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致癌作用

合集下载

药物致癌性及评价

药物致癌性及评价

二、化学致癌作用机制
(四)对表观遗传修饰网路的影响
DNA甲基化 所谓DNA甲基化是指在DNA甲基化转移酶的作用下, 在基因组 CpG二核苷酸的胞嘧啶5‘碳位共价键结合一个甲基基团,DNA甲 基化与人类发育和肿瘤疾病的密切关系
二、化学致癌作用机制
(四)对表观遗传修饰网路的影响
染色质重塑
染色质重塑复合物依靠水解ATP提供能量来完成染色质结构的改 变,根据水解ATP的亚基不同,可将复合物分为SWI/SNF复合物 、ISW复合物以及其它类型的复合物。这些复合物及相关的蛋白 均与转录的激活和抑制、DNA的甲基化、DNA修复以及细胞周期 相关。BRG1、SMARCB1和BRM编码SWI/SNF复合物特异的ATP 酶,这些酶通过改变染色质的结构使成细胞纤维瘤蛋白 (Retinoblastoma protein, RB蛋白)顺利的行使调节细胞周期、抑 制生长发育以及维持基因失活状态的功能,这三个基因的突变可 导致肿瘤形成
二、化学致癌作用机制
(二)对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影响
原癌基因 当原癌基因的结构或调控区发生变异,如突变、缺失、病毒整合 、染色体异位、基因扩增或促长剂加入,基因产物增多或活性增 强时,使细胞过度增殖,从而形成肿瘤
抑癌基因 也称为抗癌基因,在一定情况下被抑制或丢失后可减弱甚至消除 抑癌作用的基因
二、化学致癌作用机制
间接致癌物(indirect-acting carcinogen) 进入体内后需经过代谢活化才具有致癌作用的化合物
一、化学致癌物的分类
(二)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促癌剂 单独使用无致癌性,但可与其他致癌物协同诱发癌症 内分泌干扰剂 主要通过改变内分泌系统平衡及细胞正常分化而致癌 免疫抑制剂 可降低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增强病毒诱导细胞恶性转 化等多方面作用而影响肿瘤的发生 细胞毒剂 可导致细胞死亡,引起细胞代偿性增生和肿瘤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 可诱导肝物质 与机体长期接触后诱发相应部位肿瘤的发生

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

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

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时间:2010年1月19日主讲人:刘明明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调节胜利功能过程中,人接受正常剂量,正常用法的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成为药物的不良反应。

不包括由于药品质量问题,并排除了有意或意外的用药过量或用药不当所致的不良反应。

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后遗效应、继发反应、致畸、致突变和致癌作用。

1.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一般症状较轻,如麻黄碱用于止喘的同时出现中枢兴奋作用,一起失眠为其副作用。

副作用一般对集体危害不大,病人尚可耐受,故只需适当对症处理。

2.毒性反应:各类药物毒性反应不同,一般随着剂量加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加重。

如青霉素抑制骨髓造血功能,洋地黄过量一起心律失常。

用药时应注意避免毒性反应发生。

3.变态反应:指少数人对药物的特殊反应,也叫过敏反应。

与用药剂量无关,并不易预知,过敏体质的病人易发生,首次用药很少发生,常在第二次或多次用药后出现。

临床表现常见有药热、皮疹、哮喘等,严重时可引起休克。

为预防药物过敏反应发生,应许文过敏史,一些药物用药前药做皮肤过敏试验,如青霉素皮肤过敏试验阳性者应禁用该药。

4.后遗效应:指听药后血药浓度已见降到值以下时所残存的生物效应而言,这种效应应可以很短暂,也可以较持久。

如睡前服用长效巴比妥类安眠药,经过一夜,药物在体内虽已大部消除,但次晨起床后仍可有嗜睡、头脑不清醒、乏力等宿醉现象。

有的后遗现象很严重而且持久,还能引起器官损害,如链霉素长期应用,停药后造成永久的神经性耳聋,便是严重的后遗效应。

5.继发反应:指药物治疗作用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如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后,由于肠道内对药物敏感的细菌被抑制,不敏感细菌大量繁殖,可引起白色念珠菌或抗药葡萄球菌等继发感染发生。

6.致畸、致突变和致癌作用:指某些药物可能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引起畸胎,尤其在胎儿发育的头三个月内,最易受药物影响。

(整理)黄曲霉素致癌作用机制及预防

(整理)黄曲霉素致癌作用机制及预防

黄曲霉素致癌作用机制及预防概念:化学致癌作用是指化学物质引起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发展成肿瘤的过程。

具有这种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化学致癌物。

原理:化学致癌作用机制分为3个阶段:1.引发阶段:启动阶段是指化学物或其活性代谢物(亲电子剂)与 DNA作用,导致体引发阶段。

2.促长阶段:促长阶段是引发细胞增殖成为癌前病变或良性肿瘤的过程。

3.进展阶段:进展阶段是从促长阶段产生的细胞群(癌前病变、良性肿瘤)转变成恶性进展阶段。

例子:黄曲霉素具有诱导突变、抑制免疫和致癌作用,对于人类和动物健康有着严重的危害。

人类健康受黄曲霉素的危害主要是由于食用被黄曲霉素污染的食物,黄曲霉素主要存在于各种坚果,特别在花生、大豆、杏仁和核桃等植物产品中。

黄曲霉素1993年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划定为一类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

目前已经确定黄曲霉素结构有18种,其基本结构为二呋喃环和香豆素,主要分子形式含B1、B2、G1、G2,M1、M2等,其中M1、M2主要存在于牛奶中,B1为毒性及致癌性最强的物质。

黄曲霉毒素的产生主要是产品收获后在储存、加工和运输过程中,由于原料携带就会致使加工后的食品含有黄曲霉,给人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或饲料中含有黄曲霉毒素动物摄入后造成同样的危害,再链接到人类。

致癌的物质可分为启动剂和促进剂,某些物质兼具二者的作用。

黄曲霉素中AFB,、AFG,和AF、M,属于促进剂范畴,其致癌的主要是基因水平的作用。

AFB 可通过与DNA的共价结合抑制DNA的甲基化,从而改变基因表达和细胞分化,并导致癌基因的激活。

黄曲霉素相关肝癌中抑癌基因P的高频突变,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外显子7中密码子249由AGG转化为AGT,突变率约为20%之50%。

黄曲霉素主要以形成加合物的方式造成DNA损伤,并进一步导致肝癌的发生。

预防黄曲毒素的滋生和污染有多种途径,拿出口杏仁来说,在加工挑选之前,首先必须要保证水分含量在安全水8%以下,水分含量越低越好,才能保证不被黄曲霉毒素的污染。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Adverse event)是指按正常用法、用量应用药物预防、诊断或治疗疾病过程中,发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其特定的发生条件是按正常剂量与正常用法用药,在内容上排除了因药物滥用、超量误用、不按规定方法使用药品及质量问题等情况所引起的反应。

凡用药后产生与用药目的不相符的并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不良反应(adversereaction)。

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sideeffects),毒性反应(toxicreaction),变态反应(allergicreaction),后遗效应(aftereffect),继发效应(secondaryeffect),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reaction)及“三致”(致癌carcinogenesis、致畸teratogenesis、致突变mutagenesis)作用。

一般是可预知的,但有的是不可避免的,有的则是难以恢复的。

药物的后遗反应指停药后的生物效应,例如服用巴比妥类药物,次日的宿醉现象,停药后可消失。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引起耳蜗神经损害很难恢复,可成为永久性耳聋。

过敏反应药物刺激机体而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

药物在体内与高分子载体蛋白结合形成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药物再次进入机体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导致过敏反应性疾病。

特异质反应少数人用药之后,会发生于药理作用无关的反应。

多数是由于个体生化机制异常,比如缺乏某种药物代谢酶所形成依赖性喉,断药后体内不能维持正常生理机能,出现戒断综合征,有时很严重,可发生惊厥,甚至死亡。

药物的致畸作用在妊娠期内,特别是头三个月胎儿器官形成期,此时某些药物可作用于胎儿而形成先天畸形。

药物的致癌作用具有致癌作用的药物称致癌因子,不少化学药品属于此类物质。

药物的致突变作用遗传因子DNA的构成发生突然变异和染色体异常,可引起此变异的因子称变异原。

短时间内变异原通过机体内因起作用,发生显著的生物学变异,如畸胎或肿瘤的生成。

药物毒理学总结

药物毒理学总结

药物毒理学总结1.药物毒性作用包括哪些类型?并分别解释其含义(1)一般毒性反应:在治疗剂量下不出现,仅在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体内药物蓄积过多时才出现的反应(2)变态反应:机体对药物产生的免疫反应。

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后,经过敏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3)致癌作用(4)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生殖毒性指针对育龄人群,用药后对生殖系统及与生育相关的神经或内分泌系统产生的毒性/发育毒性指出生前接触药物,从而影响个体从受精卵到性成熟青春期的生长发育过程。

关注药物对胚胎的影响,特别是药物的致畸毒性(5)致突变与遗传毒性: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可以损伤人类或哺乳动物的遗传物质而发生突变作用,从而产生对人类本身及后代的影响(6)特异质反应:用药者有先天性遗传异常,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出现的反应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7)依耐性:生理依耐性、精神依耐性2.试述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局限性(1)目的是通过研究出现毒性反应的症状、程度、剂量、时间、靶器官以及损伤的可逆性;安全剂量及安全范围,从而预测人类临床用药的可能毒性,以制定防治措施;同时推算临床研究的安全参考剂量和安全范围;为新药进一步结构改造提供依据。

(2)意义:确保临床用药安全(3)局限:仍不能完全排除新药上临床时的风险。

(4)原因:1)新药本身产生的新的药理毒理学特征,可能超出了人们现有的预测水平。

2)另一方面来自现有毒理学评价手段,可能不能完全适应新药评价的需要,动物实验还存在很多缺陷。

有以下五点:①试验动物和人对药物反应的种属差异。

②试验动物的数量有限,难以发现发生率低的毒性反应。

③常规毒性试验所用的动物多系实验室培育的品种,反应较单一,而临床病人很广泛且对药物的敏感性各不相同。

④毒性试验所用的动物多是健康的,而临床用药病人可能有多种疾病。

⑤动物毒性试验中采用大剂量的做法也与临床用药相差甚远,特别是毒性低给药量很大的药,实验结果可能会产生假象。

细胞毒药物集中配置的职业危害及职业防护

细胞毒药物集中配置的职业危害及职业防护

细胞毒药物集中配置的职业危害及职业防护细胞毒药物集中配置过程中,如果处置不当,可能造成药物渗漏、弥散,配置人员可通过不同途径吸收药物,可导致白细胞下降、脱发等,甚至具有脏器损害、致癌的潜在危险,因此,配置人员要掌握细胞毒药物配置防护知识,提高防护意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使用正确的药物配置方法,加强各项防护措施,才能降低职业伤害。

【关键詞】细胞毒药物;集中配置;职业危害;职业防护目前,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可以延长肿瘤患者生命,提高生存质量。

化疗药物包括烷化剂、抗代谢药、抗癌抗生素等6大类,其中大多数为细胞毒制剂。

在配制化疗药物过程中,可形成肉眼看不到的含有毒性微粒的气溶胶或气雾,操作者可通过呼吸道吸入、皮肤接触和经口吞食3种途径。

而受到低剂量药物影响,具有致癌、致畸和脏器损害的潜在危险[1-2]。

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静脉药物集中配置中心通过对配置人员强化细胞毒药物配置防护知识及操作技能培训、提高职业防护意识、采取安全可行的防护措施等,降低配置人员职业伤害,现总结如下。

1 长期接触细胞毒药物对配置人员的潜在危害细胞毒药物集中配置过程中,如果处置不当,可能造成药物渗漏、弥散,配置人员可能通过不同途径吸收低剂量的药物,有学者研究结果显示,用生物检测方法在职业接触药物护士的尿液中可检测出甲氨蝶呤、环磷酰胺、5-氟尿嘧啶及铂类[3]。

药物长期累积可引起以下几种危害,(1)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白细胞下降,还可能出现血小板降低、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异常等。

(2)致癌作用:细胞毒药物长期累积,可能诱发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

(3)脱发:细胞毒药物可以抑制毛发根部细胞更新导致脱发。

(4)对生殖系统的影响:可导致孕期流产或胎儿先天畸形,还可导致妇女月经不调、不孕等[4]。

2 细胞毒药物配置过程中的职业危害途径细胞毒药物配置过程中,配置人员可能经口误食、皮肤接触、药物喷溅至眼结膜、呼吸道吸入等途径吸收,常见以下几种情况:(1)装有细胞毒药物的玻璃瓶、安瓿破裂导致药液溢出。

不良反应分级标准

不良反应分级标准

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每个人都听过是药三分毒,也知道药物都有自身的不良反应,那么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是什么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不良反应分级标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不良反应分级标准药品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级1) 轻度:指轻微的反应或疾病,症状不发展,一般无需治疗。

2) 中度:指不良反应症状明显,重要器官或系统功能有中度损害。

3) 重度:指重要器官或系统功能有严重损害,导致残疾或缩短或危及生命。

不良反应的症状目前没有统一标准来描述或测定药物不良反应的严重性。

大多数药物口服可致胃肠道功能失调,食欲不振、恶心、腹胀、便秘或腹泻等在所有不良反应中占很大比例。

医生通常把胃肠功能失调、头痛、疲倦、不明原因的肌肉痛、不适感以及睡眠的改变认为是较轻的反应不引起重视,但是这些反应是真正值得注意的。

中度反应包括焦虑、不安、烦躁,此外还有皮疹(特别是广泛和持久性的)、视觉障碍(尤其是屈光不正患者)、肌肉震颤、排尿困难(老年男性多见)、精神或心理的改变和某些血液成分(脂肪、脂质)的改变。

轻、中度不良反应如无其他合适替代药物可暂时不特别处理,但医生应重新考虑用药剂量,给药次数,服药时间(饭前或饭后等),能否用其他药物缓解等(如有便秘的可用轻度泻药)。

有些药物可致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此时,必须立即停止用药并进行治疗,然而有时必须继续用药,如肿瘤病人的化疗和器官移植时使用的免疫抑制剂。

用药时,要注意用不同的方法防治严重的不良反应,如给免疫系统受损的病人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用高效抗酸药或H2-受体阻断剂如法莫替丁、雷尼替丁防止胃溃疡出血;可输血小板治疗出血不止,给药物性贫血的患者输血刺激血细胞增生。

不良反应的机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机理是比较复杂的,归纳可分为甲型和乙型两大类,前者是由于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所致,其特点是可以预测,一般与药物剂量有关,其在人群中的发生率虽高,但死亡率低。

后者与正常药理作用完全无关的一种异常反应,通常很难预测,常规毒理学筛选不能发现。

药物致癌作用

药物致癌作用

有些药物长期服用以后,能引起机体某些器官、组织、细胞的过度增殖,形成良性或恶性肿瘤。

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资料,有些药物已被正式列入肯定致癌物和可能致癌物的名单,如乙烯雌酚、左旋苯丙氨酸氮芥(米尔法兰)、苯丁酸氮芥(瘤可宁)、环磷酰胺、非那西丁、羟甲烯龙(康复龙)等。

例如乙烯雌酚引起引起少女阴道癌,美国波士顿市妇科医院在短时间里收进8名10多岁的女病人患阴道癌,比同龄组上世纪以来报道的阴道癌还多。

经过调查,证明这种情况与病人的母亲在怀孕期间服用乙烯雌酚保胎有关,服药妇女所生的女儿患阴道癌的危险性比不服此药者大132倍。

这说明乙烯雌酚所致少女阴道癌要在几年、十几年甚至二十年后才暴露出来,而且在下一代身上发生。

国内已发现银屑病患者因服用乙双吗叮、乙亚胺等药物后,诱发了急性白血病和肝癌、胃癌、膀胱癌、鳞状上皮癌、恶性淋巴瘤等。

还有些药物目前已发现有致癌作用,诸如利血平、多巴胺;氯霉素、苯妥英、苯巴比妥、异烟肼、保泰松、苯丙胺、黄体酮、煤焦油软膏等。

因此,服上述药物时,应慎重考虑。

第十三章药物致癌作用

第十三章药物致癌作用
代谢物嵌入蛋白质分子中,与蛋白质共价结合 形成化学致癌物-蛋白质加合物。 3、DNA-蛋白质交联:
二、对癌基因的影响
1、致癌物诱导原癌基因活化: 2、致癌物诱导抑癌基因失活:
3、与DNA损伤修复 4、与表观遗传
观察化学致癌物作用的主要方法
二、遗传毒性致癌物和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1、遗传毒性致癌物(genotoxic carcinogen):大 多数化学致癌物进入细胞后与DNA共价结合, 引起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最 终导致癌变。
2、非遗传毒性致癌物:少数化学致癌物对遗传 物质没有影响,其致癌作用机制主要为改变相 关基因的转录与翻译,促进细胞的过度增殖。
第二节 药物致癌作用
1、解热镇痛药:吲哚美辛、保泰松、非那西丁、 阿司匹林等。
2、激素: 3、抗肿瘤药:甲氨蝶呤、环磷酰胺、阿霉素等。 4、免疫抑制药: 5、其他药物:
第三节 化学致癌作用机制
一、对生物大分子的作用 1、DNA加合物的形成:干扰正常的碱基配对。 2、蛋白质加合物的形成:化学致癌物以原形或
(4)免疫抑制剂:是通过增强病毒诱导细胞恶 性转化等多方面作用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常引 起人和动物发生白血病或淋巴瘤。
(5)特殊固态物质:某些特殊固态物质长期接 触机体,可诱发接触部位发生肿瘤。
(6)过氧化物酶体增生剂:能使啮齿类动物肝 脏中的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的各种物质,均可诱 发肝脏肿瘤,其机制可能与其引起细胞内氧自 由基生成增多等有关。
机体后不需经代谢活化,直接与细胞生物大
分子作用而诱发细胞癌变的化学物质。如各种 烷化剂和某些金属致癌物等。
2、简介致癌物:指进入机体后需经细胞内微粒 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等代谢活化后才具有致 癌性的化学物质。如黄曲癌物:指此类物质本身并无致癌性,严格

化疗药物对肿瘤科护士的危害及职业防护

化疗药物对肿瘤科护士的危害及职业防护

化疗药物对肿瘤科护士的危害及职业防护摘要: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癌症的治疗取得了重大突破,各种抗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肿瘤患者的治愈率。

国外研究证实,接触抗肿瘤药物的人员可能通过皮肤直接接触、吸入或吞食(在病房吃饭)等途径受到低剂量药物的影响,可导致染色体畸变,具有致癌、致畸及脏器损伤等潜在危害。

因此要求护士在接触化疗药物的操作规程中必须遵守操作规程,正确采用安全防护措施,以加强护士的职业防护。

关键词:肿瘤科护士;职业危害;防护对策一、接触抗肿瘤药物的危害1.职业接触性危害:肿瘤科护士在长期执行肿瘤治疗过程中,由于直接接触化疗药物而产生被动吸收,可引起皮肤黏膜的反应和头晕、恶心等躯体不适症状。

最常见的是脱发症状。

2.致癌作用:由于临床使用的化疗药物多为细胞毒性药物,能对正常组织或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产生抑制作用的同时,对正常的组织细胞也产生抑制作用。

部分接触化疗药物的医务人员在若干年后,有可能发生与化疗药物相应的恶性肿瘤。

主要为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

3.化疗远期并发症:肿瘤科护士在长期接触化疗药物过程中,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而被动吸收化疗药物,形成潜在的身体危害。

主要表现在对女性生殖系统的影响。

长期接触化疗药物的妇女可引起畸胎、异位妊娠和流产。

月经不调者也显著增加。

二、化疗职业防护现状1.国外防护现状: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制定并执行了配药、给药及废弃物处理的操作标准,规范了安全防护措施、抗肿瘤药物管理的规章制度,并且定期监测空气中的抗肿瘤药物含量。

美国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局1986年制定了防止医务人员受到细胞毒性药物侵害的工作指南,内容包括配药、给药、清理过程中使用个人防护装备,使用生物安全柜配置危险药物,训练所有相关医务人员掌握处理危险药物的方法。

目前,美国芬兰等国家的职业防护机构和卫生管理部门制定的? 执行静脉抗肿瘤药物治疗人员守则? 中明确规定:操作时要穿防护工作衣,戴口罩、手套、目镜,有条件的戴面罩。

药物毒理-致癌作用[专家指导]

药物毒理-致癌作用[专家指导]

5. 剂量-反应关系显示 有可测阈值和最大作 用;
6. 以能否有效地扩大 引发细胞群来确定促 长剂的相对强度。
7. 引发剂的强度以经一 定的促长阶段后发生的 癌前病变来定量。
2. 核型不稳定性导 致细胞基因组结构 的形态学改变;
3. 在进展阶段早期, 已改变的细胞对环 境因子敏感;
4. 在进展阶段可以 观察到良性或恶性 肿瘤;
结肠癌的多阶段模型(Vogelstein,et al. 1988)
染色体: 5q
12p
18q
17p
改变: 突变/丢失 基因: APC/MCC
DNA 突变 突变/丢失
低甲基化 K-ras
DCC
突变 p53 其它改变

↓↓

↓↓
正常上皮→上皮过度增殖→早期腺瘤→中期腺瘤→晚期腺瘤→癌症→转移
引发
促长
进展
专业资料
9
促长阶段是单克隆的癌细胞在一种或多种促癌物质的不 断作用下,表型发生了改变,恶性肿瘤细胞的各种性状 得以表达的过程
促进剂通过刺激细胞增生使引发的细胞发展进入促长阶段, 促进剂本身无或仅有极微弱的致癌作用,但反复使用能刺激 细胞分裂,形成肿瘤,它们的作用相对短暂,且是可逆的
专业资料
10
进展阶段是指由良性肿瘤转变为恶性肿瘤,并进一 步演变成更具恶性表型或具有侵袭特征的肿瘤的过 程,主要表现是自主性和异质性增加、生长加速、 侵袭性加强、出现浸润和转移的恶性生物学特征
专业资料
6
一、细胞癌变的多阶段学说
致癌的过程: 引发(initiation) 促长(promotion) 进展(progression)
组织细胞的病理改变: 增生、异型变、良性肿瘤、原

抗癌药物作用机理及作用靶点

抗癌药物作用机理及作用靶点

抗癌药物作⽤机理及作⽤靶点抗癌药物作⽤机理及作⽤靶点⼀、常见抗癌药物总作⽤机理⼆、常见抗癌药物作⽤机理1. 氮芥氮芥是最早⽤于临床并取得突出疗效的抗肿瘤药物。

为双氯⼄胺类烷化剂的代表,它是⼀⾼度活泼的化合物。

【药理作⽤】本品进⼊体内后,通过分⼦内成环作⽤,形成⾼度活泼的⼄烯亚胺离⼦,在中性或弱碱条件下迅速与多种有机物质的亲核基团(如蛋⽩质的羧基、氨基、巯基、核酸的氨基和羟基、磷酸根)结合,进⾏烷基化作⽤。

氮芥最重要的反应是与鸟嘌呤第7位氮共价结合,产⽣DNA 的双链内的交叉联结或DNA 的同链内不同碱基的交叉联结。

G1期及M 期细胞对氮芥的细胞毒作⽤最为敏感,由G1期进⼊S 期延迟。

【适应症】主要⽤于恶性淋巴瘤及癌性胸膜、⼼包及腹腔积液。

⽬前已很少⽤于其他肿瘤,对急性⽩⾎病⽆效。

与长春新碱(VCR)、甲基卡肼(PCZ)及泼尼松(PDN)合⽤治疗霍奇⾦病有较⾼的疗效,对卵巢癌、乳腺癌、绒癌、前列腺癌、精原细胞瘤、⿐咽癌(半⾝化疗法)等也有⼀定疗效;腔内注射⽤以控制癌性胸腹⽔有较好疗效;对由于恶性淋巴瘤等压迫呼吸道和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引起的严重症状,可使之迅速缓解。

2.环磷酰胺环磷酰胺为氮芥与磷酰胺基结合⽽成的化合物,是临床常⽤的烷化剂类免疫剂。

【药理作⽤】该品在体外⽆抗肿瘤活性,进⼊体内后先在肝脏中经微粒体功能氧化酶转化成醛磷酰胺,⽽醛酰胺不稳定,在肿瘤细胞内分解成酰胺氮芥及丙烯醛,酰胺氮芥对肿瘤细胞有细胞毒作⽤。

环磷酰胺是双功能烷化剂及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可⼲扰DNA 及RNA 功能,尤以对前者的影响更⼤,它与DNA 发⽣交叉联结,抑制DNA 合成,对S 期作⽤最明显。

【适应症】该品为最常⽤的烷化剂类抗肿瘤药,进⼊体内后,在肝微粒体酶催化下分解释出烷化作⽤很强的氯⼄基磷酰胺(或称磷酰胺氮芥),⽽对肿瘤细胞产⽣细胞毒作⽤,此外本品还具有显著免疫作⽤。

临床⽤于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髓瘤,⽩⾎病、乳腺癌、卵巢癌、宫颈癌、前列腺癌、结肠癌、⽀⽓管癌、肺癌等,有⼀定疗效。

《药物毒理学》药物致癌作用

《药物毒理学》药物致癌作用

14
ppt课件
致癌试验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要求需做致癌性试验的情况:
1 新药结构与已知致癌物质有关,代谢产物与已知致癌 物质相似
2 在长期毒性试验中,发现有细胞毒性作用或能使某些 脏器、组织细胞异常显著活跃的新药
3 致突变试验结果为阳性的新药
4 临床用药6个月以上,或局部用药。
15
ppt课件
致癌作用的评价方法
药物构效关系分析
致突变筛查试验
培养细胞恶性转化试验
短期和长期整体动物试验
流行病学调查以及转基因模型等
16
ppt课件
哺乳动物短期致癌试验
定义: 又称有限体内试验,是指时间有限,即在有
限的短时间内完成而不需终生,又指靶器官有限, 即观察的靶器官限定为一个而不是机体全部器官 和组织。需启动剂和促进剂。
17
ppt课件
哺乳动物短期致癌试验
小鼠肺肿瘤诱发试验 大鼠肝转变灶诱发试验 小鼠皮肤肿瘤诱发试验 雌性大鼠乳腺癌诱发试验
18
ppt课件
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
又称哺乳动物终生试验,是目前公认的确证动物 致癌物的经典方法,较为可靠。
19
ppt课件
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
动物种类 1 实验动物的价格较低,因为实验所长 3 抗病力强,易于饲养 4 最重要的是实验动物对诱发肿瘤的易感性 5 实验动物的自发肿瘤发生率较低
第十三章 药物致癌作用
1
ppt课件
癌是机体在各种因素长期作用下,引起正
常细胞过度增生或异常分化而形成的恶性肿瘤。
2
ppt课件
第一节 化学致癌物的分类
化学致癌物(chemical carcinogen):是指环 境中具有诱发机体形成肿瘤的化学物质。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英文版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英文版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英文版一、名词解释1、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的一门交叉学科。

阐述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不良反应的性质和机制,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的规律等。

是促进医药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推动医学与药理学发展为目的的学科。

2、半衰期(half-time period)通常指血浆半衰期,是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平衡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50%所需要的时间,是常用来反映药物消除快慢的药动学参数。

3、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药物从零时间至所有原形药物全部消除这段时间的药-时曲线下总面积,反映药物进入血循环总量。

4、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5、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PK)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称为药物代谢动力学。

临床药动学:研究药物在人体的动力学,提供药物的剂量与药物体内浓度之间的关系,为制定给药方案、必要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或通过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调整给药方案提供依据,达到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目的。

6、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TDM)通过应用现代分析技术测定体液(通常为血液样本)中的药物浓度,结合对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的观察,运用药动学原理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以达到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实现个体化给药的目的。

7、清除率(clearance,CL)清除率是机体对药物的消除速率的一种表示方法,即单位时间内机体从血浆内将药物消除的能力。

8、时量曲线(药时曲线,drug concentration-time curve)时间为横坐标,药物浓度(或对数浓度)为纵坐标绘制的图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穿梭质粒的转基因动物小鼠:转入带有报告基因的穿梭载 体,是研究体内基因突变的转基因动物模型。
思考题
一、解释下述概念 1.直接致癌物 2.间接致癌物 3.遗传毒性致癌物 4. 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二、论述题
1.致癌作用评价方法有哪些?
药物依赖性(第16章)
Drug dependence
一、概述
1、基本概念
癌?
❖恶性肿瘤:细胞无序地增生 ❖后果: 占位 浸润 转移 营养不良 分泌有毒因子,恶液质
遗传因素? 化学因素? 病毒? 生物因子? 干细胞?
成生理?
直接? 间接? 促癌?
具体机制?
对生物大分子的作用? 对癌基因的影响? 与DNA损伤修复? 与表观遗传?
预防?
用药后使人产生一种愉快满足的感觉,在精神上驱 使该用药者具有一种要周期地连续用药的欲望,产 生强迫性用药行为,以便得到满足或避免不适感。
身体依赖性physical dependence(生理依赖性 physiological dependence):
中枢神经系统对反复使用依赖性药物所产生的一种 适应状态,中断用药后可产生戒断症状。
间接致癌物(indirect carcinogen):指需经体内代 谢活化后才具致癌性的物质。Pro-, proximate, ultimate
促癌物(promoter of carcinoma ):本身无致 癌作用,只有与致癌剂同时存在时,能增加后者 致癌活性的物质
遗传毒性致癌物(genotoxic carcinogens): 作 用靶部位为机体的遗传物质,靶分子为DNA。 包括直接致癌物、间接致癌物
非遗传毒性致癌物(non-genotoxic carcinogens): 靶 分子不是DNA,不改变遗传物质。主要是促 进细胞快速增殖。包括促癌物、细胞毒物、 激素、免疫抑制剂、固态物质、过氧化物酶 体增殖剂。
2 致癌作用机制
遗传毒性致癌物
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细 胞
修复

修复

沉默
致癌蛋白活化
DNA损伤 DNA复制
药物致癌作用 carcinogenesis
特殊毒性(三致)
❖致突变(mutagenicity)(遗传毒理学 genetic toxicology)
❖致畸(teratogenicity)(生殖与发育毒理学 reproductive & developmental toxicology)
❖致癌 (carcinogenicity)
戒断症状(abstinence syndrome): 中断用药后,产生强烈的身体损害,表现为精神
和身体出现一系列特有的症状(流泪,打哈欠,谵 妄状态等)使人感到非常痛苦,甚至有生命危险。
① 有明确的剂量效应关系 ② 无明确的剂量效应关系,有2个或2个以上浓度发生细胞转化。 ③ 单一剂量下出现3个获3个以上转化集落。
2)、哺乳动物短期致癌试验
① 小鼠肺瘤诱发试验 ② 小鼠皮肤肿瘤诱发试验 ③ 大鼠肝转化灶诱发试验 ④ 雌性大鼠乳腺癌诱发试验
❖ 可检测受试物的引发活性或促长活性 ❖ 四个试验不是成组试验,应根据受试物的特点选择使用 ❖ 此四个试验任一试验得到阳性结果的意义与长期动物致癌
药物依赖性(Drug dependence ):
反复使用某些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药品或精神
药品,引起机体对于药品心理上和/或生理上的依赖状态。
麻醉药品(narcotics drug):
是指具有依赖性潜力,不合理使用或者滥用可以产生身体
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即成瘾性)的药品、药用原植物或
者物质,包括天然、半合成、合成的阿片类、可卡因、大
疫苗? 避免暴露? 早期发现?
一、 药物致癌作用
1、基本概念
药物致癌作用(carcinogenesis)是指药物引 起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发展成肿瘤的过 程
致癌药物(carcinogen)是指具有致癌作用的 药物
直接致癌物(direct carcinogen):指不需体内代谢 活化,直接与细胞生物大分子作用而诱发细胞癌 变的物质。
试验相似,但阴性结果并不能排除受试物的致癌性
3)、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
试验动物:应选择较敏感、自发肿瘤率低、生活力强及寿命 较长的幼年动物,雌雄兼半。
剂量:三个试验组,溶剂或赋形剂对照组。必要时可设阳性 对照组
动物数量:每组至少有雌雄各50只动物
染毒途径:与临床拟用途径一致 试验期限:小鼠和仓鼠为18个月,大鼠为24个月 观察:一般观察 、病理检查 结果分析:全面
麻类等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目录
精神药品(psychotropic drug):
是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之兴奋或者抑制,具有依赖性
潜力,不合理使用或者滥用可以产生药物依赖性的药品或
者物质,包括兴奋剂、致幻剂、镇静催眠剂等。
精神依赖性psychic dependence(心理依赖性 psychological dependence):
突变

+
胞-


抑癌蛋白失活
肿瘤细胞转化
+
细胞克隆增殖
肿瘤
二、 致癌作用评价方法
1、何时应考虑进行致癌性评价
人体可能长期暴露于该药物 该药物或其代谢物的结构与已知致癌物相似 反复染毒毒性试验提示该药物可能产生癌前
病变(细胞毒性作用或异常增生) 遗传毒理学短期试验得到阳性结果
2、致癌作用评价方法
1)、培养细胞恶性转化试验 2)、哺乳动物短期致癌试验 3)、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 4)、转基因小鼠致癌试验
4)、转基因小鼠致癌试验
转癌基因小鼠:转入癌基因,直接在某些特定的组织中高 效表达,处于引发状态。携带癌基因的转基因动物可 用于致癌试验,研究外源化学物与肿瘤相关基因的作 用及外源化学物在致癌不同阶段中的作用机制。
Tg.AC小鼠模型
肿瘤抑制基因敲除小鼠:P53-/-小鼠,肿瘤的发生比正常小鼠 (P53+/+)增加而且提前。
/cder/guidance/index.htm
1)、培养细胞恶性转化试验
细胞:叙利亚地鼠胚胎细胞(SHE) 剂量:至少应用3种不同浓度 药物的作用时间:药品一般和细胞接触24小时,更换培养液后在培养7-
14天。 外源性代谢活化系统:S9 对照组: 空白、溶剂、阴性和阳性对照组。 观察报告: 细胞固定,染色,计数,转化集落数。 判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