度较低,惟手足酸痛如故。仍宜前法:川桂枝5钱,赤白芍各5钱,生甘草3钱,净麻黄4钱,苍白术各5钱,肥知母5钱,青防风4钱,生姜1块(打),咸附子3钱(生用勿泡)。②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杂志》(1981;1:38):运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2例,结果治愈14例(1例加用强的松和四环素),显效6例,有效10例(3例加用强的松和四环素),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7%,有效病例平均服药21.6剂。治疗后化验指标的变化:类风湿因子转为阴性的27例(84.4%);抗“O”滴度下降;全血粘度(比)、血浆粘度(比)、红细胞电泳时间(秒)均有明显下降,和治疗前相比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血沉未见明显下降,未恢复正常范围。

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芍药知母汤,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厉节病脉证并治,第7条原文“诸肢节痛疼,身体尪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胡老对条文的解释是类风湿性关节炎,脚肿如脱我们临床见到都是关节肿胀,或者是关节有红肿热痛的感觉。

一般以下肢为主,但临床类风湿性关节炎时包括上肢小关节肿胀,有时也是比较多见。

这个方子如果按时方解释,是一个风湿热的方子。

假如从胡老和冯老学习的方子,我们从六经辩证为少阴太阴阳明合病的一个方剂。

我最近的一个病案,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数十年,一诊时小关节肿胀,疼痛,活动不利,合并上面有口干唇干,夜间为重,下肢凉比较明显,这个病人还有糖尿病,一诊时头晕短气比较明显,处方是桂枝芍药知母汤和黄芪汤。

这个病案根据六经辩证,有口干唇干夜间比较明显,辩为热证。

下肢凉,辩为寒。

关节肿胀,一般多湿,湿辩为太阴。

一诊过后头晕,关节疼痛,肢体肿胀都明显减轻了,三诊时关节疼痛也减轻,但还有活动不利。

我在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时,关节疼痛比较明显时把附子改成川乌,关节游走性疼痛加秦艽,关节热痛口干比较明显加石膏,舌苔厚腻时加薏仁米,临床上关节疼痛,还是要加减应用。

还有二加龙牡汤,也是少阴太阴阳明合病。

第一次到北京跟诊,看到冯老用二加龙牡汤治疗关节疼痛,当时觉得非常好奇,后来在临床上,特别是男性的患者合并有性功能障碍的,二加龙牡汤效果比较好。

如果是单纯的关节肿胀积液,西医讲滑膜炎,膝关节滑膜炎比较多见,如果合并有口干,或自汗出,汗出不恶风,越婢加术汤治疗膝关节滑膜炎,有积液时效果也是比较好。

治疗痹症的方子比较多,身寒无热的,用乌头煎。

单纯的汗出恶风,用桂枝汤。

合并口干口苦肢节疼痛,迟脉不沉细,没有少阴证时,柴胡桂枝汤用的比较多。

一般的风湿性关节炎大部分都合并有太阴证,也就是我们讲的湿,胡老常常用柴胡桂枝汤加苍术,效果非常好。

强直性脊柱炎,腰背活动不利的,下肢不凉,葛根汤效果很好。

胡老最常用的方子是桂枝汤加苓术附,辩证也应为少阴太阴,没有热象。

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要略》【组成】桂枝12g芍药9g知母12g防风12g附子6g麻黄6g白术15g甘草6g生姜15g 【用法】水煎服【主治】风湿痹痛。

【方义体会】风湿日久,正气日衰,身体尫羸,肢节疼痛,阳气久虚,湿邪上乘,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此类风寒湿邪痹阻为阳气不达,湿气不运,营卫不和。

故以温阳驱寒,化湿祛风,健脾和营为治。

方中附子、白术温阳健脾,驱寒除湿;麻黄、防风解表驱风;桂枝、芍药、生姜、甘草调和营卫,温运胃气;知母养阴佐燥。

诸药配伍,温中有补,燥中有制,散而有和,通而有助,是治疗风寒湿痹日久,气血阻滞的好方剂。

【临床应用】一、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历节病”。

若为“行痹”,肢体关节疼痛,腕、肘、膝、踝关节痛无定处,伸屈不利,伴有恶寒发热,苔薄白、脉浮,常以防风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二方交替服用治之;若为“痛痹”,肢体关节疼痛剧烈,遇寒加重,掣痛不得屈伸,舌嫩苔白,脉弦紧,常以乌头汤与乌头桂枝汤或甘草附子汤、桂枝附子汤与桂枝芍药知母汤联合治之;若为“着痹”,肢节疼痛沉重,皮肤麻木,局部肿胀,舌苔白腻,脉濡缓,常以防己黄芪汤、麻杏薏甘汤与桂枝芍药知母汤交替服用洽之;若为“热痹”,关节疼痛局部红肿发热,关节不利,重者身热,口渴烦躁,舌红苔黄而燥,脉象滑大而数,常先以白虎桂枝汤、《千金》三黄汤清热通痹,然后再配合桂枝芍药知母汤治之;若风寒湿热相杂为“痹”,肢节疼痛不利,头晕短气,两足发肿,遇寒则痛,遇热不减,多与风寒、阴雨气候有关,局部时冷时热,舌苔黄,脉滑,当以“桂枝芍药知母汤”治之。

上述证例很多,不胜枚举。

二、荨麻疹久治不愈荨麻疹,多以寒湿内生,风邪骚扰,蕴积肌肤,营卫不和为病机。

余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蝉退9克,治之即效。

例:王××,男,30岁。

78年9月初诊。

患者每遇风寒,皮病突起,身体各部皮肤可见小如麻子,大似豆瓣,呈紫红色瘾疹。

有时发痒,有时无痒无痛,常服“朴尔敏”之类,一二日渐愈。

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芍药知母汤医案
一、风湿热痹
岳美中医案:陈某,女,50岁,1960年11 月为风寒所袭,发热,左肩关节疼痛不能活 动,左拇指第一指节红肿热痛,两膝关节不 可屈伸,至1961年3月来诊已难自己行走,当 时上午体温38℃,脉象细弱而数,92次/分, 据自述午后每发寒热。投与桂枝芍药知母汤 后,热通,3剂后自己能行动,继服10余剂, 诸症皆除。(《岳美中医案集》1978:84)
桂枝芍药知母汤医案
十三、痹症(颈椎病) 李*玲,女,34岁。081223 左侧肩部疼痛两个月,近 二十天逐渐加重,影响睡眠, 自述以前夜间时时汗出,疼 痛尚轻,近日无汗,疼痛加重,二便可,无头晕,入暮偶泛 恶。 脉沉弦细,舌淡白嫩苔白腻。 六纲:少阴伤寒+阳明 微热 方证:桂枝芍药知母汤 处方:桂枝40 白芍30 知母30 制附子40 生 白术50 炙甘草20 防风20 生姜50 麻黄20 四剂; 二诊:疼痛略减。 脉沉细,舌淡白紫嫩苔白腻。 原方加重附子用量。 处方:桂枝40 白芍30 知母30 制附子50 生白术50 炙甘草20 防风20 生姜50 麻黄20 四剂; 三诊:疼痛大减,已 可安睡。 脉沉细,舌淡紫苔薄白腻。 上方续进四剂。
桂枝芍药知母汤医案
八.下肢水肿(深静脉血栓形成) 唐祖宣医案:董某,男,27岁,左下肢肿胀热痛,不能 行走,经上级医院确诊为髂肢静脉血栓形成。证见:形体较 胖,面色微黄,舌质淡,苔黄腻,左下肢全腿肿胀,色呈潮 红,抬高患肢减轻,下垂严重,不能行走,凉痛,气候变化 遇冷加重,身常觉恶寒,四肢无力,脉象滑数。此乃寒湿热 内郁,治宜温阳除湿,清热祛风。 方用:白芍、知母、防风各30克,白术、桂枝、防己、炮 附子、黄柏各15克,麻黄、生姜、甘草各9克。 上方服10 剂后疼痛减轻,温度好转,下肢肿胀减轻,但舌仍黄腻,脉 滑数,此寒湿好转,热仍内郁,于上方加苍术15克,薏仁60 克,银花30克,服10剂后舌苔退,脉变缓涩,腿肿全消,已 能行走,寒湿俱减,改用活血化瘀,上方先后加桃仁、红花、 苏木、刘寄奴、乳香、没药等药物调治而愈,现已参加工作, 追访3年未复发。

【关节病良方】桂枝芍药知母汤

【关节病良方】桂枝芍药知母汤

【关节病良⽅】桂枝芍药知母汤原⽂《⾦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诸肢节疼痛,⾝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七)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四两芍药三两⽢草⼆两⿇黄⼆两⽣姜五两⽩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枚(炮)上九味,以⽔七升,煮取⼆升,温服七合,⽇三服。

桂枝芍药知母汤【⽅剂歌诀】桂枝芍药知母汤,⽢草⽣姜与⿇黄,⽩术防风炮附⼦,寒热错杂此⽅良。

【⽅药】桂枝四两(12克) 芍药三两(9克) ⽢草⼆两(6克) ⿇黄⼆两(6克)⽣姜五两(15克)⽩术五两(15克) 知母四两(12克)防风四两(12克)附⼦⼆枚(炮) (12克)【参考处⽅】处⽅⼀:桂枝12克芍药9克⽢草6克⿇黄12克⽣姜15克⽩术15克知母12克防风12克附⼦10克(炮)处⽅⼆:桂枝25克芍药18.5克⽢草12.5克⿇黄12.5克⽣姜12.5克⽩术30克知母25克防风25克附⼦12.5克【⽤法】上九味,以⽔七升,煮取⼆升,温服七合,⽇三服【⽤法】上九味,以⽔七升,煮取⼆升,温服七合,⽇三服(现代⽤法:⽔煎两次,温服)。

【原⽂】诸肢节疼痛,⾝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解说】本证为久痹历节之证,乃病久正虚,风寒湿侵⼊筋⾻关节,营卫不利,⽓⾎凝涩所致,以⾝体瘦弱,关节肿⼤、变形、剧烈疼痛,头晕⽓短为特征。

因风寒湿侵⼊⽇久,有渐次化热之象故⽤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

本⽅为⿇黄汤、桂枝汤、⽢草附⼦汤诸⽅化裁⽽成,⽅⽤⿇黄、桂枝、防风温散寒湿于表;芍药、知母和阴⾏痹于⾥;附⼦、⽩术助阳除湿于内;⽢草、⽣姜调和脾胃于中。

合⽽⽤之,表⾥兼顾,阴阳并调,⽓⾎同治,实为治风湿历节反复发作之良⽅。

陆渊雷说:本条证治急性关关节风湿病,其他脓毒性、淋菌性、梅毒性关节炎亦可⽤。

汤本求真说:本条《指⾦匮条》是述慢性关节炎,尤其如畸形性关节炎之症治。

尾台榕堂说:防⼰黄芪汤治风毒肿,附⾻疽、穿踝疽,稠脓已歇,稀脓不⽌,或痛或不痛,⾝体瘦削,或见浮肿者,若恶寒下利者更加附⼦佳。

张仲景补阳方——桂枝芍药知母汤,温通筋脉止痛,祛除一身寒湿

张仲景补阳方——桂枝芍药知母汤,温通筋脉止痛,祛除一身寒湿

张仲景补阳方——桂枝芍药知母汤,温通筋脉止痛,祛除一身寒湿老偏方全集为您普及健康知识老偏方全集中医养生知识,偏方秘方全集!公众号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温通筋脉,补阳祛风,除湿止痹痛的经典方,出自医圣张仲景之手,现世中医鬼才倪海厦也经常使用此方治疗腰膝,颈椎肢体关节疼痛,快来看看吧!现在很多中老年人,身上不是这里痛就是哪里痛,要么肩膀疼,脖子疼,要么腰疼,腿疼,并且关节不能受凉吹风,否则酸痛难忍,手脚发麻发木有时关节还会肿大,跟年轻人比起来,明显更怕冷,稍一变天,就要加厚衣服,否则感觉好像从体内往外冒寒气,这一切的症状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体内阳气不足了。

随着年纪增长,体内的阳气就会慢慢衰退,而阳气可温煦我们的经脉筋骨,使风寒湿之邪无法侵袭,那肢体关节自然不会出现疼痛麻木,也不会怕冷怕风了,接下来就跟大家分享一个方子,桂枝芍药知母汤,可以温补阳气,使阳气充足以达到祛风散寒,除湿止痛的功效。

桂枝芍药知母汤主要由桂枝,麻黄,生姜,芍药,知母,防风,白术,制附子和甘草等九味药材配伍组成,其中桂枝可助阳,温通筋脉,发汗解表;麻黄可祛除风邪,温散寒湿;两味药配伍可使体内寒气从皮肤毛孔排出去;芍药养血活血,敛阴收汗,缓中止痛;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这两味药材可制约麻黄以及桂枝,防止发汗太过;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关节筋脉拘急冷痛;制附子为大热之品,可补火助阳,驱散体内寒湿之邪,缓解疼痛;知母养阴清热,可防止燥湿助阳太过,伤及阴津,导致虚热生成;生姜以及甘草两药可和胃降逆止呕,诸药配伍不仅可祛风除湿,助阳散寒,还可防治热过伤阴,主治各种肢体关节疼痛。

如果你觉得自身阳气减退,出现关节肌肉肿大疼痛时,可参考此方调整,不过需注意,因为体质及症状不同时,药物配伍会有一定增减,比如体内寒湿较重伤及脾胃时,可加苍术,丁香温脾散寒,水湿明显泛滥肌肤导致水肿时,可加茯苓,薏苡仁燥湿利水。

总之具体如何用药应该在医生辨证论治后遵医嘱服药,不要执著原方盲目服用。

【经方习读】桂枝芍药知母汤

【经方习读】桂枝芍药知母汤

【经方习读】桂枝芍药知母汤转载2019-07-31 11:46:09标签:关节炎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肿大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要略》【原文】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1],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2]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金匮历节:8)桂枝芍药知母汤方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注释:[1]魁羸:魁,大也;羸,《说文解字》谓:“瘦也。

”魁羸即指关节肿大,身体消瘦。

沈明宗、尤在泾将魁羸作“尫羸”,尫(wng,音汪),《说文解字》谓:“尫,跛也,曲胫人也。

”故尫羸指身体消瘦、下肢变形、屈伸不利、行动障碍的疾患。

[2]温温:作蕴蕴解,谓心中郁闷不舒。

方剂歌诀桂枝芍药知母汤,甘草生姜与麻黄,白术防风炮附子,寒热错杂此方良。

【功效配伍】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

方中麻黄开发腠理,透邪风,散寒湿;桂枝祛风散寒,通阳气,行血脉;防风辛甘微温,祛风胜湿,止骨节疼痛,缓筋脉挛急;炮附子温经散寒,除湿解痛;白术健运脾土,运化肌腠水湿;芍药养血和血,缓急止痛;知母养阴清热,并能防辛温药燥化太过;生姜、甘草和胃降逆止呕。

另外,芍药与白术又可制约麻黄、桂枝发汗太过,使其方成微汗除湿之剂。

本方将汗、温、清、利、补之法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可达祛风除湿不伤阴、温经散寒不助热、滋阴养血不恋邪之效。

上九味药,水煮,去滓,温服,一日三次。

【方证论治辨析】桂枝芍药知母汤治风湿历节。

症见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关节肿大,脚肿如脱,头眩短气,蕴蕴欲吐。

此历节病,为风湿侵袭肌肉关节渐次化热伤阴。

风湿流注筋脉关节,气血运行不利,故诸肢节疼痛;病久不解,阴液亏耗,正气日衰,邪气日盛,故身体消瘦,关节肿大;湿无出路,流注下肢,故脚肿如脱;风邪上犯,则头目眩晕;湿阻中焦,气机不畅,则短气;胃气上逆,则心中郁闷不舒而欲吐。

本证关节局部可伴轻度发热发红,脉细略数。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证】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证】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证】《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方: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炮)二两。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方解〗本方是由桂枝汤增桂枝、生姜用量,去大枣,加麻黄、防风、白术、附子、知母而成。

增加桂枝、生姜用量并加入麻黄、防风,旨在发汗解表并治呕逆;加入白术、附子功在利湿祛寒除痹,佐以知母消肢体肿,故全方用以治疗风湿关节痛、肢体肿而气冲呕逆者。

【歌诀】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去枣增桂姜。

加入麻防为解表,术附逐痹治痹尪。

【解读仲景原文】《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第8条: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解读〗诸肢节疼痛,即四肢关节都疼痛。

身体尪羸,即言身体瘦之甚而关节肿大的样子。

脚肿如脱,即言脚肿之甚。

头眩短气、温温欲吐为气冲饮逆的结果,这是桂枝芍药知母汤的适应证,故用本方拉。

【讨论归经】桂枝、麻黄、防风、附子治少阴;白术、生姜治太阴;知母、芍药治阳明,故本方证当属少阴太阴阳明合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关节疼痛、肢体肿而气冲呕逆者。

慢性关节炎下肢或腕指关节肿痛者,用本方有良验。

如治验:徐某,男性,19岁,病历号189520,1966年月15日初诊。

左足肿痛已五六年,近2年加重。

经拍片证实为跟骨骨质增生。

现症:左足肿痛,怕冷,走路则痛甚,口中和,不思饮,苔薄白,脉沉弦。

此属风寒湿客表,为少阴表证,治以强壮发汗驱湿。

予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10克,白芍10克,知母12克,防风10克,麻黄10克,生姜12克,苍术12克,川附子6克,炙甘草6克。

结果:上药服7剂,左足跟痛减,走路后仍痛,休息后较治疗前恢复快。

增川附子为9克继服,1个月后左足跟肿消,疼痛已不明显。

本方加石膏治年余不解的风湿热有奇效。

本方与桂枝茯苓丸合用,治疗下肢肿的脉管炎亦验。

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8钱,芍药6钱,生姜5大片,甘草4钱,炮附子4钱,知母8钱,麻黄4钱,防风8钱。

这个处方是治疗阴虚的处方之一,专门是用在阴虚的病人身上。

只要病人身体很瘦弱,两个脚肿起来,这就是气血两虚的人。

身体很瘦又全身关节痛,脾主四肢肌肉,一定是脾虚掉了。

血一虚则头得不到正常营养必昏眩。

病人里湿气重,身体又虚,又兼有寒,必短气,有的胃不舒服,想吐也吐不出来,此多为三焦油网部分受到湿的侵占。

热应往下,寒应向上,天地交泰,而此病人则由于里寒太盛,热无法呆在下焦,反往上浮,变成上热下寒。

脾胃本身无法吸收营养,影响到三焦也无法完全运化营养,使里湿更盛,加上脾阳不足,四肢关节会空虚。

里又虚,湿又积,久而久之累积于关节之中,造成四肢关节肿大疼痛。

这个处方为治疗历节第一个处方,桂枝白芍健脾的,桂枝多点让药力走四肢。

麻黄跟着桂枝跑到表皮处,发表发阳。

白术去湿,防风祛风止痛,附子去寒,知母除烦去湿。

白术,知母,防风大剂用,甘草,麻黄,附子少点,重用生姜散水散胃阳于三焦网膜上面,用五大片,平时的药剂用两片够了。

干姜是温中的,这里不用干姜用生姜。

糖尿病人有的越吃越胖,有的越吃越瘦,这个方子对应越吃越瘦的糖尿病人,身体瘦但脚却变得肥大。

男怕脚肿,女怕头肿。

男人脚越来越肿很危险的。

此方喝下去,表面上治历节风,其实治气血两虚,补虚去寒去湿还固表。

桂枝多用才能带麻黄走表,还要带炮附子固表,这个药吃下去有两个特别反应,第一,关节痛立马减轻,第二,血糖降得很快,血糖从三百多一下降到一百多。

关节痛是因为里虚了,脾久虚不统血,血无法充分供应到四肢肌肉。

这个是治痛风的处方。

当炮附子推不动时,改用生附子,也可以生附子和炮附子同用,这样使用非常厉害。

如果历节重症,就是痛风极其严重,手脚趾严重变型,我们还有乌头汤来治疗……。

桂枝芍药知母汤,清理骨缝深处的风、湿、寒

桂枝芍药知母汤,清理骨缝深处的风、湿、寒

桂枝芍药知母汤,清理骨缝深处的风、湿、寒2021-12-12 08:00 ·禹州市中医院妇产科主治医师最近啊,因为是冬季的缘故,天气逐渐变冷。

很多人的类风湿病开始肆虐起来。

要说这个风湿类疼痛病,是很常见的。

尤其是在老年人身上,更常见。

想要去改善风湿关节疼痛。

我们需要知道它的病因、病理以及大家最关心的改善方法。

好了,直接进入主题。

其实,在中医上,风湿关节炎属于痹症的一种。

那怎么理解中医上的痹症呢?痹是痹阻不畅的意思。

你像现在经常说的关节炎、骨性关节炎、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等,在中医上都属于痹症。

中医认为由风、湿、寒三种邪气,长年入侵从而导致关节、膝盖处出现麻木、酸痛、沉重、不灵活的症状叫做痹症。

这三个邪气,最喜欢往我们骨缝深处钻,而冬季气温骤降、寒风凛冽,就是三邪气最猖狂的时候,因此一到冬天,很多人的关节,骨头会更加的难受。

不过,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就预防三邪气的入侵,还是很大几率去预防各种痹症。

但是,现在很多二十、三十的年轻人,都是一副“我年轻,我不在乎”的想法。

一旦过了四十五岁,身体各关节处,就会出现痛疼的问题。

这个时候再去想着解决问题,就有些晚了。

那在了解了痹症的病因、病理之后。

接下来就跟大家解读一个名方,叫桂枝芍药知母汤。

此方是东汉张仲景的名方;张先生是这么描述此方的:“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wāngléi)......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这个诸肢节疼痛的意思是说,我们的身体,小到手指关节、大到膝盖关节,有疼痛的感觉。

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风湿关节炎等。

以前叫痹症。

身体尪羸:尪是变形的含义。

羸指的是弱的意思。

是说肿大、身体虚弱。

现在我们来看看此方的组成:防风、桂枝、生姜、白术、白芍、甘草、知母、炮附子、麻黄。

经常看我视频的朋友应该知道,这里的附子是经过炮制后的药材,毒性会大大降低。

这张方子,也可以看作是桂枝汤变化而来,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

方子中的麻黄、桂枝、附子、生姜四味药组成了一个强大、强力的先遣队,对骨缝、关节深处的寒邪发起进攻,毫不留情。

经方笔记丨桂枝芍药知母汤

经方笔记丨桂枝芍药知母汤

经方笔记丨桂枝芍药知母汤2023.01.17记录丨我的中医之路第159期桂枝芍药知母汤出自《金匮要略》,本方由桂枝汤加量桂枝、生姜,去大枣,加麻黄、防风、白术、附子、知母而成。

原方: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炮)二两。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七合,日三服。

方中桂枝、麻黄、防风、生姜发汗解表,降逆止呕,附子、白术,利湿袪寒除痹,知母消肿,芍药、甘草缓急止痛,故本方治风湿关节痛、肢体肿而气冲呕逆者。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7条: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归经:少阴太阴阳明合病。

《神龙本草经》言:术:味苦,温。

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

止汗,除热,消食。

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肌。

《神龙本草经》中之术,不分苍术、白术。

知母:味苦,寒。

主消渴热中。

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防风:味甘,温。

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

久服轻身。

附子:味辛,温。

主风寒咳逆邪气。

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现代用法:桂枝12克,芍药10克,炙甘草6克,麻黄6克,生姜15克,白术15克,知母12克,防风10克,附子(炮)15-30克。

上9味,以水800ml浸泡1小时,煎15-20分钟,取汤150ml 温服。

再续水煎一次。

胡老用此方加石膏治年余不解的风湿热有奇效;与桂枝茯苓丸合用治下肢肿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亦验。

盛小财,主治医师,来自都匀小城,师从广西钦州市名中医、胡希恕经方医学钦州传承基地负责人林佳明,此笔记为个人学习笔记,仅供参考。

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体质状态不⼀定瘦,但⼀定是寒,从⽅的结构看,有桂枝汤,有⿇附草,有近效术附汤,以此三⽅为基础的结构,把她拆成三个⽅和防风、知母两味药,去看⽅证、药证。

寒、虚、实错杂明了,⿇附草、术附汤,伤寒与⾦匮之⽅,外感与内伤勾结之意。

特别是要注意这个近效术附汤,这个⽅⼦,原⽂⾥⾯是讲“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味”,“苦极”很多注家讲成嘴巴苦啊什么的,我的理解苦极就是这个⼈头重、头晕、头眩的⾮常厉害,痛苦到了极点。

不知⾷味,就是消化系统也出现问题了,所以说这个桂枝芍药知母汤它是有消化系统表现的,桂枝芍药知母汤原⽂⾥有”温温欲吐,头眩短⽓“这都是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表现的症状。

这种病⼈的体态很痛苦,脸是痛苦的,⽐如说穿⾐啊、带帽啊、护膝啊这些都会体现⼀个寒,再结合⼤⼩便的情况,以及要喝热汤、热⽔啊等等都是体现⼀个”寒“,⾮常重要的就是⼀个寒性的底板,那么这个寒很有可能就是⼀个附⼦剂术附汤这种真正的阳⽓不⾜的寒。

那么它还有这个太阳的表证的,有桂枝汤与⿇黄、防风啊,所以临床上很多病都不是⽤六经⾥⾯的⼀个经⽽往往是很多个经混杂在⼀起的⼀个表现。

特别是来看中医的都是⼀些慢性病、疑难病,多是混合病,前天曲俊⽣曲总和今天眭冬蕾发的医案也都是这个意思,是以冷为主的。

桂枝芍药知母汤原⽂主要是在痹症,以关节肿痛为突出的⼀个表现,但在临床上适合这个⽅证的病⼈是⾮常多的,第⼀种就是甲减病⼈、乔本⽒病等都可以表现为这种⽅证,那么后来现代医家发现这个⽅⼦治疗⾃⾝免疫性疾病⾮常有效,尤其是关节损害、关节肿痛这些结缔组织病变拓展的运⽤⽐较多。

这个⽅⼦还要注意⼀个剂量的问题,原⽂附⼦是⽤的2枚,还有⼀个就是桂枝⽐芍药的剂量⼤,就是它桂附⽤的⽐较多,还有⽩术、⽣姜都⽤到5两,这个⽅⼦的剂量⽐⼀般的是要偏⼤的,病也⽐较重,病程也⽐较久,⼈也⽐较痛苦,性质是⽐较寒的,它可以表现为关节的疼痛。

很多病⼈虽然不是以这个痹症、关节肿痛来就诊的,但你仔细问还是会有关节、肩、背、腰部的不舒服。

桂枝芍药知母汤临证感悟

桂枝芍药知母汤临证感悟

桂枝芍药知母汤临证感悟桂枝芍药知母汤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用于治疗历节病。

今就该方的原义与临床感悟,略谈己见。

条文解析《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云:“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从原文分析,此方所治以“诸肢节疼痛”“脚肿如脱”为主症,“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是副症,是一组虚中夹实证候。

虚者,阳气虚为主;实者,风寒湿瘀滞,血脉不通。

但由于病邪瘀滞日久,有伤阴化热之虞,故治疗用药不惟祛风、除湿、散寒、温阳,还需加滋阴药以润之。

清代赵以德分析的恰当,“湿多则肿,寒多则痛,风多则动,故用桂枝治风,麻黄治寒,白术治湿;防风佐桂枝,附子佐麻黄、白术,其芍药、生姜、甘草,亦和发其营卫,则桂枝汤例也;知母治脚肿,引诸药祛邪益气力,附子行药势,为开痹大例。

”(《金匮玉函经二注》)方药分析桂枝芍药知母汤的组成中含有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生姜、大枣、甘草)、白术附子汤(附子、白术、生姜、甘草、大枣)、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白术、桂枝)三方的主要成分。

而这三个方子均以“风湿相搏,身体烦痛”为主症,所不同的是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入了麻黄、防风、芍药、知母,增强了祛风、通络、滋阴消肿的作用。

有的书上谈及知母,只言“和阴清热”(丹波元简《金匮玉函要略辑义》),而不言知母的消肿作用。

《神农本草经》言知母功效为“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陈修园在《神农本草经读》知母下写道:“金匮有桂枝芍药知母汤,治肢节痹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可知长沙诸方皆从《本经》来也。

”所以,临床应用桂枝芍药知母汤,不应将知母列为另类。

在应用此方时,将桂枝、附子、芍药、知母四味均作为要药,缺一不可。

由此可见,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功效应为:扶阳气、滋阴血、祛风湿、消瘀肿、止疼痛,凡因风寒湿三气杂之而历节疼痛者,本方应当首选。

案例解析在《岳美中医案集》里,有一例痹症治验,对理解桂枝芍药知母汤方义颇有帮助。

【经方一得】顽痹克星——桂枝芍药知母汤

【经方一得】顽痹克星——桂枝芍药知母汤

【经方一得】顽痹克星——桂枝芍药知母汤按语:对慢病、久病不要一味追求“一剂知,二剂已”,辨治方向认准,恒久用功,方可滴水穿石,我们要耐得住性子、守得住火候,才能拿得住疗效!在跟诊团成员邵晗畅医生分享的两则跟师抄方案例中,我们要体会和借鉴这一点。

在此感谢邵医生的无私分享!正文:桂枝芍药知母汤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诸肢节痛疼,身体尫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方药: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此方为桂枝汤化裁而来,加桂枝及生姜用量以祛水气、降逆,去大枣之壅满,加麻黄、防风之发散表风邪水气,加知母以利水消肢肿,用白术、附子之除湿解痹,附子有强壮温经、散寒止痛之用。

全方治疗风湿关节痛、肢体肿而气冲呕逆者。

辨六经为少阴太阴阳明合病。

案例一:杨女士,女,67岁,初诊2013年11月30日。

类风湿20余年,手足指关节变形、疼痛、色暗瘀,足底前掌痛,晨僵不甚,(服激素甲波尼龙日每日两粒已数月)。

饮水则汗出,口干,纳呆,恶心,腹胀欲吐,乏力,精神差,大便不成形量少2日一行,饮多溲多,夜尿4-5行,既往1996年行胆囊切除术,长期无舌苔。

舌淡无苔脉细。

方药:小柴胡合五苓散去泽泻加陈皮(因为激素干扰人体抗病机制,故嘱患者逐渐停用激素)。

二诊2013年12月7日,患者停激素药后病情无缓解。

处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合防己黄芪汤。

中间数诊略。

近诊2014年6月14日,类风湿,头及上臂处结节消减好多,稍有点红,手足关节痛减,时口干,稍恶风寒,大便少2日一行,夜尿2,苔薄白脉细弦。

证解:关节痛久恶风寒为表阴证,即少阴,风湿结节红及口干为里阳证,即阳明,大便少及夜尿2次为里虚寒有饮,为太阴。

故辨六经:为少阴太阴阳明合病。

辨方证为桂枝芍药知母汤加黄芪茯苓生石膏大枣(冯老多改白术为苍术,改防风为防己)。

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剂名】桂枝芍药知母汤,出自汉·《金匮要略》。

【组成】桂枝四两(12克)、芍药三两(9克)、甘草二两(6克)、麻黄二两(6克)、知母三两(9克)、生姜五两(9克)、白术五两(9克)、防风四两(9克)、附子两枚(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通阳行痹,祛风逐湿。

【主治】主治肢节疼痛,身体赢弱,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舌偏红苔白,脉濡数。

【临床医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风湿关节炎、风湿多肌痛、纤维肌痛症、坐骨神经痛、股骨头坏死、腱鞘炎等病症,也可用于麻疹并发肺炎、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伴心力衰竭、深部组织炎等病症。

1.类风湿关节炎: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配合云克及甲氨蝶呤治疗30例,与甲氨蝶呤治疗30例对照,疗程3个月。

结果:治疗组中临床治愈8铡,显效16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中临床治愈4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湖南中区药大学学报》2013年第8期)2.股骨头坏死: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治疗股骨头坏死42例,随访时间6~29个月。

结果:采用1994年全国股骨头坏死专题会议髋关节功能评定标准,Ficai Ⅰ-Ⅱ期优良率为86.2%,Ficat Ⅲ~Ⅳ缓解率为6t)%,优良率为20%,患者股骨头坏死情况明显改善。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年第17期)3.原发性坐骨神经痛: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治疗原发性坐骨神经痛300例,随访半年以上。

结果:治愈:痛、酸、重、木消失,能参加一般重体力劳动,经半年以上随访无复发264例占88%,显效:痛、酸、重、木基本消失,但劳累后稍有轻度酸痛感觉30例占10%;无效:诸症无改善6例占2%,总有效率为98%,患者坐骨神经痛显著改善。

(《辽宁中医杂志》1997年第12期)4.风温性多肌痛:治疗组以桂枝白芍知母汤合小剂量泼尼松治疗35例,对照组单纯予小剂量泼尼松治疗35例,疗程3个月:结果:治疗组中临床治愈9例,显效16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 14%;对照组中临床治愈3例,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71.13%,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金匮要略》卷三,桂枝芍药知母汤

《金匮要略》卷三,桂枝芍药知母汤

《金匮要略》卷三,桂枝芍药知母汤历节四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抟,名曰断泄。

营气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三焦无所仰,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

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

1肝主筋,其味酸,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弱不振,其名曰泄。

肾主骨,其味咸,味咸则伤骨,骨伤则痿软不坚,其名曰枯。

枯泄相抟,名曰断泄。

言其真气断绝于内,而疏泄于外也。

筋骨者,营卫之所滋养,营虚血少,经脉内空,则卫气不能独行(此即上中风三,痒者,气欲行而血不行也)。

中风三,迟缓之脉,营卫俱微,无以充灌三焦,三焦无所仰赖,以致四肢失秉,断绝不通,身体羸瘦,独足肿大。

黄汗出而胫自冷,假令发热,便是历节也。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水入汗孔,营郁内热,不能外发,故内热而黄汗,卫气不出而自冷。

历节之病,两胫发热,以其四肢失秉而内寒,郁格阳气也。

2味酸,或是口中味酸,也或是胃反酸,此酸也对比现代痛风之尿酸。

名曰泄者,是血脉内空,营风疏泄也,内不能滋养筋骨,而外疏泄腠里,窍开汗出也。

味咸,或是口中味咸,此言骨伤,痿软不坚,也是现代老年骨质疏松的病理。

名曰枯者,营虚血少,卫气不行,筋骨失养,则为枯也。

营虚血少,血脉内空,则卫气不能独行,风泄皮毛,表阳不固而腠理开,即为断泄,此即是真气断绝于内而风疏泄于外也。

营卫循行,如环无端,外达皮毛,内煦三焦,血脉内空,营虚血少,则卫不独行。

脉迟而缓,营卫俱微,无以充灌三焦,三焦无所仰赖,以致四肢失秉,营卫之真气断绝不通,身体羸瘦,独足肿大。

三阴经气不升,风湿寒邪下侵,经脉不能,水肿虚浮,故足肿大。

论;糖尿病之并发证,也有足肿大,也可用此理分析。

足肿大者,若有外伤而伤口不愈合者,即为四属断绝之理,足上无气,必伤口不合也。

湿寒之盛,阴邪亲下,水聚脚踝。

3黄汗之病,两胫自冷,水入经络,阻其内热不能外发也。

历节之病,两胫发热,以其断泄内寒,格其外阳也。

此是教区别二病也。

历节之病,也有黄汗出。

第137篇桂枝芍药知母汤

第137篇桂枝芍药知母汤

第137篇桂枝芍药知母汤风湿性关节炎是中西医临床中常见的疑难杂症,通常表现为手脚、膝盖关节肿大,疼痛难忍。

病患经常手脚麻木,控制能力下降或者丧失,严重时可导致瘫痪。

《金匮要略》称作“厉节病”,顾名思义,“厉节”是指关节肿大、变形、疼痛和难以屈伸的含义。

仲景先生在《金匮要略》中分析“厉节”产生的原因大致有6个方面:1.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

”这一条是从产生“厉节”病的内因进行分析。

按照人体的气血阴阳的转化和升降模式,人体的气血循环从身体左边向右边循环。

左边承担的由阴转阳的功能,具体是水生木,木生火的模式,即肝负责将肾贮存的精气(阴)转化为阳气生发供养心,心是阳气最旺盛的状态。

右边承担由阳转阴的功能,即肺在人体的最高点肃降,通过脾的斡旋,将肺气肃降下沉转化为肾精。

如此,人体形成一个能量转化的循环模式。

人体上述这种能量转化的模式会体现在脉象上,即正常的情况下,两寸口脉(心、肺脉)应该浮而有力,如果寸口脉“沉而弱”,说明人体整体的气血鼓动不足,无法宣发到达于体表。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的脉象体现了人体体质气血衰弱,抵御外邪的能力不足,外邪入侵到肝肾的状况。

2.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少阴肾脉正常的情况下应该是沉下去的,“浮而弱”体现了少阴肾精不足,浮是因为肾精不足产生内热或者内风,风邪和内热也会消耗人体津血攻击关节导致疼痛。

3. 第三个原因与生活习惯有关系。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

枯泄相搏,名曰断泄。

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慎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

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

”酸的味道有收敛收缩的作用,正常的酸有补益肝阴的作用,但如果过酸,就会影响肝筋络的生长损伤筋络。

咸的味道会调动消耗人体的精气,轻微的咸味调动精气是适当的,如果过咸则会消耗人体精气进而伤害骨头,导致骨头失养而枯。

伤寒论方剂——桂枝加芍药汤——阴阳解析

伤寒论方剂——桂枝加芍药汤——阴阳解析

伤寒论方剂——桂枝加芍药汤——阴阳解析桂枝加芍药汤——阴阳解析
伤寒论: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处方:
桂枝3两,芍药6两,甘草2两(炙),大枣12枚(擘),生姜3两(切)。

上五昧,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解析:
阳性药:桂枝、大枣、生姜
平性药:甘草
阴性药:芍药
君药:桂枝
桂枝: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生姜:辛,微温。

归肺、脾经。

发汗解表,温中止吐,温肺止咳。

大枣:甘,温。

归脾、胃经。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甘草:甘,平。

归心、脾、肺、胃经。

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解止痛,缓和药性。

赤芍:苦,微寒。

归肝经。

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止痛。

阳性药物多,阴性药物少,针对寒多热少;君药功效以发汗解表为主,针对虚多实少;太阳阳明合病,外有表证内有郁热。

方剂中,桂枝、生姜,发汗解表;大枣、甘草,补中益气;赤芍,止痛清热。

诸药合用以发汗解表为主,补中益气为辅,兼顾清热止痛。

适用于表证仍在,且部分邪气入里化热者。

桂枝加大黄汤与桂枝加芍药汤比较:
桂枝加大黄汤,以发汗解表为主,止痛清实热为辅,兼顾补中益气。

适用于表证仍在,且邪气已入里化实热者。

桂枝加芍药汤,以发汗解表为主,补中益气为辅,兼顾清热止痛。

适用于表证仍在,且部分邪气入里化热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枝芍药知母汤——阴阳解析
金匮要略:
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薑五两,麻黄二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解析:
阳性药:麻黄、桂枝、生姜、白术、防风、附子
平性药:甘草
阴性药:芍药、知母
君药:附子
麻黄: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生姜:辛,微温。

归肺、脾经。

发汗解表,温中止吐,温肺止咳。

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

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防风:辛、甘,微温。

归膀胱、肝、脾经。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炮附子:辛,大热,有毒。

归心、脾、肾经。

回阳救逆、温里逐寒、温经止痛。

甘草:甘,平。

归心、脾、肺、胃经。

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解止痛,缓和药性。

白芍:苦、酸,微寒。

归肝、脾经。

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知母:苦、甘,寒。

归肺、胃、肾经。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阳性药物多,阴性药物少,针对寒多热少;君药药物功效以温里逐寒为主,针对虚寒证;少阴太阴合病,内有水饮,外感风寒。

方剂中,附子、生姜、白术,温阳祛湿;麻黄、桂枝、防风,祛风散寒;芍药、知母,养阴生津;甘草,顾护胃气。

诸药合用以温阳祛湿为主,祛风散寒为辅,兼顾养阴生津。

适用于素有体寒水饮,外感风寒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