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料峭”是写实,“微冷”是写感受,两者之 间有着明显的差距,这个差距表现了作者乐观 的精神状态。
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 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 文抒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 叶声”相应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轻”,并不是他行走的“轻快”,而是他的心情“轻松”,是他乐观精神的 一种体现。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 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 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 任平生”,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 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 超然情怀。
《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 (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 “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 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写此词前三年, 即公元1079年,作者因被诬作诗“谤讪 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后又被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宦海沉浮,经历坎 坷,理想不竟,抱负未果,使作者几年 来一直郁郁不得志,思想上陷入出世与 入世的矛盾之中,心情烦闷。词人与朋 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 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 缓步而行。
“归”字道出了作者一心渴望归隐,不在乎官场 的阴晴多变。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 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前面明明说“道 中遇雨”,“已而遂晴”,可这为什么说“也无风雨也无晴”呀?
明确: “也无风雨也无晴”,是指苏轼的内心没有风雨阴晴的差 别,他不因天晴而喜,不因雨天而悲。他怀着一颗超然物外的心,按 照自己预定的人生道路悠然前行。
上片:写冒雨徐行的景物和心情。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这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全由此发生。 首句一方面渲染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点明外物不足放 在心上。 第二句是前一句的延伸,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 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文章以“莫听” 二字入手,表明不管雨势是大是小,苏轼都会无所 畏惧,毫不在意;“何妨”是态度,“吟啸徐行”是行动。 行文至此,一个在风雨路上(也是人生路上)勇于迎接挑战,气定 神闲的词人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
己完全有能力有气度来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政治风雨的考验。 现在所面临的政治祸难又算得了什么?一个“任”字,表现了作 者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度,也体现出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 境。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 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一新,心 胸为之舒阔。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下 课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外 古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诗 词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诵 读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贬到杭州,他说: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山湖。”
新 贬到黄州,他说: 课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入 贬到惠州,他说: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是全词点睛之笔,饱含人生哲理,道出了词人此次经 历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社会 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归去”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归去”是否相同?苏轼362首词赋中,归字出现 105多次。他要归向何处? (1)、归朝廷。苏轼年少时接受的主要是儒家思想,这一点从他父亲给他们兄弟二 人取名上就可以看出来。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因此在苏轼 的一生中,都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2)、归田园。他自己比较喜欢老庄的作品,不自觉也会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道 家的无为非凡,又使他淡泊名利。所以他每到一处,都能敞开胸怀,尽情走进深山, 寻找一种解脱,在山水间淡泊名利,皈依心灵。 (3)、归佛门。自己取名东坡居士,和佛印等人的交往较密,可以看出佛教思想对 他的影响也非常大,佛家的静达圆通,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跳出三界外不在五 行中。 (4)、回归自我精神家园。
形容微寒
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寒冷的春风吹醒酒意,身上感到一股寒意,山头夕阳西下,给
自己送来一点暖意。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 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景象和感受。
斜照” 既指自然 界中阳光也指生 活中的希望和顺 境。
贬到海南,他说: “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东坡居士,世 称苏东坡 。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北宋文学家、 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 书、画等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 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 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 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 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
一蓑烟雨任平生。——序文已说“雨具先去”,可这里为什么又 有“一蓑”,前后不是矛盾吗?如何理解?“烟雨”是否仅指 自然界的风雨?一个“任”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不矛盾。“一蓑”并不是实指。这里的“蓑”,可指苏轼的
思想,精神风貌,包括他的才华。“我就是这个样子,管你个 东南西北风。”
“烟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政治上的风雨。作者申明,自
有人带雨具先走了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译: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雨具先前被拿走了。 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 晴了,就作了这首词。
小序有何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写作原因。Leabharlann 透出一丝俏皮,增加 了挑战色彩
高声吟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
一方面渲染雨骤风狂另一方面点明外物 不足放在心上。
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草鞋
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度, 也体现出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
译:不要去听雨打到林叶的声音,不妨边吟诗长啸,边慢慢前行。手拄着
竹杖,脚穿着草鞋,走起来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风吹雨打?一身蓑衣任 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