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上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word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科学上册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浙教版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第1节__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1节__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形状,理解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观点。

2. 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3. 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方式,如图片、视频、实物展示等,让学生直观了解地球的形状。

2.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和模拟,让学生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如地壳、地幔、地核等。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图片、视频和实物,如地球仪、地层模型等。

2. 准备实验所需的器具和材料。

3. 设计互动性和参与性强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按照以下是实验所需的一些器具和材料:器具:1. 实验台2. 试管、烧杯、量筒等实验室器具3. 电源插座和导线4. 显微镜5. 天平6. 计时器7. 温度计材料:1. 各种化学试剂和溶液2. 各种形状和大小的生物样本3. 各种类型的实验设备4. 各种形状和大小的塑料或木质模型5. 各种类型的纸张和笔,用于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6. 各种类型的图片和视频素材,用于演示实验过程和结果为了设计互动性和参与性强的教学活动,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实验主题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

2.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科学家、工程师或医生等,通过模拟实验过程,了解实验方法和原理。

3. 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并与他人分享。

4. 问题解决:设置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寻找解决方案。

5. 展示和分享:组织学生展示他们的实验效果,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以及他们从实验中学到了什么。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实验所需的器具和材料可能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的特点,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1)地球的形状:通过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和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并诠释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天体。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学设计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学设计
4、地球的内部圈层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那大家有没有好奇过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结构呢?
[PPT展示图片:地球的内部结构]
[师]:地球由外向内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大家看看,地球的内部结构和什么很像呀?
[生]:像一颗煮熟的鸡蛋。地壳相当于鸡蛋壳,地幔相当于鸡蛋清,地核相当于蛋黄。
PPT,多媒体展台
教学对象及特点
七年级学生知识面相对较广,通过电视、网络、图书等途径,学生对我们生活的地球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课内容较简单,对于学生来说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厚的科学知识,对学习科学的兴趣比较浓厚,对探究科学的方式方法已经基本掌握。只是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地球大小等相关知识缺乏了解,需要进一步认识,这也是我们在这节课需要突破的地方。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整理了有关地球概况的相关资料,并设计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模拟实验,力求顺利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学生进行观察]
[生]:贴近地球,透过小孔只能看到地球的一小部分,不能知道是一个球形,离远一点才可以看到是一个球形。
[师]:这就是因为我们的观察范围受到了限制,就像古时候的人,由于活动范围小,认知能力非常有限,所以古人眼中的地球可和我们现在认识到的地球不一样。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人们对地球形状是如何进行探索的。
PPT
展示图片
新授:历史上的地球观,对地球形状的探索,地球的大小和内部结构
1、古人的地球观
[PPT展示图片:古代人的地球观]
(1)古代中国人的地球观:天圆地方
(2)古代印度人的地球观:大地是一个圆盾,由四只站在乌龟背上的大象驮着空心山。
2、近代人对于地球形状的探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内部结构,加深对地球面貌的认识。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1.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初步掌握证实地球是个球体的一些观察和方法。

2.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从而加深对地球面貌的认识,激发对探索地球与宇宙奥秘的兴趣,为建立正确的物质观打下基础。

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难点:利用相关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形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呢?我们自己却不容易看见。

站在地球的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

所以人类认识地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时至今日,大家都已经知道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那么自然界中的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呢?二.师生互动,学习新课课堂活动1忆历程一认识地球教师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无多媒体条件的可看课本图)学生看多媒体展示,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很容易得出:地球是一个球体)教师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是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但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教师多媒体展示课本图3.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或直接看教材图)学生分组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学生小组推荐代表分析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各个阶段,并说出理由(其他小组同学可质疑或作补充):天圆地方一一天如斗笠,地如覆盘一一球体用课件展示船只离岸与远去的过程,回归的船只与匏近的过程提问:为什么远去的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演示实验:课本图3—3(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的移动)学生讨论:1、在篮球表面和木板表面上移动的铅笔,其长度和铅笔头的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这样?海面上远去的船只为什么船身比桅杆先消失?小结:从A到B:观察不到铅笔长度变小,从C到D仍观察到铅笔长度不变,由此可知,地球是一个球体。

教师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入新知识,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球体(7min)
师:其实早在1519年就有一个人做过类似的举动。他就是伟大的航海家麦哲伦。(出图:麦哲伦和其航海路线图)这就是麦哲伦,还有他的航海路线图,他带领他的船队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这一创举。这个路线图不太清楚,我们看一下另一张。这是地球的俯瞰图,他们从西班牙出发,穿过大西洋,经过南美洲,越过太平洋,经过好望角,最后回到西班牙。绕了地球一圈,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板书:一、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导入
(5min)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进入第三章的学习——人类的家园,地球。学习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板书: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在进入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成语(点出幻灯片后)——南辕北辙。
南辕北辙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目的地在南方,却偏要往北方去,它的背后还有一个小典故。(点下一张幻灯片)。说是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叫季梁,他在路上遇见一个人,那人告诉季梁自己要往北方去,季梁不解,说:楚国在南方,你往北方走干什么?(点击幻灯片,出现两人对话)。那人说,我的马好。季梁说,马虽好,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我的钱多。钱多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哎呀,我的车夫技术好,就不耐烦的往北去了。季梁无语了,心想,你这三样越好,离楚国就越远,永远也到不了楚国。
听完这个故事,老师的问题来了:同学们认为这个人最终能不能到达楚国?互相讨论一下。(等10~20秒请学生起来回答)
请甲跟我们说说看不出意外的话他最终能不能到达楚
国?
生:回答能或者不能。
师:为什么呢?
生:回答原因。
师:(再请几位学生回答)那这个答案我们先不揭晓,在学习接下来的内容之后我们再看看这个人南辕北辙后还能不能到达楚国。

2015秋浙教版科学七上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word导学案

2015秋浙教版科学七上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word导学案

2015秋浙教版科学七上3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一、地球的形状人类的认知:天圆地点——日心讲——地心讲对现象的讲明:船身比桅杆先消逝二、探究地球形状的实验1、探究活动:地球怎么讲是什么形状的。

提出咨询题 ②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把篮球和木板置于同一水平视线上,把铅笔的头竖直朝下,分别移动一段距离,观看铅笔的长度和铅笔头随位置变化而发生的变化。

)按照现有器材自己动手做一做。

通过此次活动你明白了什么?第一次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人——麦哲伦。

三、地球的大小①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②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四、地球内部结构特点读图:地壳——地幔——地核课后练习:1、不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现象是( )地壳(平均厚17千米)上地幔下地幔外地核内地核地幔地核图层名称地壳上地幔下地幔外地核内地核地幔地核岩石圈软流层长度17Km 2900Km 6371KmA.太阳东升西落 B.地球卫星照片C.月全食形成过程 D . 大海中帆船在远处逐步消逝的过程2、如果你乘船在海上旅行时遇到一座灯塔,你看到整座灯塔的过程是()A .从上到下依次显现在你的视野中B.从下到上依次显现在你的视野中C. 塔顶和塔基同时在你的视野中D. 一直在你的视野中存在3、为了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小明收集了以下证据:①远离海岸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逝;②日食时,日轮的缺损部分为圆弧形;③地球仪所示的地球是一个球体;④月食时,月轮缺损的部分为圆弧形。

其中不能作为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证据的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4、由外到内地球内部结构可分为( )A. 岩石圈、地幔、地心B.岩石圈、软流层、地核C. 地壳、地幔、地核D.地核、地幔、地壳。

5、岩石圈的范畴是()A 地壳B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C 软流层及其以上部分D地壳和上地幔6、麦哲伦自西向东完成首次环球航行,此次航行先后通过的大洋依次是()A 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B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C 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D 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7、下列讲法正确的是()A 地壳是有岩石圈和软流层组成B 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C 地球内部结构中,地壳最厚D 地壳内部结构中,地核厚度最小8、让铅笔头分别在篮球和平直木板上移动观看铅笔远去时铅笔的长度和铅笔头位置的变化。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浙教版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创新设计《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是浙教版的科学教材七上年级第三章第一节,本章教材属于地球和空间科学领域,主要讲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并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证明地球是圆,以及会举事例说明地球是球体。

引导学生学习探究过程,通过科学史和现象来判断地球的形状以及理解不同阶段下人类的认识,体现理论是不断修正,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本质。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代人的地球观。

2.初步掌握证实地球是个球体的一些现象和方法。

3.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4.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的深化。

过程与方法:1.能用一些现象来证明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建立模型的思想。

3.培养学生能通过仔细观察,用“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实验取证——得出结论”的探究方式进行研究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地球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和宇宙奥妙的兴趣。

2.感受中国的科技水平的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3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兴趣广泛、乐于动手,但生活经验和阅历还不够丰富,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还不够完善。

基于本课是初中科学教学首次接触到地球和空间的科学领域,所以教师应尽量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4重点难点从而认识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和证明地球是“圆”的方法和现象,明确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总是遵循这样的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让学生体会人类的认识受地域和不同的科技水平的制约,不同阶段的认识都有一定的可取性。

5教学过程5.1.1教学流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谜语引入先请大家猜个谜语。

大家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齐声回答地球出示谜语,开门见山的引入。

对,有同学说是,有同学说是。

这一点对于对现代人来说已经是一个常识。

但在古代人眼中,地球又是怎样的?学生兴趣很高,地球圆的,不规则的椭球体……古代中国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请大家对照阅读材料,观察图片,这是哪个国家的人对地球的认识?如何描述?中国天就象是一个半球状的圆盖,大地好像一个四方的棋盘。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学设计(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学设计(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在不断的探索,知道一些能够证实地球是球体的方法。

2、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能正确描述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

3、了解科学技术对于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内部结构特点教学难点:利用实例或者现象解释地球的形状二、教学流程(一)、引入著名诗人苏轼曾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讲的是自己身处庐山中,反而不知道它的真相和全貌了。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自认为自己很熟悉的事物或者地方,其实却并不了解的这种现象还有很多,你相信吗?我们来试一个。

【展示文成的图片】师:这是哪里?生:文成师:你能够描述文成所在位置是什么形状的吗?生:长方形、长条形.........师:老师这里也有一张文成的形状的图片,和我们所说的还有有所偏差。

文成我们很熟悉,却有种不识真面目的感觉。

师:我们所居住的星球叫什么?生:地球师:你对它的形状和大小是否了解?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二)、新课1、古代人对地球的认识师:在你的世界中,你认为地球是一个怎样的形状?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生:通过电视或者卫星的拍摄可以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师: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可以借助现代科学技术观察到地球的形状,但在古时候没有现在这样的科学技术,那在古时候人的世界中,地球又是一个怎样的形状?①、古代印度认为的地球(展示图片)古代印度人认为,大地被四头大象驮着,站在一只巨大的海龟身上②、古代中国认为的地球(展示图片)a、“天圆地方”说:天像一个锅,是半圆的;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

b、“浑天”说:张衡认为: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居于内。

天表有水,水包地,犹如卵壳裹黄。

③、古希腊认为的地球师:同学们知道月食是怎样发生的吗?请你用图画的方式画出来生:学生上黑板画出来师:当射向月球的太阳光被地球阻挡后,在月球上就会留下谁的影子?生:地球师:根据月球上的阴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经分析认为地球是球体④、麦哲伦环球航行(放映视频)小结:地球是一个球体【思考】为什么远去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展示卫星拍摄的地球图片】师:地球上的蓝色、白色和绿色分别代表着什么?生:海洋、白云、陆地或者森林2、地球的大小师: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分别对赤道的半径、两极到赤道的距离和赤道的周长进行了测量,结果有惊人的发现。

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学设计(浙教版科学)

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学设计(浙教版科学)

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知道一些证实地球是圆形的现象和方法。

(2)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能描述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技能目标:举出证据说明地球是球形天体。

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事例。

情感目标:使学生明白好奇心、想象力、持之以恒、严谨科学等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一个人日常学习、生活乃至终身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重难点分析:对于地球的形状学生大都已经知道,关键是如何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出发更科学更生动的来了解地球的形状。

通过课件让学生更形象的接受。

教学重点: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内部结构。

教学难点:如何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出发更科学更生动的来了解地球的形状。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实验用工具:篮球、直尺、铅笔。

教学过程:【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地球上的生物,也了解了一些组成我们生物世界的微观世界。

当我们抬头的时候,看到的是一片茫茫的宇宙,那时候,你的脑海中会想些什么呢?你对宇宙和地球有什么疑问吗?让学生讨论回答:1、宇宙有多大,中心在哪里?2、有没有外星人,星星离地球远吗?3、……【导入】一、地球的形状【课件展示】1、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1)古代中国人——浑天说,盖天说,天圆地方(2)古代印度人——地球是个大圆盾,由大象(一个民族的象征)驮着在龟背上。

(3)古代巴比伦人——……【布置任务】课后去网上查阅有关人类对地球认识的理论,想一想当时他们为什么会产生那样的观点。

【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圆的,我们中国人也拍到了第一张从太空看到的地球。

但如果你古代人,他们没有走出过地球,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下,你可以通过那些现象去判断地球的形状呢?(全班分两大组讨论,竞争看谁讲的例子更多,更有说服力,老师注意引导。

)【多媒体展示】“模拟篮球实验”:(学生按屏幕演示步骤做)[材料]篮球、直尺、铅笔把篮球和直尺置于同一水平视线上,把铅笔的头竖直朝下,分别在球面、平面上移动。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24页教案导学案)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24页教案导学案)

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径长约3毫米。

这点微小差别,在地球仪上是看不出来的。

[]3.活动:假如一个中学生的两臂平展时长1.5米,让他们手牵手合抱地球,需要多少个中学生?[](三)地球内部的结构1.地球内部的结构与煮熟的鸡蛋很相似,各层分别相当于鸡蛋的哪一部分?2.根据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及86页第一段内容,归纳地球各圈层的特点。

圈层名称深度主要特征地壳平均约为17千米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呈固态地幔上地幔17千米至1000千米处存在软流层,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下地幔1000千米至2900千米处地核外地核2900千米至5000千米处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5000千米至6371千米固态A.地球公转的周期B.地球绕月球自转C.地球的大小D.地球的形状3.(2018•广东深圳)下列关于地球的说法,正确的是()A.两极稍扁、赤道略鼓B.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略长一点C.地球表面积约为51平方千米D.赤道周长4千米4.下列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描述,正确的是()①地球是个正球体②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③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首次证实地球是个球体④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57千米⑤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A.①③⑤B.②③⑤C.②③④D.③④⑤5.假如有一天你真的能在地面乘坐某一工具通向地心,由地面直达地心的旅程中,将依次穿过的圈层是()A.地核—地幔—地壳B.地幔—地核—地壳C.地壳—地幔—地核D地壳—地核—地幔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壳是由岩石圈和软流层组成的B.地球内部的软流层位于地幔中C.地球内部结构中,地壳最厚D.地壳内部结构中,地核厚度最小。

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地球的大致形状。

学生能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实验模拟,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的认知。

难点:理解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和作用。

三、教学准备地球仪实验材料:果冻或软糖、巧克力、饼干碎、食用色素、小刀、透明杯子等,用于模拟地球内部结构的实验。

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图像和视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在一堂富有启发性的科学课上,老师希望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探索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这一课题。

她首先提问:“你们知道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接着,她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内部又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老师展示了地球仪。

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它让学生们能够直观地观察和描述地球的形状。

地球仪呈椭圆形,赤道部位略微膨胀,两极部位则相对较小。

在观察地球仪的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描述地球的形状。

在探讨地球内部结构时,老师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们展示了地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地球内部可以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壳层,厚度不一;地幔位于地壳下方,由粘性较大的岩石组成;地核是地球的最内部,分为外核和内核,主要由铁、镍等金属组成。

通过观察地球仪和讨论地球内部结构,学生们对地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们明白了地球并非完全的球形,而是椭圆形状;同时,也了解了地球内部的构造,对地球的奥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的理念,老师通过提问、展示和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将更加关注地球科学领域,逐步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 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案(教学设计)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 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案(教学设计)

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变化,以及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方法。

2.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内部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利用常见的物品来模拟情景,以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体会科学是在不断进步发展的。

(2)通过对地球的学习,体会珍爱地球的重要性。

重点: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内部的结构。

难点: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PPT、地球仪等。

古人对地球的认识:我们知道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那么同学们对地球也不会陌生。

教师提问:同学们对地球的认识有哪些?学生回答。

继而引出古人对地球的认识。

PPT放映古诗、古文、图片,介绍古人对地球的三种认识:盖天说、天圆地方、圆盾。

根据开头学生对地球形状的回答,提问学生:生活中有什么例子能证明你所说的(也就是如何证明地球是球体)。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一)地球的形状:引入海面上远去的船只比桅杆先消失的例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个例子可以证明地球是圆的。

展开书本活动。

补充介绍地球是球体的例子:亚里士多德、麦哲伦的例子。

让学生体会人类对自然事物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的,是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发展的。

继续让学生思考:既然地球是圆的,那为什么住在上面的人没有感觉?从而引出地球很大。

(二)地球的大小教师介绍地球的大小,给出一组半径、周长的数据,得出结论: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学生思考练习:假如一个中学生的两臂平展时长1.5米,让他们手牵手合抱地球,需要多少个中学生?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地球之大,以及对地球周长有更好的认识。

(三)地球内部的结构既然地球的外部结构我们可以用卫星等观察到,那内部结构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内部的结构,那我们利用什么来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呢?教师先播放一张图片,介绍可以利用地震波来认识地球的内部构造。

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1)地球是一个完美的圆球。()
答案:错误。
(2)地球的内部结构只包括地壳和地幔。()
答案:错误。
(3)地球的平均半径等于赤道半径。()
答案:错误。
(4)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相同。()
答案:错误。
(5)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对于人类生活和科学研究没有重要性。()
答案:错误。
3.计算题:
(1)假设地球的半径为6400千米,请计算地球的表面积。
2.地球的内部结构: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以及各圈层的功能和特点。
3.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表面积:掌握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以及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4.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学习地球的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了解地球的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特点。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地球是一个稍扁的不规则球体,赤道略鼓,两极稍扁。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各圈层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分别是自西向东和自东向西。
当堂检测:
1.选择题:
(1)地球的形状是____。
答案: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____、____和____。

浙教版七上科学 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浙教版七上科学  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漫长历程;2、知道一些能够证实地球是球体的现象与方法;3、正确描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偏,赤道略鼓的球体以及它的大小;4、能指认地球的内部结构。

过程与方法:1、将实验与经验结合,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2、能运用有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形成认识世界、探索地球的兴趣。

2、感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认识到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没有穷尽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地球的内部结构教学难点:1、人类认识地球结构的过程;2、地球内部结构的不同分层教学用具:篮球、铅笔、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导入】师:人们很早就对我们生活的地球感兴趣了,同学们知道我们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生:地球是圆的。

师:是的,我们现在都知道地球是圆的。

但是人类认识到这一事实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新课】师:古时候的人们,他们的活动范围很小,认识能力也非常的有限,所以当他们思考地球形状时,只能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去猜测、去认识。

比如说,古代的中国人认为天是圆的,而地是方的,天空紧紧的包裹着陆地。

而古巴比伦的人嘛,却认为大地是一个龟壳般隆起的空心山,土地四面环绕着海水,上面罩着一个浑圆的巨大天罩。

生:惊叹师:可是,随着人们活动范围越来越大,许多自然现象使人们逐渐对这些认识产生了怀疑:既然天涯海角,按理说我一直向前走,我应该能走到边的呀!还有,我送朋友离开,为什么朋友所乘的船船身会比桅杆先消失呢?生:因为地球是圆的。

古人真傻!师: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来做个小实验证明一下吧。

生:好的(活动) 把篮球和木板置于同一水平视线上(如图3-3)。

把铅笔的头竖直朝下,分别由A向B 和由C向D移动,观察铅笔的长度和铅笔头随位置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

师:比较在篮球表面和木板表面上移动的铅笔,其长度和铅笔头随位置变化的有什么?为什么?生:在篮球表面移动的铅笔,其长度随铅笔头的移动而缩短。

3.1地球的形状与内部结构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3.1地球的形状与内部结构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地球的形状与内部结构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地球的形状与内部结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的教材,以便跟随课程进度进行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这包括但不限于地球形状的历史认知图片、地球内部结构图解、板块构造动画演示等。
3.实验器材:本节课可能需要进行的实验有模拟地球形状的模型制作、地球内部结构探测实验等。需提前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板、地理模型、温度计、地震波模拟装置等,并确保其完整性和安全性。
4.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他们对地球的形状与内部结构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帮助他们巩固学习成果。
5.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了解他们对地球的形状与内部结构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
6.教师评价与反馈:教师可通过以上评价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他们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
4.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地球科学知识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5.设计一个实验,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
例题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答案: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
例题2: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哪三个主要圈层?
答案:地壳、地幔、核心。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_《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优质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_《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优质教案

课题名称:七上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学情分析】:本节课是浙教版七年级科学,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和地球的内部结构。

其中如何证明地球的形状,是本节的难点,学生通过小学的学习都知道地球是球体,但他们对于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会有点不可思议,并且学生平时生活的环境中无法体现地球是个球体,所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还是比较困难。

所以本节课从古代人和现代人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差异引入,让学生体会和理解由于当时的科技条件限制,古代人当时认为地球是这样的形状是非常正常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能找出更多的证据来证明地球的形状,通过学生探究地球是圆形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科技的进步,使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尤其航天技术的发展,让我们不断认识了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尤其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爱国、爱校的情感。

通过对地球面貌认识的加深,激发学生对探索地球与宇宙奥秘的兴趣,为建立正确的物质观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知道一些证实地球是圆形的现象和方法。

②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能描述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

③从宇宙空间看地球,发现一些地球的污染,意识到珍爱地球的重要性。

2、方法与过程:①举出证据说明地球是球形天体。

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事例。

②通过学生探究地球是圆形的实验,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地球面貌认识的加深,激发学生对探索地球与宇宙奥秘的兴趣,为建立正确的物质观打下基础。

②从我国的载人航天成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①教学重点: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内部结构。

②教学难点:如何证明地球的形状(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篮球、铅笔、木板。

【教学过程】:导入:PPT播放我们美丽的家园。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导入新课。

一、地球的形状学生活动1:1、你知道我们的家园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如果你生活在古代,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2、现代人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讨论好后交流:①3000多年前,中国人提出“天圆地方”说(古代中国人:盖天说、浑天说(张衡)②古代印度人的地球观:③古代巴比伦人的地球观:④现代人的地球观:学生活动2:同样的地球,为什么古代人和现代人的看法差别如此之大?如果你是古代人,没有走出过地球,你会对“天圆地方”产生怀疑吗?你可以通过哪些现象去判断地球的形状呢?②登高望远③月食④麦哲伦的环球航行⑤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学生活动3:1、谈谈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2、畅所欲言: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讨论好后交流:二、地球的大小学生活动4:近距离认识地球(介绍我国现代航天技术)(看地球外貌,让学生自己分析了解地球。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2.掌握一些证实地球是圆形的现象和方法。

3.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过程与方法:
1.能从所给的材料中获取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能通过互相合作模拟实验探究
3.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体验人类探究科学的艰难厉程。

2. 利用身边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认识珍爱地球的重要性
2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体会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的漫长过程。

初一学生, 对于地球的形状学生都已经知道,但对于人类探究地球形状的过程并无深刻体会,同时本节更为关键是如何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出发更科学更生动的来了解地球的形状。

通过多媒体视频、模拟实验以及学生举例证实地球是球形的例子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地球。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及地球是个球体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的结构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1【导入】导入
导入:。

浙教版初一科学上学期教案: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浙教版初一科学上学期教案: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构造
【设计意图】:本章内容属于地球和空间科学领域,教材也是根据人类对地球和宇宙的
认识过程,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编排的。

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也是要让学生体会到人
类认识自己家园的艰辛过程。

在教学中,围绕着科学探究,安排了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以及篮球的模拟实验来说明地球的形状,表达了新课程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联络人类
自身生活实际,突出新课程的理念。

【教学目的】:
1、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知道一些证实地球是圆形的现象和方法。

2、理解并能正确描绘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从我国的载人航天成功,进展爱国主义教育。

4、从宇宙空间看地球,发现一些地球的污染,意识到珍爱地球的重要性。

【方法与过程】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包括资料的查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课,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宇宙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对于地球的形状学生都已经知道,关键是如何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出发更科学更生动的来理解地球的形状。

通过课件让学生更形象的承受。

利用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成功的例子生动的教育学生的爱国激情以及对将来地球和宇宙开展的展望。

【教学手段】老师引导,辅助多媒体课件,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汇报结果。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构造
一、古代人对地球的认识
二、地球的数据
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
地球的两极半径是6357千米
两者仅相差0.33%,因此看起来还是很圆的。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学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学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浙教版七上§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学案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漫长历史,初步掌握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一些现象和方法;2、知道地球是一个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3、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内部结构,加深对地球面貌的认识。

一、知识点梳理:知识点1:地球的形状1、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大地是的设想。

过了2个世纪,亚里士多德多次观察月食时,发现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的,由此推断地球是个。

这是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2、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率领的船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的壮举,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

3、现在,我们从太空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地球是一个的星球,上面有蓝色的海和白色的云。

知识点2、地球的大小1、现代科技测量表明,地球是一个的球体。

地球的赤道半径是______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约______千米,赤道周长______千米。

2、地球仪制成圆形的原因:地球的赤道半径和两极方向的半径仅差。

如果我们把这个庞大的地球缩小,制成一个直径1米的地球仪,赤道半径只比极半径长约。

这点微小差别,在地球仪上是看不出来的。

知识点3、地球的内部结构1、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三层。

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千米。

2、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共同组成了。

3、地幔在地壳以下到2900千米深处。

地核位于2900千米以下,可以分为内地核和外地核,外地核呈状态,内地核呈态。

二、例题讲解例题1、从航天飞机上拍摄的照片看,地球的形状很圆,主要是由于()A.航天飞机离地球很近B.地球是一个标准的圆球C.地球赤道半径仅比极半径长0.33%D.照片拍摄精度不够高例题2、下列说法能够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是()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C.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D.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例题3、东汉张衡发明了“浑天仪”,他认为天与地的关系就如同鸡蛋中的蛋清与蛋黄的关系一样,地被包在当中,大地是一个圆球,宇宙以地球为中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切开煮熟的鸡蛋,并向同学们讲解: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类似于我手中鸡蛋的蛋壳、蛋白、蛋黄三层。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到鸡蛋般大小,地壳的厚度比鸡蛋壳还薄很多。地幔在地壳一下到2900千米深处。
在黑板上画出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并标注三层结构及其内部划分标准。
(教师讲授)地流层以上的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
教师:王亚婷时间:2015年9月18日
课题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并明白地球人们认识形状的过程;对地球的大小和地球的内部结构清楚的认识;初步形成认识世界、探索地球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内部结构
教学难点
人类认识地球结构的过程;地球内部结构的不同分层。
(教师提问)根据地球的大小请回答:同学们手拉手想绕赤道把地球环抱起来,假设每个同学两只手伸开的长度为1.5米,要多少个同学?(先给学生们一分钟时间计算并请同学起立回答,教师评价)
(过渡)前面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下面我们再来学习地球的内部结构是怎么样的。
(教师讲授)同学们早上一般都有吃熟鸡蛋,如果我们用一把巨大的刀将地球切开,就会发现地球内部的结构与煮熟的鸡蛋很相似。
b麦哲伦环球航行
c月食
d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3.地球的大小赤道半径:6378千米
两极半径:6357千米
赤道周长:4万千米
二、地球的内部结构
上地幔
地壳
地幔
下地幔
外地核
地核
内地核
(实验过程)把篮球和木板置于同一水平视线上(如图)。把铅笔的头竖直朝下,分别由A向B和由C向D移动,观察铅笔的长度和铅笔头随位置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请学生们观察并记录。
1.笔在篮球表面上从最高点由近向远移动,看到笔的长度(有或没有)变化,看到笔的(笔尖或笔尾)先消失。
2.笔在木板上由近向远移动,看到的笔的长度(有或没有)变化,笔头
学生根据已知条件计算:赤道周长4(万千米)÷1.5(米)=26666667(个)
跟随老师的思路预习下一知识点。
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
板书
设计
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盖天说→浑天说→地球是圆的→地球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
a船只离岸后远去,船身比船帆先消失
(有或没有)消失。
得出结论:如果地球是方的,那么船就不会消失,如果地球是圆的,那船身先消失。
(教师提问)刚才还有同学们说到月食,那么月食怎么证明地球是圆的呢?
(教师讲授)随着人类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人类可以直接从太空中来观察地球并拍摄到图片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但并不是一个规则球体。
现代科技测量表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约为6357千米,仅差0.33%。因此,地球看上去是很圆的。它的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课前准备
教材、篮球、铅笔、世界地图、熟鸡蛋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讲授)(引入)第一个拥抱地球的人
人类很早就在研究地球和星空。地球的形状是怎样的?也许你已经有了答案,但人类认识这个问题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古时候的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很多不同的认识。例如,古代中国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即盖天说:春秋時期,有人提出“地像棋盘一样方的,天像圆盖一样盖在上面”。)后来古代汉民族认为地球不是孤零零地悬在空中的,而是浮在水上;后来又有发展,认为地球浮在气中,因此有可能回旋浮动(即浑天说)。还例如古代印度人认为:大地是一个圆盾,由几只大象驼着,站在乌龟背上。
总结知识点并布置课后作业。
学生思考自己对地球形状的印象
学生根据教师讲述及图片展示想象古代人类的各种地球观。
学生思考,举手回答:月食的形状变化、海边船只远去后船身先于桅杆消失、卫星拍摄到地球的图片……
观察实验并记录。
(学生回答)月食是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闭,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这就是地球的影子,而这个影子是弧形的,所以证明地球是圆的。
(教师评价)虽然这些学说在我们现在看来是比较荒唐的,但在古代的时候人们活动的范围很小,认识能力非常有限,他们只能依靠自己的观察来得出结论。麦哲伦船队用三年多时间完成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圆的,同学们,你们又有什么证据来证明地球是圆的?(请学生回答并评价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或完整)
(教师讲授)刚才同学们说到海边船只远去后船身先于桅杆消失,这一现象如何能证明地球是圆的?我们简单的做一个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