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PPT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课件(共24张ppt)
朗诵课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 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 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译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 啸着,一边悠然地慢走。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 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这首词风趣幽默的笔调,主要表现在语意双关。 如“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轻”字并非指行走之轻快, 而是指心情的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
又如“风雨”和“晴”既是指自然现象, 也是指人生中的风雨和晴天, 即:人生中艰难苦难的逆境和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
苏轼
定风波
课文小结
写作手法
1、以小见大
在风雨交加的旅途中,词人挥舞着竹杖,脚踏草 鞋,迎着狂风暴雨,放声高歌,悠然前行。这份 豁达乐观、潇洒不羁,不仅表达了词人对眼前风 雨的蔑视,更彰显了他面对人生风风雨雨时的坚 定态度。无论境遇如何,词人都能坦然面对,始 终以豁达的心境笑对人生。
2、语意双关,风趣幽默
赏析探究
思考1.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主人公是怎样的态 度?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
“莫听”
“何妨” “谁怕”
“吟啸且徐行”
“超然物外” 向风雨挑战 从容、泰然自若
思考2.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 ?你认 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竹杖芒鞋”
“马”
“轻” “竹杖芒鞋 轻胜马”
闲散江湖 奔波官场
心情的轻松,无官一身轻 两者对比,隐喻闲散 江湖胜过奔波官场
思考3.“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仅指自 然界的风雨?“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部编版九年级下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21张ppt)
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描绘的画面: 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方向前进,北风呼 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深秋远远的边塞, 使人不禁情伤。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 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 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 中的怨恨何时能平?
主旨
这首词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全 篇除结句外皆出之以景语,描绘了深秋远寒, 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而景中又无处不含悠 悠苍凉的今昔之感,可谓景情交练。最后 “古今幽恨几时平”则点明主旨。
• 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 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百无聊赖中登上小 阁楼观看新雨初睛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 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感知情感
• 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抒发 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 以对比的手法,明快的笔调,通过对旧游 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 慨。寥寥几笔,勾画出来的自我形象相当 丰满。
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临江仙· 夜登小阁,记洛中旧游 陈与义
•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 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 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 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 渔唱起三更。
•
译文
• 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 杰。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 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主题: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 春天。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 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 新的体悟。 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 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 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 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写法特点 • 这首词写苏轼在路途中遇到下雨的 事情,但他却从这芝麻大的小事中 想到了人生,从而写到自己的处事 态度,这叫什么写法?试做分析。 • 答:以小见大。词中记叙的只是出 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 却表达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 度!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58页)优秀PPT—[新教材]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第三单元课外 古诗词 诵读课 件(共5 8页) 优秀PPT —[新 教材] 九年级 语文下 册部编 版-ppt 优质说 课稿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第三单元课外 古诗词 诵读课 件(共5 8页) 优秀PPT —[新 教材] 九年级 语文下 册部编 版-ppt 优质说 课稿
乌台诗案
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 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 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 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 乌鸦,故称乌台)。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第三单元课外 古诗词 诵读课 件(共5 8页) 优秀PPT —[新 教材] 九年级 语文下 册部编 版-ppt 优质说 课稿
二、整体感知
上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 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译文:不要去听那穿林打叶的
雨声,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 边缓步而行。竹杖和芒鞋轻捷 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只 要披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 我也不在意。
观和希望。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第三单元课外 古诗词 诵读课 件(共5 8页) 优秀PPT —[新 教材] 九年级 语文下 册部编 版-ppt 优质说 课稿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第三单元课外 古诗词 诵读课 件(共5 8页) 优秀PPT —[新 教材] 九年级 语文下 册部编 版-ppt 优质说 课稿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第三单元课外 古诗词 诵读课 件(共5 8页) 优秀PPT —[新 教材] 九年级 语文下 册部编 版-ppt 优质说 课稿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第三单元课外 古诗词 诵读课 件(共5 8页) 优秀PPT —[新 教材] 九年级 语文下 册部编 版-ppt 优质说 课稿
人生启示: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第三单元课外 古诗词 诵读课 件(共5 8页) 优秀PPT —[新 教材] 九年级 语文下 册部编 版-ppt 优质说 课稿
乌台诗案
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 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 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 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 乌鸦,故称乌台)。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第三单元课外 古诗词 诵读课 件(共5 8页) 优秀PPT —[新 教材] 九年级 语文下 册部编 版-ppt 优质说 课稿
二、整体感知
上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 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译文:不要去听那穿林打叶的
雨声,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 边缓步而行。竹杖和芒鞋轻捷 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只 要披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 我也不在意。
观和希望。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第三单元课外 古诗词 诵读课 件(共5 8页) 优秀PPT —[新 教材] 九年级 语文下 册部编 版-ppt 优质说 课稿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第三单元课外 古诗词 诵读课 件(共5 8页) 优秀PPT —[新 教材] 九年级 语文下 册部编 版-ppt 优质说 课稿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第三单元课外 古诗词 诵读课 件(共5 8页) 优秀PPT —[新 教材] 九年级 语文下 册部编 版-ppt 优质说 课稿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第三单元课外 古诗词 诵读课 件(共5 8页) 优秀PPT —[新 教材] 九年级 语文下 册部编 版-ppt 优质说 课稿
人生启示: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课件(共29张PPT)
他的一生伤痕累累,可是他却甘 愿抹去冬雪,把春风留给人间……
定风波
【北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 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 雨也无晴。
贰
解读小序
[]
此遂不狼去雨沙三 词晴觉狈,。湖月
小
。,。,同雨道七 序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 “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
绝 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 如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望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 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世间万千
与 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人”。 希 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载歌载 望 舞,深得其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肆
小结体悟
词人出游遇雨,却不慌不忙,在雨中吟咏长 啸,聆听雨韵,思索人生。那"穿林打叶"的风雨, 可以不去留意,把它们当作背景音乐;那料峭的 春风,最多不过把酒吹醒,让人感到微冷而已。 胸怀坦荡,可以包容天地,听任自然。这样,无 论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照耀,都能随遇而安。 人生何尝不会"栉风沐雨"?只要坚守自己的精神 世界,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就会少些烦恼,多 些宁静和快乐。
料峭春风:人生的逆境 政治的风雨 山头斜照:人生的希望
作者在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 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 迎” 三句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壹
贰
叁
阴雨之后必有阳 光,生活中要充 满乐观和希望。
上帝给你关了一 扇门,必然会为 你打开一扇窗。
定风波
【北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 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 雨也无晴。
贰
解读小序
[]
此遂不狼去雨沙三 词晴觉狈,。湖月
小
。,。,同雨道七 序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 “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
绝 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 如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望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 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世间万千
与 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人”。 希 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载歌载 望 舞,深得其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肆
小结体悟
词人出游遇雨,却不慌不忙,在雨中吟咏长 啸,聆听雨韵,思索人生。那"穿林打叶"的风雨, 可以不去留意,把它们当作背景音乐;那料峭的 春风,最多不过把酒吹醒,让人感到微冷而已。 胸怀坦荡,可以包容天地,听任自然。这样,无 论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照耀,都能随遇而安。 人生何尝不会"栉风沐雨"?只要坚守自己的精神 世界,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就会少些烦恼,多 些宁静和快乐。
料峭春风:人生的逆境 政治的风雨 山头斜照:人生的希望
作者在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 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 迎” 三句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壹
贰
叁
阴雨之后必有阳 光,生活中要充 满乐观和希望。
上帝给你关了一 扇门,必然会为 你打开一扇窗。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迈之情。“谁怕”二字,运用反问,表达了词人对自然风雨、
人生风雨的毫不在乎。最后一句写出了词人面对人生风雨时
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诗歌赏析
。后三句是精神上的再度升华。雨过天晴,回头看刚才狂 风大作、骤雨肆虐的地方,一切都归于平静,其中包含着深刻 的人生道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 难都会过去。这里一语双关,投射出词人对生活的感悟,表现 了其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
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
的作品。题材广阔又擅长化用前人典故入
词,风格沉雄豪迈、慷慨悲壮。
诗歌理解
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中秋夜,为赠 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 (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他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 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他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都未 被采纳,所以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情。
疾等人继承并发展其词风,形成豪放词派。
诗歌理解
这首词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二,作于宋神宗元丰 五 年(1082) 春, 是 苏 轼 因“ 乌 台 诗 案” 被 贬 为黄 州 (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诗歌赏析
主
旨
此词通过描述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
点
拨 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词人虽处逆境而不
诗歌赏析
主
旨
这首词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
点
拨 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词人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
失地的政治理想。
诗歌赏析
词
鉴 赏
上片对月抒怀。开篇两句写中秋的圆月皎洁,月轮
转动,暗示着时光流逝。白发不请自来,词人忍不住向月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下片写“雨后”。前三句写雨过天晴的景象以及自己 的感受。末三句是精神上的再度升华。表面写雨过天晴, 一切归于平静,实则蕴含深刻道理:无论遭遇多少苦难, 只要坦然面对,一切都将过去。这里一语双关,表现了词 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主旨情感
《定风波》作于宋神宗元 丰五年(1082),苏轼因“乌 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的第三个春天。本词通过野外 出游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 的小事,反映了词人虽处逆境 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
下片,前两句以简练的文字描写了荒凉的戍垒、半落的 夕阳、古旧的关城这些意象,勾勒出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 地风光图,营造了一种萧索冷清的氛围。结句点明主旨,极 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表达了词人对浩渺的宇宙、 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主旨情感
《浣溪沙》描写了词人奉使出塞所见的深 秋远塞、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寄寓了悠悠苍 凉的今昔之感,抒发了“幽恨难平”的凄惘之 情。
课外古诗词诵读
1. 统编版初中语文在新教材的设置中增加了课外古诗词诵读,每册 安排2次课外古诗词诵读,每次4首。
2. 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能够熟读背诵。 3. 了解作品的内容及艺术特色,学习有关古典文学鉴赏的某些基本
的知识与技能。 4. 加强文化积累,提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作为中华民
族一员的归宿感和自豪感。
主旨情感
这首词是其晚年追忆二十多年前宋徽宗年间,在洛 阳的安定、快乐的生活所作。他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 百感交集,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通过上 下两片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 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 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他的词继承了苏轼豪放的词风, 意境雄奇阔大、气势磅礴,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 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善用典 故,托古喻今,多用比兴手法,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力, 使宋词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峰。著有《稼轩长短句》。代表 作品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 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53张PPT)
山坡羊 ·骊(lí)山怀古
元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páng)一
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
萧疏,水萦(yíng)纡(yū)。
朝天子·咏喇叭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
明 王磐
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都变做了土。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
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
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课外古诗词诵读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 语文
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一课时
南安军 宋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别云间(jiān) 明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jī )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guān)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地
?
位
阿房宫被誉为“天下第一宫”,阿 房宫从骊山建起,再向西直达咸阳, 规模极其宏大,设施极其奢华。
显耀
微小
曲儿小腔儿大 全仗你抬声价
显达
卑微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显要
微小
卑微
显达
目
对的
是
比
什 么
?
资料补充:
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更奢侈挥霍无度,全然 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
南安军 宋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别云间 明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共41张PPT)
情寄何处?
指什么?其中蕴含什么情感?
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一个“闲”字,写出了词“人古的今百多无少聊事赖,。渔其唱中起有三知更交。零”落流的露寂出寞词,人有壮 志未酬的无奈,还有怎面样对的惨心淡境时?局强作轻松的沧桑!
“古新今晴悲”慨指、天国刚恨放家晴愁,,这都里融登入楼“看渔新唱晴”,之纾中解,了也作就者将内沉心挚的的郁悲闷感。化为 旷达的襟怀。
了解作者
“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 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 其词题材主要集中在爱情 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尤以逼真传神的写景著 称,风格清丽婉约、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写作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 等出使觇(chān)梭(suō)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 篇大约作于此行中。纳兰词多婉约,这首词却颇有一些豪迈 情怀。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上阕忆旧。用“忆”字开篇,直接了当把往事展开来,回忆在洛 阳时与好友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表达出对美好往事的怀念。 回忆有多美好,现实就有多伤感,所以美好的怀念也纠缠着知交零 落的寂寞。
悟情感
这首词上阕忆旧,下阕感怀。词请人读陈词与的义下为阕何,而看“看惊表”达?了词 人怎么样的情感?
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
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国破家亡,亲友离散;时光易逝,年华已老;今昔巨变,往日的美 好不再。
有国破家亡的悲痛,又有劫后余生的沧桑感慨。
悟情感
在北宋的盛世繁华里,词人可以与友人纵情宴饮,满是豪情。 而现在饱尝颠沛流离之苦“、闲国”破点家明亡了之词痛人的什词么人心,境又?将“魂新牵晴何”方是?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课件(共26张PPT)
(6)“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要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 ——北宋·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7)“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北宋·苏轼《惠州一绝》
(8)“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苏轼被贬海南儋州时作。(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疑问一
“穿林打叶”用一个“穿”字和“打”字,说明雨大、猛、 急,而且小序中已说明“雨具先去”,即携带雨具的人已 先走了,作者为什么不忙着避雨,而是“吟啸且徐行”?
引证资料
(1)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唐·王维《竹里馆》
【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古代一些超逸之 士常用来抒发感情。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2)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啸】撮口发出的长而清越的一种声音。 吟啸,即吟诗长啸,魏晋时期文人常以“吟啸”的方式来 表达超尘脱俗、任情率性和卓尔不群的个性。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背景资料
(一)苏轼(公元1037-1101年),北宋著名文学家、书 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 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 (二)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 险遭杀身之祸,随后被贬至黄州。 (三)1080年2月,四十多岁的苏轼,充黄州团练副使, 是一个当地州郡看管的犯官。
句译文: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虽然是九死一生,但我 并不悔恨。因为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所不曾有过的。)
疑问四
明确指出天气为雨后天晴, 可作者为何说“也无风雨也无晴”?
引证资料
(1)弱冠,父子兄弟至京师,一日而声名赫然,动于四 方。……“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 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 —节选自《苏轼传》(《宋史》)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25张PPT)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我喜欢“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这首诗叙述了诗人被俘后随元军北行 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却暂时落入敌手。
兵败,其父自沉于松塘而死。 我喜欢“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途中路过梅岭的所见所感,抒写了作者的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品读古诗 结合诗歌内容和课本解说,思考:这首诗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写了作者抗清的坎坷经历以及 被俘后与故乡诀别的不舍,表达了对山河 沦陷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 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体现出作者视 死如归的崇高气节。
品读古诗 在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个句子?说说你 喜欢的理由。 我喜欢“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从这两句我感受到了作者的满腔悲愤。作 者一直盼望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时运不济, 命运多舛,恢复国土、重整山河的宏愿一 次次落空,令作者感到深深的失望。
课外古诗词诵读
新课导入
苏轼曾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诵读 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丰富思想,有利 于培养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本节课, 让我们诵读诗词,体会中国古诗词的魅力。
南安军
文天祥
写作背景
祥兴二年(1279),南宋最后一个据点 崖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文天祥在前一 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庾岭,经南安 军时写此诗。
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
做了土。
品读古诗 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句子的意思。
站在骊山上环望四周,雄伟瑰丽的阿房宫已 被付之一炬,当年奢侈的场面现在到哪里去了呢? 呈现在眼前的只有稀疏寥落的草木,回旋迂曲的 水流。到现在那些遗恨已消失在烟雾弥漫的树林 中了。想想周、齐、秦、汉、楚等国,多少帝王 为了天下,征战杀伐。赢的如何?输的如何?不 都变做了土!
我喜欢“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这首诗叙述了诗人被俘后随元军北行 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却暂时落入敌手。
兵败,其父自沉于松塘而死。 我喜欢“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途中路过梅岭的所见所感,抒写了作者的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品读古诗 结合诗歌内容和课本解说,思考:这首诗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写了作者抗清的坎坷经历以及 被俘后与故乡诀别的不舍,表达了对山河 沦陷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 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体现出作者视 死如归的崇高气节。
品读古诗 在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个句子?说说你 喜欢的理由。 我喜欢“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从这两句我感受到了作者的满腔悲愤。作 者一直盼望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时运不济, 命运多舛,恢复国土、重整山河的宏愿一 次次落空,令作者感到深深的失望。
课外古诗词诵读
新课导入
苏轼曾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诵读 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丰富思想,有利 于培养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本节课, 让我们诵读诗词,体会中国古诗词的魅力。
南安军
文天祥
写作背景
祥兴二年(1279),南宋最后一个据点 崖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文天祥在前一 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庾岭,经南安 军时写此诗。
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
做了土。
品读古诗 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句子的意思。
站在骊山上环望四周,雄伟瑰丽的阿房宫已 被付之一炬,当年奢侈的场面现在到哪里去了呢? 呈现在眼前的只有稀疏寥落的草木,回旋迂曲的 水流。到现在那些遗恨已消失在烟雾弥漫的树林 中了。想想周、齐、秦、汉、楚等国,多少帝王 为了天下,征战杀伐。赢的如何?输的如何?不 都变做了土!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ppt课件张PPT朗读部编本
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眉州眉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骤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泰然自若,在雨中吟咏长啸,雨后作下此篇。 惨绝人寰: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 后指极少、不多见的美酒。
山人,祖籍河北,北宋文学家、书法 统编版 · 语文 · 九年级(下)
返回
助学资料 返回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 字去 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 人。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上 舍甲科,宋代诗人。
助学资料
创作背景
本词选自《陈与义集·无住词十八首》(中华书局2007年 版)。临江仙,词牌名。洛中,指洛阳。这首词大概作于高 宗绍兴年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靖康之难后,宋室南 渡,词人历经颠沛流离、国破家亡之苦,忆起青壮年时天下 太平无事,在家乡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感慨万千,写下了 这首词。
精读课文
古文探究
形容微寒。
偏西的阳光。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 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精读课文
句子解读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若为情”的发问中带出了作者对到任的迷茫与不安。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D.末尾“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词人所遇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B.词的下片的前三句既点明了时间,又描绘了雨后清新的风光。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 结尾三句是精神上的再度升华。
译文:(我)向那高耸入云的山峰方向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断了战马的嘶鸣声,在这深秋的边塞,(该用)怎样的情怀(去感受这苦寒空旷)!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骤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泰然自若,在雨中吟咏长啸,雨后作下此篇。 惨绝人寰: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 后指极少、不多见的美酒。
山人,祖籍河北,北宋文学家、书法 统编版 · 语文 · 九年级(下)
返回
助学资料 返回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 字去 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 人。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上 舍甲科,宋代诗人。
助学资料
创作背景
本词选自《陈与义集·无住词十八首》(中华书局2007年 版)。临江仙,词牌名。洛中,指洛阳。这首词大概作于高 宗绍兴年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靖康之难后,宋室南 渡,词人历经颠沛流离、国破家亡之苦,忆起青壮年时天下 太平无事,在家乡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感慨万千,写下了 这首词。
精读课文
古文探究
形容微寒。
偏西的阳光。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 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精读课文
句子解读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若为情”的发问中带出了作者对到任的迷茫与不安。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D.末尾“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词人所遇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B.词的下片的前三句既点明了时间,又描绘了雨后清新的风光。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 结尾三句是精神上的再度升华。
译文:(我)向那高耸入云的山峰方向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断了战马的嘶鸣声,在这深秋的边塞,(该用)怎样的情怀(去感受这苦寒空旷)!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PPT课件
(1090—1138),字去非, 号简斋。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 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 余首,却别具风格,语意超绝,笔力横 空,疏朗明快,著有《简斋集》。
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词人陈与义也因之 开始了流亡生涯,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历经 颠沛流离。他在南宋都城临安回想起青壮年时 在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的情景,不禁感叹今昔 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字幼安,号稼轩 。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与苏轼合称 “苏辛”,与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并称“济南二安”。
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中秋夜,是赠友之
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 康。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 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 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阴暗的政治环 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
CHUZHONG YUWEN
课标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
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3.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
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 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 事,渔唱起三更。
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 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 惊。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晴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历 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料峭”是写实,“微冷”是写感受,两者之 间有着明显的差距,这个差距表现了作者乐观 的精神状态。
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 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 文抒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 叶声”相应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轻”,并不是他行走的“轻快”,而是他的心情“轻松”,是他乐观精神的 一种体现。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 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 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 任平生”,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 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 超然情怀。
《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 (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 “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 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写此词前三年, 即公元1079年,作者因被诬作诗“谤讪 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后又被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宦海沉浮,经历坎 坷,理想不竟,抱负未果,使作者几年 来一直郁郁不得志,思想上陷入出世与 入世的矛盾之中,心情烦闷。词人与朋 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 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 缓步而行。
“归”字道出了作者一心渴望归隐,不在乎官场 的阴晴多变。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 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前面明明说“道 中遇雨”,“已而遂晴”,可这为什么说“也无风雨也无晴”呀?
明确: “也无风雨也无晴”,是指苏轼的内心没有风雨阴晴的差 别,他不因天晴而喜,不因雨天而悲。他怀着一颗超然物外的心,按 照自己预定的人生道路悠然前行。
上片:写冒雨徐行的景物和心情。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这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全由此发生。 首句一方面渲染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点明外物不足放 在心上。 第二句是前一句的延伸,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 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文章以“莫听” 二字入手,表明不管雨势是大是小,苏轼都会无所 畏惧,毫不在意;“何妨”是态度,“吟啸徐行”是行动。 行文至此,一个在风雨路上(也是人生路上)勇于迎接挑战,气定 神闲的词人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
己完全有能力有气度来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政治风雨的考验。 现在所面临的政治祸难又算得了什么?一个“任”字,表现了作 者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度,也体现出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 境。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 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一新,心 胸为之舒阔。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九
下 课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外 古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诗 词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诵 读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一
贬到杭州,他说: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山湖。”
新 贬到黄州,他说: 课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导
入 贬到惠州,他说: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是全词点睛之笔,饱含人生哲理,道出了词人此次经 历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社会 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归去”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归去”是否相同?苏轼362首词赋中,归字出现 105多次。他要归向何处? (1)、归朝廷。苏轼年少时接受的主要是儒家思想,这一点从他父亲给他们兄弟二 人取名上就可以看出来。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因此在苏轼 的一生中,都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2)、归田园。他自己比较喜欢老庄的作品,不自觉也会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道 家的无为非凡,又使他淡泊名利。所以他每到一处,都能敞开胸怀,尽情走进深山, 寻找一种解脱,在山水间淡泊名利,皈依心灵。 (3)、归佛门。自己取名东坡居士,和佛印等人的交往较密,可以看出佛教思想对 他的影响也非常大,佛家的静达圆通,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跳出三界外不在五 行中。 (4)、回归自我精神家园。
形容微寒
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寒冷的春风吹醒酒意,身上感到一股寒意,山头夕阳西下,给
自己送来一点暖意。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 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景象和感受。
斜照” 既指自然 界中阳光也指生 活中的希望和顺 境。
贬到海南,他说: “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东坡居士,世 称苏东坡 。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北宋文学家、 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 书、画等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 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 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 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 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
一蓑烟雨任平生。——序文已说“雨具先去”,可这里为什么又 有“一蓑”,前后不是矛盾吗?如何理解?“烟雨”是否仅指 自然界的风雨?一个“任”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不矛盾。“一蓑”并不是实指。这里的“蓑”,可指苏轼的
思想,精神风貌,包括他的才华。“我就是这个样子,管你个 东南西北风。”
“烟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政治上的风雨。作者申明,自
有人带雨具先走了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译: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雨具先前被拿走了。 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 晴了,就作了这首词。
小序有何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写作原因。Leabharlann 透出一丝俏皮,增加 了挑战色彩
高声吟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
一方面渲染雨骤风狂另一方面点明外物 不足放在心上。
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草鞋
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度, 也体现出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
译:不要去听雨打到林叶的声音,不妨边吟诗长啸,边慢慢前行。手拄着
竹杖,脚穿着草鞋,走起来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风吹雨打?一身蓑衣任 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